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语文杨浦区(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社科类现代文汇总(含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社科类现代文汇总(含答案)

奉贤区: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

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尤其学术类图书,长期由引进唱主角,且编校粗糙,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

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

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

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

_____,“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版权输出数量与品种都有所增加,输出与引进比也进一步缩小。

特别是2005年以来,每年参加全球书展书市,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

_____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地区还不广泛,如2010年版权输出总量的一半是对港台和韩国,_____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即使有,也多以知识大全与历史集成的方式呈现,不仅解读表面,线条尤其粗浅,显见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

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无奈其不说明资料来源,或索引不全,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

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摄影和绘画都是通过平面描绘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

它们解脱了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压缩为平面来表现,作用于欣赏者视觉感受习惯。

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因而能唤起欣赏者相似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造成超越对象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艺术意蕴,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收到了无限的效果。

②摄影和绘画要在生活的长河连续不断流动的时空过程中,捕捉带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摄影和绘画可以把彼此交错的事物、多形体的各式形态、流动变幻的动作、人的内心情绪和五色纷呈的风光,通过色彩、线条、影调,在一张平面图上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

摄影和绘画作品的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使得人们能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目了然地接受下来。

③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摄影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绘画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颜料、画笔和画布(纸),科技含量低。

画家的画笔没有直接成像的能力。

照相机可以将形象直接摄取下来,而不必经过描绘阶段,原因在于摄影有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作为支撑,而绘画却没有,这样就造成了摄影家与画家在技术内涵上的分别。

画家的技术是一种“手艺”,而摄影家的技术则是掌握、控制照相机和暗室处理技术的能力。

摄影对设备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摄影对设备的依赖,归根到底是对科技的依赖,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和艺术成功综合的结合。

④一般而言,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视觉形象。

但从物理本质上看,绘画上的“光”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颜料构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现出来的“光的幻觉”;摄影的光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学、化学感应所造成的影调和色彩”。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调研试题沪教版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调研试题沪教版

杨浦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1)一种新的、重要的传媒,往往会给旧的文化秩序带来强烈的冲击,迫使其转变观念或改变运行轨道。

如印刷术发明后宗教书籍的大量发行打破了贵族和传教士对宗教及其他知识的垄断,教会的“知识权威”逐渐崩溃,旧有的文化等级秩序就此被扭转。

(2)而今天,互联网上的一些迹象,可能导致一些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事物的变迁。

首先,印刷时代深入人心的“作者”概念将会发生异变,甚至完全消失。

远古时代许多口语作品,如《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等,都没有明确的作者,他们来源于民间多人创作,在一代代远古人群的口口相传中经过多次增删润色而形成经典。

现代“作者”概念是在书面文化出现之后,作为个体的作者可能被确凿查考并且其著作权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形成的。

但这一现象有可能在将来受到挑战,因为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影像制作程序等的媒介技术,将导致新一轮的“集体创作”现象出现。

如:网民使用软件修改、增删某张有趣的图片,经多次转发和反复改绘后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络作品。

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复现了远古时代初民们歌咏史诗的情景:每个讲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在一次次重述中为史诗增添自己的精彩构思,而他们的名字则散落在漫长反复的流转迁徙中。

(3)对“作者”观念形成更极端挑战的将是“电脑游戏”或“程序创作”。

随着大型计算机和高级程序软件的开发,电脑将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精密的任务,甚至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如果一部电影是某个程序依据过去的成千上万个文学故事、电影故事的元素重新组合编织而成,它的作者是谁呢?电脑、程序员,还是所有艺术先辈?(4)还有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随着游戏画面像素的提升和故事情节的复杂精致,使得高端游戏越来越接近电影故事片。

于是“电影游戏”、“互动式电影”的跨门类产品便诞生并迅速增值起来。

2014年语文高考考前调研卷(杨浦三模)

2014年语文高考考前调研卷(杨浦三模)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高考前调研卷)........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一.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①为什么西方人的建筑以石头为主,中国人却偏爱木制的材料呢?是不是因为欧洲山石过.......................................多而中国盛产木材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资料显示,古希腊“最早的神庙是用木头和泥石.........................................在石地基上建成的。

