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_郭莹_第八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
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
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
践而展开。
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 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 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 值提炼。
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 功能。
中国文化概论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 文化精神 •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
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
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
思想。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 主体内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 民族凝聚功能
• 精神激励功能
• 整合创新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 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
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
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
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
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 天人合一
• 以人为本
• 贵和尚中
• 刚健有为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 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
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
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02
03
清静无为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如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展示。
汉语的国际推广
如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机构和文化中心的 建立与发展。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 表现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国文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 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形成更加包 容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历史性
多样性
包容性
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中国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古代舞蹈如长袖舞、剑舞以及民间舞 蹈如秧歌、龙舞等的表演形式和艺术
特色。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伯牙、钟子期、嵇康等音乐家的代表 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内涵
音乐与舞蹈在节奏、韵律、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1、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佛教在我国的流传
传入——东汉长期被当作方术,东汉末起流传渐广
发展——三国两晋西来名僧日多,译大量经书
鼎盛——南北朝隋唐兴起诸多流派
衰微——明清
范围:
大乘佛教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论述: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
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
6、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行为文化”(即含有文化意义的行为)。
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
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一、文化的民族行与时代性民族性:1、便涉及到一源学说和多源学说。
2、一源学说:说全部人类文化起源于同一个地方,有的说是埃及,有的说是两河流域,有的说是希腊等等,并花了很多功夫来证明中国文化,说《山海经》是受到印度、伊朗的刺激,道家思想源于印度的某部古书。
出于同样的思想或者说作为报复,中国也有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之,说西方的文化是从中国扩散过去的,说西方学问无非是声光化电,这些东西早在三百、四百年前的中国《墨经》里面就有了。
3、但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整个民族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用华夏中心主义对付欧洲中心主义,人们很难避免自发自我中心意识,这也许是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4、多源学说:认为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
比如,农业和畜牧业就不一样。
农业要求定居,畜牧业要求游动。
定居很容易倾向于以家庭为本位,游牧业就倾向于提高个体性。
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状态,形成了种种文化心理的积淀。
一个14岁的小孩因父母责骂而离家出走,最后导致跳楼自杀,在传统中,这好是触及道德的事,大家顶多指责父母,而在西方,则会判其父母有过失杀人罪,因为小孩也有人权。
这是族权和人权的不同。
5、传播的作用:任何文化传播到新的背景下,它所发生的反应,取决于当地的文化特点。
多源说有趋同、传播等问题,但都离不开文化的民族性问题。
时代性:承认文化有时代性,但不能反过来用文化作为各个时代的划分依据。
既然文化有时代性,因此就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切。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价值标准。
不能把今天当作绝对的、唯一的标准,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以前的一切,凡是符合今天标准的就是好,就是真;那就错了。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任何一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
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传统问题。
传统固然是一种保守的力量,但同时,传统也是一切前进的基地;传统是一个包袱,也是一宗财富。
2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2016年10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2016年10月)第一部分代年考题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2.九流十家: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3.血缘九族制:(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4.家天下:(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5.中庸:(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6.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
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8.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9.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
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10.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
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我们能感受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数千年来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和平问题曾经所作过的深入认真的探讨和不懈的追求。
和平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霸道)与和平(王道)问题就是先秦诸子们思考的焦点之一。
而诸子们的这种思考并不限于政治学的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或道德哲学的层面,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和同之辨”。
“和同之辨”从孔子之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伯、晏子开始,中经孔子,直到孟子和荀子,数百年间,经过不同学派的反复论辩,基本上达成了“和而不同”这样一种共识。
这一思想的要点是:1、应该把“和”(包括和谐、和平)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2、以“和”为“贵”,但“和”又有别于“同”,不能以“同”来取代“和”,或者说不能将“和”与“同”混为一谈;3、“和”的达成是通过“我”与“他”之间协调、协商、对话的形式逐步实现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以对“他者”的尊重、理解为前提。
这就是“和而不同”、“以他平他谓之和”,也即“平和”。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如佛教文化问题上,就基本坚持了“和而不同” 的原则,很少出现欧洲中世纪那样因为文化和宗教的冲突而诉诸战争的现象。
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民今天在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文明时,能够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吸收之。
至少在中国人民看来,今天的所谓“文明的冲突”是可以化解的。
由于文化的不同而诉诸战争,在中国人民看来是不应该的。
