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的行政区划

古代的行政区划

古代的行政区划

古代的行政区划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方便管理和统治,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这些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划分方式。

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县、乡、村为单位。州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县,而县则是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乡。乡是一个更小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村。村是最小的行政区域,是一个自然村落或人口聚居地。

在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管理是由官员负责的。州、县、乡、村都设有官员,分别负责管理和统治。这些官员的职责包括征税、治安、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在古代欧洲,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国、省、市、镇为单位。国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省,而省则是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市。市是一个更小的行政区域,下辖多个镇。镇是最小的行政区域,是一个自然村落或人口聚居地。

在古代欧洲,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管理也是由官员负责的。国、省、市、镇都设有官员,分别负责管理和统治。这些官员的职责包括征税、治安、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总的来说,古代的行政区划是为了方便管理和统治而设立的。这些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划分

方式,但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治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存在的。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

一、背景介绍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

着重要的贡献。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汉代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

完善。

二、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西汉初期

西汉初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派驻的官员管

理的区域,而县则是郡下设立的行政单位。当时全国共设有36个郡和1050个县。

2.中期

到了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他将原来的

36个郡调整为13个州,每个州下辖数个县。其次,在这些州之外还

设置了四十余个属国和诸侯国。此外,还设立了大量乡镇、坊市等基

层行政单位。

3.晚期

到了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又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取消了州制,改为郡县制;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行政单位,如都尉、

监、庐江等。

三、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

1.中央集权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之一是中央集权。尽管地方行政单位增多,但仍然是由中央政府派驻的官员来管理,而且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

2.地方自治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地方自治。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有着很大的控制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比如,在县级单位下设立了乡、镇等基层行政单位,使得地方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

3.保障军事需求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保障军事需求而设置了许多边防、屯田等单位。这些单位不仅可以维护边疆安全,还可以为中央提供军粮、战马等物资。

四、总结

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和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国家制度的发展状况。尽管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汉代留下的这些制度和经验仍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中国行政区划

唐代中国行政区划

唐代中国行政区划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

行政区划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唐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呈现出一种分层的结构,从国家到府州县的层级体系,下面将详细介绍唐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在唐代,中国的最高行政单位是京畿(京师)和道。京师是都城所在地,其治所设在长安,它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师下辖的地域有时被称为“京畿之内”,它的行政地位高于其他地区,享有特殊的政策优惠和经济待遇。道是国家的最高行政区划单位,全国共设有15个道,分别是京、洛、汴、徽、饶、济、相、嵩、吴、骠、云、瀛、庐、华和陆。每个道下设有一个都督府,都督府的行政职能包括监察、统筹和领导道内各地方政权的工作。

在道之下,是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唐代设有十八府,分别是京兆、蒲州、新、闽、齐、河、汾、俱济、荆南、恒州、相州、瀛州、淮安、垣、泗、丰、河东和鄜(音fu)州。府

是道的下属单位,拥有比州更高的行政地位。府下辖若干个州,其中州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每个州下辖数个县。

在县之下,唐代实行的是县-邑-乡-里的层级制度。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分布于全国各地。每个县下辖若干个邑,邑下辖若干个乡,乡下辖若干个里。邑是县的行政区划单位,起到辖区管理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乡是邑的下属单位,负责管理乡村的日常事务。里是乡的下属单位,也是最小的行政区划单位,通常是一个村或者若干个聚居在一起的村落。

除了以上的行政区划单位外,唐代还设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属于唐朝的属国和蕃地。当时的中国领土辽阔,辖有多个属国,如吐蕃、吴国、西突厥等。这些属国在行政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要向唐朝进贡。此外,唐代还设有一些边疆地区,如西域、南诏、广南等,在行政上被划归为蕃地,由唐朝设立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

1.萌芽时期

2.郡县制时期

3.州制时期

4.道(路)制时期

5.行省制时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

1.郡县制

2.州制

3.道(路)制

4.行省制

四、总结

正文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历经了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时期,从夏朝到秦朝。在这个时期,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夏朝时期,国家领土主要分为九州,州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单位。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以都城为中心的畿、

