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变迁及未来发展探讨_张美萍

合集下载

图书馆因服务而闪亮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图书馆因服务而闪亮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美国图书馆 2002-2008年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下降
美国高校图书馆
2002-2008年用户培训情况
8
ARL成员馆 1991-2007 年图书馆服 务发展趋势
1991年 到2007 年下降 了51%
除了馆际互借和用户培训外 其它业务都在下滑
电子化大潮催生新的图书馆流程


E-everything、E-only结果 系统和元数据的中心地位 已经让位于读者服务 这一趋势已经在现实中彰显出来
居然还有20%人 能不去就不去!
相反
17
引用:2010年北大学生挑战杯:图书馆人性化服务调研
服务回眸

用户在别处

火爆的民间学术网站(小木虫) 科学松鼠会
现实告诉我们: 服务与用户需求是脱节的—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特德洛教授在在英特尔总 部发表演说时指出:“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遭遇麻 烦,有以下三个原因:要么公司脱离客户,要么客户 脱离公司,或者两者同时发生”—对图书馆的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电子化大潮催生新的图书馆流程—资源结构变化
引用:Steve O'Connor. Metrics of library value: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11
您感觉到这种变化了吗?



图书馆的资源越来越趋同化,“藏书为 王”时代已经结束 “资源与服务”在评价一个图书馆价值 中权重关系的变化 “服务至上”的理念被空前提到日程 21世纪图书馆的评估主要看服务的内容 和质量
18
服务的缺失


缺乏与用户的双向交流 忽视了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不注重细节服务 没有充分激发“草根智慧” 考核与评估的局限性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张静蓓,徐亚苹,周琼,蔡迎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201620)摘要:[目的/意义]未来学习中心是高等教育满足数智社会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将引领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形态智慧建设。

图书馆需要明确自身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知识交流,激发跨界合作,引导和促进图书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

[方法/过程]梳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背景与契机、建设理念与目标、任务与框架,从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实践探索、建设挑战等角度分析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结果/结论]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协同。

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既是推动者,也是参与者,需要积极谋划,通过文献资源整合和空间流程再造,以支持个性化、智慧化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未来学习中心;数字化转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48(2023)06-0043-08引用本文:张静蓓,徐亚苹,周琼,等.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实践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6):43-50.收稿日期:2023-05-12作者简介:张静蓓(1988-),女,硕士,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信息素养教育。

徐亚苹(1988-),女,硕士,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信息素养教育。

周琼(1976-),女,博士,副研究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数字学术、信息素养教育*通信作者:蔡迎春(1971-),女,博士,研究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资源建设与阅读服务、数字人文与文献研究。

E-mail:****************.cnDOI :10.13998/ki.issn1002-1248.23-04481引言未来学习中心是高等教育满足数智社会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将引领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形态智慧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
张树华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1983()1
【摘要】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自1948年成立,至今已有三十五年的历史。

现在回顾一下它的发展过程,总结一下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对于今后培养图书馆干部也许会有一点借鉴作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解放前后 1948年。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图书馆学专业;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教学计划;目录学;图书馆工作;课程设置;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四年制;毕业生
【作者】张树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G35
【相关文献】
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函授专修科八○级沈阳班学员毕业 [J], 石竞男
2.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关懿娴副主任对郑挺同学《谈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一文的批语 [J],
3.“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馆科研合作座谈会”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 [J],
4.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与自然发展史”课程的教学简介 [J], 黄耀枢
5.试论成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函授教育浅析[J], 常径哲;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书简介:《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

新书简介:《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

2 清 华 大 学 图 书 馆. 国 内 外 学 位 论 文 的 检 索 与 获 取 .[ 2 0 1 2 —0 5 —
9 南开大学图书馆. 国 内 外 硕博 士学 位 论 文 的 获 取 与 利 用 . [ 2 0 1 2 — 0 5 —2 o ] .h t t p : / / www. 1 i b . n a n k a i . e d u . c n / t s f w/ y h i y . h t m
参考 文献
1 北 京 大 学 图书 馆 . 学位论文检索. [ 2 0 1 2 —0 5 —2 0 ] . h t t p : / / ww w.
1 i b .p k u .e d u c n / p o r t a l / p o r t a l / g r o u p / p k u g u e s t / me d i a — t y p e / h t

Ba s e d o n a n Empi r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Ni n e Un i v e r s i t i e s
Z h a n g L i j i n g
Ab s t r a c t : Th r o u g h s u r v e y s o n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l e c t u r e s o f n i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b r a r i e s ,wi t h f o c u s e s o n wo r k
一 3 4 3 8
8 武汉 大学 图书馆. 网上 学位论 文 的查找. [ 2 o 1 2 —0 5 —2 0 ] .h t —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_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_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t李东明武振江摘要探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分析了新旧馆连接方面的建筑设计思想,及新旧馆成功连接对图书馆读者、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特色新旧馆连接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施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于1998年5月北大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当年12月投入使用。

新馆设计思想先进,建筑设计构思巧妙,具有鲜明的现代图书馆建筑特色。

其中新旧馆的成功连接是北大图书馆新馆建筑的突出特色,本文立足于新旧馆舍连接方面的问题来探讨北大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一风格独特的建筑、和谐统一的连接为校园增辉添景北大旧馆建于1975年,仅有24000平方米,旧馆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新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馆舍扩建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¹弃旧从新º新旧分离»新旧相连。

前两者都不适合北大馆,一则我们不愿放弃旧馆,主要是馆舍不够用;二则我们更不愿把新旧馆各自独立,不利于读者使用;三则学校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再造独立的新馆。

我们确定了新馆与旧馆毗邻而建的方案。

选择这个设计方案本身就意味着困难重重,但是,只有这样做才最有利于对读者的服务和图书馆的发展,与北大校园规划最为协调。

新旧馆相连而建,若在连接上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景观的协调,破坏整个校园人文景观的美化效果,而且还会对图书馆未来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

图书馆领导与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关肇邺院士反复研究、磋商,力争把新旧馆的连接方案做得尽善尽美。

其中一个关键设计原则是新馆不能与旧馆在外形、内部及整体上脱节。

既要在外形上有自然过渡、巧妙衔接,实现外在的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又要在内部空间结构上与旧馆珠连璧合,科学组合,实现藏书流、读者流及内部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同时还要在整体上为北大校园添景增辉,让新旧馆建筑同时融入校园景观,体现一个崭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形象。

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丽萍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03(013)006
【摘要】阐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及其内涵,并对信息资源建设中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关系以及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培养新型馆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张丽萍
【作者单位】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图书情报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3
【相关文献】
1.对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J], 李朝民
2.我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J], 曹子珏
3.破解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发展难题的几点思考 [J], 李莉
4.院校转型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J], 王晓青;张荣华
5.军队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J], 陈亚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

