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1]
中级统计师考试笔记
中级统计师考试笔记一、考试介绍中级统计师考试是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统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内容涉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通过考试,考生可以获得中级统计师资格证书,具备从事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考试科目中级统计师考试科目包括《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和《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其中,《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主要考察统计基础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主要考察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三、考试内容1.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考察统计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如《统计法》等。
2.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本部分主要考察统计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能,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
四、备考策略1. 制定学习计划备考中级统计师考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建议分阶段进行复习,先打好基础,再逐步深入学习。
2. 多做练习题做题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建议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难度,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级统计师考试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保持心态平和备考中级统计师考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身体健康。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中级考试分两部分《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包括三个模块 统计方法、会计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统计工作实务》包括两个模块 统计法统计实务。
《统计工作实务》之统计法规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 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 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实务知识点归纳总结1
统计用户需求统计调查设计是根据统计用户的具体要求、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开展调查所具备的条件,对统计调查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安排。
其结果表现为包括统计指标、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式等内容的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设计对设计者的要求:较高的统计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必须在充分理解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等统计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按照统计调查的科学规律进行设计。
第一节统计用户需求一、政府统计需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处理公共危机。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上述政府职能,可以将政府的统计需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等指标。
2.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价格缩减指数、工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社会消费价格指数、社会零售价格指数、分行业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指数等等。
3.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质量(包括营养、卫生、身体状况、教育程度等)、就业和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状况、出生率和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与数据●统计就是用来处理数据得,就是关于数据得一门学问。
1、统计学:就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由数据得出结论得一组概念、原则与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得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就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与描述得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得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得特点:只反映现象得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得大小与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与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得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得顺序,这样得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得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得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得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得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与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得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就是以数值得形式出现得,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得用途。
8、数据按获取得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就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得数据,在数据取得得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得控制与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就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得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得来源:(1)通过直接得调查或实验获得得原始数据,这就是统计数据得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得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与汇总后公布得数据,这就是数据得间接来源。
12、数据得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得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中级统计师考点速记
中级统计师考点速记一、统计学基础知识1.1 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的概念及区别1.2 数据类型: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1.3 数据的收集方法:抽样调查与完全调查1.4 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数据清洗、数据变换、缺失数据处理等1.5 统计描述指标: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等二、概率与概率分布2.1 概率的基本概念: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的性质等2.2 事件间的关系: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2.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2.4 常见概率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2.5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计算方法三、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3.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原假设、备择假设、显著性水平等3.2 假设检验的步骤:建立假设、选择检验统计量、确定拒绝域等3.3 常见假设检验:单样本均值检验、两样本均值检验、单样本比例检验等3.4 置信区间的概念与计算:均值的置信区间、比例的置信区间等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4.1 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关系数、相关矩阵等4.2 相关分析的假设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等4.3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回归方程、残差等4.4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系数等4.5 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多元回归方程、多重共线性等五、抽样与抽样分布5.1 抽样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抽样误差等5.2 抽样分布的概念与性质: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等5.3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等5.4 抽样方法的分类与应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六、质量管理与控制6.1 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与解释:Cp指数、Cpk指数等6.2 控制图的应用与解读:X-bar图、R图、P图等6.3 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果图、直方图、散点图等6.4 六西格玛与DMAIC模型:六西格玛的定义与应用、DMAIC模型的步骤与应用七、时间序列分析7.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趋势、季节性、周期性等7.2 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预测:平滑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等7.3 季节性调整与趋势分解:季节性指数、趋势线的计算与应用7.4 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经济指标的预测、销售预测等八、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8.1 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SPSS、Excel、R语言等8.2 数据清洗与处理的方法: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处理等8.3 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与解读:结果的陈述、结论的推断等8.4 数据可视化与图表绘制:柱状图、饼图、箱线图等以上是中级统计师考点的速记内容,涵盖了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与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抽样与抽样分布、质量管理与控制、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历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工作实务)考试笔记讲义
历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工作实务)考试笔记讲义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第一节统计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从2005年起,《统计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
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
中级考试分两部分《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包括三个模块统计方法、会计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统计工作实务》包括两个模块统计法统计实务。
