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2)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8-3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理解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核心能力1.理解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对于变力作用、曲线运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科学品质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教学难点】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新课内容一、动能的表达式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推导过程:自学课本84-85页推导过程。
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表达式:E k =12m v 2,式中v 是瞬时速度。
3.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都是焦耳,符号为 J 。
1 J =1 kg·m 2/s 2=1 N·m 。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
动能的瞬时性:动能是状态量。
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
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且具有动能,那么动能的具体表达式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动能定理》。
(二)新课教学师:动能的概念是什么?怎样定义的呢?生: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师:动能的表达式如何? 生:212k E mv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到位,我们一起来推导动能的表达式。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恒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1v 增加到2v 求这个过程中该力所做的功W Fl = F ma =22212al v v =-22211122W Fl mv mv ==- 212k E mv = 1.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是一个状态量,单位是焦耳J 。
(三)动能定理22211122F W mv mv =- 21F k K k W E E E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即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1.222111=22W mv mv -合 师:合力做功时动能如何变化?1.合力做正功,0W >合21k k E E > 动能↑;2.合力做负功,0W <合21k k E E < 动能↓;(四)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1.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既适用于单个物体,也适用于多个物体;4.既适用于一个过程,也适用于整个过程;巩固训练1.(多选)质量一定的物体( )A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一定变化B .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C .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D .动能不变时其速度一定不变【答案】:BC【解析】:速度是矢量,速度变化时可能只有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动能是标量,所以速度只有方向变化时,动能可以不变;动能不变时,只能说明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不一定不变,故只有B 、C 正确。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 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知道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点。
学习重点: 1. 动能。
2. 动能定理。
学习难点: 动能定理。
主要内容:一、动能1.定义:2.定义式: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
因为1 kg.(m/s)2=1 N·m=1 J。
4.动能是状态量,对于给定的物体(m一定),某状态下的速度的大小决定了该状态下的动能,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5.动能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总大于(v≠0时)或等于零(v=0时),不可能小于零(无负值)。
6.动能是相对量(因速度是相对量),参考系不同,速度就不同,所以动能也不同,一般来说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例一】火车的质量是飞机的llO倍,而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12倍,动能较大的是_______。
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100:1,速度之比为1:100,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
【例二】一个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___________。
二、动能的变化△E k动能的变化,又称动能的增量,是指一个运动过程中的物体末状态的动能E k2(对应于速度v2)与初状态的动能E k1(对应于速度v1)之差。
三、动能定理(1)推导:(2)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3)表达式:(4)理解:①物理意义: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决定。
动能定理是力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不仅贯穿于这一章的教材,而且贯穿于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是物理学习的重点。
②动能定理虽然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沿直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是对于外力是变力或物体做曲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要对动能定理适用条件(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有清楚的认识。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了解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理解;2.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动能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使用的所有机器都需要能源,这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E_k = 1/2 * m * v^2。
3.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说明动能的变化和转化规律。
2. 动能定理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中的作用力和动能之间的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公式W = E_k2 -E_k1。
3.进一步探究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制动距离计算等。
3.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1.引出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的概念;2.研究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动能的转化规律及其应用;3.探究动能守恒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振子中的动能转化、陀螺的运动等。
四、教学方法1.拟定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课堂解释与讨论,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进行演示;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4.课后作业和作业辅导。
五、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时间内容10 min 引入问题,概念归纳和讲解30 min 实验探究和模拟、课堂讨论和演示20 min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10 min 概念总结、问题解答30 min (作业)作业辅导和解答六、教学资源和素材1.平衡车、自行车等实验模型;2.模拟计算软件或工具;3.书籍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评估和反思1.教学评估:使用问卷调查和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教学反思:针对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方法和操作技巧,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必修教材2第七章第8课时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1 mv 2 (其中速度 v 为即时速率),即物体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 2
学生活动 1 、学生阅 读教材,总结 教材的中心 思想,提炼主 要概念。
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注意: ①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且只有正,没有负。 ②单位:J。1kgm/s2=1Nm=1J ③动能是一个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④动能与参照系有关,其大小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高中阶段,一般取大地为 参照物。 ⑤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数值关系:Ek =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第 7 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8 课时
