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

合集下载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2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2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纲-(7.26)《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纲课程中英⽂名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iddleSchool Mathematics)课程代码139121402适⽤专业数学与应⽤数学(师范)课程类型必修课开设学期 5学分数 2⼀、编写说明(⼀)课程的性质和⽬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它以⼀般教学论为基础,⼴泛地应⽤现代教育学、⼼理学、数学教育等⽅⾯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法,结合我国数学教育课程改⾰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育基本理念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法之间的关系。

该课程是普通⾼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数学本科⽣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的是:(1)熟悉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及内容标准;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核⼼思想,明确其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掌握新课改以来两个课标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树⽴正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观。

(2)了解教材的编制原理和使⽤原则,获得全⾯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特点的技能,能够剖析教材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达到能⽤、会⽤中学数学教材的⽬标,提⾼分析、处理和使⽤教材的能⼒,主要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能⼒。

(3)树⽴课程资源的意识,有能⼒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能⼒驾驭数学教材,并能合理地开发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灵活运⽤数学教材。

培养职前教师数学教学的信念,形成热爱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

(⼆)⼤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

(三) ⼤纲内容选编原则(1)本⼤纲所列各部分与⾼等师范学校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相符,同时依托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进⾏选择。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前沿的结合--以统编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史前内容为例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前沿的结合--以统编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史前内容为例

课m教材i肀耆意丈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成学江刘筱_画鼸鹨1_黼_鐘會一以统臟“巾敕咖顧与棚醜”$_容为例〇倪蓓蓓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很多地区投入使用,关于如何用好新版教科书很多一线教师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笔者认为统编版教科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术性强,这对中学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及时关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渗透于历史教学中。

在此,笔者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史前内容为例,从融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人教学人手做初步的讨论,以供参考与批评。

一、善用表格发现学术考古成就不少学术成果和考古成就被反映在统编版教科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梳理相关的学术考古研究,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用表格整理统编版教科书中“新石器时国家。

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材料6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果敢和担当,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始 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

面对病毒,全国上下,无问 西东,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充分彰显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

两则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专制独裁统治下的明朝臣民的思想言行被制衡、被监视、被控制,遭遇灾荒得不到应有的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摆脱政府的盘剥;当前中国各行各业呈现出别样风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派百舸争流、生机勃勃的景象,即使遭遇疫情,人 民的生活依然井然有序,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崇代的代表性遗址”这一内容。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游)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下游)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技术距今5000年黄河流域龙山文化蛋壳黑陶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从时间上来看,统编版教科书对新石器时代的叙述没有明显的分期说明,但通过表格列举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采取了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分期时间:距今12000—8000年前为新石器时代早尚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国度。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角色转换。

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应转换角色,由师范“大学生”定位于“准教师”。

用“准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前拟订出本门课程的学习计划与实践需求。

(1)树立角色转换意识,从思维模式上完成转变。

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大学生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以便进入职场后,较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权力。

同时,面对所处的环境不同,应该按照新的环境和角色来约束自己,并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要摆脱学生“以学为主”的思维模式,把它转变成“以用为主”的思维模式。

(2)克服羞涩心理,从心理上完成转变。

初上讲台的新教师,存在羞涩心里,不免感到紧张。

那么就要懂得克服羞涩心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增强自信心,大胆面对。

在工作中,遇到工作不会做或者做不好时往往会以自己是新教师为借口,会给自己留后路。

而“老教师”的心理是,为什么做不好?我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改正?自己会主动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这是新入职的大学生要尽快改变的心理。

(3)明了师德师规,树立面向学生的思想,以优秀的教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能力上实现转变。

作为“准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职责所在,要有应有的教师素养,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避免偏爱现象。

同时大学生的行动力,或者说实践力相对较弱,这是入职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以,大学生要改变在校时高谈阔论、喜欢争辩的行为模式,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行动高手。

入职后,要业余学习很多的东西。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二、理论支撑。

学生应重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查阅并研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与文献,尤其要重视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专著与文献的学习与探究。

这是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

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去主动、积极地建构,而不只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学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和内容安排,准确把握中学数学课程,掌握课程评价基本方法。

能够较为准确理解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2、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的一般方法,掌握分析教材的基本策略,能够分模块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能力,达到灵活运用中学数学教材的目的,提高自身的数学教科书素养。

3、培养学生实施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的能力,提高驾驭中学数学教材的能力,从而缩小现行课程体系下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缩短在校师范生的成长周期,为以后参加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析3、基础教育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根据内容分模块进行)4、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研讨为主,同时也包括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依据选取典型的案例,讲清基本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观资料和著作,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拓展、深化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结构及单元目标与任务第一章绪论(2课时)1.课程内容简介2.课程目标与意义3.课程学习方法4.中学数学教材的研究策略目标与任务: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基本内容和意义,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将利用到的资源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34课时开课单位:政史学院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二年级一、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性质:《中学历史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它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它是历史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来自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又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应用教育学科。

