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_审美的新宠儿

合集下载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作者:傅成婕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丑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一般不愿意去接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对丑与美之间的關系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

丑最后将会被当做是一个新宠儿而体现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艺术作品;丑与美;价值丑与美从其根本上来比较,显得非常不和谐,其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诸如,具备紊乱性、嘈杂性、畸形、邪恶等。

它和美之间是对立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做,我们的审美对象一般不能依据丑来决定,人们从心理上抗拒丑的存在,以及从情感上不愿意看到它的存在,从而它不存在于审美视野之内。

美与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

比较典型的话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还将美从相对性方面进行入手进行分析了美与丑的关系,其指出美与丑之间其实不是截然相对的。

庄子指出“应时而变”作为美与不美的特性,其中他写过的句子有:“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本质上而言,他们之间没有区别。

另外,庄子作为首个谈到了丑的问题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把丑中之美揭示出来,他认为人能够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在人格精神上,所以,强烈的精神之美蕴藏在丑怪形象中。

对于庄子来说,他主要关注的是形体美方面的内容,不过也对于精神方面的美表现出关注。

“任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均与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与发展。

”达.芬奇认为美与丑作为一对对照体而存在。

苏瓦尔作为德国第一个提到美与丑的关系,即丑作为美的一个背景,基于此,美的光辉越来越强。

”文学表现的对象包括两种,即美和丑,因艺术的兼容性比较显著,它最真切地关照与美化了自然美和现实美的同时透视剥露了生活丑的东西,以及对现实中的丑进行审美转化,所以,在分析艺术美时,我们要把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与丑恶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中的丑的现象最后都可以转变,成为一种艺术美,这同艺术创作的特点有着联系。

名词解释丑及丑的审美化

名词解释丑及丑的审美化

名词解释丑及丑的审美化丑,作为一个名词,一直在审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丑这个词汇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中,丑常被视为一种令人忌讳的,有着负面意义的存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审美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提升,丑逐渐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化解释。

本文将探讨丑及其审美化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的丑的定义。

在中国文化中,丑一般被用来形容那些长相奇特、与常人不同、被视为不美的人。

这种审美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根源,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即以“秀”为美。

在这种观念下,丑即为一种偏离常态的存在,被视为不美,甚至是丑陋的象征。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丑的角色常常是以夸张的形象和滑稽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笑料。

这种对丑的审美化,是一种消遣和娱乐的手段,而非对丑的真正认同和接纳。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丑的审美化现象愈发显著。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反思和质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审美的标准是因时代与文化而异的,而非单一的定论。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特殊的面貌、奇特的外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

例如,一些国际知名的模特机构和时尚品牌开始注重推崇与众不同的面孔,推崇个性化的美。

他们将以往被视为丑陋的特征,如大眼袋、突出的下巴等,看作是魅力的象征。

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趋向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

丑的审美化还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

众所周知,艺术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审美观念的媒介。

在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中,丑往往被用作一种审美表达手段。

艺术家通过对于丑陋形象的刻画或者拍摄,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与感悟。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唤起观众对于丑和美关系的思考,反思这种关系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丑的审美化在艺术领域中,不仅仅是对于具体形象的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呈现。

此外,丑的审美化在娱乐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和大众娱乐的需求增长,一些具有特殊面貌或长相的人开始成为当红艺人。

丑 美学含义

丑 美学含义

丑美学含义
"丑"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评价,它在美学上指的是一种外貌、形态或表现上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特征或现象。

然而,美学上的"丑"并非绝对的,因为审美观点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学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丑"并不是完全负面的,而是一种独特、非常规、挑战传统美感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思考和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

此外,美学上的"丑"也与对比效果相关。

有时,通过将"丑"元素与其他美感元素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凸显美感并增强视觉或感知的冲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审美观点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对于"丑"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观点,所以对于"丑"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以《丑的审美范畴》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把握美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特别关注那些“丑的”审美,以及把它们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来寻求抒发情感的方式。

