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_徐会志

合集下载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 OPEs)阻燃剂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塑料制品、家具、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阻止火焰蔓延,提高了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

然而,随着其广泛的应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和迁移转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从材料中逸出,并在环境中存在多种迁移转化途径。

首先,OPEs可以通过气相、水相以及固相转移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

研究表明,OPEs 能通过挥发、附着、溶解等方式进入大气,而且气象条件、材料性质、使用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其迁移行为。

其次,OPEs可以通过雨水沉淀、水处理过程等途径进入水体。

一些OPEs在水中的含量可达到微克级甚至高达毫克级,而且可能存在累积和生物放大的趋势。

此外,固相也是OPEs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们可以通过沉积、吸附等方式进入土壤和沉积物中。

相比于空气和水体,土壤和沉积物对OPEs的吸附性能更强,长期积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目前,针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OPEs浓度与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如三苯磷酸酯(TBPP)和三十磷酸酯替代物(TPHPs)已经成为环境中主要存在的OPEs类型。

此外,环境中OPEs的浓度还受到生物降解和迁移转化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降解OPEs为较低毒性代谢产物,但一些代谢产物仍可能具有环境毒性。

此外,一些OPEs还能通过光解、氧化和生物转化等方式进行迁移转化。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对于评估其潜在环境风险和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些控制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使用的法规被相继颁布,旨在减少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此外,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在寻找绿色和环境友好型的阻燃剂替代品。

例如,氮磷酸酯阻燃剂、矿物阻燃剂和纳米阻燃剂等,它们具有较低的环境风险和较好的阻燃性能。

磷酸酯织物阻燃剂应用进展

磷酸酯织物阻燃剂应用进展

磷酸酯织物阻燃剂应用进展马永明,魏文静1 ,张永刚,刘晓晨,蔡永源1.渤海职业技术学校2.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摘要:本文阐述磷酸酯类织物阻燃剂品种、性能、阻燃机理及应用进展图书分类号:中文编码:Application Progress of Phosphoric Ester Textile Fabric Flame Retardant MA Yong ming WEI Wen jing ZHANG yong gangLIU xiao chen CAI Yong yuan1.Tianjin bo hai occup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2.Tianjin Synthetic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220Abstract: Variety,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extile flame retardant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Keyword: Flame retardant, Phosphoric Ester, Textile Fabric, Application, progress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宾馆星级酒店不断增加,许多公共场所内部装饰品:窗帘、床垫、被褥、枕套和沙发等易燃织物由于没经过阻燃处理而发生火灾的情况不少,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

为其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世界各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陆续制定了有关阻燃剂标准和消防法。

我国也于1995年10月1日正式由建设部和公安部消防局发布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一系列法规。

另外航空航天、飞机、汽车、公共建筑、彩电及电子元器件等也都制订了详细的阻燃材料和内部装饰织物的详细阻燃要求。

有机磷阻燃剂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有机磷阻燃剂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 15]
等合成了双 ( 4
和三聚氰胺。松原一博报道了下
( 对氟苯甲酰基 ) 苯基 ) 苯基氧化膦。其结构为: 聚芳醚酮具有优良的热性能、机械性能、电绝 缘性能及耐化学药品性 , 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
39
面结构的含氮磷酸酯阻燃剂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V o l 46 N o 6
染料与染色
DY ESTU FFS AN D COLORAT ION
和 BDP
[ 17 ]
两种 , 其结构为 :
3 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的进一步关 注, 有机磷阻燃剂的新 品种不断出现 , 开发高效、 以上两种结构的阻燃剂, 分子中具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磷原子 ,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阻 燃性能。它们在聚苯醚、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及其 合金中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阻燃性能。 2 5 膨胀型有机磷阻燃剂 膨胀型阻燃剂由酸源 ( 脱水剂 ) 、炭源 ( 成炭 剂 ) 和气源 (发泡剂 ) 三部分组成。含有这类阻燃 剂的高聚物受热分解或燃烧时, 表面能生成一层均 匀的多孔炭质泡沫层。该层隔热、隔氧 , 能防止高 聚物分解产生的挥发性可燃物由凝聚相进入气相燃 烧区, 还有抑烟和防止产生熔滴的作用。膨胀型阻 燃剂符合当今对材料抑烟、减毒的要求 , 是阻燃领 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 李昕、彭治汉、欧育湘等人
[ 2]
。此外 , 大量的火
灾伤亡原因统计结果以及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生产应 用领域人员身心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 含溴阻燃剂严 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引起的二 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3]
英问题 , 引起了国

近年来 , 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或 地区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卤系阻 燃剂的禁令。例如, 在电线、电缆的塑料包皮中 , 美、英、意、德、法 和加拿大都明令禁止使用卤素阻燃剂

211262215_磷酸酯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研究进展

211262215_磷酸酯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研究进展

第52卷第5期 辽 宁 化 工 Vol.52,No. 5 2023年5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May,2023收稿日期: 2022-06-05磷酸酯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研究进展郑慧,张伟*,朱超男(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摘 要: 透明防火涂料因装饰性能高被广泛用于木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磷系阻燃剂是透明防火涂料的主要组成部分。

膨胀阻燃体系防火效率高,应用广泛。

对阻燃机理进行概述,从酸式磷酸酯阻燃剂、改性酸式磷酸酯阻燃剂以及含有协效剂的磷酸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磷酸酯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磷酸酯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透明防火涂料;膨胀型;磷酸酯;协效剂中图分类号:TQ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3)05-0740-041 透明防火涂料分类透明防火漆又称防火清漆,在保持基材质地和颜色的基础上,当火灾发生时阻止火灾的蔓延,多用于建筑、文物保护、家具等木制品的防火。

根据在受热条件下是否会发生膨胀可分为非膨胀透明阻燃涂料和膨胀透明阻燃涂料。

非膨胀透明涂料的主要成分一般都是无机类物质,防火效果较弱,种类少,应用不够广泛。

膨胀透明涂料防火效率极高,应用广泛,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透明防火涂料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 阻燃机理膨胀型阻燃涂料主要由膨胀阻燃体系、黏结剂、助剂和协校剂等组成,可以有效地保护基材,降低所受火灾风险。

膨胀型防火涂料在火灾来临时可膨胀形成致密且热稳定的多孔碳层,是原涂层厚度的几十至几百倍,将其与空气隔绝,有效阻止外部热源与基材的传质传热,提供几个小时的防火保护,实现更好的保护和防火效果。

显然,膨胀型阻燃涂料比非膨胀型阻燃涂料效果更好,因此广泛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1-5]。

透明防火涂料主要由成膜聚合物、阻燃剂、助溶剂和填料组成。

其中磷系阻燃剂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优点有热稳定性能好、产生的烟气量少、较高的效率。

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_沈海军

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_沈海军

29.4。 BDSPBP 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O O
HOCH2CH2OCH2CH2O P O
O
O O
P
OCH2CH2OCH2CH2OH
郑建宗[3]发明了一种粉末型双酚 A 双(二苯基磷酸酯)的制造方法。 粉末型 BDP 的制造方法具
有下列优点:① 久放不易结块;②不需使用液体加料的处理设备;③不需加装加热设备;④粉末型自
收 稿 日 期 :2009- 08- 17 作 者 简 介 : 沈 海 军 (1978-), 男 ,湖 北 荆 州 人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阻 燃 剂 的 研 究 工 作 。
4
2010 年第 1 期
沈海军等: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发展动态
受到限制。 目前已开发出一些热稳定性强的磷酸酯齐聚物和分子量较高的含磷阻燃剂,它们与高聚 物相容性好,是阻燃剂生产行业热门的产品。 磷酸酯阻燃剂包括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含氮磷酸 酯阻燃剂和含卤磷酸酯阻燃剂等几类。 2.1 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
能明显改善该合金的阻燃性能,却没有破坏该合金的力学等性能。
R1
R2
R1
O
OP O
R2
O
R1
R2
O
R2
OPO
n
O
R1
其 中 :R1,R2 =H,Me;n=1~5。
6
2010 年第 1 期
沈海军等: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发展动态
3 膦酸酯阻燃剂
膦酸酯类阻燃剂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阻燃剂。 由于 P—C 键的存在,使其化学稳定性增强,具 有耐水性、耐溶剂性。 目前膦酸酯阻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氮的膦酸酯和反应性膦酸酯阻燃剂两 个方面,膦酸酯通常更多地用作反应性阻燃剂。 市场上已成功开发了 N-羟甲基丙酰胺类甲基膦酸 酯 、 环 状 膦 酸 酯 、N,N- 对 苯 二 胺 基 (2- 羟 基 ) 二 苄 基 膦 酸 四 乙 酯 、 甲 基 膦 酸 二 甲 酯 (DMMP ) 等 。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Abstract:Organophosphate f lame retardants(OPFRs),substitutes for brominated fla m e retardants,have been
w 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A s em erging contaminants.th eir environm ent impact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 tion in recent years.Current bio-toxicity st u dies f or OPFRs a re still relatively limited,a more comprehensive inves-
2018年 第 13卷 第 3期 ,19.30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A 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V_ 01.13.2018 N o.3 19—30
DO I:10.7524/AJE.1673—5897.20170601001
徐怀洲,王智志,张圣 虎,等.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 ,2018,13(3):19—30 Xu H Z,Wang Z Z,Zhang S H,et a1.Research progress on toxicity efects of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J].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8,l3(3):19-30(in Chinese)
基 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21507036);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GYZX170 :徐怀洲(1986一),男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 向为环境健康 、污染物迁移转 化及界 面作用机制 ,E-mail:xhz@nies.org;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 T h e l f a me — r e t a r d a n t me c h a n i s m o f o r g a n o p h o s p h a t e l f a me r e t a r d a n t s w a s s u mma r i z e d . T h e r e —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o r g a n o p h o s p h a t e la f me r e t a r d a n t s s uc h a s a r y l p h o s p h a t e, p e nt a e r y t h r i t o l p h o s p h a t e, p o l y me r -
i c p h o s p h a t e , c a g e d — p h o s p h a t e , D O P O( 9 , 1 0—2 H一 9一O X O一1 0一p h o s p h a p h e n a n t h r e n e—l 0一o x i d e )p h o s —
酯、 笼状磷 酸酯 、 含 D O P O( 9, l 0一二 氢 一 9一氧 杂 一1 0一磷 杂 菲 一1 0一氧化 物 ) 磷酸酯、 三聚 氰胺 磷 酸 酯 及其 他磷 酸 酯 阻燃剂 的研 究进展 , 展 望 了磷 酸 酯阻燃 剂 的发 展 前景 。 关键 词 有机 磷燃剂 , 但 卤系阻燃剂 由于燃 烧 时会 产 生 二 嗯 英 等 致 癌 物质 , 受 到 欧盟 颁 布 的有害 物 限用指令 ( R o H S ) 、 电气 电子产 品废
弃 物指 令 ( WE E E) 等 法 规 的 限制 。 目前 , 磷 系 阻 燃 剂技 术成 为无 卤化 的重 要技 术 , 其中, 磷酸 酯作 为 一种 含 磷 阻 燃 剂 , 市 场化 品种 较 多 , 价格 低 廉 ,

