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简介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状元实业家张謇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状元实业家张謇](https://img.taocdn.com/s3/m/caf702ae01f69e31423294d5.png)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
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謇兴办实业:背景:《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口号:实业救国目的:维护中国利益,发展中国工商业,获得利益状况:创办了大生纱厂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吞并。
意义:成了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张謇: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23b1cc8a300a6c30d229f22.png)
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张謇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
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
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
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
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
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
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
1926年病逝。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
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
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
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
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
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
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
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陈启沅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人,生于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载:“陈启沅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 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辩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齐。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27d4a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77.png)
张骞小传张謇(1853一1926),字季直,号啬翁。
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毛泽东主席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1853年(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他自幼聪颖,三岁能背《十字文》。
十二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当即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对仗工整,不同凡响,一时传为佳话。
张謇十五岁开始进入科举试场。
张謇二十一岁时,应江宁发审局孙云锦之邀,任发审局书记,结识了许多有声望的师友,并初展才能。
二十三岁入淮军吴长庆幕府,任机要文书。
客幕期间,当朝尚书翁同龢对张謇品格与才识有所闻,致函吴长庆时,常附笔问候张謇。
后建立师生关系。
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朝政府特设"恩科"会试。
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光绪帝在太和殿亲授翰林院修撰。
这一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翰林院三十五人上疏《请罪李鸿章公折》,张謇单独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主和误国。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准许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怒和忧虑:"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阿赖?"张謇认为,必须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筹办了我国最早的纱厂之一"大生纱厂",从此开始了他"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充分认识到"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在发展实业取得一定资产的基础上,又大力创办教育事业,开始形成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导思想.他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开系统的设想与实践,并希望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a3c3d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2.png)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张謇(1837年-1909年),字柏苍,号漱菴,江苏省太仓县人。
清朝末年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近代中国实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家境贫寒,他的父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为人处事的品质。
在家人的引导下,张謇从小就发展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对知识渴求,向往学习。
张謇小时候父母条件有限,买不起书籍供他读,但他的求知欲望很强烈,于是便利用午休时间到村里的私塾听课。
他只听了半年的课程就通过了私塾师傅的考核,考取了进学堂的资格。
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借书、向他人请教,无论在哪方面他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学习上,张謇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
他认为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他在学习上注重阅读、积累知识,在数学、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他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到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生活中,张謇也是一个自律的人。
他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早起早睡,不偏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他认为,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而这些习惯的养成,正是从小时候家人的教育中得来的。
他还非常节俭,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从不浪费。
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经济基础。
