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
更斯的笔下一位典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半自传性的男主角,在小说中反
映出狄更斯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
作为一位典型的“小人物”,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被故事充分塑造出来,他在剧情发展中逐渐成长,而且深受狄更斯的赞扬。他具有坚强的自尊心和行为顽强的毅力,以及仔细聆听他人的理解能力和
积极乐观的态度。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对生活充满坚强的渴望,他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出最好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从小就
有这样的梦想,他认为人生是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只要勤奋努力,一切
都是可以完成的。他经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断地创造着积极的思想,他信
仰只要有勇气,就可以达到任何高度。他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经历了多次考验,终于坚持到了最后,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实现
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他不仅关心自己,还会关心其他人。他勇于面对困难,对同伴的痛苦
也非常关注,甚至乐于帮助他们度过困难。他乐观且乐于助人,让痛苦的
人们看到希望的象征。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创作的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富有个性和
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讨论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形象
特点,并给出相应的事例来支持。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尽管他在童年时期经
历了许多不幸和磨难,但他从未失去善良的本性。他与同行的孤儿汤
米·特拉德尔(Tommy Traddles)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在何时何地,
大卫都会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此外,在与第一任妻子多拉·斯韦珀(Dora Spenlow)的婚姻中,尽管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矛盾,大卫从未
对她有任何恶意,反而一直对她充满爱心和体贴。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勇敢和坚强的人。在失去母亲后,他被
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受到虐待和艰苦的工作。然而,他从未对自己的生活
失去信心,而是坚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他的继父埃德
温·鲍尔斯(Edward Murdstone)和他的姐姐简·墨卡伯(Jane Murdstone)的斗争中,大卫坚决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最终成功摆脱他们
的控制。他还勇敢地解救了自己的好友艾米丽·丁斯达(Em'ly)免于悲
剧的命运,并站在正义的一方。
此外,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人。每当他看
到他人处境艰难时,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例如,在与劳拉·斯泰尔(Laura Steerforth)和她的丈夫詹姆斯·斯蒂尔福斯(James Steerforth)的关系中,劳拉受到了丈夫的虐待和伤害。大卫不仅提供了
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其人物形象。本文将对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
一、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是小说的主角,也是狄更斯笔下的一个形象鲜明、多变的角色。他从小就经历了许多风波和遭遇,但他坚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大卫聪明机智,有良好的教养和奋斗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没有家庭的孤儿变成了一位成功的作家。大卫·科波菲尔这个角色的塑造,体现了狄更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
二、其他重要人物
1. 克拉拉·皮格特(Clara Peggotty):大卫的乳母,她忠诚正直,是大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和导师。克拉拉对大卫的影响深远,她教给了大卫关于生活的经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2. 斯图尔特·博伊(Steuart Copperfield):大卫的同父异母的堂兄,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斯图尔特对于大卫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依靠和伙伴,他们共同面对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3. 韦特尔欧道德(Uriah Heep):一个卑鄙阴险的角色,对大卫充
满敌意。韦特尔利用自己的权谋和阴谋不断陷害大卫,试图摧毁他的
声誉和幸福。韦特尔是狄更斯对于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的形象化表达。
4. 阿加尼普·斯特朗(Agnes Wickfield):大卫的朋友和情人,她聪
狄更斯小说中儿童形象分析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摘要出生于1812年的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狄更斯的创作中,他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创造儿童形象,并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他所创造的儿童形象大致可分为尝尽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以及理想化的儿童三类。狄更斯对儿童充满了同情与关注,是想呼吁社会关心儿童的成长和需要,旨在引导社会向着美好的方面发展。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儿童形象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查尔斯·狄更斯一生描绘了九十多个儿童形象,儿童形象在他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如《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小蒙克斯、诺亚·克雷、南茜;《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的小瓦克福·斯奎尔斯;《老古玩店》中的耐儿、小雅各;《马丁·朱述尔维特》中的苏菲亚;《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大卫、汤米·特拉德尔斯;《荒凉山庄》中的小埃丝特·萨默森、《双城记》中的小露西、小查尔斯;《艾德温·德鲁德疑案》中的小罗莎·布德等。这些儿童形象大致归为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理想化的儿童三类。
