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的案例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一、公地悲剧定义
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学》上提出,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二、案例导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大自然迷宫”和“天下第一奇山。”武陵源1998年被国务院省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在发展和经营中采取了“强化旅游设施建设,弱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导致了武陵源游客蜂拥而来,总收入呈阶梯状攀升,景区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与过度增长的游客人数之间的矛盾也突显出来。由于武陵源景区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居民转变过来,整体素质低下,“经济导向”十分明确:在景区内修建索道和电梯,强行炸毁小山头;在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强行乱占滥建,加修门面和修建猪舍;在天子山神堂湾砍伐林木10立方米。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对薄弱。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性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武陵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典型的“公地悲剧”。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治理模式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考虑到世界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性和受保护性,应该强调的是把公地悲剧理论的三种主要的治理方式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结合“政府强权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和“多中心自主管理”这三种方式。对世界遗产不仅要实行两权分离,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实行政府的强权管理。同时将世界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是世界遗产的主要精华和意义所在,要严格禁止一切外界的干扰。缓冲区一部分可对游客开放。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通过政府的强制管理,来约束景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规范旅游秩序,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
公地悲剧案例分析
“特产”的公地悲剧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这一个概念经常运用在区域经济学,跨边界资源管理等学术领域。
二、地方特产的危机
地方特产作为一种典型产品,既发挥着标志作用,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但在对待特产这件事上,一些知名地方特产正在遭受价值掠夺,有陷入“公地悲剧”的危险.
由于特产的地域特点很强,北京的烤鸭、西藏的冬虫夏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花生、新疆的葡萄……许多土特产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起到显著的影响,而这些为土特产提供市场价值的地域属性极易成为一块“公地”。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太仓肉松等不少知名地方特产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接连被媒体曝光,便是典型的“公地悲剧"。不管跟这些土特产的产地沾不沾边,人人都想沾“公地"的光,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态度,搭车寄生,鱼目混珠。结果是有人上树摘果,却无人浇水施肥。
三、如何防止公地悲剧
这些“公地悲剧”的发生,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地方特产的管理保护力度.对土特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无疑是一项极其有力的措施,这就像为土特产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对地方特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有利于保证土特产的质量和特色,保护土特产品声誉,而且有利于促进其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公地悲剧的例子(一)
公地悲剧的例子(一)
“公地悲剧”是什么?
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有些人会损害共同利益,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进而导致资源短缺和浪费,这就是“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以下列举一些例子。
渔业资源的“公地悲剧”
在许多地区都有渔业资源的公地悲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各个渔民都会在同一个海域捕捞,造成流失和浪费,导致渔业资源的正在消失。尽管每个渔民知道这种做法将导致长期损失,但他们也知道只有通过捕捞尽可能多的鱼才能维持其生活。这导致许多海洋的鱼类数量在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森林资源的“公地悲剧”
未经管制的森林砍伐也是“公地悲剧”的例子。没有施加适当管理的森林经常被过度采伐,使得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土壤贫瘠和气温升高。例如,各国的石松(如苏格兰的Highlands)等爱好者都会前往这些地区采摘,但过量挖掘会破坏石松的根基,使其难以恢复。
交通拥堵是“公地悲剧”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每个人试图通过
中心城区以及主要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时,道路系统会因过度使用而
拥挤,互相阻挡。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集体责任的机制,每个人认为
必须找到一种更快的方法,以脱离这个混乱的过程。
垃圾处理的“公地悲剧”
另一个例子是垃圾处理。由于垃圾处理需要社会协作才能有效运作,因此在不同地区都存在这种问题,由于过度排放和管理不善,导
致降雨变得更加极端,土壤质量下降,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环境破坏,从而影响所有人。
农业用水的“公地悲剧”
