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三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三讲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知识精讲】分析行文的思路与线索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层次是怎么安排的,以及是顺着一条什么线写下来的,以及线索的作用或效果。
[考向1] 梳理行文思路1.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主要是感悟式,即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2.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承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的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表现方式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或是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或是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关系,主要是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一般通过并列式和对比式展现内容。
第三种是相属关系,主要有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方法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分层归纳,最后整合。
注意转折、过渡性的词句。
4.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方向。
明确命题的着眼点——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即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这么安排行文思路的理由。
第二步:读文,厘清思路。
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判断哪些段落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大的行文层次。
第三步:作答,简洁规范。
组织语言作答。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5.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章是围绕××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6.答题规范(1)用“首先”“然后”“下一步”“最后”等词语来串联每一步的内容。
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反 复 赏 潦 , 品 味 语 言
读 ,品味 语 言 ,让 自己进 入 到 文章 的 意 境 中 去 。 品 味 写 景 类 文 章 的 语 言 ,方 法 很 多 :町以 认 真
诵 读 , 边 滇边 { 笠啮海 里 “ 映 ” 文 字 的 影 像 , 放
早 已熟 透 了 ,红 彤 彤 、亮 晶 晶 的 ,就 像 尢 数 个
果 。恰 当 的 比 喻 能 使 景 物 生 动 形 象 ;拟 人 手 法
的 运 用 更 是增 添 r 物 的 勃 勃 生 机 和 情 趣 ;夸 景 展 的 小 姑 娘 ” 像 “ 壮 的 青 年 ” 具 有 “ ” 张 、排 比 等手 法 的 运 用 , 则 可 以 增 加 语 势 .经 、 健 , 新
想 。 无 论 哪 类 写 景 文 章 ,都 不是 单 纯 的 为 写 景
边 读 边 品 味 语 言本 身 之 精 彩 ;可 以 认 真 默 读 ,
静 静 地 欣 赏 优 美 隽 永 的 语 言 , 品味 语 言 背后 的
意 味 情 味 ,砰 价 课 文 的 语 言风 格 ; 可以 背 诵 课 文 片段 ,记 诵 一 些 优 美 的 语 句 ,获 得 良好 的 语
低 、蟋 ( ( 春 捕绘 “ 雨 ” 图时 ,是 按 照从近 到远 、 从 表 现 出 儿 童 的 羡 意 。至 于 写 油 蛉 “ 唱 ” 春 蟀 “ 琴 ,更 是 儿童 特 有 的 感觉 。 第 一 形 、 弹 静 到 动 、从 物到 人 的 顺 事 写 的 。 ( 2)观 察 的 先 后 顺 序 :此 类 文章 一 般 按 照游 览 的 行 进 路 线 进 声 、 色 、味 俱 全 ,春 、 夏 、 秋 景 皆 备 。菜 畦 的 碧 、桑 葚 的 “ 红 ” 紫 、菜 花和 蜂 的 “ ” 是 黄 行 描 写 ,条理 清 晰 。 祟 璞 的 ( 藤 萝 瀑 布 》 就 “ 绿 ” ( 紫 肥胖 ” “ 大 ” “ 肿 ” “ 小珊 瑚 珠 高 臃 像 是 按 照 花 瀑 … ~ 穗一 朵 的 顺 序 写 的 。 ( 写 颜 色 ,“ 花 3) 按 景 物 的 不 同 类 圳 :如 美 丽 的 小 兴 安 岭 》 【 { 攒 戍 的小 球 ” 是 写形 状 ,这 两 者都 从 视 觉 上写 ; 】 长吟 ” ,蟋 蟀 的 “ 琴 ” 弹 ,是 从听 觉 上 的 第 二 自然 段 就 是 写 了树 木 、 霉 、阳 光 、草 地 鸣 蝉 的 “ = . 写 ;覆 盆子 “ 又酸 又甜 ” 写的 是 味 觉 ; 这真 叫有 等景 物 。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三)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三)二、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训练(一)、望天树的境界感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擎天巨树。
它姿态秀美,树干挺拔,昂首屹立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视它的树冠。
站在树下,听鸟儿在树顶上的鸣叫,小得像蚊子的嗡嗡声一样。
植物学家在对这种巨树进行测量后,发现树高有60多米,个别的高达80米,这些罕见的巨树,株株耸立于沟谷雨林的上层,一般要高出第二层乔木20多米,是热带丛林中最高的树木,根据巨树这种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气势,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
望天树材质沉重,结构均匀,纹理通直而不易变形,是一种难得的优良木材。
根据经验,材质好的树木生长速度都是非常慢的,而望天树却是个例外,一棵70岁的望天树,竟长到了50多米,胸径达到1.3米,这种生长速度,在树木中是罕见的。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望天树快速生长,并超越身边所有的其他树木,成为热带雨林中最伟岸挺拔的大树呢?在热带丛林中,为了生存,树木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存空间、阳光和水分的争夺。
为了占地盘,有的树木们尽可能地让自己枝繁叶茂,而有的树木则盘根错节。
这种为利益的争夺和排挤现象随处可见,让人看了心惊。
在从林中,藤萝等寄生植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它们不能直立生长,为了生存,就要攀附缠绕在其他树木上,而那些枝繁叶茂的树木往往会便于寄生植物的攀附,最终,它们会被寄生者牵绊、层层遮蔽。
这样一来,枝杈众多已不再是它们的优势,而会成为影响它们向上生长的负担。
只有望天树是个例外,因为它的树干是通直的,绝无一个分叉,这根唯一的主干,使得望天树在丛林的纠缠与争斗中独善其身,它不为外界因素所扰,仰视苍穹,专心致志地向上生长,生长,直到有一天,自己高耸入云,达到一览众树小的境界。
不妨试一下,在自己内心树立一个远大目标,然后忽略身边那些利欲得失,并心无旁骛地向着目标不懈努力。
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也许便是人群中的一棵“望天树”。
(选自《美文读写周刊·初中版》)1.请在文章中找两个成语,并将它们正确地写在下面。
【阅读理解】散文类阅读的读文方法,解题技巧总结

