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读后感800字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读后感8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

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

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用白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餐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像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

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

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2024年美学理论读后感范文

2024年美学理论读后感范文

2024年美学理论读后感范文标题:走近2024年的美学理论——个人读后感引言:美学理论是对艺术与美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是探索人类审美情感与体验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美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与变革。

本文将围绕2024年的美学理论发展,展开个人的读后感,尝试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思考。

一、多元美学观的兴起在2024年的美学理论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多元美学观的兴起。

过去的美学理论往往将美的标准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规范或范式,而2024年的美学理论则更加注重多元性和包容性。

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材质与形态,而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社会背景等方面。

这种多元美学观的兴起使得人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广泛,也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品味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审美视野得到了拓宽,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二、个体化的审美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2024年的美学理论中,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变得愈发突出。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并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艺术作品的鉴赏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随时随地进行欣赏和研究。

个体化的审美体验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观众。

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性,也促进了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美学与社会问题的结合2024年的美学理论将更多地关注美学与社会问题的结合。

这体现了美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关注社会问题,传递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们不仅在表达美感,更希望用作品去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美学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审美享受,而是将美学与伦理、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联系。

这种将美学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趋势,使得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思想性,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更好地从中产生共鸣和反思。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第一篇:《美学原理》读书报告《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一、“服饰之美”问题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

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

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

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

“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

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法之美”问题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一)艺术与审美的思考艺术不等于审美,审美先于艺术艺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审美起源于劳动。

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性,也会具有开放性,读者观众不断的更新,艺术会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

书中说艺术并无进步可言,却又能够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扣住人的心理让人感受新的艺术意味中符合现实人们观点的美的共识,这好像就是艺术的心理形式。

人类学本体论,恰恰是在感性形象的艺术中便能实现的最高精神层次,这就是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这才是艺术本身的本体所在。

审美的出现很早,阅读了《美学四讲》,书中谈到祭祀与人类扑捉美的关系,原来很久以前的巫术,是艺术最早的化身。

因为人类对于神,对于自然的未知,因此产生了对于世界强大的神秘力量的依靠,因此便有了巫术,人类依靠巫术和祭祀去完成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所不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只有祭祀,礼仪才能够使无知的人们开始聚集,产生共同的智慧和相互的关系,人类的力量凝聚了,才会是生产得以发展,生存成为可能,艺术随着人们对美的向往诞生。

审美呢,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感受形式,在艺术作品产生之前,人们便会对于美有一种脑海中千变万化的感受与印象,或许是枫林一片红似火,或许是万千繁星伴明月,又或许是两手相牵的一种祝福和真挚,美的许多形态,因人而异。

艺术是一种物态化,审美是一种意识化,艺术可以改进审美,便是以美启真,审美可以牵连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潜在思维活动,就是以美储善。

艺术中存在爱本能和死本能两大块。

我用人生作为一谈,艺术中,人生可以看成一条曲线,人们都认为笔直的人生一帆风顺,却不知道人生是曲线更别致,因为曲线具有比直线更多的可能,开放性便是艺术可以一直引人关注的魅力。

关于审美和艺术,我想还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美感和欲望都不能脱离声、体、形、色的感知,我想我需要更细心一些,便能逐渐领悟现实生活中艺术与审美更多的联系。

(二)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翟秋白的散文几乎都是写的高亢激昂的,书中的许多批判和讽刺,彰显了他对于当时种种风气和现象的强烈不满,他也引用了许多的喻体来描绘他的所见所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美学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书籍通过对美学的基本原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并对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清晰的条理结构和简明扼要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学派的观点。

从对古希腊美学的概述到对现代美学的综合分析,书籍将美学的发展脉络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让我对美学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籍对美学的定义和主要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

美学被定义为研究和评价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审美经验则是通过艺术品和其他感官刺激所产生的美感和愉悦。

通过对美感、艺术品、审美标准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书籍将美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明确地进行了界定。

这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美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和理性地进行美学的研究和评价。

此外,书籍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创作是指通过个人的想象和表达来塑造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而欣赏则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来获得美感的体验。

书籍从艺术创作的激发和艺术欣赏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则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籍还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美学与伦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书籍对这些学科的关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了美学对于这些学科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美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对于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美感体验。

此外,书籍还让我认识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使我对美学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和激情。

不仅如此,《美学原理》这本书还给了我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新视角,让我明白了美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1)学科的名称诗人说,我们往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真理:行走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而思考。

