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

合集下载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专栏眩晕症的中医治疗闵雪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其中,“眩”指的是眼花、眼前发黑或者是看不清事物等症状;“晕”指的是视物旋转,或者感到天旋地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站立等症状。

由于以上两种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所以称之为眩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出现过眩晕感,比如在高速旋转或者是饮酒过量等情况下,但这是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暂时所产生的,一般是正常现象。

而如果在没有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眩晕感,便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眩晕症,在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危害。

临床上,中医疗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1关于眩晕1.1 什么是眩晕眩晕的产生机理是机体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了障碍,进而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身在移动”或者是“周边事物在移动”的错觉。

1.2 眩晕的分类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其中,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本体觉或眼部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会具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或外物旋转感;假性眩晕主要是由全身性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眩晕,比如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尿毒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转动感不明显。

1.3 眩晕症的主要危害(1)不仅会让患者产生晕眩感,同时会引发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会降低患者的平衡感,很容易跌倒或摔伤。

如果患者正在开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眩晕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风、痰、湿和虚所引起,进而出现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

而在通过中医疗法进行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眩晕类型来进行辨证治疗。

2.1 风火上扰型眩晕(1)中医辨证:此类眩晕大多由于虚阳上亢或者是阳盛火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耗伤肝阴、气郁化火以及恼怒抑郁等所引起的风阳内动和风火上扰所致。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述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述
识, 但 在治疗 上依 然 未 有大 的进 展 。笔 者 就 近 年 眩 晕 相关 论文 进行 归类 总 结 分 析如 下 , 以深 入 探 讨 眩晕 的病 因病 机特点 和辨 治规 律 。
1 病 因 病 机 与 相 关 因 素 探 讨
效1 6例 ( 3 5 . 5 %) , 无 效 4例 ( 8 . 9 %) , 总 有 效 率 达
中医认 为 , 眩晕病 机不外 风 、 火、 痰 、 瘀、 虚 导致 邪
仁、 炙甘 草 ) 治疗 气 血 亏虚 型低 血压 性 眩晕 5 0例 。
1 d l剂 , 分 2次 服 。1 0剂 为 1个 疗 程 。结 果 : 痊愈 2 4
扰 清空 或清 窍失养 而 出 现头 晕 、 眼花 为 主症 的本 虚 标
血 内阻型 眩晕 患者 运 用 滋 肾 益 肝 活 血 汤 随 症 加 减 治
等 将 1 8 0例眩晕 患者 随机 分 组 , 其 中对 照组 9 0例 ,
给 予抗胆 碱药 及血 管 扩 张 剂 治疗 , 治疗组 9 0例 , 给 予 自拟 生地 定 眩汤治 疗 , 5 d为 1个疗 程 , 治疗 1 5 d , 统 计 疗效 。结 果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为 9 4 . 4 %, 对 照 组 总有 效 率为 7 7 . 8 %, 2组 比较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张
晕 。李晋 育等 认为 , 高 血 压病 眩 晕 的 主要 病 机 是 阴
虚 阳亢 , 痰 瘀 阻络 。王 煜坤 以补 肾 温 阳法 治 疗 老 年 性 椎 基底 动脉供 血不 足效 果 明显 。
2 治 疗 方 法 探 讨
患者使 用 天麻 钩 藤 饮 加减 治 疗 , 1剂/ d , 水 煎 3次 , 早 中晚分 服 , 连服 1 5剂 为 1疗程 , 每 周体息 1天 。治 疗 3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眩晕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久坐后站立、感冒等而出现头晕、眼花,当两种症状同时出现,就可有认定为发生了眩晕症。

在中医概念领域,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风”主要指肝气不调,是情绪波动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烦易怒等表现的一种概括;“痰”主要指聚湿生痰,常与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肥甘厚味、暴饮暴食等行为联系,此类人群容易出现头重头晕、反酸胀气等表现;“虚”主要对应肾虚、气血亏虚,在虚证的影响下,人体可出现脑髓空虚,并最终诱发眩晕。

