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八十年代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第23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3.1复习笔记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一)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二)“民间”的含义1.“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2.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三)“民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的“民间”,主要表现为某种艺术因素渗透在创作中,稀释了当时对创作干预过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宣传功能;2.文革后的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常常作为新的审美空间,并以“文化”为特征来取代文学创作中过于强大的政治意识;3.90年代以来,作家们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并从中确认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理想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国家意志的派生物;2.“文化大革命”时期,理想主义被“四人帮”统治集团强调到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地步;3.“文革”结束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倦,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向上追求、放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4.90年代,经济利益刺激了一般社会情绪,人们不加分析地盲目歌颂市场经济,回避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于是,知识分子主动发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转向民间立场,呼唤人的精神理想。
(五)民间理想的独特性1.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2.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3.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4.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因而具有藏污纳垢性。
80年代小说王蒙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二)
本章要点
1 2 3 4
王蒙
汪曾祺
莫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华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生平创作历程 王蒙(1934----),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北京。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三)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静珍、静宜等人的典 型形象。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Company Logo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0——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0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0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5.当代文学史笔记考点
【简答】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一)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志。
(二)冲突:文学独立地位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
其间还有冲突。
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一)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文学也受到了很大冲击: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二)文学的变化: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文学成为商品,创作与阅读成为消费过程,文学期刊也市场化。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外来的影响资源:1、外国译著的再版和重新刊印。
2、对现代文学特别是20、30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作品的重评。
(二)外来影响的特点。
这时期对外来文化、文学资源的吸取主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现代派文学上。
1、原因:这是由文学环境决定的。
2、内容: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
3、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文学创作:现代派小说实验、先锋小说、探索话剧、朦胧诗等。
并引起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讨论。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一)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主要指五十年代反右和历次文艺批判运动中由于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攻击的作家。
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60年代初开始的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在68年开始大盛。
这一运动产生了大批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
80年代后期,在新的环境下,新的作家群体出现。
3、中年作家:文革结束后已届中年,才开始创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6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16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6.1复习笔记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引入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译介成为一大潮流,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逐渐为中国文坛所知悉。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2.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方面,出现了“朦胧诗”派;(2)小说方面,出现了王蒙的《布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优秀作品。
(3)戏剧方面,出现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等代表作品。
(三)“朦胧诗”派1.“朦胧诗”的得名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
2.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3.创作特点(1)从自我心灵出发;(2)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艺术技巧。
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一)《致橡树》1.作品概述《致橡树》是舒婷于1977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歌以浪漫的抒情形象表达了爱的宣言——爱不是有所依附或忘我奉献,而是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体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二)《双桅船》1.作品概述《双桅船》是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人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应自我独立的思想。
(三)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用第一人称;2.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3.注重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意象明朗、贴近自然,不矫揉造作;4.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5.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提纲
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文学思潮(1949——1966)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1955年:掀起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1951年)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结果: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制造了新中国罕见的冤假错案。
(二)、1956年上半年——1957年下半年:落实“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时间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圣才出品】
第15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5.1复习笔记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一)80年代文学的发展1.以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崛起;2.文学的审美精神愈显多样化,作家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类型1.乡土小说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为代表。
2.市井小说以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为代表。
3.民俗风情小说以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为代表。
4.西部文学以周涛、昌耀的文学创作为代表。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一)作品概述《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80年代民俗风情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以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洁、朴素的爱情为主线,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三)艺术特色1.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2.随意漫谈、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3.小说塑造的空间是诗意的,充满梦幻色彩;4.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纯朴的民俗;5.笔调不失甜俗,清雅之中略有苦味;6.语言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一)作品概述《烟壶》是邓友梅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80年代市井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1.揭露了市井世界中人民和时代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时代忧思;2.讽刺了“奴性”与“自大”的心理状态,批判了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风气。
(三)艺术特色1.采取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2.情节性强,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故事;3.小说充满市井细民的趣味;4.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的白描出发来刻画人物形象;5.善于运用插叙、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技巧;6.善于运用类似于相声与评书中“抖包袱”式的悬念制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说编大纲:一、建国初三十年(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1、建国初期小说创作——颂歌阶段(1949-1956)(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曲折发展时期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1956-1966)(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3、文革小说(1966-1976)(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主题相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分别为农村题材(重点是合作化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工商业题材、干预生活题材二、新时期小说创作(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1、复兴时期小说76-80: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2、八十年代上80-85:反思小说继续发展,产生改革小说3、八十年代下85-90:出现寻根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另外还有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三、后新时期小说创作90年代以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商业大潮兴起,雅俗文化共存,出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编八十年代文学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第十五章8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十五章:8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80 年代散文的新特征80 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
富有影响的散文集有: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80 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随想录》:包括巴金从 1978 年 12 月至 1986 年 9 月写成的 150 篇散文,共 42 万字。
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
这些散文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
《干校六记》: 1981 年出版。
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 小趋” 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 文化大革命” 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的格调。
80 年代报告文学述评80 年代报告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段:1. 1984 年前的报告文学,主要集中于人物再现,主题取向的主旋律意识鲜明。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理由《中年颂》。
2. 1985 年后,报告文学向“ 问题报告文学” 发展,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和意义。
霍达《国殇》、涵逸《中国的“ 小皇帝” 》。
徐迟的报告文学具有题材科技化的特点;理由的报告文学具有小说化的特点;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主要具有深刻性和信息总集的特点。
90 年代的散文热一是旧作重刊层出不穷;二是散文刊物增多;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90 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1. 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2. 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3. 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4. 散文的市民化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 文化快餐” 角色;5. 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2
第23章 女作家的 小说
03
第24章 散文
04
第25章 90年代 的文学状 况
05
第26章 90年代 的诗
06
第27章 90年代 的小说
16.1 复习笔 记
16.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17.1 复习笔 记
17.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18.1 复习笔 记
18.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4.1 复习笔 记
4.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5.1 复习笔 记
5.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6.1 复习笔 记
6.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7.1 复习笔 记
7.2 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8.1 复习笔 记
8.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 学史》(修订版)笔记
和考研真题详解》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上编 50~70年代的 文学
02
下编 80~90年代的 文学
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我国高 校采用较多的当代文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作为该教材的辅导书,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洪子诚《中国 当代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 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 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当代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归纳典型题,强化知 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 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80年代文学思潮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战斗性。
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艺领域。
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
文学刊物相继复刊。
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二)文艺论争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臵疑。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
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一)文学潮流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 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
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开启风气之作。
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腊月〃正月》(二)文学论争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1、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
如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主》等。
A、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B、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如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2、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A、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B、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C、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二)文学论争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
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
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
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
如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
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七讲 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蒙。
伤痕文学1、简介: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3、主要作家一、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二、卢新华《伤痕》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
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三、张贤亮1、简介:1936年生,江苏人。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要作家。
1993年初‚下海‛创办华夏西部影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
张贤亮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
2、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早安朋友》《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3、《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属于伤痕小说: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
很多个夜晚,他都是搂着它来相互取暖,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和他的狗了。
其实,邢老汉是有过家,有过女人的。
要真正理解他和他的狗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还得从这点说起。
4、反思小说《绿化树》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马樱花。
四、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周克芹(1936—1990):四川简阳人。
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
作者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伤痕文学1、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2、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反思文学1、概念: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2、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3、古华A、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县人,现旅居加拿大。
代表作品:《芙蓉镇》(1981年发表,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崖豆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浮屠岭》。
B、《芙蓉镇》以60、70年代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