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

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龙小农,曹海霞(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24)摘㊀要:文章借鉴空间概念发展和列斐伏尔三维空间等相关理论,基于图书馆功能发展和服务对象,围绕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对其空间建设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特征㊂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变革方向进行思考和展望,认为未来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有效拓展和完善实体空间建设,慎重考虑并因地制宜布局和设计图书馆社交空间,最终构建物理空间㊁虚拟空间与精神空间互嵌互构的学习场㊂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空间建设;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引用本文格式:龙小农,曹海霞.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2):45-50.Historical Review of Spac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and Reflections on the Direction of ChangeLONG Xiao-nong,CAO Hai-xia(Library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㊀100024,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space and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Lefebvre s three-dimensional space,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functions and service objects,around the core mission and valuesof university libraries,an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The paper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On thisbasis,the reform dire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s considered and prospected,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futur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should be oriented by user needs to effectively expand and improve the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space,and carefully consider and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librarysocial space,and ultimately build an inter-embedded learning field of physical space,virtual space and spiritualspace.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space reconstruction;space construction;physical space;virtual space1㊀引言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与阅读空间,在学习㊁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通过文献回顾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业界就对大学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价值开发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辩论[1];进入80年代,人们认识到技术可能会影响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却很少有人特别关注图书馆空间以及用户的学习和研究;9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技术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开始质疑用户利用传统图书馆的方式[2]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大学图书馆越来越重视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化需求供给的学习空间㊂许多图书馆要么在建设新馆,要么翻新馆舍或进行局部空间改造,空间再造和重塑也成为当前图情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㊂近年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㊁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及其各个子协会制定了非常具体的图书馆空间规划设计指南[3],以便于给正在进行空间改造的图书馆提供参考㊂2022年初,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研制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也将 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建设 置于事关大学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5年内亟待突破的八大实际问题之一[4]㊂本文基于史学视角,借鉴社会学家亨利㊃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基金项目: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项目 新冠疫情常态化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BGT2021033)2023年3月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大学图书情报学刊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 ,2023Vol.41No.2论及三维空间理论,围绕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回顾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程,分析和总结不同时期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特征,并对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变革方向进行思考和展望㊂2㊀空间及其相关理论2.1㊀空间的概念及发展空间,在其显在的条件下,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一个物理学的概念㊂自牛顿㊁伽利略开始,空间就与经典物理学密不可分㊂爱因斯坦提出划时代的相对时空观,引发人类时空观的变革,把人类引向新的科学纪元㊂海德格尔最早提出了 存在是空间性的 这一论点,空间被赋予了 存在空间 的属性,即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㊂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5]㊂到了近代,随着作为建筑学的空间或者城市规划学空间的发展,空间概念开始慢慢向精神空间㊁艺术空间等延展㊂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起 人的 空间问题,把人体验环境这一点作为问题提出来,认为它和空间知觉是一个复合过程㊂2.2㊀列斐伏尔的三维空间理论法国社会学家亨利㊃列斐伏尔把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即物理空间㊁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㊂他认为,作为历史的产物,在物资规划㊁财政规划和时空规划中,空间是一个集中的场所㊂同时,空间应该被当成一个总体来考虑,我们应该在它的复杂性中接近它,并在这种复杂性中展开对它的批判㊂列斐伏尔期望展示出一种物理空间㊁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理论统一性㊂每一个社会都会生产出它自己的空间;每一个空间的生产都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再现,建筑师作为空间的生产者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操作,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6]㊂同时,空间作为客观存在,既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又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结合(即有限物理空间和无限精神空间或虚拟空间的结合)㊂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与运动的紧密关系是每个人都能切实感知到的㊂并且,空间能够呈现为多种样态,既能表现为物理㊁信息㊁能量等物质性空间,又能表现为精神㊁文化㊁艺术㊁知识等社会空间[7]㊂大学图书馆作为 社会空间 存在空间 而存在,具有建筑空间和物理空间等空间概念的性质和特点,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又被赋予了虚拟空间的属性㊂本文通过梳理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及其自身空间演变特点,结合空间及其发展的相关概念,加深对大学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建设历史进程的理解,关注空间建设未来的发展㊂3㊀大学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历史进程3.1㊀大学图书馆及其空间建设渊薮西方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图书馆的建筑空间有限,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机构,即图书的自由使用和访问仅限于少数神职人员等;核心功能在于保存知识,保护并传递人类文明智慧成果㊂具体情况如下:(1)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图书馆的发展㊂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图书馆㊂中世纪初期,新的欧洲图书馆及其空间布局的出现是由于西方基督教,更准确地说是由于公元6世纪在意大利建造的第一批修道院的兴起㊂随着修道院㊁教会等新建筑的发展,修道院或教会的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建筑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区,并出现了专为图书馆设计的结构㊂例如在教会建筑的上层有一个细长的空间,专门用于存放书籍和阅读[8]㊂另一方面,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书籍数量快速增长,推动了图书馆空间不断扩大并在修道院的布局中占据了一个新的独立空间,用于存放书籍和确保阅览座位㊂(2)基督教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特征㊂其一,从社会功能上看,基督教图书馆具有近代藏书楼的特征,在中世纪近千年的时间中保存了知识,保护并传递了智慧的火种㊂中世纪中后期,从修道院直接派生出来的大学图书馆出现,侧重于利用图书㊁使用知识,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和中世纪的结束开辟了道路[9]㊂其二,从本质上看,早期基督教图书馆(或修道院图书馆)具有 私人 特征,图书的自由使用和访问仅限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图书馆的发展,在城市人口较多的环境中,教会书籍逐渐允许其他分会图书馆㊁大教堂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以及一些固定的用户使用,以适应个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世俗化,使书籍更容易获取㊂其三,从建筑的角度来看,这是图书馆适应其基本属性之一即公共特征的需要㊂早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越来越宽敞明亮并宜于阅读,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特征㊂总体来说,早期教会图书馆空间不论是对读者群体还是收藏图书来说都十分有限,但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是当时社会思想宝库的集萃,作为重要的藏书机构,为传递宗教㊁文学和历史等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㊂龙小农,曹海霞: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3.2㊀早期大学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早期大学图书馆空间的总体特征沿袭了修道院图书馆的建筑特色,但在功能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分区㊂由于大学图书馆开始为更多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其核心功能从保存知识开始转向利用图书与传播知识,从而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㊂(1)早期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建设㊂中世纪大学盛行教会主义,大学由教会操纵,从根本上来说,中世纪大学是神学和古典学科的世袭领地[10]㊂12和13世纪西方大学的建立为大学图书馆建筑结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成立的大学或学院认为有必要成立图书馆㊂大学图书馆的成立意味着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大学教育体系将世俗教育系统转移到修道院和大教堂之外㊂此时,大学图书馆结构仍受到教会及其建筑设计的影响,一方面修道院图书馆是彼时大学图书馆唯一可用的建筑灵感,另一方面欧洲或美洲大多数现代化的大学都是修道院赞助的㊂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僧侣出身,图书馆的第一批藏书也是他们所属的寺院捐赠的㊂因此,当今英美大学图书馆的布局与修道院或教会建筑之间的明显相似不足为奇㊂英国著名的建筑史和图书馆学专家约翰㊃威利斯㊃克拉克指出,15世纪建造的大学图书馆中有三分之二与教会(修道院)图书馆相同㊂(2)早期大学图书馆建设的特征㊂其一,从社会发展和精神空间领域来看,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主要国家,贵族和统治阶级开始提倡与扶持图书馆事业,搜集与研究古籍成为时尚㊂在新兴的城市中,教会和私人图书馆陆续出现,大学图书馆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进步㊂同时,人文主义作品传播和印书业的发达直接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㊂但初期的大学图书馆规模都不大,藏书主要是靠抄写或赠送㊂其二,从图书馆物理建筑和空间布局来看,直到14和15世纪,人们认识到图书馆空间是连接书籍和用户之间的交汇点,图书馆空间建筑才被提上日程并最终成型㊂而中世纪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组织方式的发展受到人们对其功能需求的影响,即它所服务的社区㊁收藏和庇护书籍以及用户的利用或访问㊂大学图书馆源于修道院图书馆,因此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近㊂例如,早期部分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都用铁锁链牵在书桌上以防止偷盗;大学图书馆的书桌很像修道院的读经台,等等㊂尽管如此,二者仍有原则区别,修道院图书馆重在保存图书,而大学图书馆则侧重于利用图书;大学图书馆推广了知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㊂3.3㊀现代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发展与变革随着馆藏发展及用户阅览需求的变化,大学图书馆服务宗旨有了延展和变化,大学图书馆开始成为大学的中心,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多种类型的文献,而且开始根据读者在馆利用行为进行了多种分区及服务功能区分,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建设相应进行了变革,内部空间分区逐渐多元化和特色化㊂其核心功能更多样化,成为学习中心的物理空间㊁社交空间的精神空间,以及突破场域所在的虚拟空间㊂(1)现代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发展与变革㊂大学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扩展了馆藏和阅览空间,且大学图书馆成为大学的中心㊂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图书馆的设计都坚持传统的收藏空间和安静阅读/沉思的宗旨㊂六七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变革㊁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变革和教学内容的扩展,图书馆馆藏类型逐渐增多,如新的非印刷资源等㊂为了适应新的馆藏发展以及用户阅览需求,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大规模的翻修或重建,以改善图书馆功能㊂八九十年代,大学新的教学实践和互联网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变革㊂据初步统计,仅从1992年到2001年,美国各地每年平均翻新或建造2,874,000平方英尺的学术(大学)图书馆空间,每年投入约为4.49亿美元[11]㊂进入21世纪,国外大学图书馆的改造仍然在持续进行,例如当前正在进行改造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主图书馆,将以 