通俗地讲,饮食方面没有节制,体内存在虚弱或脏腑损伤现象,情绪的大幅波动是导致眩晕症的主要原因。

“经方”的涵义是“经验之方”,狭义的“经方”主要指汉朝以前被记录在各类医学名著上的药方,后“经方”的概念逐步拓宽,名医开具的、疗效经过验证的药方,也可作为“经方”。

经方治疗的优势有见效快、药味少、药量低、疗效确切等,根据问诊掌握的信息,初步判断病种类型与治则,合理选择经方,结合个体的症状与症候特征增减用药,基本能够满足我们的治疗需求。

对眩晕症患儿而言,病因主要有风、火、痰、瘀等,选择经方时,主要考虑熄风、清火、化痰、活血等治法,有时会兼用有滋养肝肾、健脾等功效的药物,以改善实际疗效。

各证型辩证及经方治疗如下:1. 肝阳上亢证特征:此类人群的肝阳过于旺盛,常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作用下发病,主要特征有性格急躁、睡眠不佳、头目胀痛、多梦等症状,心神烦躁、过度劳累以及恼怒情绪的出现,可加重疼痛症状。

我们将这种证型的病机归结为肝气郁结,风火上扰按中医理论,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治则为滋养肝肾。

经方:《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是广泛使用的治风剂,具熄风、补益肝肾等功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肝风上扰之证有显著疗效。

方剂中主要含天麻、石决明、钩藤等,天麻主治肝风内动,有息风止痉、通络等效果;石决明主治头痛眩晕,有平肝潜阳、明目之功效;钩藤有清热、平肝等作用,主治肝风内动。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内耳眩晕是由于内耳前庭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近年来,中医治疗内耳眩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本文将introduce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一、病例概述患者男性,50岁,于一周前出现突发性头晕、眩晕、雪盲感和恶心,体检发现前庭功能失调,初步诊断内耳眩晕。

由于病情加剧,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前来中医科求治。

二、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认为内耳眩晕病因不一,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本病患者属于肝肾亏虚,脾胃不和之证。

患者平时熬夜较多,饮食不规律,情志不舒畅,加上年龄较大,导致肝肾亏虚,脾胃失调,形成内耳眩晕的病症。

三、治疗方案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本病品种采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治疗。

泽泻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滋阴润燥、利水渗湿的功效,对治疗内耳眩晕、水肿、尿路感染等症效果显著。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剂,可以帮助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失眠、腹泻、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本病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入制何首乌、枸杞子、麦冬、阿胶等药材,以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润肺止咳等功能,形成“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剂。

四、疗效评价患者经过一周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头晕、眩晕感消失,恶心、呕吐也得到了缓解。

经体检发现,前庭功能已经恢复正常,病情已经稳定。

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疗效非常满意。

本病方剂治疗内耳眩晕的效果显著,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内耳眩晕是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疾病,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中医有很多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剂作为中医新兴的治疗方案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也避免了副作用明显的西药治疗,让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内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内耳眩晕症是由于脾虚、肾虚、肝经湿热等因素引起的。

某患者,女,48岁,平时身体较弱,容易疲劳。

近日,患者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情况日渐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患者到中医院就诊,经过四诊,中医师认为患者的内耳眩晕症是由于脾虚引起的。

中医师给予该患者针灸、艾灸、中药等综合治疗,调理脾气、益肾 nourishing the kidneys、祛湿清热 clearing dampness and heat,治疗时兼顾调理肝气。

治疗前,中医师还告诉患者要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等。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得到改善,患者的体质也明显得到提高。

患者非常感激中医师的治疗,表示会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复发。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内耳眩晕症中医病案
病人:女,45岁,患内耳眩晕症。

主诉: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

病史:患者自述近期头晕眼花,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频率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确诊为内耳眩晕症,但治疗效果不佳。

