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小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药冷知识

中医药冷知识

中医药冷知识
1. 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而且在
中国以外的很多国家也有一些类似的传统医学体系。

2.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
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方式不同,但在中医药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3. 中医药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认为健康是人体各个方面的
平衡状态,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4.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
功疗法等,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促进自愈能力。

5. 草药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同的草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6. 中医药的草药疗法中,有些药物会使用动物、矿物等非植物性材料,这些材料被称为“珍贵药材”,通常用来制作特定的中药配方。

7. 中医药也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即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病因来
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8. 中医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一些严重病症
的治疗上通常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9. 在中国,中医药是与现代医学并存的两种医学体系,许多人会在生
病时同时就医于中医师和西医师。

10.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也逐渐增加,许多国家开始重
视研究和推广中医药,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医疗体系。

有趣的中医小知识

有趣的中医小知识

有趣的中医小知识中医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宝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中医中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小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医小知识。

1. 精神与健康密不可分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的困扰、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心脏、肝脏、肺脏和肠道等器官都有直接影响。

因此,中医鼓励人们保持心态愉悦、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

2. 为什么冬季容易感冒?冬季人们容易感冒,中医认为这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发散,引起人体阳气不足,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建议在冬季保持身体温暖,增强体内阳气,帮助身体抵抗病毒。

3. 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的身体需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持健康。

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和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中医建议,成年人每晚需要睡眠6-8小时,而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

4. 饮食和健康中医讲究饮食养生。

适当的膳食可以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帮助身体健康。

中医建议,应当每天平均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证膳食多样化,以满足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5. 中药的使用中药在中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治疗各种健康问题。

但是,中药的用法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使用中药要确保药物的来源和质量,以及合理的用量和用药时间。

6.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方式。

它通过按摩人体穴道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帮助人体回复健康。

中医按摩需要有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避免过度按摩和损伤身体。

7. 保持身体的平衡中医强调身体的平衡,认为只有身体处于平衡状态,才能实现健康的状态。

因此,中医建议要注重身体的平衡,保持恰当的体重、饮食和运动习惯,遵循适度运动和休息的原则,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各种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小知识包罗万象,涵盖深入,不仅使人们从中获得健康知识,还有楷模的借鉴意义,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中医了解的不断深入,中医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中医药生活小常识

中医药生活小常识

中医药生活小常识1.牙齿变白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去除口臭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牛皮廯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

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8.牙痛绝招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9.鼻子流血怎么办当鼻子大量流血时,患者放平躺下,将鼻眼相反的手高举,穴位自动封死,血立即可止。

10.鱼刺卡喉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1.脚气小窍门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2.病后耳聋、耳鸣大蒜味猫鼻猫自尿。

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

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3.控制糖尿病新方法新鲜玉米粒一斤。

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

可以降低血糖。

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4.睡觉打呼咬牙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15.脚臭、脚出汗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

可保持七八个月。

16.癫痫(羊角疯)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

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17.口腔炎症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一、中药分类与功效
中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等功效。

动物药如鹿茸、蛇胆等,具有强筋壮骨、清热解毒等作用。

矿物药如石膏、炉甘石等,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效果。

二、经络穴位与养生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反应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各脏腑的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壮阳。

三、食疗与养生
食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

例如,苦瓜性寒味苦,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四、季节性与时令养生
中医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时令调整作息和饮食。

例如,春季宜养肝,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宜养心,多吃清淡食物;秋季宜养肺,多吃滋润食品;冬季宜养肾,多吃温热食物。

五、常见疾病与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治疗;咳嗽可用止咳橘红丸治疗;消化不良可用保和丸治疗。

六、针灸推拿与健康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治疗疾病。

针灸可调和阴阳平衡,推拿可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七、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中药煎煮前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需用文火慢炖,避免使用铁器或铝器。

服药时间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中医药中小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药中小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药中小学知识点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中医临床学等多个学科,其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小学生应该了解的。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的中小学知识点总结。