《统计工作实务》之统计法规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2022年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
中级考试分两部分《记录基本理论及有关知识》涉及三个模块记录措施、会计基本知识和经济学基本知识《记录工作实务》涉及两个模块记录法记录实务。
《记录工作实务》之记录法规第一章记录法基本知识一、记录法旳基本含义1.记录法是调节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过程中与其她有关方面发生旳社会关系旳行为规范旳总称。
2.记录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旳记录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录法》广义旳记录法则涉及了所有规范记录活动旳记录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献。
二、记录法旳特点1.调节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记录法调节对象旳特殊性是与其她部门法相比而言旳这也是记录法之因此区别于其她部门法旳主线所在。
记录法是以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旳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节对象。
记录法调节对象旳复杂性是指记录法所调节旳社会关系既有纵向旳管理关系也有横向旳指引关系既有记录机构内部旳管理关系也有记录到社会生活旳各个领域从而使记录活动中产生旳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旳内容具有专业性。
记录法旳专业性是指记录法律制度中涉及着大量有关记录工作旳技术性规范如记录调查制度、记录原则等这些规范是记录法律制度旳重要构成部分。
三、记录法旳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记录工作推动记录工作旳现代化进程目前国内旳记录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措施、登记表式、记录编码等还存在某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旳问题。
根据《记录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旳记录原则保障记录调查采用旳指标涵义、计算措施、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记录编码等旳原则化国家记录原则由国家记录局制定或者由国家记录局和国务院原则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旳部门记录原则报国家记录局审批。
部门记录原则不得与国家记录原则相抵触。
国家有筹划地加强记录信息化建设推动记录信息收集、解决、传播、共享、存储技术和记录数据库体系旳现代化。
《记录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记录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记录人员旳专业素质保障记录队伍旳稳定性记录人员应当具有与其从事旳记录工作相适应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步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记录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记录人员旳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汇总一篇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汇总一篇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 1●人口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口的出生、成长、衰老、__的生命过程;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口作为社会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特征。
1、人口总数:是在一定时间、区域、口径范围内的全部人口数。
2、平均人口数: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平均水平的指标。
●平均人口数是把每天(或每月、每季)的人数相加,除以日历日(月、季)数求得。
在人口变化均匀的前提下,还可以用年初人数和年末人数的算术平均数,或用年中人口数代替年平均人口数。
3、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本地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外地人暂时居住本地的人口。
4、现有人口: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住于该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
●现有人口包括外来暂时人口,不包括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
5、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加数与当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一般用‰表示。
●人口自然增加数是当期的出生人口减__人口的净额。
●平均年龄小,标志着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大;平均年龄大,标志着高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大。
6、老年人口系数的计算公式: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总人口×100%7、负担系数:是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 岁人口的比例。
8、人口的性别比例:是以女性人数为100,计算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表示每100 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9、总迁移率:是迁移的__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
10、总迁移率的计算公式: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11、出生率的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2、结婚(离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离婚)率=一年内结婚(离婚)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3、人口普查表分为:(1)普查表短表(2)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根据__的办法,抽出10%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
统计方法笔记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第一节:统计的含义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二、统计的应用(一)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
第二节、数据类型一、变量与数据变量的特点是从一次观察到下一次观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把观察数据记录下来就是数据。
二、数据类型(一)定性变量(数据)与定量变量(数据)(1)定性变量定性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性数据。
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分类变量: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分类变量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分类数据只能用来区分事物,不能用来表明事物之间的打下、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
顺序数据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不论它的数据是用数值表示还是文字表示,都存在一定的客观顺序,一定可以按照大小、高低、优劣进行排序。
顺序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大小、高低或优劣的距离,不能用来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因此,从本质上将,顺序数据仍然是定性数据的一种;2、定量变量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量数据。
统计中级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含义1、统计是指着重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它通过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从数量上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现状和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的数量变化规律2、统计有三种具体含义⑴统计工作: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⑵统计资料:调查研究活动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⑶统计学:指导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二、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数量的多少;各种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2、总体性:统计认识着眼于认识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3、社会性:三、统计活动的过程1、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开始,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过程2、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四、统计的作用1、具体体现在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上2、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服务而发挥出来的第二节统计的研究对象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就共性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方法2、就具体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⑴统计活动的特点和过程⑵统计认识对象的特征⑶怎样才能取得反映个体表现的资料并将它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⑷如何利用部分数据推断总体并把握推断的可信度⑸应当用哪些统计分析方法能使统计的认识深化二、统计学的性质:属于方法论学科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统计所需要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全体。
它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客观性、同质性、差异性。
按照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可分类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2、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
二、标志和指标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2、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⑴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⑵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数量标志可以,而指标都必须能用数值表示4、指标和标志的联系:⑴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⑵指标与数量标志存在着转化关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标志:即可变标志,是指一个总体中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2、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以及统计指标。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教材笔记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统计分析数据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两大类。
二、数据类型: 1.定性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性数据,这类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它只能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如天气形势:天气晴和阴转多云,职业:生产工人、公务员,教育程度:小学、大学等。
这种只能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又称为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程度,中学的教育程度就是比小学高,大学又比中学高,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相应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
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
