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课件-2010-雷跃捷版-第6章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讲义

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讲义

《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第1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Internet,简称互联网或因特网;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是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实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实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全球视野、传播主体个人化、表现形态多媒体化、传播方式自由交互等特点。

其中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电子商务和无线增值业务为网络传播开创出新的赢利模式。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时代;与的区别:P5~P6表。

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U”计划显现出国际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乃至信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等被高度整合、融为一体。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传播的网状化意味着受众之间不再是彼此隔绝的关系, 他们很容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群体。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性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产品的 生产与经营为主的。
作为一种经营平台的网络有以下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本特征: 其一,关于成员的独特中心。 其二,内容和通信的结合。 其三,强调由成员产生的内容。 其四,选择竞争的卖主。 其五,商业动机明确的虚拟社会组织者。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五)传播的网状化
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路径传播 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从理论上看,每一条信息 在数字平台上都可能借助这种网络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 面。
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传播主体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节点, 这些联系使节点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因此, 在网络平台上,关系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手段的运用能力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4、受众的高能动性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第3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就没有停止过发展,网络传播模 式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
目前来看,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 发展:
第一个阶段——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 播模式。
第二个阶段——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 传播模式。
第三个阶段——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 户”传播模式。
第3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三个阶段出现的模式并没有产生后者取代前者的情形, 目前是同时并存。
目前已经出现的模式的变迁,内在的核心是信息传播主 角的变化:

网络传播导论剖析PPT课件

网络传播导论剖析PPT课件

3.0 3.7
14.8
83.0
43.7 41.5
83.7 82.2 74.8 71.1 68.1 63.0 54.1 50.4 37.8 37.0 28.9 34.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跨越数字鸿沟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教育:填平“数字鸿沟”的桥梁
(5)0级文献:原创作品,如手稿,信件等。
一级文献:正式出版作品。
二级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网站指南等。
三级文献:经n次加工后的智能型文献,如文摘。
概 述
数字媒体的研究现状 国外著作 国内高校机构研究项目
网络传播学研究方法
通用方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社会调查 法,材料分析法
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
文化内容基础结构建设 :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拥有机构的资源,经过转换、整合和 上载后,作为最公平、最便利、最详尽、最全面和最权 威的教育资源,促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跨越数字鸿沟
政府:填平“数字鸿沟”的龙头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教育:填平“数字鸿沟”的桥梁
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网站比例(%)
2.1 网络传播基础设施
2.1.1信息高速公路 2.1.2INTERNET的发展
INTERNET的精神 商业化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 基础设施”,NII计划,又名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 建设一个高速多媒体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 统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光纤网为主 干网,纵横美国国土,连接学校、研究机构、 图书馆、实验室、企业乃至每个家庭,使全 体公民共享信息资源。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 1500米” 1995年 ISP北京赢海威
一、网络传播概论基础部 分
1
h
符号(sign),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送信息的代码。 符号是用于表达意义的记号,是能指意其它事物的东西。 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能指:表达要素即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符号学称之为“能指”。 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品牌标志,国旗,音乐中的声音,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影视中的镜
二: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Culture hegemony)(信息交流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文化冲突的加剧)
文化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实力的不 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三、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 (the weap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
8
h
二、网络广告部分
9
h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 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 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 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
从狭义上来讲:网络广告是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 发布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
头等。 所指:抽象复杂的内容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学称为符号的“所指“如一个品牌的价值,动
漫人物的特征(樱木的红头,柯南的大眼镜) 一、视听符号:具有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符号。 有哪些? 具体到互联网产业中,视觉符号就是网络各种图片,视频,各种形象,各种文字,网络游戏中的
角色符号和环境等。 而对话、旁白、音乐、音响则属于听觉符号。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幻灯片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幻灯片
第一代模式是以网站以及代表它们的网络编辑为主角; 第二代模式是以工具为主角; 第三代模式则是以用户为主角。
未来网络传播模式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仍然取决于技术、 应用以及网民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章小结
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不能局限于 大众传播视角。本章对网络平台属性以及网络中四种传播形 态进行分析,就是为了给网络传播的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视 野。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五)传播的网状化
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路径传播 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从理论上看,每一条信息 在数字平台上都可能借助这种网络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 面。
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传播主体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节点, 这些联系使节点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因此, 在网络平台上,关系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跟踪技术变革的轨迹,及时关注它所带来的影响,这是 我们要把网络定位于一个技术平台的主要意义。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一)传播的复合性 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二)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1、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 2、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3、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一)网络中的群体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
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
意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 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
群体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即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网络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一种群体是在现实世界 中已经存在;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形成新群体。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一)域名(Domain Name)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
定位器) 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的位置
(三)HTML(Hyper Text Mark Language——超文本
标记语言) WWW专用的操作语言
活动的制约。
(二)网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弱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发布新闻的的垄断地位不 会丧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 将会逐步减弱,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1、可自由选取信息,还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2、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 自己决定。
精选PPT
16
六、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 中的界线变得模糊
新闻学
心理学
精选PPT
10
第二节 网络传播理论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社会控制在网络传播中的弱化 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变模糊 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精选PPT
11
一、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融合了 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 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 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状传播结构。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3、电视:与广播情况类似;
4、网络:一个汉字两比特,一个G的硬盘可存储5亿汉字。
(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信息本身的传播数量十分巨大;
2、对信息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3、涉及的信息种类范围十分广泛;
4、对信息的历史资料保存相当完整。

