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2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 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暑期历史复习资料二:五大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
暑期历史复习资料二:五大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一、五大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通达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国民革命时期军队的政治工作: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
”这种现象表明:A.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 B.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C.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 D.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2、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2)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这一情节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3)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
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3、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返回目录
时间
中国
外国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
为显学 17 世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纪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 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郑成功收复台湾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返回目录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 年 戊戌变法
美西战争
同盟会成立 1905 年
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返回目录
解析 根据题干“1640 年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李自成‘均田免 粮’口号提出” “1848 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 发表”“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 制改革”……得出论题: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国家。根据表格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革命水平、社会变革、民族危机等方面分别阐 述。最后,总结并呼应论题,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 后于西方。
1848 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
欧洲革命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 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9 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返回目录
时间
中国
外国
美国南北战争 1861 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 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2021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
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理论阐释]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1.时间观念历史的时间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历史史事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
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事或历史现象发生某一特定时间段。
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历史史事或现象的时间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认知透视 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 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 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 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 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 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 (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 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 历史现象反映了( )
经典示例 [示例]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45亿 3.9亿 2 500万 4 700万
1970年实际产量 1.15亿 3.35亿 1 230万 1 300万
3.得出结论的前提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 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首先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 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 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 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4.理性认识的依据 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 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进而上升 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素养一 时间观念—学科核心思维
例:(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 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 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 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
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培养学生“时空 思考”的意识,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 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 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 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 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
3.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 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 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 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二、时空观念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考查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 些方式描述过去。
(2)无题不有: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 间中发生的,所以时空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 因素。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 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 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机率。
2.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1)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要引导学 生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时空架构”来
高考历史 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答案:D
返 首 页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2
2 时空描述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2017年江苏卷第9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高考命题人刘芃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8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非选择题答题情况
16
17
18
19
(1) (2)(1) (2) (3) (1)(2)
得分率 55% 21% 70% 33% 41% 55% 62% 20%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基础 时空
知识 能力 素养
时空观念
概括
基础 识记
比较
问题 解读
空间地图
识记
基础 基础 基础 特点 时空
识记 识记 识记
观念
分析
比较 分析
问题 解读
分析
观念 评述
20
30% 分析说明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问题解读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9
掌握各种历史时空尺度,包括划分 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历史 地图中的时空信息等。
基本要求
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 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
异【变化】(看数量、辨类型、晓空间布局)
4、结合所学(时代特征、历史考点)作答。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6
汪瀛:《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与阐释》 ——中学政史地,2012年第4期
例说“时空观念”在高考试题中的立意与考查
例说“时空观念”在⾼考试题中的⽴意与考查例说“时空观念”在⾼考试题中的⽴意与考查⿊龙江省安达市⾼级中学韦洪涛宫凡华2017年⾼考在满怀期待中渐⾏渐远,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观念反思和对出题⼈命题思想的揣测,以及新修订的⼤纲如何落实、新课标修订精神如何体现,历史学科素养在历史试题中如何承载。
2017年历史命题贯彻教育部考试中⼼颁布的新考试⼤纲有关规定,遵循“⼀体四层四翼”新的评价体系的要求,落实⽴德树⼈的要求,注重历史关键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再次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些⾼中历史教师反复强调,但与学⽣很难再⼀个发展区的素养观念综合考查,是历史知识、能⼒和⽅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观察、分析的观念。
掌握“时空转换观念”是学⽣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正确解答历史⾼考试题的基本途径。
笔者试图对新课标全国卷进⾏分析评价,并谈⼀谈考查时空观念试题的呈现⽅式和解决策略。
维度⼀:江⽉年年只相似,时间⼀明显史实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我师败《旧唐书·⾼祖本纪》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旧唐书·太宗本纪》⽽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静(唐朝将领)《新唐书·⾼祖本纪》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新唐书·太宗本纪》七⽉,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618年五⽉-626年⼗⼆⽉)是唐⾼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个年号。
唐朝使⽤武德这个年号⼀共8年余。
贞观(627年正⽉—649年⼗⼆⽉)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为例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时间、空间的教学呢?以下我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为例,试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定位(时空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为此我们要把罗斯福新政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去考查,即理清专题线索,领会整个专题的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罗斯福新政”这一专题的具体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突出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的重要作用。
(二)纵向考察(时空设在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突出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中的重要作用。
(三)横向考察,横切1930年代,对比罗斯福新政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把罗斯福新政放置在由点到线到面的时空中去考查,学生才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陈丽霞(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甘肃白银)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时空观念上的认识与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时空观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基本素养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的教育、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时空观的概念在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前,首先教师应对历史时空观有准确的定位。
历史时空观属于一种重要的时空观念,主要涉及时间问题和空间问题。
结合高中历史来看,在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以此为根据,并且结合历史课所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在讲解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提高个人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另外,培养历史空间观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突破难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分析的魅力所在,为学生指明自主学习的方向。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性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时空观的培养,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更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步。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动去分析历史事件,获得学习体验。
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成绩,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深刻的道理。
历史时空观能够加快学生的学习脚步,从而全面地了解历史,才能够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为国家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一)构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进度、掌握学习范围的一种有效方法。
时空观念在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运用