甸、侯、伯等地方行政单位。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成为主要的地方行政单位。

第二个时期是郡县制时期,从秦朝到汉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是州制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在这个时期,州成为主要的行政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

第四个时期是道(路)制时期,从唐朝到宋朝。唐朝时期,全国划分为 10 个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宋朝时期,道成为最高行政单位,路成为次级行政单位。

第五个时期是行省制时期,从元朝到清朝。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完善,分为两京十三省。清朝时期,行省制继续沿用,成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州制、道(路)制,最后到行省制的演变过程。不同的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和体制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简介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这就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

到了舜时,从冀州析分出并州和幽州,从青州析分出营州,故有十二州。

到了汉代,由于疆域的扩大,新增加了两个州,一个是南方的交州,一个是北方的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这样,东汉时就有十三个州: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比如,江西省在汉朝时属于扬州范围内。

晋初分为十九州,在东汉的基础上将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

将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将幽州分为幽、平两州,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州在汉到南北朝时期,一般都是监察区,有时也是一级行政区。但从南北朝开始,州的数目越来越多,范围却越来越少。

到了隋朝时,天下已经有了两百多个州,所以,隋朝将州县制改为郡县制,但不久又恢复为州县制。

到了唐朝,又恢复了州县制,此时州的数目已经有三百多个了。

此时的州虽然是行政区,但已经不是一级行政区了,其上还有道。

宋朝的州和唐朝一样,仍是二级行政区,之上还有路。

明朝改州为府,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郡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不同程度的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征服南粤后,增加到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只是数量逐渐增多而范围逐渐缩小。隋朝一度取消了郡,唐代则是州郡迭改,但都是行政区域。

宋代废郡,此后,作为一级行政区名称,郡完全消失在历史当中

了。

国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国是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1.古代地区名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
卫——所
都指挥使司边疆
守御所
明清的行政区划大体为省府二级制
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大体维护明朝行政区划,但总督与巡抚地位俨然东汉末年的刺史。
补充: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政策,一方面以军事、政治手段加以控制,一方面给粮给物,安抚。此政策一直实行至明朝。到了清朝,随着将军地等封疆大臣的出现,在边疆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军政合一的新制度。
中央地方
刑部——提刑按察使司(监察)
兵部——都指挥使司(军事)
皇帝——中书省吏部省
(后撤销)户部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礼部
工部
明朝开始出现总督、巡抚制,类似于西汉刺史、唐朝“十道巡察使”。
明朝的行政区划与唐朝类似,都指挥使司类似于节度使,掌边疆军政。
如下表
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内地
中央——省直隶——县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

夏朝:⽅国

商朝:⽅国约150

周朝:诸侯国

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

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

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

西楚霸王:分封制

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

新朝:郡国并⾏制

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

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

三国:州郡县

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

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

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

南北朝:州郡县制

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

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

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地域划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体系下,中国的地域划分发生了多次变化。在这里,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常见的地域划分方式及其背景。

1. 九州划分

九州划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域划分之一,它将中国的土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分别为:东北之地、北方之地、西北之地、中央之地、东南之地、南方之地、西南之地、荒服之地和海外之地。这种划分方式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后来被汉代地理学家扩展并用于地图划分。

2. 行政区划

在中国古代各朝代中,行政区划也是一种常见的地域划分方式。不同的朝代,其行政区划也有所不同。例如,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包括州、县、乡、里等单位,而宋朝时期则新增了路、府等单位。

