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
以下是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的初步探析:
忠实于原著:许渊冲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他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将原作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传达给读者。
传递文化精髓:许渊冲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他注重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翻译传递给读者。
注重语言艺术:许渊冲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艺术性,他认为翻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他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节奏,力求在翻译中保持作品的文学美感和语言魅力。
平衡文化与读者需求: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原作的文化特点与读者的理解需求。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翻译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翻译家,许渊冲注重翻译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性。
他提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翻译
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许渊冲的翻译艺术观是多维度的,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等多个层面。
上述观点只是对其艺术观的初步探析,更详细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阅读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和相关论著。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的背景介绍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4.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
5.结语:许渊冲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正文:
许渊冲,原名许秉章,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1921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后赴法国留学,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
回国后,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因此获得了“翻译界的诺贝尔奖”——“鲁迅文学奖”。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作品当属《红楼梦》。
他以精湛的法语功底和深入理解,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精准地翻译成了法文,使之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此外,他还翻译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文学名著,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独具特色。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
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作的风貌和韵味,同时又要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他主张“意译”,即在保持原意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润色,使之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不言而喻。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使中国古典
文学名著走向世界,也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翻译界,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宋词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宋词译作王宇涵(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桂冠上光彩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它是一枚璀璨绚丽的明珠。
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更何况具有音韵格律的诗词,在翻译上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令广大翻译学者对诗词翻译望而却步。
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三美论”,在英译宋词领域起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该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视角,结合经典宋词翻译实例,分别探析“意美”“音美”“形美”在宋词英译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中国经典宋词英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译者应在诗词翻译中以“三美”为标准,才能不失原诗词的艺术魅力,中国诗词的美才能被世界所领略。
关键词:三美论宋词诗歌翻译宋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b)-0235-04An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 Song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ree Beauties Theory"WANG Yuhan(Jili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00China)Abstract:Song Ci is a brilliant diamond on the crow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In the field of ancient litera‐ture,Song Ci is a brilliant pearl.All translators know that translation involves more than simply converting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What's more,poems with phonological rhythms are naturally a big chal‐lenge in translation,which makes the majority of translation scholars hesitate to translate poetry.Xu Yuanchong has put forward"Three Beauties Theory"in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for many years,which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ng Ci.This article takes"Three Beauties Theory"proposed by Mr.Xu as a perspective,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of classic Song Ci translation,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ree Beauties theory"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ng Ci.We can see that"Three Beauties Theory"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Song Ci.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Three Beauties Theory"as the standar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so as not to lose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po‐ems,and the beauty of Chinese poems can be appreciated by the world.Key Words:Three Beauties Theory;Song Ci;Poetry translation;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ng Ci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是宋代儒人墨客文人之智慧精华,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简介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翻译的特色与影响
正文:
许渊冲,一位享誉国际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为中国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他的译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数量,更是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许渊冲的翻译特色在于他将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
例如他的《江雪》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 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具有英文诗歌的韵律美。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被誉为“译界泰斗”。
他的翻译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在于他找到了一种答案,那就是一个人能否活成自己的样子,与时代、出身、天赋、环境都没关系。
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总之,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间的地位。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简介
内
容
许渊冲翻译思想
概
要
优化论
翻译实践指导
一、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 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许渊冲被 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2.叠字的运用
e.g.Wish all of you safe and sound. 祝大家平平安安。
发挥译语优势的策略
3.对偶的使用
三 优
e.g.A blare of sound, a roar of life, a vast array of human
hives, appeal to the astonished senses in equivocal terms. 嘈杂的声音、熙攘的生活、蜂窝的人群,足以让感官震惊,为之
化 吸引,感觉难以名状。
论
4.重复的使用
e.g.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中文 的优势是,文字精练,常常一词多义,而且成语典故较多。而英文 的优势是用词精确,逻辑思维严密,语法结构严谨清楚。
1.深化
扬长避短的优化策略
当译语语言优于原语时,可以利用深化的方法来发挥译语语言的 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 以旧译新、 等翻译方法。
e.g.1.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特殊化) 2. He is no sm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 smoker. 他不抽烟,他父亲却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具体化)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一、新批评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于20世纪在英美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和40年代,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新批评占据了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
若干年后,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建立于现代语义学和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对文本肌理展开深入透视,是一种给予文本充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十分注重文学本体的阅读方式”[1]。
“文学本体论”是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法使文学回归本体、语言和艺术本身。
