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合集下载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800) 3 0 2
大 ; 源 和 生 存 空 间 非 常 紧 张 。另 一 方 面 , 水 、 气 、 体 废 物 等 资 废 废 固 主要工业污染 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 , 以城 市 为 中 心 的 环 境 污 染 仍
最近 召开的 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 强调转 变经济发 展 方式 , 调整 产业结 构 ; 本文针 对这一 改变从 经济 学的角度提 出 了 自己的见 解。
斯 蒂格 利 茨 认 为 :发 展 代 表 着 社 会 的变 革 , 是 使 各 种 传 统 “ 它
关系 、 传统思维方式 、 教育卫生问题 的处理 以及生产方式等变得更
‘ 代’ 现 的一 种 变 革 , 而 , 化 本 身 不 是 目的 , 是 实 现 其 他 目标 然 变 而
的 和谐 度 , 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 必 须 能 够 表 达 如 何 衡 量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共 经 同富 裕 度 。
2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注 重 经 济 社 会 综 合 协 调 发 展 , 现 了科 学 发 、 体
的 手段 。发 展 带 来 的 变 化 能够 使 个 人 和 社 会更 好地 掌 握 自己 的命 运 , 展 能 使个 人拓 宽 视 野 、 少 闭 塞 , 而 使 人 生 更 丰 富 , 展 能 发 减 从 发
展 经 常 被 人 们 作 为 同义 词 来 使 用 , 实 上 , 济 增 长 并 不 等 于 经 事 经
济发展 。 萨 谬 尔 森 在《 济 学 》 1 版 开 头 写 到 : 近 年 来 出 现 了 许 多 经 第 0 “ 政 治 经 济学 的 批 评 者 , 们 非 常 反 对 以实 利 主 义 的 态度 来 把 注 意 他 力 集 中 在 经 济物 品 的数 量 上 。用 一位 年 轻 的激 进 派 引人 注 意 的 话 来 说 :不要 向我 提 国 民生 产 总 值 ( NP 这 ~ 概 念 , 我 而 言 , N ‘ G ) 对 GP 的意 思 是 国 民 总污 染 。为 了矫 正 这 种 偏 差 , 们 提 出 用 经 济 净 福 ’ 人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产 业 结 构 比 例 失 调 且 地 区发 展 三
不 均 衡
性金 融危机 背景下 ,宁夏经济逆 势而涨 ,
GDP增长 1 %,增幅比全 国同期高近 3 16 个百分 点。宁夏各市县经济增长飞速 ,银 川、石嘴 山、 吴忠 、中卫和固原五市 的 “ 十

五” P GD 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1 %、 2 3 1 %、
增长率达 1 %,同期全国为 95 11 .%,宁夏
高 出全国 16 个百分点。 2 0 年 ,在全球 09
论 是消费品还是 资本 品,宁夏都缺 乏在全
国市场具有竞争 力的产 品。这说 明宁夏规 模以上工业企 业经济效益低 , 盈利能力弱 , 在全国处于低下水平 。2 0 年 ,宁夏万元 08 GDP消耗 3 7吨标准煤 ,万元 GDP消耗 5 8 .千瓦小时电 , 0 41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08 , 人 低于城市 , 大幅低于全 国的农村 且 平均水平 ,农村 医疗条件更差。 宁夏人 1的平均 受教 育年 限低 ,农 民 3 受教育程度更低 。2 0 0 7年 ,宁夏 6岁以上 人 1平 均受教育年限 为77 年 ,比全国平 3 -5 均水平少 03 .7年 , 属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 国平均值 为 66 .%, 宁夏为 3 1 ,远低于全国 ,在全国 3 个 % 1
省 市 中排 名 倒 数 第 一 。2 0 年 ,宁 夏 工 业 07
国。自2 0 年 至今 ,宁夏 GD 00 P年均增 幅
达 1 %。 l 增幅连续十年超过 1 %。 9 8 15 0 19— 2 0 年是 宁夏经济增长最快 的时期 , 09 年均
平 ,且城市居住条件好于 农村 。宁夏城 乡 可 支配 收入 比为 35 ,城 乡收入差距在 :1 全 国排 名第十位 ;城镇居 民的恩格尔系数 为3 .%, 5 1 农村居 民的为4 .%。 16 可见 , 宁 夏城 乡收入 差距巨大 ,农村 居民的生活质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设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
[ 关键词 】十 七大报告 ; 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 ; 变经济 发展 方式 ; 转 关系 ; 意义 [ 中图分类号 】F 2 . 103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编号】1 0 —5 4 (0 80 文 0 1 1 0 2 0 )3—0 9 —0 07 4
被经 济理 论界视 为 同一概 念 , 但很 少 使 用经济 发 展一 词 。以后 由于 需 要 开始 分开 使 用两 概念 , 济学界 经

