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则《客中闻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古诗词诵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古诗词诵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诗词诵读一、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欣赏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5)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6)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答案】C【解析】C.第二处的“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 排除A、B 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 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夷人欢喜让王守仁居住【答案】B【解析】B.“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错文中指征调福建【答案】C【解析】C.“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答案】①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②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参考译文王守仁余姚人因而取名云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于是他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访游山海关二十岁乡试中举更加喜好谈论军事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刘瑾发怒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纷纷伐木造屋正德十一年前巡抚托病避去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仆隶不敢隐瞒令他暗中侦察贼寇于是传檄令福建讨伐贼寇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急往吉安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再次战斗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叛贼又大败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焚毁朱宸濠的副船仓促换船逃跑叛贼被平定众大臣震惊担心被王守仁知道强迫王守仁射箭三发三中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日晏时坐在僧寺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走到南安就去世了灵柩经过江西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专以培养良知为主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文臣用兵【解析】①佯假装捣进攻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②胶浅搁浅仓卒仓促句子翻译为朱宸濠的船搁浅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B. 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 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D.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答案】A【解析】(1)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词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孤寂的情怀【答案】(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辛弃疾的这篇词作感情充沛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最后两句中“入”“听读”赋予青山、明月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画面在这幽静、和谐的情境中词人的内心无比平和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正所谓“敛雄心” 作者诵读《离骚》寂静的夜晚似乎只有月亮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他画面温婉柔和正是“变温婉” 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词作便是辛弃疾闲居西岩时的纪游之作词人巧用屈原被放逐写成《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所以“成悲凉”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B. 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C. 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D. 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答案】D【解析】(1)D项“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叶永烈只是强调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没有说科普读物内容可以虚构编造【答案】C【解析】(2)C项叶永烈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并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答案】(3)①舒晋瑜首先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话题②接着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③然后引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的话题④最后引出了在教科书中选入科普作品的话题所提问题是步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领域【解析】(3)在访谈中舒晋瑜的提问步步深入刚开始是一个宽泛的问题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这个简单问题引入到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接着舒晋瑜聚焦中国当今科幻小说影响力的提高引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从而联系到科普作品引入教科书的问题舒晋瑜的采访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的领域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而需要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了B. 工匠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内涵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C. 庖丁精神蕴藏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D. 只要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就能深刻把握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答案】B【解析】(1)A项“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 把原文中不确定的内容理解成确定的原文为“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C项“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有误应是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D项表述绝对化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先阐述新工匠的种类”分析不正确应是先阐述形势的发展需要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第一段的重点是第二句【答案】C【解析】(3)C项原因分析不合文意原文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第一空“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而“仰望”指抬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应选“凝望”第二空“吊”有悬挂之意“挂”指借助于绳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即将脱离枝条飘落到地上的形态第三空“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更能写出春天万木争相吐绿第四空“转化”“变化”都有“改变”之意但“转化”只能作动词可作名词故选B【答案】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解析】先看改写后的句子是直接描写了幼芽也没有在词语上有突出的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晶莹从而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幼芽既多、密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答案】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解析】本题中能作为基准句的句子是第一句“寒风猛吹然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可知“地冻三尺” 则是地冻三尺大雪纷纷因此可得答案答案(1)B(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3)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亲爱的校友你好!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学校2020年9月6日【答案】②修改将“诞辰”改为“华诞”④修改删去“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修改将“莅临”改为“光临”⑥修改删去“荣幸地”【解析】②诞辰一般用于所尊敬的人这里指学校应用“华诞”④这是邀请函不能说“请你务必准时参加” 并且与后面的“邀请你届时莅临”的语意重复所以删除⑤莅临一般用于长辈、上级的光临这里是回母校用“莅临”不恰当应用“光临”⑥荣幸谦辞用于自己表示谦虚不能用于他人所以删除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②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③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④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⑤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⑥网友有发言欲望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⑨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⑩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④将“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在“文学审美”后加上“能力”【解析】④“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应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偷换主语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成分残缺在“文学审美”后加上宾语“能力”。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但悲是主调,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悲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五)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五)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五)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①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旳感情?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旳?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旳妙处.(2)“思乡之情”是本诗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旳“思乡之情”旳.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裴迪书斋望月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旳《月赋》,这里借指裴迪旳书斋.(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旳图景?请作简要分析.(2)从描写手法旳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试作简析.(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旳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1)请结合词旳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旳“乱”字.(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旳.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诗歌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旳痛苦心情.诗人采用托物抒情旳手法,借杜鹃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亲人旳悲苦情怀.(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杜鹃鸟雨中、晚间凄切旳悲鸣,表达自己深切旳故乡之思.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与杜鹃鸟凄凉旳叫声里,都融入着诗人旳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茂盛,含烟吐雾,反衬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旳悲惨命运.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内涵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诗歌旳背景,联系诗人写作时旳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即注释里讲旳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二是要结合诗歌旳具体词句分析,如诗歌中旳“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旳悲凉;三是通过诗歌旳艺术手法分析,全诗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是借“子规”写自己旳思乡情感.(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一是这类以某种“事物”为描写对象旳诗歌,这些“事物”只是抒情旳媒介,即通常所说旳“托物抒怀”;二是这类写景类诗歌,分析时要从景与情旳关系旳角度思考;三是情与景旳色调“不相协”时,往往是“反衬手法”.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旳遥远.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旳思乡之情.(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旳深秋景象,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旳归来,遥望着“天际”旳“归帆”.虚实相生,使思乡旳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旳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旳迷茫心情.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旳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旳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旳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等.(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旳理解与艺术手法旳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旳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旳关系,结合不同旳诗句,从不同旳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旳饮酒赏月旳图景.(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烟霭旳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旳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旳形象,赏析作品旳内涵,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旳能力.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旳分析,因此,这道题旳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旳意境旳特色.解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旳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旳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旳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旳特色,或诗人旳情感等.(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旳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旳手法旳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旳明亮、皎洁,却从“鹊”“萤”着墨,是典型旳侧面描写.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旳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旳细密、轻柔,在那动人旳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旳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旳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旳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旳角度写出了秋景旳美好.(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旳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旳隐痛.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旳表达作用旳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旳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旳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字句旳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旳分析.对表现手法旳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需要做旳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旳体现以及表达效果.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旳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旳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旳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旳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旳深情.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旳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旳痛苦.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旳”(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有场面描写,这便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则为一语双关.。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上海市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

