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附带民事诉讼“同案不同判”问题的成因探析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因特定问题直接向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或请求帮助并求得解决的案件。
这种案件通常涉及到涉法涉诉领域,比如土地征迁、社会保障、医疗纠纷等领域。
在中国这个高度法律化的社会,在很多时候,这些案件的产生和数量增长都反映了社会纷争、法治失灵以及其他多种问题的存在,需要警惕并适时采取对策。
产生原因分析:1.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平等现象引发大量社会矛盾。
例如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都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2.权力滥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或个别干部违法行为、权力寻租等现象,在为当事人带来不公正待遇时也会促使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
3.法律制度和服务缺失:在法律认知、法律服务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如人民群众的诉求未被及时解决等等,都可能会导致社会纠纷进一步升级,从而催生更多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4.舆论煽动:一些媒体对事实不甚了解或是有意歪曲、渲染,在民众中间制造一些不实信息,从而引起矛盾激化。
对策建议:为应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增长的趋势,有必要加强相关管理机制,同时完善社会治理的功能。
1.建立科学、规范、适度的信访管理体系:如: 单一窗口受理,分级回应处理,上级向下转办推进等措施。
2.强化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通过加强社会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等培训教育,让整个社会各层次的群体都能熟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相应法律途径。
3.加强宣传监管: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管,引導公众争论合法、规范的途径,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管控机制,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防范社会矛盾的产生。
4.完善法律制度: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促进立法、司法、行政机构的协调配合,从根源上减少社会矛盾,降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数量。
在中国,治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既是治理传统纠纷,也是建设新型政府、新型城市、新型社会的重要一环。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目前日渐增多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已成为困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突出问题,因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建立,原先固有的利益格局和社会收入分配模式已彻底打破,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利益冲突加剧。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作为解决矛盾纠纷最终裁决者的人民法院,每年的受案量在急剧增加,相应的各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也接踵而至。
因此全面理清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趋势,从而及时加以应对,成为人民法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宁安法院为例,具体分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和原因1、信访案件的特点在宁安法院所有的信访案件中,有50%左右是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拆迁补偿纠纷案件),有20%是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10%是土地纠纷案件,10%是劳动合同纠纷案件,10%是其它情形引发的上访案件,这些案件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时间漫长,年代久远。
当事人反映问题所涉案件时间跨度过长,有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判决、调解案件,当时的办案人员或调离,或退休,有些卷宗材料不全面,有的证人或涉案人都已经去世,难以查证。
宁安法院涉及此类的案件达10件,因此要想平息此类信访案件难度极大。
二是主体不明、责任不清。
我们宁安法院有多起案件已经过一审、二审、再审,甚至案件已经在省院被驳回再审申请达2次,办案人员数易其人,对此类案件便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接手,责任部门难以确定;有些案件一审在中院、高院或外地法院,这些部门负责解决问题,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上访人居住地的基层法院负责稳控,“两层皮”现象时常出现。
三是联合上访、制造声势。
有些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为扩大事态,制造声势,相互串联,群体上访。
特别是一些上访老户,由于其不合理的诉求难以实现,便大多采取这一形式以虚张声势。
四是漫天要价,捕风捉影。
我国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对策探讨
我国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对策探讨(深蓝所戈运龙任兵)[摘要]: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共同诉讼可以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根据外国立法和理论,必要的共同诉讼又可以分为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和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我国立法上并没有体现。
在我国此类案件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解决途径,但是问题仍然很明显,由此在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
本文就当前我国的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发展做一个客观的表述,和外国的制度构建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从而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并提出笔者在此制度的缺陷弥补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必要共同诉讼类似共同必要诉讼有利说共同诉讼制度是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适用的一种诉讼制度,它针对的是当事人双方人数众多的案件。
我国民事立法在该制度的探讨和适用方面,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凸显出了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漏洞和缺陷,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结构,也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在法院的判决中,往往出现一些随意的处理方法。
这些处理方法中虽不乏有一些好的做法,但也有许多处理方法造成了诉讼迟延和公共诉讼人的讼累。
①针对这一屡见不鲜的现象,需要对外国的先进理论和制度加以吸收改造,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解决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矛盾。
一、必要共同诉讼概述(一)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个,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作出同一判决的诉讼形式。
必要共同诉讼是共同诉讼的一种,它特定在诉讼标的是同一个,具有同种标的的当事人,同时人民法院对于这样的案件必须要合并审理并作出相同的判决。
(二)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关系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共同构成共同诉讼,两者都要求案件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在人数上要多于两人,但是两者具有显著的区别:第一,必要共同诉讼的标的是同一个,而普通共同诉讼的标的是同一种类,这个区别也是人民法院在合并案件时判断的标准;第二,必要共同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必须进行合并并作出同样的判决,不必经当事人同意,而普通共同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并经过本院的认可才需要对案件进行合并并作出同样的判决。
“同案同判”问题研究
“同案同判”问题研究在法治中国工作推进过程中,司法能够公正,司法能够公平尤为重要。
同时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人民群众对同案不同判现象尤为关注,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监督工作中去。
案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受到案件情节引发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影响,还受到媒体炒作热度和网民参与讨论热度的影响。
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出现引发了诸多问题。
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发生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笔者在国家整治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方法。
关键词:同案不同判;社会影响力因素;司法判例数据库引言“同案同判”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应用上的体现,既需要惩罚犯罪行为,又要对人权保障进行权衡,正所谓“法律是把天平秤”,对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权衡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两个机制。
“同案同判”不仅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司法公正。
