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一轮复习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打印3,1农业区位复习学案
4.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2.影响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劳动力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4.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大。
P43活动判断下列农业生产布局和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什么?(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2).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是什么原因?5.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填写下列农业生产活动对应改造的自然因素各是什么南方红壤低产田施用石灰田间施肥蔬菜大棚丘陵缓坡修筑梯田喷灌等灌溉方式6.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P44活动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影响?a、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
b、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
d、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环地中海农业发展提出建议?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悠久历史、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农业区位因素
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区位;农业布局、农业地域类型。
[基本原理]农业区位选择原理。
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2)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思考精准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有何不同?答案精准农业是以“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绿色农业则是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而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农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复种指数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苹果等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新疆光照充足,长绒棉品质优良、哈密瓜甜;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光照时间长,大米口感好降水影响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的分布降水量大可发展水田农业,小则旱作;过多则涝、过少则旱,都影响作物生长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北方地区多种植小麦,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我国西北地区因气温日较差大,瓜果糖分积累多,品质好②其他自然因素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水源水源丰富的地区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但缺水地区它会成为限制性因素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干旱地区,可发展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地形地形类型、海拔、坡度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及机械化程度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大面积平原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多采用大型机械化;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林业或畜牧业,生产规洼地水域宜发展渔业模较小,多使用小型机械化土壤土壤结构、肥力、土层厚度、酸碱度等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肥力影响产量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2)人文因素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举例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城郊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①交通运输便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②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产品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价格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等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丰富,发展水田农业,可以精耕细作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机械化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①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②杂交水稻的培育;③冷藏运输使新鲜瓜果能运到更远的地区;④温室大棚等的使用使反季节蔬菜供应充足生物化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提高了农业产出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保温技术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通过改善温度条件,扩大了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提高复种指数此外,资金、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7微专题二十四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思维导图学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7微专题二十四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思维导图学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农业知识体系2、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3、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4、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龙果树原生于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火龙果肉多、味美,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在我国属于稀有水果。
火龙果树喜光热、怕霜冻,4~11月为产果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温度低于5℃时易发生冻害现象。
耐旱、怕涝,喜肥耐瘠,在土壤浅薄的山坡地石山地均可种植。
四川××县城位于安宁河谷地,有铁路与高速公路从谷地中穿过。
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岩石裸露。
近年,××县安宁河河谷引进火龙果新品种,大力发展火龙果生产,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火龙果生产基地,并大量销往北方市场。
下图示意四川米易局部地区。
(1)分析××县能够种植优质火龙果的气候条件。
(2)阐述××县火龙果能够大量销往北方市场的原因。
5、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地形(以河谷为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3、[20xx·新课标全国Ⅰ,36(1)(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完整版)农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第三章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导教案【学习目标】考纲点击热门提示1. 农业区位因素 1.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4. ※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区种类及主要粮食作物散布特点。
【要点难点】1.要点:农业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种类。
2.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区种类的形成。
【学法指导】1.经过事例和活动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剖析农业地区种类形成的主要原由和主导因素,建立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点。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生产活动的定义:(学生活动:察看、对照图 3.1 和 3.2 ,认识不一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别;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这些因素就是。
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
(学生活动:剖析图 3.3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哪些?)3、( 1)区位选择的本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影响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详见补充部分)二、农业地区的形成1. 形成动植物的不一样地区散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2.本质:就地取材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特色:同一农业地区内,农业生产的条件、构造、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拥有同样的特征。
实例剖析: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假如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著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种植,但成效不好。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都较严寒,为何农业种类不一样。
( d )(4)一山有四时,十里不一样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8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生版)
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考点细化预测】【构建知识体系】第18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注意提示】1.图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形成(1) 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
2.实质: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注意提示】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1.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下面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完成2~3题。