“丑的”审美,它不仅仅拒绝了传统的美的定义,它也凸显出社会上的矛盾,特别是关于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

它们也可以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反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时会激发更多的共鸣。

比如,在建筑领域,落汤鸡那不寻常的形状,和抽象的几何图形感刺激着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从而把它们带入这个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和文化的结合,也体现出一种更深刻的情感层面,创造了一个艺术家可以投入情感的舞台。

再比如,在时尚界,拥有令人咋舌的外表的时装模特,或者改变了传统形象的时尚搭配,它们同样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美的定义,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甚至历史的意义。

无论是建筑领域里的落汤鸡,还是时尚界里的时装模特,这些被贴上“丑”标签的审美都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见,它们有时被指控缺乏原则并架空了传统的美的审美标准。

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去评判一个审美是否被认可,唯一的“标准”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接受程度来看待这种审美,只有这样才能接纳更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审美,而不是将它们限制在传统的框架内。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定义,这种审美价值是非常有主观性的,而把“丑的”审美融入我们的生活,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对美的定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更加自我和自在的方式,在审美的范畴内表达自我,而这也是接受“丑的”审美的最有意义的原因。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丑的”审美,并将其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丑的”审美不仅拒绝了传统的美定义,而且也可以激发更多的共鸣,凸显出社会上的矛盾,特别是关于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这也为我们更加开放地接纳更多不同文化和审美提供了机会,从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更加自我和自在的方式。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一、什么是丑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低估或者被忽视,但实际上,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以启示,引发思考,触动共鸣,传递情感,并且提升审美情趣。

这些作品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一面,也让人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关键词】关键词:丑的艺术、现实生活、启示、思考、共鸣、情感、审美情趣、重要意义、丰富生活、拓展思维。

1. 引言1.1 探讨丑的概念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丑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艺术中,丑通常被定义为对审美标准的违背或者与常规美学观念相悖的东西。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另类的美感,引发人们对美的反思和思考。

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的畸形、怪异,也可以是色彩的不和谐、构图的不规则等。

丑的概念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挑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美的本质。

通过对丑的探讨,艺术家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丑的艺术作品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共鸣,吸引观众深入探索内在的含义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能够开拓人们的审美视野,让人们在感知美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美感,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1.2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的“丑”也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形式。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深思。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展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艺术作品中的丑,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引发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浅谈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我们知道了“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都是审美形态,但是提到“丑”却很让人迷惑。

从字面看来,“丑”就是不美好的东西,一般认为它是和“美”对立存在的,是通过和美的比较来获得的。

而“丑”至今一些人都还迷惑,不明白其产生之根源,猜测它是否是人生荒唐的一种表现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生的荒谬、无奈,人性的丑恶,人对非人的负面价值的追逐,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因此,对于这些现象的超越和否定,在超越和否定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在,也就成了现代美学思考的基本主题,丑和荒诞等就成了一种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

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有关。

凶残的自然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不是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

在原始巫术与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

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意义。

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生存实践。

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丑的特点首先是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这种情绪感受与现实的反感不同,它包含着人对生存实践的体悟和观照,在这种生存体悟的观照中,人获得的是精神的自由,这种对丑恶的事物和对立的力量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审美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从中获得了一种肯定的价值。

作为丑的审美形态热爱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而这种审美范畴的概念是与传统的审美观念背道而驰的。

丑的美的定义是:使人感到凄美、恐怖、丑陋的审美。

这种审美有其特别的美感,以及属于其自身独特的调性。

比如说,一只蚂蚁旁边突然出现一只巨大的鳄鱼,虽然是非常恐怖和恶心的,但它也有一种暗藏的美感,让人感觉这是一种艺术,只要有勇气和胆量去审视它。

另外,丑的审美范畴对怪异的色彩也有着独特的喜爱,比如一般人觉得不好看的淡黄色,却被丑的审美者崇拜,他们在这种色彩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美学图案,任心意发挥。

