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备课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4.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理解能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了解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
c.重要史实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师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协助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共3课)(2024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①知道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时空观念)②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知道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答案提示:古猿教师指导: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活动。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找出我国境内的主要古人类遗址并根据教材信息进行分类。
教师指导: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而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古猿在走向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恩格斯在他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与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说明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重点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
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预习检查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
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壮丽画卷,引领着学生们踏上探索人类早期发展历程的奇妙之旅。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如同历史的序章,缓缓拉开了人类故事的帷幕。
在这里,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过往无尽的好奇与想象。
通过对早期人类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的探讨,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远古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时间跨度漫长,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适应与创新,这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则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剖析。
原始农业的诞生,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促使人类从游猎生活走向定居农耕,为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理解到这一转变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思考,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则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华大地,探索这片古老土地上文明的萌芽与成长。
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例证。
这一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多源汇流,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自豪感。
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坚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值得被尊重与传承。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讲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学生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也思考着未来的方向。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
中国原始人类的文化遗迹。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叙事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和方法]1,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正确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中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研究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一课祖国的古代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案一、单元知识体系二、单元知识概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境内至少在17O 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我国的原始社会,就是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建立为止。
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从元谋人、人到山顶洞人的演化进程,展示出了我国早期人类进化的历史,元谋人已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人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他们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
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已开始采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和骨器,并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
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的原始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逐渐产生,原始社会逐渐崩溃。
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时期,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
关于他们的许多传说,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和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黄帝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三、单元重点难点分析㈠单元重点:中国古代居民各自生活状况。
对于这个重点知识可通过列表来对比记忆。
学习中注意采用发展的观点把握他们各自的典型特征和历史阶段。
㈡单元难点:深刻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四、单元知识学法指导1、明确本单元的阶段特征:原始社会愚昧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
2、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线索(见单元知识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的居民可这样记忆:元谋山顶洞,河姆半坡大汶口。
3、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掌握各个居民的生活情况(见下表),对于部落联盟时期可通过按照顺序记忆首领的名字来掌握(黄帝、尧、舜、禹)。
4、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本单元线索:①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或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原始人群的打制石器到原始农耕生活时代的磨制石器到后来出现铜,即金石并用时期。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文明的起源【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一、目录:单元课标解读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情境任务设计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课时教案单元跨学科学习单元评价二、具体内容【单元课标解读】1、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1)了解旧石器时代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知道考古遗存、化石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由一节活动课与三节正课组成。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备课说明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禅让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
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本单元又是初中教学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以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知道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
(1)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饲养家畜,通风防潮,防止禽兽虫蛇侵袭
(2)半坡原始居民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3)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小结
15《礼 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德”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在
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聚落时期C、尧舜禹时期D、黄帝和炎帝时期
二、非选择题: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1)图一是哪一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分析这种建筑方式有什么好处?
(2)图二是哪一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假如你有幸到这个原始部落去作客,请你设想一下主人会用什么饭菜招待你?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①河姆渡人:时间___地点(流域)
____农作物____房屋
____
②半坡人:时间___地点___(流域)
____农作物____房屋
____特长会制作____。
③大汶口人:时间___地点(流域)
____属___系氏族。
(三)、华夏之祖:
①华夏族形成的时间___主要部落___我们常自豪的称自己为___.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1、某电视台要拍摄右图中人物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它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 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1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展开大战,地点在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7、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00年前的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右上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 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教案全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教案全人教新课标版[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备课
(历史时期:原始社会)
知识体系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1)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4)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依据:考古)
(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2.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2)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4)生产生活状况:①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②过着群居生活;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用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3.山顶洞人
(1)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时间:距今约3万年
(3)体貌特征: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过着氏族生活。
(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2)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3)生产生活状况: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生活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耒耜耕地;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丰富;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能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会纺线、织布、制衣。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所以,在大汶口墓葬里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三、华夏之祖
1.黄帝——“人文初祖”(依据:传说)
(1)时间、地点: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
(2)贡献:炎黄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2.对黄帝的赞扬和肯定
(1)《祭黄帝文》中“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2)孙中山所讲的“中华……,神州轩辕自古传。
……”中“轩辕”指黄帝。
3.尧舜禹的“禅让”
(1)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具有民主性,被推选者要德才兼备)4.禹建夏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自主复习
1.元谋人距今约万年,北京人距今约万年。
2.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这个生活集体叫做。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4.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石器。
5.公元前4000年左右,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族。
6.“涿鹿”一地曾经发生过和的战争。
课内训练
一、选择题
1.曾生活在今天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的远古人类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④半坡人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没有语言B、会不会使用工具
C、是否群居
D、会不会制造工具
3.在我国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4.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A、北京周口店B、陕西半坡村C、山东大汶口D、浙江河姆渡5.北京人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是()A、使用打制石器B、过着群居的生活
C、使用骨针
D、用火烧烤食物
6.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尧的部落联盟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7.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火的使用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8.“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9.某台湾旅行团要到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
10.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印度B、古巴比伦C、中国D、埃及
11.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黄陶
12.禹是通过禅让制而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
大家推荐他的原因是()A、他家很富有B、他享有特权C、他治水有功D、他打败了蚩尤13.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主要是依据()
A、传说
B、考古
C、想象
D、推理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937年清明节那天,毛泽东派人到黄陵县祭奠黄帝,并献上他写的祭奠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1)文中的“始祖”指的是谁?
(2)“始祖”有哪些贡献?
(3)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