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较为奢华和耐久的石头,开始被选作建筑材料........................”.。

.与之相反,“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黄土高原上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从.........................................未存在过森林”。

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建筑大师之所以对木头与石头有着不同的偏好,不.........................................能归因与地理资源上的差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不同地域的民簇在建筑材料上最.........................................终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呢?这或许与东西方建筑不同的........................___________...........有关。

...②在西方,大凡经典的建筑都不是俗人的居住场所,而是神灵的栖息之地。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2014年杨浦区一模 语文参考答案

2014年杨浦区一模 语文参考答案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参考答案(杨浦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1.横向(2分)(其他全部算错)2.D(2分)3.特殊含义。

表明风俗和信仰背后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2分)(特殊含义1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1分)4.风俗是融化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的生命元素,成为独特的生命标志。

(2分)(主语风俗1分,生命元素、基因、生命标志1分,如果回答人受到风俗的影响1分)5.B(3分)6.文化因素的两方面①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②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

例如端午节,本身是古代人民祛病防疫的需要,因此有喝雄黄酒,挂艾草的习俗,后来又和纪念屈原爱国投江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将习俗中包粽子与尊敬爱国者这一价值联系起来,颇具深意。

(又如春节,与趋避兽类有关,因此贴大红字、放震天响的鞭炮都为了驱兽,但又与后世的喜庆、除旧迎新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中国人特有文化特征等。

(4分)(必须在这4个节日中选,否则全扣,对应风俗2分,文化因素扣住纵向横向谈,一方面1分)7.人建屋,还想着燕,为下文人燕和谐作铺垫。

(2分)(铺垫给1分,下文的人燕和谐的内容1分)8.与自然和谐。

(2分)(人和动物、鸟兽、燕子、鸟类和平共处)9.通过两个燕巢的比较,突出自己对家乡旧燕的怀念,对家乡人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怀念;同时也反衬出对现代化带来的人与自然隔膜的深深失落与思考。

(3分)(比较、对比1分,家乡和谐相处1分,后面城市里的隔膜1分)10.A、E(6分)11.以诗结尾渲染气氛,深化主旨。

不仅传达出对家乡风物的浓浓眷恋,也包含游子无法回归的感伤,还有对人们无法重回人与自然和谐境界进行反思。

以诗结文还使文章抒情意味更浓,余韵回环不尽。

(3分)(形式上1分,引用诗句,诗意,增添文章韵味,文章的主旨2分,怀念眷恋感伤1分,反思现代社会人和动物的关系1分)12.①原来的,少年时祖屋中年年见到的情景。

(本来的)②对原有的人燕和谐关系的怀念。

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含答案)

杨浦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政治试卷2014年1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一、单项选择题(共90分,每题3分。

每题只能选一个选项)1.2013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高检院党组会议,会议强调要始终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和推进,立足检察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人民检察院的专门职能是A. 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等事宜B.解决民事、经济和行政纠纷C.从事法律监督,保证国家法律统一实施 D.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全国假日办于2013年10月和11月先后两次就2014年节假日安排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假日办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A.决策的形式化B.决策的民主化C.决策的传统化D.决策的智能化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以下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③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④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公民通过选出的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的重要任务。

这种参与属于A.直接参加选举B.间接参与民主决策C.直接参与民主决策D.间接参与民主监督5.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由“微博”发起监督,由主流媒体扩展报道,由纪检部门跟进履职的监督,使“表哥”、“房叔”们纷纷落马。

这说明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B.人民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充分行使是权利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C. 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的根本渠道D. 发挥网络的作用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决定性因素6.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领导、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提高了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了民族团结。

杨浦区14学年第一学期一模考参考答案

杨浦区14学年第一学期一模考参考答案

杨浦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015年1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2分,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题号B A D BC A C A B A B C C 答案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题号B D BCD A A B A C B C B 答案题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号B C D B CABD ABCD CABD ABDC BACD答案(注明:31——35题每小题3分。

每选项的分值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日本史学家眼中的中国历史(11分)(1)作者认为隋唐较好地解决了胡族与汉族的问题,建立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换发出无尽的活力。

