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观
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
❖ (2)唯物 史观正确
地揭示了
人类历史
发展的规 律 性 —— 社会形态 演进规律。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 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 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 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 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 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克
时代》、《德国农民战争》、《历史学笔记》。 ❖ 马、恩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
❖ (德)梅林;(法)拉法格; ❖ (俄)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 ❖ (中国)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变革
❖(1)唯 物史观首 先发现了 历史发展 的终极原 因与动 力 —— 物 质资料生 产实践活 动。
❖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 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教授伊格尔斯 (Georg G·Iggers)
❖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 指出:“马克思主义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把他们的视线引到历史中的经济因素, 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但是马克思 对现代史学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强调了社会作为 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运动的思想以及 力图找到历史现象在其中发生的结构内涵,把这 些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形成可以对 造成变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概念模式。”
第二讲 唯物史观: 科学的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和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三、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
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 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 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 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 “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 办了一个“法朗吉”。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米涅
(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 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他把 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 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 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 ﹑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 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 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
科学主义的历史观评述
波普尔将 自然科学方法论运用于研究人类 历史发展得
出了历史发展没有 重复性 , 没有规 律可言 的错误 结论 。可
重复性是 自然科学定律 的一种表征 , 它是 自然 界某些 现象 所具有的一种在 同样条件下便同样发生的一种 特征 。但可 重复性并 不就是定律 、 规律本身 , 它只是规律所适用 的现象 及过程的一种表现 , 至于为什 么会发生此种现象 , 此种现象
所 以它们对社会历史 的看法 仍然各 具特色 , 析这些 特 征 分 对于认识和批判科学 主义 的历史 观是 有价值和意义 的。
一
、
实证 主义对社 会发展的看法
实证 主义是一种典型 的科学 主义思潮 。孔德 为 了把 实 证哲学说成是最高级 、 最科学 的哲学 , 称他发 现 了“ 条 宣 一 伟大 的根 本规律” 。即他认 为 : 我们 的每 一种 主要 观点 , 每
法不仅适用于 自然科 学 , 且适用 于社会科 学 。波 普尔 的 而
辩证法 的理论 。
历史观在其著 作 《 史决 定论 的贫 困》 华 夏 出版 社 18 历 ( 97 年版 ) 中表 现得较 为充分 。在 书中波普 尔试 图从方法 论 和
逻辑的角度来批评历史 决定论 的种种观 点 , 提 出 自己的 并 论点。 波普尔否定社会历史 发展 的规 律性 的论据有 : 自然 现
3 社会历史 发展 中诸 因素 的作用 和地 位 的关 系怎样 ? . 存不存在主要的 占主导地位的因素?还是应该 同等重 复地 看待它们? 之所 以在这些问题上科 学主义 不能正 确 回答 , 首先 是 因为它们对科学主义方 法论性 质 的看 法所致 。其 次 , 他 是 们 的这些方法论本身没有科学的客观的社会历史 基础。 比 如结构主义 的方法在语 言学领域虽然 取得 了成 功 , 但结 构 主义者们对结构本身的基 础问题却 缺乏正确 的认 识。语 言 虽然存在结构 , 但在历 时性方 面 , 即在长期 的历史 发展 中 ,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关于《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生产生活的活动。
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各种社会矛盾的斗争和冲突来推动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的社会矛盾将被解决,人们将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只是不断地进行变化和转化。
自然界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各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来推动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同时也能对物质起到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科学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得出的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论体系。
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途径唯物史观是核心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成就人的最基本原则。
它里面蕴含着信念和责任伦理。
唯物史观之下历史有着自身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主干知识便是历史学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它必须掌握的,不能通过对话合作产生。
时空观属于形而上学。
时空的本质是物质,时空观便是物质存在的价值源泉。
因此,历史时空观念之下,追求物质存在的价值及其价值观才属于人的素养范畴。
比如,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以唯物史观下的时空观去解释便可以找到“人民中国”“人民民主”“站起来了”等价值关键词汇。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把历史时空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去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
其后果便是,时空观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分析工具而已。
史料实证追求的是人的成才品质,诚信,谨言慎行等价值品质。
历史解释固然是需要史料来说话,但是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如虚拟史学、现象史学均已走出史料实证的传统史学窠臼。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总之, 当前 “ 纲要 ” 课程 开展 唯物 史观 教育 的现 实 必要
性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 三个 方面 : 一 , “ 要 ” 程 的性 质 第 是 纲 课 和 定位 所 必需 的 ,应 当 以唯物 史观作 为其根 本教 学任 务 ;
中 国共产 党 , 怎样 选择 了社会 主义道 路 ” 。为 了强化 “ 纲要 ” 觅 出 明确 的科 学 历史 观 的叙 事 分析 思 路 。 因此 , 当前 “ 纲 课程 功能 和教 9 币队伍建 设 , 0 8年 , 20 国务 院学 位 委员 会和 要 ” 教材 的编 写在 一定 程度 上 难 以适应 高校 学生科 学 历 课 教育部 决定 在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一 级学科 中新增 设“ 中国近 史 观 的培养 方面 的需 要。