本科生的兴趣为优先考虑再进行空间设计㊂这些空间将继续为本科用户提供广为人知和喜爱的工具和服务,还将使图书馆能够满足(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出现的独特需求 [12]㊂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主要集中在21世纪以来,根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近5年来的统计,每年均有100余所高校图书馆进行馆舍翻修或重建;通过网络调查,约76%的一流大学图书馆新建馆舍或进行内部改造[13]㊂(2)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及特征㊂根据列斐伏尔的理论观点,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品㊂它是被现实化㊁客观化的 功能性 空间,既是意识形态性的,又是知识性的,是兼具功能性和工具性的空间㊂结合列斐伏尔空间发展的理论,现代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习中心的物理空间㊂图书馆作为安静学习的 学习中心 空间功能毋庸置疑㊂近年来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功能愈来愈多样化,设计也更加多元化㊁个性化和社会化,图书馆员正在接受基于学习空间使用的设计变革,增加协作㊁发现和社交互动的功总第196期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年第2期能及领域[14]㊂大学图书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㊁挑战而变化,并受其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需求,图书馆服务和各种信息素养计划已经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学习或学术支持活动已经成为图书馆空间规划的重点,图书馆正在成为真正的学习中心㊂当前,学生们使用的信息范围广泛,超出了图书馆提供的范围㊂然而,大量信息的容易获得或信息过载也使学生难以适当有效地使用信息㊂由 信息集散地 转化为 学习集散地 ,能够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发协作性社会学习㊁鼓励创造力并支持知识创造,要求大学图书馆重塑其空间,以满足学术界不断变化的需求,并真正使其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促进者[15]㊂未来,大学图书馆的使命范围更广,其主要作用之一是帮助学生成为更有效的信息用户,而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资源,并且在不断发展中更加努力提升自己[16]㊂其二,作为社交空间的精神空间㊂近年来大学图书馆面临着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其物理空间的挑战㊂将图书馆作为公共理念的社交空间和学习空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一些模式,即图书馆和计算中心相结合㊁图书馆综合公共服务的出现㊁图书馆作为场所运动等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校外电子资源的可用性导致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与保存㊁参考咨询等传统功能下降㊂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创新的设施和服务来应对这一挑战,即逐渐扩大 社交空间 的功能,通过建立各种咖啡馆㊁ 协作小组空间 和 共享学习空间 等社交活动空间,满足用户各种类型的社交需求㊂而推动 社交空间 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包括:高等教育教学的转变,强调小组项目和协作工作的学习范式的改变(从以资源为中心到强调人际协作,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小组和社会学习),以及教学法的发展㊂图书馆需要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及数字工具服务,并提供信息共享或学习共享等空间,通过改善技术㊁服务和氛围来加强以学习为目的的社交活动以及学习空间建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㊁舒适和便于协作的空间㊂其三,突破场域所在的虚拟空间㊂大学图书馆除了提供用户学习空间和社交空间的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提供虚拟学习空间的功能㊂随着知识存储向网络大规模迁移,知识和文献形态越来越电子化㊁数字化,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极大变化,图书馆应顺应这种变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虚拟学习空间而不是实体书架㊂例如,许多用户使用自己的设备(笔记本电脑㊁平板电脑㊁智能手机等)在图书馆进行研究,用户在享受物理空间的同时,还使用了图书馆的虚拟网络空间,包括图书馆的WiFi信号㊁数据库资源㊁工具软件以及其他商业资源㊂同时,也使得图书馆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无线接入和无线打印等智慧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也许用户对一个新的公共物理空间的呼声并不高,但是对于网络空间和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利用却日益增长㊂实践证明,学术图书馆正在从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用户在学习㊁教学和研究活动等虚拟学习空间中获取知识的促进者和积极分子㊂4㊀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发展与变革的思考4.1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有效拓展和完善物理实体空间建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大学图书馆物理空间的设计改造,是目前国内外很多图书馆进行空间设计和改造的必要前提㊂图书馆空间设计及改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家具的选型㊁空间整体布局到各项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运用,一个成功的图书馆空间改造案例一定会细心周到地考虑到读者需求㊂同时,在空间改造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掘用户的空间需求(例如通过用户调研问卷㊁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直接的需求),应用这些数据来帮助图书馆设计空间㊂通过用户访谈或问卷调研了解学生更倾向于哪种形式的家具,是具有遮挡的个人私密学习家具㊁开放的小组讨论空间家具,还是大开间的公共阅览空间的普通桌椅,从而为整体空间布局提供一定依据㊂此外,图书馆还要注意上述物理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及功能的区分布局,例如安静学习区㊁研讨区㊁朗读区㊁电话亭等各种功能区域的有效布局,一般整体上按照由动到静自下而上的楼层布局,以减少各个功能区域噪音的干扰,最终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及读者对空间交互性的需求㊂上述不同区域空间的功能,不仅能揭示图书馆空间设计元素和潜在的用户交互性,还能增加和了解用户对于图书馆的体验㊂4.2㊀慎重考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置,因地制宜布局和设计图书馆空间大英图书馆前馆长Brian Lang指出: 历史上的图书馆一直是非常成功的社会空间 ㊂能够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㊁协作和独立以及休闲交流的工作空间,是21世纪图书馆作为社交空间的诠释[17]㊂如上文所述,图书馆空间改造中增加了很多社交空间,如咖啡馆㊁协作小组学习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㊂当学术文化龙小农,曹海霞: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转变为包括更多以社会和群体为导向的研究,图书馆认识到将自己发展为社会空间的必要性,但在努力将自己定义为休闲和交谈的第三场所的过程中,图书馆是否有可能不再是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在实体图书馆中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尽管现代图书馆对 社交空间 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没有大量定性证据表明这些新增的社交空间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图书馆的整体认知和使用㊂学者Gayton认为,大学图书馆的 公共 体验对其安静学习空间的核心功能带来冲击,图书馆的社会体验不应侵犯它㊂学者Lippincott指出,如果(学习共享空间)项目不是从图书馆的使命或愿景的角度来设想的,那么引入学习共享空间可能会适得其反[18]㊂总体来看,上述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些变化表示担忧,并建议此类项目应考虑特定的图书馆制度环境,图书馆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社会空间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和每个高校的实际需求来布局和设置,而不是盲目跟风㊂就笔者来看,大学图书馆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资源场所,社交空间一般常见于公共图书馆,是其核心功能的具体表现;于大学图书馆而言,根据其核心使命应遵从大学知识服务中心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社交空间的开展应根据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进行有限布局和设置,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推而广之㊂4.3㊀充分挖掘虚拟空间作用,建立互嵌互构的学习场域数字时代为促进智力㊁社会和文化发展创造空间包括探索虚拟空间带来无限可能性,图书馆正在开发一个强大的虚拟共享空间㊂许多学校如密歇根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图书馆已经为教师开发了虚拟协作空间,并将图书馆 场域 概念扩展到校园的其他地方,推进支持教学㊁学习和创造新知识所需的专业知识㊁技术和环境的目标㊂扩大图书馆场域概念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战略,让整个校园沉浸在数字学术㊁21世纪的交流选择和更丰富的跨学科合作中㊂当前,学术图书馆以其对校园内所有人免费访问的立场和原则,努力证明它们在一个24/7访问的虚拟场域中存在的合理性,并且该场域越来越强大㊂当我们思考图书馆空间走向和图书馆员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创造独特的图书馆空间㊂与大教堂㊁寺庙和其他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空间一样,图书馆的演变是为了满足一种社会文化功能,而当文明发展到一种程度时,必将以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出现,比如虚拟场域空间的开辟㊂未来大学图书馆应是一个虚拟数字空间和现实物理空间交叉㊁叠加㊁同心互构的学习场㊂图书馆的使命逐渐从提供资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 学习伙伴 ,为了巩固 图书馆是大学的学习中心 的地位,图书馆应该走物理空间建设㊁精神空间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多重发展路径,建立互嵌互构的学习场域,推动图书馆提供新资源㊁新空间㊁新服务㊁新保障,建立具有吸引力㊁向心力㊁感召力的学习场㊂5㊀结语不论从中世纪的教会(修道院)图书馆还是当今大学图书馆发展来看,图书馆每一阶段的空间布局都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并基于自身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在资源与服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不同时期图书馆空间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㊂图书馆在充分发挥传统空间基本阅览职能的同时,应该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图书馆历史使命,重新构建新时期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空间功能㊂今天的图书馆正处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毋庸置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的㊂因此,大学图书馆新发展阶段必须要有新发展理念引领,建立人与文献信息互融互动的新空间供给㊂智能时代,图书馆的价值功能和空间供给将持续变革,用户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数字信息服务来满足他们信息需求㊂未来,大学图书馆空间发展潜力无穷,构建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虚实同构的学习场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㊂参考文献:[1]Wilkinson Jaci,Breneman Kyle.Bridging the Digital and the Physical User Experience:Analysis of Academic Library Floor Plans[J].Journal of Web Librarianship,2020,14(1/2):28 -51.[2]Matthews Graham,Walton Graham.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J].New Library World,2014,115(5/ 6):237-249.[3]洪芳林,束漫.国际图联和美国有关图书馆空间规划指南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0(8):114-121. [4]陈建龙,邵燕,张慧丽,等.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1):22-33. [5]诺伯格㊃舒尔兹.存在㊃空间㊃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6,51.[6]亨利㊃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9.[7]孙全胜.列斐伏尔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研究[M].北总第196期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年第2期。