(2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友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2分)(2)特点:隋唐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分)A指日本;(2分)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并将大量的文献典籍传到日本;(1分)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1分)而且对对宗教、文学、历法、艺术、儒学、建筑,服装饮食和风俗文化以及各类生产技术,加以吸收融合(1分)(此外如答出“东亚文化圈”“丝绸之路”的贸易等可也可赋分,最多3分)37. 欧洲人视野中的世界(12分)(1)B.(1分)(2)从A到B可以看出:世界的形状从三叶状变成了球状,大陆板块在欧亚非三大陆基础上增加美洲;世界的中心从欧亚非交汇处转向以大西洋为中心;海岸线由平滑转向更加曲折清晰;能绘制出的岛屿更多;开始用经纬度来划分世界区域等。

(任意3条6分,其它答案若有合理之处酌情赋分)(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并通过环球航行对世界面貌获得了更多的认识。

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杨浦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4年1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5分)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

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

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

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

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

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成为,成为。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

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

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

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

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

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

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年级联考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的时代,。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上海市杨浦区2014年高考一模语文卷作文分析

上海市杨浦区2014年高考一模语文卷作文分析

2014年杨浦区一模作文题解析昂立智立方杨浦校区张亮亮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

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

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些话题。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本次杨浦的作文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第一句话就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点:儒家的奋进和道家的淡泊。

第二句话交待了这两点传统在过去的影响。

第三句话说明了现代人如何对待文化传统。

一、理解第一句话不难,立意可以参照2013年长宁、嘉定区联考二模作文材料: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

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可以选择其一深入去探讨,也可以论述其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选取具体的角度。

而这句话应该是很多同学都会关注的点,可以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但想出类拔萃就比较困难了,需要有深刻新颖的观点或角度。

这里笔者给出几个论点和相关素材以供参考。

观点1:顺应天性,二者兼具,而符合动静之理,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素材: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

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

(《许氏吴兴溪亭记》)观点2:看淡放下的心态并非不积极进取,而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体认。

素材: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

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怎样读中国书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

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

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

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

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

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

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

西方书也是一样。

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

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

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浦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4年1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5分)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

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

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

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

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

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成为,成为。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

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

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

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

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

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

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去征服自然。

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

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一支萌芽。

⑤从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

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

这种特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

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因此而形成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就发生了民俗文化的整合。

⑥世界上万千的风俗与信仰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产生并长期联系而成。

大量的民俗文化事象,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触摸到的具体的实物,同时,它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

可以说,风俗和信仰是划归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层面的。

它之所以能够古今贯通,因为它既是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际生活的积累,也有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积淀。

基于这种积淀在人们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势,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沿袭这条步履艰难的轨迹行进。

1.在第⑤段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2分)2. 第②段空格处按序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1. 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2. 一种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同样重要的文化生命基因3. 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的自身特征A. 123B.231C. 213D.3123. 第③段中的“无形的手”加引号的理由是(2分)4. 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2分)5.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风俗产生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B. 风俗的“程式化”是因为它长期地被“整合”。

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C. 风俗产生不是一言能道之的,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

D. 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观念促成风俗贯通古今。

6. 在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文本中谈及的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两个方面,加以简述。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旧燕张中行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

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

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

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

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

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

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

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

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

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

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

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

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

幸而还有个馀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

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

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

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

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

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

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

庆幸之馀,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

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

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

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

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

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

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7.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是。

(2分)8.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是(2分)9.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

简析作者描写的用意。

(3分)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10. 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A.第②段的“说不清楚”,并非如此,是表达人们不刻意为之,是自然的生活状态。

B.第③段中着力描写鸟和人的忙碌,呈现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C.第③段中的“克己谅人”,在燕一方主要表现其不同于其它鸟类的灵异的特征。

D.现代化的生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也使燕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E.文章以燕为线索,文章脉络清晰,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F.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带来弊端。

11.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是。

(3分)12.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

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的意思。

(3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 ⑴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⑵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⑶夕阳下,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⑷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⑸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⑹吾师道也,__________。

(韩愈《师说》)⑺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__________。

(《后汉书》)(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

(8分)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1分)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

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

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