网络传播 讲 义

网络传播 讲 义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任何传播,都是既需要硬件出发,也需要从软件出发。

网络传播也是一样。

在网络传播出现之先,曾经有过多种传播,它们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所凭借的物质基础的不同。

第一章的任务就是从其物质基础角度了解网络传播过程的技术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网络基本知识(P3)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转移的过程,它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或者说特定的介质)的基础上来传递的。

网络的传播首先应当理解为是在若干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的。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我们主要从软件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质。

(1)计算机通信系统传输介质,分为有线通信介质和无线通信介质,前者有传输电信号的同轴电缆、双绞线,有传输光信号的光缆;后者就是自由空间,可传输的信号有无线电波、激光、微波、红外线等。

拓扑结构,拓扑是一种数学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几何图形发生变化(例如弯曲、拉长或缩小)的情况下,只要其中的点没有增加或减少,它的几何性质不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原先的图形和变化以后的图形的点与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计算机通信当中,我们把计算机看成点,把网络看成线,就可以把整个计算机网络看成是一个拓扑结构。

它符合拓扑数学的原理。

介质访问控制,在一个局域网中,大家共同使用一条线路(传输介质),在特定时间里,只能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使用,这就需要在这个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要有一个协议,这就是介质访问控制。

例如,所谓“以太网”方法就是,对其他计算机的通信进行监听和冲突检测,并尽可能使用最为先进的介质材料以便达到最大量的信息传输的结果。

所以这里还有对介质材料的要求和对接口技术(主要是软件)的要求。

(2)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就是能使网络上的计算机都可以共享网络资源的系统。

换句话说,个人机(PC机)或其他终端与网络之间需要有一个能够通信的共同语言。

Windows是我们大家用得最多的,由微软公司生产的。

Netware是美国Novell公司生产的,它的特点是能为不同的工作平台如DOS,Macintosh等提供同样的服务。

网络导论

网络导论

第一节 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其四,媒体与媒体的汇聚将带来全新的媒介景观。 2.分权 首先,技术结构上的分权冲击互联网管理 其次,技术使个体对于专业媒体的“特权”形成 挑战。
第二节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一)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二)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三)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四)网络媒介“公”与“私”的统一性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一)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二)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 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 谈话、写信、打电话等。 二、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通信手段的人际传 播方式,但它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主要表现
第二节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并由此带来控制的困难。 其三,这种连通性也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聚合性。
第三节 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经济。它是以 信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主的。 二、作为传统经济延伸的网络经济 一方面,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 轨道。 另一方面,网络经营平台并非一个空中楼阁, 它实际上还是以各种传统产业为支撑的。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6.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6.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 (二)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三)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民概念的基本内涵: 1:网民是网络存在的一切意义的构建者 网民在网络上的意义生产可以是无限的, 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连续的,生产方 式可以是多样的。 2:网民是“网络我”和“现实我”的统一 体 3:网民是“传者”与“受者”的统一体 德国网民将文明;日本网民重实用;英 国网民言论规矩;印度网民自由但有节制。 网民的心理与行为也成为关注的重点。
第二节: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
所谓媒介有4种划分形式: 1:人类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和手段, 如语言符号,手机,电视,收音机,卫星, 报纸等。 2:进行人类传播活动的某种组织形态,如 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机构,报纸发行 机构等。 3:广义抽象的概念网络 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表征,是网络社 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技术 文化”。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本, 网络文化也是一样。 网络文本是网民网络活动的直接对象, 是网民文化得以建构、呈现和表达的基本 载体。网络文本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者、 传播者和接收者就是具有丰富创造力的网 民。
另外还有“字幕组”也是体现共享精神 的一个代表。 三、保存 网民在网络文本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 对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是一个重要的网 络活动,是诸多网民基本的网络生活方式 之一。目前最为普遍的是对学习研究资料、 影音资料、电脑软件和个人感兴趣的其他 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 如“碟仙”、“跪求某帖”等。
二、网民 拥有了一个网络社会并不等于就有了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与 演变离不开核心的创造主体—网民。 “网民”、“网络受众”、“网络使 用者”三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网民”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和构建网 络信息传播活动的网络使用者,是在合法 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视其网络活动是重要 的社会活动或生活内容的网络“居民”。