②紫云: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令人不胜感叹。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湮②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请敕宗龙专理军务设中军旗鼓裨将以下听赏罚可之②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A. 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B. 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C. 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D. 诸军弛马甲植/戈錞散行/墟落求刍牧/贼觇之尘/起于林中/伏甲并出搏我兵/三帅师溃/宗龙/文岳合兵屯火烧店/贼以步兵攻其营/【答案】B【解析】(1)“植戈錞”承前省略主语“诸军” 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贼觇之”中“之”作“觇”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特指由皇帝发出的”表述不当从文中“檄人龙、国奇还兵救二帅不应”亦可推断檄文的发出方是宗龙而并非皇帝【答案】C【解析】(3)C项“皇帝并不认同”表述错误从原文“宗龙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豤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可以看出皇帝对宗龙民穷财尽的看法是认同的只是后来宗龙不停地讲论引起了皇帝的不悦【答案】(4)①奏请朝廷下达诏令让宗龙专职管理军务给他设置中军的旗鼓仪仗副将以下的官员任他赏罚朝廷许可了②皇帝拍着大腿想起了宗龙说“假使宗龙巡抚四川贼兵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催促就在家中起用宗龙【解析】(4)①敕皇帝的诏令此处指皇帝下诏令裨将古代指副将此处指副将以下的官员听听凭听任②拊髀拍大腿安怎么趣通“促” 催促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请赏析“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的表达效果A. 本诗是一首干谒诗题目中“投”是“投赠”之意裴侍郎是诗歌投赠的对象.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答案】①视听结合(或想象)雨使得我思念凝结想起垂钓故乡的情景在夜里风吹动木叶带来雁的鸣声声声惊魂②呼应首联是对首联“此身虽贱”的具体化③抒发自己如若不能凭真才实学考中宁愿回乡归隐的想法塑造出孤高耿直的人物形象【解析】略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幻文学因西方工业文明而产生被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B.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科幻文学被大量翻译到西方影响着西方科幻世界C.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科幻文学翻译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第一次为中国引入第二次为中国输出D. 中国科幻文学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在海外广泛传播展示出作为世界文学主流的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答案】B【解析】(1)A项原文第一段中的表述是“这一文类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本身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明证” “开启了”的说法有误C项“第二次为中国输出”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可知第二次翻译浪潮是“中西对话” 即相互引入输出D项原文最后两段中的表述是“这不仅意味着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推动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努力”和“也开启了重新定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系统中地位的可能” 因此“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和“作为世界文学主流”的表述有误故选B【答案】D【解析】(2)D项本文谈科幻文学翻译与接受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三大影响为平行结构因此“采用总分结构说理层层深入”的分析有误【答案】A【解析】(3)A项原文第一段中的“这在当时中国本土科幻文学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说明清末民初中国有自己的科幻文学4.(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3)小说标题为“褒贬两画家” 小说对两位画家是如何褒贬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4)小说以拍卖会结尾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小说开篇引出万画家和水画家并借评论家之口对两位画家的名字进行点评看似无心之笔但结合后文来看作者或许别有深意B. 在带学生的事情上万画家和水画家二人的处事风格迥然不同这是他们迥异的性格所致万画家难说话人缘自然比不上水画家C. 水画家明知姚老板送来鉴赏的《喜鹊踏梅图》并非自己所作但仍旧题识盖章并说“别人也要吃饭啊” 由此可见水画家的仁者心胸D. 万画家在家门口贴出告示被很多人误解为贪财不讲情面爱摆架子但万画家“一笑了之我行我素” 由此可见他对原则的坚守【答案】C【解析】(1)C项水画家委婉地告知姚老板画作是伪造但仍旧题识盖章并说“别人也要吃饭啊” 其实是他不想因此得罪他人可见其处事圆滑、精于世故而非仁者心胸【答案】C【解析】(2)C项并非“留下了讲述余地避免绝对化” 对于两位画家的品格高下作者是非常清楚的对两位画家的褒贬作者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之所以让“看官自己判断” 是有意先不道破直接在后文的叙述中通过层层对比简洁鲜明地表现二人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最后结局的大逆转既是对万画家画作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品格的颂扬【答案】(3)①对万画家小说似贬实褒表面上批评万画家清高、古板、不讲情面实则赞扬万画家刚直严正、讲原则、守底线的高贵品质②对水画家小说似褒实贬表面上赞美水画家讲情面、好说话实则道出了水画家圆滑世故、不讲原则、缺乏底线的本质【解析】(3)作答此题需抓住题干关键“如何褒贬” 总体来看小说是在对比中对两位画家进行褒贬的收学生方面万画家要求甚严“必需他先看上了认为有培养前途才会收”“而且拜师仪式往往很隆重” 而水画家“只要你诚心诚意”“最多好话多说几句”“多跑几次”必成此外在鉴定画作、为人作画方面两位画家的行为态度也截然不同两位画家的追悼会一个热闹一个冷清而最后在拍卖会上又来了一次大逆转人缘看似不好的万画家的画作大受追捧而人缘良好的水画家的画作竟然流拍小说对万画家似贬实褒表面批评其清高、古板、不讲情面实则赞扬万画家刚直严正、讲原则守底线的高贵品质而对水画家小说似褒实贬表面上赞美水画家讲情面、好说话实则道出了水画家圆滑世故、不讲原则、缺乏底线的本质【答案】(4)①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拍卖会上万画家的画作价钱飙升而水画家的画作竟然流拍和前文形成强烈反差耐人寻味②拍卖会上两位画家画作的不同境遇印证突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质万画家刚直严正、水画家圆滑世故③结尾戛然而止(留白)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引发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人们真正认同的、最具有价值的还是刚正不阿、方正做人的处世原则【解析】(4)结尾段的作用往往有照应前文前后呼应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中人们在拍卖会上对两位画家画作的态度与对两位画家生前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结尾情节陡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而两位画家画作在拍卖会上的不同遭遇其实也印证了他们的不同性格特质万画家刚直严正故其画作品质高更能得到大众认可而水画家圆滑世故不讲原则甚至缺乏底线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大打折扣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的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赞美了刚正不阿、方正做人的处世原则5.