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秦晋肴之战教案教案课程

秦晋肴之战教案教案课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妇人暂而免诸国 一下子 赦免
9、堕军实而长寇仇 同隳;损害; 助长
10、不顾而唾 回头看
1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赶 之于
12、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俘虏
精彩辞令三:冠冕堂皇却又极尽嘲讽的宣战书;
看似欲 报君恩; 实则立 下雪耻 报国的
誓言;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 看似感恩
鼓,使归就戮于秦, 戴德;实则
了他的什么性格? 一访一“辞”一“骂”
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 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
事发背景:
秦晋联合伐郑;经烛之武的游说, 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 逢 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这样既控 制了郑国,又可以牵制晋国。而晋文公 理智的隐忍不发。
在秦大部队从郑国撤兵后,晋文 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派 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一年后, 晋文公去世,郑文公也去世,公子兰继 位为郑君,为郑穆公。
二 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1.以
1劳师以袭远
来;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 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秦晋崤之战》教案设计

《秦晋崤之战》教案设计

《秦晋崤之战》教案设计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秦晋崤之战大学语文教案

秦晋崤之战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秦晋崤之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人物形象等。

2. 学生预习《秦晋崤之战》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秦晋崤之战》。

二、背景介绍1. 介绍《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包括秦国、晋国、郑国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秦穆公的野心和晋文公的霸业,以及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故事梗概1. 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梗概,包括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晋国设伏、秦军惨败等情节。

四、人物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故事梗概,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二、修辞手法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探讨它们在表达战争惨烈、人物命运等方面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四、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秦晋崤之战》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学习收获,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崤之战》学案

《崤之战》学案

《崤之战》学案《<崤之战>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崤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探讨战争胜负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二、作品简介《崤之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战役记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进程。

三、背景知识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

2、秦晋关系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两国关系友好。

但随着两国势力的扩张,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四、课文解读1、字词解析(1)实词“劳”:慰劳。

“腆”:丰厚。

“脯”:干肉。

“饩”:活的牲口。

“遽”:匆忙。

“原”:原野。

(2)虚词“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③连词,表目的,来。

“焉”:①兼词,于之;②疑问代词,哪里。

“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助词,表揣测。

(3)句式①判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③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2、内容梳理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

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趁机向东扩张,派兵攻打郑国。

但秦军在返回途中,在崤山遭遇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3、人物形象(1)秦穆公:有野心,但决策失误,不听蹇叔的劝阻,最终导致失败。

(2)蹇叔:深谋远虑,能预见到秦军出征的危险,但无法改变秦穆公的决定。

(3)晋襄公:果断勇敢,善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秦军。

五、战争胜负原因分析1、秦国方面(1)战略失误:秦穆公盲目出兵,没有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实力。

(2)不听劝谏:蹇叔多次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略战术;(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树立正确的胜败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

2. 教学难点:(1)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和运用;(2)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树立正确的胜败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殽之战》的经过和结果;(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殽之战》的战略战术;(2)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详细解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深入剖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2. 深入研究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 结合历史事件,总结战争策略的特点;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4. 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K12学习】《秦晋崤之战》教案

【K12学习】《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案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崤之战》教案.doc

《崤之战》教案.doc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场而(1 )霧叔进谏;(2 )需叔哭师;(3 )王孙满观师;(4 )弦高犒师;(5 )皇武子逐客; (6 )先轸论战;(7 )晋释三帅;(8 )秦伯乡师。

疏通文句,深入研讨课外作业:1、背涌并翻译第一-段。

2、课后问答题。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示,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 )围绕小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冇条冇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文屮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口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胡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白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來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铮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晞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嵋之战麻又公开地与文贏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而——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Z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屮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1.以(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2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3 )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4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來,连词)(5)且吾不以一掩大徳(因为,介词)2 .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 )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 )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丿施Z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
左 传
教学 目的 及要 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 识《左[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传》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的成就与 地位。 通过对教材篇目的具体讲解分析, 使学生正确理解《左传·秦晋崤之战》 的写作特点。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认识《左传》的史学特点和文 学特色。 掌握《左传·秦晋崤之战》的情节线 索。 学会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点。 赏析作品外交辞令的描写
1.《左传》与《春秋》的关 系 2.《左传》与《公羊传》、 《毂梁传》比较
一. 《左 传》 简介
(二)优秀的文学著作: 优秀的文学著作: 1、善于叙事 2、善写战争 3、善写人物 4、善写辞令
1.秦晋关系
二. 写作 背景
2.战争起因
三、 层次 分析
1、晋文公显灵 2、蹇叔哭师 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师 5、皇武子逐客 6、孟明回师 7、原轸论伐秦师 8、秦晋崤之战 9、文赢请释三帅 10、孟明谢赐 11、秦穆公悔过看,这篇文章代 表了《左传》的突出特色。 1、善于叙事 、 2、善写战争 、 3、善写人物 、 4、善写辞令 、
教学 方法 及教 具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秦晋 崤之 战
一.《左传》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层次分析 四.艺术特色
一. 《左 传》 简介
(一)优秀的历史著作: 优秀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 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 体史书。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崤之战》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来源之一。