时空观念在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运用一、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考在“命题立意上着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查尤为突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时空观念的概念表述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从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注重史实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人类社会总是按照一定的时序向前发展演变的,特定的史实的发生总有“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历史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史实,而应建立起史实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2)注重培养观察和分析的意识。
时空观念本身其实讲的也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只是知道史实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在知道其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情况下,对史实进行观察和分析。
也就是说,学生在遇到史实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从哪些方面观察和分析。
(3)注重训练观察和分析的思维方式。
关键能力的形成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能有观察和分析的意识自然是好,如何观察和分析却是教师平时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有关时空观念的学业质量要求分析《标准》附录对每一个核心素养的水平进行了划分,不同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学业质量要求,水平1、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也就是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水平3、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也就是高考试题的要求。
本文试图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更好地理解时空观念对高考试题的要求。
(一)水平1、2的质量要求分析及其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实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
历史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的,但其本身并无特定的时间或空间表达方式。
后世历史学家在叙述史实时,往往会用某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来表达,以让世人更清楚地理解历史脉络与历史联系。
当然,这一水平的学业质量要求应该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水平,是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体现。
素养2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培养能力的途经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 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得出结论的前提 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 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 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 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 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
一、以时空观念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示例 1】(2017· 全国卷Ⅰ)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 195 年 前 164 年 前 144 年 前 106 年 郡级政区 15 郡 24 郡 68 郡、国 108 郡、国 )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命题立意]
本题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中表格按时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4.理性认识的依据 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 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 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学科#网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支撑点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素养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答案:
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指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助推考、教、学一体化——以阶段性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为例
“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助推考、教、学一体化——以阶段性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为例广东仲元中学附属学校(511400)谭方亮[摘要]高考是指挥棒,永远走在前面。
当前的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情况。
随着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思路倒逼中学历史课堂进行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历史课堂的使命和主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考、教、学一体化,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复习备考[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31-0046-03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
”据此推断,此后()A.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该题素材来源于美国学者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其记载的是1939年初,随着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国共两党力量的变化和区域的变动情况。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表1学生答题情况表参考人数282A102B6C150D24正选率8.5%该题测试情况很不理想,全校282人参考,仅24人得分,正确率为8.5%,成为全卷最难的题。
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有两个,一是“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二是“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
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这两个关键信息,直接影响到答题的正确率。
错选A项的学生只抓住了第二个关键信息,忽略了第一个关键信息。
他们一看到“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就立刻联系到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选择A项。
实际上,选择A项的学生,除了没有关注另外一个关键信息,他们还混淆了两个概念,即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一、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1.感知历史的基础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最基本素养,它是感知历史的基础,依赖它才能够把时间与空间结合,才能把古今历史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以比较,进而发现规律并形成正确的认知。
因而,时空观念素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2.培养能力的途经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得出结论的前提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
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4.理性认识的依据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考查史事的背景(1)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
高考考查特定史实与特定的时空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描述。
(2)以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为例①究竟是哪些“有利条件结合在一起”促成了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
以时空观念归纳教材相关内容:政治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原料、技术等条件。
②以时空为基础补充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民众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同时英国能源煤炭价格很便宜,引发各行各业绞尽脑汁开发可能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贤能主义的体系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基础和传承;认识地缘因素也是工业革命开始和拓展的重要原因,等等。
2.以时空为依据考查史事的进程(1)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考查史事的进程。
(2)以考查19世纪的法国为例:19世纪的法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专制与民主的复杂斗争最终以民主的险胜而告一段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后继续引领世界,产生浪漫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
法国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19世纪法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话题。
3.以时空结合考查史事的影响(1)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用时空结合来考查史实的影响。
(2)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例:①时空结合,找准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②既看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进步而艰难的历程,也看到英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包括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影响下“低速发展”。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一、以时空观念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示例1】(2017·全国卷Ⅰ)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命题立意]本题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中表格按时间顺序列出汉高帝到汉武帝,又按空间顺序列出各自在位期间郡级政区设置的数量,综合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西汉初年,汉高帝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成为分裂割据势力。
汉武帝即位后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
[答案] C二、以时空观念考查特定时间下的历史现象【示例2】(2016·上海高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命题立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史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时序性和空间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就会张冠李戴、思维混乱。
因此,掌握“时空观念”应该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学会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如公元、世纪、年代、时期等;能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能对相关事件建立时间轴,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能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解题思路]本题用时间轴的形式罗列了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发生在13-14世纪,这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B、C、D三项发生的时间明显与宋元时期不符,图中出现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火药恰在宋元时期外传,故A项正确。
[答案] A三、以时空观念考查特定空间下的历史现象【示例3】(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命题立意]本题特定的历史空间指“南京迁至北京”,体现跨区域发展的历史现象,特定的历史空间词汇“都城”立足于时空观念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解题思路]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
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其发展没有因迁都北京而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分说——三大角度突破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1.无处不在(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对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2)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无题不有(1)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所以时间、空间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因素。
(2)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
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机率。
二、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1.时序空间形成一个整体(1)历史事实可以通过时序性和空间的转换形成一个整体。
如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史实,教学中采用左图右史的方式。
把1851年1月发生的金田起义、1852年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北伐、西征及天京突围,到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潮,1856年由盛到衰转折的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些事件,逐一落实在《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上。
(2)以时序空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高潮及失败进行整理,随着时空的变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有了整体的认识。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1.纵横联系(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
2.不可分割(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①进行按时空综合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时间轴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缓和迹象出现,这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美关系从开始缓和到最终建交,历经7年多时间,说明了什么?中日建交的速度远快于中美,这又说明了什么?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老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认识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