一、中医基本理论1.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之别,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都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基础,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2.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维持着平衡状态,人体的健康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3.中医强调综合观察和辨证施治。

中医注重对人体的整体观察,包括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药学1.中药是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分为药材和药物两大类,药材是指采自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原材料,药物是指通过加工制成片剂、丸剂、粉剂等剂型的中药制剂。

2.中药常用的制剂包括水煎剂、膏剂、丸剂等。

水煎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成药液,服用时口服;膏剂是将药材煮炼成膏状,外敷于患处;丸剂是将药材制成丸状,服用时口服。

3.中药常用的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剂治疗等。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方剂治疗是将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三、中医临床学1.中医四诊法是中医的重要方法之一、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肢体,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病情;问诊是向患者询问病情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病情。

2.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是针对个体的,强调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3.中医强调疾病的防治。

中医趣味知识

中医趣味知识

中医趣味知识
1. 你知道吗,中医里的穴位就像身体里的小开关,按一按就能有神奇效果!比如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马上就感觉舒服多啦?
2. 中医说的上火可有意思啦,就好像身体里起了小火苗!像吃了太多辣的东西就容易上火,嘴里长泡,这可不好受呀!
3. 中药的名字都好有趣呀,什么当归、枸杞,难道是让我们乖乖归来、眼睛明亮吗?就像枸杞泡水喝对眼睛好呢!
4. 中医的脉象就像身体给我们发的信号,浮沉迟数各有说法!医生一摸脉,哎呀,就知道你身体啥情况啦,神奇不神奇?比如脉跳得快可能就是有热呢!
5. 针灸那长长的针看着吓人,其实可厉害啦!就像小勇士在身体里作战,把病痛都赶跑!像有的人腰疼,扎几针就能缓解好多呢!
6. 中医的食疗也很绝呀,吃对食物就能调理身体!这不就是通过嘴巴给身体加油嘛!像咳嗽的时候吃点梨汤,润润肺多好呀!
7. 中医讲的气血就像身体里的能量流,气足血旺人才精神!你想想,气血不足是不是就像没油的车跑不动呀?比如脸色苍白可能就是气血不太好呢!
8. 推拿按摩可舒服啦,就像给身体做了一场放松操!工作累了去按按,浑身都轻松了呢,这感觉多棒呀!像肩膀酸,按一按就能缓解不
少!
9. 中医的五音疗法也很特别哦,听不同的音乐能治病!这不是跟听喜欢的歌心情就好一个道理嘛!比如心情烦躁听点舒缓的音乐就好多啦!
10. 中医的养生观念多重要呀,要顺应自然!就像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跳舞一样!冬天要保暖,夏天别贪凉,这样身体才健康呀,你说是不是?。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中医诊断等多种元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普遍小知识:1. 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理论、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中医师通过这些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2. 中药:中药是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提取的药物,常以中草药的形式使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症和体质开具中药处方。

3. 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经络以调整气血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通常使用细针刺入皮肤,但也包括温针、拔罐、刮痧等技术。

4. 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5. 中医诊断:中医师通常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这包括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皮肤、舌、眼睛等,以及询问病史和症状。

6. 食疗:中医药强调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医食疗是一种通过调整饮食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不同食材可以根据体质和病情进行搭配。

7. 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呼吸和身体运动来调整气的流动,促进身体平衡和健康的实践。

太极拳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气功练习。

8. 中医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时结合使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综合治疗。

一些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中药的药理研究和针灸的疼痛管理,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

这些只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中医药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医学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以充分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如果您对特定方面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有趣的中药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中药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中药科普小知识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几个有趣的中药科普小知识。