液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

液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
第4 1 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塑 料 工 业
CHI NA PL ASTI CS I NDUS TRY
液 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 术
翟 博 ,王建 朝 ,王 书海 ,叶 广
( 青 海 师 范 大 学 化 学 系 ,青 海 西 宁 8 1 0 0 0 8 )
阻燃 剂是 用来 提 高 材料 抗 燃 性 的 功 能化 助 剂 … , 发展于 2 0世纪 5 0年代 ,阻燃剂 的生产 和应 用在 经 历 了2 0世纪 8 0年代 初 的蓬勃 发展 后 ,已进入 稳步 发 展 阶段 - 3 ] 。随着 我 国合 成 材 料 : [业 的 发 展 和 应 用 领 域 的不 断拓展 ,阻燃 剂在 电子 电器 、交通运 输 、航 天 航 空 、 日用 家具 、室 内装 饰 等各个 领 域 中具 有 广 阔的 市场 前景 。
H ・ +O 2
0 ・ +HO 。
R ・ +O 2— R00 ・ R0O ・ +RH —— } RO0H +R ・ RO0H —— } RO ・ +H0 ・
RH —— } R ・ +H ・
目前 对 液态 磷酸 酯 阻燃剂 的研 究 有很 多 ,市场 化
的液 态 磷 酸 酯 品种 主 要 是 A 一双 ( 二 苯基磷 酸酯 ) ( B D P ) 、间苯二 酚 一双 ( 二 苯基 磷 酸 酯 ) ( R D P ) 、磷 酸三 乙 酯 ( T E P) 、三 一 ( 一氯 乙 基 ) 一磷 酸 酯 ( T C E P) 、三 一 ( 氯 异 丙 基 ) 一磷 酸酯 ( T C P P )等。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e mi s t r y ,Q i n g h a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i n g 8 1 0 0 0 8 ,C h i n a )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产量和用量都逐年增大"其环境效应也引起人们的普 遍关注*!+ ( 本文全面综述了有机磷阻燃剂在环境中 的暴露 特征)环境 行 为 以 及 毒 性 效 应 等 研 究 进 展" 以 期对我国新型有机磷阻燃剂的环境风险和环境监管
注%I’ )I% )I! 分别代表不同或者相同的取代基( 图 ’#=‘)J的分子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英文名及简称
结构特征
34V.U
磷酸三!’ "! F二氯F%F丙基$ 酯
S-,J!’"!FM,BA3.-.F%F9-.9N3$ 9A.J9A210"
!:(
! S<P‘$
磷酸三!%F氯异丙基$ 酯
S-,J! BA3.-,J.9-.9N3$ 9A.J9A210"! SP‘‘$
%:;$
磷酸三!%F氯乙基$ 酯
大等相继发布系列 文 件 限 制 或 禁 止 多 溴 联 苯 醚 的 使 香 =‘)J"其物理与 化 学 性 质 主 要 由 磷 酸 在 酯 化 过 程
用( 与溴代 阻 燃 剂 相 比" 有 机 磷 阻 燃 剂 具 有 高 阻 燃 中含羟基化合物的性 质 决 定 的"不 同 的 =‘)J物 理 化
性)分解产物的腐蚀性小)产生的有毒物质少等优 点( 学 性 质 存 在 很 大 差 异( 环 境 中 常 见 的 =‘)J的 结 构
水体是对人类影响极大的一类环境介质"因此水 环境中污染物的赋存状况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许多国家 的 河 流 和 湖 泊 中 都 检 测 出 了 =‘)J的 存
在"其 中 检 出 率 和 检 出 浓 度 较 高 的 有 SP)‘) SP‘‘) S<P‘)SR)‘)S‘A‘和 S*R‘*$+ ( 水 环 境 中 的 =‘)J主 要来自于有机磷阻燃产品的泄露和挥发"目前普遍认 为污水排放是地表水 中 =‘)J的 主 要 来 源"尤 其 在 一 些污水处理厂入水和出水中都能检测 出 高 浓 度 的 =‘)J( 一般来说 受 工 业 影 响 的 河 流 中 =‘)J污 染 水 平可能较高"例如英国一条承受着城市和工业排放压 力的河 流 中 可 检 出 =‘)J浓 度 在 Z; a%" &;& *4?C( 其中"表层水中 SP‘‘的最高含量达 %" !4?C"远 高 于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在鱼体内的富集 分布和代谢及其机制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在鱼体内的富集 分布和代谢及其机制