“同案同判”还能强化老百姓对司法公正正义的信任,促进我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通过热点案例的总结分析出同案不同判的问题(一)法官量刑自由权衡标准不同导致同案不同判:结合刘帅故意杀人案件[1]与齐子午故意杀人案件[2]进行比较表1 故意杀人罪刑罚区分总结:1.案件相同之处法院对两个案件在法律事实上都认定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院对案件在量刑从宽情节上均认定具有坦白情节和获得被害人的谅解情节。
两个案件在法定加重情节和酌定加重情节上都认定不具有相关事实,并且裁判结果均由基层法院作出。
2.案件不同之处初审结果不一样,裁判结果相差两年六个月。
再审结果的判决不一样,刘帅故意杀人案件在再审结果上是维持了原审判决,而齐子午故意杀人案件中再审结果是改变了原审结果。
(二)法律理论立场差异导致同案不同判:结合李文杰诈骗罪[3]与石勋盗窃罪[4]进行对比表2 诈骗罪与盗窃罪区分总结:1.两个案件的相同之处基本犯罪事实相同,均是犯罪嫌疑人偷换他人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属于同案类型,且量刑从宽情节上是相近的。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一、引言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国家行政机关上访,反映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违法和不公正待遇,要求解决的活动。
在信访活动中,涉法涉诉的案件屡见不鲜,给社会稳定和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将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1. 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信访案件增加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司法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司法资源非常匮乏。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往往选择信访途径,增加了信访案件的数量。
对策建议:(1)加强司法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司法服务水平,减少居民对信访途径的依赖。
(2)鼓励各地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争议,减少信访案件的产生。
2.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薄弱引发信访案件激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居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较为薄弱,对于自身权益的保护不懂法律途径,只能通过信访方式表达诉求。
这导致了信访案件的激增。
对策建议:(1)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能力。
(2)加强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居民解决法律问题,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
3. 治理体系不完善是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由于治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一些居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只能通过信访方式来表达诉求。
这也是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对策建议:(1)加强基层政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
(2)建立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居民诉求,避免信访案件的升级。
4. 不良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引起信访案件的增加一些不良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现象也是信访案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决策失误导致居民权益受损,司法实践中的不公正判决和执行问题也引发了信访案件的激增。
法学论文参考题目【各种论题大全】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刑法方面1.论转化犯2.论“携带凶器抢夺”3.论“限制加重”的数罪并罚原则4.论危险犯的终止5.论结果加重犯6.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7.论原因自由行为8.论我国刑法中的定量因素9.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存废10.论社会危害性标准11.论婚内强奸12.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13.论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方面14.论持有行为的性质15.论吸收犯之存废16.罪刑法定原则探析17.不作为犯罪研究18.刑法因果关系研究19.单位犯罪适用中若干问题分析20.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21.中外刑法中犯罪预备之立法比较22.共同犯罪中身份犯问题研究23.牵连犯中若干问题研究24.正当防卫中若干问题研究25.死刑问题研究26.交通肇事罪研究27.重大责任事故罪研究28.侵占罪研究29.贪污罪研究30.受贿罪研究31.合同诈骗罪研究32.金融罪研究33.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34.走私罪若干问题研究35.论职务侵占罪36.关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探讨37.计算机犯罪研究38.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39.校园财产犯罪原因分析40.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41.职务犯罪研究42.女性犯罪原因分析43.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44.暴力犯罪现象分析45.略论犯罪未遂46.紧急避险研究47.共同过失犯罪初探48.试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49.吸收犯问题研究50.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51.罚金刑问题研究52.转化犯问题研究53.包容犯问题研究54.结果加重犯问题研究55.法条竞合问题研究56.持有型犯罪研究57.目的犯问题研究58.略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59.赦免制度研究60.罪名法定问题探析61.危险犯研究62.行为犯研究63.洗钱犯罪研究64.保险诈骗罪研究6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66.强迫交易罪研究67.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68.非法拘禁罪研究69.安乐死问题初探70.绑架犯罪问题研究71.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72.聚众斗殴罪研究73.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74.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75.非法持有毒品罪研究76.斡旋受贿问题研究77.介绍行贿罪若干问题研究78.贪污罪的共犯问题研究7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研究80.滥用职权罪若干问题研究81.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82.徇私枉法罪研究83.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若干问题研究84. 罪刑相适应论诉讼法方面1.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定位2.论“以事实为根据”与证据裁判原则3.暴力取证罪的立法完善4.程序性制裁与刑讯逼供的遏制5.论上诉不加刑原则6.关于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7.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发展前景8.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兼与保释制度之比较9.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0.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12.公益诉讼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问题研究13.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14.答辩失权制度研究15.中美陪审审判制度的比较16.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7.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研究1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19.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权利研究20.自认制度研究21.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研究22.论民事诉讼的法院调解原则23.证据概念的重构24.论公开审判制度25.传闻证据规则研究26.论证明责任的分配27.论民事诉讼的自认28.论司法认知29.论推定30.论诉讼保障制度31.论正当当事人32.论民事撤诉制度33.论缺席判决34.论执行回转35.诱惑侦查研究36.刑事缺席判决探讨37.专家法律意见书之地位探讨38.证人拒绝作证之成因与对策39.沉默权存废之探讨40.诉讼外解决纠纷机制探讨41.辩诉交易在中国存废之探讨42.民事执行难之成因与对策43.公诉转自诉制度探讨44.举证时限探讨45.论判决的既判力46.辩诉交易问题47.证人作证研究4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49.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比较研究50.证明标准探讨51.司法公正探讨52.民事检察制度研究53.民事再审程序研究54.公益诉讼探讨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方面1 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2 对环境权性质的思考3 论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 论环境刑法的特点5.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6.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析7.水污染防治法执行问题研究8.《环境保护法》修改若干问题的一点思考9.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研究10.环境与国际贸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11.环境法的经济分析12.论环境法的价值内涵13.《森林法》》修改之法律思考14.论我国环境法的制度设计15.论环境权(或公民环境权/环境物权)16.论土地发展权17.论环境(保)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或论区际环境关系的法律调整18.