对于很多农业社会而言,正确利用水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在没有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美国生物学教授哈丁在1968 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公地的悲剧》,其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片公共牧场,无偿地向所有牧羊人开放。每个牧羊人从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这片牧地上放养尽可能多的羊。最终有一天,牧地的容量达到了极限,“公地悲剧”发生了:牧地被过多的羊群摧毁了。在这个悲剧产生的过程中,每个牧羊人都作为一个理性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每个人都打着个人的小算盘:增加一头羊的收入完全归自己所有,而过度放牧对公地造成的损失则在所有牧羊人中分摊,因此增加一头羊给个人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给个人带来的损失。正因为公地的损失大家分摊,从而不受约束的自由放牧最终带来了公地毁灭。避免公地悲剧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1、“公地悲剧”说明的是资源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发展变为不可持续。避免“公地悲剧”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尽可能地使资源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同时产权稳定和产权明确同等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使产权明确,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因此我们要确保资源的产权明确、产权稳定。
2、“公地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私人使用该资源的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来增加企业或个人使用该资源的成本,使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达到一致;也可以通过发放许可证、直接规定污染的排放量、渔船的捕捞量等来控制公有资源的使用。
3 “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制度的缺失,在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政府主导机制作用,引导对公共资源合理利用,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公地悲剧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
是共享的时候,每个个体都会尽可能地利用资源,最终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这种情况在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案例。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的植被茂盛,是村
民们的宝贝。最初,村民们都很珍惜这片湖泊,大家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保护湖泊的清洁和生态平衡。然而,随着村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湖边,他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开始在湖边随意倾倒垃圾,有的人还在湖里捕鱼、游泳,甚至使用化学物质来清洁自己的衣物。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的水质开始变得浑浊,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植被也开始凋零。最终,这片曾经美丽的湖泊变成了一个污染严重的地方,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一开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爱护湖泊,但随着
更多的人加入到资源的利用中,每个人都试图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最终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共享资源的情况下,个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为了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
律法规,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另外,也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爱护资源,共同维护环境的美好。
名词解释公地的悲剧
名词解释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是指在共有资源管理中的一种现象,其本质是指由于所有人对资
源的自私利益追求,以至于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体现,例如渔业、森林资源和公共空间等。
一、公地的悲剧起源
公地的悲剧起源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个体都
试图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在一个没有明确财产权制度的情况下,资源往往被视为公有财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消费。由于资源让人们感到免费,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开发和动用资源,而忽视了资源养护和保护。这种行为在每个个体层面上是理性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充分利用资源,其他人将会抢先使用,导致自己利益受损。然而,当所有人都采取这种理性行动时,整个资源系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现象在经济学中有着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外部性和
公地之间的矛盾。
首先,外部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在公地悲剧中,公地
的资源使用和消耗带来的消极影响通常被视为外部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个体无法为这种负外部性负责,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公地和私有财产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公地的悲剧的原因之一。私有财产
制度能够激励个体对资源进行养护和保护,因为个体可以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回报。然而,对于公地资源来说,没有清晰的所有权,导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使用,进而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三、公地的悲剧案例
公地的悲剧现象在世界各地有诸多案例,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典型案例:
1. 渔业资源
在海洋渔业领域,公共海域往往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导致每个渔民都会争相
公地悲剧的现实例子
公地悲剧的现实例子
公地悲剧是指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员在没有规范化管理下,各自
追逐自己的私利,最终导致公有资源毁灭的现象。公地悲剧在历史上
时有发生,在当代也同样存在。以下是一些现实例子。
一、环境污染
灰霾天气是当下中国的困扰之一,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环
保部门多次实施限产措施以减缓污染情况,但有些企业为了谋求利益,私自进行生产及排污,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这表现出各个企业主
不顾大局,仅顾自身利益的通病,最终造成公共环境的毁坏。
二、野生动物保护
在全球各地,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例如,在非洲,盗猎活动的发生导致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急剧减少,威胁着生
态系统的平衡。而在其他地方,一些人会私自收藏或捕捉稀有动物作
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湮灭了珍贵稀有物种的存在。