(1)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6分)A. 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B. 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C. 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D. 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答案】D【解析】(1)D项“根本之举”错误于文无据【答案】A【解析】(2)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为“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日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材料中以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谈的是对古村落应如何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并不是说新叶村因为被保护和开发了才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C项“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城市的扩张不少……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 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消失的结论D项“‘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只提到“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并没有提到成为“主要途径”故选A【答案】(3)①保护、开发并举相互促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②增强古村落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保证客流量留住人口③利用“互联网+公益”创新保护形式壮大公益力量④引导大众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⑤健全和完善古村落保护相关制度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解析】(3)材料一列举了浙江省新叶村的成功例子由这个村“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可概括出要保护开发并举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材料二说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周庄等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没有文化吸引力不能吸引到足够的客流提出“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的建议根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增强古村落自身文化吸引力吸引游客留住人口材料三指出“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 可见古村落保护还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相关制度材料三还提出“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 据此可总结出利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引导大众文化自觉等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周朴园为什么认为蘩漪有病一定要为她治病?6.(2)“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林黛玉哭的指什么事?后来怎么样?【答案】(1)蘩漪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这与周朴园维持的封建家庭伦理秩序格格不入为了逼其就范周朴园给蘩漪安上神经不正常的病症要对家庭内的叛逆者进行压制和教化【解析】(1)解答本题要结合《雷雨》的相关情节进行概括蘩漪出场时作者介绍她是“一个受抑制的女人” 说“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此刻她内心正燃烧着对周萍不可克制的爱火那是她最后的希望又怀着被周萍遗弃的恐惧同时激起的是对这个罪恶的周公馆连同它的主人——周氏父子的怨恨她的这一切痛苦是名为她的丈夫的周朴园完全不了解的他也从未想过要关心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他只把蘩漪的异常表现看作是有“病” 一味地要她“吃药” 以为这就是尽到了丈夫的责任说不定还为这种“关怀”而产生某种自我神圣感这一切在敏感的蘩漪看来不仅是可悲的隔膜更是虚伪是另一种强迫与压制因此当四凤奉周朴园之命请她喝药时她甚至产生了“厌恶”感进而命令将药倒了于是就有了这场周朴国强制蘩漪喝药的戏【答案】(2)黛玉听贾政叫宝玉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往怡红院扣门晴雯正抱怨宝钗来了没听出来黛玉声音不开门林黛玉怔在门外自思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滚下泪珠来后来听里面宝玉、宝钗笑语之声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解析】(2)《红楼梦》中对应原文是却说那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炫耀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概括时要说明黛玉因何去宝玉处晴雯为何不给黛玉开门黛玉又因此想了些什么等7.(1)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7.(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7.(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A. 比拟、比喻、夸张B. 比拟、比喻、排比C. 对偶、借代、排比D. 