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特点“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根底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生疏,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
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时机。
〔2〕注重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表达,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四〕教学难点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根底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根底概念的缺乏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能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特性的三个方面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难点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音调演示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高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强调音调由频率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音调不同的声音。
2. 响度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进行敲鼓实验,改变敲击力度,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引入振幅的概念,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用播放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声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讲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
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音调的定义及其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响度的定义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音色的定义及其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声音的三个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声音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教具:音叉、鼓、橡皮筋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特性;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声音波形图等,形象展示声音特性的相关知识;
3.技术工具:音响、麦克风、示波器等,用于实时演示声音的变化。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形象化展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演示声音特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3.声音特性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声音特性在生活、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鼓的振幅等,观察声音特性的变化;
2.分析讨论:针对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节,主题为“声音的特性”。在我国的物理课程体系中,声音作为基础物理概念之一,其学习具有重要性。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特性》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教材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梳子,让学生体验声音音调有高低之分。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科学问题的作用。
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通过学习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二、学法点拨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可以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的理解。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环节中表现出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方面。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验指导和示范,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
此外,我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计划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 不同介质传播速度
3. 声音特性的实际应用
- 音量调节:振动幅度
- 隔音:材料、结构
4. 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特性变化
- 尺子振动:音调变化
- 球体碰撞:响度变化
5. 小组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
- 音乐、通讯、建筑等领域
- 解决实际问题:噪音减少、音质改善
6. 总结回顾:声音特性的重要性和应用
- 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可能不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例如,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尺子进行振动,观察音调的变化;使用不同大小的球体进行碰撞,观察响度的变化。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二、实验器材自制机械示波器、自制发音齿轮电扇、学生自制乐器(可发出不同音调声音)、学生自带乐器(吉他、尤克里里、电子琴、笛子等)、手机应用:oscillo(声音示波器)、FreqCounter(频率计/示波器APP)、信号发生器APP、相机、慢镜头三、实验创新要点(一)探究实验创新:1、用乐器当实验器材:摒弃了课本上发声不明显的探究实验,例如钢尺、橡皮筋等,讲声音,我们就直接拿生活中的乐器来上,学生将平时演奏的乐器和自己制作的乐器带到课堂,用这来研究声音的特性。
课堂里乐音环绕,每个学生都喜闻乐见,体现了本课“物理、音乐、生活的有机融合”。
2、实验方法新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各种方法看清楚实验器材的振动,例如放大法、转换法等。
学生用手机慢镜头拍摄或用示波器显示吉他弦的声音波形。
(二)演示实验创新:1、发音齿轮电扇实验:由于初中生对频率的理解有难度,于是我自制了发音齿轮电扇如图1,做演示实验,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改变转速即改变频率,而且齿轮刮硬纸片的声音响亮而稳定,不同档位发出声音的音调差异也非常明显。
因此学生可以毫无犹疑得出结论:音调与频率有关。
这个演示实验直观不拐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图1 发音齿轮电扇机2、自制机械示波器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般是通过话筒用示波器描绘不同频率的音叉的振动同学,而学生往往会对示波器原理感到抽象,难以将波形与发生物体的振动对应起来,因此我自制了机械示波器,实验装置设计图如图2,实物图如图3。
在敲打音叉发声的同时,旋转镜转动,调整转速,就可在屏上呈现振动图像,敲打不同大小的音叉,显示的波形不同,如图4、5。
图2 机械示波器装置设计图图3 机械示波器装置实物图敲打不同频率的音叉,学生可以看见小音叉的波形更密,说明音叉的振动更快。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条理清晰地建立起“声音——振动——波形”的联系。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第一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安定区阳坡学校的教师赵绘霞。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内容与达标要求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知识后,对身边的各种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大特性以及影响这三大特性的因素;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持久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做的实践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验增加形象性和直观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望。
但是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完善,他们对物理知识系统的建立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他们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充实自己的机会,完善物理知识结构,同时更希望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设计思想——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
在学习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悬念,让实验的神奇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结合课件分析对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解,得出教材结论并利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声音现象。
2024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范文
2024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的特性》,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产生的条件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变化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声音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声音的特性,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音调的变化规律②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声音特性的研究中,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教法、实验教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资料,以直观呈现声音特性的现象和实验过程。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课堂引入为了激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兴趣,我将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并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通过这个互动的方式,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声音的条件。
环节二、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我设计了实验活动。
首先,我准备了一根线,让学生拿着线摆成直线状,然后用手指轻轻拨动线的一端,产生声音。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主导声音大小的因素是线的松紧程度。
环节三、知识讲解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之后,我向他们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变化规律。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我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关系,以及音调高低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环节四、展示实例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展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各位教师,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的特性》,按照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讲授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声现象是同学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加系统学习和讨论的第一步,因此庇护好同学的奇怪心和严谨仔细的求学看法尤为重要。