三、水资源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社会的根基。然而,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
极度的压力。由于个人和企业的不当利用,许多地区的水源已经干涸。而在情况更糟的地区,一些企业会建造不当的水坝和水库,破坏本来
可以自我满足的水生态平衡,使得整个地区的生活水源面临威胁。
四、海洋生态平衡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海洋生物受到捕捞和污染的威胁。一些不负责任的渔民过度捕捞,使得许多海洋物种濒危。另外,化工厂和油船排放有害物质,造成了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公地悲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紧密交织,而公地悲剧的隐患会愈加加深和扩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人和企业对共有资源的认识,强化对资源的保护。
公地悲剧(公共牧场理论)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也译为公共地悲剧、共同悲剧
(公共牧场理论)
1、什么是公地悲剧
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公共牧场)。
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2、公地悲剧的成因
说到哈丁的“公地悲剧”或日“公有资源的灾难”,那是对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的确证。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公地悲剧
公共地悲剧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Common good)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Social trap)。这个字起源于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时,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在期刊《科学》将这个概念加以发表、延伸,称为〈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而这个理论本身就如亚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
牧民与草地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公共地悲剧非正常的管理方法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哈丁转向寻求非科技或非资源管理的方法。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共享资源在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管的情况下,会被过度开发和消耗,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或者社会利益受损。以下是几个公地悲剧的例子:
1.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在没有明确的捕捞限制和管理措施的情况下,渔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这导致了许多渔场的鱼类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某些地区的渔业资源已经耗尽。公地悲剧的结果是渔民们失去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渔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更多的鱼类物种面临灭绝。
2. 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
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制度,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缺乏节制,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使得部分水源变得不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这种滥用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也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3. 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保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的森林遭受到了过度砍伐的威胁。当没有明确的法规和保护措施时,人们为了满足木材需求、开发土地或获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大规模砍伐森林。这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危及了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4. 都市公园的垃圾堆积
城市中的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然而,由于缺乏观念和管理的教育,一些人在公园内随意丢弃垃圾,导致垃圾堆积、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公园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监管不力也是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公共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为我们的未来和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公共地悲剧乱砍乱伐的案例
公共地悲剧乱砍乱伐的案例
1死3伤!xxxx邻里修路砍树起纠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前邻里之间大家互相帮忙,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却变得更加紧张了,常常因为一些鸡皮蒜毛的事发生争吵,追究其根本就是为了自家利益。xxxx发生一起邻里纠纷凶杀案,造成1死3伤。
7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xx市xx区xx村发生一起凶杀案,事件导致1死3伤。目前5名嫌疑人已被官方控制。据了解,发生冲突的两方系邻居双方因门口建设爆发冲突,受害的一方姓陈,住在山坡下,房子比较破旧,行凶的一方姓黄,住在山坡上,房子比较新比较大。两家上下靠在一起。黄家有一棵大树,这10多年来,树木越长越茂盛,树冠树干伸到了陈家的屋顶,遇到大风,树一刮,陈家屋顶的瓦片就掉落,为此多次发生争执。还有一个原因,黄家有一部车,最近要开一条路到自己家,刚好经过陈家的边上,土越堆越高,前一段下雨,雨水冲到陈家的排水沟,造成堵塞,陈家多次向村里投诉,双方矛盾越来越尖锐。
26日上午9时许,陈家亲属陈xx拿着锯子将黄家影响屋顶的树干锯断,结果黄家几兄弟以及老人拿着斧头、大刀等冲了出来,对着陈家几个亲属就是一阵乱刺乱砍。32岁的陈xx被长矛刺到心脏,当场身亡。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公地的悲剧的含义及其应用
“公地的悲剧”的含义及其应用?
“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曾在1968年提出来的。它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
“公地的悲剧”说明了私有产权的重要性
•租金耗散
–私有产权有效率(产生净收益)
–公有产权无效率(净收益为0)
•解释:“团队生产”由于无法解析出每一种资源的投入主体对总产出的贡献,因此容易因“外部性”而产生“偷懒”和“搭便车”行为
•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某一块地属于村镇“集体所有”,而村镇共同体的某一成员突然在这块地里放牧了比其他人多一倍的牲畜
–对他人的损失微乎其微:假设有100户,则每户损失1/99
–而自己的获益非常大:营业额增加了一倍
•如何解决?
