《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
2、编年体的发展
编年体史籍从汉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宋 元明的繁荣,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这就 是隋唐时期。原因有二:一是隋唐开始禁 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则以纪传体为主; 二是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卓越的编年史家和 具有特色的编年史籍。
3、资治通鉴的修撰
北宋司马光撰。《通 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前403年),下至后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共计十六朝,1362 年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通史。
2、史部典籍文献
(1)中国古代史籍发展 概说。从先秦到明清分四 个时期来谈。①、先秦史 籍 ②、两汉魏晋南北朝 史籍 ③、隋唐宋元史籍 ④、明清史籍
(2)史部目录的内容 (3)史部类目及要籍 详第三、四章
3、子部典籍文献
(1)子书分类概说与数量 诸子书今谓之哲 学类著作。 (2)子书要籍汇编 子书汇编,只限于精选 哲学论著的历代诸子。
4、编年体的价值和缺点
(1)、编年体有以下三个长处:①、编年 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②、编年体宜于 长编;③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2)、编年体的缺点有二:第一,对于时 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这样势必 漏掉许多重要史料。第二,分年记事,不 便把人物、事件叙述的完整集中,另一方 面,分年记事,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 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制体行其职能 了。
绪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凡叙事,责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 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燕谈, 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 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总序
二、雕版印刷文献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 或雕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 版技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 刷史起于唐初,成熟于五代,繁荣 于宋,极于明至清中叶,迄清末而 衰,历时一千余年。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
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教学要点: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1、甲骨文文献2、金石文献3、简牍文献4、缣帛文献5、抄本文献二、印刷文献形式1、雕版印刷的方法2、册页制度的发展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考核要求: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教学要点: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
教学时数: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二、类书、丛书文献三、佛教、道教文献考核要求: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
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二、古代版本学概况三、古籍校勘知识四、考据、辨伪、辑佚考核要求: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中国历史文献学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总结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一、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
2、历史文献。
3、历史文献学。
4、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二、常用文史工具书介绍●1、概念: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资料、事实,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读者检索查考的图书。
也就是专供人查阅、寻求答案的书,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
● 2、工具书的种类古今中外,工具书类型很多,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工具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3、工具书的功用(1)解疑答难。
(2)提供资料线索。
(3)指引读书门径。
(4)提供学术信息和各科知识。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三、文献载体变化与历史文献学发展的阶段特征●●1、历史文献的载体及其演变刻铸型(甲骨、金石),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张),感应型(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历史文献的载体以书写兼印刷型的纸张为主。
2、我国历史文献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简策时期、纸写本时期、雕版印刷时期。
每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学都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四、文献的体例和体式● 1、文献的体例●(1)书名与作者。
(2)古书的篇题与序传。
(3)古书的附益。
(4)古书的篇与卷●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2、文献的体式●(1)简策体式。
●(2)卷轴体式。
●(3)折叠体式。
●(4)册页体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线装书:中国用线装订书籍,大约在唐末五代即已出现,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
明清时代的线装书,往往一书分装数册,为防止损坏,有时外加硬纸布面的书函(书套),或上下夹以木版,用带子扎紧,以便收藏。
线装书成为古书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装帧体式。
现代新印古籍,还有采用线装的,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典雅的装帧体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认识
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认识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古代文献学、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古代留存下来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碑文、奏折、公文、家书、墓志铭、诏令等。
这些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弥补历史空白,挖掘历史价值。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文献鉴定和文献评价等。
在进行文献考证时,研究者需要仔细查阅古代文献,对其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将散乱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纂,使其更易于阅读和研究。
在文献鉴定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信度,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文献评价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到清代的《四库全书》、《史记》等重要著作,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考古发现和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遗存,为历史文献的解读提供更多的依据。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纠正历史上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可以宣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历史文献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创时期。
此时的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发现和解读,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诸子百家的兴起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更加丰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进行文字统一工作,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和繁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成熟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基本形成。
佛经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也为历史文献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此时的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官修正史和私家著述,还包括大量的碑铭、简牍等考古资料。
4.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鼎盛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史官队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同时,隋唐五代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继续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更加完善。
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普及和流通。
元代则注重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稳定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案
