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变迁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变迁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演进,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在这个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以封建分封的制度为主。

国家统治者将国土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分封,分封给贵族地主作为封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邑,封邑再分封给更低一级的诸侯或土地所有者。

这些封邑和封地往往相对独立,治理权在贵族地主手中。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实施了统一中国的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郡县制。

秦朝将国土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进一步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朝:西汉时期,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西汉设置了丞相、御史中丞、太仆、太尉等中央官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朝将全国分为13个郡,下设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东汉朝: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划分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行政区划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东汉时期,将全国划分为23个州,下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和变动。

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多次更迭,行政区划多次分割和重组。

北朝时期,政权在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后,南朝各个政权相对稳定地设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6.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和完善的时期。

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设立道、郡、县,全国共分为15个道,下设州、县,形成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全国共分为10个道,11个都督府,下设州、县。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了千年。

7.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行政区划也沿用了前代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变迁。

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行政区划来管理和统治国家。

以下将介绍中国各个朝代的行政区划。

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传统史书的记载,夏朝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九州。

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和益州。

九州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行政区划主要分为二十五个封国。

这些封国是由贵族拥有并管理的地方政权,商王作为统治者,通过封国来实现君主的集权统治。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其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分为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是周王朝的封臣所领导的地方政权,同时也是周朝的行政单位。

4.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在位期间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改革。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

郡守和县令由中央政府任命,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

5.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其行政区划延续了秦朝的制度。

汉朝行政区划继续采用郡县制,不过增加了一些新的行政单位,如州和邑。

这使得汉朝的行政区划更加完善和稳定。

6.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变化。

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主要依然采用郡县制,南方政权则以州为基本行政单位。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导致行政区划的多变。

7.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继承了汉朝的行政区划制度。

隋朝行政区划采用州县制,并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整合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央集权的管理。

8.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行政区划继承了隋朝的制度。

唐朝行政区划采用州县制,相对稳定。

唐朝还设立了宣抚使和节度使等军事行政单位,以维护边疆稳定。

9.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朝代,行政区划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2.郡县制时期3.州制时期4.道(路)制时期5.行省制时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唐朝的道制2.宋朝的路制3.元朝的行省制4.明朝的行省制5.清朝的行省制正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时期,再到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最终形成了行省制时期。

在这五个时期中,行政区划的设立、变迁和完善,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萌芽时期,即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刚刚产生,行政区划还没有完全形成。

当时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基于氏族、部落的分布,称为“小邦”或“方国”。

郡县制时期始于秦朝,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下设县。

这种制度在汉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划分为 100 多个郡,县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制开始出现,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制在隋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划分为 20 多个州,下设100 多个郡,郡下设县。

道(路)制时期始于唐朝,全国划分为 10 个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

在宋朝,道制改为路制,全国划分为 100 多个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实行行省制。

元朝时期,全国划分为 10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划分为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

清朝时期,行省制基本沿用明朝制度,全国划分为 18 个行省,行省下设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

总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细化的过程。

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时期,再到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最终形成了行省制时期。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1.古代地区名【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体系下,中国的地域划分发生了多次变化。

在这里,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常见的地域划分方式及其背景。

1. 九州划分
九州划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域划分之一,它将中国的土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分别为:东北之地、北方之地、西北之地、中央之地、东南之地、南方之地、西南之地、荒服之地和海外之地。

这种划分方式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后来被汉代地理学家扩展并用于地图划分。

2. 行政区划
在中国古代各朝代中,行政区划也是一种常见的地域划分方式。

不同的朝代,其行政区划也有所不同。

例如,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包括州、县、乡、里等单位,而宋朝时期则新增了路、府等单位。

3. 地理学划分
地理学划分是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对地域进行的划分方式。

常见的
地理学划分包括:黄土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

4. 文化地理划分
文化地理划分是基于民族、语言、宗教、传统等文化因素划分地域的方式。

例如,中国的文化地理可以划分为华北文化、华南文化、西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总之,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方式有多种,其中每种划分方式都有其背景和历史渊源。