一、中药的分类
中药可以分为草本、动物性、矿物质等多种类型。

其中,草本类是中
药的主要种类,常见的如黄芪、枸杞、人参等。

动物性中药指的是从
动物体内提取的药物,比如鹿角胶、鱼胆等。

矿物质中药主要以矿物
质或矿物质制剂为主,比如雄黄、石膏等。

二、中药的制作方法
中药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采集、干燥、加工、炮制等。

例如,炮制就是用特定的方法将中药材加热炮制,去除不必要的成分,以增强中药的功效。

三、中药配方的奥秘
中药配方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的配方,一旦比例不当,可能会影响中药的功效。

例如在配药时,有一种情况叫做“相生相克”,即某些中药的药物性质,在配药时需要注意其相克或者相生的情况。

四、中药的功效
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方面有丰富的功效,如补益强壮、补肾养血、清热解毒等。

世间有很多世界上知名疾病方剂,比如清热解毒汤、四神汤等等。

五、中药的正确使用
中药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咨询医师,注意用药方
法和服用剂量,不能随意改动或超量服用,否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
良反应。

六、中药注射剂
中草药注射剂是中药应用中的一种新技术,它将高浓度、高功效的中
草药原液转化为无菌化、安全的注射制剂。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
传输药理成分,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就是有趣的中药科普小知识,我们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有趣而重要的
内容。

100个中医冷门小知识

100个中医冷门小知识

100个中医小知识以下积攒了100个中医小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的传统精华:1. 中药材辨别技巧:辨色、闻香、尝味、观形,四法结合,精准辨识药材真伪。

2. 五行与中医理论:五行影响脏腑,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调理需顺应自然。

3. 穴位按摩益处: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舒缓疼痛,促进新陈代谢。

4. 中药煎煮秘诀:火候、水量、时间,三者恰到好处,药效倍增。

5. 食疗调理建议:食物亦有药性,因病施食,以食养身,疗效显著。

6. 拔罐治疗原理:通过负压作用,排出体内湿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7. 针灸调理身体:细针轻刺,调和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8. 中医药膳搭配:药食同源,合理搭配,增强药效,美味又健康。

9. 中医药膏效用:渗透力强,药效持久,用于皮肤问题,直达病灶。

10. 中医按摩禁忌:孕妇腰腹部、术后伤口处、骨折处等,需谨慎按摩,以防不测。

11. 中医对时辰的理解:中医注重时辰与健康的联系,如子时养胆、寅时养肺,顺应时辰养生,事半功倍。

12. 舌诊的重要性:舌为心之苗,观察舌苔、舌质可判断脏腑病变,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13. 食疗的季节性:不同季节应吃不同的食物,以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14. 中医的体质分类:中医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调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15. 推拿与正骨:中医推拿可舒筋活络,正骨则能调整骨骼结构,两者结合,可治疗多种筋骨疾病。

16. 中医对情绪的认识: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保持情绪稳定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17. 中医养颜秘诀:内在调理是关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是养颜的基础。

18. 中医与瑜伽的结合:中医的气功、太极与瑜伽的呼吸、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结合可提升身心健康。

19. 中医对运动的理解:中医提倡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调和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

20. 中医预防疾病策略: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锻炼、情绪调节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一、饮食篇1.早餐要吃好,吃饱,有利于提供能量和营养。

2.午餐要吃饱,但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

3.晚餐要少吃,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5.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6.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发慢性疾病。

7.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

8.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9.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有助于驱寒。

10.夏天多食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二、运动篇11.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12.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1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助于气血流通。

1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等。

15.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16.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

1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

18.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或防晒。

19.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0.避免在过于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三、睡眠篇2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3.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的思维活动。

24.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

25.睡前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

26.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光线刺激影响睡眠。

27.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氛围。

28.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9.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安排。

30.睡眠质量不佳时,可以尝试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

四、情绪篇3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2.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等。

33.适当发泄情绪,避免积攒导致身体不适。

34.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有助于舒缓压力。

35.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化解,避免消化不良。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

