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 图表
![方剂学 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d76cb86d10a6f524ccbf85f9.png)
脾约证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麻子姓黄蜜要朴实。
2.4攻补兼施
24.黄龙汤★
«伤寒六书»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攻下热结
益气养血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白骨粳(泻白)草
白骨精(泻白)草。
47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胆湿热下注证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头痛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胁痛口苦,耳聋耳肿,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带下黄臭
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
胡归生龙子,芩山草朩泻。
乌龟生龙子,群山草木谢。
《伤寒论》
寒热互结之痞证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心下痞满,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泻心),三人连芩。
半夏(泻心),三人练琴。
4.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38白虎汤★
《伤寒论》
阳明气分热盛证
清热生津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养阴透热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贾母地青丹。
贾母递清丹。
祛暑剂
香薷散Z《温病条辨》
阴暑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腹痛吐泻
香薷、炒白扁豆、姜制厚朴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ca0d6b7fd5360cba1adb83.png)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表格整理
![方剂学表格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d366c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c.png)
《丹溪心法》
肝火犯胃证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黄连、吴茱萸(6:1)
(左金)茱连。
(佐金)珠联.
49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肺热喘咳证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黃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白骨粳(泻白)草
白骨精(泻白)草。
17.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肠痈初起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黄牡丹芒硝冬瓜桃。
黄牡丹芒销冬瓜桃。
大陷胸汤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泻热逐水
心下痛、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据按
甘遂、大黄、芒硝
2.2温下
1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寒积腹痛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10.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解肌清热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嗌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微洪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
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
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黑山栀、连翘、川芎、当归、白芍、白术、石膏、黄芩、桔梗、甘草
(通圣)将军石荷栀芩术草防,
芒桔川白麻归荆石姜翘。
(通神)将军石河值勤住草房,
忙借船摆妈归金石姜桥.
45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方剂学解表剂 ppt课件
![方剂学解表剂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2f4fe95022aaea998f0fd1.png)
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
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ppt课件
5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 临床应用 1.本方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本方的临床加减使用。
ppt课件
6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使用注意: • 本方为辛温解表峻剂,发汗作用强,宜于外感风
寒表实证,不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ppt课件
15
辛温解表剂
桂枝汤
• 临床应用
1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恶风、发热、 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 2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 和阴阳.”
此《伤寒论》首方,后世衍化,效方甚多, 影响极大,凡营卫失和者,均可加减应用;
• 3 临床随证加减使用。
ppt课件
16
辛温解表剂
ppt课件
28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主证:
•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汗出,或有 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舌尖红,苔薄 白或薄黄,脉浮数。
特点?
• 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ppt课件
29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君 银花、连翘 • 臣 荆芥穗? • 淡豆豉? • 薄荷 • 牛蒡子 • 佐 桔梗 • 使 甘草 • 佐 竹叶、芦根
水饮内停
ppt课件
41
解表剂小结
分类 方名
辛 桑菊饮 凉 解 表 银翘散 剂 扶正 败毒散 解表剂
功用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发散风湿 益气解表
ppt课件
表2
主治
风温初起
温病初起
体虚而感 风寒湿邪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b90a17a35ef7ba0d4a733be3.png)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上一次把总论的内容整个讨论完了,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我还是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因为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
我们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各论。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我们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里面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这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我们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都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当然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这用法部分,一些讲解的时候,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学习时候也是一个重点。
因为用法,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不是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功用,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这个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它都是一个针对的证,它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这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着作、原着,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它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这个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方剂学图表