每一种划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等特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三)分封制( )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 卫周室。《左传》:“天子建国,诸侯建 家”,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这就是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 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按地域划分居民是 国家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自国家形成以后, 就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 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行政区划的四要素
(一)层次 (二)幅员 (三)边界 (四)行政中心
一、先秦的行政区划
(一)九州说
高帝六年(201BC),铲除异性王,代之异同姓王。经12年完成这一 任务,分封同姓十王国,集中于东部,可以“自置吏”,“得敛赋”掌握财 权、政权、军权。又分萧何、张良等100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侯国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道、邑、侯国)
汉 初 封 国
州制的产生
由于对内削蕃,对外拓地,汉朝郡(国)数 逐渐增多,到汉武帝时多达109个。中央政府直 接管理这样多的郡国比较困难。于是,元封五年 (前106),汉武帝将京畿及附近各郡以外的郡 国分为13个区域,称为部,除朔方、交趾外,其 余11部采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列 之州名,俗称十三州。每部置刺史一人,监察吏 治与地方豪强。征和四年(前89)又在京畿及附 近七郡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于是全国共 为十四部:司隶、豫、冀、幽、并、凉、徐、兖
(1)都督府 ,设于国内要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 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2)都护府,设于沿边诸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制,本 源于西汉,唐从贞观年间陆续设置的都护府主要有六个:安 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一、古代行政区划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等。

总结: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概述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发展历程1.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至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与影响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迁3.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

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划分的雏形开始形成,主要分为诸侯国和卿大夫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列国,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郡县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秦汉时期所继承。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和诸侯国。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隋唐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道是地方行政划分的一种新形式,起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作用。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划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制度。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制度,但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权力分配上有所改进。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上。

在各朝代,中央政权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划分,使之既能保证中央集权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同时,地方行政划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实际上出现早期郡县雏形:如赵国上党郡。

秦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

始设州刺史,并无实权,监察地方官吏。

西域都护制度。

东汉:前中期基本维持西汉行政区划,后期由于地方混战,刺史始掌地方军政大权。

曹魏: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州国并行。

北方十六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州郡县三级制出现混乱。

东晋南朝:由于北方居民南迁,设侨郡,保持迁来居民的原有郡望。

沿袭州郡县三级制。

(南北朝时期始现行台制度,为行省制度雏形。

)隋朝:州县、郡县二级制更替。

唐朝:始设州县制,后出现府制,如太原府(732年)。

边疆设“军”、“监”制。

为了监察方便,将全国划为“十道”,设“十道巡察使”等官,类似于西汉刺史制,负责监察,无实权。

边疆有都护府和羁縻府州制度,在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军事重地设都督府,如黑水都督府。

中唐后因军事需要出现节度使制度,后全国被迫实行三级制:边疆为都督府—州—县,内地为方镇(藩镇)—州—县。

中央权力极度削弱。

宋朝:节度使无实权。

将全国的府州军监划为15路(后数量有变,至北宋末年划为24路)。

路的长官初为转运使,后经权力分割化为四大“监司”(漕司【转运使(民财)】、宪司【提点刑狱使(司法、监察)】、帅司【安抚使(军事)】、仓司【提举常平使(物价)】)宋代府州以上的路权力分化,未形成像郡守、刺史一样的集中权力,因此成为二级半制。

辽朝:五京道制,但道一下采取宋朝路制,有三大监司(仓司和帅司合为师司【总管府】)金朝:沿袭北宋路制、辽朝道制。

全国分为20路,计1都、5京府、14总管府,无监司,权力尽归总管府长官府尹。

后为战争需要,始设行省制。

西夏:州县二级制,全国划为12监军司,每监置都统军、副都统、监军使。

元朝:实行省(行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行省类似于刺史,初为中央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1.周朝的分封制
2.秦汉的郡县制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4.隋唐的州县制
5.元代的行省制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
1.国力
2.政治权力架构
3.自然地理条件
4.民族和人口分布
四、结论
正文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直至明清的省道府县制。

在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行政区划由各个封建邦国组成,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实行郡
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

郡县制有效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了一定的自治权。

三国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制。

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州郡县制也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灵活。

隋唐时期实行州县制,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元代实行行省制,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行省制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区划更加稳定,同时也为后世的省道府县制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府县制,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受到了国力、政治权力架构、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古代行政区划文学常识

古代行政区划文学常识

古代行政区划文学常识古代行政区划文学常识在古代是如何规划行政区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以下古代行政区划吧!欢迎大家阅读!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

如在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尚书》中记载,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预、梁、雍九州,也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

东汉共分13州;晋初又分19州;到了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都是行政区。

郡: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划分为36郡,征服南粤后,增加到40郡。

直到隋唐以前,历朝都设有郡。

隋朝取消了郡,唐代则州郡迭改,宋代以后郡被彻底取消。

行省:原是官署的名称。

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为省。

国:诸侯王的封域,泛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

这和今天国家的国有很大的'区别。

邑:泛指城市。

但大城市通常称都,小城市称邑。

邑有时也指县。

县: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

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

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以后各朝的县属于州或府。

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

镇: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的地方,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另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绾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数由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

