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兵制对比,宋朝的最为失败,最为成功的朝代令人意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略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军事制度和战略在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战略决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其在军事上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朝有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首先,宋朝在征兵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了保甲制度和推行了“募兵制”,鼓励农民在官府提供的福利和奖励下主动参军。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宋朝有了相对稳定的兵源,为保持国家的军事强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宋朝在军队组织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
他们设立了中央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
禁军作为宫廷的卫队和重要兵力,承担着维护朝廷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任务。
厢军则分布在边疆地区,用来对抗外敌入侵。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保甲制度,将民众组织起来参与军事训练和防御工作。
最后,宋朝在军事装备和军事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北宋时期,火药武器逐渐得到应用,火箭、火炮等武器开始广泛使用。
宋朝还注重舰队的建设和发展,在水上战争中表现出较高的战斗力。
二、战略决策宋朝在面对敌对势力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决策。
首先,他们注重建立稳定的边界防线,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宋朝在南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河流防线,以保护中原地区不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
同时,他们也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军事要塞,以抵御契丹和西夏等北方民族的进攻。
其次,宋朝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和地区来对抗敌对势力。
宋朝与西夏和女真等势力进行外交谈判,并与南方的岭南诸国签订了不侵犯协议,防止南方民族与北方势力结盟对抗宋朝。
此外,宋朝也注重发展海上军事力量,特别是在与南方的交往和对抗中。
宋朝通过派遣使节和举行海上游行来巩固与南方的关系,并建立了强大的海上舰队,以保护海上贸易和防御南方海上势力的侵袭。
总体而言,宋朝的军事制度和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他们通过建立稳定的军事制度,在征兵、组织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宋朝的战争史
宋朝的战争史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战争史也充满着辉煌和曲折。
宋朝的战争历史,不仅在于其对内统一和巩固,更是在应对外敌入侵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辽宋战争宋朝建立初期,与辽国的战争是较为频繁的。
辽国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宋朝对其实行了多次进攻。
其中最著名的是决定北方格局的战争——顺宗年间的“陈桥兵变”。
杨业、李守贞等将领联合谋反,成功杀害权臣高太后,推翻高宗,立顺宗,从而将辽宋战争推向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次战争虽未直接导致辽国衰败,但使得辽朝内部陷入混乱,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宋金战争金国崛起后,逐渐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金朝首领完颜阿骨打对南方的宋朝有着征服的野心,先后发动了多次战争。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的“淮西大战”。
完颜宗久率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先后攻下临安、徽州等地。
宋高宗立即下令发动全国性的总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抵抗。
最终,借助岳飞等将领的英勇抵抗,宋朝成功守住了南方的大好河山,使得金军遭受重创。
这场战争打破了金军的神秘形象,影响到了金朝后来的军事行动。
三、宋元战争金朝灭亡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元朝立即发动了对南方宋朝的征服战争。
元朝成功攻占临安,迫使宋朝南迁至临安,改元建炎。
此后,南宋与元朝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虽然南宋多次组织反抗,但由于元朝军事实力的压倒性优势,南宋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彻底灭亡。
总的来说,宋朝的战争史既有对内的巩固统一,也有对外的抵御侵略。
宋朝不断强化军事力量,通过组织严密的战争体系来保卫国家安全。
虽然与辽国、金国及元朝的冲突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宋朝始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战争中也体现了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岳飞等将领提出了“坚壁清野”战略,即在遭到强敌进攻时,采取避战补强的策略,以保全实力。
这种应对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宋朝的存续,并为后来的军事策略提供了经验。
北宋与南宋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
北宋与南宋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是从960年到1127年和1127年到1279年。
这两个时期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北宋与南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进行对比分析。
一、政治对比北宋时期,政治上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不再依赖于出身和财富。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北宋政府的官员素质得到了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南宋政府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改革,使得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际能力。
南宋政府还加强了对科举考试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了考试的腐败现象。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南宋政府的官员素质更高,政府的管理更加有效。