的 意见》 有 关文件 开 设的一 门高校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政治 经学 过 的知 识 , 等 现在 没 必要 再 学一 次 , 思 想 意识 上 不 经 在 理 论 课 , 主 要教 学 目的就 是 “ 助学 生 了解 国史 、 其 帮 国情 , 意间 筑起 了唯 物史 观培 养 的无形 路 障 : “ 从 纲要 ” 本 内容 课 深刻领 会 历史和 人 民 怎样 选 择 了马克 思主 义 , 怎样选 择 了 剪辑 和 编排 上 , 本 线 索高 度 中 心化 或单 一 化 , 很 难 寻 基 也
也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陈耀鲁 何 景春 ( 汉 程大 马 思 义 院 武 工 学 克 主 学
摘 要 : 中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 课作 为 高校 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的重 要 研 究 的青 年初 步 奠 定 以唯 物史 观 为核 心 的史 学理 论 研 究 “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也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物质经济基础为中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史观,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形成鲜明对比,它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关系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演进。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1. 解读历史变革的规律。
唯物史观为研究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本质。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阶级斗争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
#""$年!期%&’!(#""$历史教学)*+,&-./0123*45总第67"期89:%&’67"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天津$"""7$<听说某研究单位在中学生中作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历史课的满意度在各科中倒数第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对此感到震惊。
难道学生真是讨厌历史课吗=许多历史教师都有亲身经验: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历史情节本来是很有兴趣的,他们感到厌烦的主要是“满堂灌”的“系统知识”和要求死记硬背大量“系统知识”的考试。
这说明,历史教材确实需要做一番大改革。
按现在的课时分配,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大都只有一百多课时。
可是人类文明史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在一百多课时里只能讲到其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内容。
这就需要精挑细选,选出最为精要的那些内容编入教材。
如果只是强调传授系统的历史知识,就难免产生“满堂灌,遭人厌”的结果。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哪些是最最精要、必须着重讲的;哪些是次级的精要、可以略讲的;哪些是虽然重要但限于课时必须割爱的。
这就需要确定一个精挑细选的标准。
标准怎样确定呢=当然是根据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确定。
因此,要把选材标准订好,首先要把中学开设历史课的教育目的定好。
教育目的如果定位模糊或过于宽泛,标准也会模糊,或者弹性过大,就无异于没有标准。
结果仍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弊端。
例如,若把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还要促进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通过一百多课时的历史课达到如此宏伟的教育目的,显然不现实,而且必然会导致漫无边际地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由此也就不可能摆脱“满堂灌,遭人厌”的恶果。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恰当地确定历史教育的目的。
在此,我冒昧提出一个供大家讨论的想法: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地“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当然只能是促进他们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以科学历史观研究党史
以科学历史观研究党史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应用党史研究是党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党史研究中,科学历史观被广泛应用,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党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历史观是指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把握和科学评判的观点和方法。
党史研究者要把握好科学历史观的核心原则,即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运用这些原则来识别、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事实,确保党史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深度。
在党史研究中,科学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党的历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能够更好地指导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科学历史观来研究党的历史,可以从客观、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党的历史,避免片面和主观的看法开做出全面的评价。
科学历史观还能帮助我们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党史研究中,历史人物是影响党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历史观要求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不偏不倚地看待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失误。
而历史事件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科学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党的工作。
此外,科学历史观还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党的事业和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党的事业是在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才能更好地把握党的事业发展的规律,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科学历史观要求我们在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树立科学历史观大学生演讲稿
如何树立科学历史观大学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同学:原标题: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探究历史发展大道,坚持科学的“史观”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
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实际上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闪耀着哲学真理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高度统一。
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对于进一步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保持正确历史前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论是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历史发展过程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唯物论内涵,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是坚持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社会存在出发,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实际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要求。