一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形象
这类儿童形象包括大卫·科波菲尔、弗洛伦丝、匹普与保罗等。狄更斯通过对自身一些相似经历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他对孤苦儿童的倾心的关爱与怜惜。狄更斯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创作了《大卫·科
波菲尔》,由于童年做童工的可怕经历,狄更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畏惧心来看待自己的童年,他把这些回想描写出来仿佛是一种解脱。在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儿童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但由于母亲与佣人佩戈蒂对他的关爱,他在孩提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但自母亲与吝啬、残忍的摩德斯通先生再婚后,小大卫就不得不跟快乐再见了,他的家庭从此失去了祥和与幸福。他清楚地记得这种悲惨生活开始的时间:“灰蒙蒙的下午,天气寒冷,预示着大雨即将到来”。在继父打他时,柔弱无助的母亲神情绝望、面目凄惨地在一旁看着,佩戈蒂除了暗自垂泪也无能为力。终于,受尽精神折磨的母亲去世了,而佩戈蒂也被他的继父解雇了,大卫最为凄凉的日子真正开始了。他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并在十岁时被送去做了一名童工。他这个举目无亲、衣衫褴褛的孩子,每天“对着光亮检查这些瓶子……空瓶子洗完,便给装酒的瓶子贴标签,或将完工的瓶子装箱”。他只能靠这份粗活来养活自己,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大卫从摩德斯通·格林百货栈逃了出来,可行李和钱包在途中还被别人抢了,他一路上吃尽苦头走到姨婆贝西小姐那儿,这才脱离了苦海。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这是一部描写主人公从孩提时代到成年的成长故事,也是狄更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形象富有鲜明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内心的复杂性,通过他的经历和成长过程,狄更斯发表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探讨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大特点是他的善良与仁慈。从小被母亲抛弃,大卫一直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他在亚特金斯舅舅家生活期间,对待鲜卑舅妈和她的两个女儿非常友善,关怀备至。他经常会帮助家里的售货员乔尔·波丁,甚至为了救助乔尔而与鲜卑起了冲突。大卫的善良和仁慈在他的朋友圈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如他与汤米·汤纳和斯特朗格课堂上建立的友谊,以及对他人的慷慨和帮助。
第二个特点是大卫科波菲尔的坚韧和勇气。大卫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了对未来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当他被送到福伍德家,受到了邪恶的尤利亚·刷金顿的虐待和歧视时,大卫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屈服。他在前进学院受到了严厉的体罚,但他依然毫不气馁,坚定地与不公正进行斗争。通过这些挫折和考验,大卫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克服了困难,为自己的欲望和自由而战。
另一个特点是大卫科波菲尔的聪明和智慧。尽管他没有正式的教育,但大卫天生聪明才智。他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自学。大卫很早就展示了他写作天赋,通过写作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受。他通过自学和实践,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智慧和才能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他打开了更多的机会。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童年成长叙事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童年成长叙事
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0年发表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为基础,揭示出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并探讨了自我的认知和生活态度等主题。
1. 童年环境与背景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卫·科波菲尔的童年环境和背景,包括他的家庭、社会地位以及与他有关的人物。这些元素构建了小说的背景,为后续故事展开奠定了基础。
1.1 家庭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快乐的家庭中。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慈祥的人,然而她在大卫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对他漠不关心,并将他送至严苛无情的寄宿学校。
1.2 社会地位
大卫·科波菲尔在小说中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代表。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有,但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1.3 相关人物
在童年成长叙事中,大卫·科波菲尔与许多人交织在一起。其中包括他的第一位妻子多拉、亲爱的朋友斯提芬、恶劣的继母黛茜以及善良而仁慈的佣人伊莎贝尔等。这些人物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童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关系和影响。2. 童年遭遇与成长历程