基本上每个中医都要知道的100个中医药小知识以下内容,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个中医都要知道中医药小知识!1.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的是(宗气)2.“隆”与五元中的(风)元相同3.处方药名二母,调配应付(知母、贝母)4.(《黄帝内经》)不属于主要的本草典籍5.与药名有关的术语中(明天麻)属于品质类6.白果的别名是(银杏)7.低温养护法的温度为(2-10℃)8.(麻黄)属于含生物碱类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9.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损)10.目眦赤烂多属(湿热)11.脉来一息七至以上的是(疾脉)12.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是(迟脉)13.一息五至以上的是(数脉)14.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的是(六味安消散)15.潼白蒺藜调配应付(刺蒺藜、沙苑子)16.治疗肾盂肾炎,防止胃肠道反应,保留杀菌作用宜用(甘草加呋喃唑酮)17.治疗结核病,减轻肝脏损害的是(逍遥散加西药抗结核药)18.三因包括(隆,赤巴,培根)19.气血生化之源是(脾)20.五行中具有升腾特性的是(火)21.风邪的性质是(开泄)22.阳脉之海是(督脉)23.患者喉痒干咳,连声作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伴鼻塞、头痛、身热微恶寒,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燥邪伤肺)24.(通因通用)不是正治法25.(脉浮数)不属于少阳证的症状26.消谷善饥是指(多食易饥)27.健康女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10-150g/L)28.艾杂(器官)学说包括三大支配器官是指(脑、心、肝)29.王某,女,18岁。

近日气候骤冷,调摄不慎,出现恶风畏寒,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苔薄白,脉浮。

证属(风寒头痛)30.饮片的水分正常范围是(7%-13%)31.执业药师需要特别提醒患者的特殊情况是(患者购买的药品近期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32.处方对药品产地提出要求的处方药名是(怀山药)33.功效不同,不可同放于一个斗中的是(当归和独活)34.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35.地高辛与(银杏叶)联用应降低剂量36.肾功能不全慎用(雷公藤)37.主藏精的是(肾)38.主藏血的是(肝)39.主行血的是(心)40.主统血的是(脾)41.风邪具有的是(数变)42.寒邪具有的是(收引)43.火邪具有的是(上炎)44.湿邪具有的是(重浊)45.失神的表现是(大肉已脱)46.假神的表现是(本已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47.含马兜铃酸对肾有影响的是(天仙藤)48.含砷类对肾有影响的是(雄黄)49.含汞类对肾有影响的是(朱砂)50.真武汤与氢氯噻嗪合用,能(协同增效)51.香连化滞丸与呋喃唑酮合用,能(协同增效)52.解救蟾酥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3.解救雄黄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二巯丙醇)54.解救马钱子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苯巴比妥钠)55.解救乌头类药物中毒,可以注射的药物是(阿托品)5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5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流入(手阳明大肠经)58.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59.神智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失神)的表现60.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右胁胀痛)61.对阴寒亢盛为主的实寒证,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62.劳淋可以选的方是(无比山药丸)63.患者暴饮暴食之后胃痛暴作,苔白,脉紧,证属(食滞胃痛)64.血糖低于正常值,其临床意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65.不属于蒙药的传统剂型是(线剂)66.口服四神丸应用的药引是(米汤)67.处方书写龟甲应付(烫制品)68.处方书写益智仁应付(盐炙品)69.极易生虫的药材(大黄)70.容易泛油的是(丁香)71.肾功能不全慎用的是(雷公藤)72.含马钱子的中成药是(舒筋丸)73.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的中药是(川棟子)74.气滞多见(胀痛)75.瘀血多见(刺痛)76.虚证的常见症状是(隐痛)77.湿邪所致的症状是(重痛)78.需包煎的药是(车前子)79.需后下的药是(降香)80.适宜阴凉干燥的是(薄荷)81.适宜通风干燥的是(泽泻)82.易变色的饮片是(白芷)83.易失气味的饮片是(肉桂)84.宜于蛤蚧对抗贮存的是(花椒,荜澄茄)85.宜于土鳖虫对抗贮存的是(大蒜)86.宜于牡丹皮对抗贮存的是(泽泻)87.内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88.内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大活络丸)89.麻仁丸与红霉素联用,能(影响药物吸收)90.冰磺胺类药物联用,能(增加药物排泄)91.归脾汤可以治疗(心脾两虚引起不寐)92.龙胆泻肝汤可以治疗(肝郁化火引起不寐)93.朱砂安神丸可以治疗(心火炽盛引起不寐)94.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属于(风湿头痛)95.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属于(肝阳头痛)96.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脉浮紧属于(风寒头痛)97.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属于(瘀血头痛)98.三因学说指的是(隆、赤巴、培根)99.火元的属性是(轻、锐、热、腻)10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卫气)。