教学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动能;正确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 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计算 能够从已学知识推导动能定理,领会动能定理的优越性,知道功与能的转化关系。 由功与能的转化思想了解唯物主义思想,学会尊重客观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 教学器材 教学难点 有关课件,常规教具 动能定理运用
2、动能定理
4 、理解动 能定理的表 达式,并会运 用动能定理 来解题
(1)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1 1 2 (2)表达式:∑W = Ek = mvt2 mv0 2 2
3、理解
(1)W 是所有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 动能的增量。求解时可先求每个力所做的功再求代数和,也可以先将物体的外力进 行合成,求出合外力后,再求总功。 (2)功和能均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动能定理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在高 中阶段一般选取大地做为参照物 (3)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意义意味着“做 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 (4)动能定理适用既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5)动能定理既可以分段处理,也可全程处理问题 (6)动能定理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4、利用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①选择参照系;②确定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 注意做功的正负;③确定研究过程的始末状态,对应的始末动能;④用动能定理列 方程求解。 注:由于动能定理不涉及时间,也不涉及物体的运动性质及中间过程的细节, 所以应用起来十分方便。 综合练习: 一学生用 100N 的力将质量为 0.5kg 的球以 8m/s 的速度沿水平方向踢 出 20m 远,求该学生对球所做的功。 分析:在踢出球的过程中,只有人做功,瞬间完成,不能直接求得。设在整个 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为 W 人,由动能定理,有 W 人= ∴W 人= 学生课堂完 成教材上课 后练习,然后 小组讨论。最 后上黑板展 示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导轨、物块(或小球两个)教学活动[新课导入]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我们现在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演示或举例说明)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月相碰,推动木块做功.师: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生: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说明什么问题?生:高度越大,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师: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生: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说明什么问题?生: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物体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师:那么把这个问题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影响小球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准备三个小球,其中两个质量相同,第三个质量大一些让学生回顾初中的实验。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定理。
3.熟悉动能的计算方法。
4.强化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具有速度而具有了动能。
其公式为:$$K=\\frac{1}{2}mv^2$$其中,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动能和动能变化的定理。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W=\\Delta K$$其中,W为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Delta 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
实验测量的步骤如下:1.放置一个装有块状物体的直线轨道;2.给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3.记录物体到达不同位置时的速度;4.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
4. 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时,应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物理问题。
1.学习物理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场景和应用,让物理概念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2.学习物理问题时,应该注意观察和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运用物理公式和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3.在学习中要注重练习和总结,多进行物理实验和计算,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流程1.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2.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进行动能实验,并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4.练习动能和动能定理计算题;5.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评价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获得动能的数值;3.通过练习和总结,学生能提高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4.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测试和考试的形式,评估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8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教学设计大,动能增加,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出示图片:炮弹在炮筒的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本节我们就来探寻动能的表达式以及动能的变化与力的做功的关系。
的做功是否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讲授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出示图片:行驶的汽车、飞行的炮弹、无规则运动的分子。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动能。
2、探究动能的表达式为了探究动能的表达式,让我们来分析二个具体问题:问题1: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问题2:质量为m的某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速度由v1增加到v2,外力做功多少?物体在恒力作用下运动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得:学生观察图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推导体会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W=FL =ma×整理后得:从上式可以看出,“”“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1)动能表达式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用符号E k表示:说明:①动能只有正值只与速度的大小有关,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②动能是标量,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这是因为:1kg(m/s)2=1N·m=1 J③动能具有相对性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
思考讨论: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的质量为631 kg,某时刻它的速度大小为7.6 km/s,此时它的动能是多少?解:7.6 km/s=7.6×103m/s答:它的动能是7.3×1010J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学生阅读课文说出动能表达式学生思考讨论并计算阅读课文说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可以写成:W =E k2-E k1E k2:末动能,E k1:初动能。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八章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运用动能定理,分析下列情况中物体动能的变化:
a.一辆质量为1吨的汽车,速度从20km/h增加到40km/h。
b.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4.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动能定理。请描述实验原理、所需器材和操作步骤。
5.应用题:分析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动能的变化?如何利用动能定理来提高自行车的行驶效率?