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造19.能源法律问题研究20.论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与保密条款21.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问题研究2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构建23.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研究24.农民劳动法律保护研究2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6.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27.我国劳动诉讼制度研究28.WTO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完善29.农地承包经营合同法律问题研究30.论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立法结构31.论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32.论劳动集体谈判(协商)制度33.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34.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35.论政府或公用采购的经济法调整36.论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37.公营企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政策研究38.农村土地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39.论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调整40.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41.工伤赔偿法律问题研究42.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43.信用立法问题研究4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归责问题研究45.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46.证券法之虚假陈述制度研究47.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研究48.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研究49.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研究50.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研究51.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52.信托的法律的性质研究53.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研究54.证券交易所法律制度研究55.金融创新与法律制度研究56.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57.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58.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59.可转换债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6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61.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62.经济法主体探讨63.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4.个人所得税法探讨65.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6.反垄断法研究67.政府采购法研究民商法方面1.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利益平衡与制度设计角度2.试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3.论网络空间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4.确立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的法律思考5.试论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完善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7.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8.论居住权9.公司破产制度研究10.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11.论有限合伙12.论一般人格权13.论信赖利益14.论债权物权化15.论所有权保留16.中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17.家族型企业法律问题规制18.浅议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的权源结构与运行19.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之法律问题研究20.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初探21.职工参与公司控制之法律研究22.浅议一人公司23.论独立董事制度24.公司创立大会法律制度研究25.公司治理机构的法律规制26.公司治理的法律地位27.对破产法的几点思考28.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29.对我国公司法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思想30.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几点思考31.论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权的保护32.公司经营者的责任33.相互持股的利与弊及其法律调整34.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35.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36.公司利益分配中的法律调整机制37.职工参与制度研究38.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效力的探讨3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出资法律规制及其优化40.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1.股权转让42.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43.公司对外担保44.董事会制度45.股东的表决权46.破产监督人制度47.公司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48.旅游合同法律问题研究49.论合同履行中的”经济合理”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50.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51.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52.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思考53.论商号的法律保护54.完善我国继承法的法律思考55.空间权的法律研究56.关于角色的商品化权探析57.关于完善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思考58.论我国村的民事法律地位59.占有制度与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60.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61.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62.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63.论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64.关于协议离婚问题的研究65.婚姻关系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探讨66.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思考67.论配偶权制度68.论夫妻约定财产制与交易安全69.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研究70.无效婚姻及其确认有关问题探讨71.扶养制度研究72.离婚原因及其法律规制探讨73.分居制度74.离婚损害赔偿制度75.亲子关系76.结婚制度77.论继子女78.继承权79.转继承80.我国民法结构安排研究81.论我国物权立法的原则(或其中某一原则研究)82.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83.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利益保护84.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的效力85.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86.论共同危险行为87.论作品88.TRIPS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研究89.权利穷尽研究90.反向假冒与商标淡化研究(可选其一)91.植物新品种权研究9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多学科题目)93.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与对策94.小议使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判断依据95.驰名商标若干问题研究96.论保护商业秘密制度中的竞业禁止规定97.论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98.论电子数据库的法律保护99.论域名抢注及其法律对策100.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101.人身保险中的如实告知义务102.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103.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104.保险利益原则研究或者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05.论人身保险合同或保险合同法律特征研究106.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107.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108.确立我国的有限合伙的立法思考109.试论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10.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析111.雇主责任研究112.离婚标准问题探讨113.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114.校园伤害案件学校责任基础及形式研究115.