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学生)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案针对的是初中学生,选取的教材是《中学语文必修一》,教材讲解了唐代诗人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启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知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韵脚、意境、寓意的深入理解;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
三、教学内容1.预习课堂学生需在课前预习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了解其全文内容、背景等基本情况,并试图自行分析其含义和意境。
2.课堂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全文、探究句式、韵律以及意境,并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诗歌韵脚的发展和演变,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3.创作与表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朗诵比赛、写诗创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四、教学方法1.主体性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大,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置身于诗歌作者的创作背景之中,建构情节氛围,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课堂互动法通过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副荷塘夜景的图片,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分享自己对画面的感受和想法。
2.讲解诗歌教师向学生讲解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究韵脚对诗歌意境的渲染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韵律和寓意。
3.启发思考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如“诗中‘端敞空阔心自闲’一句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深层次意义。
4.创意创作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创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比赛和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荷塘月色学生
《荷塘月色》学案一、学习目标: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品味本文精致典雅准确生动朴素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范读,反复诵读,结合写景片段体会写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目标: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四、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一、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祖籍浙江绍兴。
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有《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由诗人而成为散文家,再成为学者;由中学教师而成为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和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使其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座重镇,《荷塘月色》、《背影》等是我们必读的散文经典。
☆伟大的爱国者“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毛泽东二、朗读正音:煤屑幽僻蓊郁踱着弥望袅娜霎时脉脉酣眠参差乍看媛女纤腰沾裳敛裾颤动三:初探文意: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下面的句子和语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了作者感情?请认真品味。
⑴“这几天心里颇不破不宁静”作者的不宁静从何而来?这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⑵阅读下面的文字。
探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说明小路平时的情况?体会哪些词语和句子能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的变化?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荷塘月色》学生案
郑州剑桥中学高一语文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课型:新授主备:雷惠芳审核:年级主任:使用时间:2016年11月7日编号:7课题:第一课《荷塘月色》朱自清第一课时【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辨认“蓊蓊郁郁”、“丰姿”、“袅娜”、“脉脉”、“棹”的读音、意义。
2、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知背景《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1一、作家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后练习的表格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圆形,舒展,形态相似白花: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清香:渺茫的歌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月光:流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笼着轻纱的梦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光与影: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悠扬、温馨、和谐树色:一团烟雾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迷茫、朦胧灯光:渴睡人的眼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文的景物描写部分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xfnl1、《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一《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博喻是语言园地中一朵奇葩2、《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囚绿记》导学案《囚绿记》学案《囚绿记》教案之二囚绿记《囚绿记》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同步练习5、《离骚》导学案﹙一﹚《离骚》导学案﹙二﹚《离骚》同步练习6、《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课文精讲并序同步练习" href="/s/blog_5cfbd7410100hv2a" TARGET="_blank">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7、《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同步练习《诗三首》课文精讲8、《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学案9、《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学案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直面挫折学习描写》导学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导学案《演讲》导学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名著导读《家》导学案《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影视文化》导学案关于汉字的故事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2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四古诗文学案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导○学班级:姓名: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案○1.荷塘月色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重点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四五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世纪金榜》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第36页二: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诗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三.了解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3.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1.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教案中应规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指标,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观察、作业评定、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学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欢迎阅读!荷塘月色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提示(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荷塘月色 学生学案
2.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3.找找朱自清的其他文章,体会作者散文特点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点评及学生笔记)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回家。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第段)。(主体)(景)
第三部分(第段)。(情)
■合作探究:
1、讲解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二、讲解第二部分
[提问]: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三、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四、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达标测评】
Eg: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讲解第5节
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
[提问]:假如换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讲读第6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讲读第2节
[提问]: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是什么感受?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讲读第4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10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法、问答法五、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请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出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观赏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展示。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结合学生回答,学生分小组一起赏析以下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
荷塘月色编写人:杨垒审核人:尹力审批人:方凯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研读,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鉴赏本文语言技巧,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预学案】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自主学习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脉脉.()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惦.()记幽僻.()媛.()女2、诵读课文,理清作品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6段第2段第3段第4段【预习指导】ABC层学生熟练掌握AB层学生注意延伸【探究指导】第一课时A/B层完成探究二B/C层完成探究一第二课时A/B层完成探究一、二B/C层完成探究三【训练指导】A层完成5、6 B层完成2、4 C层完成1、3第5段第6段第三部分(第7—10段)第7-8段第9段【探究案】探究一、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探究二、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曾嵘审核:
课题:《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对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鉴赏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诵读;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认真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语句,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
3.归纳本文写作特色,学会鉴赏写景状物散文。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
1.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试举五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
..()踱.步()霎.时()....()袅娜
弥.望()斑.驳()渺.茫()点缀.()
3.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
踱: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 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例:______________ 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课内探究案】
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回顾总结学习借鉴】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案】
梳理四、五、六段文字的内容。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三幅画起个名字吗?
2.第四段的画面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3.第五段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4.第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课内探究案】
1. 从文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
(4——6段每段至少两句)
2.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请举两例。
【回顾总结学习借鉴】
【能力提升案】
一、仿句练习:
1.词语运用的仿写。
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写景、状物、叙事皆可) 其中至少要用到五个叠字和两个准确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
(写两句)
例句: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进了校园, 微微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花草, 草地上长出了青青的嫩叶。
静静的春夜, 下起了绵绵细雨, 滋润着万物生长, 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 叠字、动词运用得好)
2.比喻连用的仿写。
要求学生造一个准确运用双比喻( 一个本体用两个喻体) 的句子。
(至少两句)例句:走进我们的教室, 弥望的是张张桌面上竖起一排排围墙, 又如学校花园里的一条条绿化带。
( 双比喻运用恰当)
二、课文学习总结(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主题、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思路等。
三、讨论: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见课后练习)一文中,指出《荷塘月色》善用明喻,好用女性意象,认为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且伤感滥情,试重温《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