如天气温度、上证股指、月收入。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分类变量只能用来区分事物,而不能用来表明事物之间的大小、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之间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的大小、高低和优劣的距离。
很多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统计方法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但适用于定性数据的方法则大多可以应用于数值型数据。
2.观测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是取得数据最主要的方法,用各种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都属于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可能是全面数据也可能是样本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方法笔记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13、数据的间接来源:(1)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2)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14、搜集数据的方法:(1)普查(2)抽样调查(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5)典型调查15、普查:是专门组织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普查适用于搜集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
16、普查的特点:(1)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
(2)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17、抽样调查的特点:(1)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取样本单位的影响。
(2)能够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从而达到对调查总体的认识。
(3)在抽样调查中会存在抽样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8、在实际调查中抽样的方法:(1)概率抽样(2)非概率抽样19、常用的概率抽样形式有:(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整群抽样(4)系统抽样20、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层,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抽样。
2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是在总体的名录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一个被调查者。
22、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3、统计报表按照报送范围分为:(1)全面报表(2)非全面报表24、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1)表式(2)填表说明25、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当调查的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与基本的发展趋势,而不要求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而且在总体中确实存在着重点单位时,进行重点调查是比较适宜的。
26、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27、典型调查的作用:(1)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典型调查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但是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
第二章数据描述1、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有:(1)饼图(2)条形图(3)环形图●饼图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
●如果想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可以通过环形图来实现。
●定性数据的图示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
但定量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它们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2、频数:是指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
3、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步骤:(1)对数据进行分组(2)确定组距(3)统计出各组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组距是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就是上限与下限之差。
4、在确定组距时应掌握的原则:(1)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2)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在确定组距时,在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等距分组;而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5、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有:(1)直方图(2)折线图(3)散点图●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6、统计表的五个组成部分:(1)表头(2)行标题(3)列标题(4)数字资料(5)表外附加7、数据的分布特征:(1)集中趋势,即一组组数据的数值向其中心值的靠拢程度(2)离散程度,即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远离其中心的趋势和程度8、定性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计算方法:(1)百分比(2)中位数(3)众数9、中位数:是数据按照大小排列之后位于中间的那个数。
如果样本量为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
10、众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或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
11、反映定量数据特征的统计量有: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水平度量:(1)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分位数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差异度量:(1)极差(2)四分位差(3)标准差(4)方差●平均数易为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实际中用的也较多,但主要缺点是更容易受少数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提供的信息不像平均数那样多,但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当数据为偏态分布,特别是偏斜程度较大时,中位数和众数的代表性要比平均数好。
12、极差:又称全距,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极差非常容易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方差用2σ表示,总体标准差用σ表示,样本标准差用s 表示,离散系数用υ表示,标准分数用Z 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与方差相比更具量纲性。
●在一个统计样本中,其标准差越大,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差。
反之,其标准差越小,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集中,它的趋中程度就越好。
●标准差的大小会受到数据本身数值大小的影响。
两个数列的标准差相同,但是两数列的差异程度却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差异程度,要计算离散系数。
13、离散系数:是将一组数据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用来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数。
14、标准分数: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用以测定某一个数据在该组数据中的相对位置。
第三章 参数估计1、总体分布:是总体中所有观测值所形成的分布。
2、总体参数:是对总体特征的某个概括性的度量。
3、总体参数指标有:(1)总体平均数(μ)(2)总体方差(2σ) (3)总体比例(π)等。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构成统计量的函数中不能包含未知因素。
4、样本统计量指标有:(1)样本均值(x ) (2)样本方差(2s ) (3)样本比例(p )●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构成了推断总体参数的理论基础。
5、关于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1)设总体共有N 个元素,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在重置抽样时,共有n N 种抽法;在不重复抽样时,共有)!(!!n N n N C nN-=个样本。
(2)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就是指所有可能抽出来的样本x 的分布。
(3)样本均值的均值就是总体均值,即μ=)(x E 。
(4)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总体标准差σ的n1,即nxσσ=;不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方差为122--=N n N nxσσ。
(5)当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时,样本均值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即有:X~),(2σμN 时,x ~),(2nN σμ。
(6)若总体为未知的非正态分布时,只要样本容量n 足够大(通常要求n ≥30),样本均值x 仍会接近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期望值为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为总体方差的n 1。
(7)如果总体不是正态分布,当n 为小样本时(通常n <30),样本均值的分布则不服从正态分布。
6、关于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1)当样本容量比较大时,样本比率p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且有p 的数学期望就是总体比率,即μ=)(p E 。
(2)在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n p)1(2ππσ-=。
(3)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方差为1)1(2---=N n N npππσ。
(4)在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1(,(n N πππ-(5)在不重置抽样时,p 的分布为p ~)1)1(,(---N nN n N πππ7、关于统计量的标准误差:(1)统计量的标准误差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
在参数估计中,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差距。
(2)样本均值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xσσ=(3)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代替计算,这时计算的标准误差称为估计标准误差。
(4)样本比例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np)1(ππσ-=(5)当总体比例的方差)1(ππ-未知时,可用样本比例的方差)1(p p -代替。
8、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9、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两种方法: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10、常用的点估计有:(1)用样本均值x 估计总体均值μ (2)用样本比例p 估计总体比例π (3)用样本方差2s 估计总体方差2σ11、区间估计:是包括样本统计量在内的一个区间,该区间通常是由样本统计量加减估计标准误差得到的。
12、关于区间估计:(1)标准正态分布N (0,1)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2)标准化的公式为:=Z (观测值-均值)÷标准差(3)以68.27%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1(-z :),(nx nx σσ+-(4)以95.45%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2(-z :)2,2(nx nx σσ+-(5)以99.73%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3(-z :)3,3(nx nx σσ+-1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有:(1)无偏性 (2)有效性 (3)一致性●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