而当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给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当到达目的地时,我们会反思出发的目的,我们往往发现我们抵达的目的地与我们原先期望的目的地不同。

但我们不会觉得遗憾,反而会感到惊喜——我们发现我们到达的这个目的地比原先所设想的更远。

我们为思考的对象限制一个范围,而随着思考的进行,我们之所思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

一个去北方寻找石材的人发现东北方有金子,他会毫不犹豫地改变出发的目的。

最初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而出发。

他说,为了石材。

事实上,他为了财富,石材这一目的只是更深层的一个目的(财富)的手段。

财富也许又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一个目的就没有意义了。

学问上常常是殊途同归,其原因大概在此,好比寻找石材、矿物、财富的人最终都去了幸福那里。

既然我们出发之前所预设的目的没有多大意义,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一个目的呢?显然不是,否则我们要么不会出发,要么乱走一气。

当我们谈论美学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这门学问。

可是美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定义已然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但是,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思考的大致方向——哪怕这个方向不正。

在思考之前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方向无非一个目的:开始出发。

但是这同时伴随着一个很大的麻烦,对于方向的限制便限制了双脚所能踏过的领域。

因而对于美学的定义在保证我们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把美学定义为一门学问,显然,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尽量避免狭隘。

若将其定义为美术,则忽视了诗歌文学,这显然不行;用西文“伊斯特惕客”(美学)来定义美学也不行,它仅强调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感情(愉快、赞叹、哀怜等)去看待艺术;“卡力斯惕克”所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特指艺术的美,故又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这个暑假中,我学习了美学概论一书。

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掌握审美技巧,并让他来影响自己的教学,同时为更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服务。

学习中我知道了,前人的对美的一些认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观点将美界定为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事物内部结构的搭配组合,呈现出来的和谐。

有的观点认为,人对美的认识即感官经验是认识美的最高裁判,就是说美来源于人对事物的认识。

从第一种观点中我知道了,各种事物本身都有美的成分蕴含其中,有句话说存在的也即合理的,既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现象能够在现实中间出现,那它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

就像一只蚊子,我们把它列入四害之一,但是自身也有很多可供人们研究的地方,它也孕育有“他山只石”,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攻玉”。

从第二种观点让我们明白这样的启示: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认识。

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学生,应该认识到学生这个客体是一个美的集合体,首先摆正学生的地位,从美的基点去看待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用美的知识去分析学生。

作为教师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有义务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美的创造力,使学生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的按照美的规律来面对生活,和屑共处。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细细拜读以及在网上对美的启迪进行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对于美与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美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一小部分。

一、电影之美1、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

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

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影片路易·卢米埃尔原是一位摄影师,因此,他没有为完成自己的电影机而去长期研究“走马盘”的必要。

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即它们是一种有系统的”活动照片”。

1895年摄制了将近12部影片的路易·卢米埃尔是以业余摄影家(这些业余摄影家曾使他所经营的照相器材厂发了财)的方式来选择他的影片题材的。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的探索。

在阅读了关于美学的书籍或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美学让我认识到美并非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主观体验的产物。

美的感受是个人的、情感的,它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功能。

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对美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思考美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产生共鸣的。

其次,美学书籍中对艺术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作为表达美的重要手段,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品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美学的过程中,我还被引入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入探讨。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暂时放下了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考虑,完全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中。

这种经验让我认识到,美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体验到一种更广阔的存在。

此外,美学还涉及到了对美的标准和审美判断的讨论。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然而,尽管美的标准是多元的,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普遍的。

这种普遍性让我思考到,美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它与我们对于和谐、秩序和完整性的渴望紧密相连。

最后,美学的阅读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美,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壮丽,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发现,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我们能够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的阅读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原因、美的形式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的本质,以及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并不是主观的、随意的东西,而是有其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的。

美学原理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形式,揭示了美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美学原理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美学原理让我们意识到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美不仅是一种感受和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位,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

美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欣赏和追求美,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美学原理让我们认识到美是普遍的、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个别的。

美学原理的研究告诉我们,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价值,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遍存在。

美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阶层,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更好地体会美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人类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学习,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美学原理不仅让我认识到美是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更让我意识到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美是普遍的、共同的。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更加注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从而为人类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下面笔者将主要阐释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及其看法。

“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有众多的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进行过解读及其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鉴于笔者所阅读之书,将主要对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康德在此就是将艺术与非艺术进行比照,这些非艺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手工艺三个方面。