总体来说,北宋和南宋在政治上都实行了科举制度,但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完善,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公正。
二、文化对比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北宋时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礼仪、道德和教育。
在文学方面,北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苏轼、欧阳修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北宋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北宋画派。
南宋时期,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南宋时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实用主义和实际能力。
在文学方面,南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在绘画方面,南宋的绘画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南宋画派。
总体来说,北宋和南宋在文化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北宋注重礼仪和道德,南宋注重实用主义和个人情感。
三、经济对比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手工业制造方面,北宋时期的瓷器、丝织品和铁器等制造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宋朝是中国最丢脸的朝代
宋朝是中国最丢脸的朝代北宋是历史上作战最注重阵图的朝代,按道理来说战争就是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的,然而北宋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下令作战将领必须以皇帝所给的阵图排兵布阵,这样就导致了作战中北宋很难发挥出他们全部的实力,一旦被敌人找到弱点,迎头痛击,战争必败。
北宋的重文轻武北宋由于得位不正,所以皇帝对武将不是很信任。
宋太宗曾经说过:“上疏言事者无罪”,南北两宋处死的文人屈指可数,但是北宋对武将却过分严苛,武将地位极其低下,范仲淹、庞籍就宁死不做武职,这种崇文抑武的风气导致了北宋对外战争极大地受挫。
宋朝兵制宋朝的兵制与其他朝代也有不同,北宋将后周的两司改为三衙,总共约11个武将任职,甚至有人在地方遥领官职,由于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使得武将被排挤在军事机密之外,遇到战事首先召见枢密院,枢密院都是文人当官,自然不知兵事。
这也就导致了虽然三衙有兵权但是无法调令军队,枢密院虽无兵权却能调遣军队,制定决策战略。
北宋武将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会调任去别的地方,这样就导致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很难提升。
北宋兵源从唐代开始,中国有了募兵制,这些招募来的兵便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军人,甚至不进他们当兵,后代也要当兵。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大量的饥民由于生计问题加入军队,虽然能够补充大量的兵员,但是军队战斗力却大大降低。
发展到北宋时期皇帝为了防止造反,采用“强干弱枝,内外相维”政策。
但是北宋有较大部分兵源来自罪犯和流民,这样导致北宋军队战斗力非常低下。
北宋三冗北宋由于没有采取府兵制,募兵制必然会导致国家军队数量繁多,正如古话所讲“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大部分人当兵只为了活下去,但是北宋军饷勉强维持温饱,这样一直饥肠辘辘的军队一定没有什么战斗力,此为冗兵。
军队多,就要有大量的将领来领导,朝廷除了武将还有文官,这样数量众多的官员造成了北宋冗官的问题。
北宋武将俸禄不是很高,但是文官的俸禄是非常高的,大量的文武官员每年就要耗费朝廷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养,北宋就发展出冗费的问题。
宋朝历史简介 北宋时期的三大败仗和三大胜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朝历史简介北宋时期的三大败仗和三大胜仗
导语:【北宋三大败仗】1、北宋伐幽州战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被契丹骑兵杀的大败。
名将杨业战死。
北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同时宣告北
【北宋·三大败仗】
1、北宋伐幽州战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被契丹骑兵杀的大败。
名将杨业战死。
北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同时宣告北宋军事思想里“以步克骑”战术观念的破产。
2、北宋伐西夏之好水川战役,三十万宋军被西夏骑兵打的全军覆没,名将任福战死。
几十万宋朝步兵在西夏铁骑面前无还手之力。
再次证明以步兵为主的战法无力战胜游牧骑兵。
3、北宋与金朝的战争,几乎是全线溃败,丢失汴梁,北宋灭亡,两个皇帝当了俘虏,并不是因为金朝多么强大,而是北宋政权已经腐败到家了。
【北宋·三大胜仗】
1、澶州之战,在宰相寇准的力主下,宋真宗亲率禁军在澶州御驾亲征。
宋军士气大震,击败辽军进攻,击毙辽国主将萧兰达,宋朝的禁军果然了得。
同时杨延昭军也从其山西向辽军背后出击,二十万契丹军几乎被陷入合围死境。
本是血洗国耻的大好时机,可惜宋真宗懦弱无能,签定了《澶渊之盟》,真是中国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此战后辽国不敢南下,保障了宋朝近百年年的太平。
2、狄青防御西夏战争,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多次挫败西夏进攻,大量使用火器以弥补野战能力的差距。
同时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长年的相持战将西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向宋朝
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在军事制度与政策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与特点。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事政策展开论述。
一、宋朝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比前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招兵制度、组成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军队编制等几个方面。
1. 招兵制度宋朝时期的招兵制度相对灵活,采用的是“募兵制”,即通过征求志愿者和募集兵员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除了常规的招募,还有屯田制度,即让土地兼职军人,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提供一支备用军队。
2. 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宋朝时期重视骑兵,但相比唐朝,骑兵在宋朝中占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社会变革,农业的发展导致骑兵的成本上升,同时也由于宋朝临近边境的情况相对稳定,不需要大规模骑兵部队。
3. 军队编制宋朝的军队编制上采用了“四军八千”的制度,即分为四个大军,每个大军下辖平均八千人。