些 学者 将经济 增 长定义 为 产 出的 增加 , 认为 这是 发达 国家经 济学 的研 究课题 ; 经 济发展 定 义为结 并 将
构 的改变 , 并认为 这 是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学 的研 究 课题 。当 经济 增 长成 为 一个 全 球 性 现 象和 经 济 发展 成
出的 代 价 过 大 。十 七大 报 告 在 全 面把 握 我 国经 济 发 展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 当前 的 发 展 实 际 出发 , “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从 将 转 改 为 “ 变 经济 发 展 方 式 ” 转 。这 种 改 动 内涵 发 生 重 大 变 化 , 我 们 党 对 经济 发 展 规 律 认 识 的 又 一 次 飞跃 , 对 我 国现 代 化 建 是 这
从 “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 变 经 济 发 展 方式 " 转 到 转
王 迥 澜
( 岛大 学 法 学院社 会 学 系, 东 青 岛 2 6 7 ) 青 山 6 0 1
【 摘
要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的 经 济 建设 取 得 了举 世 公 认 的 成就 ,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比 较 粗 放 , 我 但 实现 经 济 快 速 增 长 付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从发展观的历史演进看“增长”与“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发展=经济增长”的“第一代发展观,形成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经济上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因此战后各国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学者将发展理解为物质福利持续而长期的改善,即物品和劳务(产出)流量的增加。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实际上等同于经济增长,虽然前一词通常主要用于贫穷国家,而后一词用于富裕国家。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第二代发展观,形成时期。

在“第一代发展观”的影响下,各国不惜代价一味追求人均产出增长最终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个方面发生颇为突出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这不得不使人们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提出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成为当时的主流发展观。

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结构转变+可持续”的“第三代发展观”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新大英百科全书》(1980)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列为两个辞条,明确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钱纳里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即从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向另一个结构的多维过渡。

1987年联合国通过的《东京宣言》更是将持续性、平等、社会公正、安全等列为经济指标。

显然,这一时期对发展内涵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是当代最前沿发展观形成时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认为自由(包括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等内容)不仅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更是发展的主要手段。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特征,对以“两型社会”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障碍、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两型社会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4-02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了,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提高,再到结构升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两个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消费需求导向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发展导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旨是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的发展转变是培育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依靠自然要素转向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最鲜明的标志是强调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以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开始在不同地区探索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发展改革进行“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综改试验区重点落脚在“统筹城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展开新一轮改革探索。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研究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研究
展规 律 的认 识 达 到 了一 个 新 阶段 。 同时 , 为我 们 转
概 括 起来 说 , 济发 展 的真 正含 义 就 是人 均 福 经 利 的增 长过程 , 不 仅 包 含 国 民财 富量 的增 加 和 经 它 济机 体 的扩 张 , 而且还 包 含着 满足 基本 需要 、 高人 提 类尊 严 、 扩大选 择 自由 的质 的变 化 。经 济 发 展 方式 也就 是 围绕经 济 发 展 的 目标 和要 求 , 过 追 求 产业 通
变经 济发展 理念 , 制定 和完 善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管理 模 式 , 动 产业结 构优 化升 级提供 了前提 和保 障 。 推

结构优化升级 、 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等手段 , 最终
实现 经济 社会 和谐 发展 的经济 发展 模式 。 第二 , 经济 增 长 。“ 济增长 是 由制度 变迁 促动 经
济发展方式新表述 的演进过程 , 阐述 了提 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 的背景和 原 因。提 出 了建 立幸福指数评 价指 标 、 立责任政府 、 建 明确政府 的责任 目标 等对策与建议 。
[ 关键词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 ; 责任政府 ; 福指 数 幸
[ 中图分类号 ]04 1 1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0— 7x(o8 o —03 — 4 10 9 1 2o )3 0 1 0
托达罗( PT 在其《 M. .M) 第三世界 的经济发展》