2.产生图中所示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3.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热量条件好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4-7题。
4.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交通5.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大,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其原因不可能是( )A.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 B.劳动力价格上升C.气候变化 D.市场需求6.B、C两地区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①B地区海拔较C地区低,热量条件较好②B地区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C地区多③B地区地热(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光热条件优越④B地区位于澜沧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有关图中一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D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性因素②E地区农业生产潜力不大,粮食产量低③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是E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④春旱是影响F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考点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知识归纳总结】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1.图解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2.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必修2第3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部分学案
必修2第3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部分学案【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举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学习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P62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的三大区位因素是什么?每个区位因素包括哪些主要因素,它们分别如何影响农业生产?3.什么是绿色农业?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的兴起,说明了什么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强。
【合作探究】1、结合教材,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为什么?⑵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的耕作之地是一年一熟而海南岛的可以一年三熟呢?⑶天山山麓的绿洲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⑷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当地人民发展基塘农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⑸荷兰的鲜花点缀世界许多大城市,中国北方的城市出现南方的水果,说明什么?⑹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城市近郊地区的农田纷纷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蔬菜、花卉等农产品,这说明什么问题?【巩固训练】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是A、劳动力、自然条件、气候资源B、热量、光照、水分C、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D、气候、市场、交通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A、运费少B、质量高C、科技含量高D、生产资料投入多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D、流动人口的变化9、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⑴说明农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两类农业区位(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____。
(2)相对区位:农业与__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一定地域和一定__________阶段,在______、经济、科技和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3)区位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 土地肥沃 程度高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生产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土地盐碱化、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具体总结如下。
2.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对应演练1〔2012·大纲全国文综,36(1)(2)(3)〕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农业区位专题复习学案
农业区位专题复习学案主讲人燕艳春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结合二轮资料P109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原适合___、山地适合___,改造与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___(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__、___、___,改造与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___。
(3)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4)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5)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针对商品农业进行评价)(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___(对商品农业影响大)(2)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改造与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___、农产品___、___技术提高,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
(3)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4)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典型案例:___(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2. 农作物生长习性热带:天然橡胶、油棕、甘蔗(喜热,喜水、喜肥)、咖啡、可可、烟草都喜热,喜水(喜多雨)黄麻、蕉麻、剑麻,喜水喜低温。
亚热带:茶,条件:光热充足、酸性红壤、丘陵缓坡、排水好。
温带:棉花(条件:光热充足、灌溉便利、沙质土壤、后期晴天)、甜菜(耐寒强)、亚麻(喜温凉、低湿)、向日葵(喜温凉、耐寒)二、重点难点、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迅速整理答案得出本小组最优秀的作品,准备展示例1:(2008年山东淄博模拟)由于梨果质脆、汁多、酸甜可口、多具芳香,因此一向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我国梨果资源非常丰富,主产区集中在华北、黄河流域;上世纪末,梨园用工劳力成本年约100美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梨园用工劳力每亩年分别为3000美元、1800美元;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价格低、出口量少;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栽培面积小,技术水平差别大,大多数果实混级储运。
新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农业专题复习导学案
专题农业【思维导图】【互动导学】导学1 农业的区位(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例题11 红枣果肉肥厚,色美味甜,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我国是红枣的原产地,在8000年前就已采集利用枣果,两千年前在中国广大地域已大量栽培枣树。
枣树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土壤pH值在5.0~8.6之间,枣树都能正常生长结果,故有“铁杆庄稼”之称。
下图示意我国红枣主产区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红枣主产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A.水热充足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光照充足、日温差大(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造成非华人市场难以开拓的主要原因是()A.冷藏保鲜技术差B.交通运输困难C.贸易壁垒森严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8)。
奇异果生长怕早、怕风。
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
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引进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培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导学2 农业区位的选择(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①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1019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农业 √
19农业【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形、土壤、水文、气候、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基础回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A热量:影响:决定农作物的种类、熟制与种植方式评价:有利:纬度低,热量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不利:纬度高或海拔高,热量成为限制性因素。
限制性因素→改造:温室、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目的: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B光照: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充分,利于作物生长。
→干旱区:光照充足是其有利条件光照不足,不利于植物成熟。
→温海气候,光照不足是其限制条件C降水:>400mm,发展种植业;250mm—400mm,发展畜牧业<250mm,绿洲农业(水源不足是其限制性条件,布局在有河湖水、地下水、融水丰富的地方。
改造: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季节变化大,易成旱涝灾害D水热配合: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有利;雨热不同期:水热配合不好,不利②地形:不同的地形适合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A平原:平坦→耕作业,机械化作业,特别在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山区:坡度>25°,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5°建梯田(缓坡)湿、陡坡:林业;干、陡坡:牧业陡坡垂直地带性明显,可发展林、牧业多种经营,注意防止水土流失C湖泊、滩涂:养殖③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肥沃,土层厚,有利;贫瘠,土层薄,不利酸性土壤:红壤。