大卫·科波菲尔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然而正是这些遭遇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并促使他追求更好生活的奋斗之路。
2.1 寄宿学校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被送到严苛无情的寄宿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这里,他忍受着虐待和欺凌,并且在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获得了珍贵的友谊和支持。
2.2 婚姻与家庭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青年时期结识了多拉,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然而,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多拉最终病逝。大卫后来又陷入了一段虐待和压迫下的婚姻,并最终选择离婚。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明白幸福与自由的真正意义。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具有坚定决心的人。在小说中,他被船
长艾哈布招募成为一名船员,参加了追逐白鲸莫比·迪克的航行。尽管他
不是一个有经验的船员,但他英勇无畏地投身于这次冒险之中,并且决心
追寻和征服这条白鲸。他身上展现出了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使得他在船员中倍受尊敬和赞赏。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在小说中,当他看到船
长艾哈布变得疯狂并迷失在追逐白鲸的狂热中时,他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智
和判断力。与艾哈布不同,大卫·科波菲尔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尊
重大自然的力量。他不仅不愿去破坏自然界的平衡,还试图理解和遵循自
然的法则。他的坚守原则使他成为一个忠诚的船员,而不是服从疯狂指挥
的奴仆。
此外,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在小说中,他对于航海
和冒险的热爱使他能够在海洋上找到自己的自由。“海洋是我真正的家园,船只是我的避风港。”他曾说。他逍遥自在地在海上航行,没有束缚和拘束。他渴望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并且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他的自由意
志成为他生活的动力,也使他超越了人们对他所属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认知
和限制。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赏析
(1)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个孤儿。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
在狄更斯笔下,《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个任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克拉拉、朵拉、摩德斯通小姐、密考伯太太、艾米丽……贝西姨婆与摩德斯通小姐的对比,克拉拉、朵拉与艾妮斯的对比更使她们栩栩如生,对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的爱就更深一层,对摩德斯通小姐更是恨之入骨,对朵拉、克拉拉既同情又气愤。
大卫童年的灾星、继父的姐姐摩德斯通小姐的性格特点是极端冷酷和残忍。从一出场就奠定了她这种性格:面色阴郁,皮肤黝黑,声音男性化,两道浓眉连在一起,她的钢制钱包合上的时候,咔哒一声,像是狠狠地咬谁一口,在狄更斯笔下,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成了活的,她打扮时用钢制手铐和铆钉,这都是这位冷血的钢铁女人的性格写照。摩德斯通小姐是一个十足的男人婆,她讨厌男人,却长着男人的脸孔,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爱心和同情心,她和她弟弟一直折磨可怜的克拉拉,并把大卫看成眼中钉,用各种手段折磨大卫,造成大卫童年的苦难。以后,在朵拉的家中又出现了她阴郁的影子。
《大卫科波菲尔》女性形象浅析
——《大卫?科波菲尔》女性形象浅析
一、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以其非凡的创造能力和作家天才给世人留下了15部长篇小说和其他珍贵的文学文本,这些成为了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他的自传性长篇《大卫?科波菲尔》更是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和世界文学界的关注。狄更斯在为《大卫?科波菲尔》作序时写到:“在所有我写的这些书之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如果我说,我对于从我的想象中出生的子女,无一不爱;如果我说,决没有别的人,爱这一家子女,能象我爱他们那样:那都不难使人相信。不过,象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1在该书的再版前言里,狄更斯依然深情地说:我当年对那本书说说所想的至今仍然如此,再次请读者相信。在我所有的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对于我想象中创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个溺爱的父亲,从没人像我这样对他们深深爱着。可是,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心底深处有一个孩子最为我宠爱,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我们认为,《大卫?科波菲尔》之所以赢得这样好的评价,就读者和批评家而言,是因为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在欣赏到作品本身的出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更是因为《大卫?科波菲尔》所带有的自传性,我们可以透过文本,对狄更斯的真实生活有一个镜花水月的了解。就狄更斯自身而言,一是因为她的自传性;二是因为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化爱情——妻子是天使和圣母的统一体。自传性和实现理想化爱情的统一使得狄更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渴望理想化爱情的潜意识心理得到了满足。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
来源:《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第03期
