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81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3张).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3张).PPT课件
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讨论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 掘历史深刻含义方面尚有欠缺,需给予适当点拨。
1、课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建构知识体系。利用网络资源 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网络提取有效信息的 能力。 2、课中: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 动探究的精神。 3 、课后:在班级QQ群中发布课后拓展问题,巩固练习,进行有 效引导。
三、总体思路
巩固
程序三:课后拓展
重点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 多向交流
前提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整合教材形成课堂学习思路
四、课堂设计
四步探究法:
(2分钟)
总结思考 (30分钟) 升华情感
掌握重点
(5分钟) 突破难点
层层递进
互动合作 (3分钟) 探求新知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西北大学百年校庆之2》
文献资料组:提供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内容摘 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教育的论述摘要等资料
归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奠基
挫折
发展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问题一: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 比旧中国最高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学校数
时增长
在校生 多时增长
高等学 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 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
过程与方法 阅读摘要 分析图表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探究, 激发学生树立勤奋学 习,报效祖国的崇高 理想。
一、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6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6张)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4、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 “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 展壮大
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对贫 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
1、背景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经 过) 3、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66%(科技和教育)。 •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
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 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背景: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 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1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18张PPT)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 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课堂小结
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奠基
蓬勃发展
1949年
挫折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活动探究: 试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1)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2)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创新策略》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 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 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 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 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 要负历史责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主要措施:
全国教育工作
栏 目 链 接
全面发展 半工半读
2.主要成就: 半殖民地半封建 教育为社会主义人民教 (1) 成功改造 _______________ 育。
国民教育体系。 (2)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
(3)培养了大批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温馨指引: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背景是三大改造 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 建设时期。“大跃进”时期教育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做法, 出现教育大革命。
应 用 思 考 2.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有何意义? 提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中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 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栏 目 链 接
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 程 标 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的深刻含义。
栏 目 链 接
目 标 分 解 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措施和成就。 2.归纳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结合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栏 目 链 接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 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巩固练习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 表述,不属实的是 (D)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 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巩固练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 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 A )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学校向工农开门, 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3.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5 1 文盲人数 文盲数
2.5
0.5 0.5
00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二.动乱中的教育
2、危害: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0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0张PPT)

1966年8月19日,破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 旧习惯)运动开始以后,一 切外来的和古代的文化都成 为扫荡目标。中学红卫兵 (加上少数大学生)杀向街 头,以打烂一切“四旧”物 品为宗旨,先把北京城内外 砸了个遍,之后又迅速燃遍 全国城乡。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 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 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停 课 闹 革 命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1.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两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全日制和半工半读)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 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 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 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 。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 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 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 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 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 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 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 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动乱中的教育
2.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 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 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 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 后来被称为“七二一指示”。 请回答:这样的办学方针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提示: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教育事业受到破坏。
1949 34万所 2400万 年 2001 49.13万 1.25亿 年
5219所
127万
205所
11.7万
10.09万 9115.31万 1911所 1175.05万
请回答: (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 现象? (2)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来加快发展? 答案 (1)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 全面发展。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 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
பைடு நூலகம்
角度 从教育重要作用的角度突破 【示范3】►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 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 本依据是 (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 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解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方面的考 虑,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体现教育的重要地位。 答案 B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②『思考』 改革教育……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 “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中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革命的结果如何? [答案] 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 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结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 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 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①『辨析』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在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 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 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
『阐述』 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智__育____、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半__工__半__读__的学校教育制 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__劳__动__后__备__军__和_德__才__兼__备___的建设人才。
学习目标诠解
重难透视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程。
学法指导 理解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内在的必 然联系。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①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__人__民__教__育__ 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__国__家__建__设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_社__会__主__义__方向前进 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共6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共68张PPT)

(US 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 总排名为世界第56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 位,位列大中华地区高校第6位。依据2005年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公布的世界 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总排名为世界第62名, 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位列大中华地区高 校第6位。目前该校教师当中,有诺贝尔奖获 得者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其中外籍 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全校固定 资产总数为271,268万元,在中国所有大学中 居第2位。
导入新课
教育的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现代中国教育的 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 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 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资料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我国教育的三
经过两年的过渡,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 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 目前,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 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 “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 “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适龄儿童、少年按 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9年的义务教育学 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2、 过程
(1)拉开序幕
①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 育;
②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 ;
③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 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①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育 放在重要位置;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 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 速成中学学习
建 国 初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开 学 典 礼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49年) ①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 破坏。 2、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 “革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一起。
军垦农场的北大学生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学 生 停 课 , 示 威 游 行 。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 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 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 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 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8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8张)

德智体全面发 展,有社会主 义觉悟有文化 的劳动者
扫盲 教育
为教育发展 奠定基基础
挫 折
文革时期
1966年废除高考; 招收工农兵学员。
使教育受到极大破坏; 人才缺乏; 民族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复 社会主义现代 恢 “三复个高面考向;”;“制科定教《兴义国务”教;育法教》育蓬勃发展;
兴 化建设新时期 “211”工程; “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教育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 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 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二 动 乱 中 的 教 育

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
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三、教育的复兴
3、(09浙江卷)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 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 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大讨论”
• 4、(2011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9)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 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 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 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中 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 重教。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 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2. 蓬勃发展 ①指导方针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A.加快教育改革 B.义务教育法 ②具体措施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边缘学科、学位制度、
安图县第一中学
李桂玲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 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 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 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 育机会。
• 2、(2008年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 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 •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 织教学” •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 展专门学院” • 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 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成果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 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 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 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教育
——曲折发展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具体表现:
(1)学校全面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改革制度、办学自主权、“211工程”)
③成就

“三个面向”
Back
趋势
课堂小结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1、(2008海南)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 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 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 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 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 员”。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 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4
3.影响:
2.过程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 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 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 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 校教育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