•集体讨论(开一次全体会议)几乎不可能,因为:
–每户损失很小
–而成本很高(如开会2小时,共200小时)
•私人产权的重要性
–界定私人产权,并允许交易谈判
–实际上,他只需要同一、二人谈判交易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
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城市土地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公地资源的悲剧,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的滥用和浪费是我国公地悲剧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需求和政府规划指导存在较大的落差,一些地方政府及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大量土地用于低效的开发项目,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比如,一些城市在不断扩大城市边界的过程中,大规模开发住宅和商业用地,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破坏也是我国公地悲剧的另一个典型案例。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往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大规模的土地填海造地、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等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土地资源的过度竞争也是我国公地悲剧的表现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土地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发商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土地,导致土地资源被私占和非法利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面对我国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配。同时,加强对土地资源滥用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和打击,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的例子
公地悲剧是指当多个个体共同使用一份有限资源时,由于各自追求私利而导致资源过度利用或破坏的现象。以下是一些公地悲剧的例子:
过度捕捞:海洋中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典型的公地资源,许多渔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加捕捞量,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资源过度使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是公共资源,但由于人口增长和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个体或机构过度使用水资源,导致水源减少、水质恶化和水灾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空气是一个公共资源,但大量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污染的行为影响了所有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森林砍伐:森林是全球的重要生态资源,但过度的伐木和非法砍伐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些例子表明,当人们没有适当的管理和监管机制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时,个人的私利追求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合理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是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关键。
1 / 1
公地悲剧案例
公地悲剧案例
在当今社会,公地悲剧案例时有发生。公地悲剧是指由于资源的共有性质,导
致资源过度开发和滥用,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公地悲剧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渔业资源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渔业资
源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渔民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过度捕捞。这导致了许多渔业资源的枯竭,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在一些地区,政府不得不实施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公地悲剧对资源的危害性。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资源
一直都是一个紧缺的资源。由于水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地区的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变得不再适合饮用和农业用水。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等。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地悲剧对资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巴西的雨林资源问题。巴西的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
带雨林,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雨林资源的共有性质,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砍伐和开发。这导致了雨林资源的大量消失,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执法力度等。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了公地悲剧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公地悲剧
现实中有很多公地悲剧的例子。例如,草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这样就导致了牧民的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公地悲剧即哈定悲剧,哈定举了牧民与草场这样一个例子。当草场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场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油田往往是藏在好几家钻油公司的土地下方,当油田上方的土地属于同一家公司时,“油老板”会很小心地抽油,以尽量提高利用率。不过,如果这块地属于几家公司,大家就会抢似的抽油。因为你抽得很谨慎,我抽得很快,我的产油量就会比你多,当各方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抢油时,共用的油田就会有很大一部分变得永久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油老板”便发现自己面临了囚徒困境:不管别的“油老板”怎么做,抽快一点对你一定有利。
公地悲剧也是环境污染的原因,假如某地存在着工业污染,政府又没有管制措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落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掉在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有人捡?