对偶、借代、夸张【答案】B【解析】(1)“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运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2)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 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解析】(2)作答时首先从句式上进行比较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为句式整齐工整的排比句而修改后的“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缺乏这一特征无法达到原文加强语气语势的效果且原文中“各种各样”反复出现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内容方面看原文突出强调了北平秋天里的水果种类丰富、样式繁多故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答案】(3)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解析】(3)①处根据前文“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和后文“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等语句可知横线处应填写与“水果摆放得很好看”相关的内容再根据“无论……都……”的关联词固定搭配可知此处应填写“都摆列得那么好看”等类似的句子②处“况且”表示更进一步根据后文“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可知除了摆得好看他们还会为水果唱“果赞” 所以此处可填写“他们还会唱呢”等类似的句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答案】A【解析】(1)“德”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对苏家有恩德” 后面应该带宾语“苏氏”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于齐”是“报仇”后置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从子即父之兄弟孙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答案】C【解析】(3)C项“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错从原文来看是苏代传递的信息让燕王做出错误决定并不是“暗中说服”【答案】(4)①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解析】(4)①窃私下释放下干求见②罢同“疲” 疲劳敝困乏以为作为成为【答案】(5)①齐国不占天时②齐国百姓疲劳困乏③齐国君骄臣贪【解析】(5)第二段中“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就是苏代说服燕王消除的恐齐之心的理由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总结出答案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试从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词A. “巧云”写晚霞多姿多彩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绚丽多彩的云彩是织女巧手织成的所以少女们向她乞巧B. “尚多少、离肠恨泪”句不写相会反写离别不写相会的喜悦欢娱反写离别的“离肠恨泪” 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酸楚C.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句写夜深痴情的少女们仍在乞巧一阵微凉给少女们带来一阵“幽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D. 全词语言含蓄感情却悲愤词人明写牛郎织女的悲欢实写自己的不幸同时还宕开一层表达了对离人们的深切同情【答案】D【解析】(1)D项“语言含蓄”错误语言特点是通俗浅白“实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属于过度解读不恰当【答案】(2)①拟人的手法以景衬情“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将“云”“西风”“小雨”“月”人格化衬托了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②善用对比抒情细腻“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③巧用反问表达主旨“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为”表达珍惜朝夕的主题【解析】(2)上片开头三句从手法上来说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妆晚”形容“云” 用“罢蜀”形容“西风” 用“翻空”形容“小雨” 衬托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下片头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最后三句用“反问” 表达珍情朝夕的主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3.(4)材料二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对记者问题的回答请简要梳理他回答问题的行文脉络3.(5)材料一根据外国媒体记者讲述的他们眼中“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中国减贫故事简要概括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A. 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B. 住进新家的村民表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已经使他们摆脱贫困C. 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D. 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消除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答案】A【解析】(1)B项“已经”未然变已然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逐渐使他们摆脱贫困”C项“一直以来”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D项“消除”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造成了城市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于文无据不是本文观点【答案】D【解析】(3)D项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不属于措施【答案】(4)①首先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②然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③其次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④最后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解析】(4)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二原文提炼相关内容来梳理概括“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并不意味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还要对抽查、普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查缺补漏动态清零”首先说明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中央精神要设立过渡期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然后说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应对疫情等影响今年初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两类群体.......”