张謇的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功基础。
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自律节俭的习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品质。
这些品质成为他成功的保障,使他在实业发展和政治事业上都得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张謇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与他的背景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张謇出身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关注个人素质的提升。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c501c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b.png)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张謇,字弥圣,江苏镇江人,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奠基人之一。
张謇幼年时家境贫寒,但凭着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最终成为一位状元实业家。
张謇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困苦的家庭中。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辛。
为了给家里分担一些负担,张謇在父亲的带领下,从小就帮助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张謇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帮助父亲计算一些数字,尽可能地减轻他的负担。
尽管生活简朴,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求知欲望,他常常偷偷地去读一些杂志和书籍。
在读书的过程中,张謇凭借过人的才智,很快在学校里表现出色。
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经常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刻苦努力,张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状元。
这一消息传到村里后,村民们都纷纷前来祝贺他,纷纷以其为骄傲。
尽管家境贫寒,但张謇的成绩和才华让人们看到了他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考取状元后,张謇决定远离家乡,去更好的学校深造。
他进入了南京的一个名校学习,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培养了丰富的知识和才能。
学业有成的他,凭借出众的成绩考入了日本东京大学。
张謇在日本度过了几年的学习生涯,回到国内后,投身实业,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
他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发展了许多重要的产业,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在经济领域的建树,张謇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他在晚清时期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他还曾任多个国家重要职务,如大总统、立法总统、候补上议院议员等。
张謇一生致力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他提出了“以商兴国”的观点,主张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实业家身份和政治家身份相辅相成,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张謇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励志的精神。
他从一个贫苦的家庭出身,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状元实业家。
张謇的科举之路
![张謇的科举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9ec73e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4.png)
张謇的科举之路
张謇(1853—1926),原名育才,字树人;今字季直,号处默。
江苏直隶通州西亭场人,侨居海门直隶厅常乐镇。
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及第。
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科举之路:
咸丰三年(1853),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生。
咸丰七年(1857),五岁,入邻居邱畏之先生私塾读书。
同治三年(1864),十二岁,从学通州西亭宋蓬山先生。
同治五年(1866),十四岁,从学通州西亭宋紫卿先生。
同治七年(1868),十六岁,应州、院试皆中,拔附学生第二十六名。
同治九年(1870),十八岁,应乡试未中。
同治十一年(1872),二十岁,从海门厅训导赵菊泉学。
同治十二年(1873),二十一岁,应乡试未中。
光绪元年(1875),二十三岁,应恩科乡试未中。
光绪五年(1879),二十七岁,应选优贡生试,拔第一。
应乡试不中。
光绪十一年(1885),三十三岁,乡试中式,冠“南元”。
光绪十二年(1886),三十四岁,应会试不中。
光绪十五年(1889),三十七岁,应会试不中。
光绪十六年(1890),三十八岁,应恩科会试不中。
光绪十八年(1892),四十岁,应会试不中。
光绪二十年(1894),四十二岁,应甲午恩科会试登第,殿试摘状元。
光绪五年(1879),应选优贡生试,拔第一。
(图片为优贡同年齿录)。
清末状元张謇简介张謇纪念馆格局介绍
![清末状元张謇简介张謇纪念馆格局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d7f210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6.png)
清末状元张謇简介张謇纪念馆格局介绍张謇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别署季子,是海洋大学的创办人,并且为我国棉纺织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謇雕像今年四月,为了纪念他,我国将万米级载人深渊科考船用张謇的名字命名,现已开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能够让自己的名字被用来命名科考船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清末民初,我国正处在一个被侵略时期,那时出现了一大批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其中就有一位是出生于江苏的张謇,清朝末年的状元。
四岁就已将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千字文》,五岁在学塾开始跟着师傅读书。
塾师老师为其取名为吴起元,小字长泰。
十岁的他已经学完了作为启蒙的大多数书籍,并且用自己出色的成绩博得了父亲的赏识,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十五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因为家庭原因而多次未中,至到四十一岁的时,才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当然张謇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在他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些年里,一方面用心研习我国典籍,另一方面,也会结合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等。
不然怎么会主张实业救国呢?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开办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多所学校。
我国的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就是他创办的,同时他还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为我国的民族纺织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状元实业家”。