1、磷酸酯类:这类阻燃剂是最早出现的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如磷酸三甲苯 酯(TCP)、磷酸三乙酯(TEP)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磷原子和三个烷 基基团。由于其低毒、低烟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 材料的阻燃处理中。
2、多元醇酯类:这类阻燃剂是以多元醇和磷酸为原料合成的,如苯氧基磷 酸二苯酯(DPOP)、乙氧基磷酸乙酯(EPOP)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磷 原子和多个烷基基团。这类阻燃剂具有高效、低毒、低烟等优点,因此在高分子 材料阻燃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含卤素磷酸酯类:这类阻燃剂是在多元醇酯类阻燃剂的基础上引入卤素 原子而得到的,如氯代苯氧基磷酸二苯酯(CDPOP)、溴代乙氧基磷酸乙酯 (BEEP)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不仅含有一个磷原子,还含有一个或多个卤素原 子。
这类阻燃剂具有高效、低毒、低烟等优点,因此在高分子材料阻燃处理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相容性好: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可以很好地与高分子材料相容,从而保证 其阻燃性能的持久性。
5、抗迁移性好: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形成的阻隔层具有良 好的抗迁移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阻燃剂的迁移和挥发。
三、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应用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处理中。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期望能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 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观看
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常见的OPFRs,包括TCPP(三氯苯基磷酸酯)、TDCPP(四 氯苯基磷酸酯)、BDP(溴化二苯基磷酸酯)和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并以 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OPFRs对其发育及肝脏代谢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斑马鱼的孵化期和幼鱼期,暴露于不同浓度的OPFRs环境 中,其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暴露组斑马鱼的孵化率、成活 率降低,出现明显的畸形和生长迟缓现象。其中,TCPP和TDCPP的影响尤为明显。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80
4.00
d/f/i
78 42 2
磷酸三(2 乙基己基)酯
TEHP
Tris(2 ethylhexyl)phosphate
Branched alkyl groups 支链烷烃
220
87
9.49
a/f/j/k
126 71 6
磷酸三异丁酯
TiBP
Triisobutyl phosphate
Branched alkyl groups
264
16
3.6
d/f/i
86 6 115 -
磷酸三苯酯
TPhP
Triphenyl phosphate
苯基 Phenylated 苯基 Phenylated 苯基 Phenylated
370
49
4.59
a/d/g/k
94 7 1241 -
磷酸 2 乙基己基二苯酯
EHDP
2Ethylhexyl diphenyl phosphate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高小中1,2 ,许宜平1,* ,王子健2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5 北京 100085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收稿日期:2015 01 03 录用日期:2015 01 23
Received 3 January 2015
accepted 23 January 2015
Abstract : 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 a group of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have been widely used recently as alternatives to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potential neurotoxicity, reproductive 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and some OPEs are also carcinogenic.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OPEs as emerging contaminants with increasing environment emissi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occurrence and exposure of OPEs in water, air, soil and biota, as well as their environmental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environmental exposure of OPEs, especially for the biota. Multiple transport routes of OPEs have been validated and interpreted, however, information o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s limited. More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ntamination and impact of OPEs. At last, the prospects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生物毒性效应及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生物毒性效应及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生物毒性效应及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陈静怡!胡华丽!冯!磊!马!力!丁国骅!!!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生态学院!丽水!"#"$$$"摘!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有机磷系阻燃剂之一#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环境迁移进入生物体$并对生物体造成各种毒性效应#本文概述%&'()对生物胚胎%肝脏%内分泌%神经以及遗传的毒性效应$以及%&'()的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及其防控之道#关键字!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环境暴露!生物毒性!生物降解!!阻燃剂是随工业发展逐渐兴起的功能性助剂#根据结构组成中的特殊元素$阻燃剂主要可分为卤系%磷系和氮系等系列成员#磷系阻燃剂又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类#有机磷酸酯阻燃剂!*+,-.*/0*)/0-1234-52+21-+6-.1$%&'()"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有机磷阻燃剂之一#按照取代基不同$%&'()大致可分为卤代烷基%烷基和芳基三类$其中烷基类种类最多&7'#%&'()具有良好的阻燃%隔氧以及增塑效果$但近年来发现它会在生物体内残留%富集并对生物体具有很大的危害$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概述近年对%&'()的胚胎%肝脏%内分泌%神经和遗传诸方面生物毒性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关注了%&'()的生物降解方式$为未来对%&'()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潜在危害的防控研究提供基本资料#!"#$%&'的生物毒性效应787!胚胎毒性!%&'()对胚胎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胚胎的致畸%生长周期延长以及胚胎心率的下降&"'#但不同类型的%&'()对生物胚胎的毒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对于斑马鱼!!"#$%&'&$%"的胚胎毒性来说$磷酸三!#氯丙基"酯!9:&&";三!7$"二氯#丙基"磷酸酯!9<:&&或9<:=&&";磷酸三丁酯!9.>&";磷酸三苯酯!9&0&"&?'(对于青鳉鱼!(&)*$"+ ,"-$.'+"胚胎$磷酸三!丁氧基乙基"酯!9>@&";9.>&;9&0&&"'#同时$%&'()对生物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的差异有关#例如$9<:&&的胚胎毒性与相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有关$这种甲基化能抑制肌肉和骨骼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断胚胎正常发育(而三羟甲基丙烷酯!9A&&"则是通过降低胚胎干细胞数量$进而引起胚胎的畸形&B'#78#!肝脏毒性!肝脏作为生物体的重要解毒器官$对抵御外界污染物的毒害具有重要作用#%&'()对肝脏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其对肝脏的酶活性%肝脏的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诱导肝脏中相关基因的表达&C)D'#其中$肝脏内的酶活性对不同的%&'()的毒性响应不同#例如$蚯蚓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E%<"和丙二醛!A<F"对9&0&更为敏感$而过氧化氢酶!:F9"则对磷酸三甲苯酯的敏感度更高&D'#同时$肝组织结构形态会受%&'()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肝脏组织病理学研究中$李学彦等&G'发现随着9<:&&量的增加$肝细胞线粒体嵴会发生融合$继而细胞核发生畸变$并最终使细胞发生自噬#此外$暴露于较高的%&'()环境中$会引起生物肝脏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D'#例如$在三!#氯乙基"磷酸酯!9:@&或9:=@&"环境下暴露的雌性斑马鱼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H IJ.E%<"表达会上升$而雄性的:IJ.E%<表达则会降低&K'#78"!神经毒性!因为%&'()具有与有机磷农药相似的结构组成$所以研究者较早就开始关注它的神经毒性#研究揭示$%&'()会使神经细胞的突触变短%数量减少$最终影响受体结合$阻碍神经递质的传导$从而产生神经毒性效应&7$'#%&'()的这种效应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对乙酰胆碱酶!F:0@"活性%氧化应激反应%神经相关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等产生负面影响&77'$其中抑制F:0@活性是%&(')引起神经毒性效应的重要表现#如9&0&会降低斑马鱼%青鳉鱼和小鼠中的F:0@活性(9.>&会升高青鳉鱼和鸡胚胎中的F:0@活性(而9>@&对斑马鱼%青鳉鱼%小鼠均无显著影响&"$K'#%&'()对各种生物的F:0@活性和基因转录的影响存在差异$这被认为与F:0@作为一种营养因子从而产生的补偿机制有关&"'#此外$%&'()会诱导细胞和组织内产生氧化应激$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以及促使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神经发育&7$'#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比较复杂$而且这种神经毒性也已被发现可以遗传&7#'#78?!内分泌毒性!%&'()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使其对生物造成的内分泌干扰问题比较显著#例如$9<:&&在斑马鱼%鸡胚以及人体内均会造成甲状腺素!9?"水平降低&7"'#而%&(')对内分泌的干扰被认为与基因上的突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9<:&&的内分泌干扰是由于甲状腺激素!9L"响应基因失调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对于同一物种的内分泌影响效应也存在差异#对于9<:&&的研究结果表明$亲代的暴露可导致子代斑马鱼甲状腺功能紊乱$其表现为子一代幼体9?水平显著降低$三碘甲状腺氨酸!9""水平升高&7"'(而暴露于磷酸三!丁氧基乙基"酯!9>%@&"环境中则会使斑马鱼幼体的9?和9"表达上升&7?'#这些现象被认为均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L&9"轴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7B'#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斑马鱼亲本长期暴露于9>%@&环境导致的亲代性腺功能受损是9>%@&的残留累积抑制后代的发育所致$而不是通过生长素M胰岛素!H L M=H'"和L&9轴的基因转录而引发&7C'#由此猜测$%&'()对生物不同脏器的内分泌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也可能与它们的暴露环境不同有关#78B!多代及遗传毒性!多代毒性研究适合于在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生物中开展#它们可以很好地反映环境中的%&'()对生物长期世代发展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嗜热四膜虫!/'-&"0)1'#""在9<:&&中连续暴露约"G#代后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影响$并发现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证实了核糖体是9<:&&影响生长繁殖的靶向目标(经过约#?D代的恢复后$9<:&&对嗜热四膜虫依然存在抑制机制&7G'#可见%&'()对生物世代的遗传存在持久的危害#而对于生长周期较长的生物$迄今更多的是研究亲代与子代的遗传差异#例如$9<:=&&的亲代暴露会导致子代斑马鱼甲状腺功能紊乱和生长抑制&7D'#("#$%&'的生物降解对于自然界存在的%&'()污染的治理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的方式$相对于物理降解的高成本和化学降解生成副产物等危害$生物降解方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7K'#生物降解主要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因其较好的清洁效果%较少的污染以及较低的成本$使其成为较为理想的%&'()污染的治理方法#微生物降解主要采取菌种选择和基因工程两种方法$但在现实应用中却有许多局限性&7D'+一方面$微生物的针对性较为单一$对于目前%&'()的丰富种类$相应有使用价值菌种的筛选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环境温度%/L%营养条件%菌群组成及分布密度等&7"'#因此$高效且可针对多种阻燃剂进行降解的菌种筛选是目前关注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者发现部分已经进入生物体内的%&'()残留$可主要以二烷基或芳基磷酸盐代谢物!<F&)"的形式由生物自身降解而排出体外#此外$寻求新型可替代无污染的阻燃剂也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展望有关%&'()的生物毒理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其持久危害及风险评估方面缺乏关注和研究$在国内也尚无排放标准和相关禁令$使得%&'()仍然在环境中被生物普遍吸收%富集(同时$%&'()在生物毒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浓度往往比环境实际浓度高$缺少低浓度或与环境接近浓度的实验$而其在真实环境中的生物学效应需进一步验证(此外$未来针对%&'()有效降解途径的探索将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8"7B$$"$D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8O P7C:$?$$$7 #$7K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N*8#$7K(?"?$$C !通信作者主要参考文献&7'徐怀洲$王智志$张圣虎$等8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Q'8生态毒理学报$#$7D$7"!""+7K"$8&#'张!偲$乔!敏$徐玉新8两种有机磷阻燃剂对土壤跳虫的生态毒性&Q'8环境化学$#$7"$"#!""+""G"?#8&"'彭!涛$王思思$任!琳$等8磷酸三苯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神经毒性研究&Q'8生态毒理学报$#$7C$77!7"+#B?#C$8!&?'高!丹$同!帜$张圣虎$等8?种典型有机磷阻燃剂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及风险评价&Q'8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7G$""!K"+D"C D??8&B'马丽丽$陈微秋$高雨轩$等8蚯蚓对三种芳烃有机磷阻燃剂的毒性响应效应&Q'8农业开发与装备$#$7D$#$"!7#"+77D77K8!&C'&%(9@(+@$:(R A&<$@H O%'':$21-48R)2*3-.-S T-.02/-1*U V12-))-V-.6102-S T-.1*W U0T//*4V52+)2U0-T.+2-U1T*.-++-V3*+12)1T.,/+T*+T1T X-1T*.*37C*+,-.T U34-52+21-+6-.1)&Q'8 @.S T+*.52.1-49*W T U*4*,V-.6:025T)1+V$#$7?$""!""+BG"BD#8!&G'李学彦$王思敏$周启星$等8三!7$"二氯#丙基"磷酸酯诱发肝脏损害及病理改变研究&Q'8生态毒理学报$#$7D$7"!C"+#"?#?78&D'张俊江$张效伟$于红霞8三氯乙基磷酸酯阻燃剂对日本鹌鹑胚胎的发育毒性&Q'8生态毒理学报$#$7C$77!7"+7CG7G#8&K':F((=N H9%N:<$O F&F<R O F<A$%9L A F N A$21-48F))2))52.1*3102624-V26.2I+*1*W T U T1V*31+T YI1V4/0*)/0-12$1+T YI1*W V210V4/0*)/0-12$-.66T YI1V4/02.V4/0*)/0-12&Q'8 9*W T U*4*,V Z=.6I)1+T-4L2-410$7KK$$C!"$?"+?7B?#"8&7$'刘晓晖$李双月$刘!琦$等8三邻甲苯磷酸酯对大鼠:C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Q'8生态毒理学报$#$7C$77!""+7B77BC8&77'顾!杰$顾爱华$石利利$等8有机磷酸酯环境分布及神经毒性研究进展&Q'8环境与健康杂志$#$7D$"B!""+#GG#D78&7#'[F N H P$O F=O E$[F N H\$21-48>T*U*.U2.1+-1T*.-.6 1+-.)32+*3102*+,-.*/0*+*I)34-52+21-+6-.11+T)!7$"]6T U04*+*]#] /+*/V4"/0*)/0-12U-I)2)10V+*T62.6*U+T.26T)+I/1T*.-.662S24*/52.1-4.2I+*1*W T U T1V T.X2Y+-3T)04-+S-2&Q'8@.S T+*.52.1-4 EU T2.U2Z92U0.*4*,V$#$7B$?K+B7#"B7"#8&7"'(@N\$[F N H[$J L F%\$21-48&-+2.1-42W/*)I+21*1+T)!7$ "]6T U04*+*]#]/+*/V4"/0*)/0-12+2)I41)T.10V+*T62.6*U+T.2 6T)+I/1T*.-.6T.0T YT1T*.*3,+*^10T.X2Y+-3T)0*33)/+T.,&Q'8 F_I-1T U9*W T U*4*,V$#$7K$#$K+7"#7?78冠状病毒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概述罗晓君!章文贤!!!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M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州!"B$77G"摘!要!人冠状病毒!L:*`"是进化上非常成功的病毒$它们经历了跨种传播和宿主适应$最终获得了侵染人类的能力$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元凶#本文对冠状病毒的结构以及入胞途径%侵染过程和免疫逃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关键词!冠状病毒!病毒结构!侵染途径!免疫逃逸!!冠状病毒!U*+*.-S T+I)"属于套式病毒目!N T6*S T+-42)"$冠状病毒科!:*+*.-S T+T6-2"$是目前自然界已知的最大(N F病毒#冠状病毒在现实中感染非常普遍$自然宿主分布广泛$且感染通常有一段潜伏期$其感染宿主主要是哺乳动物和禽类#第一例人冠状病毒!L:*`"于7KCB年从普通感冒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出来$命名为L:*`##K@$此后$不同的冠状病毒被陆续从人体内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发现有七种能够感染人的冠状病毒&7'$其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是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EF(E:*`%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A@(E:*`以及引发#$7K新型冠状病毒病!:%`=<7K"的EF(E:*`#这三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冠状病毒分为!%"%#%$这?个属#其中!和"属冠状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上述的EF(E:*`%A@(E:*`和EF(E:*`#三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都属于"属(#属冠状病毒只感染禽类(而$属冠状病毒既感染禽类又感染哺乳动物&#'#受感染宿主体内的病毒基因组会持续复制%突变%重组$不仅引起宿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而且变异的累积还可能产生跨宿主感染#!"冠状病毒的结构冠状病毒为直径7$$a7C$.5的球形颗粒$包膜形如冠状突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如图7所示#冠状病毒是正义单链(N F病毒$其Bb端具甲基化的帽子$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包含7C个非结构蛋白$参与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而其"b端有&*4V F尾巴$编图7!冠状病毒示意图码一系列结构蛋白$包括棘突蛋白E%小分子包膜蛋白@%膜蛋白A%核衣壳蛋白N$以及只见于少数冠状病毒的血凝素蛋白&"'#除了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外$还有一些辅助蛋白$这些辅助蛋白具有物种特异性$并且对于病毒的复制不可或缺&?'#787!结构蛋白!具体包括以下几种+78787!棘突蛋白E!棘突蛋白是包膜外呈花瓣状突起的跨膜糖蛋白$包括E7和E#两个亚基+E7呈类球状结构$含有病毒的受体结合域!(><"$E蛋白的变异主要在(><内发生(E#呈棒状结构$组成E蛋白的茎部$介导病毒膜囊与细胞膜融合#E蛋白是结构蛋白区编码的序列最大的蛋白质$也是冠状病毒主要的抗原位点$并影响与物种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程度#冠状病毒的种类和毒性以及跨宿主感染能力主要取决于E 蛋白&B'$而宿主的免疫反应一般都是针对E蛋白$因此E蛋白是疫苗开发的关键靶标#""""""""""""""""""""""""""""""""""""""""""""""&7?'O=Rc$[R<$\R P O$21-48F U I122W/*)I+21*1+T)!#] YI1*W V210V4"/0*)/0-12!9>%@&"-332U1),+*^10-.662S24*/52.1 *325Y+V*]4-+S-4X2Y+-3T)0&Q'8F_I-1T U9*W T U*4*,V$#$7G$7K7+7G#?8&7B'L R F N Hc$O=RQ$c RO$21-48H*.-6-4T5/-T+52.1-.6/-+2.1-4 1+-.)32+*31+T)!#]YI1*W V210V4"/0*)/0-12T.X2Y+-3T)0-312+4*.,] 12+52W/*)I+21*2.S T+*.52.1-44V+242S-.1U*.U2.1+-1T*.)&Q'8 :025*)/02+2$#$7K$#7D+??K?BG8&7C'L R F N Hc$O=RQ$c RO$21-48H*.-6-4T5/-T+52.1-.6/-+2.1-4 1+-.)32+*31+T)!#]YI1*W V210V4"/0*)/0-12T.X2Y+-3T)0-312+4*.,] 12+52W/*)I+21*2.S T+*.52.1-44V+242S-.1U*.U2.1+-1T*.)&Q'8:025*)/02+2$#$7K$#7D+??K?BG8&7G'O=Q$A F\$ERH$21-48A I41T,2.2+-1T*.-42332U1)*31+T)!7$"] 6T U04*+*]#]/+*/V4"/0*)/0-12*.1023+22]4T S T.,U T4T-12/+*1*X*-/'-&"0)1'#"-0'&1%.0$,"2W/*)261*2.S T+*.52.1-44V+242S-.1 U*.U2.1+-1T*.)-.6-312+)IY)2_I2.1+2U*S2+V&Q'8@.S T+*.52.1-4 /*44I1T*.$#$7C$#7D+B$BD8&7D'杨姗姗$邵瑞华$严!骁$等8人体尿液中磷系阻燃剂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建立&Q'8环境化学$#$7D$"G!B"+#?$#?G8&7K'刘!佳8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及降解过程研究进展&Q'8应用化工$#$7D$?G!7#"+#G$B#G7$$#G7?8#。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针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一方面, 研究集中在OPFRs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如开发低毒或无毒的 OPFRs替代品,优化生产工艺以减少废弃物排放等。另一方面,研究集中在OPFRs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以了解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
2.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OPFRs的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突 破。例如,生物降解性OPFRs的开发可以有效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此外,高级 氧化技术、生物技术等也在OPFRs的环境治理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 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也被应用于 OPFR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研究,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本次演示综述了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FRs)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 研究进展。研究发现,OPFRs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 潜在危害。然而,目前关于OPFRs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如缺乏长期、系统的监测数据,对OPFR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机制认识不够深 入等。因此,未来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参考内容
引言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FRs)是一类重要的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 涂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制造过程中。然而,随着OPFRs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问题 逐渐显现。本次演示将探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与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可有效降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速率。 然而,OPFRs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部 分OPFRs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针对OPFRs的 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