文章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
◎朱江
狄更斯特别擅长写“苦儿”形象,就如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所说:“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本文作者以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这两个人物的儿时形象为例,进行论述总结,详细阐述了狄更斯塑造“苦儿”形象的深层用意。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更加明白狄更斯之所以描写儿时的大卫·科波菲尔,绝不仅仅因为他自身的童年经历,而是有着深刻的批判社会的意义。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大衛·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与分析》
◎徐丹丹
狄更斯塑造了不少鲜明的女性形象,而《大卫·科波菲尔》中有两类女性形象特别让人喜爱和感慨,本文作者将之概括为“圣母”和“女神”。前者以忠诚善良的裴果提和智慧善良的姨奶奶贝西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后者的代表是天真善良的朵拉和温柔善良的艾妮斯。在分析各个人物时,作者还阐述了她们对大卫成长的影响,并论及狄更斯对女性的理解与赞美。作者认为《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是一本以男性视角写成的书,却丝毫没有掩饰女性的光辉,由此可见狄更斯超越时代的性别价值观和塑造不同女性形象的能力。
(《考试周刊》 2012年第16期)
《〈大卫·科波菲尔〉——“都云作者痴”》
◎石定乐
本文是作者翻译《大卫·科波菲尔》时所作的序言,其中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成长经历,对比了他与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经历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读者可以顺藤摸瓜,去探究狄
浅析狄更斯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的童话特色
罗斯金是一位搜长用语言文字进行绘画写生的高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上,他本人曾经享有“文字画家”的美名。就罗斯金的美学思想而言,总体来说,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他阐释了美的两种形态,即典型美与重大美。“重大美”主张生命物体的精神、心理和生命力是由上帝赋予的,而“典型美”是上帝本质在宇宙万物中的呈现,两种美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罗斯金早期的美学思想受到宗教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在阐述“典型美”与“重大美”时特别强调美是上帝的本质在可见世界的呈现,强调自然美的“神性”。在此点上,很明显他是受到了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转述黑格尔关于“美是什么的论述时说“观念在可感觉实体中的这种表现就是美;换句话说,美就是作为观念底充分而纯粹的表现的、个别可感觉的实体,因此,在观念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通过个别实体而令人可以感觉地表现出来,在这个实体中也不一定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底纯粹的表现。”(转引自董学文163)由此可见,罗斯金所说的“神性”其实就是‘可感觉实体中’存在的‘观念’,而‘观念’的物化就是美的来源。在《金河王》中,多样的水是上帝“神性”的体现,而这种“神性”中,无疑与故事所反映的“公平和正义”的观点相契合。王泉根(2006:47)在谈到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时认为:如果说成人文学是“以真为美”,那么,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就是“以善为美”。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人的本真的完善。
罗斯金的“典型美”的美学观点在这部童话中找到了触发点。物质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所有物质的东西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都是非物质的,或者说精神上的,都是精神的体现,也即神性的体现,而在《金河王》中,这种‘神性’体现为人对待物,对待人和大自然要有“公平与正义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也与童话的“以善为美”的美学特征相契合:童话要隐意“人性之善”,要承载人类的精神财富——
浅析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浅析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人物形象: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个孤儿。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现实意义: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狄更斯正是从
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太,深知自己参军的儿子喜爱自己做的布鞋,每个月都要为他赶做一双新鞋子。当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她几乎痛死过去。但后来,她擦干眼泪,以顽强的毅力活下来,她把对儿子无限的爱,投入到做制鞋子的针线活中。针不知磨断了多少根,线不知用完了多少团,手上不知磨起了多少泡,老人仍是那样一如既往地做着、等着,等着她那已不可能回来的儿子试穿新鞋子……等待儿子不可能的归来,成了老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老人死后,人们在她屋里发现了山丘似的鞋子!
人人都有难言的等待,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样。最隐秘、最痛苦的等待,只有自己一人知道。在球迷阵阵呐喊助威声中,有人却在等待自己的主队惨败——
—他已为此投进巨资赌博竞猜。为所欲为的贪官倒台前,总是期待着,梦想着神圣的法律压不过他手中滥用的权力!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戈戈和狄狄为什么要苦苦地等待?剧中有这样的对白:“等待戈多干什么?……向他祈祷,向他乞求”,“咱们什么权利也没有了,要拴在戈多身上。”还有“咱们要是不理会呢?”“他会惩罚我们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死啦,除了这棵树。”“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啦。”由此可见,该剧揭示的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琐碎的生活问题,而是有关是等待还是死去的重大问题!
