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水的组成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水的组成教案

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2.掌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验证水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1.水的分子结构和组成;2.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大屏幕或投影仪;2.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工具;3.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试管、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幅描绘水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出发,思考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第二步:探究水的组成(15分钟)1.讲解水的分子结构和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2.利用PPT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图,并解释其中的氢键和极性分子特性。
第三步:观察和验证水的物理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实验,验证水的物理性质:–实验一:观察水的流动性和粘性。
–实验二: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测定。
–实验三: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第四步:观察和验证水的化学性质(2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实验,验证水的化学性质:–实验一: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二:水和金属的反应实验。
–实验三:水的酸碱性实验。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水的化学性质。
第五步:拓展应用(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饮用水、洗涤、消防等。
2.结合实例,讨论水的组成和性质对这些应用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水的组成和性质;2.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探究、观察验证、拓展应用和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全面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在实施过程中,应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此外,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认识水的组成成分,包括氢和氧元素。
2. 理解水的分子结构以及水的化学式。
3. 理解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成分构成首先,引入学生对于水的认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猜测水的主要成分元素,让学生猜测一番后,揭示正确答案,即水是由氢和氧两个元素组成的。
2. 水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包括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用简洁易懂的图示展示水分子的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水的化学式,H2O,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
3. 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观看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包括各种生态系统、生物体生命活动等方面的作用。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清洁、饮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水重要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1. 问答互动法:就“水的成分构成”这一部分采用互动问答,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和探究,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水的组成。
2. 材料分析法:就“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段落中采用文章阅读材料和视频观看材料的形式,确定学生认知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图示分析法:就“水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式”这一部分采用图示展示,借助鲜明、生动的图像展示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掌握学习内容。
四、教学形式本节课将采用互动课堂的形式,采用主讲、互动问答、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以下形式,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估:1. 问答评估: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教学内容。
2. 作业评估:为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将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或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进行人员评估。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氢氧化合物、水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分子结构。
教学准备:实验室玻璃器皿、草稿纸、笔、PPT。
教学步骤:
1.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展示、实验视频等形式引入水的组成这一话题。
2.水的组成:讲解水的分子式H2O,解释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的性质,如水的流动性、透明性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性质是如何由其组成决定的。
5.理论总结:通过PPT展示水的分子结构,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建立。
并让学生总结出水的性质与其组成的关系。
6.实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
7.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出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扩展活动:组织学生外出探访周边水源,观察水的来源及利用。
教学反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做到针对性讲解。
2024最新-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欢迎阅读。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1课型:试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学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育同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依据电解水的试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试验器村,同学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争论:讨论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状况,同学们调查状况如何,相互展现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缘由有哪些,应如何消退或削减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缘由a工业“三废”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③消退或削减污染的建议a严控工业“三废”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洁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叙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掩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亲密,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晰有关水的学问,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叙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看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同学争论:小组汇报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同学试验:讨论水的组成(试验3-1)经过试验,同学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同学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试验:(试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推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同学结合上述试验结论争论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学生能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的生成,从而证明水的组成。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水的组成及其实验证明。
2.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难点:1. 水的电解实验操作及观察。
2.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解水装置、电源、氢氧化钠溶液、试管、火柴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什么?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都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的组成。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的化学式H2O,引导学生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学生猜测后,教师提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三、电解水实验(15分钟)1.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生成后,教师解释实验原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氢元素和氧元素分离,生成氢气和氧气。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四、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介绍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2. 学生通过举例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及其实验证明。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得出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的生成,从而证明水的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
水组成教学设计(共3篇)

水组成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入。
学生对水的最直观的认识是水的物理性质,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生活中水的应用和水的物理性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标准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试验探究,明确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的:2.1 知识与才能: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确实定。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根底,明白化学与生活是严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3.1 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 教学难点: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讨论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 教学过程:5.1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老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理解有多少?[学生]答复。
[老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老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 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老师]在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
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如今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水的组成》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水的组成》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1.探究学习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学习情景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
《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doc