3. 地理学划分

地理学划分是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对地域进行的划分方式。常见的

地理学划分包括:黄土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

4. 文化地理划分

文化地理划分是基于民族、语言、宗教、传统等文化因素划分地域的方式。例如,中国的文化地理可以划分为华北文化、华南文化、西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总之,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方式有多种,其中每种划分方式都有其背景和历史渊源。每一种划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等特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高帝六年(201BC),铲除异性王,代之异同姓王。经12年完成这一 任务,分封同姓十王国,集中于东部,可以“自置吏”,“得敛赋”掌握财 权、政权、军权。又分萧何、张良等100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侯国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道、邑、侯国)
汉 初 封 国
州制的产生
由于对内削蕃,对外拓地,汉朝郡(国)数 逐渐增多,到汉武帝时多达109个。中央政府直 接管理这样多的郡国比较困难。于是,元封五年 (前106),汉武帝将京畿及附近各郡以外的郡 国分为13个区域,称为部,除朔方、交趾外,其 余11部采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列 之州名,俗称十三州。每部置刺史一人,监察吏 治与地方豪强。征和四年(前89)又在京畿及附 近七郡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于是全国共 为十四部:司隶、豫、冀、幽、并、凉、徐、兖
(1)都督府 ,设于国内要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 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2)都护府,设于沿边诸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制,本 源于西汉,唐从贞观年间陆续设置的都护府主要有六个:安 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3)凡首都、陪都和皇帝驻跸的州都升为府, 以提高其地位以示区别于常州。
隋代郡县规模
大业年间隋炀帝一度大举省并州县,并改州为 郡。全国只留190郡,1255县,平均每 郡统辖六七县。隋炀帝时仰慕汉代制度,除改 州为郡外,有模仿汉武帝的做法,置司隶刺史, 分布巡查。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

唐区划的演变:

州/府—县

(道)—州—县

节镇—州—县

宋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路)

一级区划:府,州,府级军

二级区划:县,县级军,监

明的区划:

一级区划:布政史司

二级区划:府,直隶州

次二级区划(后取消):府属州

三级区划:县,散州

清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总督辖区,盛京将军节制区

一级区划:省

次一级区划:(道)

二级区划:府,直隶州,直隶厅

三级区划:县,散州,散厅

民国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大区政务委员会等

一级区划:省、院辖市

次一级区划:道、督察专员公署等

二级区划:县,设治局

共和国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大区

一级区划: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次一级区划(后取消):大行政区、行署区

二级区划:地级市、自治州

三级区划:县、县级市、自治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

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

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隋炀帝实行了以州

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一、古代行政区划

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

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

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1.周朝的分封制

2.秦汉的郡县制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4.隋唐的州县制

5.元代的行省制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

1.国力

2.政治权力架构

3.自然地理条件

4.民族和人口分布

四、结论

正文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直至明清的省道府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行政区划由各个封建邦国组成,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实行郡

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郡县制有效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了一定的自治权。

三国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制。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州郡县制也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灵活。隋唐时期实行州县制,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元代实行行省制,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行省制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区划更加稳定,同时也为后世的省道府县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府县制,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受到了国力、政治权力架构、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历史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历史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历史

中国行政区划体系自古以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在各个朝代的变迁中也有不同的体系和划分。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发展和演变,经历了诸多变化。

古代的中国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分为州、郡、县等,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的划分和称呼。在近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清朝的州县制、民国时期的省直辖市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划分。

如今,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层级划分,下设市、县、自治县等。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中,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行政区划的划分可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发展差异、人口迁移等现实情况。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国还会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改革,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此外,中国还将一些特别行政区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其他地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和能力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将会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抓紧中国现代化的脚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行政区划体系也将随之不断优化。通

过深化改革,加强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中国将不断完善行政区划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此外,中国还将继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注重探索符合国情和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同时,加强行政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官制:

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

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只有今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对全国实行管辖。

4、三司分权:明朝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5、清朝把全国划分18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分析】

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与中同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对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认识(1)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既适应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在设官分职上既有继承,又有变革;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对于调节内部机制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理论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

督和考核;中央对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向预测】

1、注意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利分割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专制集权的相关政治举措。

2、注意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中央相关机构职权的制衡与牵制达到集权于皇帝(君主)的目的,是专制制度成熟度体现,而近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防止专制集权,是民主政治体制成熟的表现。

【高考例题】

1、(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2、(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3、(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