总之,在《等待戈多》这一剧本中,贝克特通过荒诞的描写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灾难——
—人情冷漠,贫富分化加剧。一些入,如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只有乞食祈求,靠虚无缥缈的希望等待着,才能赖以生存下去。在作者给我们刨设的这个冷漠、离奇而混乱的荒诞世界里,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些人不得不孤单地、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只有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苦苦地寻觅着,绝望地等待着……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是美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创作的小说《大卫·科
波菲尔》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人物的形象。以下将从大卫和其他几个主
要人物的角度进行形象分析。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大卫的童年经历非
常不幸,他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的妻子对他的虐待让他备受折磨。大
卫受到了早年的阴影影响,导致他对人们的情感和世界的看法非常敏感。
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都非常执着,经常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他的
感性和善良使得读者对他产生共鸣,并关心他的成长。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奋斗者。尽管大卫经历了种
种磨难和挫折,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在面对逆境时,他更加努力学习和
奋斗,不断提升自己。他担任法律文书、记账员和演说家等职位,展现出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的奋斗精神和勇气激励着读者,让我们相信只要
坚持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第三,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物。他对待他人始终保持
着诚实和善意。尽管他遭遇了许多不公正待遇和背叛,但他从不愤怒或复仇。相反,他对待别人充满了宽容和原谅。他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
善良的态度对待世界。他的宽容和善良反映了狄更斯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也展现了人类对爱和和平的渴望。
除了大卫·科波菲尔之外,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形象。例如,大卫的朋友邓肯和亚格尼丝塔·威克菲尔德。邓肯是大卫的好友,他
有着善良和正直的品格,为了帮助大卫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他的骨子里
有一种坚守原则和正义的精神,成为大卫生命中的一盏明灯。而亚格尼丝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一个经典角色。大卫的成长故事被认为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探讨大卫
科波菲尔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并分析其中所揭示的个人成长的主题。
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中,大卫科波菲尔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过程。从他的童年到他成为一个成熟而独立的男人,大卫面临了许
多困境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他的母亲再婚后对他不友好的态度,以
及他与艾米丽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些经历,大卫逐渐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了智慧和成熟。
第一次重要的成长经历发生在大卫的童年。在他的母亲再婚后,大
卫遭受了继父墨福斯·克鲁帕奇的虐待。克鲁帕奇对大卫进行了心理和
身体上的折磨,使得大卫的童年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挫折。然而,大卫
对于这些挑战的应对方式改变了他的性格。他从中学会了坚持不懈和
勇敢面对困难,这是他日后成为成功作家的重要品质之一。
另一个关键的成长时刻是大卫对艾米丽的爱情。艾米丽是大卫的青
梅竹马,他们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大卫的童年朋友斯图菲
夫曼也爱上了艾米丽。斯图菲夫曼与大卫之间的爱情三角关系给大卫
带来了许多痛苦和困惑。然而,大卫逐渐认识到,爱情并不总是如他
所愿。他学会了妥协和放手,最终释放了对爱情的执着。这一经历使
得大卫更加明智和成熟,为他未来的旅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故事,狄更斯揭示了几个个人成长的主题。首先,他提醒读者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正是通过战胜困难,大
卫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其次,狄更斯强调了爱和友谊的重要性。大卫与他的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关系不仅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支持和安慰,还让他更加接近真正的幸福。最后,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故事还揭示了追求个人梦想和实现真正自我的重要性。大卫经历了许多变故,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并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相信自己的才能。
狄更斯童年生活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再现
狄更斯童年生活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再现
作者:俞蓓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9年第08期
摘要:狄更斯的作品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尤其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而,《大卫·科波菲尔》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书,再现了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狄更斯;童年;大卫·科波菲尔;再现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被马克思亲切地称为“杰出的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狄更斯是第一个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儿童形象创作,特别是那些被遗弃儿童的形象创作中的作家。“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儿童的角度反映生活。”[1]
为什么被遗弃的儿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狄更斯的小说中?这些儿童形象的创作与狄更斯的个人背景,尤其是他的童年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地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孩童时代,家庭经历了经济危机,狄更斯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还清了债务后出狱,狄更斯也重返学校读书。狄更斯是一个骄傲、敏感的孩子,这种落差极大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怕、屈辱、孤独的过程。在狄更斯成年以后,这种经历又深刻地影响着他的生活,并且困扰着他的写作。因此,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在他的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比较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诸多作品中唯一的以深刻反映个人生活和经历为基调的小说;事实上,这是一部反映狄更斯情感生活的历史。“I a m within three pages of the shore,and am strangely divided…if I were to say half what ‘Copperfield’makes me feel tonight, how strangely…I seem to be sending some part of myself into the Shadowy World.”[2]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写作过程中,狄更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狄更斯写道,科波菲尔依然是他“最喜欢的孩子”[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深知自己参军的儿子喜爱自己做的布鞋,每个月都要为他赶做一双新鞋子。当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她几乎痛死过去。但后来,她擦干眼泪,以顽强的毅力活下来,她把对儿子无限的爱,投入到做制鞋子的针线活中。针不知磨断了多少根,线不知用完了多少团,手上不知磨起了多少泡,老人仍是那样一如既往地做着、等着,等着她那已不可能回来的儿子试穿新鞋子……等待儿子不可能的归来,成了老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老人死后,人们在她屋里发现了山丘似的鞋子!