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扬原理之后,对身边浮现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忙同学建立概念至关重要。
本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一节难点。
这对于同学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进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看、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能激发起同学学习物理的热烈,产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二、说学情(过渡句:同学是学习的仆人,同学已有的学问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动身点)我所面向的是初中八班级的同学,他们的抽象能力虽然已经有所进展,对于生活中的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扬,但还不擅长总结归纳。
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同学这一特点,并保持同学对物理的奇怪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尽量通过小试验把声现象转化为可观看的现象,二是要注重对同学的启发,敬重同学的主意,适时反馈。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影响因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钢尺振动试验、乒乓球音叉试验,发觉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讨论问题的办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物理的爱好,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看法。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最初感受。
但学生从生活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欠佳,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以及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这种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区分声音的三种特性。
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生小乐团演奏【实验一】科学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实验器材为钢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在此实验中,很难控制两次拨动钢尺力度相同,同时也不易分辨钢尺振动的快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创新是:用有档位的手持小风扇、塑料垫板替代钢尺初步感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我的操作是:改变风扇的档位调节齿轮的转速,比较音调的高低,请看学生实验。
通过本实验,观察到:齿轮转速越快,音调越高。
由此可初步感知: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发声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为了进一步科学的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方案是用相同的力分别敲击不同的音叉,并将声音输入示波器,比较波形。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活动一:音调(10分钟)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音调?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5、根据小资料的内容回答,哪些动物能发出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能听到次声波?活动二:响度(10分钟)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1、什么是响度?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3、什么是振幅?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三:音色(10分)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1、什么是音色?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结论: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决定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
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是《声音的特性》。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声音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课程将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1、理解声音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声音的物理属性,包括波动性、响度、音调、频率等;3、了解声音的心理属性,包括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和听力健康的重要性;4、掌握声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医疗、工业、军事等。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讲解声音的概念及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物理属性。
例如,通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到不同的音调和响度,并观察音叉的振动。
3、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心理属性,如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例如,讲解医疗领域中的超声技术和工业领域中的声音检测技术。
三、教学过程1、开场(5分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声音特性的意义和价值。
2、讲解声音的概念及重要性(10分钟)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3、演示实验,讲解声音的物理属性(20分钟)通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到不同的音调和响度,并观察音叉的振动。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波动性、响度、音调、频率等物理属性。
4、讲解声音的心理属性(1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心理属性,如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5、讲解声音的应用场景(20分钟)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例如,讲解医疗领域中的超声技术和工业领域中的声音检测技术。
6、课堂互动与实践(10分钟)让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实践,如让他们自己制造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1、引入(1)(1) “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 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2、引入(2)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声音的音调(1) 教师演示: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
(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2) 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3)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 板书)。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学问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试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分。
教学预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制造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剧烈的探究愿望)(约4 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2.叙述:同学们刚才观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昂扬;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宏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老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观赏乐曲,受到剧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同学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肯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试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凹凸不同的音符。
叙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2.同伴评价:学生将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
3.教师反馈:我会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
1.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声音特性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2.研究作业:学生将选择一个与声音特性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下一次课堂上分享成果。
3.思考题:学生将回答一些思考题,深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分为三个区域: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标注课程标题和节课主题。内容区采用条目式布局,依次列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相关实验结果。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用于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把握知识结构。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准备详细的板书草图,课上以慢速、清晰的字体书写,并适时擦除不必要的部分,保持黑板的整洁。同时,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增强板书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误差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指导学生进行精确的实验操作,并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3声音特性说课稿
声音特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的第二节。
它紧接着上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征。
本节课虽非中考的考察重点,但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了解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物体发声不同,是由于音色不同。
了解人和动物的发声、听觉频率范围不同。