政府科技管理立法初探116.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117.论民法典的逻辑结构118.合同之债的相对性弱化研究119.论贞操权120.交通事故责任研究121.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122.物权行为研究123.无因管理研究124.论作品125.侵犯著作权认定规则研究126.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127.论植物新品种权128.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冲突研究129.商标淡化侵权研究130.论知识产权的无形性131.授予发明专利之条件研究132.保险法原则研究133.论保险合同134.保险利益研究135.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之比较研究宪法与行政法方面1.宪政与司法审查2.公民权与人权3.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4.资格罚研究5.听证制度研究6.论村民自治7.选举制度的完善8.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及其实现9.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10.当代中国的变迁与宪法发展11.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保护12.WTO与中国行政主体的发展研究13.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建立14.行政许可公正性问题探讨15.论行政调查16.行政效率机制的行政法保障17.公共工程采购若干问题研究18.WTO规则与我国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19.行政公益诉讼初探20.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21.行政指导程序问题研究22.论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及其实现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24.略论公民罢免权25.论妇女宪法权利及其平等保护26.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完善27.论公民社会保障权28.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若干问题思考29.行政指导的定义及其法律规制30.行政征用补偿问题研究31.论行政解释的功能及其实现32.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33.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学思考34.论中国宪法的修改35.论法官保障制度36.论公民的知情权37.论市民社会中宪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38.农民平等权问题研究39.可持续发展与宪法价值的嬗变40.法治下的中国地方分权41.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42.行政强制中的比例原则研究43.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研究44.论高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45.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46.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7.论国家赔偿的范围48.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9.WTO下中国行政法的发展50.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51.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52.论我国的宪法监督53.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54.析网络下的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和限制55.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56.论行政合同57.违宪审查模式与中国的选择58.行政法治与行政自由裁量权59.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60.公民劳动权初论61.收容遣送制度探讨62.非典时期问题的反思63.民工权益法律保护64.违宪审查制度65.村民自治法律问题探讨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论文题目论题方向序号法理学方向 1 论法治与社会公平法理学方向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理思考法理学方向 3 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法理学方向 4 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 5 论程序公正法理学方向 6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认识法理学方向7 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法理学方向8 论依法执政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法理学方向9 论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法理学方向10 论法律推理法理学方向11 法理的含义和意义法理学方向12 论司法公正与效率法理学方向13 社会公平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法理学方向14 关于法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法理学方向15 "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16 论公平正义与执法法理学方向17 中国立法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宪法方向 1 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地位宪法方向 2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宪法方向 3 论思想自由权宪法方向 4 论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与完善宪法方向 5 关于我国宪政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宪法方向 6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宪法方向7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8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9 论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宪法方向10 宪法法院监督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宪法方向11 论我国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宪法方向12 完善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宪法方向13 关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思考宪法方向14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宪法方向15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宪法方向16 论男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宪法方向17 美国、法国和中国宪法监督模式之比较宪法方向18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宪法方向19 论宪法的司法化宪法方向20 论迁徙自由权宪法方向21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宪法方向22 论中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完善宪法方向23 论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及模式选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1 论我国行政法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2 论我国行政立法体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3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4 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5 行政处罚程序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6 论行政强制措施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7 行政赔偿范围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8 行政指导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9 行政复议的范围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0 论行政诉讼法律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1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2 论具体行政行为的约束机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3 论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4 论行政诉讼的参加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5 行政侵权责任问题探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6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行为的性质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7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8 论行政诉讼的管辖问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9 论行政诉讼判决种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0 行政诉讼判决与行政诉讼裁定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1 论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2 关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3 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4 关于行政征收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5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6 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7 论无效行政行为的后果及其认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8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9 程序合法性的法律要求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0 行政执法的公开化、统一化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1 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2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3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史方向 1 论我国古代法的特征。