《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屯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其产物,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三、教学方法1・创设学习情景一实验探究一验证实验一讲解总结一拓展视野一升华提高。
2.用电脑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并形象化地模拟微观粒子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更易去接受和了解。
四、课前准备准备1杯水,2个水分子结构模型。
五、教学过程演示实验:①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②水的电解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带 着书本第7页 “活动 部分的 问题”, 仔细观 看实验 现象。
借助形象 的多媒体 动画,化 抽象为具 体,让学 生更易理 解,更好 突破重难小组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的 语訂表达 能力和合 作交流能 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做进一步的总结。
A. 电极上产生的现象: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B.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液面下降C. 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体积比为2 : 1D. 验证两种气体所采用的:液血下降较多的右•接点燃新课活动 1.水的电 解 教师设疑:如果把这杯水加热到100°C,会出现什么现象? 把这杯水放在o°c 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水的这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果把这水通上直流电,乂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思 考冋答问,创设 境,引导学生产生 强烈的探 究欲小组讨 论,并派液血下降较少的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进一步设 问,引入 水的电解的微观解 释。
学 演提高分析 能力、思 考及动手 能力。
多 媒体演示 进一步加 深学生的 理解能 力,突破 教学重难 点。
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液面下降较多的 淡蓝色火焰 氢气液面下降较少的木条复燃氧气 结论: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水的组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实验规程,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讲解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在教学设计上,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的组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教学资源上,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以及一些实验试剂,如氢氧化钠、盐酸等。此外,还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和水的组成的微观图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水的组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水的组成》,属于第二章“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范畴。通过对水的组成的探究,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分子的构成,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案例背景中,首先,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次,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性质,对水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他们对水的组成,尤其是分子层面的组成仍然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并深入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
4.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在学习水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和解决。
浙教版科学八上1.2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5篇)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2水的组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2、掌握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的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能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3.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理解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水的组成》的学习,形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组成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以及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水的电解【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2分钟)【教学活动】拿出一支水笔。
【提问】这是一支水笔,它有哪些部件组成呢?【学生活动预设】学生回答:笔套,笔芯等。
【提问】我们上节课中学到的水是不是也是由其他物质组成?我们是不是应该探究一下?或者: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分布、种类以及它的运动转化过程——水循环。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三态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有没有变成其它物质呢?生:没有。
师:水的物态变化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呢?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物理变化。
师:对,那么水是否真的不能变成其它的物质了呢?二、探究新知(30分钟)【实验探究】水真的不能变成别的物质了吗?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利用法国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伏打电堆已经发现了实验结果。
今天我们将踏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去感受科学研究后成功的喜悦。
1、水的电解【教学活动一】介绍实验装置。
【教学活动二】电解水①师:我们的目的是电解水,但纯水是不易导电的,怎么办呢?生:加入能增强导电性的物质。
师:对,所以我们还要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②注入水,关闭活塞,说明正负极要求学生观察两极附近通电前后的现象,注意哪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多,并观察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多少。
③接通电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1)开始时两玻璃管液面高度如何?(2)通电后两电极出现什么情况?④气体的验证。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标题: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导言: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基础。
了解水的组成对于学生们的科学常识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们将学习水的组成,了解水分子的结构,以及水的重要性和用途。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的科学课堂,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对水的基本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
2.了解水分子的结构。
3.掌握不同形态水的制备方法。
4.了解水的重要性和用途。
5.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实验装置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1.引入(约10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们知道水是什么物质吗?”“你们知道水的组成是什么吗?”让学生们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水的理解。
2.知识讲解(约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或板书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水的组成。
包括介绍水的化学式H2O,以及水分子中氢离子与氧离子的构成。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以观察水分子中氢离子和氧离子的构成。
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包括酸碱指示剂、导电性测试仪等。
(2)将一定量的水倒入容器中。
(3)用酸碱指示剂测试水的酸碱性。
(4)使用导电性测试仪测试水的导电性。
(5)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4.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们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
通过讨论,学生们将进一步加深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5.拓展活动(约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水的不同形态和制备方法,如液态水、固态水(冰)和气态水(水蒸气)。
并让学生们思考和讨论各种形态水的特性和制备方法。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如“为什么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除了饮用和农业用水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的用途?”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初中教案水的组成