先不提康德是怎样将他们进行比拟的,在此我们先看一下康德进行比照的思路,即其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首先他将艺术与自然进行比照。

这说明了他首先成认了艺术的社会性或是人工性,他将二者对立开来。

然后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运行规律的学科,是物质性的,由此看来康德将艺术区别于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清楚确的事物。

最后是手工艺,手工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可见康德将艺术与实用也有所区别。

这就是他的根本思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层一层进行剖析。

康德首先是这样将艺术与自然区别的:艺术不同于自然。

艺术是与自然绝然不同的两类事物。

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人工产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由于是人工产品它就有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以理性为根底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自由的产品。

在这里康德强调了“理性”这个词。

理性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

为了将它更加明了化康德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的例子,蜂房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康德如是说,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外在形式上与艺术品有多大区别而在与制作的动因、过程不同。

蜜蜂没有理性,没有意识,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觉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并没有一定的方案和意图。

假设由人来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蜂房就可能是艺术。

人们在建造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影像,建造什么样的,怎样造,完全出于自由,有目的有方案,经过理性的思考。

这就可能成为艺术。

再次我们注意到,康德强调了“自由”。

“自由”在这里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们建造蜂房没有物质利益的趋势,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意图。

其次康德将艺术与科学相区别。

美学导论读书笔记

美学导论读书笔记

美学导论读书笔记美学导论—美的宇宙学根据读书笔记1谈美美学三书美学散步谈美书简2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美的历程3美学概论美学导论4判断力批判美学学习《艺术概论》的收获及心得艺术学概论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6.10.25)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利用这段时间和大家一起研究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小学教育和教育管理专业共用的通识性、拓展性、素质型的课程艺术学概念。

艺术学概念是我们要接触到学科领域最广的一门课程,它有十六类艺术都要接触,而且涉及到古今中外,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这样一门课程怎么学习,大家可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特别是拿到彭吉象先生编的艺术学概念的教材,看一遍就感觉到内容太丰富,理论性又很强,我们从何处下手,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它呢而且又是闭卷考试的课程,所以同学们的畏难情绪和忧郁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同学这样的学习上的困难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课程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课程的重点、难点、思路、方法,特别是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办法今天我要跟大家提纲契领的,有的地方要详细的讲一讲。

课程学习方法:首先,要把主教材至少读两遍以上。

通读就意味着逐字逐句的读。

我们读了两遍主教材之后需要把课程的学习方法,每一章的重点,学习的一些问题的归纳应该得出了。

但是考虑到大家业余在职学习,又是成人有很多的工学矛盾和家庭负担,我们编写了艺术学概念的指导书,在指导书中我们把我们整个教材从厚变薄了,而且里面提出了很多重点、难点,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复习考试的题型等。

所以希望大家第一步要把主教材通读两遍,学习指导书至少看一遍,这样我们做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比较从容了。

第二,认真的上好每一节的面授辅导课。

远程教育如果只有网络,那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因为教学有教学的规律,有答疑解惑的功能和过程,如果这个过程随便的减去某一环节的话,可能全盘失灵。

我们在网上给大家大量的学习、复习和参考资料,希望大家上网。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一、前言美学是一门旨在探讨美感、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学到各种关于艺术、审美和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笔者参加美学导论课程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二、认识美学导论美学导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包括艺术、文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这门课程旨在介绍美学、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和演变。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关于美学、艺术和文化的理论和概念,如美的概念、审美标准、艺术形式、艺术教育、艺术哲学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认识到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三、对美学导论的体会在学习美学导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首先,美学是一门需要反思的学科。

学习美学需要我们反思和思考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并审视这些标准和价值观是否符合实际和公正性。

其次,美学是一门体验的学科。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赏和体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来理解和欣赏艺术。

这种体验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

此外,美学也是一门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学科。

学习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最后,美学还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索的学科。

美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需要我们自己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这种思辨和探索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结语总之,学习美学导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美学、艺术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也认识到美学是一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了解文化和社会的学科。

我希望我的体会和见解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美学导赏》学习心得

《美学导赏》学习心得

《美学导赏》学习心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美学导赏》模块一的课程便结束了。

通过这一课程,我认识到了“美”。

追求“美”是人之常情,有的人会喜欢美食,有的人会喜欢美景,有的人会喜欢长得美的人。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时候,才能够提到美学的问题。

其实,“美”渗透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美”常常停留在一种感觉的状态,所谓“感觉”就是说:好比听到一首乐曲,可能内心激动,可能热泪盈眶,那样的音乐好像触动了内心深层的什么部分,可是却说不出来,也描绘不清楚。