中医药趣味知识问答集锦(含答案)

中医药趣味知识问答集锦(含答案)

中医药趣味知识问答集锦(含答案)1.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其中,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肢体、表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2. 中药的剂型有哪些?答案: 中药的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片剂、颗粒剂等。

各种剂型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选择,以便于患者服用和治疗。

3. 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答案: 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至5000年。

早期的针灸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和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4. 中医药的预防原则是什么?答案: 中医药的预防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强调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则是在疾病发生后,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和加重;愈后防复则是疾病治愈后,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

5.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哪些?答案: 中药的配伍原则包括相须、相反、相使、相杀等。

相须是指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相反是指性能相克的药物合用,可降低或消除原有疗效;相使是指性能相互辅助的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

调和阴阳是指调整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扶正祛邪是指增强机体正气,消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则是指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中医药学历史上的两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案: 中医药学历史上的两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启蒙小知识

中医药启蒙小知识

中医药启蒙小知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容:1. 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中医药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

现代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传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精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中药的种类和功效:中药的种类繁多,功效各异。

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黄等,它们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健脾和胃等功效。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祛风散寒药、行气止痛药等,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3. 中药的应用和配伍:中药的应用和配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选用,同时还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部位、剂量等进行配伍。

在应用中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煎煮方法、服用时间等细节问题,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4. 中药的鉴别和选购:中药的鉴别和选购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不同种类的中药在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消费者在选购中药时需要注意鉴别真假优劣。

同时,中药的选购也需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5.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有许多特色和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还注重预防和保健,提倡通过饮食调理、锻炼等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这一传统医学体系,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2.诊断学: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等。

3.药物性能: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量、禁忌等。

4.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功效、性质、来源等进行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

5.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剂型、煎煮、服用方法等。

6.中药鉴定: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成分分析等。

7.中药炮制:炮制方法、作用及目的。

8.中药制剂: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制剂原理等。

9.临床应用:药物在不同疾病、证候、个体中的应用原则。

10.中医药护理:护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

11.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护、预防等。

12.中医药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等。

13.中医药学术流派:各学术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14.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药发展史、重要事件、人物等。

15.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内涵、传播、价值观等。

以上为中药一必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学习时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应用并重。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制作思维导图、梳理重点知识点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做题巩固、参加模拟考试等,有助于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科普中药小知识

科普中药小知识

科普中药小知识
中药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科普中药的小知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化学成分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药性分类、品质分类、化学分类、药形分类等。

2. 中草药与中药质量:中草药的质量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控制、成分含量等方面。

3. 中药饮品:中药还可以用于制作饮品,如泡茶、冲剂等。

中药饮品可以起到养生保健、调节身体等作用。

4. 中医药针灸:针灸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通过插入针头刺激特定的经络或穴位,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

5. 中药煎煮:中药的煎煮是一种制剂工艺,可以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煎煮的方法有水煎法、醋煎法、酒煎法等。

煎煮需要注意中药的种类、用量、时间等因素。

总之,中药是一门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医学体系,了解中药的分类、质量、应用等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

中医药知识趣味问答集锦(包含答案)

中医药知识趣味问答集锦(包含答案)