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

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包括纺织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纺织品一般都是具有易燃或可燃性的材料,容易引起火灾事故,因此对纺织品进行阻燃整理,阻止火焰产生或蔓延,是提高纺织品安全性能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标签:有机磷系;阻燃剂;研究与应用1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研究现状目前,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磷酸酯、膦酸酯、氧化膦、缩聚磷酸酯、次膦酸酯以及有机磷酸盐等方面。

磷酸酯类阻燃剂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而应用广泛。

主要包括之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含氮磷酸酯阻燃剂和含卤磷酸酯阻燃剂,它们大都属于添加剂阻燃剂,具有阻燃与增塑双重功能。

市场上已经开发成功并大量使用的磷酸酯阻燃剂有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异丙苯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辛酯、甲苯基二苯基磷酸酯等。

这些磷酸酯主要用于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塑料、聚酯、聚烯烃、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和液晶等高分子材料的阻燃。

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大多为酚类阻燃剂,国内外已相继研制出了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对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双酚A(二苯基磷酸酯)等低聚磷酸酯阻燃剂。

低聚磷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磷系阻燃剂,其相对分子质量高,磷含量高,和传统的单磷酸酯相比,具有与聚合物基材相溶性好、耐迁移、耐挥发、阻燃效果持久等优点;含氮磷酸酯阻燃剂由于氮、磷两种元素的协同作用,发烟量小,基本不产生有毒气体,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阻燃剂的用量,是目前有机磷系阻燃剂发展的趋势。