美国经济学界多年前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学富五车的经济学者教授和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助理教授一起外出吃午饭。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眼尖的年轻教授发现地上有张100美元的大面额钞票,便弯下腰准备把它捡起来。不料,那位老教授立刻出手拦住他说:“别捡了,这钞票是假的。”年轻教授不服气、问道:“你如何断定这钞票是假的?”老教授随口回答:“如果这100元的钞票是真的,早该被人拾走了。”
老教授的答案虽然书呆得可笑,但却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答案。市场的高效率保证它时时出清,谈判桌上没有剩下的钱,人行道上也不可能有还未被捡走的钞票。在老教授看来,年轻教授是经济学修养不够才会伸手去捡那掉在地上的钞票。
掉在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没人捡,当然还有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等其他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种种浪费现象.其实就和钞票掉地上没人捡一样。我们的无奈等待,其实还是和“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分不开。
奥尔森1996年在美国《经济学展望》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大面额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的文章。他认为,能够在国家这一层次上解释贫富差别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资源的禀赋不同。二是公共政策和体制不同。奥尔森的结论是、决定国家贫富的主要因素不是包括技术、知识、土地、资金和市场交易型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票赋,而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公共政策以及影响体制与政策质量的公共物品型人力资源。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有亿万元钞票掉在地上没人捡!要捡起这巨额钞票,必须靠千万人的分工、合作,必须有对私人产权的绝对保护以及对合同的公正实施。好的体制和政策能够保证对产权长期有效的保护,杜绝任何形式的掠夺,激励人们从事分工、合作的创新生产活动,特别是“产权密集型”的生产活动。“掉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捡不来”、“不让捡”或者“捡了也白捡”,关键是体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的事确实也不少见.莫斯科街道上前些年就出现过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沿街的店铺大量空置;另一方面,街道夯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箱形销售摊。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万只这样的金属箱子,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金属森林之中。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沿街叫卖的商贩不搬到温暖的店铺里去?为什么沿街店铺的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为什么掉在街边的钞票多年没人捡?密执根大学一位叫黑勒的年轻教授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于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反公地悲剧”的概念。
大家也许对“公地悲剧”的概念较为熟悉。
“悲剧”的产生是由“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们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黑勒的反公地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
率非常低。黑勒发现,莫斯科的沿街店铺和这间房子十分相像,具有“反公地”的产权特性。
直到1995年,俄罗斯95%的商用房地产仍然由地方政府拥有。其中,莫斯科国有店铺的产权结构尤其复杂,存在下面四个问题。首先,每一种产权有多个拥有者。例如,6个政府机构共享出售权,5个机构有权得到售款,3个机构有权出租店铺,5个机构有权收取租金。第二,产权的非对称拥有。有权出售的不一定有权获得售款;有权出租的不一定有权收取租金;有权决定用途的不一定有占用权。第三,拥有产权的政府机构和机构中掌握决策权及实际控制权的官僚利益不一致,产生“委托一代理人”问题。第四,占用者一般无权将店铺转租。支离破碎的产权结构就像是一篓螃蟹你夹住我的后脚、我钳住你的前腿,谁也动弹不得。莫斯科的沿街店铺有许多拥有者,他们都拥有阻止他人“开门”的“钥匙”,但谁都无法自己“开锁进门”,正好符合“反公地”的定义。
很明显,“反公地”的产权不是虚置、不明晰的产权,而是支离破碎的产权。“公地悲剧”可以靠明确产权来解决,而“反公地悲剧”则需要以整合产权来化解。那么,私人企业家有能力运用市场的力量对产权进行整合吗?从莫斯科沿街店铺的产权结构可以看出,做小买卖的生意人要在众多政府机构的“迷宫”中找出所有关键人物进行谈判.向他们购买产权,并且确保交易合同能得到顺利实施,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交易成本极高的事情。
对比之下,在莫斯科街边摆个金属箱销售摊子反而容易得多。先给消防局、供电局、城市建筑管理局等单位的主管送礼,得到他们的批准后再买通审批营业执照的工商管理官员,贿赂税务官员,向黑手党交保护费,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当然,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叫卡拉莫夫的摊主这样说:“摊子设起来以后你还要继续行贿,不然他们会把它封了。黑手党是最容易对付的,他们不会要价太高,要多少拿多少,不会多拿。最难的是行贿,你送钱得送对人,不然白送。”卡拉莫夫的做法是在政府办公室外连续呆几天,见到官员就送些糖果和小礼物,最后总会有好心人指点迷津,帮他找到目标对象。摆摊子有章可据,租店铺却无门可入。结果必然是金属箱子越摆越多,店铺仍然闲置街边,掉在莫斯科街道上的钞票还是捡不起来。
中国“反公地悲剧”的一个例于是福建省前副省长张遗记述的关于闽江河沙的故事。话说日本东京的水泥厂每年需进口淡水沙300万吨,而福建闽江上游的洪水每年给闽江口带来700万吨河沙,阻塞航道。把闽江河沙卖给东京水泥厂既能疏通航道又可以嫌取外汇,是捞起“掉进河里的钞票”的好事情。日本议会日中友好议员协会会长古井喜实1979年给邓小平写信,要求福建长期提供闽江口淡水河沙。邓小平批示支持,李先念也批示赞成。没想到闽江河沙是“反公地”,诸多的“产权拥有者”都想得到掉进河里的钞票。外贸局认为河沙出口属于外贸,应该归外贸局经营;交通航运部门则认为挖沙与清理航道分不开,应该由他们经营;建筑材料局又说河沙属于建筑材料,国家分工属于他们经营;还有集体所有制的闽江河沙队,说是历史上他们以挖沙谋生,国家不应与民争利。这些单位相互间不断扯皮,一拖6年,日本方面只好作罢。掉进河里的钞票最终还是没有捞起来。
对“反公地悲剧”问题,政府部门近来有较明确的认识。据报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同一企业的所有权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行使。例如,人事权和监督权掌握在企业工委和国企监事会手中,收益由财政部负责,薪酬则由劳动部审定。其结果是,每个机构都可以从某个方面向企业发号施令,但谁都不对企业经营的整体结果负责,也不可能负责。意识到产权支离破碎的弊端,十六大提出了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确保国企所有者责、权、利的统一。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的确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
诚然,在交易费用很高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有效得多。应该注意的是,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而产权有偿转让的方案则会使问题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