司法不公正案件
司法不公正案件标题:司法不公正案件揭秘:冤错案件中的无辜者引言:司法不公正是一个深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令人愤慨,也损害了法律的公信力。
本文将揭示一起早期发生的冤错案件,以此为例,探讨司法不公正的成因和影响。
案例一:被错判的草根夫妻(2007年)时间:2007年3月12日事件细节:李某和张某是一对普通的草根夫妻,生活朴实。
他们居住的小区发生了一起入室盗窃案。
几天后,警方在小区附近抓获了一名嫌疑人,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与盗窃案有关的物证与李某、张某的指纹相似。
凭此,警方将两人列为涉案嫌疑人,并将案件移交给法院。
审判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问题。
首先,起诉书对李某和张某的指控存在模糊性,且缺乏确凿证据。
此外,辨认环节中,证人存在重大的矛盾与不一致之处,而法庭并未充分审查并排除这些疑点。
律师的点评:这起案件暴露了司法系统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调查机关在逮捕嫌疑人时未能充分搜集证据,依靠相似指纹而非确凿证据将李某和张某列为嫌疑人。
其次,法庭在审理过程中未能严格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导致对被告人的不公正判决。
这种司法失职不仅侵害了两位无辜者的权益,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案例二:被警方虚假指控的商人(2003年)时间:2003年8月27日事件细节:商人王某是一家小型企业的老板,他因经营有争议的合同引起一位合作伙伴的不满,后者提出诽谤指控,并援引了一份虚假的证词。
警方调查了这一指控,并在拘留期间强行施加精神压力,逼迫王某认罪。
在审判过程中,辩方律师提供了大量证据来证明这起指控的虚假性和不合理性,但法庭未对这些证据予以足够重视。
最终,尽管辩方的辩护词表明了王某的清白,但法庭仍然判处了他有期徒刑。
律师的点评:这起案件凸显了警方滥用职权的问题。
警方未能进行全面、公正的调查,而是凭借单一证词便将商人王某逮捕和拘留,并通过施压手段强迫他认罪。
同时,法庭在审理过程中透露了对辩方证据的不公正态度。
这种司法不公正不仅伤害了个体,也动摇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对策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对策虚假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或其他手段,以非法的手段起诉或诉讼之前提出诉讼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利益驱动虚假民事诉讼往往是为了达到经济利益目的而进行的,例如过度索赔、获得非法赔偿或避免因某项合同或协议而承担的责任等。
由于一些人在经济上面临压力或拥有不道德的财富观念,选择虚构事实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诉讼。
二、人情关系影响在一些民事诉讼中,人情关系可能会对庭审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有些人会通过虚假民事诉讼来获得更多的照顾、同情或帮助,如通过扭曲事实来博取法官或陪审员的同情或亲属关系,干扰法院的判断,得到有利的裁决结果。
三、法律素养不高虚假民事诉讼也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或法律素养不高而产生的。
一些人采取虚假民事诉讼的做法,其实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程序、证据收集和使用不够熟悉,缺乏法律意识和理解。
一、提高当事人的法律素养通过提升当事人的法律素养,加强对法律程序和证据规则的了解和学习,以及加强对虚假民事诉讼的认识、警惕和惩罚机制等,从根本上预防虚假民事诉讼的发生。
二、加强司法监督对于虚假民事诉讼的行为,司法机关应该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当事人的严格审查和监管,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假冒精神损害赔偿、故意制造或捏造事实等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
三、完善法律机制与惩罚措施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机制和惩罚措施,以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主动发现并及时惩罚虚假民事诉讼行为,推动诉讼文化进一步向规范和权威化方向发展。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应采取一种有利于促进公正和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争端,尽量减小冲突,并正确估计诉讼成本,增强当事人对公正司法的信心。
总之,针对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和对策,要从不同角度来加强社会、法律和机制建设,实现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和人的公正。
同时,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全面强化社会监督,加快推进公正有力的司法改革,建立起底线思维和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虚假民事诉讼,推动社会的法治化和和谐发展。
普通共同诉讼原告案例
普通共同诉讼原告案例篇一:从一起案例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告的继续起诉权从一起案例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告的继续起诉权——兼谈江苏高院最近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意见朱千里(载《人民司法》20年第1期)一、案例及其体现的规则(一)案情与审判1993年,杨洲等人在某县汽车站附近吃饭后要乘坐陈永明的三轮车回家,被陈永明拒绝,因此发生厮打,后杨洲拿棍追打陈永明,陈永明在逃跑中被路过的刘爱国踹了一脚而倒地,杨洲乘机上前用棍击打陈永明头部一下,致陈永明抢救无效死亡。
201年6月杨洲归案,被提起公诉,陈永明的近亲属陈学年等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杨洲、刘爱国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因对于刘爱国是否构成犯罪存在争议,且无法找到刘爱国,故法院没有把刘爱国列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法院审理后,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杨洲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决杨洲赔偿原告因被害人死亡的医疗费、丧葬费、父母子女的扶养费共计33576元。
由于被告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原告陈学年等人没有得到赔偿。
204年8月,刘爱国因该案被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05年8月,原告陈学年等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刘爱国对被害人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刘爱国用脚踹倒陈永明,使其被杨洲用棍击打头部而死亡,因其并不认识杨洲,二人无意思联络,不成立直接共同侵权,但构成间接结合的共同侵权,被告刘爱国应对被害人陈永明的死亡承担小部分的赔偿责任。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虽已判决杨洲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但由于杨洲无财产可供执行,刘爱国应对原告的损失直接承担应负的小部分赔偿责任。
故判决刘爱国承担10的赔偿责任,按照审判时上一年度的标准,赔偿原告陈学年等人29792元。
(二)该案创设的新规则该案在审理中有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应驳回原告的起诉,理由是原告的损失已经得到全额判决,不应再就同一事实的损失重新接受当事人的起诉。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改判,理由是被告刘爱国也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原审判决错误,应当纠正。
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审理模式
122法制时空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审理模式蒿臣阳(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 要:近年来,在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的环境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国有资产保护领域等频繁发生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侵害,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公益的重视程度越发提升,为解决此问题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公益诉讼应运而生。
随着公益诉讼的发展,出现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个特殊的诉讼制度,并且其在公益诉讼的案件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但在其审理模式上一直有争议,“先刑后民”和“先民后刑”两种审理模式应如何选择一直令人备受困扰。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式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会出现的情况,法院在选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审理模式时,应以“先民后刑”模式为原则,以“先刑后民”模式为例外。
关键词::公益诉讼;“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审理模式作者简介:蒿臣阳(1996-)女,河南新乡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8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概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源近代公益诉讼起源于20世纪69年代,我国的公益诉讼产生于20世纪之后,从清末沈家本将检察机关作为公益代表人参与民事诉讼制度引入我国开始,经历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公益诉讼一直存在,历经了多年的实践探索。