含氮磷酸酯阻燃剂中氮元素主要来自化合物中的胺、二胺和三聚氰胺;含卤磷酸酯阻燃剂燃烧后由于卤素生成腐蚀性气体、致癌物等原因,现有关它们的报道较以前要少得多。

但因其阻燃的高效性仍有一些报道,大多为同时含有氯、溴的磷酸酯或高卤含量的磷酸酯。

其中,卤代烷基磷酸酯是一类阻燃性能好,应用广泛的添加型增塑阻燃剂,可广泛应用于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纤维织物以及橡胶等的阻燃,尤其是在软质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等中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5期电化学Vol. 26 No. 5 2020 年10 月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Oct. 2020DOI: 10.13208/j.electrochem.200648 Article ID: 1006-3471(2020)05-0683-11 Cite this: J. Electrochem. 2020, 26(5): 683-693 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曾子琪,艾新平,杨汉西,曹余艮*(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拓展,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等应用领域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 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普遍采用低沸点碳酸酯类电解液,其易燃性成为电池不安全性的主要隐患.为了提高锂离子 电池的本征安全性,阻燃或不燃性电解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以磷酸酯为溶剂的阻燃型或不燃型电解液 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磷酸酯阻燃和不燃电解液的研究状况,分析了这类电解液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的兼 容性问题,讨论了改善磷酸酯电解液电化学兼容性的途径,提出了发展高效、安全、稳定的不燃电解液的一些思路.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有机磷溶剂;电解液;安全性;非燃性溶剂中图分类号:0646随着电化学性能的不断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快速拓宽,从便携式电子市场中的一枝独秀,到目前电动汽车的主流动力电源,并被视为未来大规模储能应用的主要选择.与此同时,锂离 子电池的内在安全性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近年来,一系列使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例 如一些智能手机的自燃事件、电动汽车的爆炸起火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类安全性隐患,已成为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主要挑战,也是相关新能源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滥用条件下的“热失控”反应m.—般认为,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过程经历3个阶段的变化(图I)%:首 先,当电池内部温度上升至100 °C时,负极表面的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发生分解,裸露的嵌锂负极进一步催化电解液还原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引起内部温度持续上涨.随后,当温 度上升到140 °C时,隔膜会融化收缩,造成电池内部短路,释放出大量的热.最后,当内部温度持续上升至180 °C时,电解液在正极表面氧化分解,同 时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导致电池爆裂燃烧.由此可知,现用有机电解液的化学不稳定性和易燃性是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潜在隐患.文献标识码:A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主要为含有六氟磷酸锂(LiPF6)的有机碳酸酯混合溶液,其中环状碳酸酯[碳酸乙烯酯(E C),碳酸丙烯酯(PC)]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用以提高锂盐的溶解度,链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DM C)、碳酸甲乙酯(EMC)等)用以改善溶液的粘度.这类电解液通常闪点低,易发生燃烧爆炸.因此,降低电解液的可燃性,特别是开发不燃型电解液是消除锂离子电池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之一.基于该一思想,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阻燃性电解液的研究,多种类型的离子液体[4]、氟代溶剂151和有机磷酸酯被用作电解液添加剂、共溶剂或者直接作为主要溶剂.由于离子液体的粘度较大且合成成本高,难于适合电池要求,氟代溶剂溶盐能力较差,合成较难且成本较高,商业应用的前景有限.相比而言,有机磷酸酯与碳酸酯具有相似的溶液物理化学性质、丰富的结构多样性、良好的阻燃性,更适合作为不燃电解液溶剂.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主要介绍磷酸酯类溶剂作为锂离子电池安全电解液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下首先介绍磷酸酯作为电解液溶剂的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分类探讨阻燃型和不燃型磷酸酯电解液,重点讨论这类电解液的电化学兼容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安全电解液的可能发展方向.收稿日期:2020-06-29,修订日期:2020-08-28 * 通讯作者,Tel: (86-27)68754526,E-mail:*************.cn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〇.2016丫?8000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〇.21972108)资助•684-电化学2020 年Electrical MechanicalSelf-extinguish Degraded performanceT j, safe work temperature (for battery) T e < temperature for people to escape *SO C dependent图1电池热失控的三个阶段,T s,安全工作温度(电池);T e,逃生温度;*取决于荷电状态[2].Fig. 1 Three stages in battery thennal runaway, Ts, safe work temperature (for battery); Te, temperature for people to escape; *SOCdependent21.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121. Copyright 2018, Frontiers.l 磷酸酯作为电解液溶剂的可行性与挑战与碳酸酯十分相似,有机磷酸酯是一大类具 有丰富化学结构的液体化合物.表1列出了一些 常用磷酸酯的溶液物理化学性质.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磷酸酯均具有作为电解质溶剂的基本性质.首 先,磷酸酯类化合物大都具有较大的介电系数S<10〜20),即对锂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容易形成离子导电良好的电解质溶液.其次,许多磷酸酯(如 憐酸三甲酯为-46.1〜197 °C)具有较宽的液态温度 范围,有利于形成宽温度区间工作的电解液.此 外,大多数有机磷酸酯的粘度较低,作为电解液溶 剂具有良好的电极浸润性和离子传导能力,十分适合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有机 磷酸酯本身不易燃烧,广泛用作各种类型的阻燃 添加剂,能够有效抑制材料的燃烧反应.尽管有机磷酸酯溶剂具有上述潜在优势,能 否作为不燃电解液尚需满足锂离子电池的特殊要 求.目前,商品化锂离子电池大都采用石墨为负 极,与石墨负极的电化学兼容性一直是困扰锂离 子电解液发展的主要问题.自从锂离子电池问世 以来,基于碳酸乙烯酯(EC )的电解液体系一直沿用 至今,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替代电解 液体系均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造成这一现象 的原因在于,只有在E C 主导的电解液中石墨负极 表现出高效可逆的嵌锂行为,即使在化学结构十表1常用磷酸酯的溶液物理化学性质Tab.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veral 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CompoundMelting point/°CBoiling point/°CPermittivityViscosity/cP Dipole momentTrimethyl phosphate -46.119721.60.02257 3.03Triethyl phosphate -5221512.90.0214 3.2Dimethyl methyl phosphate <-50181 1.7422.86Diethyl ethyl phosphate-8319810.57 1.52.95x a z a r d l e v el第5期曾子琪等: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685 .分相似的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中,石墨负极几乎不能可逆嵌锂.因此,只有与石墨兼容的有机磷酸酯方有可能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溶剂.然而,目前研究过的所有磷酸酯溶剂与石墨负极均不兼容,即石墨在现有磷酸酯电解液中不能实现稳定、高效、可逆的嵌锂反应.因此,解决与石墨电极的兼容性是发展磷酸酯类锂离子电解液的首要问题. 2基于有机磷酸酯共溶剂的阻燃电解液现有有机磷化物阻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磷酸酯、烷基膦酸酯、膦腈类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方面.如上所述,这类化合物与石墨负极不兼容,在负极表面难于形成稳定S E I膜,并会随Li+发生 共嵌人,破坏石墨的层状结构.因此,在早期的研究中只是用作电解液阻燃添加剂或共溶剂,以降 低电解液的燃烧速度.实验表明,有机磷酸酯作为阻燃添加剂的浓度太低时(< 10%),几乎没有明显的阻燃效果,而若浓度较高时(> 20%),又显著影响石墨负极的嵌锂性能[6].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联合使用成膜添加剂以改善有机磷化合物与石墨负极的兼容性,从而发挥磷酸酯在电解液中的阻燃效果.甲基膦酸二甲酯(dimethyl methyl phosphonate, DMMP)是一种阻燃性能优异的溶剂,但当用于电解液添加剂或共溶剂时明显影响石墨负极的可逆嵌锂性能.X ia n g等[7]研究发现,通过加人成膜添加剂V E C或表面修饰,可以实现DM M P阻燃添加剂与石墨负极的良好电化学兼容性.然而,这种复杂的电解液组成和表面修饰同时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随着循环的进行电极阻抗会不断增加,由此 导致容量不断衰减.与D M M P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相似,隣酸三甲酯(trimethyl phosphate,TMP)[81、磷酸三乙酯(triethyl phosphate,TEP)['乙基瞵酸二乙醋(diethyl ethyl phosphonate,DEEP)™均存在与石墨负极兼容性差的问题.增加磷酸酯中碳支链的长度可以有效提高与石墨负极的兼容性.例如,H yung等叫研究了含有憐酸三苯醋(triphenyl phosphate, TPP)和隣酸二丁酯(tributyl phosphate,TBP)添加剂电解液的阻燃性能,发现在l.Omol.L-iLiPFVECDECM J 的电解 液中,当T PP或T B P的添加量为5wt.%时就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同时以石墨为负极LiNia s CoM02为正极的全电池在添加了5wt.% TPP或T B P的碳酸酯电解液中的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T P P阻燃剂目前已经在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获得了广泛地应用.此外,增加磷酸酯中F含量也可以有效提高其电化学氧化还原稳定性,同时氟和磷元素的协同阻燃作用能进一步提升阻燃效率[m4].基于此,Z en g和Z hu等#|6]分别设计合成了甲基磷酸三氟Z^I(bis(2,2,2-trifluoromethyl)methylphosphonate, TFM P)和乙基磷酸三氟乙酯(1^(2,2,2-11^11〇-roethyl > methylphosphonate, TFEP)两种氟取代的鱗基阻燃添加剂.研究发现,当添加量为20vol.%时 两者的阻燃性能均优于D M M P,其中T FEP阻燃 性更好.重要的是,这两种添加剂对石墨负极较好的兼容性.遗憾的是,这类阻燃剂对正极材料的兼容性较差,易于在正极材料表面发生不可逆氧化,增加了材料界面阻抗.同时,结合磷酸酯的高效阻燃特性和环状膦腈良好兼容石墨负极的特点,W u等m设计了含有磷酸酯骨架及膦腈骨架的化合物(EtO)3P=N-PO (OEt)2(triethoxyphosphazen-N-phosphoryldiethylester, PN P),并研究了其作为阻燃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质,发现P N P阻燃效率高,并且对电解液的电导率影响不大,与石墨负极的电化学兼容好.3有机磷酸酯不燃电解液将有机磷酸酯用作阻燃添加剂或共溶剂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解液的燃烧速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解液的可燃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共溶电解液中低沸点可燃碳酸酯优先挥发而引发燃烧,常常使得阻燃添加剂在全电池中的阻燃效果有限.因此,使用完全不燃的电解液是解决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磷酸三甲酯(TMP)和磷酸三乙酯(TEP)电解 液可以实现完全的不燃性,但这类电解液大都仅适用于硅、锑、硬碳等非石墨负极电池体系.当用于最常用的石墨负极时,这些磷酸酯电解液仍然存在着电化学兼容性问题,至少表现出的容量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等不尽人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投人到有机磷酸酯溶剂/石墨界面的反应行为及其对于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力图 揭示有机磷溶剂与石墨负极不兼容的原因.石墨负极在不同有机磷酸酯电解液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电化学行为.F en g等™考察了石墨负极分别在添加了50vol.%的DM M P和D E E P的1•686-电化学2020 年mo卜L“ LiPFs/EC-DMC-DEC (1:1:1,V7K)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发现DM M P会与锂离子发生共嵌人而破坏石墨的层状结构,而D E E P只是在石墨表面分解且无法形成稳定的SE丨膜.这一差异可能 是由于D M M P比D EEP的溶剂化能力强,更容易伴随锂离子共嵌人到石墨层中.Nakagawa等1181通过 Raman光谱比较了在含有T M P和T E P的碳酸酯电解液中循环后石墨负极的结构变化,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T M P会与锂离子发生共嵌人而破坏石墨的层状结构,而T E P只是在石墨表面分解且无法形成稳定的SEI,并不会发生共嵌入行为.同时,Feng等[19]考察了DM M P作为不燃溶剂在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虽然DM M P会 发生共嵌人破坏石墨的层状结构,但在加人成膜剂氯代碳酸乙稀酯(chloroethylene carbonate,C1EC)后,石墨负极表面能够生成稳定的SEI,可以实现锂离子在石墨电极中可逆的脱嵌.W a n g等™发现,硬碳材料在T M P电解液中不会发生共嵌人反应,表现出正常的锂离子可逆嵌人反应.据此,他们在石墨负极表面修饰了一层热解碳,以2vol.%碳酸 亚乙燦酯(vinylene carbonate,VC)和8vol.%碳酸乙烯亚乙酯(vinylethylene carbonate, VEC)为共同成膜剂,构建了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同时使用2 mo卜L1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LiBETI)的电解液体系进一步抑制了T M P在石墨表面的分解,实 现了在T M P电解液中表面修饰石墨负极的可逆充放循环.上述成膜添加剂和材料表面改性能够改善磷酸酯电解液对石墨负极的兼容性,但在循环稳定性和循环效率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因此,构建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是抑制有机磷酸酯分子的共嵌人、实现石墨负极的可逆电化学循环的有效途径.实际上,磷酸酯基电解液并非与所有负极材料都不兼容性.研究表明,一些非石墨类负极材料(如合金类负极),在加人成膜添加剂的磷酸酯电解液在可以实现高效可逆的锂离子嵌人反应%a).例 如,Z eng等系统地探讨了一系列基于磷酸酯溶剂的不燃型电解液(DMMP、TM P等)与不同合金化负极121^的电化学兼容性,发现在加人10wt.%的添 加剂后,Si-C(800 m A h,f可逆容量)、SiO(1103 m A h.g U iF e p S O m Ah.g.1)和Sb(500 m Ah-g-')负极在磷酸酯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与在碳酸酯电解液中相差不大,由此构建了不燃性锂离子电池.