措施:喜酸植物(茶树、柑橘、马尾松);补充熟石灰;增加有机质碱性土壤:甜菜、枸杞④水源:对农业发展起保障作用,一般降水丰富地区,水源充足。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有利的自然因素要合理利用,对不利的自然因素要加以改造。
例:宁夏风沙——防护林(气候);宁夏盐碱——科学排灌(土壤);宁夏干旱——引黄灌溉(水源):三江平原过湿——排水(水源);东南丘陵坡度大——梯田(地形);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要有便利的交通美国农业带→世界商品粮基地;荷兰→世界花卉基地;拉美、非洲、东南亚→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基地;阿根廷→出口牛肉,等等,都离不开便利、发达的交通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再加上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出现了地域分离,并形成区域专业化。
高三文综地理复习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案
高三文综地理复习《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案班别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2.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发展的影响;3.学会以区域为背景,从相关案例、文字材料及图表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提高答题得分能力。
二、教材分析(一) 考纲分析解读 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三) 重点与难点 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动态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正确表述。
三、学习过程活动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活动二: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解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糖基地,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和甘蔗为主。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稻和甘蔗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很多农民改为发展基塘农业,珠三角成为面向香港、澳门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从90年代开始,受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推动,在珠三角已难觅桑田踪迹,“桑基鱼塘”模式已转移至粤西雷州半岛和西江、北江流域。
目前,相对低效的农业已淡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形成荔枝、龙眼、花卉、水产等生产和出口基地。
材料二:珠三角气候统计图1.试分析珠三角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
2. 珠三角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生产——基塘农业——花卉、水果业的发展历程。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哪些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活动三:知识迁移——新疆农业的发展材料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农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发展数量到发展质量,从规模增长到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发展长期固守着“以粮为纲”的思想,新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0%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农业生产的格局从偏重粮食作物生产转变为粮、棉、糖、肉、奶多业并重的新格局。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农业布局
课时49农业布局一、农业布局1.含义: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原则(1)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2)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二、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主要类型:水稻种植业、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商业型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商业型谷物种植业、畜牧业、商业型乳酪业等。
3.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1.农业区位选择(1)大尺度空间的区位选择①农业类型的区位选择农业类型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地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岸浅海滩涂海域②农作物的区位选择农作物区位选择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平原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2)小尺度空间的区位选择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与合理布局单位面积产值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业>乳牛业>塘渔业>蔬菜种植业>果园业>粮棉业地价因地价较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种植业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业、蔬菜种植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花卉业、乳牛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且交通便利的地方2.亚洲水稻种植业(1)区位优势条件分析(2)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答题角度规范答题术语经济可持续发展增产: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②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③加强科研投入,培育良种,加大产业化应用研发;④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课件】农业区位因素学案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学习目标】学会综合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某地农业区位;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一第二学习小组案例二:2021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
基多是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首都。
拥有得天独厚气候年均13.5℃近乎恒温,鲜花可全年开放,厄政府将花卉业作为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鲜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稳步增长,荷兰和哥伦比亚之后世界第3鲜花出口国。
问题一:从该地所处纬度条件分析花卉生产的优越性自然条件?问题二: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问题三:厄瓜多尔的鲜花以品种优良和与众不同的美丽而著称,除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还受益于什么条件?小结第一学习小组案例一: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春城”。
烟草属喜温光作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和煦的阳光,下图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示意图,I 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
问题一:昆明附近地区烟草业种植和鲜花种植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二:昆明附近地区发展花卉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什么?问题三:世界花卉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四: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 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 途径是什么?问题探究二材料一:随着航空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荷兰鲜花不仅销往欧洲各国,还可以远销北美、日本等地区。
如下图:材料二:荷兰花卉业不仅研究欧洲各国、还研究北美和日本地区对花卉的爱好和需求,培育出众多的优良品种,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
【当堂训练】问1:荷兰鲜花的销售市场由欧洲扩大到北美、日本等地区,主要由于什么因素的发展?问2:世界鲜花的生产地与市场地出现分化,主要得益于什么因素的发展?农 业 区 位 因 素自 然 因 素 社 会 经 济 因 素技 术 条 件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 平原适宜种植业,山区适宜畜牧业林业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影响农民积极性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鲜花的市场地与生产地问3: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了荷兰花卉的品种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因素? 小结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便捷的交通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长丰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农业地域的形成发展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是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主导方向。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科技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产量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1)总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
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类。
(3)发展分析法: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3.2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2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案例阐述其时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分析案例,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教学难点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运用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各地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那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点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请同学思考什么是农业?点击:农业的概念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二时学过的农业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概念提问:师: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从农业概念中我们能够注意到农业生产对象是什么?是动植物,正因为农业生产对象是动植物,所以农业并不是我们这里大多数人认为的种植业。