中医药知识趣味问答集锦(包含答案)中医药知识趣味问答集锦(包含答案)
1. 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是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中药的四大剂型是什么?
答案:中药的四大剂型是汤剂、丸剂、散剂和膏剂。

3.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4. 中药的煎煮方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中药的煎煮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先将药材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40分钟,取出药汁即可。

5. 中医药的“七情”指的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6. 中医药的“五味”指的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7. 中医药的“四气”指的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8. 中医药的“归经”理论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归经”理论是指药物的作用归属于人体的十二
经络系统。

9. 中医药的预防原则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预防原则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10. 中医药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药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精神调养、按摩保健等。

希望以上问答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1. 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五行相互关系密切。

2. 中药的药性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补、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病症及病机,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强调全面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望诊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及脉搏等。

闻诊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体表脉搏和按摩穴位来获取病情信息。

4.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强调养心、养肝、养脾胃等调养方法。

6.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
被研究和应用,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和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的科普知识是有限的概述,如果您有具体的问题或需深入了解,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煎药 的 水 现 在 大都 是 用 自来 水 、 井水 、泉 水 来 熬 药 , 只要 水 先放 入 水 中煎 1 — 1 分 钟 ,再 加 其他 药 同 煎。 有 的还 0 5 质清 洁均 可 自来 水 符 台 国 家 规 定 的 饮 用 标 准 , 如 果 担 心 残 余氯 的 问题 , 可将 自来 水 在 容 器 内放 置 数 小 时 再 用 来 煎 药 , 即 可 明 显 减 少 氯 的含 量 ◆ 煎 药 的 火候 及 煎 前 浸泡 火候 是 指火 力 大小 , 大 火也 称武 火 ,小 火 为 文火 。煎
“ 汁 ” 第二次 的叫 “ 汁 ” 头汁的加水 量以盖过 中 头 , 二 。 草 药 面 为 宜 ; 二 汁 的 加 水 量 可 适 当 减 少 一 些 。 对 一 些
理 。 合理 的煎 煮 , 则 可 以 充 分地 发 挥 药 物 的 作 用 。
那 么 , 面 对 一 包 包 中药 , 该 如 何 正 确 煎 煮 和 服 用 呢?一般说来,需要注 意下面几个方面 : ◆ 煎药 的 用具
要一 直 用小 火煎 熬 , 如果 一 开始 就用 大 火 。常 可 使植 物性 纱 布 包 好 , 再 放 入 药 锅 内 与 其 他 药 物 同 煎 。 中 草 药 所 含 蛋 白质 很 快 凝 固而 影 响 有 效 成 分 溶 出 一 般 植物 性 中药 的细 胞 经过 浸 泡 而胀大 , 再 用小 火 煎 药. 可使
再 煮 5 分钟 左 右 )就 够 了 ;强 壮 补 益 药 则 煎 的 时 间要 长

些。
很 多 人 习惯 以 颜 色 的 深 浅 来 决 定 煎 药 时 间 的 长短 , 认 为 把 汤 液 的 颜 色煎 到最 深 才 算煎 好 , 这 可 是 错 误 的 。 因 为 有 些 中草 药 的 颜 色可 以 越 煎越 深 , 但 实 际上 药 的 有
中药 煎 煮 不 是 简 单 地 把 药 加 些 水 煎 煮 一 下 就 算 完 效 成 分 却 早 已煎 出来 了 。 有 的 药 煎 的 时 间 太 长 。 会 造 成 事 , 这 里 面也 有 着 诸 多 的 学 问 , 如 用 具 的 选 择 、水 的取 某 些 挥 发 性 物 质 的 逸 散 和 有 效 成 分 的 破 坏 。 用 、煎 煮 的 火 候 等 , 药 物 不 同 , 讲 究 也 不 一 样 。 煎 煮

