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问说 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教案教学设计二十三问说刘开一、教学目的: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虚心好学的良好风气。
2.学习古文中排比和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学和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2.难点: 几个文言实词的区别和表明观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憙拑第一课时憗拕字词正音:刍chú(割草) 荛ráo(砍柴) 咨zī(询问) 狎xiá(⑴亲近而不庄重;崐⑵轻视)作者简介: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安徽桐城崐县)人。
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牛童,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了能背诵,崐塾师发现后邀他在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刘开十四岁时,拿着崐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崐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崐文与东方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四十岁逝世。
著有《孟涂诗崐文集》。
解题:古人把“学”“问”二字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崐关系。
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
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崐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课文串讲: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⑴,非学习相辅相成地进行不发现疑问之:取独而:表修饰者也:表判断问无以广识⑵。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增加知识喜欢多道理明白然而或许达于事⑶,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⑷问,其(使道理)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那些细节除了将崐大:形作名舍:除了奚决焉⑸?怎么解决呢洂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崐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⑹其疑,所谓就有道(对)有才能他们来破除那疑问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者:……的人而正⑺ 也。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说课稿】《问说》是高中语文必选教材《课标人教版》中的一篇重要散文,由卧底作家钱钟书所写。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问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问说》是一篇代表性的散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并以之为基础,启发读者对真理、道德、生存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文章风格简练明快,特点鲜明,语言幽默风趣,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内容难度适中,适合高二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哲学思辨和人生探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2.分析文章的独特写作方式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通过导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出一些哲学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道德?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师生共同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阅读课文并解读生词: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基本思想。
2.结合课文阅读,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哲学问题,你觉得这种方式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何种感受?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哪些人生智慧和哲理?3.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问说完美版
是己而本非文人的,句俗之式同特病点。?学有未达,强以 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
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 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 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1.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2.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3.贤于己者,问焉整以句破的其疑句,式所特谓点“就—有—道而正”也。 不等如于己己者者,,问问焉焉以以形节求资式奏一切得磋,,所所谓谓整“交问齐以,,相于能问寡问难”于,也不审。能问,而以明多 鲜辨明之也。
4.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5.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问说》文言文及注解
《问说》文言文及注解《问说》文言文及注解《问说》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文言文及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7、问 说
7.问说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问、会、说、儿”四个生字的读音;认识笔画“撇”和“捺”。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朗读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练习字字过目读句子。
教学重点:1.读准“问、会、说、儿”四个生字的读音。
2.认识笔画“撇”和“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之前的课程我们学习了句子:我们在操场上玩。
我们学会了“谁在哪里干什么。
”2.出示上课情景图:小朋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回答句子。
)二、新授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问、说”。
师范读,指名读,开双轨火车读。
2.请同学们观察“问、说”,回答两个字有何相似之处?3.听老师读课文,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填空。
(老师问:“______”。
小明说:“______”。
)指名回答。
(1)师生分角色朗读句子。
师带读句子。
(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
)(2)男女生呼唤角色朗读。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
4.师带领学生读句子。
在句子中圈出所有生词。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
5.引出生字“会”。
(1)(出示“会”字。
)认识笔画“撇”、“捺”。
(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媒体演示:笔画“撇”“捺”的书写)学生跟着媒体书空。
(3)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4)问问同学有何方法可以记住“会”字。
(5)小组对话:你会_____吗?我会______。
同桌之间相互对话,指名表演。
6.教授“儿”字。
三、听读儿歌、巩固生词1.让学生猜谜语。
2.引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全班跟老师读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3.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
照样子编儿歌。
两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4.叫号游戏。
四、总结1.总结文中的生字和句子。
问说
问说一、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孟涂文集》。
作者是清朝的桐城派散文家刘开,他号孟涂。
2、第1段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阐述“学”和“问”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从反面论述“问”的重要性。
第2段着眼于“问”的对象,表明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第3段从问的内容、问的对象两个角度反面论证,批判世人学而不问的错误态度。
第4段进一步论证“问”的重要性,并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二、词解1、好问:喜爱,喜好2、广|识:增广;知识3、无以|致疑:没有用来……的(办法);求得。
不会发现疑问。
4、达于事:通晓5、其奚决焉:何6、就有道而正:靠近,匡正。
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7、以资切磋:凭借。
借以共同研究。
8、问焉:之9、问难:驳诘 10、审问:详细11、是己非人:以……为是 12、强以为知:硬要;了解,明白13、理有未安:稳妥 14、妄以臆度:胡乱,随便;推测,估计15、轻之:轻视 16、狎之:亲近而不庄重17、识其大矣:知道,懂得 18、舍问:放弃三、句解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道理明白了,可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懂得了事物的整体,可有时还不了解其中的细节,不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译:(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问他们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问从而明确地分辨是非。