【阅读理解】散文类阅读的读文方法,解题技巧总结散文阅读的读文方法第一步初读文本,明确类属根据散文阅读的经验,先初步明确散文属于哪种类型,如下:(1)写人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写景状物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属抒情散文。
(3)哲思散文:这类散文表现作者某种哲思。
它也注重情感的抒发,但更重于理智。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4)文化散文:主要是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创作的、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第二步抓住文眼,理清思路——关于文眼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1、找概括强的语句或词语。
比如,文中的总结句往往有文眼。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中考文体专训之散文阅读讲练写景状物篇

中考文体专训之散文阅读讲练〔写景状物篇〕[知识聚焦]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与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散文。
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阅读目。
如果说散文是美文,那最能充分散文美质,恐怕要算这一类了。
这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一类。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拟常见有以下几种:(1)有些散文是以风光描写主,作者花费大量笔默写景其目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春?、老舍先生?济南冬天?等。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思想情感。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
[考点预览]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主题也是散文考点之一。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作用写景散文中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作用,答题时我们必须明确: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或主题。
〔2〕议论作用散文中议论,往往是提醒文章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作用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与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3.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顺序、层次与分寸感。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常识特征:形散神不散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题目) ,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摘关键句 自己的话概括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 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 方法:1、看标题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3、准确表达。
( 1) 摘关键词、看注释、看过度句(段)、看开头结尾句、看抒情议论句6、看反复出现句(段)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四、写景状物+作者技法)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
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分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常识特征: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二、解题方法1、研读题干(题目),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3、准确表达。
(1)摘关键词(2)摘关键句(3)自己的话概括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方法:1、看标题2、看注释3、看过度句(段)4、看开头结尾句5、看抒情议论句6、看反复出现句(段)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作者技法)四、写景状物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
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分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考点、题型及解题指导ppt