![方剂学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77d81fcf4a7302768e9939f4.png)
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 姜嫂跪下(求饶)。
6.止嗽散
《医学心语》
风邪犯肺
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
咳嗽咽痒,微有恶 风发热,舌苔薄白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 白前、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宛(头)止嗽
证
早。(百早苑陈桔芥前)陈更借钱百万(买)止嗽 草。
1.2辛凉解表
7.银翘散★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 甘草
(温脾)附大人芒归草干 姜。
(温脾)符大人芒归炒干 姜。
2.3润下
22.济川煎★
《景岳全书》
肾虚便秘
温肾益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肠通便
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 淡苔白,脉沉迟
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 升麻、枳壳
(济川)牛当归,壳麻泽 苁蓉。
(济川)牛当归,俏马则 从容。
23.麻子仁丸,脾约丸★
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呕不止,郁郁微 烦,心下满痛,便秘 或下利,舌苔黄,脉 弦数有力
柴胡、黄苓、白芍、半夏、 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姜苓药枣夏川军,枳实
(为了)大柴胡
江琴要找夏川军,只是(为了)打豺虎
29蒿苓清胆汤
★
《重订通俗伤 寒论》
少阳湿热
证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 重,口苦膈闷,胸 胁胀疼,小便短 少,吐酸苦水,或 呕黄涎而粘,甚则
《伤寒论》
脾约证
润肠泻热, 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津不 足,大便秘结,小 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 黄、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麻子姓黄蜜要朴实。
2.4攻补兼施
24.黄龙汤★
中医《方剂学》扶正解表——再造散《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扶正解表——再造散《伤寒六书》](https://img.taocdn.com/s3/m/9a38f5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f.png)
中医《方剂学》扶正解表——再造散《伤寒六书》一、组成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原书无用量)。
二、用法水二盅,煎至一盅,温服。
三、歌括1.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发热,寒邪外解不伤阳。
3.麻附甘草汤前方去辛加炙草,无汗微热宜煎尝。
四、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五、主治阳气虚弱。
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六、方解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头痛,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
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是素体阳虚,又受风寒,阳气益馁,所以脉沉细无力,此时,若纯用辛温大剂,亦难得汗出解表,或虽得汗而阳随汗脱。
陶节庵称此为“无阳证”,并说:“庸医不识,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劫取其汗误人死者多矣。
”本方用黄芪、人参为君药,补元气,固肌表,既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
更用熟附、桂枝、细辛,助阳散寒以解表邪,是为臣药。
羌活、川芎、防风为佐药,以加强解表散寒;赤芍凉血散血,制附、桂、羌、辛之辛热温燥而不碍汗;甘草甘缓,使汗出不猛而邪尽出,是佐助而又有佐制之意。
煨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如此配伍,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相辅相成,以免顾此失彼,变生不测。
陶氏制本方,不仅配伍周密,选药尤其精细。
意在助阳发汗,故仿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却又不用发越阳气之麻黄,而用桂枝汤加羌、防、川芎,于发汗中兼和营卫。
甚至生姜亦须煨过,使其专事温胃。
赤芍用炒,使其凉血制燥而不碍汗。
这些都是精细入微之处,确是陶氏用心处,不可疏漏。
七、附方及方论1.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5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3克)、细辛二两(3克)。
中医方剂学方解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方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99da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2024/1/24
32
平熄内风剂
功效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 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2024/1/24
33
平熄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2024/1/24
24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 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 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细弱。
方剂应用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
2024/1/24
36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2024/1/24
37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01
患者症状
高热不退,手足抽搐,神昏舌绛 而干
方剂应用
02
03
治疗效果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患者服用后高热逐渐退去手足抽 搐等症状也有所缓解神志逐渐恢 复清醒
2024/1/24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 独活
2024/1/24
30
疏散外风剂
功效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喎斜,舌强不 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 不拘一经者
方剂学 图表
![方剂学 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8128d4036c85ec3a87c2c52d.png)
1.解表剂1.1辛温解表主治功用组成1.麻黄汤★《伤寒论》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论》外感风寒表虚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草与芎,汗本于阴芩地妙,分经论治此方宗。
5.小青龙汤★《伤寒论》外寒里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建奇功。
6.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疏散风寒理气和中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胎薄白,脉浮苏叶、香附、陈皮,甘草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7.止嗽散《医学心语》风邪犯肺证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辛凉解表7.银翘散★《温病条辨》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温病条辨》风温初起,肺气失宣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防风通圣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疏风解表邪热通便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薄荷、防风、荆芥、麻黄、石膏、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白术、生姜、甘草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骁。
方剂学图表式总结
![方剂学图表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356b34a76e58fafab003fd.png)
证,热结
胀满,苔黄厚干或
大笑之后。
旁流,里
焦黑,燥裂,脉沉
热实证之
有力
热厥痉病
小承气汤
阳明腑实
健脾消食,
大便不通,谵语潮
大黄、厚朴、枳实
(小承气)朴黄实。
?伤寒论?