素使用方法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经
济增 长方 式 , 转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就是 从 粗 放 型 经 济
增长 方 式 向集 约 型经 济增 长方 式转 变 。
书 中 , 发 展定义 为 “ 将 一个 社会 或社 会体 系 向着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李省龙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深刻地理解这一论断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深入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与含义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实现更多经济产出的单纯的经济增长,二是侧重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经济发展。

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亦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前者包括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的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增长和主要依靠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实现的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增长等两种增长方式。

其核心在于前者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后者则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

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而社会对其具体发展方式的选择总要受到其本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意义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实践引发理论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

实践引发理论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
从外 延增 长 向内涵 增 长 的转 变 , 一 个 系 统 的全 是
只追求增长的发展方式。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 定、 健康 、 可持续发展 , 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 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 畴, 但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经济增长是
Ke r s mo eo c n mi rw h;e o o cd v lp n ;mo eo c n mi e eo me t r n fr y wo d : d f o o cgo t e c n mi e eo me t d fe o o cd v lp n ;t so- a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然(9 2 ) 男, 苏徐 州人 , 孙 18一 , 江 中共江 苏省委 党校硕 士研 究 生, 究方 向: 研 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 。

21 —
兰 州 商 学 院 学 报
2 9 第1 0 年 0 期
胡锦涛总书记 20 07年 6 2 在 中央党校 月 5日 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 中首次提 出“ 变 转 经济发展方式” 这一新 思想和原有 的经济增 长 , 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要求我们系统地从经济
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发展经济 , 转变原有 的单 纯的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 只强调经济增长 , 同时还
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 源配置的优化 , 资 生产技 术的创新 与社会组织 和和谐社会 的建设与完 善
等, 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内涵 , 就不只是从 粗放 型增长 向集约型增长或者
总2 5卷
第1 期
兰州商学 院学报
J un l fImz o o o r a  ̄ h u C mmeca olg o rilC l e e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展观 ” 形成 时期 。这 一时期 人们对 发展 的理解 从经 济领 域逐 渐 扩 展 到资 源 、 环境 、 口和社 会等 多 人
个领 域 。《 新大英 百科 全书 》18 ) (90 将经 济增 长和经 济 发展 列 为两 个 辞条 , 明确 区分 了二者 之 间 的
关 系 。钱 纳里 明确指 出经 济发展 就是经 济结 构 的成 功 转变 , 即从 一 个 相对 固定 的结 构 向另 一个 结 构 的多维过 渡 。1 8 9 7年联 合 国通过 的《 东京 宣言 》 更是将 持续 性 、 等 、 会公 正 、 平 社 安全 等列 为 经济
数量增 长 、 模扩 张等 , 规 经济 发展 则要 求更 多兼 顾非 经 济 ( 社会 ) 面 , 方 如收 入 分 配 、 生态 环 境 、 人均 福 利等 , 从这 个意 义上说 , 济增 长是 经济发 展 的基 础和 手 段 , 经 而经 济 发 展 是经 济 增 长 的 目的和 归
宿 。因此 , 我们 决 不能把 完成 经济增 长 指标 简单地 等 同于 实现经 济发 展 , 对经 济工作 的考 衡更 要把 视 野从增 长扩 大到 发展 , 防止 出现“ 增长 无发 展” “ 要 有 、正增 长 负发展 ” “ 、 高增长 低发 展 ” 现象 , 努力 形 成经济 既持 续增 长又健 康 发展 的 良好 局面 , 或许: 这 是将“ 转变 经济增 长 方式 ” 调整 为“ 变经 济发 转
界人 口、 工业化 、 污染 、 粮食 生产 以及资源消耗按 现在 的增长趋势继 续不变 , ……最有 可能 的结 果是人 口和工业生产能 力这两个方面发生颇 为突出的 、 无法控 制 的衰 退或下 降”2 , [] 这不 得不使 人们对 发展 问题进行深刻反 思 。时任联合 国秘 书长吴丹 提 出的发展 是经 济增 长和社 会变革 的统 一 , 发展 的关键 是实现社会制 度 、 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 式 由传统 向现代转 型 , 为 当时的 主流发 展观 。 成 8 0年代初 至 9 O年代 中期 , 发展 一经 济增 长 +社 会变革 +结 构 转变 + 可持续 ” 第 三代 发 是“ 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步,效益不断提高。

但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又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辩证联系的。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

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都一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走一条既有较高增长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上一致,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