张謇纪念馆作为江苏人的骄傲,地方 ... 在1936年,也就是在张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为他建立了纪念馆,该纪念馆是由祠堂旧址改建了的,占地面积有三十多亩,其风格为江南园林。
张謇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形似“H”的两层大楼,青砖黛瓦的,实属民国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则以欧洲风格为主,包含展示大厅、接待厅以及影视厅,陈列着跟张謇先生相关的图片、实物。
在展示大厅里陈列着 ... 的三个模型:分别是"清末民初常乐镇区概貌"和"状元府扶海"模型,这两个模型还原了当初常乐镇繁荣的景象,另一个是"青三"铁路与火车,展示的是青龙港到大生三厂的铁路段以及火车,也就是苏北最早的火车铁路。
张謇在中朝文化交流中的身影
![张謇在中朝文化交流中的身影](https://img.taocdn.com/s3/m/5ebc2082ec3a87c24028c4bc.png)
濠 南 别 业
二、两赴朝鲜
张謇在19世纪80年代,曾作 为庆军幕僚两次前往朝鲜执行公 务。 第一次是在光绪八年(韩光 武帝十九年,1882)阴历七月, 应朝鲜国王李熙之请,随庆军统 帅吴长庆率兵前往协助平定“壬 午兵变”,完成任务以后于八月 中旬回国。 第二次是在光绪九年(韩光 武帝二十年,1883)四月,奉长 庆召再次前往汉城军幕协助料理 军务。此次在朝鲜逗留时间稍长, 但由于张謇认为庆军处境与前景 均不甚佳,在冬季提前回家乡度 岁。
张謇和张詧确实对来自于异邦的金沧江待以挚友之礼。 金沧江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除夕之夜,从上海回来的张謇 即持“酒一大壶”前来看望,令其感动不己。以后每到年 残,张家兄弟都要以“岁馈”相赠。每逢时鲜上市,也要 邀其前来品赏。当他生病时,他们必定要来探望,以慰友 心。若值金沧江有新著完成,他们也乐于为之题签撰序。 当张謇所办的育婴堂在资金上遇到困难时,金沧江为 之撰写募捐启示。他以自己的学识帮助张誊的博物苑做文 物鉴定。当伶工学社初创时,他向张謇介绍朝鲜舞艺,并 欲为之访求国内的音乐舞蹈人才。
慈善家
为帮助穷困潦倒的节妇,1896年,他出资设立儒寡会,优恤士族妇女。 为拯救被溺杀的婴儿,1905年,他发起建立新育婴堂,收容婴儿1300名。 为安置无业贫民,1914年,他募资开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100人。 为救助误入风尘女子,1915年,他支持警察局设立济良所,帮助娼妓改过自新。 为造就残疾人独立生存能力,1916年,他购地兴建残疾院和盲哑学校,教授残 疾人生存技能;同年,他将养济院改成栖流所,收养乞丐。 为救助无依老人,他分别在六十大寿、六十七大寿、七十大寿时捐出寿金,设 立养老院三所,每院均定额收容男80名、女40名。张謇创办和支持建立的慈善救 助机构还有为死亡而无处安葬的贫穷者提供帮助的义冢,面积达540亩。 张謇还创办女红传习所、医院、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公园等公益机构。南 通的慈善事业上深深的烙上了张謇个人的印记。 兴办慈善事业需要大笔资金,张謇除将大生纱厂每年盈利拨出相当部分作为慈 善专项基金,还在百忙之中,卖字筹资,育婴堂创办时,资金难以维持,于是张 状元在报纸登广告,一卖就是数年。所筹资金捐给育婴堂。张謇还利用自身影响 力,号召政府拨款资助慈善事业。他还注意慈善机构改革,教养结合,让弱势群 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在二十年岁月中,张謇为慈善事业捐资一百五十万,负债五十万元。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48ffa5af7ec4afe04a1df67.png)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4ee1f333968011ca30091e5.png)
中国实业家张謇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5742898b0717fd5360cdcc1.png)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人物介绍精讲
![张謇人物介绍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e083c3f3102de2bd960588d3.png)
张 謇 故 居
张 謇 纪 念 馆
江 苏 海 门 市 常 乐 镇 始 建 于 上 世 纪 年 代 80
谢 谢 观 赏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 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 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1913 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 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 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 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 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兴 办 实 业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 龢 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 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 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 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 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 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 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到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 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 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最后作为张謇 多年挚友和忠实助手的沈敬夫提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 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 扩展,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
张謇资料
![张謇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28e7ed4195f312b3169a590.png)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
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生平年表张謇作品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
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
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
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小传
![张謇小传](https://img.taocdn.com/s3/m/e59e470487c24028915fc35f.png)
张謇小传张謇(1853——1926),字季直,以行为字,号蔷庵,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江苏通州。
张氏生于咸丰三年,卒于民国十六年,这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为“四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对我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之大,足可与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诸人相比。
张氏享年七十四岁,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大体说来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咸丰三年(1953)到同治十三年(1864)为第一阶段,这是他人生事业的起始期;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为第二个阶段,历经波澜,终于达到人生第一个高峰期;光绪二十年到民国四年(1915)是第三个阶段,他在政商两方面成就均达至顶峰;民国四年到十五年(1926)是他生命中的最后的阶段,盛极转衰,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
