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合集下载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

牙音

溪群疑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泥 余(喻四)
章(照三) 昌(穿三)船(床三) 书(审三) 禅
帮(非) 滂(敷) 并(奉)明(微)

清从


庄(照二) 初(穿二)崇(床二) 山(审二)


匣(喻三)


谢谢
“门水”,古书中“毋”即“莫”,“封”即 “邦”,“妃”读如“配”。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
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 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 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知zh)
❖ 娘归泥例:
奴(泥n)、女(娘) 娘 (娘):读如 囊(泥n) ❖ 日归泥例: 涅(泥n)、日(日) 然 (日):读如难(泥n)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
母。 ❖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
《说文》:自环(匣h)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 喻四归定例:
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如: “匍匐”,《谷风》作“匍匐”,《礼记》作“扶 服”,《左传》作“蒲伏”。可知“匍”、“扶”、 “蒲”声母同。 3)反切: 《诗经》“蕴隆虫虫”中的“虫”,《经典释文》有 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直”、 “徒”声母同。
4)读若: 例如:“扮,从手,分声。读若粉。”“扮”“粉” 声母同。
• 《周礼》:“掌王中失之事。”

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

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 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 或相近。 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 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 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 三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 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 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 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 科也叫今音学。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 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 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 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 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 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 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 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 出版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 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 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 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音韵学基础

音韵学基础
▪ 精清从心邪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有关《诗经》与上古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文学。

我们现在一般能见到的《诗经》的读本基本上都是文学性普及读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赏析性质的文章。

而一本《诗经》留给我们的价值还不止在文学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韵文,因此这就为上古音韵,特别是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汉语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

特别是古韵学,到了清代达到了繁荣时期,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汉语音韵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材料,因此给人以艰深的感觉,也就长期被人忽视。

一些语文工作者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比如《诗经》谁都知道,但有谁知道《诗经》与上古音韵有什么联系呢?一、《诗经》韵脚的系联《诗经》中的诗每一节都是押一个韵的,我们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不压韵,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

通过对《诗经》韵脚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韵的面貌。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节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氓》的第一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中“丝、谋、丘、媒、期”这几个字是押一个韵的。

换句话说,这几个字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的韵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五节我们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个韵;“流”和“求”是一个韵;“服”和“侧”是一个韵;“采”和“友”是一个韵;“芼”和“乐”是一个韵。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但也发明了很多注音方 法。
读若法、直音法
《说文》:珣(xú ),读若宣。 n
读若法
《说文》:釆,辨别也,读若辨。
《周礼· 蜡氏》郑注:蜡(qū),读
用音近
字注音
若狙(jū)司之狙。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厶,音司。
直音法
《辞源》仍,音成。
《辞源》:仳(pí ,音嚭(pǐ)。 )
《礼记· 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 郑玄注:“壹读为一。”(《十 三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80 年,页1641)
另一种方式是直音。就是用一个字 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 是“音某”、“读为”、“读曰”、 “读与某同”等都属于这一类。直 音就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 有时候就难免要受局限,例如:鞥 (e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的字。
长言、就是发元音时让语音有一 个持续的时间,国际音标用[:] 表示。短言,就没有这种持续, 很短暂就过去了。将伐用长、短 音区别出主动和被动,这是古代 齐方言的一个特征。
东汉· 刘熙著《释名》也多采用这种 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如《释天 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 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 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 远也。(见《尔雅、广雅、方言、 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页1006,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 语以及谐声繫统归纳得出的, 以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 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诗经》押韵有句尾韵,也有 句中韵,有一首诗只用一个 韵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有 句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 的等等。王力有《诗经韵 读》。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上古的韵部)(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用韵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的语音,以《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音:指“五四”以来的语音,以北京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懂点上古音是很重要的。