丑的审美范畴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调性,与人们以往接受的审美风格不同,越发地吸引着人们,也让我们对艺术也有新的认识。

因此,丑的审美范畴在艺术中是是十分有价值的,它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的艺术创造更加多元化,并且令人赞叹不已。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主要摘要;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

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

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

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

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

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

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

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中的"丑"是一个主观的、文化依赖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观感、文化传统、社会标准和艺术风格等因素。

以下是对审美范畴中"丑"的一些理解:
* 主观性:"丑"通常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都是独特的。

某人认为丑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人眼中是美的,反之亦然。

*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丑"的定义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

某些文化可能将某些特征或形式视为美,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丑。

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传统都会影响人们对"丑"的看法。

* 社会标准:社会的审美标准也会对"丑"的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时尚、美容标准和艺术潮流等都能够塑造人们对"丑"的看法。

* 艺术:在艺术领域中,"丑"有时被用作表达、挑战传统或突破常规的手段。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通过展示"丑"来引起观众的注意或启发思考。

* 相对性:"丑"是相对的。

在某个特定的背景或对比下,本来可能被认为"丑"的东西可能变得有趣或引人注目。

总体来说,"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者的背景和文化影响。

因此,对"丑"的理解是一个主观而相对的过程。

1。

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带有 讽刺 性 、滑 稽 幽 默感 、荒诞 性 ,可 以 超 越 厌 恶 的痛 感 ,获 得 巧 ,认 为最 高 的巧就 是不 巧 。 中 国书 法理 论 提 倡生 、拙 、老 、辣 , 不一 样 的快感 。亚 里 士多德 说 : “ 滑稽 是 丑 的 一个 分 支 ” ,滑稽 性 反 对熟 、巧 、嫩 、甜 ,所体 现 的就是 大 巧 若 拙 的哲 学 精 神 。 在 中
在美 学 中 ,“ 丑 ” 不 完 全 是 消 极 的 ,是 具 有 一 定积 极 意 义 的。 构。 ” 然而 ,随着 社 会 的进步 ,人 的思 想 的解 放 ,传统 审 美 观 的 打
丑 、滑稽 、幽 默是 构 建 喜剧 理论 的重 要 基 因。喜 剧 从 它 诞 生 之 日
起 ,就 同 “ 丑 ” 结下 了不 解 之 缘 。从 审 美 接 受 角 度 来 说 ,丑 的 审 追 求个 性 的抒发 ,回归 本 真 。早 在 老 子提 出 的 “ 大 巧若 拙 ” 就 为 美效 果是 喜剧 性 ,是 可 笑性 。所 谓 审美 对 象 ,艺 术 中的 丑 ,通 常 丑 书 的出现 奠定 的基 础 ,老子 将 笨 拙 的 状 态视 为 最 高 、最 完 美 的
是一 个更 具有 包容 性 和开放 性 的概 念 。 整 、统 一 、和谐 的语 序 ,注 意 再 现 与 表 现 ,形 式 与 内 容 ,娱 乐 和
审美乃 至教 化 的合 一 ,塑 造 了一 种 以理 辖性 ,以 法 统 意 的 审美 结 破 ,这 种一 直被 视 为 正统 的书 法 审 美 观 念逐 渐被 打破 ,人 们 开 始
化学。
摘 要 :对 美 的追求 与 向往是传 统 审美观 必不可 少 的 ,历 代美 学 家都在 探讨 美 的真 谛。在 传 统 审 美 意识 里 ,认 为美 是 艺术 的最 高追 求 。然 而 ,随着 审美观 的不断 改变 ,开始 出现 了审丑 的一 种意 识 ,丑在 美 学 中有 着独 特 的 意义 。本 文 通过 分析 丑 在 喜剧 、绘 画 、书法 中的独 特 运用 ,探 索丑在 艺术 中的特 殊地位 及价 值 ,从 而揭 示 审丑意 识 出现 的必然 性 。 关 键词 :审丑 ;审 美 ;喜 剧 ;传 统 绘 画 ;书 法 中图分 类号 :1 3 8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艺术领域,美丑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如果美是被广泛认可和追求的,那么丑又是什么呢?丑是美的反面,是一种不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艺术表现形式。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突破常规,挑战传统审美观念,给人们以新的视觉冲击和思维启发。