对于文学批评,细读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也可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因为翻译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上的。
通过细读原文本,理解原文本的深刻含义,才能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理论,创造出符合受众期待的译本。
本文通过细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对许渊冲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
二、原诗与译诗对比分析《无题》“To One Unnamed”相见时难别亦难,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东风无力百花残。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春蚕到死丝方尽,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蜡炬成灰泪始干。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晓镜但愁云鬓改,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夜吟应觉月光寒。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持形式美感的“形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一、《凉州词》诗歌背景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
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惆怅的思乡之愁。
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
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
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
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王翰版《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前两句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来刻画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边塞筵席。
许渊冲译李白《静夜思》评析

许渊冲译李白《静夜思》评析
许渊冲是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以准确传神而闻名。
负责翻译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评析。
许渊冲翻译的《静夜思》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许渊冲的翻译整体上保留了李白原诗的韵味和意境,但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在第一句中,“疑是地上霜”这一翻译可以看作是对原文意境的还原,但与之前一些广为接受的翻译有所不同。
许渊冲的翻译使用了“疑是”来表示作者的猜测,而其他译者往往使用“皓月”或“月光”等词来表达。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细节,以加强读者对于李白笔下景象的想象。
其次,在第二句中,“举头望明月”这一译法与其他译者的选择较为接近。
这样的翻译方式直接传递了原诗中的视觉感受,并使读者能够立即与作者的所思所感产生共鸣。
最后,在最后一句中,“低头思故乡”这一翻译意境明确,传达了李白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他译者也有类似的翻译,如“低头思故乡”,强调了作者思乡之情。
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在传达李白原诗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做得
相当出色。
他注重保留原作的美感,同时也注入了一些独特的解读。
这种翻译方式对于展示翻译家的创造力和对原作的理解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将进酒》是杜甫的一首优秀的作品,被许多翻译家译成了英文。
而许渊冲的英译本在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坚持了他所倡导的“形美”原则,将这首诗译得极富艺术感。
本文将对许渊冲的英译本与其他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从文字的选择和词句的变现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保持了杜甫原诗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在第一节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一句的英文译文是“Don't you see how the river waters from the yellow river have ascended to the heavens? They rush to the ocean, never to return.”许渊冲通过巧妙的选择和运用词汇,在英文中保持了原诗中的意境,并且使用了“ascended”这一词来表达黄河水源的来自天上的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许渊冲的英译本语言流畅,字字珠玑。
他在保证意境的注重了英语的韵律和押韵。
在第五节中,“遥踏清涟曲,微步鲛绡态。
”的英文译文是“From afar, I dance to the lilting music, with gentle steps and flowing, gauzy grace.”这一句中,许渊冲运用了lilting和gauzy这两个形容词,使译文的韵律和押韵效果更加突出,从而增强了整首诗的音乐感。
许渊冲的英译本也充满了隐喻和象征,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深意。
在第七节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英文译文是“The fallen leaves fall endlessly, while the unending Yangtze River flows ceaselessly.”许渊冲通过运用“endlessly”和“ceaselessly”这两个词,显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质的无穷无尽性,增加了整首诗的深度。
三美论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是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提出翻译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应当达到“美”的要求。
这三项要求统称为“三美论”。
文字美指译文的文字表达形式,也指译文的文字格式、文法、书写、措辞等,要求译文应当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表达格式,使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译文中重现,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
情感美指译文应当保持原文的精神内蕴,引起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句句表达模式的翻译。
比如保持原文节奏、词句的辛辣幽默和对比等,地给读者留下原有形式的精神负荷。
思想美指译文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字意思翻译,应当尽力展现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方法》中提到,译文的思想美应当把原文的神妙之数,尽可能地取出其翻译。
三美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明确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上都要达到精美的把握,不仅提高了翻译质量,而且也提升了翻译理论的普及程度。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
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达、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2、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
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
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
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许渊冲师长教师的英文翻译如下: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midnight stillS老在忠实于原作的根蒂根基上,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即“三美”论)完美地翻译了《枫桥夜泊》。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将进酒》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豪饮诗之颠峰”。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倡导了一种“形美”原则,力求将诗歌的美感在英文中完美呈现。
下面将对许渊冲翻译的《将进酒》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看,许渊冲的翻译保持了原文的整体结构和韵律。
他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和节奏感,使诗歌的音乐性在翻译中得以保留。
比如原文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变成了“Did you but see the salt-white billows ride / That burst aloft, and end in foam and spray.”,通过使用押韵的手法,将原文的音乐感转移到了英文中。
在诗歌的意境表达上,许渊冲也做出了较好的处理。
比如在原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宴饮场景和表达豪情壮志来展现自己的心境。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中的意境。
比如“With cup in hand I ask you, friend,”(手握酒杯与你共饮),“How soon in this sweet solitude”(多忆桃花盖蓬蓬)等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诗歌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豪情壮志的情感。
许渊冲的翻译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对古文的翻译上,他采用了比较直译的方式,未能更好地处理好英文的表达和诗歌形式的结合。
比如原文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翻译成了“For silver vase of wine, th'onrushing tide / Leaps aloft, and breaks, and crashes on the brow"。
在这个翻译中,诗人使用了银瓶和水浆的隐喻来描绘战争的场景,然而在许渊冲的翻译中,这个隐喻未能得到很好地表达,有一些失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令狐采学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
“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
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
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
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
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
“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
“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
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
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许先生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原文中第一句的两个“难”是本文的亮点所在,表达出了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将要分隔两地的场面,两个“难”缺一不可。
许先生用等化的方法将第一个“难”译为“difficult”,第二个“难”译为“hard”,准确表达出了原文难舍难分的意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译文是“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在这句话中原诗“丝”有两个意思,引申的含义是“思念”。
如果只表达“丝”的原意,译文就不能将这首诗的感情完整的表达出来。
许先生运用了深化的方法,用“lovesick heart”将“思念”表达出来。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蓬山”指的是“蓬莱山”,是中国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其他地方并不知道此山,于是许先生运用“浅化”的方式译为“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便于外国读者理解诗的真实意思。
以上就是我对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的理解,以及对他作品的分析。
我们以后还要学习翻译方面的知识,相信许先生的理论对我以后的学习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让我在诗词翻译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