为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在2015年开展了公益诉讼制度的试点,在2017年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写入现行法律体系,随着公益诉讼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在2018年我国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司法制度,即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概念广义上的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认为包括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或者公益性机构或者一般组织或者个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违法,侵害或者可能侵害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公共利益或者除自身之外其他人的利益,都有权利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19卷(2020年1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19卷(2020年1〜6期)总目次司法论坛试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制度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适用困难的法律原因及对策独任检察官制度与上海检察机关新型办案组织发展改造规律研究六十年冲突与协调-----特定罪犯改造中的基本矛盾及其矫正路径法治视野下对暴力伤医行为的研究后疫情时代犯罪态势分析与诊断式防治对策探析基因编辑问题引发的法律思考我国采用“毒树之果”理论的路径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司法介入经济治理的研究郑海,陈嘉鑫1.1范思力2.1杨帅卫2.5王雪峰3.1连春亮3.9应文舒,杨阳4.1程昭凯5.1吴攀艺5.8李丹屏6.1刘辉6.8案例研究“担保贷款两头骗”司法争议问题研究----以2014-2018年的裁判案例为研究样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和勤勉义务的司法适用现状-----基于41份判决书为例的实证研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现状实证研究-----以374例一审判决为样本从裁判立场谈贞操利益的民法保护朱纪玲1.9赵春玲2.13丁培3.17汪义双5.12宪法与行政法学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的实践困境及对策论我国司法解释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刷脸”技术的立法规制-----兼议个人信息权保护农村征地拆迁冲突的生成与化解研究论“灰色地带”的“罚款”的法律性质-----以《水法》第70条为例社会治理共同体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题研究石东洋,李龙军1.14唐旭1.19乔淑贞2.10王悦3.23何紫瑶4.6徐鑫森,李化5.17法理学从形式与内容看黔东南侗族习惯法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论建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规范化路径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对现代刑事诉讼法观的启示杨鸿雁3.27王远钊6.15张晓慧6.20朱巧红6.24民商法学合同法减价制度再建构论对知识产权的有限扩展保护强制缔约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比较法视域下的商事登记制度论破产财产网络拍卖规则的构建论破产程序中税收优先权不及于滞纳金消费者滥用撤回权的完善进路研究-----以“职业退货人”为切入点强制地役权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金融借款中的保证保险探究个别清偿撤销例外制度中“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司法认定及法律完善范有为1.23周若玮1.30童扬虹,周旳1.36黄新宇,邓中孟1.42薛恒2.17杨方2.23林璐2.28刘尉,黄新宇2.32李媛媛2.37裴度3.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6129经济法学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之规范路径研究甘文强3.37CISG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适用王景玉3.44论越权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王越4.11医疗责任商业保险制度构建路径探究范辉4.16试论财富传承的公证法律服务曾育生4.21关于适用《民法典》居住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陈斌5.21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之厘定王为林6.27“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张亚男6.32德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新近改革介评价格算法合谋的反垄断规制——事前管控与事后追责定价算法共谋的反垄断法规制周美华1.46周羽中5.26张义成5.34刑法学扫黑除恶进程中的刑法介入限度研究高利贷以非法经营罪论处之适当性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刑法保护研究刑法视角下的新《药品管理法》网络背景下侮辱罪的流变及刑法应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非法集资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以某理财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为例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生成路径研究 类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被害人谅解影响死刑适用的正当性根据再论证浅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之降低-----对“大连女孩被害案”的刑法思考刑法文本中的“公共财产”与“公共财物”研究论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争议问题遵循传统理论:盗窃行为“公开性”之辩驳涉二维码犯罪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张帆1.51陈祖瀚1.58彭卓宇1.64魏健酌2.41李韬2.45徐猛,叶子禾2.51刘 彬3.48班 飞4.25孙海珠4.31杨亚茹4.35曾妮4.39王琦4.43李国歆,郭珊珊5.39谭健强,梅责友6.36郭 真 6.42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程序研究证据法视域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探究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关系研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监检衔接研究-----以补充侦查(调查)为切入点全面普及无纸化送达的实践困境与改革进路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权源研究新时代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的优化与创新论口供的审查与规制-----以错案预防为视角引诱、欺骗方法所获供述排除标准研究公诉环节退回补充侦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言词证据危险性的社会学解读-----场域理论的视角律师调解现状与完善关于命案现场刑事证据链形成的研究检察民事公益诉讼适用惩罚性赔偿实务研究-----以办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刑事被告人答辩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研究 律师法律援助责任辨析监察案件中法院对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 程序正义视域下留置规则优化路径刑事缺席审判的法理反思与制度优化 精准化量刑建议下控审关系的规范与优化鲍伊帆1.69祝佳瑶1.75刘超1.79王昱蕴2.57徐丹阳2.62 魏永省68左媛媛,黄俊阳,韩健,黄伟2.73张璐3.53卢 炜3.58翟星晨4.50 张恭样4.54夏天宝4.60 韩易浦5.45合肥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5.49向昱洁5.54王义淑5.58杨自立6.46 吴楷文6.50伍素贞6.54 吴金波6.58130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6我国减刑程序的缺陷及其完善-----以听证制度的构建为切入点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案件质量评查“案件化”办理制度设计问题研究国际法学外层空间反卫星武器法律规制研究李征6.64钱小帅6.68赵耀东5.61警察学论公安行政处罚适用新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基于《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修改内容的分析合同制民警研究新形势下爆炸犯罪的预防及处置对策研究公安机关有效疏导消极社会情绪问题及方法探讨警察最小作战单元警情处置战法运用研究移动支付视域下非法转移信用卡内资金的法律思考治安管理处罚中被处罚人主观方面研究非警务警情分流对策分析“智慧警务”视野下的社区警务工作升级探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工作的思考现场处置个人极端暴力行为的战法探析-----以持刀斧砍杀为例由一起杀人案件谈侦查讯问方法的运用警务督察新视野:警务督察结果对公安改革的优化研究由美国警察跪压黑人致死事件说开去-----以警察跪压控制为视角对警哨的若干思考优化警民关系视角:提升社区民警沟通能力研究曾文远1.85李铭1.91缪笑寒1.96葛致锋2.77姚本佐2.81庄嘉3.64陈亮,王栋3.70张志辉,张永锋4.65吴依,郭光芝4.71陈伟4.75赵锋4.78曹小丽5.67于龙,张金锋,赵晓辉5.72李铭5.78李铭6.72张续明,于龙6.76侦查专论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研究笔迹鉴定的科学性探析魏陈陈2.85胡家栋2.91监狱学苑代际差异理论:监狱学研究的新视角-----评连春亮教授新作《第三代囚犯研究》监狱“讲师团”政治改造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理性解读服刑人员自杀防控问题监狱罪犯离监探亲问题探析监狱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罪犯有限自治模式的思考新媒体视野下监狱刑罚执行三大改进研究“枫桥经验”的行为构成要件解读接纳与回归: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新形势下创新罪犯管理手段的几点思考监狱服刑人员交代余罪问题刍议-----处置四个真实案例的启示论狱徽的功能我国监狱政治工作沿革及当代思考治本安全观视阈下监狱教育改造问题研究监狱毗邻空间安全问题初探论监狱企业立法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乔成杰1.100李成1.103徐为霞2.94陈世定3.75高倩3.79姚学强4.81张国敏4.87孙博葳4.93班智