传统的审美观念往往是以美为标准,认为只有美才是值得被追求和欣赏的。

丑的艺术作品却能够打破这种固有观念,引发人们对美和丑的重新思考。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美丑的全新理解,以及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

这种突破和挑战,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审美标准,使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夸张、变形、颠覆等手法,表现出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丑陋和不完美的一面。

这些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促使人们关注和思考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形成对社会的自发关怀和批判精神。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宣泄。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一些不完美和丑陋的形象和场景,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是对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的共鸣,也可以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共鸣,人们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释放。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促进艺术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美是被广泛认可和追求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和强调美,很容易导致艺术的单一化和僵化化。

而丑的艺术作品的出现,可以为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艺术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丑的艺术作品呈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审美的特质和表现形式,可以拓展艺术的边界,为艺术的多元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丑的美学意义二、丑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丑2.艺术丑3.社会丑三、丑的价值体现1.对比美2.引发思考3.丰富审美多样性四、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1.文学2.绘画3.戏剧4.电影五、结论:丑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丑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令人不悦、反感的事物。

然而,在美学领域,丑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美学作为研究美与丑的学科,不仅关注美,也关注丑。

那么,丑在美学中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丑的定义和分类。

丑可以分为自然丑、艺术丑和社会丑。

自然丑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令人不悦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艺术丑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丑陋形象,如毕加索的画作《哭泣的女人》等;社会丑则是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恶行为,如贪污、腐败等。

其次,丑在美学中具有价值体现。

首先,丑与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美更加突出。

没有丑的存在,美就失去了参照物,无法显现出其独特价值。

其次,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丑是美的反面,是思考的开始。

”通过对丑的审视,人们可以对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丑丰富了审美的多样性。

审美不仅仅局限于美丽的事物,丑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体验,使得审美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在艺术创作中,丑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文学、绘画、戏剧还是电影,艺术家们都善于运用丑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丑陋的外表来反映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绘画作品中,丑陋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和电影中,丑角的出现往往带来欢声笑语,同时也寓意着社会现象的讽刺。

总之,丑在美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它与美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哲学思考的审美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丑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提升审美品位,丰富人生体验。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在艺术表现中,丑具有其特殊的审美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读:
1. 对比与反差:丑与美相对立,丑能够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通过丑,艺术家能够突出美的价值和特质,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2. 触动内心情感:丑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丑的形象常常与悲伤、痛苦、无助等负面情绪相关联,通过丑的形象,艺术家可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思考与共鸣。

3. 反映社会现象与问题:丑可以象征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平等。

艺术家通过描绘丑的形象,反映社会中的丑恶与丑陋,警示观众应更加关注并改变这些问题。

4. 对于个体形象的突破:丑可以打破传统美的标准,重新定义审美观念。

艺术家通过丑的形象,突破现实中关于美的刻板印象,让观众反思与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

总之,丑在艺术表现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强调美的价值、触动观众情感、反映社会问题以及重新定义审美观念。

丑恰恰是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对美与丑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丑”这个词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常用?

”丑”这个词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常用?