其次说明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最后说明了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答案】(5)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②科技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析】(5)根据材料一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中说的“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和西班牙《国家报》中的“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消除贫困”可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德国电视节目《世界明镜》、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和马里《独立者报》的实地采访都在说明中国脱贫攻坚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马里国际问题专家迪亚洛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说明了中国脱贫攻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C.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 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答案】A【解析】(1)A项通过文章内容无法推出“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这一结论【答案】C【解析】(2)C项三星堆未出土古丝绸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答案】(3)①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②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解析】(3)结合材料一的“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结合材料一的“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B. 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C.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D.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答案】B【解析】(1)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误原文监狱长的话“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表明他对玛丝洛娃没有好感【答案】D【解析】(2)D项根据“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等内容可知小说并不是“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答案】(3)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解析】(3)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为了赎罪也是为了爱聂赫留朵夫一再劝玛丝洛娃去医院认为那里比呆在牢房强多了玛丝洛娃开始不同意还给典狱长带话给他说得非常坚决而现在她已经改变了“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观察到说这话时她的眼睛在微笑玛丝洛娃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现在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直接反映了玛丝洛娃的这些转变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改变的兴奋与惊喜并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答案】(4)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觉醒【解析】(4)作答时既要熟悉省略号的作用又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此处为欲言又止在玛丝洛娃为之前对聂赫留朵夫说话语气不好而道歉时聂赫留朵夫欲言又止写出了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想到之前对她造成的伤害内心充满了愧疚他才是需要她原谅的他是没有资格原谅她的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此处聂赫留朵夫说话断断续续“您的事”即撤销对她案子的判决的事“我们的事”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婚事因玛丝洛娃一直没有答应跟他结婚所以他说话吞吞吐吐这也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此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前面说的是“撤销对她的判决”这件事“别的事”指她这些年来的放荡生活这句话是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在聂赫留朵夫的付出和爱的影响下她的人性的渐渐觉醒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6.(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7.请结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及杜甫的相关诗歌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不少于500字【答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总之杜甫诗歌体现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希望通过辅助明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正是由于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杜甫对整个国家、人民充满了忧患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而且杜甫不仅对家人、朋友充满了仁爱之心诗人杜甫也曾为自己深陷两难境地而感到无助和无力但我们却从他的苦闷而无力的挣扎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也是伟大的忧国忧民使他身心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痛苦折磨却也使他的人格和灵魂放射出光芒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圣人【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所给篇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主要内容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对于杜甫而言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领会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从“三吏”“三别”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人生精神和思想内涵从《登高》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积极的思想情怀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结合杜甫诗歌作品中反映出的内涵进行分析把握注意评价要客观表达的内容要具体生动.。