慧,付文波4.100赵祝源5.83郝艳杰,彭春芳5.88孙双华5.93陈嘉鑫6.80蔡小松6.89陈世定6.93汪前臣6.97警官教育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公安院校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探究-----以《公安应用写作》课程为例陈孝钰1.106左馥4.103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613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复学后的警校日常教学应急处置方案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警务实战训练策略研究朱建波4.108张文泽5.98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发挥思政教育的路径浅析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孙昳暋,汤海5.101孙延庆,徐为霞6.101刘文境6.107教育新论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再认识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以安徽省微课发展状况和高职《刑事侦查学》微课为例招录便捷机制实施下的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体系的审视与重构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学教育目标疫情期间公安院校线上教学的认识和思考-----以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为例疫情背景下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课程的变革司法警官院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刍议广西韩传信1.109殷艳梅1.112崔盼盼2.100张莉,陆岳松2.104成功2.108都军霞2.113刘文境,姚本佐3.84陈金峰3.87治区司法厅组织培训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课题组3.90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的建设与思考-----以《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干预》课程为例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研究创建“6S”文明宿舍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发挥高职院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路径创新强化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育人属性的思考基于PBL与急救护理情景模拟综合课程的探讨校企合作视阈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为例抗疫背景下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的思政聚焦度及有效性提升研究构建科研创新团队,推动高职高质量发展基于云端开放式课程教育平台的线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在探索实践中提高网课教学质量-----以(JavaScript高级编程》课程线上教学为例叶巧雅3.99姚峰3.103努尔曼古丽•阿卜力米提,全佳松4.111刘晓璐4.115杨杰4.118马燕霞,王明霞4.122陶宏光,仲龙5.105陈永侠,李秀川,杨秀木5.109蒋玲玲5.112孙洁5.117荣艳冬5.121尹向兵,王琦6.110朱敏6.115文化纵横论法治类图书对法治文化传承的作用新时期以来安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成就与经验阚明旗3.105薛磊3.108综论平台论性骚扰的成因与扩张加强“村改居”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埃及知识分子的绝唱-----以《日落绿洲》为例摘要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城市垃圾分类研究-----以合肥市F社区为例信息时代的“瘾”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回族流动人口管理研究论“饭圈”文化中的网络暴力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分析-----以众安保险为例《启东日报》副刊的文化考察突发公共事件下网络舆情困境与解困之路试论“一云多屏”视域下我国教育类报刊的转型策略多源流理论视角下合肥市改厕政策推进分析张小余1.116伍芳1.122赵婷婷1.125丁京2.117方达夫2.124殷艳梅3.112范雁南,王清平3.116董敏,张永军3.121张澳香,耿西亚3.125陈进4.126魏丹丹5.124杨陌冉,何静6.119李郡茹6.123132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6。
新形势下关于民转刑案件成因及防范对策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关于民转刑案件成因及防范对策的思考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民转刑案件是指因借款、欠款、合同纠纷等民事纠纷引发的犯罪行为,属于犯罪与非犯罪之间交叉的领域。
这类案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便更好地防范和打击此类犯罪。
一、成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法律的意识并不够强烈,存在着对法律的忽视和触犯的情况。
这种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在民事纠纷中,部分人无法正确地维护自身权益,选择了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从而陷入了犯罪的泥淖。
2.经济压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压力也日益增大。
许多人在面对经济困难时,难以承受各种债务和借款压力,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3.社会风气问题一些地区存在着“以欺诈为生”的不良风气,欺诈等行为在这些地方比较盛行。
这种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4.司法保护不足在一些案件中,由于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司法机关未能给予当事人应有的保障,导致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对策1.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针对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应当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通过合法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加强对贫困人口和面临经济困难的人群的帮扶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降低因经济原因导致的犯罪发生率。
3.整顿社会风气对于存在不良风气的地区,应当进行全面整顿,清除不良风气,树立诚信意识,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做出努力。
4.加强司法保障加强司法保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从而减少因司法保障不足而导致的犯罪发生。
三、结语新形势下关于民转刑案件成因及防范对策的思考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我们应当从根源上分析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以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
只有将成因厘清,对策制定得当,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打击民转刑案件,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平正义。
诉判不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路
的公检 法“ 联席会 议纪 要” 高级 法 院的 “ 、 司法 指南” 中级法 院的 性 规则缺 失 。 某一 盗窃案 件 中, 、 在 证人 在 网络聊天 过程 中得知被 其 “ 庭长会 议纪 要” , 等 虽然 不是 司法解 释 , 由于 其制 定主体 处于 告 人盗窃 作案 的情况 , 陈述 的作案 经过和 盗窃数额与犯 罪事实 却 司法认 定的核心环 节 , 际上 已经成 为各级 司法机 关办案 的实践 基 本一致 , 诉部 门认为 应 当予 以采 信 , 院认为 网络属 于虚拟 实 公 法 性依据 与重要 的参 考性文 件 。 如 , 例 刑法 第六 十七 条规 定 了 自首 空 间 , 无法 查证 聊友 的真 实身份 , 该份 传 闻证 据不应 予 以采信 。 的两个 条件 , 自动投 案” “ 即“ 与 如实 供述 自己的罪行 ” 最 高人 民 , 行 了细 化解释 , 将若干 种情 形 “ 为 自动投 案” 视 。在司法 实践 中 , ( ) 明标 准规 则缺 失 。在某 一故 意杀人 案件 中, 告人 是否具 3证 被 中搜 查获取 “ 上海 一泗 阳” 长途车 票 ( 不记名 ) 张, 一 出发 时间与到 法院 《 于处理 自首和 立功 具体 应用法 律若 干 问题 的解 释》 关 又进 有 作案 时间属 于 关键 的待 证事 实 。抓获 被告 人时从其 随 身物 品 部分地 方性执 法意 见将 司法解 释 中的 “ 为 自 投案 ” 问题 进 站 时 间恰 好 与被 害人 死亡 时 间一致 。公 诉部 门认为 该车票 属于 视 动 等
混乱 、 内容散乱 庞杂 , 不成体 系 的状 况。解释 紊 乱表现 为解 释主 认 为 同案 犯的言 词证据 达到认 定事 实的名称 、 限、 权 内容 、 程序 、 力紊 乱等 多个方 面 。 效 尤其 是地 方性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根据要求,以下是一份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涉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案件,即既涉及刑事追究又涉及民事赔偿的案件。
近年来,刑民交叉案件的数量逐渐增多,对司法队伍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1. 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相比单一类型的案件更为复杂,涉及的法律条款较多,证据的采集和鉴定要求更高。
2. 法律规范不明确:目前我国刑事法和民事法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各地处理方式不一致。
3. 赔偿问题:刑民交叉案件既关乎追究犯罪责任,又要考虑对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往往需要兼顾不同利益的平衡。
三、刑民交叉案件的原因1.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刑事法和民事法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没有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具体处理方式和程序。
2. 制度转型困难:由于司法体制和审判权的分离,使得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