”丑”这个词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常用?一、"丑"在日常生活中的外貌评价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外貌是人们交流与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外貌的评价,"丑"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不同的人对于外貌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都会因为一个人长相不太好看而产生"丑"这个词的表达。

对于外貌的评价,常常使用"丑陋"、"丑恶"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外貌不太好看的人。

虽然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主观性和刻板化的问题,但在現實社會中,它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评判他人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丑"在描绘景物和事物中的使用频率较高除了在对人的外貌评价中使用较多外,"丑"这个词在描绘景物和事物中的使用也是相当频繁的。

当我们看到一幅刻画丑陋、形象怪异的画作时,我们常常会用"丑陋"、"丑恶"来形容它们,通过形容这些丑陋的事物来强调其与美的对比,以突出美的重要性。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用"丑事"来形容一些道德败坏、不光彩的事情,例如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丑恶的勾当等。

三、"丑"在人格品质和行为举止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人的外貌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因为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举止中。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如果他的行为举止不端,缺乏道德约束和基本的礼貌,我们往往会用"丑陋"、"丑恶"等词汇来形容他。

这是因为这种行为给我们留下了负面的印象,让我们感到不快。

四、"丑"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丑"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它不仅用来形容人物的外貌或人格特征,还可以寓意更深刻的含义。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丑,有时也称为“丑陋”,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

换言之,丑就是美的对立面。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丑的相对性和语境性存在,认为“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丑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

但丑真的没有价值吗? 其实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带给人们的感觉,是一种复杂或带有苦味的愉快,它富有刺激性,使人不安甚至痛苦,但却可以突破传统的审美习惯,渗入灵魂,使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愉快。

如果爱、和平、和谐是一种美,那么仇恨、打斗、不和谐就是相对的丑,但现代很多电影所采用的打斗场面却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人们也能从这类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美的真谛,例如香港的古惑仔电影。

如果说美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看到这世界美好、积极的一面,那么丑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美的存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不合理、不和谐,丑的存在就是为了从负面肯定美的存在,丑用自身的不合理、不和谐刺激着人们,并且告诉人们:这世界应当是合理的、和谐的,是美的。

丑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腐朽,从而为把世界改成美的方向而努力。

丑除了从负面肯定美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审美价值,即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伯虎一行人在门口看美女,唐伯虎喊了一句“秋香”,秋香回过头以后唐伯虎觉得一般般。

他的同伴立即喊了句“美女”,一时间所有的女人都转过头了,与那些丑女人相比,秋香一下子就美若天仙了。

电影虽然采用的夸张的手法,但也不妨碍它表现“丑具有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美丑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丑其实就是美的对比与陪衬。

没有丑,美反倒一般般了,就像独自一人的秋香。

鲜花总是需要绿叶,好人身边总要有坏蛋的存在。

有了丑以后,美丑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刺激着看官的感官,美也就自然而然被凸显出来了。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作者:祁建立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丑是相对于美而言的,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普遍存在。

自然丑主要表现为自然物外在形式上的丑陋,虽然社会丑的内容与恶相联系不具有审美价值,但是某些事物外在形式的丑陋可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且美感作用更为强烈。

艺术丑是现实丑的概括、升华,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丑形态审美丑的美学范畴是作为美的对立概念提出的,是以感性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理想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对象,是事物所具备的令人不快、反感的自然属性或精神行为。

如果说美是和谐,那么丑则是不和谐或反和谐,具体表现为虚伪、邪恶、倒退、黑暗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

丑的事物在内容上表现为质地低劣、品格低下、对人有害无益:在形式上表现为形状怪异、声音嘈杂、色彩、线条纷乱无序,违反形式律。

丑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之中普遍存在,因此就有了自然丑、社会丑和艺术丑的形态。

一自然丑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丑。

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物外在形式上的丑陋。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它们自身来说是不分什么美与丑的,都是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才显示出或美或丑来。

因此丑和美一样,必须依赖人、依赖人类社会才能存在。

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到,那些与人类和谐相处、有益于人类生存、适宜于人类感官需要、符合人的心意要求的事物,便是美的事物,否则便是不美的、丑的东西。

如果说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那么自然丑就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丑。

美的内容与形式总是和谐统一的,丑的事物却未必。

事物内在的丑与外在的丑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有的事物内外具丑,有的事物则是内丑外美,或内美外丑:它们往往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所谓丑中有美。

美中有丑就是指这样的一个意思。

所以雨果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西方艺术中的“丑”

西方艺术中的“丑”