每个大军都有相应的统帅和指挥官,这种编制既能保证军队的集中指挥,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战的协同性。
二、宋朝军事政策宋朝的军事政策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外敌入侵。
1. 城池建设宋朝在边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城池建设,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
这些要塞以及城墙的建设,有效地加强了边疆防线的防御能力,提高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2. 护城河修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宋朝在城市周围修建了护城河。
护城河的设立,不仅能够提供水利资源,还能够增强城市的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入侵。
3. 农民兼职军人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宋朝实行了农民兼职军人制度。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敌军入侵,当地的农民可以迅速组织起来,有效地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和实力。
4. 对外联络宋朝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往来,与金朝、西夏等国家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有效地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总结:宋朝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来保卫国家安全。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官场文化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来源。
这些体制不仅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官制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官职的设立、升降、选任和待遇等规定。
中国历史上的官制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两部分:官品和官职。
官品是根据官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和职责大小,按照七品制、九品中正制和八班奏议制等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官阶制度。
而官职则是指官员的职责和职位,一般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负责治理国家、教育文化和法制等方面的事务,武官则主要承担军事指挥和防御安全的任务。
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包括兵种的设置、编制、装备和训练等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兵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封建战争到孙武兵法、三国兵制、唐朝兵制、明清朝兵制等,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以试题考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文化人才,并让其进入官场,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
科举制的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至清朝的废除,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表释是中国古代官制、兵制和科举制的重要工具,是对于这些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内容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表释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唐律疏议》、《宋会要辑稿》、《元会要》、《明通鉴》和《清史稿》等。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制度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宋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技术
宋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技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以其独特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术而闻名于世。
宋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技术因其时代背景和军事需求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本文将从宋朝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宋朝军事的特点和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宋朝的战争策略。
宋朝在其执政期间面临各种外患,特别是南北边境的威胁。
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宋朝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战争策略。
其中最重要的一战略是“假弱以制敌”。
宋朝采取外交手段和反间谍战术来解决敌人对其战斗能力的低估。
通过对外交关系的巧妙运用,宋朝能够在战争中形成内外夹击的局面。
此外,宋朝还倡导了以“边守为主”和“内外结合”的战略思想。
他们通过巩固边境防线,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同时还注重内外协调,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宋朝的军事技术。
宋朝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他们在军事装备、军事组织和军事训练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在军事装备方面,宋朝引入了火药和火器,其中最著名的是“火龙筒”。
这种火器可以发射火箭,成为宋朝军队的重要火力支援。
另外,宋朝还在弓箭和投石车等传统军事装备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在军事组织方面,宋朝采取了分兵防御的策略,根据敌方军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兵力调动和作战部署。
这种分兵防御的战略使得宋朝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战场形势和敌人的进攻。
在军事训练方面,宋朝注重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这使得宋朝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和战斗力。
