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二)第六章农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农业经济学课件)
六、优化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结构
区域或经济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与工业相比, 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受自然资源、地理 区位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区域结构优化中 要避免绝对平均式的资源分配,应将资金 和财力用在产出增加明显的地区,而对于 生态脆地区,则应以休养生息为主要目标。
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主要是处理好饲料 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关 系以及内部的结构关系。近年来,一 些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势头比较快, 导致了产量的巨大波动并影响到市场 价格。因此需要对这些种植结构进行 调整,尤其是灵活适应市场的年度调 整和季节调整。
业结构调整 的政策措施(二)
MU LU
1 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2 林业的结构调整 3 畜牧业的结构调整 4 渔业的结构调整
目标
知识 掌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结构 目标 调整内容
能力 明确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结构 目标 调整措施
素质 目标
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和理解
能够依照政策措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素质 目标
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认识
思政 从宏观层面了解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标 的各项举措
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由于市场主体对市场环境具有天然和 本能的敏感性,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 整最关键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农业主 管部门应该建立其与企业之间就产业 发展进行定期评估的合作机制,引导 和监督企业行为,应对重大结构调整 的问题,并制订和实施可行的计划。
0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政策措施(一)
MU LU
1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2 建立农产品及农业发展的预警预判机制 3 建立区域和行业结构调整评估机制 4 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5 采取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其他措施 6 优化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结构
农业经济学(第2版)
第四,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从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视点出发,注 重对农业经济政策的把握,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作者简介
赵维清,男,博士,日本经济学会会员,浙江省农经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教授,已 退休,著有《浙江省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感谢观看
农业经济学(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学资源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材特色
《农业经济学(第2版)》是由赵维清、姬亚岚、马锦生、王成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普通 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或相关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作为农村干部和农 业经业发展及科技进步,农业概念、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出现,如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该书介绍一些新的农业概念、农业发展理念,并将家庭农场单独作为一章纳入教 材。
第二,注重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中国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 验,如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家庭农场培育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做法。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管理体 制改革、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内容。
该教材编写分工如下:赵维清负责编写第一、二、三、五、八、九、十一章;姬亚岚负责编写第四章;王成 军负责编写第六章;马锦生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十章。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农业经济界前辈编写的农业经 济学教材等内容。
该教材共11章,由绪论、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市场、农业劳 动力、农业技术进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组成。
农业经济学-结构梳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的特点:7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只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农业的地位:4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②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4产品贡献(食品,原料)。
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外汇贡献。
农业的重要功能:3社会稳定功能。
生态环境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微观组织:是构成一个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经济组织。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4产权主体多元化。
产权关系明晰化。
收益权实现多样化。
产权交易市场化。
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活动。
农业家庭进行大量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3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地区密切结合。
②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形式。
③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4以市场为导向。
以专业化生产为主。
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管理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管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管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本文将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优化路径、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与优化的问题。
传统的粮食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
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由粮食主导向多元化、特色化、高效化的发展转变。
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整和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供优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要发展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种植业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最后,要加强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和市场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管理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整合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资源,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据化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他们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监管,鼓励企业投资农业产业,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结语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管理改革,我们才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希望未来在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三农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三农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不同农业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比重,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经济发展是指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对一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应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粮食、棉花、油料等粮油作物为主,缺乏多样性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规模化种养殖、优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协同发展,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打造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还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其次,要实施因地制宜发展战略,不同地域在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上有所差异。
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且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品牌化营销和推广。
比如,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特色水果生产,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鲜活产品,如赞皇大葡萄、山东苹果、阳澄湖大闸蟹等。
在水稻丰产区可以推广水稻机收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当地的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另外,还需积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小规模散户经营状态,这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政府可以给予新型经营主体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
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包括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网络、信息服务等。
同时还需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环境治理、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圣才出品】
关系 型契 约关 系
强调专业化合作及其 长期关系的维持,契约 当事人都愿意建立一 种规制结构来对契约 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各方通过契约及背后 的权威规定各自的行 为规范,实现一定的利 益规制和行为协调。
③契约类型代表的阶段特征 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都是商品契约,而关系型契约已经不纯粹是商品契约,涉及到更 为复杂的要素产权关系,从新古典契约变化到关系型契约之间不是连续的(在图 13-1 中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13.1 复习笔记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产生的原因及其契约关系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 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 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 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 ①农产品市场+农户; ②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③完全一体化经营。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①生产专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农业产业化 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②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
1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农户和企业其生产要素的组成比例要匹配,要避免或减少某种生产要素的不足或浪费,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与产业结构)
请初 见次 谅讲 ,课 感, 谢多 有 不 足 ,
——
1、利益补偿 2、利益均衡 3、按股分红
4、转移交付
4、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龙头组织整体竞争力不高
(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程度低
(3)运行机制不健全 (4)政府扶植力度不够
(5)农业产业化精英人才短缺
农业产业化问题的解决,留 给大家思考。亲,大声说出 你的见解吧!