第一阶段(1853——1874)这个阶段的张謇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渴望读书应举,光耀门楣。
少年时代,张謇家庭尚算富裕,其父以富农兼营商业,因此张氏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用以读书进学。
加之本人聪颖好学,五岁能诵千字文,因而十六岁即中秀才。
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父母、亲戚、邻里莫不兴高采烈。
然而乐极生悲,张謇“冒籍”被人揭发出来。
原来,张謇出身“寒籍”(清代指三代以内没有功名的人家为寒籍),按制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张家求进心切,于是和如皋张氏商量,让张謇托名如皋张氏之子应试。
对方本来答应了,大概认为张謇不可能考中。
孰料张謇一鸣惊人,于是如皋张氏不断派人来向张謇父母勒索钱物,最后更将其告上公堂,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张謇本人固然狼狈不堪,好好一个家也给弄得破产了。
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张謇本人对科举有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阶段(1874——1894)家道中落之后,张謇仍旧不断应考。
不过,可能是因为遭逢突变心情糟糕,这时的他乡试连考五次落榜,不得已只好先找一份糊口差事,他先是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随后于光绪二年(1876)投到淮军吴长庆幕下任文书,后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军务,张謇随往山东。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f2a9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f.png)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张謇:近代南通之父近代南通是一座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曾是江苏省的四大纺织产业之一,最著名的是南通绸、南通纱。
南通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南通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张謇,他被誉为“近代南通之父”,对南通近代城市建设、慈善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极为重大。
一、张謇的生平张謇(1837年11月9日-1907年1月16日),字裕之,号茵翁,江苏省南通人。
张謇自幼聪颖,14岁中举,后考入湘军武备学堂,曾参与太平天国运动。
后加入同盟会,曾被清政府通缉,后流亡日本。
后来,张謇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受到近代西方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的影响结束。
光绪二十年归国入京,任光绪皇帝侍读,并辅佐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光绪帝死后,张謇因支持光绪帝而被六部落封,逃离北京去了江南。
他后来在南通落脚,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和南通的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张謇对南通城市建设的影响张謇在南通的努力,大大促进了南通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他提倡建立近代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南通的工业革命。
他还大力推广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带动了南通的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他支持南通的海防工程,促进了南通港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长江以南最为繁荣的港口之一。
在他的推动下,南通的交通、医疗、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张謇为南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影响在南通城市建设中是不可磨灭的。
三、张謇的慈善活动影响除了在南通的城市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外,张謇还以其丰富的慈善活动为南通人民树立了典范。
他在南通时,倡导帮扶穷人,赈济灾民,设立义庄帮助孤寡老人和孤儿,修筑道路和桥梁,修建水利工程和灾民救济,他的慈善活动涉及了南通社会的各个方面,受益的人数甚众。
张謇还积极投资办学,资助穷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困难,为南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是帮助贫困人群,更是树立了南通社会的道德风尚,提高了南通人民的道德水准。
张謇
![张謇](https://img.taocdn.com/s3/m/d4543ae4f90f76c661371a9d.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生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5d9ff175f7ec4afe04a1df90.png)
张謇生平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
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作品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
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
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和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
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aba404b1eb91a37f0115c1a.png)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 謇 故 居
张 謇 纪 念 馆
江 苏 海 门 市 常 乐 镇 始 建 于 上 世 纪 年 代 80
谢 谢 观 赏
张 謇
级 泰 语 晋 雨 范 冬 梅 15
简 介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 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 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 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 为“状元实业家”。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 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 “张謇”号开工建设。
实业家张謇简介:简述张謇一生的故事
![实业家张謇简介:简述张謇一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77499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4.png)
实业家张謇简介:简述张謇一生的故事张謇张謇(jiǎn,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
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清光绪状元。
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并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
又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
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
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
1909年(宣统元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后组织统一党支持袁世凯,与国民党对抗。