解答:动能减少量ΔK = K_initial - K_final = 1/2 * m * v_initial^2 - 1/2 * m * v_final^2 = 1/2 * 1 * 20^2 - 1/2 * 1 * 10^2 = 150J。
例题5:
题目: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沿着斜面从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斜面倾角为30°,斜面与水平面的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10N的恒定力作用,从静止开始加速,5秒后速度达到5m/s,求物体在这5秒内获得的动能。
解答:根据动能定理,W = ΔK,其中W为力做的功,ΔK为动能变化。力做功W = F * s = 10N * 5m = 50J,动能变化ΔK = K_final - K_initial = 1/2 * m * v^2 - 1/2 * m * v_initial^2 = 1/2 * 2 * 5^2 - 1/2 * 2 * 0^2 = 25J,所以物体获得的动能是25J。
8.3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总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寻求这个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与v 1、v 2的关系?(2)情境二:在粗糙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物体所受摩擦力恒为f ,在与运动方向总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寻求这个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与v 1、v 2的关系?动能的表达式:1.定义:在物理学中用212mv 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2.公式:212k E mv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符号为J 。
1 kg(m/s)2=1 N·m =1 J 。
4.动能是标量,且只有正值,动能只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有关,与速度方向无关。
5.动能是状态量。
v 是瞬时速度,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
6.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动能定理1.内容: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公式:W=E k2-E k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W即为合力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3.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若合外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若合外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小,做了多少功,动能就变化多少。
4.实质:动能定理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反映了力改变运动的状态在空间上的累积效果。
5.适用范围:动能定理是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并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当物体受到变力作用,或者做曲线运动时,可以采用把整个过程分成许多小段,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例题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7.0×104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
当位移l达到2.5×103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80m/s,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所受重力的1/5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1.复习旧课1)、功和能的关系是什么?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物体能量变化的多少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即W=ΔE。
2)、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
[导入]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激发学习动机思考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分析: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讲授新知识(一)、探究动能表达式(二)动能(三)、动能定理(四)、动能定理的应用4.巩固运用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速度一定也不变B、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C、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2)、a、b、c三球自同一高度以相同速率抛出,a球竖直上抛,b球水平抛出,c球竖直下抛。
设三球落地时的速率分别为v a、v b、v c,则().A、v a>v b>v cB、v a=v b>v cC、v a<v b<v cD、v a=v b=v c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多大?4)、将质量m=2 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 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陷入泥中h=5 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g取10 m/s2)5.检查评价总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6.间隔性复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教材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的确定过程;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推导过程;3.掌握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1.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因此,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举例:假设有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哪辆车破损更严重?学生思考后回答:满载货物的车破损更严重。
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具有更多的动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与质量有关系,因此表达式还可能包含m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为:Ek=1/2mv^2(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
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何用m和v表示XXX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由运动学方程得v2-v1=2al。
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Fl=mal。
2F=l(ma)=m(v2-v1)×2a=2ma(v2-v1)。
2F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mv^2”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上节的实验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二次方成正比。
只要将表达式中的v1=0,就可以得到W=mv^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因此这个物理量就是动能。
二、探究动能定理。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
设物体由v1运动到v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F的作用,动能的变化量为ΔEk=Ek2-Ek1,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为ΔW=W2-W1.由动能的表达式,ΔEk=1/2m(v2^2-v1^2)。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问题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
(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5.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当物体受变力作用, 或做曲线运动时, 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 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 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所以, 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 也适合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运动。
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W
EK2
E K1或 W
1 m
2 2
1 m
2 1
2
2
3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处,若在 A处的速度为 A , B处速度为 B ,则 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
动
能定理.