通论十五、十六就是谈一些上古音的知识的。

(二)韵和韵母(见教材534页)韵:韵母:(三)《诗经》的韵例(见教材534-535)韵例韵脚(句尾韵)偶句韵首句入韵变相的句尾韵一韵到底合韵换韵交韵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四)《诗经》的韵部1、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教材538页)上古韵部,清代学者称为“古韵”,主要就是《诗经》时代的韵部。

2、《诗经》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方法。

(1)根据《诗经》的用韵字,采用系联的方法《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A、《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B、《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何;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C、《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等等,这样就得出一组在《诗经》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皮、仪、为、紽、蛇、莪、河、何……(音韵学家命之为“歌”部)(2)、先秦两汉的其它诗歌韵文,如《楚辞》等。

(3)、根据谐声偏旁那些没有用作韵脚的字,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来归纳。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指早期形声字)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如:“我”,属“歌”部,那么凡从“我”得声的字亦属“歌”部,如:俄、峨、娥、蛾、饿、鹅、儀、議……同样,我们知道“皮”属歌部,那么凡从“皮”得声的形声字也是属“歌”部,如:波、彼、披、陂、破、被、跛、颇、簸……等。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国学讲义之八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三之一)

国学讲义之八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三之一)

国学讲义之八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三之一)三、上古音系的研究与应用上古音研究即“古音学”,主要是研究汉代以前的语音系统。

前人多缺乏“历史音变”意识,以致从六朝的徐邈、沈重到宋代的朱熹都不知《诗经》今读不合韵是古今音变,而临时改读以“叶韵”,受到严厉的批评。

不过,汉代人已有了“古音”意识,如《诗·豳风·东山》“烝在栗薪”郑玄笺“古者声栗、裂同也”。

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中有“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的话,已意识到语言的时代和地域差异。

陆法言《切韵序》要“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看到了实际存在着的方音差异和古今音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声音语言,本随世转”,略有所悟。

明陈第《读诗拙言》说“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又在《毛诗古音考序》中宣称“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对语音的历时变化和地域差异有了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清代的音韵学家对古今音变的认识更为自觉、深刻和系统,顾炎武、潘耒、江永、戴震都有很精到的论述。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以大量的例子说明“古音声不同今”,说“今音不同唐音,即唐音不同古音之征也”,又为古音进行时代分类:“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

”上古音研究没有韵书和韵图可资参考,困难要比研究中古音大得多,但经过明、清和现代许多音韵学家的不断努力,古音学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尤其是清代学者的“古音学”研究,无论是材料、方法、理论还是研究成果,都是极有贡献的。

1、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上古无韵书、韵图,反切极少见,研究上古音就只能从文字记录的原始语言材料中去整理归纳。

清许翰《攀古小庐文·求古韵八例》列求古音的八种材料:谐声、重文、异文、音读(读如、读若等)、音训(声训)、叠韵、方言、韵语。

《诗经》和上古音

《诗经》和上古音

幻灯片1《诗经》和上古音(一)上古的韵部(二)上古的聲母(三)《诗经》的用韻(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幻灯片2(一)上古的韵部·定义●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合在一起,原则上就是一个韵部。

●注意:●(1)“韵”区别声调;“韵部”不区别声调和韵头(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2)中古音一般說韻,上古音一般說韻部。

具体到某个字,中古一般说“×韵”,上古则说“×部”。

幻灯片3(一)上古的韵部·研究历史·朱熹的叶音說●叶(xié)音:由于語言的發展,原本和諧的《詩經》韻腳,讀起來不太協調了。

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了說明《詩經》押韻和諧,于是改讀某些韻腳字以求和諧。

這就是所謂的“協句”。

唐代陸德明稱之為“協韻”。

到了宋代朱熹全面采用這種方法來說明《詩經》的用韻情況,稱之為“叶音”。

叶音是由于古人不懂古今語音的不同而采用的一種改讀《詩經》韻腳字的錯誤方法,是不科學的,在清代已經受到學者的徹底批判。

幻灯片4(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朱熹叶音例证●教材542页例证解读:●《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朱熹:“采,叶此礼反(qǐ);友,叶羽已反(yǐ)。