西方艺术中的“丑”摘要:丑,这一历来为人们所唾弃、隐藏、压制、异化的形态终于得以崛起和独立,甚至似乎有超越美地位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氛围下的艺术作品的梳理,发现“丑”经历了被排斥,依附于美、发展到与美携手共同发展,再到逐步崛起而独立于美之外的一个漫长、复杂、艰辛的演变过程。

以及在艺术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五大特点。

本文同时阐述了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作品对“丑”题材光明正大的采用与表现呈现出一种态势:美学思潮开始从审美转向审丑,及其意义。

关键词:西方艺术丑美审丑一.“丑”的发展演变美与丑就仿若昼与夜一般,有白天必然也会有黑夜。

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时代,美与丑都共同存在于这个社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美”、“丑”就作为一对孪生的概念出现了。

时至今日,艺术丑在艺术王国里的地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1.美主导,丑依附于美。

在神学、哲学和伦理学背景下所产生的西方古典艺术,他们喜欢用单纯的、绝对的、永恒的“美”来表达,我们很难找到别的任何一种替代方式。

关于艺术,希腊人有三大原则: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

总之,卑劣、低俗、丑陋的对象是不应该进入他们所供奉的艺术品的。

遵循着这样的信条,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伟大抱负之一仍然是尽最大可能描绘出人的美。

在那个时代,丑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地位而存在,一旦进入艺术,只能在不破坏和谐的美和单纯的愉悦的情况下,称为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在当时的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被禁止出现丑的形象。

但也有部分艺术家开始对丑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产生兴趣,力图通过改造而称为艺术美。

亚里士多德对“丑”的论述在古典哲学家中就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艺术中纵然会模仿丑,也只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总之,艺术丑就它本身而言,是不存在实际艺术价值的,丑如果不把美当作遮羞布,就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丑——审美的新宠儿

丑——审美的新宠儿
摘要 : 当人们 已经厌倦 了俊 男美女所 带来的视 觉享 受 ,厌倦 了 惯性思维 中对 美的定义 时,像 小沈 阳这样 不太符合人们 审美眼光的人 却能一夜成名 ,从这一现 象可见丑成 为一种独 立的审美形 态,是社 会
发 展 的必 然 . 。
关键 词 :丑 ; 美
最近 ,最 火 的一 个 人 非 小 沈 阳莫 数 ,今 年 的 春 晚 让 小沈 阳
火 的一塌 糊涂 。俗话 说 的好 :人 怕 出名 猪 怕壮 。随 着 小沈 阳的 出
名 ,诸 多负 面批 评 随之 而来 。有 的 说小 沈 阳的 表演 低俗 不 堪 ,有 的 说他 不 男不女 , 阴阳怪 气 是 反人 类的 。我 不 同意 这些 说 法 ,小 沈 阳以他 东北 特 有 的幽默 表 演和 个人 魅 力凭 借 中央 电视 台的春 节 联 欢 晚会 一炮 而红 ,让亿 万 电视观 众 眼前 一亮 , “ 小沈 阳 ”的精 彩 表 演让 现在 十分 挑 剔 的观众 拍手 称 赞 ,尤其 是 今年 的春 晚 也受 到 了好 评 。 小 沈 阳 的 《 不差 钱 》 以及 他 的 其 他 表演 ,我 看 了 多 遍 ,但每 看一 遍如 清 泉涌 进入 干渴 心 田,感 觉真 的 很美 。 小沈 阳 的走 红也代 表 了当下 的一种 美 学潮流 “ 审丑 ” 。 丑首 先是 人类 学 的范 畴 ,其 次是 一个 社会 历 史 的范 畴 ,再 次 是 一个 美 学 范畴 , 一种 审 美 意 识形 态 。从 人 类 学 的角 度 看 ,丑 的产生 依赖 于人 类 丑感 的初 始 形成 , 离开 对于 丑 的感 觉能 力 ,丑 就 不可 能被 人所 掌握 和 理解 ,从社 会 历史 的角 度看 ,丑不 是一 个 永 恒 ,抽象 的 概念 ,丑 在 不 同的历 史 阶段 有着 不 同 的具体 内涵 , 对 于不 同 时代 的人 而 言,丑 也 具有 不尽 相 同 的意义 。而我 们今 天 对 丑 的理 解 , 也是 丑在 历 史 和 社会 中 不 断发 展 的结 果 。 从美 学 史 的发 展历 程和 美学 科 的构 成 来看 ,丑 是 一个 在 当代 愈来 愈受 到 重视 的审 美形态 与范 畴 。