形势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PT学习教案

形势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PT学习教案
第16页/共43页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之路越来越艰辛。 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光伏反 补贴的初裁结果,税率为2.9%至4.73%;5月 又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 裁结果,税率达31.14%至249.96%。7月, 德国企业SolarWorld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 ,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共 有25家欧盟企业上诉要求对中国太阳能产品 进行调查。欧盟很可能参照美国的裁决做出 对中国不利的结果。
第9页/共43页
2.传统“比较优势”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 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难以创新,缺少核 心技术,因而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利润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大; 劳动者工资低,消费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启动内需; 一旦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在,或者有优势更大的地区
第5页/共43页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
1)八届二中全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十二大:要把全部工作转到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 3)十三大: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到集约经营为主。 4)十四届五中全会: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 本性转变。 5)十七大报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十八大报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加快”二字力重 千钧。
引领信息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 设更使互联网迅速得到普及,也使美国 经济走出衰退,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科技创新使美国长期以来稳坐世界超级 大国宝座,也使美国经济虽历经挫折, 但都能迅速复苏并继续发展。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

我 长期 发 展 战略 的一 个重 大转 变 , 一历 史 性跨 越 是 建 国 以来 尤 其 是 近 三 十 年 中 国经 济 高速 增 长 累积 的 结 果 。从 这
“ 变经 济增 长 方 式 ” “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变 iA. , 转 到 转 的 - 手 结合 经 济 发 展 的 有 关 理 论 , 以 得 出这 样 的 结 论 : 变 经  ̄ 可 转 济发 展 方 式是 现 阶 段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 必 然 选 择 。
式逐渐成为主导。
1 济 增 长 与 经 济 发 展 概 念 的 区 分 。 经 济 增 长 是 指 一 个 . 经 经 济 中 的 国 民生 产 总 值 和 人 均 收 入 变 量 的 持 续 增 加 过 程 。经
济 发展 是 通 过 提 高 和 扩 大 生 产 力 水 平 , 现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可 实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2期 08
经济研 究导 刊
E CONOMI S ARCH C08 2, 0
总第 2 期 l
S ra . l e il No2
从 “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 变 转 ’ 转 , 到 经 济 发展 方 式 , 变 迁 , 的

个 国 家 或 社 会 经 济 增 长 的 总体 特 征 , 同 的 增 长 方 式 反 映 着 不
命题 , 且强讽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未来经 济发展 目 并
不 同 的增 长 源 泉 以及 由 增 长 源 泉 所 制 约 的增 长 结果 。在 人 类 历史 上 主 要 经 历 了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的增 长方 式 。第 一 种 是 指 生 产 技 术 不 变 , 纯 由生 产 要 素 数 量 增 加 所 引 起 的生 产 总 量 的 单 增 长 , 之 为 外 延 式 增 长 ; 二 种 是 指 由 市 场 分 工 制 度 安 排 称 第 以及 生 产 技 术 改 进 等 情 况 , 致 资 源 使 用 效 率 提 高 而 弓 起 的 导 f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

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

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财税对策思考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财税对策思考

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首要因素和必要 的物 质条件 ,
没 有 经 济 增 长就 没 有 经 济 发展 ;但 经 济 增 长又 不 同于 经 济 发 展 ,单 纯 的经 济 增 长 可能 会 出现 “ 只增 长不 发
和把握 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的基础上提 出的重要方 针、 、
展 ”的现象。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 因素 的配置方式和 利用方法 ,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 二、当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 长期 以来 ,受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 术水平 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
的 投入 和 物 质 消 耗 来 推动 ,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也 因 此一
杂 、由低级到高级 的变化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 式 逐 步 开始 了从粗 放 到集 约 的第 一 个历 史 性 转变 。
而且 强调经济结构 的基本变化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的 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 、生态平衡 的保持 、环境
污染的治理 、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量 的变化等 。经济
j西 经 学 报 江财大学
维普资讯
从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财税现为 以投资消费关系 不协调 、 “ 一二三”产业 发展 比例不协调 、城乡发展 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 调和 自主创新 能力
维普资讯

羹■羹羹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及其财税对策思考
钱 淑萍
( 西 财 经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江 3 0 1) 3 0 3

要 :从 转 变经 济 增 长 方式 到 转 变经 济发 展 方 式是 党 中央 在探 索和 把 握 我 国 经济 发 展 规 律 的 基 础 上提 出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方式 的转换 。产业 结构优 化升级 必然 带来 生产要 素

