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第一》讲义
《学而第一》讲义
施百忍
内容提要:本篇首言为学的起点为“悦乐君子”,进而讲述为学的方向为孝悌仁爱。在学问的建立中,必须注意个人的反省,习气的转化。只有看清自我的遮蔽,才可能去蔽存真;只有做好第一因,才可能收成好结果。此时,与情性相应的礼使我们看到了公共理性的重要,义的适宜也使人我之间的关系转向了良善,义、礼遂成为社会诚信与和谐的基础。最后,着重讨论了为学的态度:学问贵真,人文日新。
主要人物: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贡。
1·1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3乎?有朋4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
1子:对自己老师的尊称,后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为师。若非己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氏上,而直言谋子。如孟子、荀子之类。《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说的话语录,即
“子曰”,白话为“先生说”,按习惯的说法,我们称“子曰”为“孔子说”。
2时习:从浅处讲指按时学习,被动为人;从深处说指生命顿悟后的学习,自觉为己。
3说(yuè):同“悦”。高兴;喜悦。
4有:助词。名词词头,多用在国名、族名、物名之前。如在虞、夏、殷、周等国名前加“有”字,而说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此处之“有朋”,即属此类。
5愠(yùn):含怒;怨恨。
【记】本章看似平易,却不平常。在我看来,理解开篇第一章应放在《论语》语境中。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学”、“时”、“习”以及“悦”;第二句话的关键词是“朋”、“远方”以及“乐”;第三句话的关键词是“知”、“不愠”以及“君子”。将这三句话后面的关键词连接起来,为“悦乐君子”。下面先厘清这几个关键词的所指。
学,《说文》:觉悟也。本作“敩”(xiào),受教传业的意思。习,古文为上下结构,上“羽”下“日”,意思是白日里的鸟儿在学
飞翔,或白日里飞翔的鸟儿。遂有学习、复习、温习等义。时,即光阴;岁月。大家知道,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岁。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在短暂又漫长的人生中,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子罕》9·23)又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17·26)可见,孔子视四十岁为人生成败的关键期。其外,面对有限的生命,孔子发出了先知的觉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从这句话的表象来看,眼前的一切似乎没什么变化,但变化即在瞬息间。如何让这稍纵即逝的变易留住呢?吊诡得很。然而,答案就在这句话本身——学而时习之。因此,准确的讲,时即当下,当下即时。
朋,古代以贝为货币,一般认为两贝为一朋。故有相同之义,如同门,同志。远方,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域上的遥远;二、指时间上的久远。结合《泰伯》、《尧曰》的相关章节来看,“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孔子上承尧、舜、禹禅让天下的精神,乃至整合了周代开国之君的德政仁心,创化为文化传统的觉解,显示出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决心。
知,指知命,知礼,知言。(《尧曰》20·3)也就是自觉的文化使命,自觉的文化精神,自觉的文化对话。
悦乐君子,指文化的境界。
接着,我们再根据《论语》的语境来理解本章的意涵。
前面说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孔子在川上的困境与觉悟,我们可以从其它地方参考: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18·5)这句话讲从政者德的衰弱,简直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二、(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17·5)(2)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17·7)这两段话讲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14·38)的用世精神。三、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这是讲走向文化的觉解。
综合来看,孔子在川上虽然遇见现时的困境,但同时也看到了有限生
命与文化传统合一的可能,并自觉走向文化公共空间的当下创造。根据《论语》的相关语境,我们有理由认为“学而时习之”
的喜悦是学习“成人”(《宪问》
14·12)。“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是会通文化传统。“人不知,而不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行。“愠”的习气,看似微小,却能毁人于无形,必须坚定文化立场。从理论上讲,悦、乐是对治愠的良方,这体现在孔子因人而异地回答众弟子问仁的话中。也就是说,当不同秉性的人共同构成一个时代的场域时,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文化认同,将泛滥成灾,成为乱世。在“吾与点也”(《先进》11·26)与“予欲无言”(《阳货》17·19)的静定中,文化的意义凸显出来。
本章宗旨,将《论语》定调在“悦乐君子”的起点上。倘失去这个起点,将掉进乡愿的窠臼。但在有心学习《论语》的人而言,却因这个起点而当下觉悟。我们发现,面对变易不定的现实环境,在文化传统这条长河中的学而时习,绝非个人私事,而是关涉每个人本身的“为己之学”。(《宪问》
14·24)白话试译如下:
孔子说:“当下学习成人,心里不觉愉悦吗?会通文化传统,精神不
感到快乐吗?不因别人无文化自觉而郁闷,不称得上是位君子吗?”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4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
【注】
1有子:孔子学生,鲁人,字子有,名若,少孔子四十三岁,或说少孔子三十三岁。(《家语》)
2孝弟(tì):孝于父母,顺于兄长。弟,同“悌”。指敬顺兄长。
3鲜(xiǎn):少;尽。
4务:专力从事。
5与: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记】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而又喜欢犯上,很少见;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从没有过。君子专力从事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