蒋勋先生说过:“美是一种判断,美是一种选择,所以当世俗特别的强调物质欲望的时刻,我相信美反而变得最重要。

”宋代美学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叫“平淡天真”,意思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

词中的“淡”字,是经过了所有重口味之后,回来感觉到淡。

“淡”有一点是生命里面回归到对于细致的感觉。

当一个人品尝过所有山珍海味时,便会回想到吃着粗茶淡饭,过着平淡的生活的美好时光。

“美”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就看你善不善于细细品味。

一个“品”字,把我们从生活的美,从生活的基本的需求,然后到美的追求,这三个阶段,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一个概括。

这三个口的品,跟味觉的味,都跟吃东西有关,可是品这个字,好像特别复杂的一个对味觉上的提高,所以最后我们发现说,它用来指称的东西不完全是吃东西。

东方的品茶,就是在讲品味的,可是这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可能随时要做的所谓美的功课,我们可以从喝茶,从食物当中,慢慢的为自己准备好非常好的这个敏锐的感觉。

因此我们讲品味的时候会想,我怎么选择,我要什么。

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我能够不被这个流行所干扰,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

比如说,从食物的美学转到穿衣的美学,那么,衣服只不过就是用来保暖的。

回到生活里食衣住行这个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日渐提高,建筑和室内装饰、陈设艺术市场不断扩大。

美学导论课程总结

美学导论课程总结

美学导论课程总结一、导论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首先对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而美是一种触动人们感官和心灵的艺术、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体验。

美学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美的理论到现代美学的几个主要流派,对美学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美学导论课程教育了我们美的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审美方面,而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还可以运用美学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和理解世界。

二、艺术与美的关系本课程中,我们对艺术与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艺术是美的创造和表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通过美的表达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美学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通过分析艺术作品,我们深入了解了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欣赏的对象,更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媒介。

三、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美学导论课程还介绍了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的概念。

审美体验是人们在面对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者感受自然景物,人们可以获得美的愉悦和启发。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观众在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体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认识,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追寻。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眼光。

审美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本课程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四、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除了理论方面的学习,美学导论课程还将美学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探讨了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是研究美学概念和美感经验的一门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美学哲学的思考以及艺术创作的方法等。

而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在美学导论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

一、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展览
美术馆和艺术展览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来亲身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通过欣赏展览中的画作、雕塑、影像、装置以及现场表演等形式的艺术表达,加深对艺术审美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体验到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魅力。

二、参与艺术创作
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参加一些艺术创作活动,比如绘画、摄影、书法、陶艺等。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同时也能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解读。

三、观赏电影和演出
电影和演出也是一种形式的艺术表达,通过观看电影和演出,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和演出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了解影视剧和演出表演的技巧和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实践过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美学理论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我们更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本来想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但去图书馆借了翻看之后,发现它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晦涩难懂。

鉴于这个原因,又去借了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导论》,一是因为其与老师开的当代美学有一定关系,有助于理解老师讲的一些名词、知识点。

二则是这本书毕竟是导论,有指引的意思,作者会帮助解释其中的一些高深难奥的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其中大部分理论已有所掌握,如什么先天原理,判断力批判的大致过程及其内容,康德关于美学的一些看法等。

但由于书中涉及内容过于繁杂,且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阐释。

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求甚解。

所以笔者计划选取其中一些自己相对理解的理论或美学观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阐释康德的美学观点,并会穿插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

因为笔者以为读书笔记不应当仅仅是罗列书中内容要点,更重要的是阅读者自身应该从中学到或领悟到一东西,最好的结果是能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此乃读书笔记之要旨。

下面笔者将主要阐释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及其看法。

“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有众多的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进行过解读及其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鉴于笔者所阅读之书,将主要对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艺术一词的解释在本书的第十三章第一节,题目就是“什么是艺术”。

题目虽是“什么是艺术”,好像作者要给
我们一个定义,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康德看来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用一段文字来进行定义的,他能做的只是通过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进而归纳出其最本质的东西。

了解了它的本质我们自然就会对其总体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康德在此就是将艺术与非艺术进行对比,这些非艺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手工艺三个方面。

先不提康德是怎样将他们进行比较的,在此我们先看一下康德进行对比的思路,即其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首先他将艺术与自然进行对比。

这说明了他首先承认了艺术的社会性或是人工性,他将二者对立开来。

然后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运行规律的学科,是物质性的,由此看来康德将艺术区别于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事物。