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作者:冯冬梅于卫华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6期冯冬梅于卫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北京100875)【摘要】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必须根据现状,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发展;探索To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FENG Dong-mei YU Wei-hua(Librar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To explor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must b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advantag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Development; Explore1 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1.1 图书馆本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

因此,处理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肯定图书馆信息人员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能力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预知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作为高校知识库和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能及时掌握知识、文化、信息的动态变化。

了解读者的个性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读者的不同需求,保证图书馆在新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3 自动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升了知识、信息资源存藏和使用效率。

目标1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

目标1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
Page 21
目标5:引进支持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软件工具或系统,提 高工作效率,整合揭示各类资源。 行动1:推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议引进或开 发支持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软件工具或系统。 行动2:建设接收捐赠与交换的系统管理平台。
行动3:制订本馆资源组织完整级和简单级元数据标准 ,制订特藏文献的元数据标准;根据元数据标准对各种来 源数据进行质量把控;对本馆的各类数据进行动态监控、 及时进行维护工作。
行动4:关注国外资源整理方法的相关原则、规则、格 式的最新进展,加大对本地资源相关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应
Page 22
用。 行动5:重点落实电子资源的揭示整合工作,成立资源整合小组,建立良性 工作流程,并通过管理平台各负其责。 图书馆除是文献中心外,还应拓展如下服务功能 目标:结合空间重构,将图书馆服务细化为支持学习的服务与支撑科研的服 务,扩大和加强图书馆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影响。


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优化读者利用纸质文献的体验
学习资源在线服务 预装学习内容的终端外借服务

教参服务(教学资源库、MOOCs ) Page 24

行动:优化馆藏空间布局、开拓学习/创意空间服务
提供一体化的实体服务空间,该空间内提供数字学习 资源及空间、设备、咨询与培训等的一站式服务。 •综合展示/推介空间 •研讨/交流空间
Page 15
外文图书目标:2015年对外文理科图书进行数字转型,逐步增加理科电
子图书的比例 现状:无论从经费及品种都低于读者期望,也落后于国内一些同类的大 学。
行动1:考虑购买Wiley,Elsevier,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电子书 。采取以单本采购为主,重要学科可打包购买。

变革与走向_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_省略_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_张春红

变革与走向_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_省略_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_张春红

2013年第1期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张春红 廖三三 巩梅 张学宏 张慧丽 张宁 朱本军 摘要 2012年11月4-6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庆典之际,“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会议暨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2012年年会成功举办。

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波兰、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界代表24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研讨了6个当前图书馆界最关心的领域,分别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联盟、合作与共享;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

通过对会议6个专题20多位发言人的主要报告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了此次国际会议的学术成果和相关专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图书馆战略 管理创新 数据管理 数据服务 社会媒体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联盟 知识发现 学科服务 用户研究 图书馆服务推广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庆 变革PRDLA2012年11月4-6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庆典之际,“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会议暨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2012年年会成功举办。

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波兰、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界代表24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研讨了6个当前图书馆界最关心的领域,分别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联盟、合作与共享;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

1 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当前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挑战,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位、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

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等纷纷率先探索和实践,力求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年)(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年)(一)

【事业·管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年)(一)●谢运萍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摘 要]1947年,王重民先生在国立北京大学创设图书馆学专修科。

在历经了北平解放、课程改造、院系调整、专业改革与“全面学苏”的教育改革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由自主性较强的附属于中文系的专修科转型为由国家收编的重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机构。

在1947年至1955年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陆续制定了面向大学肄业生及毕业生的二年制专科课程体系、面向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课程体系、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效仿苏联的二年制及三年制课程体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图书馆学专修科的课程体系受创设者、授课对象、学制、国家教育政策和图书馆事业建设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课程内容“业务化”、课程结构“固定化”、课程教学“集体化”与教学方式“实践化”的特点。

[关键词]图书馆学专业 课程体系 北京大学 教育史[中图法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1)06-0001-08[引用本文格式]谢运萍.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一)[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6):1-81 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创设与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国的图书馆学正规教育始于1920年创立的文华大学图书科[1],随后历经二十多年的更迭起落,至1947年初,中国存有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和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两所图书馆学人才教育机构。