黄仲则《客中闻雁》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仲则《客中闻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11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答案】B【解析】(1)“军士”作“飨”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项伯”作“常屏蔽之”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答案】B【解析】(3)B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答案】(4)①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②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解析】(4)①辞推辞不接受特特地特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②甚厉害严重绝诀别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崔颢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功成须献捷^③ 未必去经年【注】①单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C. 颔联细致地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答案】D【解析】A项“前去征战”表述错误应为“前去任职”B项“寄予思念家乡之情”错误应为“衬托朋友分别之情”C项“细致地描写”表述错误诗句并非细致描写“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述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以虚拟的口吻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故选D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B.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C.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D.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答案】D【解析】(1)D项从文中找到与“中国新诗”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 原文最后一段为“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答案】D【解析】(2)D项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传统是非常稳定”错误原文第三段为“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答案】B【解析】(3)B项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4.(4)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4.(5)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A.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C. 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D. 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答案】C【解析】(1)A项表述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 “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可知应是先发现了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后开拓出丝绸之路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现实联系”缺乏依据【答案】D【解析】(3)D项“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答案】(4)①观点有据每个观点都有实证材料支撑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②语言客观对于未确定的结论用“可能”表示只是推测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如“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客观上不能排除”等这些词句使表达客观严密【解析】(4)从论据使用的角度来看材料一在论证三个维度时均有事实材料支撑例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论证第二个维度时举了三星堆中“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的例子来论证论证第三个维度时举了“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的例子来论证充足的事实材料证明了作者论证的严密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作者论述时所采取的语言极其客观符合事实比如“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一句中用“可能”表示推测不直接给出结论“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客观上不能排除” 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答案】(5)①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②勇于创新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③使命担当中国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④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解析】(5)依据材料一的“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依据材料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具有勇于创新精神依据材料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具有使命担当精神依据材料一的“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可知考古工作者应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5.(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5.(3)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4)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 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作出铺垫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 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答案】C【解析】(1)C项“可以淡化悲剧意义”错误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使悲剧更显其悲【答案】B【解析】(2)B项不允许“多眨巴眼睛”不属于王老太太“浑身解数”中的内容属于作家幽默、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表达【答案】(3)不能删去①“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 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②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已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解析】(3)由文中“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可见王老太太和“娘家妈”一样思想迷信不信任医院多一个“娘家妈”这样的角色便能和王老太太构成人物群像反映当时愚味无知的社会环境由“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等内容可见两人对待产妇的态度截然不同设置“娘家妈”的角色能反衬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且如果没有“娘家妈”决定送女儿去医院后面的情节就难以发展“娘家妈”的角色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的作用【答案】(4)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②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王老太太、娘家妈包括媳妇在内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③体现在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解析】(4)小说中从在家接生到去医院接生再到抱着孙子回家把孙子害死等情节多处充满喜剧色彩如“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 把医院的“挂号”谐音联想到“挂号信”上反问孙子难道是信吗“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 把“手术”一词理解为“把手竖起来” 造成荒诞的幽默效果在医院忌讳男医生接生百般不从却不得不依接生后还把医生当成恩人最终孩子死了又骂医生前后矛盾对比中增强了喜剧性又如“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儿媳妇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等荒诞的言行愚昧的思想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县官不如现管”“孙子烧得象块火炭”“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等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俗语等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也使小说更具有喜剧性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面世淋漓尽致蕴藏如雷贯耳B. 面市淋漓尽致蕴含如数家珍C. 面市酣畅淋漓蕴藏如数家珍D. 面世酣畅淋漓蕴含如雷贯耳【答案】B【解析】(1)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谓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者见面“面世”多指作品问世“面市”多指面对消费者买卖的货物、产品投放市场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面市”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也可形容非常痛快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淋漓尽致”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蕴含包含在内结合语境分析选填“蕴含”更好一些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如数家珍”故选B【答案】C【解析】(2)结合前文“神话中寄托着上古时代的祖先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美好想象……在能动的文化创作中得以深刻体现”分析可知神话现实意义深刻结合下文“提起中国神话却认为晦涩难懂不愿了解和深究”分析可知“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许多中国人并没有重视神话的现实意义故括号中所填语句应体现前后文的转折意味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故选C【答案】D【解析】(3)画线句子中的“不仅需要薪火的传承更需要静心阅读和领略”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需要静心阅读和品味更需要薪火的传承” 排除A项和C项结合语境分析句子主语应为“神话” 而画线句子的主语为“流传” B项句子的主语也是“流传” 故排除B项故选D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不超过80个字【答案】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协议确立劳务关系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使用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理清圆圈里的是当事三方派遣单位用人单位被派遣员工箭头上的文字说明了当事三方的关系是劳务关系、使用关系、劳动关系它们通过“签订协议”、“岗位协议”和“签订合同”三种方式形成不同的关系所以当事三方相互之间的关系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员工之间签订劳动关系被派遣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使用关系用人单位和派遣单位签订劳务关系8.(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8.(2)请各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三段文字的内容每个词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①属于舟山群岛中的一个, ②岱山岛更是提升了它的名气, ③来岱山一定要看摩星山【解析】(1)根据①空前“岱山岛”和空后“它在舟山本岛的北部”可知这是在讲述岱山岛的地理位置据此①空可填“属于舟山群岛中的一个”根据②空前“舟山群岛本来就名扬四海”和空后“早在唐开元年间岱山就被命名为‘蓬莱乡’”可知这是在强调岱山岛对舟山群岛名气的加持据此②空可填“岱山岛更是提升了它的名气”根据③空后“摩星山属于岱山最高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典型的蓬莱仙境”可知这是在强调摩星山的具体位置及周围美景据此③空可填“来岱山一定要看摩星山”【答案】(2)①岱山岛的名气和命名②岱山岛上的摩星山③摩星山上的茶园【解析】(2)注意要使用偏正短语进行归纳第一段根据“岱山自古就有‘蓬莱仙岛’之称”可概括为“岱山岛的名气和命名” 第二段根据“摩星山属于岱山最高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典型的蓬莱仙境”可概括为“岱山岛上的摩星山” 第三段根据“这就是人们说的蓬莱茶园”可概括为“摩星山上的茶园”。