唐代,镇戍之权较前减弱。

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卫防守之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史、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数罢废。

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

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

元代也有路,为二级行政区,相当于宋代的州府。

古代文化常识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古代文化常识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古》)
【军】_宋__代__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练习
1.下列各朝代与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对应关系,有误 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末—郡 B.唐朝—道 C.元朝—行省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练习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中,历朝历代往往最稳定的 是( )(3分) A.州 B.县 C.郡 D.省
A.南海郡 B.桂林郡 C.象郡
2.郡县制时期
(1)_秦__朝___统一后,在天下推行郡县制,郡之长官称___郡__守_(也即后 来的__太__守___),万户以上的县之长官称为___县__令_,万户以下的县则称 县长。 (2)汉代基本沿袭秦制 • 广州在秦汉时期归属_南___海__郡_?
A.南海郡 B.桂林郡 C.象郡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魏晋南北朝期间,各王朝大体沿袭。
【名词解释】 • 刺史:各部(州)监察长官。后改称__州__牧__,职权进一步扩大,由
②郡县制
③州郡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注:
道:“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苏联的某地方面军总司令),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

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行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

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司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

直隶州:直隶州的建置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

古代正式行政区域的划分

古代正式行政区域的划分

古代正式行政区域的划分一、古代行政区域的背景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为了方便统治者管理国家和实施政策。

在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通常是以地理、政治和行政等因素为基础的。

二、古代中国行政区域的划分1. 封邑:封邑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之一,是贵族、官员和功臣的封地。

封邑通常是根据功勋和地位的高低来划分的,贵族和官员的封邑通常比较大,而功臣的封邑相对较小。

2. 郡县:郡县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是国家的基层行政单位。

郡县的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和资源等因素来确定的。

郡县的行政机构由太守和县令等官员组成,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税收征收等事务。

3. 道府:道府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份。

道府的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需要来确定的,一个道府下辖若干个郡县。

道府的行政机构由巡抚和提学等官员组成,负责统一管理该地区的政务和军事。

4. 京师:京师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通常是指国家的首都。

京师的行政机构由尚书等官员组成,负责中央政务的管理和决策。

三、古代罗马行政区域的划分1. 市邦:市邦是古代罗马的行政区域,是由城市和周围地区组成的政治实体。

市邦的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需要来确定的,每个市邦都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机构。

2. 省份:省份是古代罗马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州或省。

罗马帝国的省份是根据行政和军事需要来划分的,每个省份都由一位总督来管理。

3. 属地:属地是古代罗马的行政区域,是指那些没有完全融入罗马帝国的地区。

属地通常是指边远地区、边界地区或被征服的地区,这些地区由军事指挥官来管理。

四、古代埃及行政区域的划分1. 省:省是古代埃及的行政区域,是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需要来划分的。

每个省都由一位总督来管理,负责地方行政和税收等事务。

2. 府:府是古代埃及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县。

府的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需要来确定的,每个府都由一位官员来管理。

3. 城市:城市是古代埃及的行政区域,是根据人口和行政需要来划分的。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分类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分类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分类一、皇城皇城是古代行政区划中最高级别的地方,是君主的居住地和政府机构所在地。

在古代中国,皇城通常位于都城的中心,是权力的象征。

皇城内部划分有宫殿、庙宇、行宫等各种建筑,为国家政务和皇室活动提供了场所。

二、都城都城是指古代国家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都城通常设有行宫、官署、市场等机构,是君主和政府处理国家事务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都城,如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紫金山等。

三、州县州县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中级单位,负责辖区内的行政管理和司法事务。

州县下设有衙门和县学等机构,负责处理人民的诉讼案件、管理土地和征收赋税等事务。

在中国历史上,州县设有许多,如洛阳、长安等。

四、乡镇乡镇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基层单位,负责辖区内的日常管理和社会事务。

乡镇下设有乡官和村官等机构,负责组织农田水利、征收租税和组织军事等事务。

在中国历史上,乡镇是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五、村落村落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最小单位,是农民的居住地和生产中心。

村落通常由若干户人家组成,有村长和村民委员会等机构,负责管理村内事务和协调村民的利益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村落是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六、府邸府邸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特殊单位,一般是指高级官员的住所和办公地。

府邸通常设有府治和府衙等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政务和司法事务。

在中国历史上,府邸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衙门衙门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行政机构,负责处理辖区内的政务和司法事务。