初中教案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组成,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水的组成。
2. 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电解器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即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 教师讲解电解水的原理,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即水的组成。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水的组成,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
在知识讲解环节,学生认真听讲,掌握了水的组成的微观解释。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验试剂的使用和安全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此外,部分学生对电解水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解水的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掌握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
2.掌握氢和氧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提问学生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由哪些元素组成。
2.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并解释水的化学式为H2O。
•解释氢和氧元素在水中的结合方式。
3. 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分钟)•介绍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水的相态转化(15分钟)•介绍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释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说明与气态转液态、液态转固态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水的相态转化过程。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书上对应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组成和相态转化的小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计算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在引导学生写小作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水的相关实验的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
水的组成教案(最终五篇)

水的组成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水的组成教案水的组成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知识技能: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科学品质: 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扒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课本第80页探究水的组成教学用品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电解水装置教学过程新课讲授1.水的物质性质(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
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2)凝固点:0℃,沸点:100℃;(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实验)课本80页探究一和二(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关于节约用水的家庭小实验或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水的珍贵,提高环保意识。
-拍摄一段小视频或制作PPT,分享自己在家庭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水的组成及其相关知识。
2.强化实验操作和观察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针对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不足的问题,设计生动有趣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等知识的掌握。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困惑。
-教师解答疑问,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பைடு நூலகம்意图: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四单元课题3后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保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6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6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p 、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 、归纳实验现象的才能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工具直流电、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消费亲密相关呢?对,是水。
从太空上观察。
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蔚蓝色物质是什么呢?对,是水。
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外表积的约,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
水与生物关系非常亲密,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消费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等知识的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推进新课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
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老师先进展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展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可参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现象](1)通电后,正负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2)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搜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沸点是100℃,构成的
凝固点是0℃;
4℃时密度最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演示实验的成功性很重要,不然会造成课程的被动性。本节课另一个目的在于建立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习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4℃时密度最大。
【设问】我们知道了水的物理性质
那么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提供信息】为了探究物质的组成,一种办法是把物质分解,鉴定它的分解产物,再推断该物质组成。
【举例】
碱式碳酸铜CuO+H2O+CO2
【过渡】我们要探究水的组成所以也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把水通电鉴定它的分解产物,再推断该物质组成。
即通电
水→H2﹢O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由此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板书】
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提问水的化学式如何写?【提供信息】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伽德罗提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个数相同,即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教师【用动画演示电解水的
微观图】
【讲解】电解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很多氢分子和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氢气。
分析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VH2﹕VO2﹦2﹕1。
因此,H2和O2的分子数之比是2﹕1,由此推出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即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水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
引入课题。我们天天接触水,天天都在用水(工业中、农业中、生活中)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本节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板书】4.2水的组成
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吗?通过阅读和生活实际明确
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回答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109页
【提问】
可以怎样表示这个反应?请同学们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通电
水氢气﹢氧气
(H2O)(H2) (O2)
【过渡】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示讨论回答。(让同学们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用剪子剪下同桌组合完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再组合成水分子。)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分别与正极,负极连接的两只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①两电极上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
产生的气体体积比1:2
气体检验:
【过渡】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请注意观察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多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外点燃。
设计思路:《水的组成》这节课我的设计是以电解水的实验为载体,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水的元素组成。教学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体积比、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和判断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然后从元素的守恒这一规律中得出水的元素组成。
2、存在的不足: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见有关的实验现象,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如果能用微型的水电解装置代替,每个小组一套实验装置,效果会好很多)。
跟据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确定反应物的种类。
【展示】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
(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加水的导电性)
【演示电解水实验】
(实验4-5)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mL气体时停止实验。
学情
分析
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探究水的组成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非常高,这有利于课堂的进行。
5.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分子的构成。
2.水的微观构成。
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得出水的化学式,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的推理过程
教法
学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启发式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水电解器、低压电源、导线、小烧杯、5%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酒精灯。
科 目
化学
课题
4.2水的组成
授课教师
张洪艳
单位
莫旗宝山中学
教材版本
粤教版
课型
新课
教材
分析
教材由形象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通俗易懂,知识要求不高。由水的化学式从宏观角度认识到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然后通过对电解水及产物的分析讨论水的组成,在从微观角度讨论水分子是
由几个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结合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进行分析,渗透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参与】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中的气体,移进火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分析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H2;氧学
目
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合理得出水的元素组成;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在分”的认识。
4.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调】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由幻灯片出示
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练习册上你感兴趣的习题
感知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明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
不变。
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法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法理解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设计
4.2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通电
无味的透明液体;1.水氢气﹢氧气
(H2O)(H2) (O2)
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