总之,宋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假弱以制敌”战略到火药和火器的引入,宋朝在战争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后世军事思想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宋朝在面对外族侵略时遭受了一些失败,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与技术对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我们应该从宋朝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不断创新和发展军事科技,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演变过程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时期的国家形态变化。
这里将概括介绍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军事组织以诸侯为主体,分为王室部队、诸侯部队和军事义务民兵。
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强调了武力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了雇佣军制度。
在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出现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郡县、乡兵组织,这些组织成为朝廷控制地方的军队。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崛起使得军事制度有所改变,力求提高对抗民族外敌的能力。
随后的隋朝与唐朝时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军队实行兵役制度,士兵需要在种田之余服军役。
宋朝时期,由于百姓负担过重和兵员不足的问题,宋朝采取了招募士兵的制度。
为了加强对边塞地区的控制,宋朝设立了边卫军,在长城上进行巡逻和防守。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推行了将士兵纳入国家编制的军制,废除了诸多军阀建立的地方军队,使得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
清朝时期,满族建立了清朝,并且根据满洲族的军事传统,建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以满洲八个旗为基础,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副黄、副白、副蓝和副红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设前、中、后三营。
八旗制度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组织形式,同时清朝还广泛招募民兵和地方军队。
近代以后,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其军事技术的进入所导致的。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对军事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试图通过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武器来加强自身的实力。
1912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重建了军事制度。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建立了人民军队,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程,其演变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战国时期的雇佣军制度,到封建社会的郡县、乡兵组织,再到各个朝代的调整与改革,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国家形态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两宋时期的兵器以及军制
两宋的兵器发展及其军事制度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于宋朝的军制及其弊病所在,两宋的主要兵器及其特点,从军器的发展和领先以及战事失败之间的对比,得出军事实力不仅仅依靠军器的进步还依赖于军事制度的不断改进的结论。
关键词:两宋兵器军制1,引言公元960年春节,时任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令带兵北上,行至东北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开创了两宋(公元960-1279)十八帝三百二十年的跌宕起伏[1]。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一个时代,但是,也同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让现代人感觉屈辱的时代。
它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昌盛,但是军事上却屡战屡败。
宋朝的兵器工业却不可谓不发达,兵器的发展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依托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军器监规模相当庞大,为了改善兵器质量,这里聚集了各地的优良工匠,促进经验交流和技术提高。
宋太祖赵匡胤多次亲自核查武器装备的质量,宋神宗赵顼还设立了对军器的创造发明的奖励和推广制度,热武器自宋时发端,中国进入冷兵器和热兵器交替使用的时代。
然而,与金辽相比,宋朝在兵器装备上的进步却没有带来战场上的胜利。
这与宋朝的军制以及崇文抑武的施政纲要是分不开的。
因而,本文主要探讨了宋朝兵器装备的进步和当时宋朝的军制上的弊病。
2,抑武崇文、弊病丛生的军事制度自大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中国地区兵祸连结200余年,公元960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深知要避免再度出现这一幕幕叛乱、割据和混战的悲剧,必须改革兵制,加强集权,否则宋朝只能重蹈前朝覆辙,永无长治久安的可能。
因此,宋初进行了以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为精神的军事改革,一方面建立了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另一方面实行以文制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在将全国的统兵权收拢到中央的同时,通过权力分化巧妙地削弱了中央军统兵官的权利。
枢密院三衙统兵制度将兵权一分为三,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能掌兵,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战争时期主帅则由皇帝任命。
这种体制确实达到了赵匡胤设计的避免重蹈前朝兵乱覆辙的作用,但是,却同时导致了军事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弊病丛生,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宋辽军事制度比较
撰文/武 威宋辽军事制度比较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大多数时期都与北方的辽朝并立。
北宋与辽,特别是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以前,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大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的结局收场。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国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文章通过宋辽军事制度的对比,来讲辽胜宋败的原因。