二是坚持和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三是依据历史条件认识历史时期、判断历史方位。
“物质存在条件”的成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前提。
它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它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作为一个拥有文笔优美的中文写作专家,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方法,它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我将按照以下列表来为大家详细解释。
一、什么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它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工具,从客观、系统、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以达到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变革进程、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等目的。
二、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特点1.系统性: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揭示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形成阶段性的系统性理论。
2.客观性: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追求客观科学性,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来获取客观的数据,使历史成为可验证和可证明的。
3.实证性: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着眼于数据和事实,通常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方面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真实的知识。
4.理性性: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追求科学性、逻辑性,摆脱模糊叙述和主观臆断。
三、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研究历史中的应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研究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该方法与工具,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研究历史问题。
并且,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可以指导历史研究者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历史,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结论: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去探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积极地拥抱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历史主义科学观
历史主义科学观
历史主义科学观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成员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的理性主义科学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观点主要有:
- 科学不是要维护(证实)已有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批判并推翻已有的东西以创造新的东西,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所以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
- 超越事实和道理的公认:如果说按照前两种科学观,科学的目的不同的话(证实和证伪),其手段则是相同的,都是摆事实和讲道理。
历史主义科学观则超越了事实和道理,强调为大家公认的就是科学的,不论达到公认的手段为何,既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诉诸武力,既可以用软的也可以用硬的,甚至软硬兼施,事实上要真正达到公认,往往需要多管齐下。
爱因斯坦历史观
爱因斯坦历史观爱因斯坦历史观一、引言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对于物理学的贡献举世闻名。
然而,爱因斯坦的学术成绩不仅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他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许多人类文化领域。
在爱因斯坦的历史观中,人类文化是一种永恒的推进,而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足迹,也为我们指引未来。
二、评价历史爱因斯坦认为历史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其中包括历史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即使是在一国之内,各个文化群体的观点也可能非常不同。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时必须要采取一种多元的视角,以平衡不同的观点,去发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三、历史的作用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的基础。
历史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它可以为我们指引未来并且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同时,历史也是教育人类品德和修养的一个宝库,它能够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教训,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历史的演进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种相对的观点来看待。
爱因斯坦也认为,是先有了科学研究,才有了哲学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并非互相独立的,而是植根于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
五、历史的意义历史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性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本质。
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和纠正错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去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结论爱因斯坦的历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它不仅关注历史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更注重历史的多重性和多元性。
历史不应该仅被理解为一个以过去为主的学科,而应该被视作为一个永远不断向前推进的文化和学科。
我们应该秉持这种历史观,去理解过去和现在,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简单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简单题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原因如下: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
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观》嘿,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咱们为啥要了解历史呀?历史不就是一堆过去的事儿嘛,好像和咱们现在的生活没啥大关系。
但其实啊,这可大错特错啦!就拿我上次和爷爷奶奶聊天来说吧。
我好奇地问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是啥样的,爷爷立马来了精神,跟我讲起他们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都要辛苦地干活儿。
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这和我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呀!这不就是历史的变化吗?再比如说,咱们学过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要是没有这些发明,咱们现在能这么轻松地读书写字,能有这么多好玩的烟花,能到处去旅游还不迷路吗?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功劳吗?科学的历史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它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现在这样的,而是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这就好比我们种一棵小树苗,一开始它又小又脆弱,但是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经过时间的推移,它慢慢长大,变得枝繁叶茂。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也是这样吗?从原始社会大家只会用石头打猎,到现在我们有高科技的武器;从过去只能写信传递消息,到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和远方的人聊天。
