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2.7《百家争鸣》检测题-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推崇西周制度B.支持兼并战争C.解决社会问题D.追求精神自由2.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A.以德治国B.以人为本C.崇德尚贤D.休养生息3.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A.诸侯争霸B.私学兴起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4.春秋战国时期,倡导树立君主权威,强调以法治国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
该思想学派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6.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
这反映孔子主张()A.“因材施教”B.“无为而治”C.“道之以德”D.“有教无类”7.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材料中的“中国之教”创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汉朝时期8.据下面三幅图提供的信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不包括()A.考古发现B.上古的神话传说C.文献资料D.网络小说9.“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C.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10.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社会转型D.政权分立11.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百家争鸣练习题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吴利1、“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
”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
”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
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 )A.孔子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5、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 C.荀子D.商鞅6、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 C.韩非子D.老子7、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主要反映了法家( )A.主张重赏B.主张以德服人C.主张“法治”D.主张选用贤能8、《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9、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10、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点,甚至穿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A.老子B.庄子C.孔子D.韩非子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3.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说明“官风”“官德”对“民风”“民德”起着重要的教化和示范作用。
春秋时期倡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庄子D.韩非4.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5.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文中的“孔子的智慧”被整理成()A.《尚书》B.《论语》C.《道德经》D.《左传》6.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8.《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B.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D.统一思想10.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2.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D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4.(25分)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李贽C.朱熹D.王阳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宋明理学。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
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反映了理在心中,主张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阳明的主张。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2.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前,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是()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④“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轴心时代”的时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排除;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安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③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④德莫高于博爱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出自于韩非子,体现的是如何加强君主的统治,并不是民本思想,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4.(26分)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选B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4.(2019·合肥一模)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横线处依次应为( ) 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C.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D.墨子孔子韩非子孟子解析:选B 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依据所学,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依据所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据所学,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检测试题及答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检测试题及答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典型例题】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
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
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答案】B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分析其积极意义。
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1)社会根: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
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
(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
(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
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基础练习】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A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A土地 B人民君主 D政事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荀子 D韩非子B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百家争鸣练习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2.“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A.众多豪门望族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D.众多文学形式3.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百家争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举贤良对策 D 三教合一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6.战国时期百家争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B.科学文化的发展C.社会的大变革D.战国七雄混战7.“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8.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相关背景有()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11.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
2022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练习卷: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的拥护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2.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庄子的思想相近的是( )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3.“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这说明此思想家(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6.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A.促成思想解放B.反对君主专制C.鼓励民族独立D.主张“克己复礼”7.“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8.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9.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A.“性善说”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10.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同等重要,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李世民登上皇位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纲常,如嫡长子继承制等,与唐朝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3.“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答案】A【解析】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看来人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全国卷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分)()2.[2019海南高考,1,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3.[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4.[2018浙江4月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有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①②是儒家孔子的主张;③是儒家孟子的主张;④是墨家墨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体现了改革观,属于法家思想;“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墨子的名言,属于墨家思想;“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3.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百家争鸣习题及答案
百家争鸣习题及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百家争鸣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争鸣选择题及答案1.(原创)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韩非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非攻”的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2.(2015·江苏连云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A.礼治思想B.法治思想C.仁政思想D.教育思想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D解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孔子在教学中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应该持有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3.(2016·湖北黄石)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观点。
答案A解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发展为“仁政”,“中正仁和”意思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故选A。
4.(2015·山东泰安)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墨子──“兼爱”“非攻”B.韩非──“春秋无义战”C.庄子──“无为而治”D.荀子──“礼治”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B项搭配是错误的。
5.(2015·贵州黔东南)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韩非的思想主张。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最新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以民为本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尊重自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惟人,方物之灵”强调的是人是万物之灵,具有人文精神;材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具有人文精神,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2.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A.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B.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C.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答案】A【解析】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
B是道家思想。
C项体现的是“无为”,是道家思想。
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
3.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法治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
四个选项中,A项属于法家思想,B项强调自然规律,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D 项属于墨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形成“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无义战”B.社会急剧变化C.经济飞速发展D.各学派激烈辩论2.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不下比”3.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克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最早倡导这一意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孔子C.韩非子D.孙子4.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急剧变化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D.统治者的鼓励,推广5.孔子学院的标识(如图)将简体“汉”字的变体,与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相融合,简洁明快,刚柔并蓄,动感有力,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宣扬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
下列关于“和而不同”思想说法错误的是()A.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B.中日建交和中美建交都体现了这一思想C.这一思想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思想的认可6.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之一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A.B.C.D.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变法。
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8.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10.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备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3.“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 三教合一B. 百家争鸣C. 春秋大一统D. 学在民间4.《墨子》一书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这体现出墨子的主张是()A. 非攻B. 尚贤C. 非乐D. 节用5.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6.战国时期,某学派弟子以严密的纪律组成抗衡诸侯的民间组织,其代表人物认为,用竹木制成飞鸟的功用还不如能载50石重车轴的销子。
该学派是()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家7.《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8.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 “非攻”B. “无为”C. “齐物”D. “严刑”9.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反映了()A. 君臣平等的思想B. 限制君权的主张C. 近代民权的理论D. 重视教育的理念10.《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温故知新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出自《道德经》)。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A.墨子B.庄子C.孟子D.非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12.“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
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 )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13.先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提倡积极入世 B.追求个体解放C.维护平民利益 D.倡导君主专制14.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16.先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D.墨家、道家1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围中也。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20.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材料二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奥运官方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容(不得摘抄原文)(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百家争鸣答案2013.9.7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B5.C6.A7.B8.B9.D10.B 11.A 12.A 13.A 14.D 15.B 16.B 17.A 18.A二、非选择题19.【答案】(1)主“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0.【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
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