”●《诗经·邶风·瓠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朱熹:“友,叶羽轨反(wěi)。

”幻灯片5(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叶音说的本质及影响●本质:强改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音。

●错误:对于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影响很坏。

如: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这样标注前面所举两章诗的韵部:《关雎》章:韵读:之部——采(此止反)、友(音以);《瓠有苦叶》章:韵读:之部——子、否(音痞)、否、友(音以)。

幻灯片6(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韻部研究●明末古音学家陈第,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第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第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音学家把之职等几对阴声韵和入声韵合在 一同,那么它们就不算合韵了。〕
❖ 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
❖ 例如<七月>第四章以“蜩〞押“葽〞 〔幽宵合 韵〕,大约就是用eu押au〔注: <鄘风•柏舟>“舟〞“髦〞相押也是幽宵 合韵,但是许多音韵学家不以为这是押 韵。〕,第七章以“麦〞押“穋〞〔职觉 合 韵〕,韵母也是很临近的。
❖清人经过归纳<诗经>的用韵, 觉察 同<广韵>的出入很大,於是突破唐韵 的拘谨,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渐 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
❖ 有些在<诗经>里没有用作押韵的字,古音 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语 〔见后〕调和声偏旁把它归入韵部,这样就得 出整个先秦古韵。
❖ 普通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 例如我们知“侧〞字属於“得〞“服〞一类, 那么“那么〞“测〞也不会属於别的韵部。
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 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 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能够用古音来 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 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方法〔即叶音〕,由于那 是不科学的。
❖二、雙聲叠韻 ❖和古音通假
❖在這里,我们谈两个问题: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如今广州话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这种 情况。
❖ <关雎>中“得〞“服〞“侧〞三字押韵,在 上古同属一个韵部;而<伐檀>第二章里,“侧 〞字又跟“辐〞“直〞“亿〞“特〞“食〞押 韵,那么“得〞 “服〞和“辐〞“直〞“亿〞 “特〞“食〞也就应该同属一个韵部。
❖ <伐檀>中的“直〞字在<硕鼠>二章里又跟“德 〞“国〞押韵,那么“德〞“国〞也就和 “得 〞“服〞同属一个韵部了。“得〞字和“服〞 字又各自联络其他的字,这样相互联络,越联 越多,就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了。

《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及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

《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及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

《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及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1. 引言1.1 概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中,《诗经》中的五音学说作为一种古代音韵学理论,在研究古代音韵变化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及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内容,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五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诗经》中的表现。

接着,我们会阐述五音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然后,我们将探讨古代音韵学研究背景与方法论,并分析《诗经》对古代音韵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以《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常棣》为例,解读五音学说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应用,并总结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及其在古代音韵学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古代音韵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并对古代音韵学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五音学说2.1 五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五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孔子是《诗经》编纂者之一,他在《论语》中提到了五音学说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五音学说逐渐发展成为古代音乐和声韵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诗经》中的五音学说在《诗经》这部传世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音乐和声韵的记载,包括实际演奏曲目、歌谣、舞蹈等。

而其中深入体现了五音学说原理的有两个方面:首先,《诗经》以韵律婉约、押韵和平仄形式表达情感;其次,《诗经》通过押韵方式呈现出无数变化和层次的美感。

2.3 五音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含义五音学说基于对自然界声响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总结,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类道德修养的象征。

《音韵学 ,古音学》word版

《音韵学 ,古音学》word版

音韵学第一节概论教学内容:本节讲述音韵学的性质、特点,与语音学的关系。

音韵学的体系,历史分期、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音韵学的特点,学习、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音韵学的性质、与语音学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语音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