1947年2月,访学欧美多年的王重民先生回国,在国立北京大学(即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和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的支持下,他开始在国立北京大学筹备图书馆学专修科。

源于自身在欧美各大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和对中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思考,王重民先生创设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初衷是培养“在图书馆管理及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在整理中国文献遗产方面的人才”[2],这些人才不仅能管理文献,还能研究文献。

北大图书馆新馆旧藏

北大图书馆新馆旧藏

北大图书馆新馆旧藏作者:王波支娟陈建龙来源:《大学生》2021年第06期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厅,矗立着一幅高达6米多的单面大型壁画。

壁画尚未命名,反映的主题为“人与信息的关系”。

壁画自下而上分为三段,分别展示人与信息的过去、现在、未来,下段和上段为青铜浮雕,中段为电子屏。

下段的青铜浮雕的内容为历史上人与信息的关系,左上角的《尚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秦国博士伏生为护、传《尚书》而历尽艰辛。

以《尚书》起首,表明了北大图书馆以伏生为榜样弘扬爱书、护书、传书的精神。

上段青铜浮雕的设计是基于我们对未来图书馆形态的想象,未来的图书馆是人文互美、人信共济、人机融合的图书馆,这段浮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畅想的人与信息的未来。

左边的两位貌似宇航员,似乎是在外星上作业。

他们右边的站立者似为展示肌肉组织的人体模型。

占据浮雕中心位置的人类面孔披挂了复杂的穿戴设备,左边机械眼,右边生物眼,似乎是可以收取四面八方信息的超级智者,算无遗策,无往不胜。

右上角的人类装扮得像机器人,读书于太空,而位于他前方的机器人,却形似人类,在地球上读书。

右边的人类和机器人,正密切配合,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

这一段浮雕大胆描绘了在未来的智慧时代,人和机器共处、互信、友爱,信息在人机之间乃至万物之间无障碍交流,人和机器高度配合、协同工作的场面。

下段和上段的青铜浮雕,一个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传说以及疑难字,一个是对未来的自由畅想,二者皆既释放出一些相对确切的信息,又没有特别精确的答案,充满不确定性和神秘感,呈现出预设的“画无达诂”的效果。

既适合忙碌的读者经过时“匆匆一瞥”、“不求甚解”,产生点滴感悟,又适合爱钻研的读者,面对壁画,陷入无尽的沉思和求解。

壁画的中段是一块电子屏幕,以流动的信息形式展示人与信息的关系。

有时播放视频,有时显示文字,还可实时直播远端的会议、演出等信息交流活动。

古今中外的图书馆都强调“静”,在图书馆里,大家经常可以看见到处贴着一个大大的“静”字,国外关于图书馆员的漫画,多是一个手指挡在嘴唇上,发出嘘声的女士。

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研究

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研究

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研究作者:梁南燕刘素清唐迎谢兆刚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心馆馆际互借服务的角度,介绍北大分馆(资料室)资源共享的现状,探讨目前和分馆(资料室)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资源共享服务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分馆资料室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资源共享1 北大分馆(资料室)资源共享情况北大图书馆馆际互借处自1998年成立以来,处理了来自校内外读者数十万笔的馆际借书与文献传递请求,为广大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文献保障支持,在国内高校的文献资源共享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共享工作的成功是北大中心馆和分馆(资料室)积极合作的结果。

2004年初,北大图书馆开始使用CAMS、CASHL馆际互借系统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文献请求量大幅度增长,对分馆(资料室)的文献需求相应增多,因此中心馆与分馆(资料室)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回顾近十年中心馆馆际互借处与分馆(资料室)的合作,特别是获取文献的业务方面,我们看到:合作颇有成果,但是期间也碰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某些因素无法从分馆(资料室)获取所需的文献,从而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和费用去外馆借阅文献。

为了解合作的困难,寻求和分馆(资料室)更多的合作,笔者向北大分馆(资料室)发出调查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

通过调查结果,笔者总结出目前馆际互借处获取分馆(资料室)文献遇到的主要困难和产生原因,并探讨新的合作模式,以实现北大中心馆和分馆(资料室)之间资源充分共享的目标。

1.1 北大分馆(资料室)与中心馆馆际互借处的合作概况目前北京大学的文献资源体系由北京大学中心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16个人文社科分馆、7个理工类分馆、6个附属医院分馆、5个其他院系图书馆(资料室)以及昌平存储馆、第二存储馆组成。

其中,和北大中心馆馆际互借处有业务往来的馆(资料室)有30个,获取文献的形式如下:(1)通过馆际互借系统提交请求、传递文献,将文献直接发送给读者。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时期(1956—1976年)(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时期(1956—1976年)(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时期(1956—1976年)(一)谢运萍【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22(42)2【摘要】195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受“向科学进军”浪潮的影响转为了图书馆学系,开始实施本科教育。

后受1958年至1960年和1966年至1976年间政治运动的侵扰,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历经了一段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的演变。

在1956年至1976年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是在“效仿苏联”“以苏为鉴”理念下分别制定了两个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后又参照1958年至1960年间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教学计划。

20世纪60年代初,图书馆学系曾对既有课程体系进行过回归教学的调整。

1972年,图书馆学系在停招六年后重启招生,随后即制定了面向工农兵大学生的二年制教育革命计划。

此时期,图书馆学系的课程体系深受国家政治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其课程内容呈现泛政治化特点,课程结构呈现“拼合化”特点,课程实施则采取了“半工半读”“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做法。