人人都有难言的等待,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样。最隐秘、最痛苦的等待,只有自己一人知道。在球迷阵阵呐喊助威声中,有人却在等待自己的主队惨败——
—他已为此投进巨资赌博竞猜。为所欲为的贪官倒台前,总是期待着,梦想着神圣的法律压不过他手中滥用的权力!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戈戈和狄狄为什么要苦苦地等待?剧中有这样的对白:“等待戈多干什么?……向他祈祷,向他乞求”,“咱们什么权利也没有了,要拴在戈多身上。”还有“咱们要是不理会呢?”“他会惩罚我们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死啦,除了这棵树。”“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啦。”由此可见,该剧揭示的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琐碎的生活问题,而是有关是等待还是死去的重大问题!
总之,在《等待戈多》这一剧本中,贝克特通过荒诞的描写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灾难——
—人情冷漠,贫富分化加剧。一些入,如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只有乞食祈求,靠虚无缥缈的希望等待着,才能赖以生存下去。在作者给我们刨设的这个冷漠、离奇而混乱的荒诞世界里,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些人不得不孤单地、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只有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苦苦地寻觅着,绝望地等待着……
参考文献:
[1]段汉武.等待戈多:荒诞中的真实无意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03。
[2]焦敏.《等待戈多》与存在主义哲学.【J】《文学教育》2008.17。
[3]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词典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
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
人物形象的影响
邓敏田耘
摘要:文学创作归根结底都要体现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映照。本文从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入手,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中小大卫、保姆辟果提、摩德斯通以及朵拉的形象,亦探究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其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狄更斯;童年经验;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
1.引言
童年经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包含着更加丰富的人生真味和深度的人生内涵,直接影响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选择取向,直至审美倾向、艺术追求和作品的基调、风格(郝威,2009)。作家童年时代体验过的东西,相伴着童趣和纯情留于心间,刻骨铭心一般难消难磨,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的最初“意向结构”(弗洛伊德,1980)。狄更斯便是这些大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2.狄更斯的童年经历与他的儿童情结
狄更斯出生于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在英国南部的大海港生活了五年后,随父亲搬到了一个叫查塔姆的地方——
—狄更斯记忆中的天堂。狄更斯幼时就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斐尔丁的作品、《天方夜谈》、《唐吉诃德》,都是他喜爱的作品。他的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艺结上了不解之缘,这些作品对他的思想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创作艺术上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度过了这段幸福时光之后,狄更斯便开始饱尝生活的艰辛。十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十一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严重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莫大的仇恨。
狄更斯对儿童的关注始终贯穿着的他创作生涯,他的童年情结源于他本人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童年的幻想赋予狄更斯创造性的想象,使他超越了现实的一切来源,飞腾到另一个诗一般意象的世界。狄更斯的小说引人注目“最重要”的特点是:他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蒋承勇,郑达华,1995)。
3.狄更斯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几位人物形象的影响
既然童年经验对作家而言是刻骨铭心的,那么每一位作家都会在题材选择和创作个性的建构中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把自己完整的经验作为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大卫·科波菲尔》就带有狄更斯强烈
158
自传体色彩。尤其是主人公的早期生活与他的亲身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大卫·科波菲尔可谓是艺术化了的狄更斯。
3.1孤儿大卫是狄更斯童年体验的表现与理想的追寻
狄更斯的童年时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极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象大卫在枚·货栈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象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童年记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母亲与摩德斯通重组家庭为分界线。在前一阶段里,大卫的记忆是甜蜜、温馨、愉快而幸福的,在年轻美丽的母亲和忠诚的保姆辟果提的呵护下,尽情地享受着上帝赐予每个孩童的礼物——