同时,该团队进一步考察了硬碳负极[241、NaTi2(P04)严和负极在不燃碳酸酯电解液中的储钠性能,发现通过优化电解液的组成,可以实现基于不燃型电解液的钠离子电池体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电解液分子结构设计、组成优化(添加剂和锂盐)和正/负极材料结构设计,能有 效改善基于不燃型磷酸酯电解液的锂/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由于石墨负极自身的层状结构以及对磷酸酯溶剂的催化分解作用,即使采用成膜添加剂,仍然无法实现与磷酸酯的电化学兼容性.为了实现磷酸酯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者通过高浓度电解液来解决其与石墨负极的兼容性问题.由于高浓度电解液(通常锂盐浓度超过3 mo卜L1)中离子/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形成一种特殊的三维(3D)溶剂化结构,导致电解液中阴离子的LUM O能级低于溶剂分子,优先 于溶剂分子还原分解,形成富含无机物的S E I膜.因此,结合阻燃性和高浓度的磷酸酯电解液可以实现与硬碳和石墨负极良好的兼容性.Yamada课 题组[27]报道了一种5.3 mo卜L1双氟磺酰亚胺钠(sodium bis(fluorosulfonyl)imide,NaFSI)/TMP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可以大大抑制TM P在硬碳负极表面的分解,实现良好的首周库仑效率和容量,同时 展现1000圈的稳定循环.他们也采用这种锂离子电解液,实现了石墨负极上稳定的可逆嵌锂过程.这一现象被解释为F S I阴离子在负极表面优先分解形成的无机SEI,其结构较之传统碳酸酯电解液中的有机-无机混合SE丨更具稳定性,因此大大抑制了溶剂的不可逆分解.高浓盐磷酸酯电解液尽管可实现对石墨负极的兼容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两大制约因素:粘度和成本.以5.5〇1〇卜1^1^^1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 (240 mPa. s,30 °C)电解 液为例,其粘度大约是常规碳酸酯电解液(3 mPa-s)的80倍P8],无疑会严重影响电极的浸润性能.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本取决于LiPF,盐 的用量.以常规商业电解液为例[1.0 mo卜L/1L i PF6碳酸乙稀酯(ethylene carbonate,EC)/DMC],LiPF6的含量为12w t.%,超过电解液成本的60%.而在 S im o h l^L iF S I/D M C电解液中,锂盐的含量为70wt.%,将大大增加锂盐在电池中的成本.Z eng等 通过对比电解液体系的稳定性与电解液摩尔分数(或盐与溶剂的摩尔比率,molar ratio,MR)后,发现第5期曾子琪等: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687 .-400 -200 0 200 400Specific Capacity (mAh g 1)1:51:31:21:1.51:1图2基于不同溶剂的高浓度盐电解液的摩尔比和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阴影区域为电解液的稳定区[34]. Fig. 2 Correlations of molar 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tMRs of salts in various solvents. The shaded area is the stability region of electrolyte1341.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Springer Nature.当电解液中盐与溶剂的摩尔比率接近1:2 (MR=1:Potential(V vs Li/Li+)2040 60Cycle Number80 100图3 (A )石墨负极在不同摩尔比的LiFSI-TEP 不燃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扫速:0.1 m W . (B )石墨负极在不同摩尔比的LiFSI-TEP 不燃电解液中的首周充放电曲线.电流密度J O m A .g 1. (C )-(D )石墨负极在不同摩尔比的LiFSI-TEP 不燃电解液和加入FEC-LiBOB 添加剂的电解液中的循环稳定性曲线和库仑效率曲线.先以20 m A.g 1的电流密度 充放电3圈,随后用S O m A .f 的电流密度循环【34].Fig. 3 (A) Cyclic voltammetric curves of graphite electrodes in LiFSI-TEP electrolytes at salt-to-solvent MRs of 1:5, 1:3 and 1:2.Scan rate: 0.1 m V -s1. (B) The initial charge-discharge curves of graphite electrodes cycled in LiFSI-TEP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MRs at a specific current of 20 mA'g"1. (C)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D) Coulombic efficiency curves of graphite electrodes cycled in LiFSI-TEP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MRs and FEC-LiBOB composite additives at a specific current of 20 mA*g _1 in the first three cycles and then 50 mA-g'lt34].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Springer Nature.2)时,电解液处于稳定区间(图2中蓝色区域).因此,采用锂盐与溶剂的摩尔比率(MR )来描述电解 液的稳定性,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浓度盐电解液实 现负极稳定循环的条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课题组对一些典型 溶剂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2M2],验证了不燃磷酸 酯电解液稳定性的关键在于盐和溶剂的摩尔比 率(MR )%3'为进一步设计适中摩尔浓度兼具兼容 性的磷酸酯电解液提供了途径.基于这一认识,Z en g 等M 报道了具有中等摩尔浓度的LiFSI-TEP电解液(2.2 m o b I /1),其中锂盐和溶剂分子的摩尔 比为1:2,并考察了其对石墨负极的电化学兼容性 (图 3).石墨负极在 1:2、1:1.5 和 1:1 LiFSI-TEP 不 燃电解液中分别给出了 77%、82%和74%的首周 库仑效率以及 331 m A h.g \297 mAh .g-1 和 250mAh*g_l 的首周可逆比容量,而在低M R 电解液中 (1:3和1:5)石墨负极则无法实现可逆嵌锂反应(图 3B ),说明提高摩尔比能有效抑制T E P 的分解.这3-2-1-Ie 1/ns>>lle!lu o l}o dB乏)Uo!4-»ej;uaouo3J e l o l AI•688.电化学2020 年□ Charge capacity A Discharge capacity30 60 90 120 150Specific Capacity (mAh g'1)D400800 1200 1600 2000Capacity (mAh)0.05C 0.1C 〇.2C 〇 5c 1C T2C T2.53.0 3.54.0P o te n tia lV vs Li/U*)24 6 8 10 12 wCycle Number图4 (A )-(B )钴酸锂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电解液为l :2LiFSI-TEP+5vol.°/〇FEC +0.05m ol.Ll LiBOB. (C )-(E )电解液为1:2LiFSI-TEP+5vol.%FEC+0.05 m o l.L 1 LiBO B 的18650电池的首圈充放电曲线、在0.05C 下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充放电区间3V 〜4.2 V. lC = 2000m A.在4.2 V 下进行恒压至电流小于40 mA. (F )使用l:2LiFSI-TEP+5vol.°/〇FEC+ 0.05 m o l.L 1 LiBO B 电解液的18650电池的针刺测试结果(中使用碳酸酯电解液的电池测试后的电池(下).测试前 的电池(上)[34].Fig. 4 (A )-(B )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LiCo02 in an electrolyte consisting of 1:2 LiFSI-TEP and FEC-LiBOB additives (FEC-LiBOB refers to 5vol.% FEC and 0.05 mol • L '1 LiBOB). (C) The initial charge-discharge curve, (D) cycling performance at a rate of 0.05 C and (E) rate performance of the 18650 cell between 3 V and 4.2 V. 1C = 2,000 mA. A constant voltage step is carried out at 4.2 V with a cut-off current of 40 mA. (F) Nail penetration test for 18650 cells using 1:2 LiFSI-TEP+ FEC-LiBOB electrolyte (middle) and commercial carbonate electrolyte (1.0 mol*L' LiPFe/ECiDECiEMC = 1:1:1 by vol­ume) (bottom). A blank cell before the nail test is shown at the top[341.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Springer Nature.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M R 电解液中,溶剂分 子几乎全部与锂离子络合,T E P 的还原稳定性大 幅提高.作者通过添加5vol.% F E C 和0.05m obL] 二草酸硼酸锂(LiBOB)双成膜添加剂的协同作用, 使石墨表面形成的致密无机-有机复合S E I 膜,进 一步阻止T E P 与石墨负极的接触,有效抑制了TEP 在石墨负极表面的副反应(首效达85%).采用这种电解液组装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首周库 仑效率高达92.6%,在0.05 C 的倍率下下循环50 圈,容量保持率为90%,在2 C 的倍率下,仍能保 持80%的初始容量(图4).通过对全充电态的18650电池测试发现,基于不燃型电解液的电池通(%)A U £p !l t :LU 3l q E o l n o ui 008 6 4 2 CA 1 9 9 9 9Q•r s qvuj) A l p e d e u u E s d sBzVEJMPedeuO J ~S ~3~S" 2 11 (vn)ulajjn o-o o o o o Wo o o o o55 052211fq<UJ)M I u r o d O J u a J M J a J q u s j Q5c43 2(>ar 3e ±;0>Aqcv n s >>l 5J od第5期曾子琪等:有机磷酸酯阻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689 .图5不同磷酸酯电解质中石墨负极在给定摩尔比下的首圈充放电曲线:(A) 1:5;(B) 1:3;(C) 1:2. (D )在1:2的固定摩尔比值下,磷酸酯电解液中锂盐的摩尔浓度随磷酸酯溶剂变化的规律[351.Fig. 5 Initial charge-discharge profiles of graphite anodes in different phosphate electrolytes at a given MR value o f : (A) 1:5; (B)1:3 and (C) 1:2. (D) Changes of the molar concentrations of LiFSI-phosphate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phosphate solvents at a fixed MR value of 1:2[35].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75090270Capacity (mAh g'1)Capacity (mAh g'1)过了所有安全测试,包括短路、针刺和挤压,而使用 碳酸酯类电解液的电池只通过了挤压测试,显示出 该电解液在实用中的优异安全性和应用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探寻和发展高稳定且低摩尔浓度 的磷酸酯电解液体系,L iu 等[351基于电解液MR 、摩 尔浓度和溶剂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公式(1)),比较了 不同分子量的磷酸酯溶剂(TMP 、TEP 、磷酸三丙酯(TPP)、磷酸三丁酯(TBP)和磷酸三戊酯(T A P ))在不同摩尔比(1:5,1:3,1:2)时,锂盐浓度、离子电导率 和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的相互关系(图5).结果表 明,当盐和溶剂的摩尔比为1:2时,不同磷酸酯电解 液都显示出良好电化学稳定性,说明电极-电解液界 面稳定性与M R 密切相关,存在一个M R 阈值.B--Mc ^式中,M R 为锂盐和溶剂的摩尔比;为溶剂的相 对分子量;为锂盐相对分子量;p 为电解液密度;c 为电解液摩尔浓度.此外,本文作者课题组还发现随着磷酸酯支 链的增长,l:2L iFSI:TA P 电解液不仅浓度可降至1.35 m o h l/1,与传统电解液的摩尔浓度相近,且采用该电解液的石墨负极也能表现出89.5%的首周 库仑效率和99.6%的循环库仑效率[35]. Shiga 课题 组[38]也探究了不同L iFSI 和磷酸三氟乙酯(TFEP) 摩尔比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质,发现当摩尔比为1:2 时,T FEP 的脱氟反应对提高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电 化学稳定性非常有效.这些研究充分说明影响溶 剂稳定性的指标是盐与溶剂的摩尔比率(MR ),与 电解液的摩尔浓度无关,由此就可以通过调配盐 和溶剂的种类来发展具有高M R 而低摩尔浓度的 电解液体系,为非燃磷酸酯电解液的实际应用提供可行途径.为了弄清不同浓度电解液对于石墨可逆嵌锂 反应的影响机制,近年来人们采用拉曼光谱、核磁 共振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摩尔比>) ®6s o >.5.0.5.0.5 2.2.1.1.0.B >«6s o >2.A.0s ,.0s «o)e M O>•690-电化学2020 年CIP AGG图6自由的阴离子和溶剂化锂离子、紧密离子对(contact ion pairs, CIPs)和聚集体(aggregates,AGGs)的示意图.蓝色:溶剂分子.绿色:锂离子.红色:阴离子.Fig. 6Schematic of ion-solvent-coordinated (ISC) structure, including contact ion pairs (CIPs) and aggregates(AGGs). Blue: solvent. Green: lithium ion. Red: anion.磷酸酯电解液中锂离子、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的络合结构%结果表明,当摩尔比在1:10到1:4之间 时,溶液中的FSI-阴离子主要以自由阴离子和紧密离子对(contact ion pairs, CIPs)的形式存在.摩尔比为1:3时,溶液中存在三种形式的FSI_阴离子;摩尔比大于等于1:2时,溶液中的FSI_阴离子主要以C IP s和聚集体(aggregates,ACJCis)形式存在(图6).由此可见,从分子层面上稳定溶剂的机制为阳离子、阴离子都参与溶剂的络合,形成“离子-溶剂 络合 ” (ion-solvent-coordinated,ISC)结构(图6),艮P CIPs或AGGs.在这种结构中绝大部分溶剂分子与锂离子络合,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由溶剂分子的活度,提高了溶剂的稳定性.由于离子-溶剂络合(ISC)结构与电解液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可以通过采用与不与锂盐络合的溶剂作为稀释剂在保持ISC结构的同时,以减低电解液的粘度和摩尔浓度.例如,Yamada课题组|39]在LiFSA/TMP的高浓盐电解液中添加了1,1,2,2-四氟乙基-2,2,3,3-四 氟丙基醚(TTE)稀释剂后,电解液黏度显著降低,离子电导率提升,仍能表现出不燃性和与石墨负极的兼容性.近来的研究表明,磷酸酯溶剂也非常适合用作为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电解液.Z eng等研究了不燃磷酸酯电解液体系(1:2 LiFSI -TEP)用于金属锂二次电池的性能%341,实验发现,基于高MR 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和效率(首周库仑效率94.8%,350周循环库仑效率高达99%).此外,在该电解液中沉积的锂金属颗粒均匀光滑,直径在10 ixm左右,无枝晶锂的出现,这种光滑的锂沉积层不仅提高了锂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而且避免了枝晶生成所带来的安全隐患.Z hang等人则采用双(2,2,2-三氣乙基)醚 (BTFE)来稀释 3.2 mo卜L•丨LiFSI/TEP w,制备了 1.2 mo卜L-丨LiFSI/TEP-BTFE电解液•由于B TFE不溶 解锂盐,因此不会破坏原来浓电解液相的ISC结 构,从而使稀释后的电解液保持了初始高M R电解液类似的电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稀释电解液也被称为局部高浓电解液(LHCE).这种LHCE不 仅具有高M R电解液的优势和阻燃性,又能够降低电解液的粘度及成本,满足锂电池的应用要求.最近的研究表明,Li/LiNi。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自然科学基金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自然科学基金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自然科学基金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是一类常见的阻燃剂,具有良好的难燃性、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它们在塑料、涂料、合成纤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提供资金支持。