中國歷史文獻學(教案)吳才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讲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第三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两汉)第四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第五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两宋元明)第六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清代)第七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近现代)第八讲目录学第九讲版本学第十讲校勘学第十一讲辨伪学第十二讲辑佚学第十三讲史源学传注学第十四讲编纂学藏书史第十五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重点】文献一词的定义【教学难点】文献与历史文献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导言诸位,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中国历史文献学》课,这第一节课我们首先来认识《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它是全国高等院校的历史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专门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开的这门课,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有关历史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们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具有独立层次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的能力,能够在出版部门图书馆等机构从事历史文献的出版整理等实际工作或者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实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育学研究,文献整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的学习目的。
那么我们这学期这门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是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发展简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重印的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这是一部结构安排合理,朝里明晰内容丰富,在高校教学中颇具有影响力的基本教材。
那么我们在学习期间呢?我们需要诸位去阅读一些关于这一课程的参考书目。
这是关于这本教材,那么这个教材的具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的具体知识有哪一些呢?这门教材它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呢,是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概论,也就是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部分,它扼要的给我们讲述了历史文献学的定义,还有呢,这个就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时代特色、现实意义以及它从历史学科从中国传统学识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我们呢,重点讲第一章的绪论,也就说历史文献学的定义,以及第四章的关于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科的关系,这是上编。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
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
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中国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1、什么是版本?论述版本的种类版本的出现,是和书籍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版之本意是木片。
本的原义是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卷轴。
版与本合为一词,起于印本出现以后。
版本始见于北宋。
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
后来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写本日渐衰落,于是人们心中的版本,也不再是专指刻印本,而成了包括刻印本、写本、稿本、抄本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图书的总称。
(一)从时间角度分:按刻书时代的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按刻印流传先后,则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样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
(二)按刻印地点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
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
(三)按刻印者来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类。
(四)按书的内容的增减、评注等情况来分:(1)增订本:(2)删节本:(3)足本:指内容没有残缺本子。
(4)残本(5)批点本(五)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3)影刻本(4)百衲本(5)邋遢本(六)根据版式、印色和字体形式来分:(1)巾箱本(2)套印本(3)大字本、小字本(4)聚珍本2、论述古籍版本的鉴别方法鉴别版本,是收藏和阅读古籍的前提。
鉴定方法如下:(一)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五)还可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
需要注意的是,后人翻刻时往往沿用原版的内容,或后人重版挖改了原版的内容,都会造成混乱。
需要参照多种特点来作判断。
3、什么叫“善本”?善本应具备哪几个特点?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作者:杨燕起、高国杭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第2版 (2021年1月1日) 平装: 459页正文语种: 汉语开本: 32 ISBN: 7501321736 条形码: 978750132173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 x 13.8 x 2 cm ; 358 g ASIN: B0011A69LW中国历史文献学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我社1989年出版同名书的修订版。
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许多高校历史文献学专业师生的首选教材,具有较大影响。
为适应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此书作了较大的修订,在保留原来许多优点的基础上,调整了原书的结构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修订后的版本,全书结构更为周密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准确、表述更为简明得体。
在全面介绍和表述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基本材料,反映学术界最新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媒体推荐序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
杨燕起、高国抗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问世的。
经过十多年的检验,这部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基本教材。
最近经过修订,又即将以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了。
在新版印行之际,再次拜读全书,对其价值又有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是全书结构安排周密合理。
全书分为三编,每编各有一个侧重点。
上编为概论,从历史文献学的定义讲起,直至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均一一扼要阐发。
中编为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史,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时间跨度非常大,作者抓住重要人物、重要典籍和重大事项,将基本线索梳理得清清楚楚。
下编为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知识,系统介绍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面的原理和内容。
这样的篇章安排,条理很明晰,既有纵线条的描述,又有横切面的揭示,加上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就显现出来了。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 装,包背装易于脱页 的问题,同时便于修 补重订。
31
三、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 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 有布、纸两种,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 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 籍封皮左上角。 • 3.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 2、金石文献
•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 录。 •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 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 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 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 有坚固持久的特点。
石
• 金、石文献起源大体同步。但金属贵而稀,且难于铸刻,故秦汉 以后,石刻文献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文献。 • a、主要类型有: • (1)石鼓文 •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发现于天兴 (陕西宝鸡),为10块鼓形刻石,每块刻诗一首,歌咏贵族田猎 生活。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2
•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 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清木刻两截本《幼学故事琼林》
43
•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 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文献概述:介绍历史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和重要
性,探讨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
2.文献史学方法:介绍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
校、文献整理、文献评析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进行系
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3.秦汉文献研究:重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秦汉
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比如《史记》、《汉书》等。
4.唐宋文献研究: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关注唐宋