因为根据“和而不同”的理念,世界和平的达成首先要以平等为前提,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不能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不能搞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而要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来化解不同文明的紧张与冲突,使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既保持各自的特色,又促进相互间的共识。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4种文化)2、农耕文明的中西转移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纵向,横向)2条※关于商品经济的特点2条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条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条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完备:1、定义:(3个关键词)2、产生:(产生,完善)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3点二、专制主义严密:(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整体的差异:(两种类型)2、中国君主专制特点:(4点)3、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2大范式的正负价值)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产生:一、中国人起源(人类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两个时代,5大文化区三、原始观念文化:宗教3点,艺术四、原始社会组织:组织形式,三皇五帝五、上古文化分布:三大集团,考古六大区域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形成——殷商西周一、青铜器时代:1、殷周文化的物化形态:青铜器,甲骨文,金文2、观念文化:从尊重祖先到敬天保民,神本-人本第三节: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一,百家争鸣(儒墨道法)1、儒家: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2、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方法论3、法家:政治上,哲学思想4、墨家:主张,提倡,推行,尊崇,鼓吹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一、文化精神:1、规模与气象:2、主旋律3、中外文化交融: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1、文化统一措施:(秦始皇,5点)2、思想统一措施:秦汉各一点。
第六讲:姓名一、姓氏的产生于发展二、主要来源(11类)。
中国文化概论2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 (2)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二层说: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四层说: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狭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一)中国文化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国度性)。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三、四季观念系统与中国主体思维方式首先是“事件观念”:在这个观念系统中,体现了一种对事物、要素之间动态关系(动态关系构成事件)的重视,而不是对静态实体的解剖。
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国主体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核心特征。
如阴阳五行与四季观念其次,环形思维方式。
四季--五行再次,二分法与生物学基础。
中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第四,天人和谐观念天人和谐观念是诞生于早期农业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对中国文化影响及其深远,它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渗透在艺术领域,成为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核心特点,它积淀在民族文化心里结构的深层,无论是上层的政治运作还是日常的行为方式,无不渗透着这一特征。
天人和谐首先表现在人对自然规律的自觉服从,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
除了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之外,上古也形成了一种强固的按照季节施行政令的定势。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 民族的基本精神。而“中和”则是天地万物的一种美好的状态与秩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贵和尚中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伦理等各个方面,成为国人立身处世 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
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始终以国家存 亡、社会发展、人民安危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爱国忧民集中表现为忧国忧民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历史 责任感。它植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我们的 民族精神核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家庭与国家相互依存。家庭是国家
二 存亡的基础。国家的存在可以更好保护
、 家庭的安全和利益。在此基础上,家国
中 情怀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国 传
正是基于强烈的恋家情怀和爱国情
统 怀,中国传统文化有较重的功名意识。
文 把建功扬名与光宗耀祖密切地联系起来,
化 的
甚至把光宗耀祖作为建功扬名的根本动
特 力,作为建功扬名的终极目的,是中国
传 统
护正义,忠于国家,抵御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文
从另一个层面看,它也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
化 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
的 的理论之源。
特 点
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吸其精华,
去其糟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二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特 点
(二)包容型文化
德性指人的道德品性,是人自然至诚的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本性。 无论是儒家的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行善积德,都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德性文化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 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来的伦理结构成为道德观念的发生学基础。 二是表现为学理层面上的道德自足论。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伦理道德 二、 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求稳定
一、重视伦理道德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 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 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 治上的法律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 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汉唐之际的民本思想
西汉著名学者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 贱。” ——《新书·大政上》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 题的“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张载最先提出。 西周时期,产生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表达了天与人是可以相通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 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极力主张 “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 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人副天数” 之说。他认 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 露·阴阳义》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 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我于枕席者文赋,外宅儿也。
• 宋懋澄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正妻,以正稗史书 为奴妾,以佛经道书为宾客,以诗文辞赋为情 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 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 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 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 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 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 2、20 世纪初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30 年的美 国社会学家E〃A〃罗斯说:‚中国是大海,它能使流 入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带上咸味。‛多么形象生动!
• 美国人拉尔夫〃林顿也说‚外来的征服者凌驾于这 个庞大的、文化上统一的、文明开化的人口时,总 是要发现自己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总是要被迫接 受中国人的文化,总是要最终同化到这个庞大的人 口之中。‛
•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问苍生不问鬼神)
•
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功能 神本主义让位于人本主义 孔子从来都不相信鬼神(重人伦远鬼神) 抵制宗教神学(反对灵魂不灭,否认鬼神,高扬人的主体性)
•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道德修养 向上向善,忽视真、美
精神生活领域中人文关怀的 缺失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 里的‚均‛ 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 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 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 《中庸》以‚致中和‛ 为修养的最高境界。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 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人文精神的第二层涵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
修养,注重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 追求人格的完美。
如何做人
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
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说
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 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 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 《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 文化以丰富自己。 中华文化像大海一样汇纳百川,方能表明中 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刚健有为与柔性精神:
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功能, 强调系统性,而这正可以为现代 的科技发展提供借鉴.
