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潮之一,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现代思想的拥护,同时也为中国的革命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20世纪初,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
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醒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同时,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扩大和资本主义思潮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束缚感到厌倦。
二、核心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解放和自由,追求科学、民主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倡导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迷信。
在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现实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指导,拒绝追求超越世界的幻想。
同时,新文化运动还强调民主和平等,推崇个人的发展和人权的尊重。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文化运动使得封建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将中国社会思想从封建传统中解放出来。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拥护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
此外,新文化运动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觉醒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它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推动思想解放、传播现代思潮、培养革命干部等多种作用。
虽然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打压,但它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现代经济信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 帅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新文化运动,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提倡“德先生”、“赛先生”,以民众的思想解放为主要目的。
后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空前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破了社会封建思想的禁锢,为中国转变当时落后的社会面貌,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和制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想要真正富强,仅仅依靠改革是行不通的,改革的起点一定是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70-02一、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概述(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1898年,戊戌运动的失败,启发人们:中国社会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固步自封是万万不可的,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改良是不可能完成的。
1.政治上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度混乱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后,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
一方面,袁世凯加紧搜刮中国百姓,另一方面北洋军阀割据,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相当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当中。
孙中山等一批革命派,为挽救中国社会在做着不懈努力,但没有实权的孙中山等人,还是以失败告终。
2.经济上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稳定发展的 重要历史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方面的操纵,侵略活动有所减少,中国一批仁人志士开始谋求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缓慢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同时,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4)指导思想: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 “科学”
(5)结果和影响:都打击了封建专
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不同点:(1)时间不同:启蒙运动 主要发生在17、18世 纪。而中国新 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
新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 发展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2)倡导者:都是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 进的民主主义者
(3)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 的思想解放运动 (4)内容:都强调民主与科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 等。
都强调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都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解题思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
我们一般从时间、背景(国内: 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等; 国际背景:世界局势、国际关系,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内容、 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思考
(2)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成为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 化运动,而启蒙运动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运动。 (3)影响范围不同:新文化运动局限于中 国,而启蒙运动兴起于欧洲,却对整个世界 都产生了影响。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的时期,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反思传统观念,并逐渐形成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开始,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一、洋务运动:西方科技传入的契机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成为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危机之中,不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
为了强国富民,晚清政府推行了洋务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队组织。
洋务运动带来了机械制造、航海技术、近代军事等方面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二、洋务运动的反思:传统观念的剥落然而,洋务运动也带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
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足,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反思。
传统礼教、封建制度成为了绊脚石,不再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革命、变革,呼吁改革封建社会,使中国步入现代化。
三、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中国启蒙的探索接着,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成为了中国思想启蒙的新尝试。
在这两次维新中,中国知识界仍然积极探索,倡导近代化的观念,推动社会转型。
戊戌维新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创了改革的势头;而百日维新则激发了更多人的思想,推动了变革的步伐。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界开始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近代启蒙思维。
四、新文化运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高潮,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以思想解放和科学精神为中心的新文化,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观念,批判旧有文化与传统观念。
在这个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崛起,他们以锐利的笔触,抨击封建文化、封建习俗,呼吁革命,引领了文化变革的浪潮。
五、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深远影响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的重要价值
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的重要价值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倡导“民主、科学、自由”,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摆脱封建的束缚。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他们不断地倡导着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试图打破传统,引领中国思想的新风尚。
首先,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把现代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摆在新文化运动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们重视知识分子的角色,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社会青年,而以知识分子为灵魂的革新力量。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西方文化、倡导现代化思想成为了主流,提倡科学,追求真理和解放人类的本性。
新文化运动主张自由思考和言论自由,呼吁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并且反对旧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赋予了中国人新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带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想觉醒和文化自信。
第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很多文学作品在当时播撒了种子,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作家们开始关注民间文学以及大众文化,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把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作家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开始追求表达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也同时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美好。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大批文学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期。