浅论“丑”的审美价值

浅论“丑”的审美价值

浅论“丑”的审美价值大千世界,丑为何物?有人会说:丑就是不美,丑就是美的对立面,丑就是对美的反衬。

因为按此逻辑,在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可以列举出许多实例来。

诸如:有西施之美,便有东施之丑;善良、诚恳为美,凶恶、奸诈则丑;风流英俊是美的,那么委琐卑鄙则是丑的,等等。

若仅是从概念上来划分事物的美丑,则这种推理是成立的。

但是事实上,事物丑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如童话故事中的狐狸一般是狡猾、多疑的,在“野兽王国”里,它常常靠欺骗、耍手腕来保护自己的生存,这是不光明的,但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却显示了它的聪明才智。

黄河决堤,泛滥成灾,可它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又是人类生命长河的礼赞。

因此,面对种种亦丑亦美、美丑混杂的事物,试问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人们便很难作出科学的回答了。

丑到底是什么?德国美学家鲍姆嘉登说:“完美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

” 英国的哲学家休谟也认为:“美的特征就是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

” 所以,快感和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即丑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

鲍姆嘉登的观点指出了丑的事物在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休谟的观点则指出了人们对丑的事物的心理反应,但无论是鲍姆嘉登的客观形式说也好,还是休谟的主观感受论也罢,一个通病就是它的抽象性。

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样看待丑的:丑从来都不是某种片面、独立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是实践的。

丑就其本质而言,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否定价值,这就是丑的内容。

当然,我们对于丑的形式也是不应忽略的。

形式是直观感性的,所以,我认为就丑的形式而言,应当以是否违背人的官能快感,是否引发精神愉悦为价值尺度。

另外,丑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僵死不变的。

下面再来谈谈丑的审美价值问题。

丑在最终成为与美对等的一个范畴之后,它与美的变换、交织又产生出崇高、悲喜等范畴。

美学界、艺术界时常有人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诸如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丑如何变成美等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85
文艺评论摘要:当人们已经厌倦了俊男美女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厌倦了惯性思维中对美的定义时,像小沈阳这样不太符合人们审美眼光的人却能一夜成名,从这一现象可见丑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丑;美
最近,最火的一个人非小沈阳莫数,今年的春晚让小沈阳火的一塌糊涂。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

随着小沈阳的出名,诸多负面批评随之而来。

有的说小沈阳的表演低俗不堪,有的说他不男不女,阴阳怪气是反人类的。

我不同意这些说法,小沈阳以他东北特有的幽默表演和个人魅力凭借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而红,让亿万电视观众眼前一亮,“小沈阳”的精彩表演让现在十分挑剔的观众拍手称赞,尤其是今年的春晚也受到了好评。

小沈阳的《不差钱》以及他的其他表演,我看了多遍,但每看一遍如清泉涌进入干渴心田,感觉真的很美。

小沈阳的走红也代表了当下的一种美学潮流“审丑”。

丑首先是人类学的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是一个美学范畴,一种审美意识形态①。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掌握和理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而我们今天对丑的理解,也是丑在历史和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结果②。

从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美学科的构成来看,丑是一个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

相对于美来说,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③。

丑是美的对立面,在形式上是优美的对立面。

丑,已经成为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集中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以及在审美活动中对自由与和谐的背离。