教学崤之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和兵法原则。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兵法原则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3.态度目标: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和伤害,并倡导和平与和谐。

二、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契机;2.崤之战的战争策略与具体过程;3.分析崤之战中的兵法原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等;2.探究教学法:设立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材料,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崤之战的战争策略;3.游戏教学法: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模拟崤之战,从中加深对崤之战战争策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针对性测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察学生对崤之战的了解和是否有把握遍及各种兵法原则。

2.家庭作业评价:让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表达对崤之战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3.课内评价:针对小组讨论和游戏模拟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分析战争策略和获取知识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换句话说,提出崤之战。

教师出题并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兵法在崤之战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对于困惑的学生,先简单讲授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崤之战有个总体了解。

教师并应该弱调一下古代的战争是不人道的。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思考战争策略。

学生在二、三个人的小组里,找到自己的策略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参与讨论。

如果你是对方,该怎么做?让学生从道路、水源、战术等各个方面思考,提出理由和建议。

第四步:在引导下,让学生分析以下兵法原则。

《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战争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

2.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以和为贵”等名言。

3.了解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

2.讲解配合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争夺霸权,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秦晋肴之战”。

第二步:探究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斗中是否存在饥渴的情况,并探究餐饮文化在军队中的作用。

第三步:讲解
1.了解秦国和晋国在战争中的背景和相关人物,如田文、毛遂等。

2.了解肴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了解作战时的吃饭场景。

3.深入讲解“秦晋肴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四步:总结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对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的探究成果。

2.小组演讲完毕后,进行总结,讨论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资源:
《秦晋肴之战》教学视频,相关历史资料,PPT等。

教学评估:
1.小组合作探究评估。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崤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2. 了解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3. 了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4. 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崤之战三、教学重点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四、教学难点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掌握崤之战的基本内容。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纣王的暴虐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原因。

Step 2 讲解1. 讲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崤山一带。

2. 讲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灭国倒台是周武王征服西周建立的一个前奏,崤之战是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的一次受整经验的总结。

周武王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挑起西部楚国和西南部的犬戎部落的战争,让商纣王分兵西征。

而后,周武王亲自领兵进攻商纣王的都城商宝丘(今河南商丘)。

他派遣姬昌攻打商纣王的大将嚣鸣,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商纣王的防守大将子旗。

Step 3 操练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回答以下问题:1. 崤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2.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3. 崤之战的战术运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Step 4 拓展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对商朝统治的一次正义的审判。

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标志着商纣王统治的结束,商朝的灭亡。

对于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发展来说,崤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崤之战的说课稿

崤之战的说课稿

崤之战的说课稿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

崤之战教案4

崤之战教案4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四课时一、检查作业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分析《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掌握《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术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

(3)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2)如何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 地图法: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5. 地图解析:结合地图,讲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崤之战 教学设计

崤之战 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是西周末年之际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

这场战役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目标设定:1. 了解崤山地理位置及其在古代的战略重要性。

2. 了解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掌握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完成对崤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2. 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准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4. 准备学生常用的历史参考书籍,供学生查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崤山地理位置的注意,并让学生就崤山地理环境进行讨论。

2. 介绍:通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向学生介绍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在古代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

同时,介绍西周末年时期两大敌对阵营的背景和崤之战的起因。

3. 崤之战的过程:介绍崤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让学生了解双方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命令。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崤之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双方指挥官的能力、双方军队的装备、战术使用等等。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

5. 小组展示和讨论:安排每个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引导他们对崤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6. 反思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对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归纳和思考。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兴趣。

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如参观崤山遗址或相关博物馆,深入了解崤之战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物。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以扩展对崤之战和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深入了解。

3. 设计相关的创意活动,如模拟崤之战的棋盘游戏或战略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战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1)所谓“秦晋之好”。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

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

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

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课文1.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

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1.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sheng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2)衰绖(cui丧服)(3)稽首(qi旧时所行跪拜礼)(4)累臣(lei系累,捆绑)(5)騫叔之子与师(yu参加)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向)(2)堕军实而长寇仇。

(隳)(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

(砺)(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避)(5)公使阳处父追之。

(甫)3.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騫叔进谏;(2)騫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騫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騫叔进谏”和“騫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騫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

“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对策:(1)犒师。

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

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

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课文1.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领会第二、三、四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书上题目三、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五段: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原轸:战。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

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六段: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七段: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