北宋与辽在澶渊之盟以前,主要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其中的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而结束。
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双方军事制度的不同。
宋辽军事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立的原因背景北宋建立之前,中原和南方地区处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跌宕频繁,战事纷乱不止。
经历过这段动荡时期的北宋建立者,深刻体会到社会动荡带来的灾祸,所以北宋开国国君宋太祖赵匡胤一心想要避免五代十国乱世的发生。
他总结乱世产生原因,认为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上将领权力过大造成的。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王朝不久,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一批重要将领的兵权。
随后,赵匡胤以及后世的宋朝皇帝陆续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以文治武,限制削弱将领权力为主要内容的变革。
宋王朝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
这一点和其他封建王朝没有区别。
但是,北宋统治者认为,之前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唐朝,将领的权力过重,特别是地方上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几乎成了一地的军阀,这是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正是在手下将领“黄袍加身”的行动下登基成为皇帝的。
所以北宋统治者,在制定军事制度时,想方设法地压缩宋辽时期形势图将领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以防止将领,特别是地方上有威望的军事统领拥兵自重,威胁皇帝的权力。
因此北宋王朝的军事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以削弱将领权力,维护中央皇权,防止将领造反为核心内容建立起来的。
反观辽王朝,它是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所以辽王朝刚建立时,它的军事制度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
宋元明清五朝的军事制度和国家机构
宋元明清五朝的军事制度和国家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体制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国家机构。
一、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的军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备军,一类是征戍军。
常备军主要是保卫都城和边境,征戍军主要是打仗。
常备军的军人都是由宫廷派出的,而征戍军则多由地方豪族、商人和士兵家庭的子弟填充。
宋朝的重兵是西北边疆的驻军,这里有大量的驻扎部队,包括了关、陇、河西、四川等地。
在这些地方守卫的驻军还有自己的管辖区域,独自决定银粮征调,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生活需求通过自己的类似城市的机构来满足。
另外,宋朝时期还有一种称为保甲制度,也称军户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是依照户口数来分配兵员,可以保证军队的统一性和一定的效率。
二、元朝的军事制度元朝的军制有一点和宋朝不同。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中央区域、边境区域和半军事管理区域。
中央区域的军队主要是由汉人担任,而半军事管理区域主要是由蒙古人担任。
至于由战争获取的地区,一般都是要细分为若干个区域,由特殊的军事行政机构管理。
每个区域都设有一名总指挥,负责调动军队和管理众多的地方豪族。
至于军队本身,则必须经过少校和上校层次的指挥官进行接纳。
三、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制和宋朝比较相似,有中央常备军和地方征兵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之间虽然各自独立,但都处于皇帝的支配下。
明朝的常备军大部分都是由在京的明朝官员组成,而地方的征兵则是由土豪、豪强和乡村绅士统领。
明朝的士兵一般都比较受珍视,因为每个士兵都是明朝的根本。
除此之外,明朝还设有镇抚使的地方军队,镇抚使大多由总督或将军担任。
这些军队一般都负责保卫边境和抵御外敌。
四、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制和明朝差不多,不过清朝在地方上设有新的据点——标旗,标旗又可分为大旗、中旗、小旗三种。
这些标旗在地方上拥有极高的权利,他们一方面代表清廷管理地方,另一方面还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人民和经济,同时还颁布自己的制度。
宋朝的军事力量
宋朝的军事力量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军事力量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为确保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军事力量,包括军队组织、兵种构成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
一、军队组织宋朝时期,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个层级。
中央军由京营兵、神策军和禁军组成,负责保卫京都和皇室安全。
京营兵是由皇帝亲自控制和指挥的军队,素质较高,装备精良。
神策军则是专门负责皇室护卫的精锐部队。
禁军则是专门负责皇室宫廷内外安全和举行重要典礼的卫士。
地方军由诸路军和防线军组成,诸路军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队,主要负责地方的防御和剿灭叛乱。
防线军则是负责抵御外敌入侵的前沿军队,主要驻守在边境地区和沿海港口,以保护国家的领土安全。
二、兵种构成宋朝的军事力量主要由步兵、骑兵和水军组成。
1. 步兵:宋朝步兵是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装备较为精良。
常见的步兵武器包括长枪、弓箭、弩和刀剑等。
其中长枪被广泛用于步兵阵列的顶梁之材,弓箭和弩则用于射击形成火力压制。
2. 骑兵:宋朝骑兵主要由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组成。
重装骑兵以宋朝的重骑兵为代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抗敌军的装甲和阵地。
轻装骑兵则以游击骑兵为主,负责追击敌人、侦查敌情和进行各种机动战术。
3. 水军:宋朝的水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由江、海军组成。
江军主要负责保卫长江和其他内陆河流的交通要道,以及沿岸的城市和港口。
海军则负责保卫东南沿海、对抗海盗、防御外敌入侵。
宋朝的水军装备了火箭、水雷和水师等新式舰艇,保证了航海安全和海上兵力的投送。
三、军事战略宋朝在军事战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1. 岛屿据点:为了应对海盗和外敌入侵,宋朝修建了一系列岛屿据点,如福建的闽台、东海的钓鱼岛等。
这些岛屿成为宋朝海军的基地,也是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的重要节点。
2. 边境防御:宋朝修筑了一系列边境防线,以确保北方边境的稳定。