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中最具争议的就是丑,丑是完全与美相对立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但又与美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与美相比较而存在。

丑的审美价值是一种间接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反价值④。

作为间接审美价值是指丑不能创造审美价值,而要通过与美的比较来实现的。

如“小沈阳”与我们传统的看惯了的俊男美女而言,其外形、动作称不上是美,也可以说是丑,但正是他的“丑态”却使人得到了一种身心上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审美愉悦,这种丑创造了一种间接的审美价值,颠覆了人们惯性审美标准,但却给人意想不到的审美愉悦。

丑为什么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而且现今相当流行?这一方面由于社会审美水准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完全由和谐美建构而成的艺术品,长期对俊男美女一类的和谐美的视觉容易产生呆板、凝滞和缺乏变化的感觉,甚至会产生令人厌倦、厌恶之感,因此适度的丑的表现可以调适人们的审美视觉、审美情趣;同时美是由丑衬
托出来的,美的事物总在与丑的事物的比较中才得到肯定,可以说没有丑的比较和鉴别,美也就无所谓美了。

所以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应该得到一定的肯定,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使人们从中得到特殊的审美感受。

丑可以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美和丑历来是既相互对立又相对依存的,美的存在是离不开丑的衬托的,丑的最大贡献是烘托了美⑤。

没有丑的比较,美也就无所谈起了。

在很多作品中美和丑是共存的,许多英雄好人的形象能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社会正面效应就是因为有坏人奸人这些丑角的烘托。

例如《水浒传》中好汉鲁智深这一人物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有一批恶人的丑态来烘托。

如果没丑的衬托这些“美”的形象就显的苍白、单调、谈不上美了。

在音乐作品中使用一些不和谐音,能够使和谐优美的乐音更美。

丑可以转化为美。

丑与美通过各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丑通过一定条件转化为美,但是在这种美的转化中对于丑的表现是有一定度的。

就拿今年春晚中小沈阳的表演来说,其实小沈阳的言谈举止中透露着浓厚的东北二人转的调侃风格。

往往二人转的诸多段子中都有不太雅的话语和肢体语言动作,但是小品的编剧和表演者很好地拿捏了表现丑的“度”。

在一定范围内合“度”的着装、合“度”的言语、动作将丑在无形中转为美,使观众在欣赏之中得到了愉悦之感也就是得到了审美愉悦。

美的享受让观众回味无穷,但是若小品的表演者将丑的形式表现超过了一定的度,那么它的美感就彻底丧失了,不仅没有美感可谈反而让人产生厌恶之感,这种“度”因人因地而宜的。

在社会中,不论是人还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对于大量的和纯粹表现出和谐美的作品不免会产生一些厌恶之感,这些作品千篇一律的过分理想、过分美化的表现会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减弱了美的效应。

就如人们看惯了俊男美女,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位虽然谈不上英俊却在某一方面非常有自己特色的形象时,会立刻赢得观众的心。

如超女中性的李宇春等等。

虽然这一类形象不是审美受众惯性思维中的美,但是却富有活力、形象鲜明的。

尽管在形态上谈不上美,反而能令人感觉到真实,能获得良好的审美效应。

恰如其分的、不超过受众所能接受的审美标准,符合社会本质真实的描写的作品才可以令受众信服,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对审丑的表现不乏成功的作品。

在现实中纯粹的美只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美是不能把丑排除在审美视野之外的,因为人作为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之中,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有和谐融洽的一面,又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自然、社会、历史对于不自由的主题而言,既可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可以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所以丑最终转变成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这是西方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西方审美实践合力的结果,是西方走出古典世界所选择的反传统的道路必然归宿。

丑成为当今生活中审美的新宠儿也是必然。

注释:
①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②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③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④田川流著:《艺术美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⑤田川流著:《艺术美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审美的新宠儿
秦 伟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戏曲用扇表演剧照
作者简介:
吉琳(198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硕士毕业,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教师。

杨祥民(1982~),男,山东巨野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