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

新课标提出了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的要求,但是真正研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的活动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依然感到很茫然。教学诗歌时,先要求学生读,接着要求学生理解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一些字词,体会用词之妙,最后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束。在很多课上,我们看到诗歌教学的步骤大抵如此。大家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歌的深远意境。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对小学生要求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就此问题,笔者想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这是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外形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这时,教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情

感。古人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这“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歌中“意”的传达是由创设意境来完成的。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古人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素质作为人的全方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高雅品味和素养,而且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因此被称作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苏霍姆林斯基语)。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不可推卸地要承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实现诗歌的这一美育功能,必须引导学生想象意蕴深远的意境,使学生耳目愉悦,心灵激动,从而提高品位,陶冶性灵。比如

王维的《鸟鸣涧》,诗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写了寂静山林中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的艺术境界。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和恬淡。而此时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由于山中太过幽静,以至于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教学中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吟咏体味,使学生神游其中,学生不仅会感受到鸟鸣涧的美丽和清幽,也会感受到这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隽永有味的,更会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一颗诗心,体味出诗境的温馨与优美。这正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层而崇高的美学意境。在这融情入境的过程中,学生步入了诗的意境,感受了美,理解了美,又怎能不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呢?

三、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本学科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诗歌这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再创造的余地,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而要使诗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则必须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文字表面以及所谓主

题思想的限制,畅游诗外,从而使自己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教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何花别样红”时,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首先,调动学生的全方位感官,以感受这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扣住诗中“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既有主体的碧叶荷花,又有陪衬的蓝天红日。这一步,由语言文字而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绚丽多彩的图画。

接着,教师可以设问:“如果此时你就在那里,你会是谁呢?你会干些什么呢?”,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角色化,不断生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使自己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边,清风拂面,湖面上撒满了莲叶荷花,远远望去,似乎泛起了红波绿浪,自己正陪着知心朋友在漫步赏景,忘了归路……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是一只蜻蜓,流连与一朵一朵荷花之间,和伙伴们做着游戏……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尽情地舞蹈……这一步,深入意境,让诗歌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动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对诗句的内容作出新的构架,是感知的能动综合,是想象的大胆腾飞,是创造能力的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诗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字面理解、主

题思想的寻绎上,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被作品总体的意境氛围感动和陶冶,使小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这才应该是诗歌教学所应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谭德晶,《唐诗宋词的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

【2】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课程教材教法》。

【3】彭立勋,《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4】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