作家们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和抱负、对人生真理的深刻探求,以及对独立人格、人权自由的深思熟虑,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他们以包容、创新的姿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和政治变革等方面的成果和困境。
它不仅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全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社会的压迫,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动荡。
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封建文化为主要目标,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活动和思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来自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学生运动之一,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根源在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它由于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的压制,逐渐演化成了一场关于根本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对话,这种对话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渴望,更反映了对民族文化观念的重新认识和追求。
五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学生们对民族文化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热情追求,他们强烈要求政治改革和社会现代化,对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展开了激烈的反抗。
五四运动的思想启示和文化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它呼吁重视民族文化的复兴,让人们认识到要尊重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要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五四运动强调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推崇民主与自由思想,批判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
五四运动在意识形态、思想启蒙、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五四运动以外,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传统文化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新思潮,主题和方向与传统文化法学、儒学形成强烈的对话和碰撞。
新文化运动不仅启蒙了民众的思想,也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新方向和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反对文学宣传,倡导实事求是、实践验证的文学风格。
其中著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文学题材,帮助大家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发掘新的历史思考方式。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文体革新和思想启蒙。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作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在文学、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一、文体革新文体革新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时期,传统的文体和形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进步。
1. 白话文运动最显著的文体革新之一是白话文运动。
在过去,文言文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正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知识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文言文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作家们开始转向使用白话文写作。
白话文是民间语言,通俗易懂,不仅能够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
2. 新诗运动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的诗歌形式受到了新诗运动中一些反对者的批评,他们认为旧有的诗歌形式限制了诗歌的表现力,因此他们开始尝试用自由的形式写诗。
这样的诗歌形式包括自由诗和现代派诗歌等。
这些新形式的诗歌更为生动、自由和真实,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3. 戏剧革新新文化运动还对传统戏剧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传统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京剧、豫剧等,但是这些形式无法表达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
因此,一些文化活动家开始通过改变传统戏剧的形式和结构,来反映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况。
他们发挥了更大的创造力,创作了一系列的现代戏剧和话剧。
这些新的戏剧形式更为自由、生动和具体,更好地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理和观念。
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不仅仅有着文体革新的推动,还有着思想启蒙的影响。
随着现代思想的不断涌现,很多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这种新的思想潮流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历史,并且成为了现代思想的基础。
1. 反封建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人开始反思中国的封建文化和制度。
他们认为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谈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谈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历史上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均以失败告终。
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寻找救国良方,然而收效甚微,这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觉悟到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国民愚昧麻木的性质以及行为的堕落。
要想救国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使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是国民精神面貌未变,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虽然结束了,但是封建统治思想在多数中国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首先谈下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背景:一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想猖獗一时。
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为了获得更加长久稳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必须争取政治上的权力。
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反对专制,倡导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口号正好切中时弊,于是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迁往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思想宣传上分为前后期两个部分。
前期主要围绕几个提倡和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
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
然而进入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们去信奉,把它作为一种武器,从思想上控制和压迫人们,于是整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人们的思想愚昧麻木。
为了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必须反孔。
比较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
比较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
相同:①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③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④都推动了本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不同:①法国启蒙思想经过一个世纪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助西方之矛戮中国封建之盾,未及消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
②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象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而是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资产阶级显得胆怯;
③新文化运动呼唤了五四运动,启蒙思想呼唤了法国大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产生于世界近现代史交替时,受十月革命影响,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⑤与新文化运动相比,启蒙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兴起于西欧,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影响全世界)。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这一领域也面临着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思想启蒙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动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改革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改革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教育更接近社会需求,更符合科技的发展要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改革要推动教育的批判精神。
这一精神要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要注重个性的发展,不要陷入机械的训练和复制。
其次,教育改革要推动教育的科技化发展,落实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科技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养。
第三,教育改革要注重综合评价。
不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这要求教育体系要从纯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思想启蒙思想的启蒙是人们对自己认识和理解的提升。
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启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文化价值观等被重新审视和倡导,这一过程被称为思想启蒙。
