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安城讲课)

合集下载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 一艘‘‘凤凰号’’的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他 们最远可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 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C)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 一艘‘‘凤凰号’’的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他 们最远可达(A)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衰落 :原因:对外贡品的回赐,以及对贡 使负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明朝中叶以后,这项制制度逐渐衰落 下去。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实质: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积极作用:以外国贡使制度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 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 消极影响:外国贡使在巨额经济支出的前提下建立的, 不仅没有实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 政负担。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15《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

15《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 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 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 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对海外诸国朝贡有严格限制。
三、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品。
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酥会教士来到中国。 耶酥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传教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明 朝
出:郑 和 下 西 洋


进:外 国 贡 使



进:外 国 传 教 士

请同学们看影片,结合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制 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规定如下: 一、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当堂练习,巩固强化
1.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顺治帝 D、康熙帝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 A.1405年 B.1433 C.1616 D.1636年 3.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C ) A.10多个 B.20多个 C.30 多个 D. 50多个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 B.先后七次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 D.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5.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 的有 ( C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海外联系 ③开发南洋 ④开辟海外市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6、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材料二 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的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 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 族……” 问题⑴ 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明朝前期,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_______ 朱棣 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在20多年里, 先后_______ 下西洋。 七次 刘家港 出发, 2、1405 ______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______ 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比欧洲航海 最远到达 家哥伦布的远航早87年。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明朝 与 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 化交流。 外国贡使制度,其 4、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实行_________ 结果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5、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著名的有 意大利的_______ 利玛窦和德国的_______ 汤若望等。他们在____ 传教 的同时,也将____________ 西方科学 传入中国。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 初唐和中唐时中国人的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亚洲 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或许是因为 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 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 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 东亚文化圈: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 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 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 圈、儒家文化圈
魯迅:“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 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於別係 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 或輕易地唾棄。”“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 來一樣,自由驅使,決不介懷。”
⑴、起点:都城长安
⑵、主要媒介:粟特人
西汉:
⑶、军事管辖:天山以南——安西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天山以北——北庭都护府
臻于全盛的原因:
• 唐朝政治的清明 • 经济的发展 • 民族的融和 • 对外疆域的辽阔 • 国力的强盛(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全方位凸显的大唐盛世
媒介: 商贾、僧侣、使节
絲綢之路的全盛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玄奘西行路线图

【初中历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1

【初中历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1

变式巩固,检测纠偏,分层拓展
1.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7次从( )出发 下西洋,最远到达( ).到过( )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 三宝垄与三宝山的名字与( )有关. 2.明朝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来自( ). 3.外国贡使制度出现在( ). 4.最早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是( ). 5.汤若望制定了( ). 6.对照《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作一次“纸 上旅游”,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
答:康熙对西学很有兴趣,说明他本人确 实有不拒绝新鲜事物的开明一面,但作为 一个君主,在他心目中维护传统的君主专 制政治体制是最为重要的。西学东传,除 科学技术外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西方的政治 思想,这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会有极大 的冲击。程朱理学从哲学的高度对儒学作 了阐释和论证,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传统 的伦理政治,因此,康熙不在全国提倡西 学,他对士大夫强调程朱理学,八股取士, 目的将士大夫的思想封闭在传统的伦理政 治思想内,以利于君主专制统治。
第15课
十堰市实验中学 江晓虹
目标导学,自主领悟
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介绍郑和的生平? 3西洋的地理概念? 4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讨论郑和下西洋遇到的困难? 郑和精
神?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郑和下 西洋为何不能给中国带来一场革命?
5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
航线 时间 郑和刘家港----非洲 1405----东海岸、红海 1433 沿岸 哥 西班牙------- 1492----伦 巴拿马群岛 1504 布 次数 7
3
人数 27000 12000
规模 52艘 17艘
作用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发现美洲大陆,促进 资本主义发展。
问题探究 1外国贡使制度的特点? 2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3外国贡使制度的评价?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3 华东师大版优秀课件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3 华东师大版优秀课件
2.为什么要下西洋? (目的)
为了加强对外友好 往来,宣扬国威。
3.郑和航海的经过
根据刚才的路线演示,回答问题。 23哪4、.、1如个、郑地海果郑和图峡你和七上?是下次的郑5、西下三和郑洋西和宝,的洋下垄要西起必在从洋点经最今南在的远天海到哪第的进达?一哪哪入起个些个印地止海国度方时峡?家洋间是?必是什定什么经么海过?峡?
• 东来的目的 传播天主教
• 传教士的杰出代表 利玛窦(意大利人),汤若望(德意志人)
• 传教士的作用 沟通中西文化
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0.6~1610.5.11 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
1582年(明万历十年)到达 中国,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 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 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 又号清泰、西江。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 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 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 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 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在中国用中文编译有《几何 原本》(与徐光启合译)、《乾 坤体义》等数学和天文学著作。 编绘多种世界地图,推动了中国 地理学的发展。
还将《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等译为西文,为中 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
明末来北京传教的天主教士 利玛窦与官至礼部尚书的徐光启 交往密切。图左边为利玛窦,他 身着明代“上士”服装;右边为 徐光启,身着官服,二人手执折 扇,正在天主教堂内交谈。利玛 窦和徐光启还合译了欧几里得的
《几何原本》。
《坤舆万国全图》
即世界地图,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编绘的。该原图已佚,此图为明万历三 十六年(1608)由宫中太监摹绘。利玛窦以当时的西洋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此图, 并使中国位于图的中央,顺应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它是我国最初刊行的世界地图。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2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什么地方?
2、郑和为什么不远万里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带出国哪些东西,又带回国哪些东西?
3、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4、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怎样的航海奇迹?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郑和下西洋远航成功的原因?
2、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3、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带来的影响、著名的传教士。

项目
人物 航 线 时 间 人 数 次 数 规 模 郑和
27000人
52艘
哥伦布 西班牙——巴拿马群岛
1492—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达标测试】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郑和下西洋、外国传教士来华等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封建君主专制,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

其中有一传教士帮徐光启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是我国的天文学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是
A 马可波罗
B 汤若望
C 汤显祖
D 阿倍仲麻吕
6、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明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
A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B 戚继光率戚家军扫平倭寇
C 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 明朝的海军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7、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限制了明朝对外交流和发展④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鉴真
9、中国人民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地区的经济交流。

A 亚非
B 美洲
C 东亚
D 欧洲
10、明朝中叶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的原因有
①国势衰败②传教士来华的影响③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④清军入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