【总页数】7页(P7-13)【作者】谢运萍【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相关文献】1.向着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前沿不断求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2001、2002届博士论文评介2.建国初期第一次图书馆学发展规划研究--基于《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有关图书馆学规划的内容解读3.建国初期第一次图书馆学发展规划研究——基于《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有关图书馆学规划的内容解读4.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年)(一)5.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变迁:初建与逐步体系化的专科教育时期(1947—1955年)(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学科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学科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8年第5期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学科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Ѳ别立谦∗㊀李晓东㊀张美萍㊀㊀摘要㊀从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入手,通过分析制约发展瓶颈的原因,在重新梳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学科化采访与学科服务协同化发展㊁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资源建设的思路.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重点从学科化采访的定位和创新实践探索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向学科采访转型的岗位设置㊁运作模式㊁组织实施㊁用户导向和系统支撑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学科化采访转型的经验和思考,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㊀高校图书馆㊀资源建设㊀学科采访㊀学科服务分类号㊀G 252D O I ㊀10.16603/j.i s s n 1002-1027.2018.05.0101㊀引言从1998年我国高校图书馆从国外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学科馆员队伍.十几年来,学科馆员有热情㊁有努力,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学科馆员多数扮演着图书馆和院系之间的联络员的角色,服务难以深入,工作难显成效.为了渡过这个瓶颈期,近年来,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创新举措,开展嵌入式的培训㊁竞争力分析㊁试点某一学科的文献采访㊁推动教师参与选书等,学科服务小有起色.但是,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要是由专业文献资源建设馆员发展而来,其首要任务是学科资源建设,突出以资源建设为中心,然后才发展出与该学科相关的联络㊁咨询和辅导服务[1-2],而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团队以参考咨询馆员为主体,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文献资源建设,与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难以完成学科馆员制度的转型.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流程的源头,也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基础.资源建设所需要的文献采访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把学科建设和文献采选更好地结合起来,支持高校的学科发展,就显得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 北大图书馆 )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经过对整体业务的重新思考之后,图书馆于2015年5月进行了业务调整㊁机构重组,将原有按照文献流组织业务的模式改为按照读者需求组织业务的模式并命名组织机构,在此背景下新成立的资源建设中心,统一负责图书馆全类型㊁多载体㊁多语种资源的采访业务,协调全校的总/分馆资源建设,并确定建立学科采访馆员制度,全面推进学科化采访.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转型的过程艰难,进展也相对缓慢,但是总体而言, 学科化 采访正在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学科化 采访和学科服务也在不断融合中优化发展.文章尝试从学科化采访的定位㊁实践㊁导向和系统支撑等方面,总结北大图书馆近年来学科化采访转型的经验和思考,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2㊀学科馆员制度的重新梳理: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的协同化发展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在经历了单线或并行发展阶段㊁交叉发展阶段之后,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探索阶段.美国大学从20世纪中延续至今的按学科组织㊁在资源建设基础上向促进资源利用及深层次服务拓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打破85大学图书馆学报J o u r n a l o fA c a d e m i cL i b r a r y∗通讯作者:别立谦,O R C I D :0000G0003G4725G908X ,b i e l q @l i b .pk u .e d u .c n .2018年第5期瓶颈㊁积极寻求出路的方向[3].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学自美国,但又不能完全照搬,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深化㊁拓展图书馆服务,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依据图书馆机构设置㊁岗位职责和聘任要求,并统筹考虑分馆建设,北大图书馆在2015年机构重组之后,以实施 学科化 采访为契机,重新梳理了学科馆员制度,制定了系统化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实施方案.北大图书馆在面向2018年的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提出实行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双轨制的学科馆员组织模式:学科馆员团队由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学科采访馆员)和学科服务团队(学科服务馆员)组成.学科采访馆员团队由总馆资源建设中心牵头组建,学科服务团队由总馆研究支持中心牵头组建.详见图1.在转型阶段,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学科馆员制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共同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学科化的建设与服务.学科资源建设通过选择和购买文献资源支撑学校的教学㊁科研㊁学习和管理, 学科化 服务则以个性化㊁针对性强的服务满足读者的学习与科研需求.本着 首问负责制 的服务原则,学科采访馆员和学科服务馆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保障读者需求的有效满足㊁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3㊀资源建设的重新定位:学科化+专业化在确定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框架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明晰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与任务.如何把资源建设的专业化跟学科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正是图书馆从按文献类型及文献载体采访向按学科采访转型的关键.3.1㊀ 学科化+专业化 是学科资源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国家到学校层面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文件(简称 双一流 建设)[4].2017年,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磅效果和指向标效应的两件大事分别是 双一流 建设和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这两件大事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影响到国内高校的发展格局.对学校而言, 双一流 建设及动态评估要以学科为基础,突出了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是面向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服务学图1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制度框架图952018年第5期校发展大局,原有的按文献类型和载体进行资源建设的老路子已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工作.北大图书馆审时度势,于2015年5月进行机构重组,确定实行学科化采访,资源建设的学科化转型和调整与国家 双一流 建设决策和实施的过程相伴随.学科资源建设要具备前瞻性,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科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㊀㊀资源建设在学科化发展的基础上,要比以往更注重学科采访业务专业化的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学诸多研究对象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图书馆实务中的基础与核心之一.文献的采选不仅要依据一定的原则㊁采用专业的方法,而且要通过积累的经验保证采选的质量,从而满足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也是资源建设或文献采访岗位被国内外图书馆列为专业馆员岗位的原因之一.当今学科知识产生和更新的周期加快,新的文献类型和文献资源产品层出不穷,用户的学科文献需求趋于专业性和多元化,更加需要在继承和吸收以往几代采访馆员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科采访馆员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资源建设的学科化发展.3.2㊀对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关系的梳理和认知对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发展模式,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实践.一种观点认为:应在目前学科服务的基础上,向前延伸到资源建设环节,即让学科服务馆员承担部分学科资源建设工作,意在打通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的障碍,这种模式最终将由学科服务馆员来主导学科资源建设[5-8].另一种观点是:学科采访馆员的职能向学科服务领域延伸,承担部分学科服务工作[9].这两种观点的共性是,都提出了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从学科的角度来统领和加强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但在实践中可能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1)工作职责和工作量的问题.国内的学科服务多是从参考咨询部门起步发展起来的,学科服务馆员多数由参考咨询馆员承担.参考咨询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日常咨询㊁信息素养教育㊁查收查引㊁科技查新㊁专利服务以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等方面,其中既有日常事务,也有大量正在开展的研究性㊁探索性工作,很多创新性工作发展成熟后,会逐渐变成日常工作,然后再根据读者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服务,其工作说不上是千头万绪,也是非常繁杂的.若把全部学科采访工作完全落实到每个学科服务馆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实际上是额外增加了其工作内容,学科采访业务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很高,需要承担此业务的馆员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不断进行学习和积累才能做好,而学科服务馆员在已有工作量不明显减少㊁还因服务创新的要求而不断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少精力能真正投入到学科采访中,非常值得打个问号,如果只能是针对部分采访业务或是有选择性的在少数学科推行的话,则对北大这样拥有41个双一流学科的巨无霸而言,面向全部重点学科的资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位的风险,这样发展下去将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有一支稳健可靠㊁全心投入的专业采访队伍.(2)采选分离的问题.有些学者或同行提出过,学科馆员要有采访权[10],这也是从便于开展学科服务的角度出发,把学科采访弱化为一种辅助手段和条件,其根本是不可能做好资源建设工作.那么可否考虑 采 选 分离[11]?采访工作的辅助业务可以剥离,但 采 选不能分离! 采 的核心业务和知识,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要积累好和传承好,同时要和 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清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的关系,更有助于确定思路和制定办法.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是两个不同的业务范畴,各有各的业务内容:服务追求无极限,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采访要求专深,强调各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二者之间,学科性是其共性,但不能忽略或抹杀其界限.