主 讲 人 : 姚 娇 龙
2、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阶段 性,各阶段有各自的特点
(1)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发 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2)从封闭的单一结构向开放型的多元结 构转变 (3)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增加高附加值 农产品的比重 (4)农业的增长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向 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式转变 (5)农业各部门生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逐步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发展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4.它能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5.它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1、自然资源(温度、土壤、水分、阳光) 2、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们改造自 然的能力,例如美国)
3、人口状况和粮食的供求状况 4、经济政策(财政税收、金融、劳动就 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影响资源在农业各 产业及产业内部的分配)
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集 约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
(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3)行业协会带动型:行业协会+企业+基地农户 (4)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 (5)农民经纪人带动型:农民经纪人+农户 (6)主导产业带动型: 主导产业+基地农户 (7)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开发集团+基地农户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产业结构【圣才出品】第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16.1复习笔记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基本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①本质关系不论农业产业部门如何发展,农业各产业部门间主要的、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农、林、牧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②农牧关系在农业各生产部门中,存在着彼此利用对方产品的物质能量转化的关系,农牧业两个部门的结合最为典型。
农牧结合的客观依据是由它们之间的物质互换性决定的。
③种植业地位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
种植业是农业各部门有机物质的合成部门,有了种植业的发展,才有畜牧业和农业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④畜牧业地位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畜产品,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转变为优质肥料,返还土壤,为发展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⑤林业地位林业对于农牧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林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林木植物群落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
2.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如表16-1所示。
表16-1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性质内容意义整体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各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多层次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多层次的主体结构,表现在农业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又分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不同部门构。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一)农业与农业经济学1、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地位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二)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和作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3、资本农业资本的来源和投向农业投资的效益分析4、技术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作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三)农业生产结构1、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四)农产品市场1、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需求弹性2、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3、农产品市场均衡农产品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六)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模式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七)农业政策1、农业政策的类型和作用2、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和现状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传授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产业多元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农村经济应当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升级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领域转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三、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环节。
通过推广种植业现代化、畜牧业现代化、渔业现代化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村产业合作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通过农村产业合作实现。
建设农村产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整合资源,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五、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发展点,提高农民收入。
六、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化。
通过建立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七、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
通过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八、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建设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九、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调整。
优化与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如何实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有机农业等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收益水平。
2. 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富余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开展农家乐、农庄旅游、农产品观光等项目,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线上销售,可以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并提高农民收入。
4. 发展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农村产业园区,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引进企业和技术,提供土地、劳动力等支持,可以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5.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果农、养蜂人、手工艺制作等。
通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可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是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7.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健全流通网络,拓宽市场,可以改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8. 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小微企业贷款、农民信用贷款、农村电商金融服务等支持,可以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经济学考点
农业经济学考点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开展的现代农业过程。
石油农业:农用能源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在依赖石油根底上的农业,包括以石油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农业化学化等。
可持续农业:采用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根底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农业土地资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
集约经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级差地租: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人力资本: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所作的投资,是表达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局部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负值,那么这局部农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分为常年性的剩余和季节性的剩余。
前者是常年都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后者是指在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手段,调整农业生产要素的布局,改变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而农业经济增长则是指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产品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
本文将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产值和农民收入。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带动农业经济增长。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农业产值多元化。
通过培育多种农产品生产,实现农业产值多元化,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相信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会更加稳定,农业可持续发展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当今农业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内涵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内各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指在保障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结构,使各个农业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从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结构的更新和升级,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改造,农业产业要素配置的合理调整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农业向高效、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品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
与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投入产出比,最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更新,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程度,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增加农民收入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经济学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经济学专题五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概述一、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部门内部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
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农业生产力要素如何结合的基本问题。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
首先,它表现为农、林、牧、渔四业的结构。
这一层次的结构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
其次,在各业内部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同的生产项目,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等。
这些生产项目的组合比例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
同理,经济作物又可以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这些作物的组合比例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三级结构。
以此类推,农业生产结构还可以有四级甚至五级结构。
研究农业生产结构问题时,究竟要研究到哪个层次,这要看研究的目的。
第二,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种类型。
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其所包括的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农牧结合型、农林结合型、农林牧结合型等类型。
根据其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的结合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结合型和间接结合型。
前者指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不仅存在着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相互调剂与支援关系,而且存在着相互供应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结合关系;后者指各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只存在着土地、劳力、资金的相互支援和调剂关系。