首先,思想启蒙要打破旧有的文化束缚和传统观念,倡导自由平等的精神。
不断催生发展出新近思潮,鼓励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挑战权威和种种禁忌。
其次,思想启蒙要推广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推崇实证主义和理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反对封建迷信和追逐神秘东西。
第三,思想启蒙应该倡导人道主义的精神,并融入到价值体系中。
提倡自由、平等、人权、人类进步等文化价值观,贡献人类社会的思想精华。
三、教育改革与思想启蒙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
教育改革是实施思想启蒙的过程,思想启蒙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
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相互作用、相向而行,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在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运动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期,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众多文化人物的努力和创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的变革风潮。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晚清末年,留学生们接触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知识分子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在外国接受教育,回国后积极地传达西方思想,这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基础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人口都很难接触到现代科技和思想,因此,中国社会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时,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观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反对旧文化,宣扬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思想。
在反对旧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强调“废去儒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源。
在宣扬现代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倡导了一种“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为中国社会带来现代文明所需的先进知识和技能,借此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提出了“马列主义”的概念,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陈独秀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义化”概念,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三、新文化运动下的文学创作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先锋的推动作用。
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现代生活、社会局势和多元文化背景。
这场运动中崛起了一批优秀的文艺苗子,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这些文学作品促进了新文化思潮的深入发展。
此外,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众多的杂志和报纸,如《新青年》、《实验》、《社会新闻报》等,它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为广大读者传达着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知识。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场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场文化运动引领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启蒙,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现代思想的介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打破旧有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引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
其中,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启蒙的核心思想是“实用主义”,即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启蒙思想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在咨谋会、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启蒙文章,宣传了现代科学和思想。
居伊、蔡元培等人创建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始产生重大变化。
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被引入到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被引进到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信心。
同时,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也被逐渐普及,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思想启蒙的本质是使人们从传统的束缚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迈向更加自由和理性的社会。
而文化自由则是思想启蒙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文化自由的观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文化运动支持汉字拼音化,推广新文学、新音乐和新艺术,使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通过思想启蒙和文化自由,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启蒙思想引导人们独立思考,条理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观点。
这种思想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理性化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文化自由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使中国文化从单一和封闭向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如何启蒙思想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没有皇帝,这对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是个严重的冲击。
中国的思想文化新旧杂陈,政治舞台上自由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科学与迷信等激烈冲突,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基础很不稳固。
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他们想改变这个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实际情况还要早一些,从民国一建立就慢慢开始了。
民国元年(1912年)2月23日,唐绍仪、蔡元培、汪精卫、宋教仁等26人在北上迎接袁世凯的船上,面对浩瀚的大海,怀着对国家统一、建立民主制度的喜悦和忧虑,深感社会现状不适应新制度,发起组织社会改良会并发表《宣言》。
声明要致力“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
1915年9月陈独秀(1879—1942年)及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合作在上海出版了一份新杂志——《青年》(一年后改名《新青年》),亦是宣扬“科学与人权”(后改为民主与科学)。
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正进入高潮,并在日本威胁下,承认了“中日二十一条”。
辛亥革命追求的独立、民主都已化为泡影。
陈独秀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国民缺乏现代公民的素养,没有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这又是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恶果。
他们决心承担这一重任,新文化运动的火炬开始点燃。
《新青年》的主张《新青年》创刊初期,陈独秀和高一涵是其中最主要的作者。
陈独秀是老革命党人,辛亥革命时曾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7年1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他提出青年应有六大自觉: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总之,“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人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启迪公民权利意识,塑造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直是《新青年》的追求。
针对袁世凯及其继承者的专制统治,高一涵着重宣扬自由、民主、宪政和法治。
中国近代的文化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的文化启蒙与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运动的发起者们积极引进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求改变传统观念和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朝现代化迈进。
而在这一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则是承接了文化启蒙运动的火炬,将革命与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一系列思想和文化的革新。
1. 背景与原因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让,传统文化和制度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这种危机感催生了启蒙运动的出现。
作为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启蒙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使中国社会迈向现代,摒弃传统束缚。
2. 文化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魏源、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和学者成为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翻译、撰写新闻、杂志和著作等方式,介绍西方文化思想,鼓励人们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理念。
3. 文化启蒙运动的理念文化启蒙运动强调科学、民主、平等、宪政等理念,在政治、宗教、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他们主张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鼓励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同时,他们提倡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
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启蒙运动逐渐演化为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于旧传统文化的否定,积极努力地寻求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5.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爱国、自由等价值观,鼓励人们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并倡导民主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同时,他们提倡以现代文学、电影、杂志等形式推广新文化,使大众接受新观念,改变传统观念。