时期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明清文献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重点关注明清
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如《明史》、《清史稿》等。
6.近现代文献研究:研究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近现
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如《大公报》、《人民日报》等。
7.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探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介绍
文献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8.文献学研究动态:了解当前文献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
学术讨论、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对文献学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提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基础。
中国历史文献学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中国历史文献学作业--赵秋月
文献简析--比较阅读《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文献概论》姓名:赵秋月学号:20140605101036专业:历史学院系:文史学院学校:邯郸学院《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文献概论》分别是历史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本教材,作为不同学科类别的书目,体例、内容自然也有所侧重,但是,从学科性质来看,同是作为文史类学生学本教材,又有其共性的研究内容,即文献的相关知识。
下面简要谈谈我阅读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研究成果。
从体例来看,《中国历史文献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主要概述历史文献学的相关门类知识,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念、与其他知识的相关性、类别、载体、形式、标点、注释、今译以及分支学科,对于分支学科主要介绍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辨伪学、辑佚学、避讳学这几类。
下编从先秦到近现代,以时间线索详细讲述了历史文献学从起源、奠基、成长、繁荣、持续发展、鼎盛到变革的发展过程。
从内容来看,相关顾名思义,“中国历史文献学”侧重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研究。
从广义来看,一切文献都是历史文献,这是因为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活动过程,凡是过去的均可称作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
从狭义来看,历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一切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就是历史文献。
学术界公认,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文献典籍的整理,开文献整理的先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文献学的成长与历史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时代治乱和政治需要历史文献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文献学从他产生开始,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学士的文化理念、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华夏的文化发展对历史文献学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而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世
《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世一氓【期刊名称】《阴山学刊》【年(卷),期】1990(000)001【摘要】我校历史系讲师王炜民参加编写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书,已于一九八九年九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杨燕起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高国抗副教授担任主编,另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同志参加了编写。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历史文献学与时代、与历史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中编划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近现代及现状与前景几个阶段勾勒出了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的轮廓。
下编分目录学、传注学、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史源学、编纂学、藏书史等专题叙述了历史文献学的分类学科,并介绍了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
从历史文献学理论、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三个方面阐述,并尝试建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的著作,该书尚属国内出版的第一部。
【总页数】1页(P103-103)【作者】一氓【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55【相关文献】1.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双璧--读曾贻芬、崔文印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和《中国历史文献学》 [J], 史明文2.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J], 吴超3.中国历史文献学实践教学内容简论 [J], 郭国庆;吴穹4.浅析生成式教学法在《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当中的运用研究 [J], 滕兰花5.中国历史文献学实践教学内容简论 [J], 郭国庆;吴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 装,包背装易于脱页 的问题,同时便于修 补重订。
31
三、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 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 有布、纸两种,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 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 籍封皮左上角。 • 3.书脑:线以后按 原刻本重印的图书称“重刻本”或 “重刊本”。其中凡版式、行款、 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 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 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 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 注本。
40
•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 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4、纸质文献
•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按其制作手段的不同分为写本和印本。写 本,又称抄本,在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前较为流行。 • 考古发掘证明,在东汉蔡伦之前已有植物纤维纸的存在。1957年, 在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了汉武帝时的一叠麻纸。20世纪90年代初, 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3片西汉时残纸,是迄今所见最早有字的 纸。
3、简帛文献
• 简帛,是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简牍和帛书的概称。它的出 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和讹误,使得古代学术史必须重写。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最早在汉代(西汉武帝末年)发 现简牍。 •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发现 竹简数十车,10余万言,称为“汲冢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 次简牍发现。
• 2、金石文献
•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 录。 •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 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 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 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 有坚固持久的特点。
石
• 金、石文献起源大体同步。但金属贵而稀,且难于铸刻,故秦汉 以后,石刻文献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文献。 • a、主要类型有: • (1)石鼓文 •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发现于天兴 (陕西宝鸡),为10块鼓形刻石,每块刻诗一首,歌咏贵族田猎 生活。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殷周制度论》、《殷 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等一系列 甲骨学论著,把甲骨文研究真正 引入到史学研究领域。在文献整 理方面,王国维发凡体例,最早 进行甲骨文的“缀合”工作。
• 【彦堂】董作宾
从1928年-1937年董作宾参 加安阳殷墟的系列发掘,依 出土顺序为出土甲骨编号和 拓印,为以后的甲骨学研究 提供了方便。在此基础上, 出土《殷墟文字甲编》和 《殷墟文字乙编》。并著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1933年),提出著名的 “五期分法”和“十项标 准”,为系统科学的甲骨文 分期提供了理论基础。
24
卷轴装
•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 画相似。盛行于魏晋至宋初。
• 缺点:查找某一部分内容,要将全卷展开,费时费 力。
25
经折装
•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 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 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 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 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 出现于隋唐。
35
• 以上是古籍的外观形式,至于 一部古籍的内容,往往由序、 目录、凡例、正文、跋等几部 分组成,阅读序跋,查核正文 及讳字,对于鉴定古籍版本是 非常重要的。
• 此外,古籍卷末或卷中序目之 后,常刻有牌记(又称书牌子) 注明出版者姓名、书坊名称、 雕版年代等,这也是版本鉴定 的重要依据。
36
四、古籍的版别
第一讲 何为“文献” ?