最后是手工艺,手工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可见康德将艺术与实用也有所区别。

这就是他的基本思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层一层进行剖析。

康德首先是这样将艺术与自然区别的:艺术不同于自然。

艺术是与自然绝然不同的两类事物。

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人工产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由于是人工产品它就有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自由的产品。

在这里康德强调了“理性”这个词。

理性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

为了将它更加明了化康德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
的例子,蜂房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康德如是说,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外在形式上与艺术品有多大区别而在与制作的动因、过程不同。

蜜蜂没有理性,没有意识,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觉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并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意图。

假如由人来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蜂房就可能是艺术。

人们在建造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影像,建造什么样的,怎样造,完全出于自由,有目的有计划,经过理性的思考。

这就可能成为艺术。

再次我们注意到,康德强调了“自由”。

“自由”在这里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们建造蜂房没有物质利益的趋势,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意图。

其次康德将艺术与科学相区别。

因为科学同艺术一样也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在将二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康德的概述有些抽象。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技巧”,而科学是知识,即“能不同于知”。

“知”是指认识、情感、欲求,而“能”是指这三种能力之外的技能。

二者的不同在于机能各有先天原理,可以施以先验的判断;技能没有先天原理,只能做不能解。

在此笔者的理解是科学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人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模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

而技能即艺术则不行,艺术是没有先天原理的,所以它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但不能模仿复制,没有一模一样的艺术品。

最后康德又将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区分。

康德从目的、制作活动和结果等方面来揭示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

从目的来看,艺术是为了获得愉快的感受,手工艺是为了赚钱。

从制作的性质看,艺术活动自身是令人愉悦的,是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构想而操作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保持了真正的主体性,他的主观愿望是可以全部灌输到作品中去的;而手工艺则是一种劳动,一种谋生的工作,对于主体来说,这种工作只能令人痛苦,毫无愉快可言。

在这里康德反复强调了“愉快”,即主体的愉快。

而愉快归根结蒂仍是自由的延伸。

因为愉快实现的前提必定是自由,被压迫的、强制性的劳动或活动是不可能获得愉快感的。

手工艺要么是被生活所迫,要么是被老板所迫,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不自由的。

由此可以归结出康德对于艺术的主要概念:一,它是理性的。

二它是毫无规律可言的。

对于这两种表述笔者没有多少不认同。

但对于康德在对比中提到的一些名词笔者则有自己的意见。

在康德的表述中,他曾提到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品笔者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但艺术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这里康德明显是把艺术家与艺术品进行了一对一的硬性规定,即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物。

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至于原因笔者在此想先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概念做一些描述,从而才能从整体性对其进行反驳。

笔者认为所谓艺术首先它必定是“人工产品”,这与康德的表述一样,但本质却不同。

“人工产品“不仅仅是人的体力劳动,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将体力劳动与意识活动或是脑力活动割裂开来。

他们之间不应该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经过体力劳动的事物但经过了人的意识活动的加工也可以成为艺术。

如自然造化的石头,可能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成为艺术品。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仅仅是意识活动的结果。

所以艺术品不一定是艺术家所创造的,除非艺术家在这里具有泛性意义,即发现艺术的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除此之外,对于康德所陈述的主体的愉快性笔者持怀疑态度。

因为有些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创作本身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如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他们创作本身要么是为了生计所迫,将创作视为生活手段,要么是内心激愤所致。

所以他们本身是谈不上愉快的。

康德从这个方面进行论证显然有其偏颇的一面。

笔者认为,艺术是使人的内心或是精神获得一种满足并加以认可的形式,。

笔者强调的是他者,即主体之外,也是欣赏者或是观众。

上述作家作品虽然自身并没有什么愉快性可言,但其受众却获得了一种满足,或悲或喜,并对其加以认可,因而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1917年马塞尔。

杜尚把一个男人的小便器作为一件艺术品进行展示,显然他是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且受众也予以认可。

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
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一个精神需求,即猎奇。

所以,对于艺术而言,他者是起主要作用的。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学者朱狄的一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谓作品,也就是人使用的媒介手段把思想情感贮在他体外的某种物质形态上,从而使人们可以鉴赏它,它的审美价值并不因有更多的人去鉴赏它而有所减少,而且原则上经得起任何人去鉴赏,如没有这种信息贮存,艺术作品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了。


上述即是康德对于艺术的概述及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对于哲学大师的反驳虽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真理往往是不分界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