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
在南通继续办理实业和教育,提倡尊孔读经。
1925年大生纱厂因亏损严重被接管,次年病死。
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等,今有《张謇全集》。
张謇本来是江苏海门人,后来长期居住在南通,一般都说他是南通人。
他十六岁就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
二十三岁的时候,到南京作提督(清朝地方高级军官)吴长庆的文书,跟随吴长庆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当时的许多有名人物。
大官僚翁同和、张之洞、李鸿章等人都很赏识他的才学。
张之洞和李鸿章还想聘请他到自己手下作助手,但是他当时一心一意想中举人,成进士,所以-一辞谢了招聘,专在科举考试上下功夫。
可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太多,名额有限,他虽然很快就考中了举人,但接连考了几次进士,都没有考中,直到光绪二十年才如愿以偿,考取了第一名进士,就是人们羡慕的状元。
自然,他也得到了“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这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
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内部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战与投降的斗争也日益尖锐。
张謇因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积极参与了包括光绪的老师翁同和在内的帝党发动的“主战倒李”运动,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之罪。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https://img.taocdn.com/s3/m/e7ea8b8325c52cc58ad6be84.png)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出生于海门。
光绪乙酉科(1885)举人,甲午恩科(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然而,历经漫长而又艰难的科举生涯后,张謇对官场仕途厌倦至极,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转而从事实业与教育,进而倡导地方自治。
清末,他被学部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入民国后,又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等职。
张謇一生以兴办实业、教育闻名,从1896年筹办通州纱厂开始,至1922年已形成了庞大的大生企业集团、盐垦企业系统,建立起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技校、职工学校等多层次的教育机构体系,被史家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1]实际上,除了毕生经营实业和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张謇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主张借鉴西方经验,变革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扩展其社会功能,并努力付诸实践,在南通构筑了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组织网络,从而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进程。
一清末民初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一)从传统慈善观到近代慈善公益思想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儒家的仁爱、民本与大同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缘业报说,以及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
[2]在张謇一生的慈善思想观念中,同样可见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张謇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正统儒学,从五岁发蒙到四十二岁中状元,科场沉浮三十余年,有如此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倾向于儒家是很自然的。
实际上,他毕生服膺儒学,即便投身实业后,也“言商仍向儒”。
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他所致力的慈善事业及相关言辞中可察觉到。
受地方社会善俗的浸润和家庭的熏染,张謇较早有机缘参与慈善活动。
1883年,通海地区荒歉,张謇筹议散赈平粜,同年还为山东黄河决口灾区募捐棉衣。
1885年中举后,张謇作为地方社会颇有声望的绅士,出于“绅为四民之首”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在慈善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先生其人:
张謇,乳名长泰。
先生少时就西亭从宋紫卿学。
15岁时改名张育才,字树人。
16岁时为秀才。
至浦口为庆军统领吴长庆办理公文。
24岁时改名为謇,字季直。
光绪二十年春赴京应试,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
先生于甲午战争之后回归故里,谋求兴实业、办教育以求存亡。
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几经周折,于光绪25年建成“大生纱厂”。
投产后,年年盈利,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并于光绪二十九年建成全国第一所民办师范。
先生于通州积极推行地方自治,致力地方建设。
在20世纪初的十年内不断开设大生分厂,以及油厂、面厂、染织公司,还参与建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等。
但此后,随着军阀连年混战以及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
虽然张謇为争取企业生存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终究不能实现。
在巨大的压力下,张謇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郁郁不乐。
于民国15年8月24日病逝于南通。
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张謇先生作为近代的实业家、教育家,为当时南通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先生早在百年前就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
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他实业救国的发展战略,大大地推动了当时南通市工业化的进程,并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使得那时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
让南通城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少数为外国人所熟知的城市。
同时先生在近代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大厦之将倾,出色的把握了时代潮流,面对全国的腐朽不堪,面对外强内辱的中国,面对强权,他始终坚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的作风,百折不饶始终不渝的追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地方自治”三大目标,为南通、为江苏、也为全中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现代化成果。
基于张謇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而胡适也认为张謇先生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张謇先生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他虽看似平凡,却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座城市,开创了一个时代。
对于先生,我们能做的,只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