其中最著名的是修建了多段长城,如燕山长城、辽东长城等,以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源远流长,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制度和发展演变。
下面将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介绍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夏商周时期的兵役制度主要以诸侯为中心。
在夏朝,诸侯作为一方军事首脑,有义务动员自己的众多部队参与各种战争活动,包括守卫国家边境和宫廷安全等。
同时,夏朝也有设立各级兵役官员负责兵役招募和管理的制度。
到了商朝,兵役制度出现了明显的封建化趋势。
商朝贵族势力逐渐加强,他们通过与各地土地所有者联姻,使得土地经营和战争权力相结合。
因此,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依靠领地的土地所有者征召部队,进行军事行动。
周朝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实行的军制主要有三级:夫,负责自卫防御;士,主要承担了实际的军事任务;而卿则是各地诸侯国的军事首脑。
周朝的兵役制度以征召户籍制为主,即按照土地面积、户籍档案等进行兵员征召。
随着战争的频繁,周朝的军制也越发臃肿,兵员征召规模庞大,参战者的兵费等待不断加大。
秦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了征召制。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兵役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
秦朝实行“屯田制”,通过将军民分开居住以及对兵员进行编制,有效地控制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
在隋唐时期,兵役制度逐渐由家族制转变为地方制,并进一步实行征召制。
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以州县作为单位进行兵员征召,各州县根据口籍书册进行清查,并根据征召人数列出兵员名单。
唐朝的兵制还实行了赋役制度,即贵族和富人需要提供兵器、战马等资源,以充实国家军力。
宋朝时期,兵役制度变得更加精细和多元化。
宋朝通过编制兵籍来确保兵员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雇佣制度来组织部队。
此外,宋朝还创立了军学制度,即将武艺传授给年轻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军事科研和训练体系。
明清时期,兵役制度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明朝在兵员征集上实行了“募兵制”,即通过公开提供军职和户口的方式来扩大招募范围。
明朝还通过选拔优秀的士兵来拨给他们军职和土地,并成立了行辕、兵备道等机构来实行军事管理和监察。
很多史学家笔下宋朝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朝代,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的错
很多史学家笔下宋朝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朝代,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的错宋朝并不是我国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其存续的320年问,北部和西部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以及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等政权,与之先后对峙共存。
辽、金统治者常称宋为“南朝”,而宋则称它们为“北朝”,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分裂的时期。
元朝人在编写前代历史时,《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并列,这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境内的实际情况。
在以往许多史家的笔下,宋朝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朝代,它往往与秦朝并称,曰“孤秦陋宋”。
有宋一朝之所以会颇受鄙薄或非议,主要有两点:一是军事上的孱弱无力,在外族的入侵面前屡战屡败,北宋、南宋均亡于外族之手;二是政治上的因循苟且,“冗兵、冗官、冗费”,而稍有点作为的政治改革,结果都归于失败。
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当然可以找出不少,但主要的却是与宋初最高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密不可分。
当是赵匡胤面临的局势,后周所统辖的境土十分狭小,在其北方,不但有强大的契丹(辽)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南朝”,在太原一带还有一个在契丹卵翼之下的北汉政权;在长江上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则有四川的后蜀、江陵的南平、湖南的楚、杭州的吴越、金陵的南唐,还有广东的南汉、福建的闽。
这些割据政权,可以说是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对内而言,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之时,所接收的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烂摊子,即使不算那些怀有二心的原后周节度使,如李筠、李重进之流。
就这个政权本身来说,它所承继的是五个短命的王朝。
在短短的53年时间里,朝代如同走马灯似的更替了五个,而皇位也像轮流坐庄一样换了八个姓氏。
这种格局之所以愈演愈烈,无不与手握重兵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内部篡夺相关。
所以,宋太祖登基之后,一方面,积极筹划南征北战的统一大业;另一方面,则必须时时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才能消除以往那种恶性循环的政治局面,彻底解决这个关乎赵宋王朝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宋朝的兵役制度
宋朝的兵役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宋朝的兵役制度是其时期军事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宋朝的兵役制度主要分为民役、宋役和奴役三类,每种制度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民役制度指宋朝的军民制,即军人有义务在宋朝的无偿服役,而土地所有者、官吏、士绅等义务拿一定数量的税款以及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服务,作为国家军事费用的来源。
宋役,即农民为军队服役调征的制度,每一行政区划,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派出将士及驯兽。
宋朝将这种服役制度称为“政区兵役”,对此,宋朝会视情况并从中施行一定的利益政策。
最后就是奴役制度,宋朝时期,大量的犯人将被充当军饷,而且宋代的奴役也是奴隶的自愿服役。
宋朝的兵役制度为宋朝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军队招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一是宋朝政府采取了施行一定的利益政策,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曾实行“政区兵役”,把民兵和官兵合并为一体,以此加强宋朝时期的军事力量,实行以兵为本的军事政策。
二是,宋朝还采取了“护国令”,这是一种义务募兵制度。
除此之外,宋朝那时还有将士志愿入伍的习惯,宋朝时期的军事秩序也是基于此才能巩固的。