语音学以现代语音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实的规范化与正确发展的研究。

二音韵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内容:上古:先秦《诗经》为代表——古音学中古:唐宋《切韵》一系的韵书为代表——今音学近古:元明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北音学现代:现代普通话音系——语音学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等韵学(等韵的原理、等韵图的编制、流变)三音韵学的体系音韵学研究材料是已经固定的书面语,汉字又是表意文字,要想知道古代人的发音,实在是太难了,但聪明的学者们到底还是打开了古代语音的大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理清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但是,具体拟测每一个字的读音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汉魏以后,读先秦韵文时,为了和谐押韵而临时改读字音(叶音、叶句、叶韵)宋代最为盛行,朱熹《诗集传》为代表。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任一历史时期的时间跨度都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么长的时间语音的变化自然是很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林立,再加上政治文化中心几经转移,官话的变化也很大,更不用说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互相渗透了。

因此,古音韵的语音体系是综合体系,不是单一体系;古汉语语音拟测不可能完全统一,可以做讲课或有声语言应用参考。

四古音韵部分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状况,具体说来就是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的概况。

并了解各个时期声母、韵母、声调的来源,即怎样得出的,怎样变化的。

(一)最初,人们对声韵的使用是给汉字注音。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 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 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 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 “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 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 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 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二、音韵学的概念和组成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 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 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 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 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 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 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等韵学 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 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 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 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 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 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 天的“语音学”。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三)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格,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 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 韵为十部。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 表》,分古韵十七部;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 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箸、褚、堵、 睹、赌、都、者
(3) 《唐韻》
《切韻》到了唐代,更名為《唐韻》,除 了增字加注外,語音體系沒有什麼變化。
(4)《廣韻》的相關知識
《廣韻》分206韻,比《切韻》增加13韻。雖 然增加了韻數,語音體系並沒有發生變化, 因為增加的韻只是把某些包含兩個韻母的 韻析成兩韻。《廣韻》收單字26194字,比 《切韻》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 原本《切韻》增加若干倍。《廣韻》注文 引證豐富,使韻書具有一般字典或辭典的 作用。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隔 句句尾韵:实、室)有:词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隔 句句尾韵:蓁、人)
3、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采、有)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句中韵:掇、捋)掇:拾取;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句中韵:袺、襭) jié,手提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兜着。 注意:仅 换关键的一两个字就另成一章,反复咏唱, 正是民歌特色。
d、抱韵,第一行跟第四行押韵,第二行跟第三行押 韵,记作ABBA
e、随韵,第一行跟第二行押韵,第三行跟第四行押 韵,记作AABB;
格式多样化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 但是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 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 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构成了后代诗 歌押韵的准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 祥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第三节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遥韵:章与章之间押韵,一般放在句末,也 有放在句首的。 《周南· 麟之趾》: 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②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③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二、三章,章末“麟”押韵,遥韵。 近来西方学者以为“麟兮”二字一起押韵, 称“富韵”。
课堂练习: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来自《诗·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 条件有两个: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 也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 与[m]对转,[t]与[n]对转。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 二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 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一、四句职部 立我丞民, 二、三句真部 莫非尔极。
上古音三十部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是由单元音构
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韵尾-K,阳声韵收舌 根鼻韵尾-ng。
乙类的阴声韵是由两个元音构成,
入声韵收舌头塞音韵尾-t,阳声韵 收舌头鼻音韵尾-n。
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
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
(四)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对 转和旁转。
(二)读若法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 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 等。比如: 珣,读若宣。(说文· 玉部)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 太卜》)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 王部)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一节 音韵学简介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一、
古今语音的异同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 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 ----明· 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 (中华书局,1988,P7)