6.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对革命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运动激发了年轻学生的思想觉醒,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热情、有责任心的新一代人。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现代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而激动人心的思想革命,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崇,新文化运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思想启蒙也是这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解放和自由。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两个方面来阐述近代中国的历史。
在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保守性,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他们提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观点和主张,例如“废除封建主义,推翻传统文化”、“西学为主,中国为辅”等。
这些观点的提出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新文化运动也强调个人主义和民主自由的重要性,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些观点的传播对于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新文化运动还提倡了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学习。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追求着西方文化的进步和现代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向西方学习才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对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西方思想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
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普及教育和知识传播来解放人们的思想。
在旧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所垄断的,绝大多数人民得不到正规教育的机会。
然而,新文化运动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倡导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也使他们有能力思考和判断现实问题。
通过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培养和准备了大批的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引言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涵盖了从1915年到1921年左右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重要的社会变革,人们开始反传统,探索新思想,探索民主、科学和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启发,特别是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外交、留学等途径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的腐败、封闭和落后也让人们感到不满,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反传统、科学和民主。
反传统意味着要打破封建的束缚,摆脱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科学意味着要追求真理和科学精神,开展研究和创新。
民主意味着要推崇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制度,开展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胡适是一位文学家、翻译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他是《新青年》的主要创办人,并且通过该杂志发表了很多反传统、科学和民主的文章。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启蒙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启蒙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推翻了中国封建传统和孔孟之道的束缚,倡导人们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由选择。
它也推广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通过反传统和民主制度的宣传,推动了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尾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它推翻了传统的束缚,倡导了自由思考、科学精神和民主制度。
它也为中国现代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这些运动与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关注自身的权益与命运,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并探讨它们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标志,它于20世纪初兴起,倡导“求真、反传统”,提倡科学、民主和人权等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发起了一系列触动中国人思想的运动。
通过科学和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人民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开放思维,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权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二、五四运动与社会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节点。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的思想潮流发生了显著转变,倡导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
运动中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的激进行动,迅速传播了现代思想,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此后的岁月中,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革命与改革运动,并最终导致了新中国的诞生。
三、思想启蒙运动与国家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激发了他们对民主、科学和现代化的渴望。
思想启蒙的思潮影响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推动了中国社会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超越。
新思潮与新观念的传播,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与动力。
思想启蒙的运动引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并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些运动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到集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通过思考与反思传统观念、倡导科学与民主,中国社会逐渐迈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
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
”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
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这些文化的变革和演变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化进行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史文化的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尤其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
这个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个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的崛起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表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20世纪初,一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期,现代文学开始崭露头角,一些作家如鲁迅、茅盾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电影和音乐的兴起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表现在电影和音乐领域。
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社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中国现代音乐也开始兴起,一些音乐家如聂耳、冼星海等为中国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体育与娱乐文化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表现在体育和娱乐领域。
20世纪初,一些欧洲传统的体育项目被引入中国,如足球、篮球等,使得体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娱乐文化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遣方式,如戏剧、电视节目等。
六、传媒与科技的进步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还体现在传媒和科技领域。
20世纪初,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开始兴起,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也逐渐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第一节思想启蒙的历史条件
一、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政治乱象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四、新思想的传播和新知识分子的成长
第二节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
一、反帝制复辟 二、打倒孔家店 三、文学革命
第三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倡导“民主”和“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发生 了较大转变,主要是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逼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逐渐抛弃了 资产阶级民主而转向主张劳农专政。 认为劳动阶级必须建立起劳动专政,把资 产阶级完全征服,才可能将财产私有、雇 佣劳动等制度除去,实现消除不平等经济 状况的民主。