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要认识到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单纯把学科采访作为学科服务的一部分,而要协同发展,也不能简单合一,集二者于一身者,很难协调好两项工作的关系,容易造成忽略其一或者二者都做不好.通过北大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从学科的角度来协调某一学科各类资源的建设已经非常不易了,更不用说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内协调某一学科的采访和服务了.062018年第5期4㊀学科资源建设的创新实践探索在学科馆员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㊁进一步梳理清楚各种关系和权衡利弊之后,如何实施学科资源建设就更加明晰了.4.1㊀资源建设的新模式:学科化采访以学科采访为转型目标,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心改变以往按照 语种+文献类型+文献载体 进行采访的模式,兼顾保持采访馆员的专业化水平,采取按照学科进行采访的工作思路,从以往的采访馆员转型为学科采访馆员.其优势是:具有某种类型文献的采访工作经验,可以专职承担某一门学科或相关学科的采访业务,增加了与读者沟通的渠道,缩短了与读者沟通的中间环节.审视聘岗时的人员情况:年轻馆员学习能力强,老馆员经验丰富,大家都有转型的统一认识和意愿.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做好转型衔接工作,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加强与包括学科服务馆员在内的馆员间的协同,加强与院系分馆的协同,了解学科服务的一些工具,加强数据和读者需求信息的共享.资源建设中心在学科采访馆员的岗位设置㊁组织架构和转型步骤以及与其他馆员的协同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实践探索.与北京大学五大学部相对应,分学部设立学科采访馆员岗位:理工学部㊁人文学部㊁社科学部㊁医学部,其中医学部对应医学图书馆,前三个学部在总馆分别设立若干学科采访馆员,同时,兼顾考虑文献采选的特殊性和连续性,在学科采访的学部之外设立区域特色文献采访组,纳入日文采编㊁俄文采编㊁多媒体资源采编㊁学位论文采编以及交换和捐赠等业务.4.1.1㊀从采访馆员转型为学科采访馆员:复合型岗位设置与双重专业发展路径学科资源建设离不开采访业务的学科化与专业化,北大图书馆之前是按照 语种+文献类型+文献载体 的采访模式来划分和设置采访馆员岗位,采访馆员术业有专攻,在 语种+文献类型+文献载体 的资源采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采访馆员转型为学科采访馆员,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和彻底抛弃之前的经验积累,而是希望能创造性地将其转换到新的模式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科采访是以学科来统领各类型㊁各载体文献资源的建设,在原有采访馆员队伍的基础上加入新鲜血液,对原有的采访工作内容进行置换和重新调配,增加新的工作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把原来采访馆员各自承担的,按语种+文献类型+文献载体 来执行的采访任务部分置换出去,按学科分配给对应的学科采访馆员,重新调配之后,每位学科采访馆员都会承担与本人所负责学科相关的多载体㊁多类型㊁多语种文献的采访任务.此外,每位采访馆员还要继续负责之前承担的按文献类型进行采访的有关业务培训㊁质量标准制定及质量控制㊁业务进度监控㊁馆配商联系与业务信息的双向交流等工作.可以看出,转型后的学科采访馆员属于复合型岗位,具有双重专业发展路径,不但要具体承担某一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责任,而且同时还负责某一种文献类型资源采选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比如外文纸本期刊采选总控.在原有采访模式下,采访馆员虽然也要考虑学科的情况,但与学科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并且容易造成同一学科不同载体文献协调建设脱节或协调不力的问题.学科采访馆员要开阔视野,从面向支持学科发展的高度来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科文献资源解决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具体职责包括:(1)负责规划和制定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并对外部学术和出版环境进行全面扫描与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国内外学科文献资源的出版情况.(2)汇总㊁分析及处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学科文献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科用户的文献利用及其需求情况,在学科层面包括学科发展规划㊁研究态势和学术竞争力等;在读者个人层面包括到馆借书情况,著书立说与发表情况,开设课程情况,承担研究课题情况,学术团体任职和研究动向等.(3)实施学科文献资源的采选.按学科开展不同载体㊁不同语种㊁不同文献类型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按学科负责电子资源采购的全流程;逐步实施总/分馆学科资源的协调采购;拓宽读者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渠道与途径,有条件试行用户驱动的采购,推进学科资源建设专家团队深度参与,或与学科采访馆员一起主导资源采选.(4)制定学科资源评估方案,实施学科各类资源的评估.掌握学科资源的收藏和利用情况,通过有计划的资源采选,提高学科文献保障率.4.1.2㊀调整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建立矩阵式管理架构与学科采访馆员复合型岗位设置相适应,学科162018年第5期图2㊀学科采访的矩阵式组织架构资源建设业务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由原来的中文图书采访㊁外文图书采访㊁中文报刊采访㊁外文报刊采访㊁电子资源采访等小组的架构和运作模式,调整为如图2的矩阵式组织架构.每个学科采访馆员主要岗位和辅助岗位的岗位职责交叉在一起,使得每个学科都有专人负责,同时,不同载体不同语种的文献资源也有专人负责,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每个学科采访馆员的作用,保证了学科采访业务平稳的过渡和可持续发展.4.1.3㊀精心策划,创造条件,分步实施向学科采访转型,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也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只追求形式上的转型,而忽略资源建设的质量.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如开展不同语种不同类型文献资源建设的系列培训㊁调整组织架构等,要考虑不同载体文献资源的特性㊁语言门槛㊁工作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有计划㊁分步骤地实施.(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首先推进中文图书的学科采访,其门槛低,没有语言障碍,最容易上手;待摸索㊁熟悉了按学科开展中文图书采访的规律后,进行中外文报刊采访的转型,虽然每年续订和新增的经费总额较大,但品种有限,比较容易按学科划分和操作;再次是电子资源采访的转型:专业性的电子资源直接转给相关学科采访馆员,综合性的电子资源仍由原采访馆员兼顾负责;最后进行外文图书采访的转型,由于外文图书的经费来源和采访流程复杂,头绪较多,考虑待其他文献类型的采访都实现了按学科采访之后再予实施.(2)考虑载体,精选时机.报纸㊁期刊和电子资源的续订㊁新订或新购,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向学科采访转型时,要在订购期前做好转型的准备工作,择机完成工作交接.(3)加强培训,传承经验.学科和文献类型的二维交织,给学科采访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一些馆员首次聘任资源建设岗位,资源建设中心急需进行业务培训.培训按照文献类型来组织,中文图书采选㊁外文图书采选㊁外文报刊采选 采访馆员精心传授采访原则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做法,遇到电子资源的新订或续订,学科采访馆员积极参与试用㊁评估㊁谈判等流程,在原电子资源采访馆员的指导下平稳地实现交接与转型.(4)建立机制,加强沟通.除了开展培训,在转型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建立组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施学科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科服务馆员的对接与沟通,特别是有些分馆馆员身兼学科采访和学科服务双重身份,很多工作减少了中间环节,迎刃而解.通过不断磨合,稳扎稳打,保证学科采访馆员转型的顺利实施.4.1.4㊀加强与其他部门馆员的工作协同除了加强学科采访馆员之间㊁学科采访馆员与学科服务馆员之间的沟通外,学科采访工作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馆员的工作协调,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工作经验来加强学科采访工作.262018年第5期(1)与馆内其他部门馆员的协同.与学习支持中心的馆员协同,互相通报读者推荐购买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需求,通过协作提高文献资源保障率,双方协同完成各学科教学资源的需求调研㊁搜集㊁评估等任务.就古籍和其他特色资源的发展规划㊁经费预算㊁接受捐赠㊁评估等方面进行沟通协作.与信息化与数据中心合作,定期获取读者对不同学科㊁不同载体文献资源的利用数据,并合作进行数字资源的本地镜像及长期保存㊁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2)与分馆馆员的协同.共同制定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共享学科资源需求和采访信息,共用文献采访系统,分馆参加总馆馆配商联合采购招标等,共同负责院系专家团队的组织和资源评估等各项工作,通过加强协同,提高总分馆学科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效率.4.2㊀资源建设的新导向:用户至上过去的资源建设,虽然不能简单地用 图书馆买什么用户就看什么 来概括,但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比重确实有限.学科资源建设强调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也就更进一步地强调以用户为导向. 用户至上 是现阶段图书馆的宗旨和理念,体现在学科资源建设上,不是简单地把采选业务交给用户去做,而是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创造条件和提供多元化的渠道,主动挖掘核心用户资源,真正让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全过程.4.2.1㊀融合多源数据,全面了解用户文献需求及文献利用行为,努力发掘典型用户以用户为导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文献需求和文献利用行为.除了院系推荐和用户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外,图书馆还可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代表的选择,如根据流通借阅数据,确定各学科借阅纸质书刊最多的用户群组,根据馆际互借数据,确定各学科利用外馆资源最多的用户群组,根据读者推荐购买的数据,确定各学科推荐购买资源最多的用户群组,根据本校读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文及申请重大课题的情况,确定各学科科研活动最活跃的用户群组等等,他们都是图书馆最忠实的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发掘这些图书馆学术资源的核心用户和关键用户,主动建立㊁维护与他们的关系,拓宽他们参与文献资源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渠道,更好地开展资源建设工作.4.2.2㊀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参与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科专家团队,作为该院系的用户代表,与总馆及各院系或专业分馆的馆员协作,统筹开展学科资源建设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为:对资源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科文献资源的采选决策和评估,完成对学科资源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工作团队为例,院系用户代表(即院系专家)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资源建设的各个阶段,院系专家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达到了代表学科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及进行资源质量控制的目的.表1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工作团队运作模式学科资源建设流程院系专家团队承担的工作制定学科资源建设方案对学科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学科资源建设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参与制定学科资源建设方案.把握学科资源需求广泛征求和反映二级学科及专业方向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需求.实施学科资源采选参与外文图书㊁外文期刊㊁大型特藏㊁大套丛书和各类数据库的学科文献资源采选决策.评估学科文献资源搜集用户的意见,对学科资源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参与评估.4.3㊀资源建设的新需求:系统支撑实施学科采访转型后,很多业务环节进行了调整,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需要实现,因此对支撑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力没有增加㊁工作内容和环节更加复杂的条件下,需要更多地依靠系统实现功能㊁提高工作效率,系统的支撑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学科采访业务成效的关键因素.北大图书馆根据学科采访业务的转型与发展,全面梳理系统需求,加强了支撑系统的体系化规划与建设,通过合作研发㊁引进等多种途径,初步建成了学科采访系列支撑系统.在纸本图书采访方面,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 A L I S )合作开发了中文采编系统(一期),解决了学科采访馆员间的协同问题,初步实现了中文书目信息和采访数据集成化管理,并建立了基本的采访辅助知识库.在拓宽读者参与资源建设渠道方面,与公司合作开发了新的读者推荐订购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减少了原系统对读者荐购数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0 0 200 1 20 02 2 0 0 3 2 0 0 4 2 00 5 2 0 06 2 00 7 2 00 8 2 0 0 9 2 0 1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1 4