学习好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运用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历史教学特点、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一门学科。

这门课程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综合了历史学和教育学科理论,包括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任务、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实质、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具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教学论的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它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揭示其特殊规律,提出中学历史教学适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特殊方法,使高师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掌握历史学各门基础课的理论和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本课程与历史学各门专业课程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这门课程是完成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任务的“最后一道工序”。

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主干课程。

其教学目的为: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历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 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 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 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 年 全面进入。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
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 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 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 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 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 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 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 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 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 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教
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 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 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 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 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 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 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 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 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
(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 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 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 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 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2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2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iddleSchool Mathematics)课程代码139121402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课程类型必修课开设学期 5学分数 2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它以一般教学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我国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育基本理念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熟悉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明确其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掌握新课改以来两个课标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观。

(2)了解教材的编制原理和使用原则,获得全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特点的技能,能够剖析教材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达到能用、会用中学数学教材的目标,提高分析、处理和使用教材的能力,主要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3)树立课程资源的意识,有能力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能力驾驭数学教材,并能合理地开发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培养职前教师数学教学的信念,形成热爱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

(二)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 大纲内容选编原则(1)本大纲所列各部分与高等师范学校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相符,同时依托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进行选择。

(2)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较系统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

中学历史课程分析与研究1

中学历史课程分析与研究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表现。 目标模糊,很难起到导向作用。
三种目标陈述形式的运用
行为目标——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展开性目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现性目标——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讨论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采用的是哪种目 标陈述形式?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三种观点 2、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3、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4、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 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 组织课程内容。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 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 重复。
螺旋式: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 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强深度。
4、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1)课程的类型 按照组织结构分:
强调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学习情 景的构建。
2、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应该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2 )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
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 点相适应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的依据 3、课程目标的表达形式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举例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 求。
培养目标举例
我国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 界观…… 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4、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亮点”
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 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 《历史课程标准》具有“弹性”,关 注的是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 路等较为宏观的内容,并不具体规定 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数。

5、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纲要》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 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纲要》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 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研究课程编制的意义 首先是能够妥善解决中学应向学生教授哪 些知识,搞清楚哪些知识最有价值。 其次是明确中学课程计划应如何编制,搞 清楚学科之间有什么结构。 第三是搞清楚科学知识如何才能转化成有 利于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 第四还要搞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课 程才最有利于中学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程和课程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著名报告《学会生 存》中指出:“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 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 还是第一次。” 当前国际之间国力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取 决于教育。 学校课程的编制,集中体现了教育的要求 和目标,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初中:板块和主题 六大学习板块和40多个学习主题构成。 高中:模块和专题 九个学习模块 必修:《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 (经济和社会生活史)、《历史Ⅲ》(思 想文化史)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 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 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 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绪论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绪论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 18个课程标准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有: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社会课程标准》(小学) 在全国38个课改实验区实验。 2003年4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颁 布,9月起在首批课改实验区(广东、海南、宁厦、 山东)实验。 2012年1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颁行。
课例研讨
误区二:存在“去教材化”倾向。 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教材是 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 本为本”变成了完全脱离教材,致使在《伟大的抗日战 争》(人民版)一课的教学中,将历史课堂变成“故事 会”、“资料展示厅”、“电影欣赏课”,历史课堂上 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都始终没打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研究 的学习方法
课例研讨
• 研讨问题: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 准与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举例 说明你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运用 哪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学习指导要领》(日本)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前苏联) 《历史科课程纲要》 (中国香港) 《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中国香港) 《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历史科标准》(中国台湾) 《历史课程标准》(民国时期) 《历史教学大纲》(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起)
一、课程标准、教材与中学历史课标、教材
1.文本学习法:利用本课程配套的教材开展学习是 最基本的方法。
2.案例学习法:通过历史课标与教材分析涉的案例 剖析,理解案例中隐含的相关理论和相关原理, 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网络学习法:通过互联网络提供共享的网络化学 习资源进行学习,注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的知识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

这包括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基本概念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历史知识方面的教学重点,并且结合教材上的难点和热点来设置相关知识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背景,掌握阶段性事件,把握其历史脉络。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转变、思想文化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等。

3.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等,及其相关事件的基本事实和故事。

通过设置上述知识目标,我们可以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为后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中学历史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除了对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提出高要求外,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中学历史教育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层次和难度的能力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设置以下能力目标:初级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的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情况。

2.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3.能够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中级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出其思想精髓。

高级能力目标:1.能够开展独立的历史研究,并撰写出高质量的历史论文。

2.能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分析并参与当下的历史进程。

通过设置上述能力目标,我们可以为学生在历史领域的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情感目标历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验和传承。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100939课程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extbooks学时:2学分:3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面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单位:法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6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一门大文类教师教育类专业平台课程。