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支持科学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及其相关研究展开全面评估,并探讨自然科学基金在此领域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让我们从阻燃剂的定义和作用开始。

阻燃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或抑制可燃物燃烧性能的化学物质,主要通过干扰燃烧过程中的化学链反应来实现。

而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稳定的阻燃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中。

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领域,自然科学基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学术交流评台,推动了该领域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合成方法、性能提升机制、应用范围拓展等方面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有的合成方法中存在着低效、高成本的问题,阻燃性能与材料机械性能之间的平衡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在特定材料中的应用技术仍待提高。

自然科学基金需要继续为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相关领域的重要突破。

总结回顾起来,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作为一类重要的阻燃剂,在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然科学基金在该领域的资金支持和学术交流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不断提高其阻燃性能,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自然科学基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作为一类重要的阻燃剂,在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及降解过程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及降解过程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及降解过程研究进展
刘佳
【期刊名称】《应用化工》
【年(卷),期】2018(047)012
【摘要】介绍了有机磷酸酯(OPEs)的来源,围绕该类物质的理化特性分别从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等多种介质出发,阐述了该类物质的污染来源及现状.结合当前国际上关于OPEs去除速率,优化降解条件等方面的报道,总结了OPEs的主要降解途径,如水解过程与反应中pH值的关联,羟基自由基氧化OPEs的途径好氧微生物体内酶催化OPEs的降解,为高效去除OPEs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2705-2710,2714)
【作者】刘佳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31;X592
【相关文献】
1.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J], 徐怀洲;王智志;张圣虎;郭敏;陈玫宏;石利利
2.环境灰尘中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J], 邓星;成祝;刘洁;冉琴;刘世成;苏小东;
3.典型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闫振飞; 廖伟; 冯承莲; 王琛; 刘娜
4.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生物毒性效应及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J], 陈静怡;胡华丽;冯磊;
马力;丁国骅
5.食品中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杨吉双;张庆合;苏立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徐会志,王胜鹏,包杰界(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1231)摘 要有机磷阻燃剂研究在国内外得到极大的关注。

综述了磷酸酯类阻燃剂、膦酸酯类阻燃剂和磷杂环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有机磷阻燃剂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有机磷,阻燃剂,磷酸酯,膦酸酯,磷杂环1 引言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是一种阻燃性能较好的阻燃剂,它品种多,用途广泛。

卤系阻燃剂存在很多缺点,如抗紫外线稳定性差,燃烧时生成较多的烟、腐蚀性气体和有毒气体。

特别是自1986年起,发现多溴二苯醚及其阻燃的高聚物的热裂解和燃烧产物中含有致癌物四溴代双苯并二恶烷及四溴代苯并呋喃后,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使得非卤阻燃剂特别是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和开发变得更加重要。

虽然有机磷化合物都会有一定的毒性,但它们的致畸性却不高,其分解产物及其阻燃的高聚物的热裂解和燃烧产物中腐蚀性、有毒物也很少。

有机磷阻燃剂之所以成为阻燃剂研究中的热点,除了上面的因素外,还因为有机磷阻燃剂除了具有阻燃性能之外,很多品种还同时具有增塑、热稳定等作用,对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综合性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每年报道很多。

有机磷阻燃剂根据化学活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使用方便的反应型和阻燃性持久的添加型两类,下面就这些阻燃剂种类、合成和应用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论述[1,2]。

2 磷酸酯阻燃剂用作阻燃剂的磷酸酯很多,主要可用于聚苯乙烯(PS),聚氨酯(PU)泡沫塑料,聚酯(PET),聚碳酸酯(PC)和液晶等高分子材料的阻燃。

包括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含氮磷酸酯阻燃剂和含卤磷酸酯阻燃剂等几类。

(1)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大多数为酚类的磷酸酯,也有少量的烷基磷酸酯。

Bright Danielle A报道,结构式如下的化合物可用于高抗冲聚苯乙烯的阻燃处理:1,4-(ArO)2P(O)OCH2C6H4CH2OP(O)(ArO)2式中Ar=(未)取代的芳基。

当在高抗冲聚苯乙烯中加入5.6份该化合物时极限氧指数(LOI)从18变为20.5。

相近结构的化合物:可用于液晶和PET 的阻燃,可使它们的阻燃效果达到V-0,而且该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水解性[3]。

此外.这类化台物还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PU 泡沫塑料等材料的阻燃处理[4-5]。

一些二取代的磷酸酯阻燃剂可用于聚碳酸酯的阻燃,下面的化合物:其中X-H 。

用于聚碳酸酯中,可使其达到UL-94和V-2的阻燃效果,而且光学扩散性能很好[7]。

另外,一些含硫的磷酸酯化合物也用于rayon 纤维,PU 泡沫塑料、PC 和ABS 等材料的阻燃[8]。

磷酸酯阻燃剂的性质的研究[9]和高纯度磷酸酯的制备也受到人们的关注[10]。

(2)含氮磷酸酯阻燃剂含氮的磷酸酯由于同时含有氮、磷两种元素,其阻燃效果应比只含磷的化合物要好,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含氮磷酸酯阻燃剂中氮元素主要来自化合物中的胺、二胺和三聚氰胺。