在刑事和民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法官的责任认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3. 社会发展变革:随着社会发展,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刑事案件往往涉及到民事赔偿。
四、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对策1. 立法完善: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和程序,减少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
2. 司法机构协同:刑民交叉案件往往需要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进行协同处理,应加强不同司法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3. 提高司法人员专业素养:司法人员应提高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加强跨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4. 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争议与阻力。
五、结论刑民交叉案件是一种复杂性较高的案件类型,其处理涉及到刑事和民事两方面的法律问题。
法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法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概述: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机构,在司法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也不可忽视法院存在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原因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司法不公、办案流程繁琐、司法腐败等几个方面来揭示法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一、司法不公司法不公是公民尤其是当事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一些案件中,有时候明显偏袒权势方或经济利益方,而忽视了弱势群体和普通人民的合理诉求。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
造成司法不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现实中,一些地区、特定案件类型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资源,而其他地区则供给短缺。
这导致在多数情况下无力解决所有犯罪和争议性案件。
结果就是容易出现某些案件被急于审理,而其他案件则只能被搁置或延后审理。
这样的不均衡分配极大地影响了司法公正。
2. 法官与权力关系紧密:一些地方法院存在政府对法官的直接干预和压力。
这可能导致法官无法独立行使职权和自由裁量,而优先考虑与当地权力关系相匹配的判决结果。
从而使司法变成了政治工具,并促进了司法不公的发生。
3.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和违反司法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严厉,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监督难以落实,这为部分法官开展善恶两面行为提供了机会。
为解决司法不公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司法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统筹调动各地区人员和物质资源,保证所有案件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跨区域合作、共享审判经验,提高效率、提升公平程度。
2. 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设立独立的司法管理机构,从行政和财政上完全分离法院,并对法官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保障。
同时,政府必须尊重法院的独立性,切实保护司法公正。
3.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司法监察体系,严厉打击违反司法道德规范、滥用职权、受贿贪污等行为。
同时,加强对执业律师、检察官、辩护人等参与诉讼角色的监督制约力度,确保整个司法链条都能正常运转。
审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审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将重点讨论审判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审判是司法机关的核心职能,它对于保障公正、维护法律权益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公正和效率相关的问题。
一、审判方面存在的问题1. 司法不公司法不公是指在司法过程中涉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等重大利益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案件被处理不当、裁决不公。
这可能是由于主观偏见、腐败行为、权力滥用或程序错误等原因引起的。
司法机关应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但实际操作中,成千上万的案件被处理得草草了事或出现明显错误,导致一些人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
2. 案件办理周期长长时间的审判过程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巨大困扰。
案件进展缓慢意味着当事人要长时间等待结果,这会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审判流程冗长的原因可能包括:庭审过程繁琐、案件积压、诉讼程序复杂等等。
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加剧他们对司法制度的不信任。
3. 管辖权问题管辖权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的地域和层级范围。
在一些情况下,同一案件可能涉及多个司法机关,导致裁判结果和审理周期存在差异。
此外,涉及行政分权和跨国司法合作等特殊情况时,困扰也十分复杂。
这种不一致性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混乱,并且增加了司法系统内部协调的难度。
二、审判问题产生的原因1. 司法体系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基层司法机关设施落后、技术条件欠缺,造成办案效率低下。
同时,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程度上的公正标准,但仍存在着地方法院与高级人民法院之间的不平衡和各省份之间司法工作水平差距不小的现象。
2. 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司法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法律技能和道德操守。
然而,一些司法从业者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导致案件处理过程中出现大规模失误和滥用权力的情况。
此外,一些地区还面临着司法队伍结构不合理、沟通协调能力差等问题。
3. 司法独立不够司法独立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要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建 新
( 中共怀 化市 委党校 ; 湖南 怀化 4 8 0 ) 10 8
摘 要 : 一 个 附 带 民事 诉 讼 案件 事 实 , 审理 法院 和 审 判 程序 的影 响 而得 到 不伺 判 决 结 果 的 “ 案 不 同判 ” 象 . 同 因 同 现 在
中 国 的 附带 民 事诉 讼 中 出现 的 比例 较 高 。究 其 产 生 的原 因 , 为有 四个 方 面 : 认 一是 确定 赔 偿 范 围的 基 本 原 则 把 握 不 准 : 二
s p l me tr ii a  ̄ n i r n r c e i g . h i e i k a e r a o s t a e p e o n n h s h p e e r e u p e n ay cvl c o n c mi a p e dn s t e wr rt n s t t e s n h tt h n me o a a p n d ae t i l o t h h t h h h
Ab t a t h p e r n e o e p e o n n t a e s me c s u p e n ay c vla t n i r n rc e i g e u t n sr c :T e a p a a c ft h n me o t a a e s p lme tr i i ci n c mi a p o e d n sr s l i h h t h o i l s
i i e e S p lm e t r vlAc i n i i i a r c e i g n Ch n s u p e n a y Ci i to Crm n lP o e d n s n
C HE Ja - i N i n x n
fh o mu i a yMu ip l at C mm teP r col; a u 1 00, hn) eC m n t a nc a P r o ie at S ho Hu i a 0 C ia sP i y t y h 48
D I1.99 .s. 7 - 5 X. 1 . .1 O :03 6Ii n1 10 5 2 0 2 3 js 6 0 00
T eAn ls ft eRe s n W h h a s s fe e t u g ns h ay i o a o y teS meCa eHa Di r n d me t s h J
第2 2卷 第 2期
21 0 0年 4月
六盘水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n l f L u a s u T a h r C l g o ra o ip n h i e c es ol e e
Vo . 1 22 NO. 2 Ap .01 r2 0
中国附带 民事诉讼 “ 同案不 同判 ’ ’ 的成 因探析 问题
df r tjdm n ea s fte e et o a cutad te poes o ajdmeth shg rpro n C iee ie n u g e t b cue o h f c fl or n h r s f dug n a i poot n i hns e s s w c h i
是 精 神 损 害赔偿 请 求 被 无 理排 除 ; 是物 质损 失赔 偿 范 围被 任 意 压 缩 ; 三 四是 公 诉 机 关在 附 带 民事 诉 讼 中不作 为。 关键词 : 附带 民 事 诉讼 ;同 案 不 同判 ; 害赔 偿 ; 因 损 成
中图 分类 号 : 0 . D9 2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0 5 2 1 ) 2 0 5 — 5 1 7 — 5 x( O 0 0 — 0 0 0
mae i x e s i e u e rn o y tra e p n e s r d c d a d ml .F u t l, te e a t ns o p b i p o e ui n o o c ry u te r d t i l o r y h d p r h me t f u l c rs c t d n t a r o t h i uy n o
s p l me t r i i a t n i r n lp c e i g . . u p e n ay c vl c o n c mi a r e d n s i i o
K yw rssp l e t ycv c o r ia pcm estnf e od :upe n r i l t ni c m nl rce ig; a ecs sl di df rn d m n ; o p nai r m a iai n i h r e n j s 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