这都是历史的发展啊!我还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
“哎呀,历史有啥用啊,都是过去的事儿啦!”小明皱着眉头说。
“才不是呢!”我赶紧反驳,“要是没有历史,咱们怎么知道以前的人犯过啥错,怎么能避免再犯呀?”“嗯……好像有点道理。
”小明摸摸脑袋。
“而且呀,历史还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给我们带来好多启发呢!”我接着说。
“对对对,就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小红也凑过来说。
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都明白了科学的历史观有多么重要。
历史可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事件,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灵活现的。
它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进步,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所以说,科学的历史观真的太重要啦,咱们可不能小瞧它!。
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
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党史研究领域的分析,满足于单纯的立场坚持和表态,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来的思想文化界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已初现端倪。
史学和文学之外的大众传媒,实际上也充斥大量非历史的观点。
总体来说,目前至少有三种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种就是党史研究领域的“否定革命”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实际上并不可怕;第二种是对全部历史的虚无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主张就是如此,长此以往,现实将因为历史的不堪回首而支离破碎;第三种是对历史教育的虚无主义,影视创作领域的“戏说”热和“空手道”、网络FLASH的“搞笑”和“无厘头”等等就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具体反映。
[1] (pp. 2-4)针对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有必要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党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我们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任务、需要澄清和批判的错误观点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在“重在建设”的意义上坚持科学历史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历史事实与历史著述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否认历史的客观性。
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学理分析和切合实际的理解方式。
党史研究领域出现的否定革命、随意臧否历史人物的虚无主义固然要批判,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根本否认历史有所谓客观性真理,认定历史只是“文本”、“叙事”,甚至不过是一种“发明”。
这样的“新历史主义”借口历史著述的主体性和价值渗透而完全否定任何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即使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主义也只是史学理论中的一家之言;有些历史哲学家,即使主张“历史本来没有意义,是我们给历史以意义”,也不主张历史事实是纯粹的臆造和构想。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说明:(1)历史事实本身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与人无涉的物理事实,而是始终包含着历史活动者主体性的价值事实;(2)历史著述能够间接而正确地反映历史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
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
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
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
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
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
唯物史观,提高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变革的日益活跃,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和强化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在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教育存在的7常识的话,则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也必须结合或针对受教主体的情况——即生情,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上远未成为一种常识或原则的事实,正是笔者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或意义。
2.忽视了在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的研究。
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施教主体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当前的研究重点多是对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人认为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科学历史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推进当前科学历史观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教育形式研究不多。
当前在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中,部分学者把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形式主要放在教学课堂上,张庆峰在“培养历史兴趣,树立唯物史观”一文中提到:历史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合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及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难道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形式之外,就没有别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形式了吗?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现状的研究,找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教育形式上的不足,分析原因,采用多种1.缺乏对受教主体的研究。
学生是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受教主体,搜集现有的文献,学者们多是从学校或教育主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却没有深入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或对象——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便是有少数研究者谈及到了受教主体——青年学生的问题,也是从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环境角度去讨论问题,没有深入考察学生实际,从受教主体的时代特征、发展需求、知识结构、矛盾困惑等角度探讨科学历史观教育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客体——生情的问题。
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的认识已成为一种政治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历史观思考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并让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性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