松原一博报道了下面结构的含氪磷酸酯阻燃剂的制备、性质和应用:其制备方法为:该化合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相容性、和睽霜、不渗色。

加该化合物20份,聚2,6-二甲基-1,4-苯醚50份,高抗冲聚苯乙烯50份,Teflon 0.1份制成的样品,其燃烧速度达UL-94 V-0[11]。

结构如下的以哌啶为“氮”源的化合物:其中R 1,R 2=H 或C 1~5烷基可以用哌啶和PhO 2P(O)Cl 在三乙胺存在下高产率制备,该化合物在306 ℃时仅失重5 %,具有阻燃,耐热和耐水性能。

用Polypro J 7030B 100份,20份该化合物(R=H )制成的样品,氧指数达22.8。

耐燃达UL-94V 的V-2级,样品强度为194 kg/cm 2,伸长率为550%,放在70 ℃水中2天后溶解小于0.1%[12]。

以三聚氰胺为“氮”源的阻燃剂也较多,松原一搏报道下面的化合物用于PPE 树脂的阻燃处理[13]:(3)含卤磷酸酯殂燃剂含卤磷酸酯阻燃剂由于燃烧后卤素生成的腐蚀性气体、致癌物等原因,现在有关它们的报道要少得多。

但因为其阻燃的高效性,仍有些报道,大多数为同时含氯、溴的磷酸酯或高卤含量的磷酸酯或含氟的磷酸酯。

欧育湘等报道下面结构的高卤含量的磷酸酯能用于PU 泡沫材料的阻燃[14]:XCH 2C(CH 3)2CH 2OP(O)(OCH(CH 2X 1)CH 2X 2)(OCH(CH 2X 3)CH 2X 4) X=Cl ,Br结构如下的含氟磷酸酯用Lewis 酸作催化剂,经多步合成,其可用于化妆品,可作为阻燃剂:R f OPO(OR 1)(OR 2),其中R f =C 5~28氟代烷基,R1=C 1~24线型或支链烷基,R 2=C 5~28氟代烷基,C 10~24线型或支链烷基。

3 膦酸酯阻燃剂膦酸酯也可广泛用作阻燃剂。

目前关于膦酸酯阻燃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氮的磷酸酯,反应性膦酸酯阻燃剂等方面。

Lennon Patrick J [15]报道,通过磷酸酯和氰化物反应,合成氰基膦酸酯,它们具有阻燃和增塑作用。

一些含二胺的膦酸酯也具有很好的阻燃作用,可用于树脂的阻燃处理。

膦酸酯通常更多地用作反应性阻燃剂,Fntz Ralf 用CH 2O 和HOP(OMe)2作原料,在三乙胺存在下,制备了结构为HOCH 2PO(OMe)2的化合物.将其加入到聚氨酯中进行阻燃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6]。

此外,一些不含氮的而含芳基、含氟的阻燃剂也用于PU 和酚醛树脂等材料的阻燃处理。

4 氧化膦阻燃剂氧化膦的水解稳定性优于磷酸酯,氧化膦二元醇可用于制造聚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

氧化膦阻燃剂也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种。

结构如下的一类氧化膦[17]:RP(O)(CH 2CHR 2CO 2R 1)2其中R=烷基,R1=H, C l~14的烷基,R2=H,Me可用作阻燃剂,它们通过下面的加成反应:5 次膦酸酯阻燃剂次膦酸酯阻燃剂一般作为反应性阻燃剂,同时还具有稳定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们阿广泛用于聚酯中[18]。

植田敦子等报道结构为HOPR2(O)R1OH的化合物萁中R1=C1-10亚烷基,R2=C1-20烷基、芳基,可用作阻燃剂,热稳定剂或原料用于PET的阻燃处理。

这类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制备。

6 有机膦杂环化合物阻燃剂有机膦杂环化合物是近期阻燃剂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有机磷化学中的研究热点。

主要是因为磷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有机磷杂环化合物阻燃剂主要有五元环、六元环及螺环类化合物等。

(1)含磷五元环化台物五元磷杂环阻燃剂品种较少、Keiner Hans-Jeng等报道了下面结构的五元磷杂环化台物:其中R1~4=H,Me,Et,C3~12烷基;R5,R6=双键,R7=H,R5=H,R6,R7=双键;R5=R6=R7=H,M=Mg,Ca,Zn,Al等。

这类化合物是很好的阻燃剂,可用于聚酯、聚酰胺及聚烯烃的阻燃[19]。

(2)含磷六元环化合物含磷六元环化合物阻燃剂是磷杂环阻燃剂中种类最多的品种之一,主要有磷杂氧化膦、磷酸酯、笼状磷酸酯、膦酸酯和次膦酸酯,可用于聚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等多种材料的阻燃处理。

Di-ShuangWang等合成了含四个羧基的环状氧化膦[20]:这个化合物既是环氧树脂的固化剂。

也是阻燃剂,当用它作为固化剂时,与其它固化剂固化的环氧树脂的热重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在600 ℃时,焦炭重量百分数仍然较大。

其合成方法如下:近年来具有下面通式的六元磷杂磷酸酯阻燃剂也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POOR1R2R POO R2R1其中R,R1,R2为各种取代基,这类阻燃剂可应用于聚氨酯、聚酯和环氧树脂等多种材料的阻燃[21]。

(3)磷螺环阻燃剂磷螺环阻燃剂大多是由季戊四醇和磷化合物反应而制得.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炭,含有两个磷原子,因此含磷量也高,阻燃效果比较好,可作为膨胀型阻燃剂使用。

有关磷螺环阻燃剂的研究报道很多,可用通式表示如下:式中A,B,C,D,Y,Z=O或S;E,F,R1,R2=各种取代基。

磷螺环阻燃剂广泛用于各种高分子材料中,起阻燃、稳定和增塑等作用[22]。

(4)双环笼状磷酸酯阻燃剂双环笼状磷酸酯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和用途的广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它们合成和应用的报道每年很多。

Telschow Jeffrey E报道下面结构的化合物可以通过酯交换来制备,用于各种高分子进行阻燃处理[23]:POO OCH2OO2P(O)R式中R=C1~4烷基。

(5)七元磷杂环阻燃剂与五元磷杂环化合物一样,七元磷杂环阻燃剂品种也很少。

保田平之介等报道了一种新型七元磷杂磷酸酯的合成及其作为阻燃剂的应用[24]:OO POOR n其中R=H,烷基,Ph;n=1~3。

7 结语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趋严格及高分子聚合物等易燃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阻燃效果好、污染小、对材料影响小的有机磷阻燃剂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

尽管在实验室已研究出种类繁多的有机磷阻燃剂,但大多数由于阻燃效果、价格、对材料的影响等原因未能进行工业应用。

因此,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对一些阻燃效果好但还没进行工业应用的有机磷化合物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加快工业化应用。

2)针对有机磷化合物尤其是磷酸酯类化合物易挥发的缺点,发展大分子量的高聚和齐聚有机磷阻燃剂,降低挥发性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

3)大力发展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小的有机磷阻燃剂,研究有机磷阻燃剂与其它类型阻燃剂的复配协同效果关系,减少有机磷阻燃剂的用量,提高阻燃性能。

4)优化有机磷阻燃剂的合成条件,在提高产率、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REFERENCES[1] 欧育湘, 陈宇, 王筱梅. 阻燃高分子材料. 第一版.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2] BdghtDanielle A. US 5616770, 1997[3] 樽松俊夫, 井上俊美, 中村清一. 特开平7-109 407, 1995[4] 桑田角乐, 小泉实通. 特开平8-198096, 1996[5] 德安范昭, 龟田胜美. 特开平6-306277, 1996[7] 井守圭造, 大平洋三. 特开平6-207090, 1994[8] 樊郑, 赵小平. 膨胀型阻燃剂MPP在塑料中应用. 塑料工业, 1996, 24(5): 92-93[9] Shankwalkar Sundeep G., Placek Douglas G. Oxidatian and,Weight loss characteristics ofConmercial phosphate. Ind. Eng. Chem. Res., 1992, 310: 1810-1813.[10] Battley David W., Lawlor TimothyJ. US 6031035, 2000[11] 松原一博, 胜又勉. 特开平 8-59676, 1994[12] 屈江治之, 香川巧. 特开平10-175 985, 1998[13] 松原一博, 胜又勉. 特开平8-12692, 1996[14] 欧育湘, 高富叶. 二(1, 3-二卤代--2--丙基)2, 2-二甲基-3-卤丙基磷酸酯. CN 1203236, 1998[15] Lennon Patrick J., Vulfson Sergey G. PCT Int. Appl. WO 9829420, 1998[16] Fritz Ralf, Pretzsoch Regina, Gnettes Bemd, et a1.EP 908464,1997[17] 铃木秀雄, 杉山泰九. 特开2000-95788, 2000[18] 植田敦子, 松本哲夫. 特开平6-228173, 1994[19] Kleiner Hans-Jerg, Budzinsky Wmfried, KilsIl Guenther. EP 794191, 1997[20] Di-Shuang Wang, Min-Da Shau. Properties of Epon 828 Resin Curied by Cyclic Phosphine Oxide Tetra Acid. J. Appl. Polym. Sci., 1998, 70(10): 1877-1885[21] 彭致汉, 欧育湘. 1, 4-二(5, 5-二甲基-1, 3-二氧环磷酰胺)苯的合成. 精细化工, 1999, 16(1): 20-23[22] 王国防, 成田惠昭, 竹林贵史. 特开平10-17585, 1998[23] Telschow Jeffrey E. US 5362 898, 1994[24] 保田平之介, 福罔直彦. 特开21100-239 289, 2000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actical asymmetric fluorescent whiteningagentXu Huizhi, Wang Shengpeng, Bao Jiejie(Zhejiang Transfar CO., Ltd, Hangzhou 311231)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rganic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 is now drawing great atten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ate ester flame retardant, phosphonote ester flame retardant and phosphorus heterocycles flame retardant, and it also brings u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Keywords organic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 phosphate ester, phosphonote ester, phosphorus heterocyc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