二、音韵学的概念和组成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 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 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 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 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乌鸦归巢夜蒙蒙, 今宵何处寄行踪? 此时进退无计用, 且去前途再筹谋。
川剧《乔老爷上轿》第一场: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 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仍然是 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发展 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 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 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 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落 了塞音韵尾。
1、阴阳对转 阴声韵和阳声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对 转而相通。也就是说,在主要元音相同的 情况下,收鼻音韵尾的韵与收元音韵尾或 无韵尾的韵可以互相对转而通押。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这一理论戴震首倡,称相互配转,孔 广森加以完善,称为阴阳对转。
《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句句押韵;句中韵;换韵)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阴阳对转:“来”(之部)“赠”(蒸部)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文部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幽部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 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 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等韵学 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 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 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 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 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 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 天的“语音学”。
2、归纳韵部
韵部就是指押韵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 一个韵部。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 《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也就是上 古时代的韵部。 古韵是怎样归纳概括的呢?熟悉《诗经》韵例后,用 系联法归纳。 古音学家先把一篇一篇的韵脚字排列出来,先找出局 部的、单篇的韵部。比如:《关睢》第三章的韵例, 可以划定“得、服、侧”三个字是同一个韵部的。 然后,再用系联法扩大队伍,把属这个韵部的其它 字系联起来。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可判定 “福、侧、直、意、特、食”这六个字也是同一韵 部字,与“得、服、侧”属同一韵部,因为这中间 有个“侧”字,而《关睢》第三章也有个“侧”字。 由“侧”字“福、直、意、特、食”五个字系联进 来了。
濛、踪、谋为韵,谋为之部的字, 濛、踪为东部的字,这里不仅是阴 阳对转,还有旁对转,之与侯先旁 转,然后再与东对转,这种经旁转 而对转的称为旁对转。
因此,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 三种韵部的字可以互相对转, 寺(之)-特(职)-等(蒸) 从寺(之)得声的字,有特、等 字,则为之、职、蒸对转之例。这 就是戴震所说的相配互转亦即阴、 阳、入对转。
(一)《诗经》的韵
《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 韵母体系,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 魏六朝时,人们读《诗》就感觉到 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致了, 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 《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 以求叶音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 韵说”。
到南宋· 朱熹为《诗》作《集传》 就全面采用叶音说,如《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 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他认为这里的“南”就应叶“尼心 反”。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 明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 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 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除了对转外,还有旁转,所谓旁转 指的是阴声韵与阴声韵之间,阳声 韵与阳声韵之间,入声韵与入声韵 之间的两个比较相近的韵部之间的 互转,戴震称为联贯递转。
王力《同源字论》中举到的旁转有:
侯幽旁转:叩/考 职铎旁转:偪/迫 职屋旁转:踣/仆 耕阳旁转:省/相 脂微旁转:饑/饥(饑为糓不熟之义, 饥为饿之义,两者有义通关繫) ……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 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 凡是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 句语说,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 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 中,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 急[kap]、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静女其姝, 第一章: 1、句尾韵; 俟我于城隅。 2、一韵到底。[候部0] 爱而不见, 3、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第二章: 1、句尾韵 彤管有炜, 2、换韵 说怿女美。 3、句句押韵 自牧归荑 第三章: 1、句尾韵 洵美且异。 2、换韵 匪女之为美, 3、交韵 美人之贻。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 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 三个方面进行考求: 韵脚的位置; 一章中所用韵数; 韵脚间的距离。 每个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情况。
A、韵脚在句中的位置
B、一章中所用的韵数 句句押韵
句中韵 句尾韵(常见) 一韵到底 换韵 首句入韵 首句不入韵 交韵 抱韵 ……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 查,得出上古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 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 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新的结论, 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 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 三十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从形声字的声符与被谐之字的语音关 繫也可看出阴阳对转的痕迹,例如: 从军得声之字有挥、辉,这是文与微 对转。仍从乃声,这是之、蒸对转, 播从番声,这是歌、元对转。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可以 看到阴阳对转的残留, 例如在四川话中,把亩 (之)说成meng(上声), 把皱(侯)说成zong(去 声),把贸(幽)说成 meng(去声),就是之蒸、 侯东、幽冬对转的残留。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 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 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 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 “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 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 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 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四)北音学(近古音) 现代学者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 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 问称北音学。《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 京语音系统(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 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 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 当代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