体格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肝肾不足,气血不畅。

治疗方案:扶正固本,活血化瘀。

药物治疗:益肝补肾丸、桂枝茯苓丸、逍遥丸、活血化瘀口服液等中药组成的方剂。

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太冲、百会、风池等穴位,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主要目的。

每次针灸时间为30分钟,一周3次。

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患者的头晕眼花症状明显改善,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

随访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

结论:中医药治疗内耳眩晕症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 1 -。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白芍、 贞子、 女 石斛滋养肝 阴; 杜仲 补益肝 肾; 龟板 、 生龙骨 、 生牡蛎滋 阴潜 阳 ; 黄连 清肝 火 ; 欢皮 、 炒 合 琥 珀解郁重镇安神 ;丹参活血行 气。 全 方 共奏 滋肝 阴、 平肝 阳 、 清肝 火、
熄肝 风 之功 。
石斛收养肝 阴; 舌暗红考虑 气滞血 瘀, 用丹参活血行 气; 姜竹茹 护脾 虚是 本 , 实是标 。 师谢 道俊 , 上 我 系 胃, 调和诸药。全方疏散与敛养相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脑 病 合 , 清泄与降逆并用 ; 标本兼治, 故 科 主 任 医 师 , 医逾 二 十 年 , 从 学验 收 效显 著 。
作性眩晕6 年余 ; 初诊 时间:00 2 1年 9 7 患者 眩 晕 以晨起 时明显 , 月1 日。 伴 恶 心呕 吐 , 光 、 畏 眼胀 , 素 偶有 平 耳呜 , 纳食 二便 调 , 眠欠 安 , 淡 睡 舌 胖有齿印 , 苔白腻 , 脉沉细。 中医诊 断: 眩晕症, 辨为脾虚肝郁 , 风痰上 扰证 ; 以健 脾 疏肝 , 治 熄风 化 痰。方 药 : 竹 茹 1 , 术 1 , 皮 姜 0g 苍 5g 陈 l , 0 g 法半夏 1 , 2g 天麻 l , 5g 茺蔚 子 1 , 斛 1 , 志 1 , 欢 5g 石 5g 远 0g 合 皮 3 , 赭 石 l , 泻 1 , 0g代 2g 泽 0g共 1剂 。 0 二诊 : 晕轻度 好 转 , 有 恶 眩 仍 心呕吐 , 睡眠欠安 ; 舌淡 , 苔薄 白, 脉 细 弦。予原 方去 石 斛 、 泽泻 , 煨 加
医认 为是 多种 疾病 的 一种 症 状 。 而 证。 按其 病机 , 以虚 实立论 , 则 应 虚
文章编 号 :0 3 0 1(0 20 — 05 0 10 — 79 2 1 ) 103 — 2

头晕中药方剂

头晕中药方剂

头晕中药方剂关于《头晕中药方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繁忙,大家也应当十分重视身心健康管理方法。

不然当人体上出現一些病症的情况下再开展管理方法,此刻要想医治这种病症就十分不易。

在其中大部分人存有眩晕这类症状,都是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头部神经病症。

眩晕症最关键的症状表现便是头部眩晕,因此中医药学上有什么治疗眩晕症的中医药方?1、医治眩晕药方有什么1.1、气血两亏型:症见眩晕动不动加重,脸色苍白,唇甲不华,心烦失眠,神疲懒言,饮食搭配灭少,舌色淡,脉沉细。

三眩定晕汤加黄芩、川芎。

1.2、淤血内电阻型:症见眩晕,常常产生于脑外伤、心脑血管病、脑梗塞后遗症病人。

三眩定晕汤加川芎、玫瑰花、延胡、莒蒲。

每天1剂,水煎服,25天为1治疗过程。

2、眩晕症病人平时要注意什么在饮食搭配上,尽可能不必吃辣椒的、油腻感的一些有刺激的食材,能够多吃一些红枣,能够协助调整血气,协助病况,像荔技、槟郎、菏叶那样不利气血和肝火的食材最好是不必吃,不利医治。

