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合集下载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品原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作品注释:⑴纨绔:指富贵子弟。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

“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顶针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3、“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 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 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 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 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 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里正 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 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 线去。
•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 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 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 带来莫大的灾难。诗人的情绪是 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诵 读
整体把握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灾难 诗 眼
沉郁顿挫
“行人但云点行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未已”
生动描写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 士兵 形象 “弓箭”“在腰”:视觉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形象 士兵 “走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家属 “牵衣”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泣 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顿足” 呼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 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怨愤。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 什么含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 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 女则悲;因为男子是主要劳动力。可是 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 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 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 心灵受伤害之深。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沉郁顿挫 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 的杜甫诗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
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后两联“书怀”,颈联 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 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第2步 悟读——诗情画境 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 的小船。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 汹涌奔流。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天地苍茫,有 谁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 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愁怨„„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 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 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 就是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 难。
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 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海水”意指流血之多,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
辞手法;两句一果一因,并形成鲜明对比,把战争灾难写得极 为真切,道破了苦难的根源,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强烈抨击 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荒谬。
5.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重男轻女,可是本诗为什么说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歌之“顿挫” ——《 登高》赏析

杜甫诗歌之“顿挫” ——《 登高》赏析

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登高》赏析">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孙绍振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是经典名篇。

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

这留下了想像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

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

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不然。

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

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

沉醉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

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

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

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

这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

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

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

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像性、虚拟性。

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

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

沉郁顿挫 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

沉郁顿挫 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描绘了 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 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 景,引出“客至”,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 “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 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因为住偏僻,距街市较远,所以 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 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 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 表现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和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 事。上句易“宾”为“客”,说:你这位“佳客”, 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 相饷,也算尽礼了。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 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 中实含自伤之意。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特致歉意, 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 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 “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 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 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 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 “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 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 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 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赏析: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 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 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 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 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 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 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 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 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 染。
“沉郁顿挫” 的杜甫诗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奔波衣食,但仍 意志坚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 成就了杜甫。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之前) 对前途有着美好的憧憬,代表作《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 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 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 ,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 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 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 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 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 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 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 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2张)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2张)

程;
三、它
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
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中国文学通史系列•唐代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乔象钟、陈铁民主
编)
杜诗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 (一)内容上厚实深刻。 (二)情感上隐显缓急。 (三)表达上迂折含蓄。
杜诗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 (一)章法上开合变化。 (二)结构上回环照应。 (三)音节上铿锵浏亮。 (四)词句上精练警策。
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
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
放。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
的主要特征的。具体地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
涵义:
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
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二、
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 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 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 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
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
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
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诗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 (一)内容上厚实深刻。 (二)情感上隐显缓急。 (三)表达上迂折含蓄。
杜诗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 (一)章法上开合变化。 (二)结构上回环照应。 (三)音节上铿锵浏亮。 (四)词句上精练警策。
合作探究: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沉郁顿挫例析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

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1、章法上开合变化。

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

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

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

人生之艰难。

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

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下。本来, 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 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 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 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 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 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 貌,却不为汉家君王 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 国,想怨又不能怨 •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 不得回乡,强烈的思 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 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 受大唐君主重用,想 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 乡思归而不得,深切 的怀乡之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表达自己失遇无路, 才不得用的感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
自悲也”
赏析首联颔联
反衬 阔岸 何等孤单 平野 ——孤舟 —— 诗人命运的写照 何等渺小 大江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郑虔、高适、严武 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 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 又难以预料。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悲愤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沉郁和顿挫情绪,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身世之苦的沉郁表达。

杜甫自幼失去父亲,成年后又经历了数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生活一直陷入困顿。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贫困和失落的痛苦感受,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逝去的亲人和破碎的家庭的思念之情。

同时,杜甫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义的担忧。

唐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愤怒,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用冷冰一般的心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然而,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一些表达他顿挫情绪的作品。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作品却很少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多次考试不中,生活陷入困顿。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总之,杜甫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沉郁和顿挫情绪。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简述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简述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简述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

沉郁顿挫是指杜甫的诗歌在表达上悲慨壮大、深沉缓慢,有着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常常表达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情感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

杜甫的诗歌作品《登高》、《春望》、《北征》等体现了他的沉郁顿挫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杜甫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例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在《春望》中,杜甫则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词精湛、贴切,体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天才和不懈的追求有关。

杜甫在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他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些特点也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奠定了基础。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体现了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担忧,情感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举例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举例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举例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出自杜甫《进<雕赋>表》:“倘使执先祖之故事,……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杜甫始终忧国忧民,他遭际丰富,个性鲜明,历经安史之乱,看到了自己所处社会的矛盾,遂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和顿挫分别是指杜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的特色,具体如下:(1)“沉郁”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沉挚。

杜诗中爱国忧民的诗作如《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咏怀抒情的诗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写景咏物的诗作如《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思乡怀友的诗作如《月夜》、《月夜忆舍弟》等;咏史怀古的诗作如《咏怀古迹》五首等;题画论诗的诗作如《戏为六绝句》等。

在这些题材广泛的诗歌中,“沉郁”表现为复杂的心理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例如《垂老别》中,老翁既愤恨残酷的兵役制度,但又没因此忘记自己捍卫国家的责任;既毅然报效国家,却又难忍夫妻垂老离别;既伤心夫妻垂老离别,却又没削弱上阵杀敌的斗志。

复杂矛盾的心情展现了这一系列的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复杂矛盾突出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征,深刻的反映了复杂矛盾的“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

(2)“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歌结构的起伏转折。

如《兵车行》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形象描写,表现出被征召上战场的兵士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给人以撕心裂肺之感。

之后诗人才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写出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使人民身陷水深火热的境地,揭示出开篇所发生军旅出征的深层原因。

这种逆笔倒挽的手法,显得极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学目标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韩愈曾经说过:“李杜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二.常识简介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整体感知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⑴送别场面⑵征夫控诉四.研习文本㈠再读诗歌,重点突破片段一:送别场面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片段二:征人控诉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㈡三读诗歌,鉴赏名句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㈢四读诗歌,鉴赏技巧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

“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

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巧妙构思。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