3、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译:学习有不通晓的地方,却硬要认为了解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4、理无专在……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问说一等奖说课稿3篇
1、问说一等奖说课稿《问说》属于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
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问说》是2024年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和回答方式。
通过接受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是一份关于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化中的问题表达和回答方式,学习古人的智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理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问题的表达方式和回答方式。
2. 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艺术。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智慧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问说》的相关素材、问题和例子。
2. 教学用具:笔、纸、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3. 引用一位名人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让学生思考问题才会有答案。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说》的课文段落和问题。
2. 教师解读并讲述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方式,例如借助谚语、寓言、比喻等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问题中的智慧和哲理。
三、深入学习(2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和回答方式。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给定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和回答,通过互动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延伸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和回答,深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一段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再分组进行回答,并展示给全班讨论。
《问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问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以下是《问说》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读书的目的:袁枚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求取功名。
他强调,读书人应该以明理为志,而不是以功名为志。
2. 读书的方法:袁枚主张“以疑为学”,他认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他反对那种“以记为学”的方法,认为那种方法只能使人成为“书橱”。
3. 读书的态度:袁枚认为,读书应该有一种“为己”的态度,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他反对那种“为人”的读书态度,认为那种态度只能使人失去自我。
4. 读书的范围:袁枚认为,读书人应该博采众长,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学问或者一种思想。
他主张“无所不读”,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明理。
5. 读书的境界:袁枚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无所用心而为之”,也就是说,读书人应该以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对待读书。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出,《问说》主要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和范围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问说 优秀教案
问说【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行、知、识、是、非、度、强、广、致、达”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以、之、而”等文言虚词。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朗读感知的习惯。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中心论点。
4.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由于以前学过不少关于“学、思、疑、问”之间关系的文章或古诗文,所以可在学生回顾复习这类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从而分析论点的提出方式和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
然后分层次重点研读,一一进行释义、译句、句式、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最终再回到本文的整体思路总结以及论证方法的归纳明确。
【练习举隅】1.原文中还有以下一段文字:“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你觉得应该放在文章哪一处?为什么?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对“问”的认识。
3.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学”与“问”的格言或警句。
《问说》(通用3篇)
《问说》(通用3篇)《问说》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问说》.doc
《问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问说》教案3
【附录】师说(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答案高考语文《问说》阅读答案君子之学,必易问。
问与学,以及与之齐头并进的人,既不能学而不疑,也不能问而不泛。
如果你渴望学习,不经常问,你就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学者。
有道理,但是没有帮助,很棒,但是不知道它的细节,为什么不问呢?如果你对自己是明智的,问问题来打破你的怀疑。
所谓的正道就是对的。
如果你不如自己,可以要求什么,不能要求什么,不能要求什么。
如果你和自己平等,可以通过提问互相学习。
所谓相声难,审问也清楚。
《书》不是阴天吗?“好问题就是好问题。
”孟子讲“求定心丸”,称之为“学之道”。
学习之后是提问。
子思说“敬德”,却归结为“道问学”,先问后学。
古代人喜欢白白的好,不会选择任何东西来提问。
他们不会选择别人来提问,这对他们的健康有好处。
三代以后,学而不问,交朋友,至于说服好规矩,就够了。
义理相商,勤学苦练,刻不容缓。
受欢迎吗?是自身,不是人类,常见的疾病。
如果你没有学会,你会认为你知道,如果你不安全,你会做出假设。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一辈子都不会有问题。
对自己要贤惠,避免,不想问问题;不如自己,淡淡地又不屑地问;如果你和自己平等,你不会问为什么。
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很少有人是不能被要求的。
否则,你问的不是你学到的东西:问世界外交,快说;而心中所知是清楚的,请人去尝试他的能力;事情难解决的时候,问的人缺的是穷。
哎呀!这就是学问不能不如古人的原因吗?而老公不容易问,发自内心不可能是空的;心不空,但好学的真诚也是真的。
不是因为不专心自己的努力。
学的不是古人学的,学的也不是古人学的。
你不能问你是否应该学习。
没有人总是聪明的。
圣人不知道的,傻子不一定不知道。
傻子能做的不一定是圣人不能做的。
学习没有特长,但学习永无止境,但你能少问吗?所以贵的可以问便宜的,贤的可以问,老的可以问年轻的。
只有道才能做到。
孔子不耻下问,大师英明。
古人把问作为一种美德,但他们没有看到这是可耻的。
后来的先生们反对讨伐耻辱,但是那些被古人深深羞辱的人,以及那些在后世不耻而行的人,是很多的,可悲的!16.对于下列句子中添加单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没有学习,毫无疑问:招致,获得b、避开它也不想问为什么:避免禁欲。
《问说》文言文赏析
《问说》文言文赏析《问说》文言文赏析《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文言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问说》文言文赏析
《问说》文言文赏析《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文言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
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
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
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
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
《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
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
《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xx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类热门::
高二语文说课稿: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