二、对“科学”思想的倡导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 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 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 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 行民主政治;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从争取经济利益向争取政治权利转变。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 出路,反封建和主张科学民主与引进马克思 主义的结合,各种思想的提出和碰撞。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的三个明显特点: 即高度集中、与农民的天然联系、以及最坚 决和最彻底的革命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程度极深。 中国工人阶级的反抗,经济利益——进行罢 工、捣坏机器等——阶级自觉和政治要求。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工人阶级正处在转变中 ,预示着中国工人阶级将不断走向自觉并登 上中国—结束封建帝制 袁世凯上台——称帝——倒台,到1918年8 月,段祺瑞抛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 造了一个由安福系把持的“新国会”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几次“护法运动”以及 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中国政坛长达16年 之久的北洋军阀统治,以及各地大大小小的 军阀政治乱象。
一、对“民主”思想的倡导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个性解 放、人格独立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陈独秀认为,民主的实质是人权平等; 民主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更是一 种价值观和国家制度; 民主的实现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关键都 在于实现真正民治。
外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有所减小 ——减轻了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在市场 上的压力, 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时机。
三、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无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
一是封建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 另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这两个阶级都在不断壮大,也都具有实 现民主共和的共同的任务,但资产阶级 的资本剥削、政治上软弱、妥协等阶级 属性和政治态度,都与无产阶级都成了 明显的矛盾。
一、对“民主”思想的倡导 二、对“科学”思想的倡导 三、强调“民主”与“科学”并重
第四节李大钊的平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观
一、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二、拥护并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自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很 快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 化阵地,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 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李大钊、高 一涵等人都做过《新青年》的编辑,而由 他们开启的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 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就被称为中国近代思 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自然就把激 烈批判封建主义思想的矛头集中指向孔子学说 ,鲜明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从易白沙发表《孔子评议》第一次点名向孔子 挑战——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 道与现代生活》、《复辟与尊孔》——吴虞的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主 张阶级制度之害》——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 》、《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狂人日记 》等作品都直接对孔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李大钊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 凯复辟卖国的斗争,后在《 甲寅》、《新青年》等刊物 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 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 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 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等著名 论文,并和陈独秀等创办《 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 四新文化运动。
三、强调“民主”与“科学”并重
对于民主和科学的关系,如同“舟车之有两 轮”,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科学;没是科学,也 无法保障民主。 有了民主,就有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有 了科学,才有人的文化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 要想救治中国惟有实行科学和民主。 “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中,反对复辟帝制 的斗争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帝制复辟的坚定反 击和深刻批判; 2、从帝制中走出来的进步党人完成了从拥护 到反对袁世凯的转变,成为反帝制复辟的重 要力量; 3、孕育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甲寅》杂志 及其主编章士钊成为反帝复辟的重要旗手;
再次,平民主义的真精神是“自由政治 ”,表决——多数要有容纳少数方面意 见的精神,在依法表决后,少数宜有服 从全体决议的道义。 最后,工人政治是“真实的平民政治、 纯正的平民政治”,指经过无产阶级专 政所要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也是指专 政达到途径和制度雏形
二、拥护并介绍十月革命和马 克思主义
一、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
他对平民主义有则自己独特的理解 和主张,主要基于两个核心原则: 一是平民主义政治的根本精神和民 主政治的普遍原理, 另一是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经济组 织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那种理想的 、高“程级”的和最完善的政治。
首先,平民主义是世界的潮流、时 代的精神。是对劳动者阶级政治前 途的展望。 其次,平民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制 度,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政 治和人生是一种应该采取的气质、 以及精神的风习和生活的大观。
新文化运动及其思想启蒙具有明确的政 治目标,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 人志士对国家出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懈探索的必然选择,并为中国的革命 和现代化追求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一节思想启蒙的历史条件
一、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政治乱象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四、新思想的传播和新知识分子的成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 议》系统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一白话文文中国文 学之正宗。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的口号 ,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揭开了文学革命的 序幕 真正把文学革命主张付诸实践且成就最大者鲁迅 接连发表了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并鲜明地指出,文学革 命的实质,就是用民主主义的新文学,反对封建 主义的旧文学 文学革命实质就是用民主主义的新文学,反对封 建主义的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之一
陈独秀推崇科学。 在他看来,民主可防止专制,科学可摆脱 愚昧。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要克服愚昧无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根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 “厥维科学”
科学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指科学精神,二是指 科学方法,三是指具体的部门科学。 尤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重,科学是人们考 察和综合客观事物的现象,形成对认识对象的 概念,而且与主观理性相统一的认识。 科学和理性具有至上的权威,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应该拿到科学和理性的法庭上去检验和判断 科学与迷信是水火不溶的对立双方,要相信科 学就必须破除迷信。
第四节李大钊的平民主义与马 克思主义观
一、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 二、拥护并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 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他具有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崇高的个人道德 品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注重实践, 提出了独特的“青春观念”,即不仅主张 唯物的进化论,更强调自觉改造世界的革 命能动性 从传统儒家的“中庸”与“和”的观念出 发,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调和”观, 接受十月革命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正在 于他赞同那种把俄国文明看作具有调和东 西方文明资格的观点。
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定孔教为国教以及 尊孔礼拜就是专制复辟, 批判了儒家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等伦 理观,认为这是专制主义的核心和基础 反对陈腐自封的“国粹”论和各种封建 迷信,把反孔与当时的现实斗争紧密联 系起来。
三、文学革命
传统文学作品大多内容陈腐,宣扬的几 乎都是封建伦理道德,而且形式呆板, 语言艰涩,八股式文章成风,报章杂志 乃至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也都是文言 文的天下。 封建专制主义的毒汁正是通过散文、诗 歌、小说等等文学形式渗透到人们特别 是青年的头脑中,腐蚀他们的思想,麻 痹他们的意志。
第三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倡导 “民主”和“科学”思想
一、对“民主”思想的倡导 二、对“科学”思想的倡导 三、强调“民主”与“科学”并重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最先倡导并吹响思想启蒙号角,被誉为进步 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 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把民主和科学紧 密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第二节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
一、反帝制复辟 二、打倒孔家店 三、文学革命 清王朝虽被推翻——帝制复辟逆流不断 出现——“尊孔复古”肆无忌惮。 反帝制复辟、打倒孔家店、实行文学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 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积极的 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反帝制复辟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 了很大发展,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采取了一些 鼓励办实业的措施——纷纷投资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