衙门通常设有知府和各种官员,负责管理行政区域的治安、征收赋税和审判案件等事务。

在中国历史上,衙门是地方政府的代表。

八、官署官署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行政和经济事务。

官署通常设有官员和吏员等人员,负责处理政务、征收赋税和管理土地等事务。

在中国历史上,官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市镇市镇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商业和居住中心,负责辖区内的商业和市政事务。

古代的三级行政区划

古代的三级行政区划

古代的三级行政区划1. 引言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包括了多级行政区划。

其中,三级行政区划是指在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中,分为三个层次的地方行政单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的三级行政区划。

2.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古代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都有不同的行政区划体系,但是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级行政区划。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州、县和乡。

2.1 州州是古代中国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者自治区。

每个州都由一位官员负责管理,这位官员通常被称为“州牧”或者“州长”。

州下辖若干个县,并负责管理该州内的各种事务,如军事、财务、法律等。

2.2 县县是古代中国第二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市或者县。

每个县都由一位官员负责管理,这位官员通常被称为“知县”或者“县令”。

县下辖若干个乡,并负责管理该县内的各种事务,如土地分配、税收征收等。

2.3 乡乡是古代中国最低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

每个乡都由一位官员负责管理,这位官员通常被称为“乡长”或者“村长”。

乡下辖若干个村,并负责管理该乡内的各种事务,如农业生产、社会治安等。

3. 古代三级行政区划的特点古代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3.1 上下级关系三级行政区划之间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州是最高级别,县是中级别,乡是最低级别。

上一级行政单位对下一级行政单位有监督和管理职责。

3.2 管理范围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负责不同范围的事务管理。

州负责对整个州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县负责对本县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乡负责对本乡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

3.3 官员任命每个行政单位都有一位官员负责管理,这些官员通常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

州牧、知县和乡长都是在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的任命下担任职务。

3.4 民众参与古代三级行政区划体系中,民众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乡、村居民可以通过选举产生乡长或者村长,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

4. 古代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古代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为了更好地管理辽阔的疆域和满足行政需要,将国土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域的系统和制度。

这种行政划分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形成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行政区划的演变1.诸侯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周朝衰落后,进入了分封制时期。

诸侯国时期,地方行政划分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较弱,各个诸侯国管理着自己的封地,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行政格局。

2.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中国地方行政划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朝实行郡县制,国家中央派遣官员在各地设立郡县,进行政务管理。

郡县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划分进入了统一集权的阶段。

3.两汉时期在两汉时期,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郡县制度逐渐完善。

各地设立的郡县逐渐规范,形成了以郡为中心、以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沿用,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

各种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频繁进行,这个时期地区划分的变化反映了政权更迭和战乱时期的局势。

5.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

唐朝的地方行政划分主要以州县制为基础,实行官员巡视、督察和赋税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三、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变迁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1.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通过地方行政划分,中国古代政权得以在广大的疆域内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中央政权通过派驻官员、设置行政机构等方式,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了各个地方,提高了行政效率。

2.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划分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税赋和农业生产等事务,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只有今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对全国实行管辖。

4、三司分权:明朝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5、清朝把全国划分18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在各省。

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分析】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与中同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对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认识(1)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既适应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在设官分职上既有继承,又有变革;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调节内部机制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但它毕竟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理论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中央对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向预测】1、注意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利分割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专制集权的相关政治举措。

2、注意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中央相关机构职权的制衡与牵制达到集权于皇帝(君主)的目的,是专制制度成熟度体现,而近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防止专制集权,是民主政治体制成熟的表现。

【高考例题】1、(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2、(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3、(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4、(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6、(2006年四川卷)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8、(2007全国文综二)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9、(2006年四川卷)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10、(2006年重庆卷)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11、(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12、(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13、(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4、(08天津卷,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15、(08重庆卷,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司参考答案:1—5 BACAD 6—10 BBBBA 11—14BCBAD【巩固练习】1、秦朝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的有()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4、“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5、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有①秦朝设立丞相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7、《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8、中国古代多有专门的机构或官员掌管军事,下列并非仅专职军事的是A.秦朝的太蔚 B. 唐朝的兵部C.宋元的枢密院D.清的军机处9、下列关于地方行政区域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B.汉武帝时增加州作为地方行政区C.宋时将唐朝的“路”改为“道”,在州县之上D.宋朝以后,所有地方官皆为文臣10、元朝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职能不包括:①统领宗教事务②管辖西藏地区③行使宰相职权④掌管全国少数民族事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1、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使大夫、刺史B.丞相、参知政事C.太尉、军机处D.郡县、行省1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