证“痞满○
清热驱虫。
热,脘腹痞满;或
(小城砌)破黄石。
实”
痢疾初起,腹中胀
痛,里急后重,老
黄舌,滑疾脉
调味承气汤
阳明腑实
健脾消食,
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
?伤寒论?
下腹痛
缓急止痛
太阴,腹满时痛者
生姜、大枣
消)。
3.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
发汗祛湿,
恶寒发热头痛无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
防芷芩芎草地苍,
★
湿邪,兼
兼清里热
汗肢体酸楚疼痛
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细饮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有里热证
口苦微渴
甘草
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饮九味羌活汤。
三军。
不足证
倦少气,舌苔焦
桔梗
(黄龙)结骁人,食鬼破
黄,脉虚
三军。
三:生姜、大枣、甘草。
军:大黄
新加黄龙汤
热结里实
泄热通便,
大便秘结,神倦少
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大
人麦海归芒,姜草地玄
《温病条辨》
气阴不足
滋阴益气
气,口干咽燥,唇
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
黄
证
裂舌焦,苔焦黄或
海参姜汁。
人卖海龟忙,将草地闲
焦黑燥裂。
行气活血
口干渴,腹痛重,
中医方剂学解表剂
![中医方剂学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7a4c26e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5.png)
解
分述·辛温解表
表
剂
桂枝汤
(《伤寒论》)
解
辛温解表·桂枝汤
表
剂
组 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3g) 方 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趣味速记: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解
辛温解表·桂枝汤
解
辛温解表·桂枝汤
表
剂
使用注意:
a. 微火煮取;药后啜热稀粥以助酿汗; 温覆以助汗出
b. 桂、芍用量相等
(桂、芍1:1,意在平调营卫或平调阴阳)
c.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而无汗烦躁者,以及 温病初起或中焦湿热禁用;
d. 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解
辛温解表·桂枝汤
表
剂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
为何还用桂枝汤发汗?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宜服之。
趣味速记: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解
辛温解表·麻黄汤
表
剂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风寒重证)
解
辛温解表·麻黄汤
表
剂
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 太
寒阳
表 实
伤 寒 )
证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 头身疼痛,脉紧
概述·使用注意
表
剂
(1)表里同病者, 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不宜久煎; (3)温覆;全身微汗出为佳; (4)温服,避风寒; (5)表邪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
(整理)方剂学中药方详解表格
![(整理)方剂学中药方详解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f6933a28a8956bec0975e3d0.png)
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风热袭肺,风寒郁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正气虚弱(气虚)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解
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轻散透表,除上焦邪;
臣: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赤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
枳壳—行气消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方歌
十栆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
水肿腹胀用无差。
黄龙汤枳朴硝黄,
参归甘桔栆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
攻补兼施效力强。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佐: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和中调药。
君:白术—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
臣:白芍—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缓急止痛;
佐:陈皮—芳香化湿以醒脾;行气和胃;
臣:杏仁—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养阴以助润下;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佐:大黄—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
枳实—下气破气,行滞消胀,
厚朴—助黄、麻以降泄通便。
使(兼):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君: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君)白芍——敛营养阴。
调和营卫(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
(佐使)[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
(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甘草——调和诸药。
(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止嗽散紫菀,百部——苦、温润入肺理肺化痰止咳君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臣桔梗宣肺止咳一宣一降止咳化痰荆芥──祛风解表佐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使1.2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君)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桔梗——宣肺利咽;(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配伍特点]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君)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
(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1.3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
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孕妇慎用。
2.1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佐)[备注]①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2.2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
[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
2.3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
(君)大黄——通便泄热;(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佐)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①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②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当归——养血润肠;(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佐)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2.4逐水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①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
②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2.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
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
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
[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
3.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
(臣)芍药-缓急止痛。
(佐)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
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
3.2调和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臣)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
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
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
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
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
痛泻要方[方解]白术——健脾燥湿。
白芍——柔肝缓急。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散肝舒脾。
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
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
4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