1、文献的本义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 多闻、娴熟礼仪掌故之人。“文献”即指有关典章制 度的文字记载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由于文字的发展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 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相继问世,关于历史、 典制、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渐 增多,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
角度不同,名称亦有差别。 •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 •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 • (3)按照刻书地域区分 • (4)根据刻主分类 • (5)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
37
写刻分类
•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
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 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
• 【鼎堂】郭沫若
撰有《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 其中《卜辞通纂》选取刘鄂、罗振 玉诸家著录的甲骨文精品929片, 依照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 货、征伐、畋游、杂纂8类排比, 每片甲骨都图画原形,作出释文, 并有“考释”和“索引”。是甲骨 学入门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编辑的 《甲骨文合集》,共13册,按照先 分期、后分类的方法收录甲骨 41956片,是目前数量最大、价值 最高的甲骨文总集。
第三讲 版本学知识及运用
古籍版本基础知识
• 一、古籍的版式
• 二、古籍的装帧
• 三、古籍的结构 • 四、古籍的版别 • 五、古籍的字体 • 六、版本学知识在史料学上的应用
21
鱼尾:版心中间用 作折页基准的图形, 因其酷似鱼尾,故 名。宋代以后,书 籍装订均在版心处 对称,然后粘连或 订线,对折的准绳 主要是鱼尾。
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
本、铅印本等等。
38
• 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 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 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 《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 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 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 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 最为著名。
【雪堂】罗振玉 整理出版《殷墟书契前编》 (1911)、 《殷墟书契后编》 (1916) 、《殷墟书契菁华》 (1914) 、 《殷墟书契续编》 (1933),共收甲骨5000余片, 是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甲骨的 重要辑录。此外,还撰成《殷 墟书契考释》,率先将甲骨文 资料用于商史研究。
• 【观堂】王国维
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 四史》。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 •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 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 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 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 史9行18字)
41
•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 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 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 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 色套印本。
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从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 事刻辞”两大类。 占卜刻辞,是殷人占卜活动的记录,内容涉及 天象、将要发生的事件(渔猎、战争)、生死病 梦等人事休咎(吉凶、善恶)以及对祖先和神灵 的祭祀。 记事刻辞,是与占卜无关的单独的记事文字, 主要内容为战争、祭祀等宫廷大事。
26
旋风装
• 是对经折装的改进,出 现于唐代。将一大纸作 为书皮,把折子的首尾 两页粘在书皮上。 •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形容其“逐叶翻飞,展 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翻阅之快如同旋风,故 而得名。
27
龙麟装
• 外形如卷轴装,里面粘贴了大小相同的若干张散 叶,作双面书写,除首叶裱于卷底不能翻转外, 其余皆自右至左鳞次栉比地粘贴在卷底。形似龙 麟,故称。出现时间与旋风装大致相同。 • 缺点:久阅散叶易脱。
• 殷人信鬼神,重占卜。占卜之后,又将有关占卜 的情况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称为“卜辞”。 • 甲骨卜辞的制作过程: • 整治:即刮削磨治龟甲或兽骨,使之光洁。 • 钻凿:在整治后的甲骨内面,钻凿出整齐排列的 小凹槽(窝槽),以备灼烧时出现裂痕。 • 命辞:向鬼神告以所卜之事。 • 灼兆:沿窝槽周围加热,使龟甲的另一面(正面) 出现裂痕,占卜者根据裂痕,判断吉凶。 • 刻辞:将占卜时间、卜人、所问事情及占卜结果 刻写在相应的兆文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
32
书签
书脑
33
• 4.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 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 5.书头: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 6.书根:古籍的下端。 • 7.书口:掀开书页的地方。 • 8.扉页(扇页):在书页之后, 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或两 页,用来保护书页)。
34
9.书名页(封页):即古 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 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 多以半页(一块书版 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 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 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 或藏版处。
42
•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 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清木刻两截本《幼学故事琼林》
43
•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 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散叶指一面
22
二、古籍的装帧
•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绢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 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卷轴装 •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