写景状物散文考点、题型及 解题指导
一 知识掠影
1、散文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 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 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的一种文体。
2、散文特点:
•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 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或记 叙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分类
1.按表达方式分 (1)抒情散文:《春》《紫藤萝瀑布》 (2)叙事散文:《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步》 (3)议论散文:《谈生命》《敬畏自然》
2.按所写内容分 (1)写景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状物散文:《贝壳》《蝉》 (3)叙事散文:《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步》 (4)说理散文:《人生》
4、写景状物散文概念:
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
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
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
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5、写景状物散文——要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
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 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 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二 考点透视
(一)考纲说明: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4、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5、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6、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阅读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疑问。 7、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8、知道文中详写略写的作用并作出分析。 9、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0、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014记叙文阅读——写景状物

• (2)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 月亮。(“成精”一词一般指人或动植物经过长期 修炼成为精怪。)
•因为这月亮是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兴福寺的月 亮,兴福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已经历了千年积淀
4,理清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 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后及人 5,赏析艺术手法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中考散文阅读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准 确概括文章的要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 3、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 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词语、句子含义理解题
考纲对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设问角度: 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 ①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虽是对重要句子含 意的理解,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 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那将是 多么滑稽的一页呀!”一句,其中关键词语是指 示代词“那”和形容词“滑稽”,这两个词语意 思把握了,答题就能迎刃而解。 • ②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 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 包括以下几种:(1)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 文内容的概括;(2)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 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 性的特点;(3)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 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4)象征义, 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 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5)双关义,即包 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 想表达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

12 . 第 ② 段 写 太 阳 花 的 美 丽 时 , 是 如 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6分)
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如何进行侧
面描写: 法
表现手
13.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 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 界”? (6分) 事物特征
14.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 迪?(写出两点即可) (2分)探究主旨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12.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的? (6分) 答:正面描写:从形态、色彩及变化等方面进行多角度 描写;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描写。 侧面描写:写最不爱花的人也被深深吸引,以衬托(或 突出)太阳花的美丽。
四 题型归纳
(四)表现手法类
应试策略:搞清对象,抓住特点,准确判断
具体方法: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以物写人是象征, 褒贬不一是抑扬,另写它物有衬托;抒情表意巧 借景,托物言志是常情。都是为了突出此景物的 某一特征,使形象鲜明。 (3)答清所用表现手法表达的情、理、趣。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四 题型归纳
(三)概括特征类
应试策略:分析语境,找准词语,概括要点
具体方法: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
(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 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 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实战演练 【探究事物特点】
《枫叶礼赞》 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三 题型归纳
(一)内容概括类
应试策略: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要点
具体方法:化整为零,概括段意。 找每一 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中心句 (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 渡句;指代词。 提醒:写景状物类写作顺序一般是
初中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理解套路及答题示例