每日要维持充足的睡眠,睡眠质量的自然环境要清静,那样才可以非常好地促进睡眠,仅有睡好啦优秀人才有精神,那类由于疲倦而造成眩晕才会渐渐地的消退。

3、眩晕症及脑梗塞的差别眩晕症发病时的情况下经常会觉得到头晕目眩的晕,有时还会继续出現恶心想吐、呕吐、冒冷汗等病症。

需要留意的是,眩晕症它是一种病症,并并不是一个病症。

脑栓塞是一种头部的病症,它病发忽然,常常在人清静歇息或是睡眠质量的情况下忽然病发。

病发在数钟头或1~2天内做到高峰期。

会觉得到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偏瘫,吞咽困难。

造成眩晕最普遍的原因1、药品副作用高血压药品ACE缓聚剂和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都是减少血压,引起眩晕。

一些心脏病病人服食利尿药时候脱水,也会造成眩晕感。

镇静药抑止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活动降速,也是造成眩晕的一大要素。

而缓解鼻塞的解血肿药使血管收缩,影响人的大脑制氧致眩晕。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引起的。

因此,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穴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研究与实践。

一、中医学对于眩晕症的认识中医学将眩晕症归为“眩”症,认为它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中医学的治疗理念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来缓解眩晕症的症状。

而其中穴位疗法则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存在着多条经络,而穴位则是经络中重要的节点。

其中一些穴位与头部的经络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流通,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此外,穴位疗法还可以促进脑部神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缓解症状。

三、研究证明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针对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许多研究已经得出了积极的结果。

例如,一项针对60名患有眩晕症的患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效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四、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实践经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眩晕症的治疗,医生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

例如,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时,常采用的穴位为风池、翳风、睛明等。

而对于慢性眩晕症的治疗,则可能会使用一些其他的穴位,如曲池、太阳、合谷等。

不同穴位的选择会因患者的病情而有所变化,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五、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的注意事项虽然中医穴位治疗眩晕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需要确保针具的消毒和穴位的准确定位,以避免感染或误刺。

其次,由于穴位治疗涉及到刺激,对于孕妇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操作。

最后,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6个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6个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 6个方法眩晕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脑涨、耳鸣恶心、头重脚轻、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重心并摔倒,从而造成不必要伤害。

这种疾病引发原因有很多,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而言,中医方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以下,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中医治疗眩晕症的常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中药调理药物治疗方法眩晕症在中医治疗中有很多方法,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很多人认为中药治疗见效较快,并且副作用较小。

结合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引发眩晕症的原因无非由风、痰以及虚引起。

这也正印证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所以,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需要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找到引发眩晕症的根源,并针对性开几幅中药进行治疗。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杜绝使用辛辣刺激事物,并做好正确的保健措施,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避免疾病再次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针灸、艾灸以及按摩治疗方法针灸、艾灸和按摩是我国传统中医中的精髓和精华。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社会群众对传统中医手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通过针灸、艾灸以及按摩,能够对患者穴位以及头部经络进行疏通和刺激,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在选择这种治疗方式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中医医院,因为现代社会很多门店打着传统中医名号招摇撞骗,虽然价格实惠,但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病情加重。

1.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中医治疗强调“调养”,需要患者合理调整生活习惯。

结合以往治疗经验分析,患者产生眩晕症的主要原因,大多来自于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方面。

所以,想要从根源上治疗眩晕症,首先需要患者改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情况下,保证日常睡眠充足、饮食规律,三餐正常。

同时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

另外,“调养”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改善眩晕症状。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无痰不作眩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脑为髓海。

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色也为眩晕之因。

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克,茯1020克,白术克,党参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15克,龙眼肉克,远志10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神次,将枚。

将上药水煎2 10克,大枣1010克,木香克,甘草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用补肾定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