湖北省黄冈市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答案 (2)

湖北省黄冈市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答案 (2)

湖北省黄冈市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客中闻雁 译文 及练习

客中闻雁  译文 及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A.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感慨万千,顿生悲秋之情。

B.“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漂泊在外,孤独寂寞,闻雁而生思乡之情。

C.“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捣衣声、大漠、胡笳,熟悉的意象,表达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

D.“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岁末为温饱奔波,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年华老去。

参考答案:1.C.(“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2.C.(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

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译文:山因为落日返照而显得明亮,水因沙滩的映衬而显得明澈,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

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故乡。

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开始缝制冬衣。

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客中闻雁翻译及赏析

客中闻雁翻译及赏析

客中闻雁翻译及赏析客中闻雁翻译及赏析《客中闻雁》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客中闻雁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大意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

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

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

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赏析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著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著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客中闻雁_黄仲则阅读附答案

客中闻雁_黄仲则阅读附答案

客中闻雁黄仲则阅读附答案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孤单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以下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建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苍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本身的感受,秋季,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败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候恰恰又听见孤傲的大雁发出苍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面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同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述大雁在月亮的伴同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无边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厚,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扼要分析。

(6分)
14.答案AD(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 (6分)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季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傲孤单: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
温饱奔走。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一年白发增添,越显苍老。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11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及解析:
8. AD试题分析: A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不当,没有萧瑟凄凉。

D项,“实写眼前之景”不当,颈联第一句不是实写。

“和霜欲起千村杵”承接上句而来,诗人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想象着千村万户也都响起了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句的意境,B项分析作者的情感,C项分析颔联的内容,D项,鉴赏诗句的写景手法,E 项鉴赏诗歌的意象。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 情感: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试题分析:“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

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亮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

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

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
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

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梁,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

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