初中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理解(一)、散文常识概念: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要素: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3、意:文章的主旨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特征: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写景状物散文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1)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
(3)描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致。
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3)按空间顺序写。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一分结构。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三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状物的文章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如《长城》一文就是“状静物文”,它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燕子》一文是“状动物文”,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是“状植物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写景状物的散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写景状物的散文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做状物类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景状物的散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写景状物的散文一一条小河打东北边绕着小镇逶迤而过,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也没几个人有兴趣追问。
小镇不大,一条街穿肠而过。
说街其实有些勉强,不过是两排房屋夹出的一条路,斜向右上翘起,两边的房舍也就显得高低错落,有了层次和美感。
房大多是瓦房,黑褐色的背脊蜿蜒起伏,如一条浮在水里的鱼。
路是土路,雨天满地泥泞,晴天尘土飞扬。
如果下上两三天雨,路就软成了一摊烂泥,脚印杂沓,一遇车过,泥浆飞溅,行人若避让不及,难免招来一身泥污。
行人一边揩拭一边张口就骂,妈的X,没长眼睛哟?小镇人的嘴巴可是不饶人的。
若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积一层厚厚的土,那土被来往的车辆行人带起,飘落到屋顶上,远远望去,似披了一件赫红色的外衣。
小镇实在太小了,小得有点可怜见的。
一只鸡在镇上溜达,大家都知道是谁家的,一条狗在镇头叫,镇尾的狗就跟着叫了,至于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一阵风就吹遍了全镇。
不过,镇虽小,名姓却杂,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应有尽有,难得找出两家同姓的。
小镇不赶集,店铺也少,桥头有一家铁匠铺,斜对面紧挨着是供销社和餐馆,斜坡拐弯处开着一家茶铺兼麻将馆,对面是小镇首富李远龙家。
他家的房子算得上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三间两层很气派的小楼,楼下开着饭馆,不过一般人很少光顾,来的多是李远龙的客人朋友,一到节假日,门前就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有公安的税务的工商局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
小镇人家都种地,但地很少,各自还干些别的营生,有跑野的的,有在城里做小买卖的,有做手艺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更多的是到附近的庙里卖些香蜡纸钱稀饭凉粉,每逢初一十五家里接待些香客,日子也就能过下去了。
庙子是古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镇子东南面,古木苍苍,殿宇庄严,虽与镇子只二三百米之隔,但暮鼓晨钟,梵呗悠悠,一圈红墙将红尘远隔在佛门之外。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乡记忆李清明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
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锄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
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譬如洞庭围乡、临河围乡、湖滨围镇等等。
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洪水汹涌而至,洪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
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年,水乡的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多米高了。
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看垸内,人们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
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
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
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
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为苍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为了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何方。
于是,早.有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
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
如此这般,于水乡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们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
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会跟着上涨。
夜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孩,大都会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
老人们便会说,孩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达标训练: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第一部分专题三[散文阅读卷(一)写景状物散文]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高树鸣蝉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
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
爱之、咏之者甚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
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
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
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
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
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
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楼上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
周邦彦《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
这首词的主题是“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⑤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
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了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
这是秋的讯息。
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里,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里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四方,吹奏哀怨的长笛。
此时方觉蝉声竟是如此凄婉。
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
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传统的悲秋色彩。
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微专题三:写景状物散文

散文阅读微专题三:写景状物散文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整体阅读示例燃烧的木棉花杨春山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
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
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分步研判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其思路可能是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理)。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依据标题判“线”法、反复出“线”法,可知本文线索是木棉花。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
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乡记忆李清明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
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锄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
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譬如洞庭围乡、临河围乡、湖滨围镇等等。
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洪水汹涌而至,洪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
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年,水乡的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多米高了。
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看垸内,人们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
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
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
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
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为苍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为了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何方。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臵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
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
如此这般,于水乡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们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
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会跟着上涨。
夜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孩,大都会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
老人们便会说,孩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
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法:找到小孩受到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年月、病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这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道:“回来哒——回来哒……”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晚,经水波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又总是选择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宣泄和倾诉啊!如今的水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境外的水路也都由政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
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一下子明白——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有删改) 1.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相关语境,分析文中加点的“早”和“总是”两个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你能听出母亲的呼唤声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本中大量描写了以前水乡的艰苦生活,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是否相符?请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禅悟红茶马亭华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那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
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的品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丰富,其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
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洒三两点眼泪冲泡。
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
跳跃着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冲泡,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呈现神圣的光芒。
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潋滟,给人启迪,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
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小舟涉过浩波缥缈的春雨江南。
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
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胜水,自然显露锋芒。
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
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独清高。
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
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
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兼备,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
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
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
茶总可以君子坦荡荡,一种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的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不知度过多少春夏秋冬。
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
(有删改) 5.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