宋朝的兵役制度在当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当时乃至后世发挥了促进军事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宋朝的兵役制度不仅使军队更为强大,也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宋朝的兵役制度极具历史价值,为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宋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巧妙的制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宋朝的军事政治文化及其兵役制度的发展为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是对古代军事政治的重大研究。
宋代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
宋代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其在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一、宋代的军事制度1. 军队组织结构宋代的军队组织结构相较于前代有一定的改变。
官军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中央军、地方军和禁军。
中央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统领的精锐军队,其任务是保卫京城和对外作战。
地方军则分布在全国各地,由地方官员统辖,负责地方的安全和防御。
禁军是朝廷的特殊军队,主要由禁卫军组成,负责皇帝的个人安全。
2. 征兵和服役制度宋代采取徭役制度进行征兵和服役。
各地长官负责按照户籍来征集士兵,形成一支庞大的军队。
徭役制度虽然由军队和政府来管理,但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和压迫。
同时,宋代还实行士兵轮换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士兵需要交替服役,以保证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
3. 军事设施与装备宋代注重军事设施与装备的建设。
城池和长城的修建、兵器和军械的生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宋代还广泛采用了火器,例如火箭和火炮,使得军队的火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宋代的军事思想1. 经验主义和防守为主宋代的军事思想以经验主义和防守为主要特点。
由于当时与北方的辽金对峙,宋代更注重军事防御和巩固边疆。
他们通过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军事策略,加强边防建设,以保障朝廷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
2. 重视兵法和军事教育宋代的军事思想也体现在对兵法和军事教育的重视上。
《武经总要》、《孙子兵法》、《六韬》等经典著作在宋代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同时,朝廷还设立了军校,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三、宋代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影响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对当时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的军事制度使得军队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管理,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中,禁军的存在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统治,维护了朝廷的权威。
其次,宋代的军事思想强调经验主义和防守,使得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减少了对外战争的损失。
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咸阳市2023年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古浩叹《满江红》李来锋孙宇来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部电影《满江红》,让不同的观众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启示和思考。
②千年之前的宋朝,是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时代,一方面它创造了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的高峰;另一方面却在军事上一败再败、丧权辱国。
先是北宋败于女真族的锋镝,承受了“靖康之耻”这个中国历史上无比惨痛的事件;后是南宋亡于蒙古族的铁蹄,崖山一役,10万军民赴义,一个朝代以君死臣辱的惨烈结局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③明朝“开国第一文臣”、主持修撰《元史》的宋濂曾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者李约瑟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从宋朝历史中,我们既要学习经济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更要反思和汲取军事上屡战屡败的惨痛教训。
④我们常说,落后就会挨打。
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并没有落后为什么也会挨打?是宋朝的军力不行吗?赵匡胤刚立国时军队20万,到宋真宗时已达到90多万,宋仁宗后更是扩至120余万,军队数量远超对手。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动荡的时代。
在宋朝的统治下,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为宋朝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展开论述。
一、军事制度兵役军事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全面规范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宋朝建立了官军制度。
在宋朝,军队基本上由官兵构成,由朝廷直接控制和指挥。
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提升整体战斗力。
同时,宋朝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军职、军制等制度,严格管理军队内部,确保了军纪的执行。
其次,宋朝推行了兵役制度。
在宋朝,兵役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事务,士兵由朝廷征召。
士兵一般分为募兵和编户两类,其中募兵主要由朝廷发起招募,编户则是指各地依照户籍编制的士兵。
这种兵役制度不仅使得军队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和补充,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于战争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再次,宋朝建立了军队编制制度。
宋朝在编制军队时,将军队分为五路和十五经略安抚使路,各路设宣抚司、节度使或安抚使负责调配和指挥。
这种军队编制制度,使得军队的指挥系统得到了明确,各级指挥官能够协同作战并有效实施军事行动。