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 不开网民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调节自 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 会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网络 文化。
本章讨论话题
1:如何对待“标题党” 2:如何看待各种各样的“恶搞” 3:如何看待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网民” 5:如何看待“火星文” 6:如何看待网络共享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下 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文化是“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 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的复杂整体。”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本教材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一切 在网络上初中、出现和发生的具有网 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的总 和,它以网民的网络物质活动和网络 精神活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 为了深入理解网络文化,首先要 探讨“网络社会”和“网民”这两个 基本概念。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网民
一、网络社会 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 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在以网络为基 础而构成的网络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不 再是一种实际存在。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使 得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 工作方式的灵活化、职业结构的两极化成 为现实。 网络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结果, 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有些学者对网民与网络文化的形成机 制进行了探讨,如对网络恶搞、网民PS图 片、网络流行语等;还有一些则对网民的 网络行为与社会危机或重大事件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如关于SARS事件中网民 的状况、网民的社会信任危机等。 总的看来,网民不论是作为一个群体 还是作为一个个人,都是网络活动的主体, 是不可或缺的网络文本信息的生产者与创 造者,没有网民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网 络文化。
(2)数字形式 如88、5555、94、520等 (3)标点形式 如!!!!、!!有木有!!、:)等☺ (4)多种符号组合 :-P、*^_^*、:-D 2.语言类 (1)网络通假字 “大虾”、“斑竹”、“杂拌”、“神马”、 “沙发”
(2)外文趣译 “伊妹儿”、“雅虎”、“猫”、“黑客” (3)引申 “晕”、“菜鸟”、“楼上楼下”、“灌 水”、“拍砖” (4)混用 “I服了YOU”、“你OUT了” (5)借用 “酱紫”、“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 (6)火星文(符号、异体火星文) (7)网络音频,老鼠爱大米
网络文本的传播与网络互动的语境是 分不开的。不论网民如何产生和传播网络 文本,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参加网络上的 互动。这种互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网民与 网络文本的互动、网民与网民个体之间的 互动、网民参与的群体互动。 一、网络语言符号(主要分为符号类和语言 类两种) 1.符号类 (1)字母形式 如GG、BT、PMP、TMD等
第一: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东西在网络 上与他人分享,即“独乐乐不如与众乐”, 具有无私奉献的意识; 第二:舍得花费时间精力或金钱等必须 消耗于网络共享过程中的资源却不图物质 或精神的回报,即“为网民服务”,具有 无私服务的意识。 主要途径是上传和下载。 下载主要通过三种网络传输协议:FTP (点对点)、P2P(我为人人、人人为 我)、HTTP(超文本)。
本章作业
1:收集最新的网络语言符号 (可以自创) 2:收集或自创若干“标题党” 要求:电子版、独立完成。
第三节:网络文化的表征
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分为创造、 共享和保存三大类。 一、创造 原创和转帖是网络文本生产和传播的 主要方式。网民本身不但是一个网民,更 是一种风格、时尚或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 者。标题党、表情党和火星文的产生几乎 就是这一要求下的必然结果。
“恶搞”来源于日语;主要分为图片恶 搞、声音恶搞、软件恶搞和视频恶搞等。 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 等。 二、共享 各种形式的网络文本的生产与传播, 本质上都在于试图与他人共享。中国博客 的董事长方兴东认为博客精神最重要的是 共享精神。网民要实现共享精神,必须要 有两个意识:
网络文化本身的特点: 1.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 网络文化既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产 物,又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源泉,是 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2.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3.网络文化具有强烈的“三棱镜效应” 一些边缘效应被放大,如“后舍男孩”、 “芙蓉姐姐”等;也有一些负面的如“小 龙少爷”、“雅阁女”等。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教材:2010年 雷跃捷版 教材:2010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6章:网络文化
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已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媒 介。网络文化日渐兴盛,成为当代最具表 现力、最具时代性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文化”的本意逐 渐成为“以文教化”的含义,它表示对人 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网络语言符号具有形式多样、幽默风 趣、生动形象、标新立异、轻松随意、表 现自我的他点。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网民 网络活动的情趣,还增加了一些不同于现 实生活的体验。 二、网络图像 包括网络图像和网络视频 网络图像有四种分类取向 1.兴趣取向 2.议题取向 3.娱乐取向 4.商业取向
网络图像的一些共性特点: 1.内容或者叙事结构受发布者主观意 识的决定;2.由于网络图像本身所具有的 直观、生动和深入卷入的特点,网民能很 快感受到某个社会事件或者社会现象带来 的冲击力,因而迅速形成某种态度和意见; 3.其发布者、网站或者影音内容本身可能 形成社会焦点、新闻焦点;4.由于网络的 互动和网民的选择性心理,会导致对同一 文本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不尽相同,呈现 出意义多元化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