{ i






煎 , 须 待 其他 药 物 煎 煮 以后 。 停 火 前 的 5 — 1 分钟 再 0
放人 锅 中同煎 。
包煎 :粉 末 状 的 药 物 ( 滑石 ) 如 、有 黏 性 的 药物 ( 如
药 时 , 一般 未沸 腾 前用 大 火 。沸 后用 小 火 。但 有些 药 物需 车 前 子 )及 有 绒 毛 的 药 物 ( 旋 复 花 ) 应 先 将 药 物 用 如 ,

光煎 :有 些矿 物 类 ( 如石 膏 、寒 水 石 )和 贝壳 类 ( 如 牡 蛎 、石 决 明 )药 物 , 因 在水 中溶 解 度 很 小 , 故 一 般 需
须先 打碎 再人煎 。 后 下 :有 些 发 汗 药 ( 薄 荷 、荆 芥 )或 芳 香 健 胃药 如 ( 木 香 、丁 香 ) 因含 有 挥 发性 的有 效 成分 , 故 不 宜久 如 ,
维普资讯
中医药小 知识
中药 煎 服 方法
把 中药 加 水 煎成 汤 剂 服用 。 是 从 2000 多 年 前 就开 始 的 。汤 剂 是 中 医 临 床 上 应 用最 早 。 最 广 泛 的 剂 型 。通 过 煎 煮 , 能把 药物 里 的 有 效 成分 转 人 到 汤 液 里 去
较难煎 出有效 成分 的药料 如 矿物药 、 贝类 药等 。则需
煎 3次 。

绞 取药 汁
中药 汤 剂 的 质 量 与 选 用 的煎 药器 具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最 后 一 次 煎 煮 时 , 药 液 滤 出后 。 可 将 药 渣 用 双 层 纱
现在 仍 是 以 沙锅 为 好 。 因 为 沙 锅 的 材 质 稳 定 , 不 会 与 药 布 包 好 后 。 绞 取 药 渣 内剩 余 药 液 。 有 研 究 表 明 , 绞 取 药 物 成 分 发生 化 学 反 应 , 而 且 传 热 均 匀 缓 和 , 这 也 是 自古 渣 内 的药 液 可增 加 药 液 成 分 的 1 5% 一 25% 。 沿用 至今的原 因之一 。 此 外, 也可 选 用 搪 瓷 锅 、陶 瓷 锅 、不 锈 钢 锅 和 玻 璃 容器 。 但 是不 能使 用 铁 锅 、 铜 锅 ,铝 锅 等 器 具 。主 要 是 因为 这 些锅 的 化学 性 质 不 稳 定 。 在 煎 煮 药 时 能 与 药 物 中
中 药如 同烹 调 美 食 。 同 样 的 原料 , 优 秀 的 厨 师 可 以 做 出

煎 药 的次 数
美味的佳肴井使营 养搭 配最 合理 ,而技术差的厨师做 出
的 饮 食 不 仅 味 道 差 , 而 且 营 养 汤 剂 , 每 剂 一 般 需 煎 2 次 , 第一 次 的 药液 叫


中药 的服 法
般 来说 , 中药 的 服 法 是 : 将煎 煮 2 次或 3 次 的 中
药 液 体台 井, 搅 拌 均 匀 后 分为 2 — 3 份 ,分 别 于 早晚 或
的 化 学 成 分 发 生 反 应 , 如 与鞣 质 类 的 成 分 可 生 成 鞣 酸 早 中晚 服 用 。用 于 滋 补 身 体 的 补 益 中药 最 好 是 在 饭 前 服 铁 , 与 黄 酮类 成 分 可生 成 难 溶性 聚 台 物 , 与 有 机 酸 类 成 用 , 特 别 是 早 晨 空 腹 时 服 , 有 利 于 滋 补 成 分 的 吸 收 。 分 可 生 成 盐类 。这 些都 会 影 响 汤 剂 的 质 量 , 直 接 关 系到 中药 汤 剂的 临 床疗 效 ◆ ◆ 特 殊 煎服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