解: A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 F,支持力 FN和重力 mg
的
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 Fs, 0 和 - mg( h2- h1) ,所以动能定
理
写为: Fs mg h2 h1
1 173
2
2
②课本第 21 页“问题与练习”第 1 题
7.2
10 3
2
J= 4.48
× 109J
三.动能定理
1.若用 E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
W= Ek2- Ek1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
W 表示 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科目物理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课 1 课时时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
教学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理解动能、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与2. 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核心变力所做的功。
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2.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及其表达式;教学 2.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求解力与位移。
重、教学难点: 1.理解影响动能变化的因素;难点 2.理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教学课件演示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
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动能和力做的功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通过回顾上有关吗?这对于定量研究动能有什么启发呢?论节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教师引导】大量实例说明,物体动能的变化和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物体的动能离不开对力做功的分析。
这与上一节研究重力势能的思路是一致的讲授新课:(1)动能的表达式【教师引导】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质量为 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如图)在这个过程中,恒力 F 做的功 W 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通过联系之学生经过老师引导,体前已知的知会动能的表达式识,思考如何计算动能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2 v12有 l2a把 F 、 l 的表达式代入 W Fl 中,可得 F 做的功W 1 mv22 1 m v122 2【教师提问】如果拉力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斜向上 , 得到的结果与此相同吗?【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1mv2表2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 k表示。
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实用文档第8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2模块中“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该条目的解读为:要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需要了解引入动能概念的必要性;认识动能大小跟速率二次方成正比所带来的速率对动能影响的敏感关系;从公式及其现实含义领悟动能是标量;知道动能是描述物体能量状态的物理量。
在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时,应该体会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过程(功)引起物体状态(动能)的变化;感受运用动能定理相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不同特点,学会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本节学习,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拓展求功的思路,为学生使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教材从恒力做功的分析开始,在得出动能表达式的基础上,推出动能定理。
推导动能定理的出发点是已知的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经历数学推导,得到动能定理结论。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初中已经通过实验知道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和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多,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能的定量表达式。
学生已经学习功的含义,能够在力和速度成一定夹角下计算力做的功,并且知道如何计算合力做功。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的动能,例如用力推一个物体,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动能增加,功能关系的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都为学生从已学知识推导出做功与动能关系做好了铺垫,为建立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准备了基础。
学生模型建构能力较弱,应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综合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公式建构动能的含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帮助,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 动能和动能定理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
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表达式
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活动:投影: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
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功的表达式为:
21222
121mv mv W -=
提出问题,教材上说“
2
2
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
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
121mv mv W -=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
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
1
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
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列举实例;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
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
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
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 对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
入沙坑h /10停止,则
(1)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2)若让钢珠进入沙坑h /8,则钢珠在h 处的动能应为多少?设钢珠在沙坑中所受平均阻力大小不随深度改变。
解析:(1)取钢珠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整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 =W F +W G =△E K =0。
取钢珠停止处所在水平面为重力势能的零参考平面,则重力的
功
W G =
1011mgh ,阻力的功W F =101- F f h , 代入得1011mgh 10
1
-F f h =0,故有F f /mg =11。
即所求倍数为11。
(2)设钢珠在h处的动能为E K,则对钢珠的整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W=W F+W G=△E K =0,进一步展开为9mgh/8—F f h/8= —E K,得E K=mgh/4。
点评:对第(2)问,有的学生这样做,h/8—h/10= h/40,在h/40中阻力所做的功为
F f h/40=11mgh/40,因而钢珠在h处的动能E K =11mgh/40。
这样做对吗?请思考。
★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P21“问题与练习”中1- 5题。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课后练习
1.关于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会变化
B.合力不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不变
C.合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
D.所有外力做功代数和为负值,物体的动能就减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合力为0,物体动能可能改变
B.物体所受合力不为0,动能一定改变
C.物体的动能不变,它所受合力一定为0
D.物体的动能改变,它所受合力一定不为0
3.一物体速度由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B.W2=2W1
C.W2=3W1
D.W2=4W1
4.一质量为2 kg的滑块,以4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 J
C.16 J
D.32 J
5.物体A和B质量相等,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开始时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相同的水平力F作用下移动相同的位移,则( )
A.力F对A做功较多,A的动能较大
B.力F对B做功较多,B的动能较大
C.力F对A和B做功相同,A和B的动能相同
D.力F对A和B做功相同,但A的动能较大
6.一物体静止在不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1 kg,μ=0.1,现用水平外力F=2 N拉其运动5 m,后立即撤去水平外力F,求其还能滑多远?(g取10 m/s2)
7.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倍,而小球与地面相碰后,能以相同大小的速率反弹,求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D
6.5 m
7.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