通过这门课教学,学生能运用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技能基础、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五门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关理论,解读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中学社会·思品学科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能按照课程标准运用教科书编写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2.专业能力方面。

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分析教科书,编写适合学情的教学详案。

3.综合能力方面。

能把所学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序言1.教学内容:初中思品、社会学科教学基本状况;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定位;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2.教学要求:了解初中思品、社会学科教学基本状况;掌握从新课标修订看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定位;掌握从新课标看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

3.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新课标看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组织课堂讨论。

5.自主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了解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目标和新课程结构。

(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人文地理模块的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1.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人文地理模块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模块教材编写的体例结构特点、教材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教学要求;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读教材的基本思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转化了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024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研修计划(七篇)

2024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研修计划(七篇)

2024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研修计划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此次改革对教学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采纳和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只有以新理念为指导,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孕育出新的教学方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不仅要扮演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创造者。

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某个阶段,而应该是持续的、全方位的。

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教师与时俱进、保持专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主动地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积极进行自我研修,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知识学习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提高专业水平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树立新课程理念,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提高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研修计划:一、研修目标:1. 通过集体培训和个人研修,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爱岗敬业的精神,塑造优良的师德师风。

2. 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保证教育质量;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历水平,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修内容:(一)主要内容:1. 深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基本理念、三维目标,以及学习板块和主题的具体内容标准。

2. 学习新教材,理解其特点,熟悉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3.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历史教学途径,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先学后教”的新模式。

4. 探索并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5.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具体内容:1. 参与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念,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经过五六年的实践,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清晰、深入的认识。

在享受课改带来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我也深受启发,对教学思想有了极大的触动。

以下是我的研究心得体会: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传授方式,从权威转变为学生研究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同时,要合理安排研究任务,让合作研究更加有效。

二、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研究方式,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大胆。

新的历史教材外观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降低难度,增加贴近生活、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培养了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学生变得更加主动而灵活,由苦学变成乐学,从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为了做好这些角色,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预测和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和学生的研究过程,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的研究差异,调整教学进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研究活动中来。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间的思维碰撞,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研究。

4、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扮演师爱的角色,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研究心态,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并在研究中实现自我调控。

这种关系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研究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附件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编号:学分:2 学时:36课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节初高中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第一节校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二节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三节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四节史学新动态与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横向与纵向的目标,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通过学习“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这一案例进一步理解、深化新课标,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理解并参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1 / 5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xx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第一节校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二节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三节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四节史学新动态与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2 / 5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横向与纵向的目标,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通过学习“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这一案例进一步理解、深化新课标,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理解并参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2.掌握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性质,能够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表述提出批判性论述,形成对课程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专业思考与判断。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和分析点评作业。

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解“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学历史课程性质进行分析讨论,师生应共同探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成果及缺陷,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编写依据、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概念,熟悉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掌握对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2.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发展演变过程及新教材在体例、内容上的发展变化,从而关注教材改革。

从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教科书的性质和编写依据,进而从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分析掌握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理解中学历史教材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人文素
养、形成终身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理论教学,课堂讲授相关概念内容,重点讲解教科书案例分析这一节,通过具体分析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依据,使学生对教科书有进一步地了解,教师提问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问3 / 5
题,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形成完整表述。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的对应特点,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方面的联系,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如何优化组合,形成对课标与教材优化组合研究的整体印象。

2.初步掌握研究课标与教材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学生对新课
标与历史教材的建构并获得技能的过程。

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的对应分析过程理解中学历史在中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独特
地位和价值,从而积极对待中学历史教育,提高课程认识。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案例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专题,并将专题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相关专题的内容、结构对应分析。

教师课堂教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例,学生就此案例进行群体讨论,总结分析课例的经验,对教科书中其他课例进行自主分析。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明确教学目标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理念,了解教科书结构编排与教学流程实施的不同,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分析教材与实际教学是如何优化组合的,掌握基本备课技巧。

2.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体系建设与初高中教材内容相关衔接问题,能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体验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科书内容的差异,具体分析高中教科书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为学生掌握备课技巧提供案例,分组讨论分析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并让学生对其他教材课例进行备课,最终形成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4 / 5
1.了解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与校本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其他资源补充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不足,时刻关注史学新动态并将其与教材资源相联系,提出对开发新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相关建议。

2.了解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相关研究动态,掌握对教材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的专业研究素养要求,培养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研究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邀请历史学相关教师讲授校本资源、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与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学生对史学新动态进行相关调查,讨论分析其与中学历史教材资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表现(出勤、试讲等)占总成绩20%,期中考核(作业、教案等)占总成绩30%,期终考核(论文、开卷或闭卷纸笔考试等)占
总成绩50%。

制订人:xx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