有些频率的声音,人听不到,动物却能听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教材通过比较振动快慢不同的发声体发声不同揭示了音调同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理解了这一知识点,用同样方法就很容易理解响度和物体振幅的关系,从而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同时,由于初二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不强,并且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这两个概念搞混淆,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媒体:实物(音叉、小锤、木梳、纸片、橡皮筋等);录音机、磁带。
二、说教学法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学生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演讲,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讨论发言。
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学法分析: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
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建构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用录音机分别放一段男声和女声,一段音量大和一段音量小的声音,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2.2声音的特性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作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声音特性现象,分析其原理,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3.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采用图示和流程图来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和理解。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在课前精心准备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在课堂上及时更新板书,保持与教学进度同步;
-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强调关键信息,提高视觉效果;
-在实验前明确安全规则,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声音特性的实际应用。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
2.分析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错误类型;
3.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互动环节,提供更多实例;
(3)使学生认识到声音在科技、音乐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技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频率、振幅与声音特性的关系;
(3)运用声音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
(1)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尤其是音色的特点;
(二)新知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中新初中校李德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心智水平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
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
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层面: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两种探究方法。
(三)、知识技能方面:(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也是本节知识的重点。
在这三个特性中,由于生活原有的经验,声音的音色相对容易理解。
(二)教学难点音调比较抽象,所以音调是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极易混淆,这是第二个难点,应重点突破;而本节的第三个难点就是物体的结构特点对振动频率的影响,也就是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调的关系。
五、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
同时让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六、学法分析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全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
为学生最终明确物理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科学。
当然本节课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七、教具准备实物器材:钢尺、橡皮筋、音叉、鼓、纸屑、A4纸、梳子、扑克牌、装有不同深度水的瓶子等。
多媒体器材:ppt文件、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等。
八、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课堂引入”、“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理解音色探究其影响音因素”、“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环节一、课堂引入本节课的开始我准备让全体学生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首先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同学老师的声音、歌星歌唱的声音、各类乐器的声音等等,然后让学生辨听并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激烈的比赛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探究声音的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由于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中,响度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一个调整,先“响度”后“音调”。
教师通过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也需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
接下来提问学生:“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转换法”来检查振幅大小。
接下安排学生进行几个探究活动:用钢尺、橡皮筋、音叉和鼓来分别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使学生逐步开始形成规范的探究活动过程。
实验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和橡皮筋伸出长度一定、使用同一只音叉和同一面鼓等”。
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中让学生明白: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在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时,还让学生体验“响度”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比如“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
环节三、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音调这一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要分配相对充足的时间。
首先让学生完成两个体验。
活动1: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活动2:在桌面上把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比较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同样让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响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进行猜想,“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用扑克牌快速和慢速划动梳子,比较声音高低有何不同(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听声音的尖细与低沉,让学生感受梳齿振动的快慢)。
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思考,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
在教授频率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
接下来用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然后教师又通过“水瓶琴”的演奏去验证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这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学生明白“水柱的长短”、“空气柱的长短”都会影响振动的频率,从而影响音调高低。
在这个演示中同样要强调“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接下来介绍人体声带发声频率的不一样导致男女生声音音调的差异。
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比如“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对于这一部分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内容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自己完成。
教师要强调的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环节四、理解音色并探究其影响因素首先让学生回顾课前“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明白:我们平常判断发声体的种类就是利用了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
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最后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35页的2.2-4图,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他们的波形是绝对不同的,即音色是不同的,由此可以让学生理解音色是声音的本质特性。
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
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听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经验。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巩固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
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男女声音的差别”的理解,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的讨论,对“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环节六、作业设计1、声音的三个特性指的是、、。
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有关,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辨别的。
4、(绵阳市2008年中考)小明自制了一个音调可变的哨子,当他拉动活塞使其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如右图所示,则这三个音阶与活塞在管中的位置相对应的序号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环节七、板书设计二、声音的特征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发声体粗、厚、长、松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低,音调低(一般发声体细、薄、短、紧等)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音色:声音的本质特性(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