—成长的力量。欢愉温和的家庭关系体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以及人世间轻松愉快、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与狄更斯短暂的幸福童年生活是相通的。而后,狄更斯笔锋一转,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寄宿学校的黑暗和大卫在工厂受剥削的情景。其实大卫就是经过变形但又辨认得出来的查尔斯·狄更斯的形象。大卫·科波菲尔姓名的开头字母D,C颠倒过来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姓名的开头字母C,D;大卫和狄更斯都是穷孩子;大卫被继父送进的那所学校和狄更斯曾呆过的一所学校极为相似——
—校长都是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和蛮横残暴的“教育家”;大卫和狄更斯都曾在作坊里洗瓶子,贴标签,当然受到的虐待也基本相同。
大卫的形象直接、准确、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狄更斯在企图通过儿童形象的代言,展现他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并希望所有的英国儿童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体现了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应当是“乐观向上、欢愉、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大卫的刻画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这是狄更斯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是他表达自我的最佳形式。
3.2“母亲意象”在保姆辟果提形象中的升华
心理学研究显示,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心理结构的奠基物。母亲是儿童身边最重要、对其影响最深远的人。所以母亲是塑造儿童心理定势的最主要的因素。“母亲意象”既可以指亲身母亲,也可以指其他代替母亲角色的并给予母爱的人。小说中,大卫的保姆辟果提就是狄更斯童年“母亲意象”的折射和升华。在大卫的幼年,有两个形象给他的印象深刻,一个是他的母亲,而另一个就是“我的保姆辟果提,身段粗壮,眼睛乌黑,两颊红得像苹果一样。”辟果提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对大卫的爱是真挚、淳朴的,这种爱使小大卫在屡屡遭受磨难时还能够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在大卫被继父打得遍体鳞伤之后,锁在房里,母亲不敢去看他,只有辟果提顺着锁眼去安慰他,并且给了他一个隔着门的吻,给了他母亲不能给的东西。当大卫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又是辟果提的拥抱给他带来了已经生疏的记忆里家的温暖。忠诚和善良的辟果提便承载了狄更斯对无条件的支持和坚强而温柔的母爱的强烈渴求。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把大卫照顾得妥妥当当,她就是大卫人性中爱的启蒙者,是大卫的圣母。
3.3“父亲意象”的缺失与继父摩德斯通
同样地,“父亲意象”可以指生身父亲,也可以指其他代替父亲角色的负有监护责任的人。虽然狄更斯没有小大卫在回忆父亲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怜悯之情”和“怪异之感”,但他对于收入不多却挥霍无度、好赌成性、毫无家庭责任感的父亲也没有过多的感情。于是,狄更斯不愿大卫有这样的父亲,或者说,他宁愿大卫对父亲的印象是空白的。狄更斯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塑造了摩德斯通这个反面的人物形象来反衬大卫的“父亲意象”,以进一步表达对父亲“理性”、“责任”、“能力”以及“权威”等品质的向往。狄更斯仔细地选择了人物的名字Murdstone作为个性的标签——
—“murder”谋杀(使得大卫的母亲早死)和“stone”石头(他的硬心肠击退了大卫所有爱的尝试)。由此结束了大卫幸福的童年记忆,埋葬了大卫亲密的家庭温暖感。
3.4“初恋遗憾”在朵拉身上的再现
朵拉这一人物,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性格上,都颇类似狄更斯的初恋情人玛丽亚。年轻时候的玛丽亚美丽而多情,身边永远不乏追求者。在年轻的狄更斯心里,她宛如天仙。初恋总是最美好的,狄更斯将玛丽亚的影子寄托在了天真烂漫的朵拉身上。大卫进入斯本罗律师事务所后,很快便深深地爱上了斯本罗先生那令人神魂颠倒的美丽的女儿朵拉,以宣泄他心中一度火热的初恋之情。“我的花朵”,大卫常爱这么称呼他的朵拉。因为他觉得“世界上除了朵拉之外,似乎一无所有,朵拉就是一切”。年轻的玛丽亚形象在狄更斯心中的烙印是何等的深刻,以至于他将朵拉塑造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形象,婚前婚后都没有改变;而朵拉仅仅以爱的精灵的幻象进入小说中。而只有天堂才是适合“小花朵儿”生存的地方,最终狄更斯以“死”来保持了她的“不变”。
4.结语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永远挥不去的记忆,无论快乐与痛苦,那印象都会是最深刻的,能够陪伴人的一生。童年经验是创造的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郝诚,2009)。而童年的缺失性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母爱的缺失,初恋的遗憾,极大地激发了狄更斯的想象力,鼓舞其创作热情。经验是无序的,而语言是有序的。狄更斯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把童年那些无序的经验变成有序的小说模式,从而传达了他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创造的成功能使他的内心获得一种超越的自由感,使他觉得自己和所有幸福的人一样,达到人生的至境。
参考文献:
[1]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06。
[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04):54。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