方药可克,菟30克,熟地15克,山药15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杜仲克,山萸肉15克,女贞子丝子1515克,肉苁蓉20 2次,将药液混匀。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眩晕,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相关。

以下将介绍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眩晕症在生活的某些瞬间,你是否曾感觉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仿佛一切失去了稳定?这种感觉被称为眩晕,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感。

眩晕虽然并非独立的疾病,却是众多疾病和情况的共同症状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眩晕,以其特有的旋转或不稳定感,常常使人感到身处一片混乱之中。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与内耳问题相关,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其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产生旋转、晃动或失衡的错觉。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眩晕。

脑部损伤、中风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平衡中枢,从而造成眩晕。

颈椎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眩晕原因,因为颈椎的问题可以影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眩晕症状。

药物副作用、血压异常、情绪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药物中一些成分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

血压异常,如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眩晕。

对于那些频繁出现眩晕症状的人,尤其是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寻求医疗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眩晕的具体原因。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可以用来减轻症状,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气血流动来缓解眩晕。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平衡和协调功能,从而减少眩晕的发作。

1.传统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治疗眩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关于《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发眩晕症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要想得到有效治疗中医辩证疗法最好,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好方法。

一、肝阳上亢主症见眩晕欲扑,头胀头痛。

可兼见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若情志不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欲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拂郁则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二、气血亏虚主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可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淡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若病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伤气,故动则加剧,遇劳即发;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四肢百骸,故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不寐;肺脾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治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三、肾精不足主症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健忘耳鸣。

可兼见腰酸膝软,少寐多梦。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或剥脱苔,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若年老体亏,或房事不节,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髓空虚,故眩晕,精神萎靡,神疲健忘;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耳鸣。

偏阴虚者,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之象。

偏阳虚者,阳虚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治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四、痰浊中阻主症见眩晕,头重昏蒙。

可兼见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

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故眩晕,头重如蒙;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脾虚痰盛,故倦怠乏力,食少多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前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所有门急诊患者中有5%至10%的比例。

眩晕症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症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血府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备受认可。

本文将探讨血府逐瘀汤的治疗眩晕症的经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方剂中医药有许多方剂可以治疗眩晕症,例如四逆散、龙胆泻肝丸、谷氨酸钠、补脑益气汤等。

在其中,血府逐瘀汤是用来治疗因气血不足、经络阻滞而引起的头晕、眩晕的常用中药方剂。

据文献记载,血府逐瘀汤是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创制的,原方的组成为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香附、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九味药材,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化瘀止痛。

其主治头痛、头晕、血瘀痛等。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机理血府逐瘀汤的主要成分为桃仁、红花、川芎和当归,它们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化瘀止痛。

临床证明,眩晕症的病因主要是血瘀,血瘀是导致局部血流阻滞,引起气血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府逐瘀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瘀堵塞,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此外,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红花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两种中草药的组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川芎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血府逐瘀汤对于治疗眩晕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实验研究实验设计一份针对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的实验研究发表于《江苏中医药》杂志上。

该实验共有60例眩晕病人参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的病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连续疗程14天,而对照组的病人采用西药治疗,例如美托洛尔等常用降压药,同样疗程为14天。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眩晕缓解率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脑为髓海。

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

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

症见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瘀血阻窍)秘方
处方:白芷、赤芍、川芎、桃仁、丹参各15克,老葱(切碎)、天麻、红花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窍型。

症见眩晕时作,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失眠,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风阳上扰)秘方
处方:石决明、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各30克,炒杜仲、钩藤各20克,夏枯草、天麻、川牛膝各15克,栀子、黄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风阳上扰型。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或恼怒加重,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肢体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气血亏虚)秘方
处方:白术、党参、黄芪各20克当归、酸枣仁、茯苓各15克,龙眼肉、天麻、远志、木香(后下)各10 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淡白,心悸少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肝肾阴虚)秘方
处方:生地、山药、茯苓各25克,枸杞子、山茱萸各20克,天麻15克,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耳鸣,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心烦,口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