这些不同的结构类型形成的条件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
在研究农业结构问题时,对这些问题都应当进行分析。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衡量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借助于一系列指标来反映。
主要有:1、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结构。
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或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的比重。
如要分析二级结构,则可计算各业内部二级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企业化经营,实行有偿 服务,独立发展。
按产业次序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产业性质划分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按产业内容划分
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服务业等
按集约方式:劳动密集型部门、资金密集型部 门、技术(知识)密集型部门
按能源消耗水平:低能耗产业、高能耗产业
它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 质的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量的方面: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农业生产结构的构成
一级结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二级结构:一级结构下划分若干个小部门 三级结构:二级结构下细分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简答)
(一)自然资源状况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二)农产品需求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三)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原因
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进一步细化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要求相当
程度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现代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
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越来越等同于工 业生产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简答)
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多层次联合,建立一体化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农业生产组织的经营管理企业化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作物栽培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主攻提高粮食的单产,提高集约化水平; 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也要更合理化; 正确处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经济作
物的生产应有较大发展,中心是要提高单产。
(二)林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林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逐步 上升及林木蓄积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调整好 采育结构、林种结构和木材产品结构,加大经 济林、防护林的比重,使育林、造林与采伐利 用有一个合理的比重。
动者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 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 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农业资金投入到各农业部门, 促进各部门合理协调发展;
(3)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来保护 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各 农业部门的持续发展,取得农业生产的高效益;
(4)促进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保护农业生产者 和经营者的利益,保护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企业专业化
反映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专业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 专业产品在商品产值中的比重 在农业用地中的比重 用于专业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资金投放比例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
一方面需要农业企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上确有进行产品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另一方面需要农业企业在专业产品的销售、生 产资料的供应和生活资料的购买上,都比自给 生产在经济上更为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下的必然产物。
农村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原始 结合型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城乡产业分离为背景的单一农业型 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农村产业分工为特点的现代综合发 展阶段。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划分(选择)
其二要大力发展养殖渔业,以养为主,养捕结 合。
第三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各产业间和各产业内部各
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包括: 一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构成 了农村产业结构量的规定性; 二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系方式或关联 方式,构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质的规定性。
影响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因素
资源数量和质量 市场容量与价格 商品的供应条件与价格 交通运输与商业的发展程度
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向商品 性生产转化的过渡阶段。
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原则是农业生产专业 化与综合经营相结合。(原因?P152)
三、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作用(选择)
第一,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使各地区、各单位可以有选择地购置和
第六章 农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
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涵义(简答)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一个农业企业(或地区)专
门从事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的生产,或者 专门从事某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生产 环节的生产活动。
生产专业化是农业进步的重要特征,是生产力 发展、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客观历 史过程。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选择)
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 农业生产很难向现代化、高效率、高效益生产
转化,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集中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是适应我国农村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和运作。
一体化生产主要有三种形式: 完全一体化生产 合同制一体化生产 以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牵头生产
抓好科技和教育是关键。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含量的农业。 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还很低,农业
科技推广和普及的任务很重,发展农村科技教 育刻不容缓。
(四)乡镇企业应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乡镇企业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 信息及公共关系网络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现阶段,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与 城市工业存在着严重的பைடு நூலகம்构性。
按物质生产部门互相衔接的顺序: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生产部门
按地区分布:城郊、内地、沿海和边远地区的 农村产业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选择)
(一)评价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准 协调性 商品性 效益性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的产需结构中,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 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应处理好的几个 关系(选择)
积极扶持与稳步发展的关系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其产前、产后部门专业化的
关系 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关系 借鉴国外经验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关系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 农业生产结构,亦称农业生产构成,是指在 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内 部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之间 以及这些部门内部的各种生产种类之间的相互 结合与比例关系。
使用农业机械,减少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提高 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有利于劳动者和管理者学习专门技术, 积累生产和管理经验; 第四,使产、供、销相互衔接,紧密配合。
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简答)
第一,工业部门能向农业提供必需的物质技术 装备,以保证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高效率;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专业合作社性质的紧密型组织形式 半紧密型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松散型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三、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简答)
能有效促进各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具 有各地方特色的经济优势组合和良性经济结构 的形成,保证农业最大限度地增产
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能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
农村工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十分薄弱 农村第三产业的总量过小,行业结构失调,组
织程度低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论述)
加强农业基础,稳步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副产品加工
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
并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简答) 课本P175
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
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
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 程
四、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选择)
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指标 主导产业规模 商品规模基地 龙头企业基地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指标 农工商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化 农科教一体化程度
农业生产商品化指标 产业化产品的商品率 产业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第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农业技术水平的差 别,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农业技术水平集中反映在农业生产集约度上。
(五)农业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结构 的影响
(六)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选择)
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 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经济效益的高低 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四、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趋势 (选择)
(一)要求生产更多的高级食品 (二)对饲料生产需求的扩张 (三)对原材料作物的需求增加
五、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选择)
调整不合理农业生产结构,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形式,调动集体组织和劳
林业区域结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要着眼于建立合理的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和畜 群地区分布结构,发展饲料生产,建立合理的 饲料品种结构,食草动物与食粮动物的比例要 合理。
发展畜牧业生产还要大力发展饲料生产,调整 饲料品种结构。
(四)渔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其一要合理确定捕捞渔业的生产指标,不断恢 复渔业资源;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需要农业劳动者专注于一两门生产技术,从而 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形式(简答)
从活动内容来看,可划分为三类: 生产部门的专业化 产品生产专业化 生产工艺专业化(高级阶段)
从空间范围来看,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形式分为 两类:
地区专业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产生,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 然结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产生和发展 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