B B S 社

交媒 体 邮 件 信 箱 微 信 群 等 渠 道 让 用 户
% 研 究生 专业 校 本部


用 按 需 印 刷 的 方 式 进 行 出 版 和 销 售 2 0 0 0 年


88
个学科 w 增 加 到
个 涨 幅 超过

20 1 4
年约



个学 科


中 文 电 子 图 书 作 为 纸 质 图 书 的 衍 生 品 开 始 累 积 增 长

2 9
新增学 科 中 有些
年 试行按 需 印刷 之




通 讯 作 者 张 美 萍 OR C
: .



〇 〇〇〇

〇〇 〇3


7 29

6 08 2


h a ng m p







p ku


du

cn


85

后 国内

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中 文 图 书 馆 藏建设 的 变 迁 及 未 来发展 探 讨/张 美 萍
G25


关 键词
资 源 建设 历 史
回顾
馆藏 发 展
分类号


)0

0 1 6 6 0 3 /j


s sn

002


0 2 7 2 0









i l
2000



20


年 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中 文 图 书 的 馆 不 断 增 多




总量 超过

60
万种
增 速连续 多年 位居 第



但 占 断 拓 展


比仍 然远 远 小 于 纸 质 图 书 如
2 01 4
年 纸 质 图 书 在



图 书 出 版 总量 的 增 加


馆 藏空 间 的局 限



全 国 出 版 总量 中 占


% 而 电 子 出 版 物 仅 占 全 国 出 子 图 书 的 出 现 导 致 中 文 图 书 采 选 难 度 不 断 加 大




财 批量查 重 软 件 并 不 断 完 善 开 始 真 正 实 现 了 系









动查 重


动 做订单 和 做发 票 极大地 提 高 了 采


| |
i方 的 工 作
效率

此外 在 采访实 践 中
. .

广开各种渠
道 实现与 用 户 的 直接 交 互 如 通 过 系 统 内 读 者 推
出 版 发行
200

年前 后
20


中 文 电 子 图 书 开 始 出 版 并 学 科 原 有 馆 藏 基 础 薄 弱


急需 建 立必 要 的 馆 藏 补 充
进人 图 书 馆 到


年 底 中 文 电 子 图 书 积 累 发 行 以 支 持 教 学 和 科 研 需 求 所 需 资 源 的 类 型 和 范 围 不
中 文纸 质图书


2 0 0 0


20




出版总
藏发 展 伴 随 着 内 外 环境 的 改 变 发 生 了
如 经费 投 人 持续 增加 资 源载体
、 、 、
系 列 变 化 量 由





万种增 加 到


4 4 8
万种 其 中 新版图 书 出



益 丰 富 资 源 累 积 版 总 量 由
式 不 断 涌 图

2 川0





2 0


年 中文 纸 质 图 书 出 版 趋 势 单 位 万种







数字 环境下
图 书出 版身 处媒 介 网 络 化态 势

印 数 据 来 源
2 〇〇

中 国 出 版 T作 者 协会

中 国 出 版 科 学研究所 编



刷 技 术 和 传 播 手 段 不 断 革 新 以 往 那 种 追 求 大 量 出



2 〇 1 5
年 中 国 出 版 年鉴

》 [
M]
北京 中 国 书 籍 出 版 社


版 大 量 发 行 的 大 众 化 出 版 时 代 已 经 过 去 凸 显 个 体 4 中 文 纸 质 图 书 单 种 印 数 越 来 越 少 并 开 始 向 按 需 印 刷 方 向 发 展 学 术 著 作 印 数 约 在 30 00 册 以 作 用 和受 众 主 动 参 与 的 个 性 化 出 版 时 代 悄 然 来 临



2 7
聲 f


进 行 了 首次采

购 招 标 工作


之后 每



年进 行

开 截 止 到 _ 年 氐 北 V


版 总量的









中 文 图 书 不 仅 要 在 同
载体 之 中进 行


查重采选



内 部 环 境 的 变 化 而 且 还 要 在 不 同

载 体之 间 依 据用 户 的 需 求 进 行选

1 )
国 家 加 大 对 教 育 的 投 人 使 图 书 馆 获 得 相 对 择 协 调 采 访 调 整 结 构 减 少 相 同 内 容 的 不 同 载 体

作 完全走 向 市场













营出 版社 编辑部 工 作 室 和 图 书 公 司 等 相继 出 现 市 场竞 争 更 加 激 烈



挪 咖 咖 雄 咖 雄 細 挪 挪 挪 獅 挪 咖 挪














适 应数 字环境的 发 展


出 版新形


采购管理工作 越 来 越规 范
在 全国 各 地 兴 起

200 4
年 采 购 招 标 工作
本系 的
丨设 路 建^思来自、体關互补 肩雜

文献资 源 保障
2 007



北京 大学图 书 馆文 献




由较 为


纸质 图 书 七
展为 纸 质和
电 子 图 书

资 源 供应 商选 择 管 理 办 法 试 行 并 于 同 年
Me

pi n g

些 出 版社 或


版 集 团 及 其 网 站 相 继 开 展 的
80
个 学科 ⑷ 增 长 到
3 6
20 14
年的
1 1

个 学科






了 此项业 务

前 已 经 有 出 版 社 开 始 对 学 术 著 作 采 积 增 长

个 涨幅为

4 5


益 强烈
与 之 对应







t:







45 0

7 二 年
4〇



由 于
新 系 统 无 法 支 持批 量 查 重 采 访 人 员 只 能

4 〇0




49 6

3 50
326
按 原 有 的 人 工 方 式 在 系 统


进 行 逐 条 查重


在工 作


馆 藏建 设提供 参 考与 借 鉴

so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