E、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 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周易・乾卦》)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 自立。
• 积极刚强的人生态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际、攻关,读书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室内风 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冒险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 施;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官能感受,文化缩减成了大众传媒。
——昆德拉
人文关怀的蕴涵
人文关怀(Humanistic Concern)是对人的生存 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 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
• 严子陵是东汉时期的名士, 尽管当时的皇帝三番五次地 请他作官,但严子陵淡泊名 利,依旧在家乡富春山种地、 在旁边的富春江钓鱼,‚在 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 享受乐趣‛。
3、李泽厚:美学特性说
中国文化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 苦。
而西方人的审美心理是‚原罪‛式的,是需要被 ‚审判‛和‚救赎‛的。
• 试思考以上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性有关, 联系历史发展,谈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外在特点为:
1、统一性 2、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的民族 特点
3、包容性
4、多样性
(二)内在特点
• 1、冯友兰:哲学特性说 • 2、任继愈:宗教特性说 • 3、李泽厚:美学特性说
• 4、梁漱溟:伦理特性说
1、冯友兰:哲学特性说
《尚书》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
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上天也要顺从人民 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
《左传》里还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
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办神的事
《说文解字》解释‚人‛这个字的时候说:‚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 是万物之灵。
平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 系中,便 是注重和睦共处,以达到人 际关系的平衡。 问: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 理解“和”的精神呢? “君子和而不同”
• 含义: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对抗 例如:教育两个打架的孩子,中西方的差异
• 和的特点:
• 平衡、统一是和的关键
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 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五行结构
水 (北 ) 木 (东)
金 (西)
火 (南 )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
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是大自然的一 部分,是受大自然养育的。大自然的一草一 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都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伙伴。如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 与也。”(《正蒙・乾称篇》)人类虽然是 万物之灵,但不应该破坏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人。而要辅助自然界化 育万物,为人类造福,如《易传》所说: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周易・系辞 下》)不仅如此,还应当从大自然中体悟人 生的真谛,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
•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 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 • 五、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A 、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
a中华文化就其主流而言,最晚从周代开始,就将 人臵于中心的地位。
“神”(天)与“人”的关系
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先公后私,对群 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 可胜记。 《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 独破受冻死足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迅在《自题小像》里说:‚我以我血荐轩 辕。‛ 夏明瀚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 真。杀了夏明瀚,自有后来人!‛
当今社会的问题:
马尔库塞:技术本身已结成了一种系统的、科学 的和精心安排的对人与自然的统治。 现代工业社会虽然建立起来,但理性极端物化和 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是,它不仅可以支配物,又还可 以支配人,并在人不自觉的状态下把人变成标准化 和规范化的‚机器‛,变成工具。这种生活和死亡 方式就是工具的方式或技术的方式。人努力地去创 造技术,实现梦幻和智慧,但同时带来的结果却是, 人被自己的工具所奴役。
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对生命予 以终极关怀,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使生命的超越 成为生活的目的,这就是最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富含的人文精神, 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安身立命式 的中国式的心灵进程。
B 、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
D、注重整体思维
《易传》提出“三才之道”(《周易・系辞下》), 视天下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 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 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是 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反映整体。 “胸有成竹”“气象”、“神韵”、“格调” “雄浑”“自然”
中国有句古话说:“敬业乐群”。“乐群” 两个字也很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以众 人群处为乐事,以合群为美德,以顾全大 局为优点。
C 、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
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特点 及基本精神
思考题:
• 1、中华世纪坛序中说‚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 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冯友兰先生 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也说到‚盖并世列强,虽新而 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 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 也。‛
以儒学为主导的哲学特性,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 慧,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统农民:《水浒传》‚忠义堂‛
2、任继愈:宗教特性说
• 儒、道、释三教合一
• 思考:《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属于哪一种宗教?
• 关于三教对文人的综合影响,明人宋懋澄在他 的《与家二兄》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 吾妻经,妾史,奴稗,而客二氏者二年矣。然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
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
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 彬彬‛ ,才称得上君子。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
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
刚健有为是精神实质,柔性精神是外在表现, 两者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并不矛盾。 刚健有为是儒家、法家、墨家的主流,孔子、 易传对此作了内容与哲学上的奠基,使之一直 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表现在个体上 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 柔性精神,不是软弱无能、退缩无为,而是在 外在形态上表现为以柔克刚,默默奋斗,自强 不息。通过柔与韧的形态不屈不挠、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