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与学生观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
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
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
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教育学之学生与教师及新课改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动机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 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 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 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
●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 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 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 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 某些影响对学生终生都发生作用。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 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 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教育的形态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流程,而是充满动态和生成性的。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进步。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篇一: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
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受益者,学生们对于这一新的教育标准有着怎样的观点和看法呢?首先,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可以说是积极的。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们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也是多元化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再一味追求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将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另外,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也是注重实践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观是积极的、多元化的和注重实践的。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认同和支持,将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学生们的学习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教育教学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课标基本理念之三:教学观与学生观的理解
对课标基本理念之三:教学观与学生观的理解
问题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怎么描述的?
(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3)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问题二:如何理解积极参与的含义?
(1)行为参与: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课堂表现(努力和钻研两个变量)和时间参与(每天完成
作业时间和每周补充学习时间)两个方面。
(2)认知参与:是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它分为深层次、浅层次和依赖策略的三种变量;(3)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它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和厌倦感四个变量。
问题三:如何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比如用挑战性问题、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开始一节课);
(2)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比如改变高音或音量,在转向新活动时四处走动);
(3)变化呈现方式(比如演讲、提问、提供独立练习的时间等);(4)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比如额外的学分,口头表扬,独立练习等);
(5)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使用间接指导或发散性问题等);
(6)变化提问类型(比如发散性、聚合性的问题和试探性的问题)。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
这一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涵盖了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为了落实新课程,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一、多元化的学生观新课程下应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观,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首先,多元化的学生观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兴趣和特长,所以同样的课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环境下发展自身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多元化的学生观还意味着在过程中要让所有学生受益。
学校教育应该能够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支持。
最后,多元化的学生观还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意味着学校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具有记忆能力。
树立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是新课程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创新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招聘高管和技术人才都非常看重人才的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下的学生应该在从小就注重培养创新创造的能力。
孩子们应该被教育鼓励思辨、动手、尝试、体验,开发不同领域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方式。
例如,教育者可以采取创造性体验、项目制、问题解决和扮演角色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发展无限的创意潜能。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新课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自我发展,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反思。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推荐下载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秒记口诀:两全一个性两重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学生/儿童是发展的人(二)学生/儿童是独特的人(三)学生/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秒记口诀:两独一发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秒记口诀:“提素”“个性”“实”“创”“两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秒记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学科”转向“**人”秒记口诀:四个转向四、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秒记口诀:许三多形终展第1页共3页Slogan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秒记口诀:学促开设课,教学实研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秒记口诀:师生尊赏、教学引帮、自我反想、同事合掌六、教师职业素养(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二)灵活的教学能力(三)教育机智(四)情感智力和品质秒记口诀:知能机品七、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不仅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进步的核心要素。
他们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步:学生观学生是学校的核心,他们是学校的生命和未来。
学生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生观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力,使他们成为自我发展和探索知识的主动力。
第二步:教师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承担了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教师观即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和人文关怀,力求做到师生共同成长。
好的教师应该具备科学严谨的理论素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技艺、真挚关怀的教育情怀和顽强创新的教师精神。
第三步:教学观教学观是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服务的重要准则,是从以往“传道授业解惑”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转换的必要过程。
教学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与时俱进。
第四步:评价观评价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观点和态度。
评价观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应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和促进性的评价,并积极开展多元化评价和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总之,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是现代教育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才能培养胸怀博大、创新有为的未来人才。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石。
教学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传递到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来共同构建。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不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挑战的乐趣。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想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在艺术方面有天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但可能在体育或其他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同时,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会遇到挫折。
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和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要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表现而对他们失去信心。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学生观(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答:内容是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
试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首要目标。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课堂教学多是5个固定的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了。
二、学生的学要兴趣乐学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
1.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游戏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2.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习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试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及学生观
模块一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无视过程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三、教育技术的定义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