二、战争策略宋朝的战争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根据战争情况和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应对。
首先,宋朝注重了军事防守。
由于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宋朝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与北方的辽、西方的西夏王朝保持着一定的和平。
同时,宋朝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线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设施,加强了边防部队的驻守,以应对外部的潜在威胁。
其次,宋朝注重了内外结合的战略。
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乱时,宋朝通过组织和引导内地军队与海军、边防军队协同作战,形成了内外结合、内外一体的战略体系。
这种战略体系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宋朝注重了信息战和心理战的运用。
在军事行动中,宋朝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刺探敌情、破坏敌军士气,以达到削弱敌人意志和增加自身优势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朝兵制对比,宋朝的最为失败,最成功的朝代令人意外
自古以来,军队一直是国家存在的根基,而兵制则是影响军队强弱的决定性因素。
《吕氏春秋·节丧》中“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体现出军事制度的重要性。
不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兵制却大不相同,每个朝代都有其特色,而不同朝代间的兵制亦存在优劣之分。
中国最原始的兵制是兵农合一制,即寓兵于农,这种兵制在西周以前就已经诞生,此后的春秋延续了这种兵制。
春秋时期的兵农合一,与后世朝代的民兵又有所不同,他们是真正的的“农兵”,就连兵器用的都是农器,真正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时才会授予正式军队。
《六韬·龙韬·农器》里就记载:“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
善为国者,取于人事。
”
到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部分诸侯国出现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期,大部分诸侯国用兵不过数万,一场战役的投入兵力通常不会超过十万,但是战国以后,为了吞并他国,各国穷兵黩武,扩充军队,秦楚皆带甲百万,其他诸侯国也有数十万军队。
不过,这种全民皆兵的兵制诞生于特殊时期,它对于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极重,只能不停的以战养战,一旦在大规模战役中失败,国家往往会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中赵国被坑杀四十多万士卒,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正是全民皆兵制的弊端所在。
秦朝与西汉时期都主要采取征兵制,即征召义务兵。
汉代基本上建立起义务兵制度,但复员制度却很不完备,许多老兵已经白发苍苍却难以复员,出现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
征兵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制,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国家通常都会采取征兵制,大量征兵。
这种兵制的动员能力很强,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统治者穷兵黩武,容易造成全民皆兵的现象,极大地加重了百姓负担。
尤其是在乱世当中,军阀们为扩充军备,会疯狂抓壮丁以充军队,有时连少年和老翁都不放过。
汉朝的主流是征兵制,但在征兵制下,各个皇帝具体采取的兵制又有所不同。
比如汉武帝时期,西汉多次对外用兵,为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采取募兵制和谪发制。
所谓募兵制就是雇佣兵制度,这种制度在宋朝发扬光大,而谪发制则是指用罪人为兵。
其实,汉武帝并不是第一位采取谪发制的人,早在秦朝末年,大将章邯就采取了谪发制,以骊山刑徒为军,用以镇压起义军。
汉朝以后,由于少数民族建立起大量政权,民族间的隔阂令统治者们不敢随意启用非本民族的百姓为军,因而诞生出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代都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赋税,不用服兵役,也不能参军。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避免妨碍农业生产,而且节省了国家的军费财政开支。
不过,军户制也有两个很明显的缺点,一个是军备容易废弛,一旦国家长期没有战事,军队将会丧失战斗力;二是军户制下军队长期被军户把持,军户中的贵族可以控制军队,容易造成藩镇割据。
唐朝的安史之乱极其之后长期的割据混战,正是军户制
弊端的体现。
到北宋时,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采取了募兵制。
宋朝的募兵制在建国初期发挥出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为北宋提供了较好的兵源,另一方面限制了将领的军权,防止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发生。
可是,到宋真宗以后,宋朝的募兵制弊端集中凸显出来。
在灾年时,北宋政府为防止百姓造反,同时扩充军备,将大量的灾民募为士兵。
可是,北宋政府募来的兵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泼皮无赖,他们训练松弛,无组织无纪律,战斗力很差,且对北宋的财政负担极重。
这导致北宋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来养军队,但这支军队战斗力却极差,在面对辽、金、元时败多胜少,最终灭亡。
综合来看,北宋的兵制是最为失败的。
至于元朝的兵制,以军户制为主。
出自蒙古部族的军队,称之为蒙古军,出自其他部族的,称之为探马赤军。
元朝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为了镇压汉人和南人,他们驻扎在繁荣的城市当中,军饷完全依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这导致元朝的军队腐化非常快速,尤其是上层军官,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明朝采取的是卫所制,这种兵制与军户制大体相同,军户依旧是世袭的。
清代前中期以八旗军和绿营兵为主。
总体来讲,清朝前中期发生战事时,对外远征主要用八旗军,镇压内乱则用绿营兵。
三藩之乱时,八旗军已经战力下滑,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军也不堪大用,清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团练形成的军队,如湘军、淮军等。
对于清朝的军队,许多人都没有好感,尤其是清朝末年,清军的战斗力不堪入目,导致中国遭受列强入侵,丧权辱国。
然而,客观地讲,从清朝整体历史来看,清朝的募兵制最为成功。
清朝的募兵制使得普通百姓基本上没有兵役负担,保证了农业生产,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然,募兵制本身的弊端在清代依旧没有得到消除,军队战斗力差、兵痞横行、士兵吃空饷的现象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军队战斗力变差。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节丧》
《六韬·龙韬·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