第 二 、 三产 业 协 同带 动 转 变 ; 续 发 展 主要 面 第 继
向消 费者 的服 务业 , 大短 缺服务 产 品供 给 , 足多 扩 满 样化 的服 务需求 , 促进 经济增 长 由主要 依靠投 资 、 出 口拉 动 向依 靠 消费 、 资 、 口协调拉 动转 变 。 投 出 其次 , 形 成推 动 经 济发 展方 式 转变 的体 制和 要 机制 。转变 经济 发展 方 式 , 高 经济 发 展 的质 量 和 提 效益 , 必须有 推动 经 济 发展 方 式转 变 的体制 机 制 做
深化 价 格 、 收 、 政 、 融等 方 面 的配 套改 革 。价 税 财 金
可持续 。所谓 不稳 定 , 是投资 增长率 过高 , 就 信贷投
放过 多 , 币 流 动 性 过 大 , 贸 和 国 际 收 支顺 差 过 货 外
高 ; 谓不 平衡 , 所 就是城 乡之 间 、 区之 间、 地 经济 与社
和优 化经 济 结 构 , 没 有 要 求 转 变 资 源 利 用 方 式 。 更
对一 个 国家 来说 , 变 经 济增 长方 式并 不 能保 证 实 转
经济 体制方 面取 得 重 大进 展 。转 变 经 济发 展 方 式 , ”
是 在探索 和把握 我 国经 济发展 规律 的基础 上提 出的 重要 战略方 针 , 是从 当前 我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实 也
维普资讯
展 , 而达 到速度 和结 构质 量效益 相统一 、 济发展 从 经 与人 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以及 经济 全面协 调 可持续发 展, 最终 实现发 展 为 了人 民、 展依 靠 人 民 、 展 成 发 发 果 由人 民共 享 。这 一 切 正 是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内在 要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ontent/2007-12/25/content_708566.htm周叔莲刘戒骄 2007-12-25 来源:光明日报[字号:大中小]编者按党的十七大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

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就要求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分,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提质升级的必经路径。

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入探索,本版特刊发几位学者的论文,以促进学习与交流。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对我国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40、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

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

后来,由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继续将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一、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要回顾建国后,对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1949年到1995年,经济处于又多又快增长(粗放型增长)阶段。

其标志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把多与快放在好与省的前边,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扩张。

第二,从1995年到2007年10月,处于经济又快又好增长方式阶段(既注重速度,又注重效益)。

标志是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2007年10月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

标志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理论界,从1980年董辅礽发表的《我国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研究问题》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04年吴敬琏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阶段(农业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两种模式(靠自然投入的增长、靠效率提高的增长),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方式做了很多研究。

但在党的十七大以前,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仍没有超出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分析框架。

虽然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制度障碍、技术重复引进、收入差距扩大、公众福利低下、资源掠夺性开发、环境恶化等问题。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

因此,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明确把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说明我们的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表明我们需要的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未来换取高速度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向全党全国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要的是发展质量,而不是GDP数字。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

“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发展”更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突出了“好”字当头的总要求。

经济增长是指产出数量上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增加,也包括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大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复杂得多。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
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要复杂得多。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转变。

更强调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单一点说,就是按照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十七大又明确把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明我们的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表明我们需要的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未来换取高速度的发展。

这种发展内涵,摈弃了轻视或漠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经济增长方式,容纳了经济结构优
化、收入分配合理、资源环境改善等内涵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使经济发展朝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
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近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渐显现,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水污染严重威胁中国的水资源安全。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材料显示,在为全国将近一半人口提供用水的海河、淮河、黄河水系中,有超过70%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2007年5月31日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给我们城市饮用水安全敲响了警钟。

另外,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也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中国目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浪费十分惊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 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

虽然经济增长比较快, 但能源消耗速度远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大量数据表明, 中国既是世界上能源消耗大国, 又是世界上污染排放大国。

这不仅严重的危害了国民的身心健康, 还造成了负面的国际影响, 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
的环境外交压力。

因此,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每年保持9.7%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商品畅销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工厂。

由于
我国出口商品是在大量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比例中较小。

中国很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出口的大量商品是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赚取加工费,而跨国公司却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只有走不断创新的道路,把中国出口商品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

报告提出“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三个转变”富有新意。

长期以来,由于依靠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微,中国不得不把大量商品输往国外,出口逐年增加。

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宝贵的资源,造成了日
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日益抬头。

某些西方国家乘机散发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有8亿人口在农村,国家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鼓励人民合理消费,使国内市场活跃起来,中国经济发展才会不断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