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X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表达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X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开展趋势:1. 网络化2. 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
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X围广。
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根底的研究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模块二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展具体方案、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方案性与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3〕沉思型与冲动型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内控与外控〔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基本内容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其核心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观答题模板该教师的行为是正确(错误)的,体现(违背)了学生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在教育教学中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该教师的行为主要体现(违背)了以下×个方面。
(此段根据材料增删)(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存在巨大的潜能。
材料中,××老师……做法体现(违背)了该要求。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
材料中,××老师……做法体现(违背)了该要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他们的想法不应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中,××老师……做法体现(违背)了该要求。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他们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教师观基本内容教师角色转变:1、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教学方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育人方面:道德培养、情绪情感2、建设者与开发者:建设者:从有到优——改变现有课程开发者:从无到有——开发新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3、反思的研究者: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4、社区型开放教师:学习型社会,走向社会教师行为转变:1、师生关系:尊重、赞赏2、教学:帮助、引导学生3、自我:反思,反思教育教学问题4、其他合作者:合作.相互合作、协调教育影响教师观答题模板第一步:先读题干(回答什么——分析、评述、建议;有几问;运用什么知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第二步: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第三步:组织答案总:总体评价分:原理+分析材料总:怎么做教育观内容(一)素质教育的理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道德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2、新课改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3、现在创新观
(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3)培养问题意识
4、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时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终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作者: 陈琳娜
作者机构: 通化市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吉林教育:教研
页码: 64-64页
主题词: 教学观 师生观 主体性 神圣不可侵犯 传递者 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发展潜能 情感关系 教学活动
摘要:<正>一、新理念下的教学观(1)教学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理念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和吸收者。
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
教师的课堂监控是以学生遵守秩序、认真听讲为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自然死板、机械、沉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理念下,课程不只是"文科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叶显发
知识份子的角色并不是要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
么……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
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
们的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
则,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
……福柯
一部发展史是一部能者的错误史。
一部发展史是一部智者的批判史。
…… 轶名
在思想的终结处展开新思维是一种超越与创造。
……无名氏
2020/4/2
1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 的教育大转型,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全国1300 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 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做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三座大山”的压力 “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2020/4/2
15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 基础性发展目标 :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 会主义 ;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 境。
5、课程理念:从三R到三S
2020/4/2
12
课程与教学哲学
1、从“三R”到“三S”
三R:读Reading 写Writing 算Arithmetic
三S:科学Science 故事Story 精神Spirit (多尔)
2、从“四环套”到“四R”
泰勒原理:四环节
“四R”:丰富性Richness 回归性Recursion
1、蓄发已久的论战 2、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
王策三
钟启泉
3、论战双方主要文章介绍
2020/4/2
7
2020/4/2
8
王策三的主要观点
1、不赞成“ 应试教育 ” 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 2、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的根本
问题 , 主要不是追求升学率 ( “ 应试教育 ”) 或者 “ 知识本位 ”( “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3、“知识是个百宝箱” 。 4、改革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水土 不服”的后果是危险的。
意味着六七亿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和理
解自己的孩子,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全民族的教育转
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一旦认
清新教育正在开辟的新的成才通道,个人的转变可在须臾之
间就启程。
2020/4/2
4
二、课程改革以来的争论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 孙立平的观点:从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分析入手, 得出素质教育应是中产阶级发展了以后的事。
关联性Relations 严密性Rigor
3、“五I”课程构成
信息Information 泛知识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
兴趣Interest 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
质疑Inquiry
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
智慧Intelligence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
直觉Intuition 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20 Nhomakorabea0/4/2
13
第二个主题: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2020/4/2
14
第三个主题: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评价观)
中小学评价考试新方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 革的通知》(教基字)26号 2002.1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校长、 教师的培训 , 使中小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评价 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要求 , 掌握评价的基本 方法 , 克服在部分地区、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陈 旧评价和考试观念以及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 虑 ;要以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 制度的改革 , 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 , 转变传统 的考试评价观念 , 使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实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母。教师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今日中国并不缺教师,问题是“一个特级教师,在新课程
面前也会变成不合格的教师”,这话是综合课改实验区的老
师们说的。这意味着我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还
有一点需特别重视:当今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
的,中国3亿学生是走向新教育最浩荡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这
2020/4/2
11
三、新课标的修订的精神(教学观与学生观)
1、生本与文本兼顾 茧式课程 经验课程
“意义”课程
2、催生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刺激…反应评价模式 选择…建构评价模式 3、联系生活实际与回到生活实际有差别 杜威:“教育即生活”
4、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经验的关系;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系 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科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 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
2、高考制度改革的争论 社会阶层流动学说
3、新课程改革是否淡化知识的争论 王策三与钟启泉之争
4、学科课程中的争论 语文:王尚奈VS窦桂梅 数学:姜家驹(知识)VS刘坚
2020/4/2
5
5、对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质疑 6、对综合素质评价责难 7、对教学生活化的批评 美丽的经验碎片
2020/4/2
6
第一个主题: 来自教育学界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学术争鸣。
2020/4/2
9
钟启泉的主要结论:
1、改革本着 “ 全球视野 , 本士行动 ” 的准则 2、知识观、课程观大大的拓宽 3、“ 提升知识 ” 4、 “凯洛夫教育学”时代的终结
2020/4/2
10
对这场争论的看法:
1、是过去关于素质教育争论的继续与延伸。 孙正平 王策三 肖宗六 2、争论是好事,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正常的。 3、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国自已的)理论准备不足。 4、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卷入这场争论。 5、新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进行。
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 和能力依然很差。
2020/4/2
2
1、我国科技人才的状况 首席科学家的分布 王湛的感触 德国企业家对中国学生的评价 2、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失 3、缺少阅读 4、“吃饭”教育
2020/4/2
3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今天变教育的重任再一次首先落
在中国教师肩上。我们说科技重要、社会科学重要,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