还包括其他,因此,农业又分为广义农业,狭义农业。
点击:广义农业狭义农业教师总结: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狭义农业:种植业学生回答:狭义农业教师: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农业是广义农业,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高三地理一轮农业区位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考纲点击]1.识记并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能说出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的影响。
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能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学会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和评价。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二是指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关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识记: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见《创新》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的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重难点突破:】探究一、如何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试一试:请说出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规律归纳:一般来说,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各种区位因素都不错,因此,最有优势的因素成为主导区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要想发展农业生产,不是取决于该地的优势因素,而是取决于该地的劣势因素,所以该地的劣势因素就成为主导区位因素。
【变式训练】读图回答:1.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单选题)。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探究二、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请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判断以下地区发展农业生产,需改造哪些自然因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但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练一练]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思考以下现象的原因:A、“城郊农业”的生产重点的变化:由“种植业”转为“蔬菜、乳肉蛋奶以及园艺业”()B、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条件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课标考纲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能说出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生能够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3.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知识框架”;再完成“基础知识复习问答”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最后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二、考点分频:考点分布2011 2012 2013农业区位因素山东26(4),12分新课标47(2)(3),14分山东26(3)(4),12分新课标Ⅱ,3、4、5,12分新课标Ⅰ,1,3,8分北京,2,3,8分北京,41(1),10分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1.请分别按生产对象、投入多少、产品用途、发展历史将农业分类。
2.说出下列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条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造,试举例说明。
56.判断下列农作物分布的温度带:棉花_______,甘蔗________,甜菜________,亚麻________,柑橘________,苹果________ 7.在布局郊区农业时,需考虑哪些区位因素?预习检测下图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2.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热量条件好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A.土壤肥力B.热量C.水源D.光照4.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①年太阳辐射总量高②多大风③水能丰富④森林分布广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7.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1)A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这里地形________,耕作面积________。
(2)B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_。
(3)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___,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
(4)D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________地形不便耕作。
课堂探究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典型例题】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1,完成1、2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变式训练】如图为我国某地农业产值构成图,①②③分别代表2003年、2007年和2011年的农业产值。
读图,回答3~4题:3.该地农业( )A.2003年水稻种植业比重达80%以上B.2003年至2011年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增长C.2011年农业产值构成中蔬菜花卉园艺业最高D.2003年至2011年农业产值构成趋于均衡4.该地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A.市场需求的变化B.劳动力数量减少C.气候逐渐变暖D.机械化水平提高【能力提升】(2013 山东)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6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试推断其依据(4分)探究二: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典型例题】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右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 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读图回答问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10分)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1030012两地月平均气温-20-100202010-10-20气温/℃降水/mm1234567891011R 地(40°N ,122°W)气温/℃降水/mm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38°N ,122°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例【能力提升】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材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土地总面积137万亩,平原面积占95.7%,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材料二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呈现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
冬季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川、海南、山东等地。
为了丰富北京的“菜篮子”,北京市政府大力扶持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建设,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 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 000元。
(1)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10分)(2)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6分)(3)北京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
远郊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和核桃、柿子、板栗、梨等经济林木,说明其主要意义。
(4分)课后巩固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
读图,回答1~3题:1.上图所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雷州半岛D.华北平原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C.光照和温度D.积温和降水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和水分B.地形和土壤C.光照和湿度D.市场和政策如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读图,回答4~5题:4.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C.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D.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读“某区域地图”(图1)及“某国家首都内罗毕的气候特征图”(图2),回答6~7题:6.内罗毕周围地区适宜种植园艺作物,传统园艺作物以茶叶和咖啡为主。
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B.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温暖,年温差小C.河流众多,流量稳定,灌溉水源充足D.地处低纬,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7.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园艺作物以花卉为主,并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东临印度洋,海洋运输便利,便于花卉销售到国外市场B.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花卉市场需求量大C.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D.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支持8.开心果耐旱怕涝。
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这种现象表明()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B.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手段C.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D.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6分)(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8分)(3)简述乙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