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度的几种测算方法

产业集聚度的几种测算方法

一 产业集聚度概念和测度方法

产业集中度的概念: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1、 集中度(Concentrion ration of industry )

行业集中度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销售额、就业人数、生产额等) 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11n i i n N i i X CR X

===∑∑

其中n CR 代表X 产业的集聚度,1n

i i X =∑代表规模最大几个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

或者生产额、就业人数等,1N

i i X =∑代表全部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者生产额、

就业人数等。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采用最常用的指标,能够形象的反应产业集聚水平。

缺点:一是集聚度的测算季节容易受到n 值选取的影响,二是忽略了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它地区的规模分布情况, 三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

2、 区位熵(Entropy index )

所谓熵, 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 ·Haggett )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11E /i i ij n n i i i i q Q q Q ===

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指标综述

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指标综述
m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1—0007—02
第一节 测度方法说明 一、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方法都可分为相对 指数和绝对指数,但相对指数的度量方法居多,绝对指数 多数情况下作用是对相对指数分析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二、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的度量结果可分为基本三 个维度:1、单个省区单个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 ,常用 的衡量方法为区位商;2、全国某行业的集聚程度(某省的 专业化程度) ,这类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学者们也重点使用 这类指标进行实证分析;3、全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地区专 业化) ,这类指标则通常由第二类指数加权计算得出。 三、 在比较各种测量方法时, 利用如下的原始变量, 代表 i 地区 j 行业的产值(职工人数)
i 1
| s ji si |
二、
j
系数与
i
c j
系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j
G - (1 - x i2 ) (1 - x i2 )(1 - H)
i
K

Eij
c j
G/(1- xi2 ) - Hi - wi2 ri (1- H)
i i1
1- wi2
i1
K
S ij
进行排序,然后才
ij
六、CR 指数、Herfindahl 指数、绝对地理集中指数: 三者计算公式分别为:

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Vol.28No.7

Jul.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7期(上)

2012年7月1

港口产业集群概述

港口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由比利时安特卫

普大学的Haezendonck E 教授正式提出,她认为港口产业集群是一系列从事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1].Haezendonck E 教授的定义没有涉及到

政府机构、

行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我国学者刘志强在综合有关学者和港口产业实际运营的基础上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大量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且相互关联的行业、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以特殊的经济区域(港口)为核心,提供整体的一站式的港口相关服务的产业群体[2].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港口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如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它是由大量的港口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的经济联系共同聚集在某一区域范围,并以此形成一个有

机的产业组织群体.一般而言,

港口产业集群主要由共生产业、依存产业和关联产业三部分组成.1.1共生产业

共生产业主要是指由于港口的存在而直接产生的行业.主要包括港口建设、港口运输、港口仓储、拖船、装卸、搬运、靠泊、理货、清洁、设备租赁、燃油和淡水添加等行业.共生产业是港口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也是形成港口产业集群的核心因素,其他产业都是围绕共生产业而存在和发展的.1.2依存产业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评价指标

体系的初步建构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ATIONAL MUSIC INDUSTRIAL BASE

赵志安■曹军军

王潇毅

摘要: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属于音乐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区的范畴,对于繁荣音乐文化产业与促进优秀音乐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近年,各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或应用接踵而来;那么,就音乐创作、传播与音乐产业的特殊性而言,构建针对音乐产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成了待开发的新课题。结合业界宏观背景、音乐产业研究的视野,提出针对该类园区的指标体系建构的“成长递进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树”体系,并且从研究过程中也总结经验,提出针对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规划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音乐产业园区;成长递进模型;音乐传播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0)04-0034-08

D01:10.15929/ki.l004-2172.2020.04.006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是音乐产业集聚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政府的文化政策为导向,由政府主导监管、产业涉及全面的音乐产业园区,旨在对我国的音乐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提升音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200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建立首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上海虹口园区,拉开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的序幕。随即,上海、成都、广东、北京和浙江等省市先后组建了5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及相应下属园区,如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广州南方广播影视传媒园区,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唱园区、平谷中国乐谷园区、天桥演艺区,成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东郊记忆园区,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萧山园区等11个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属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范畴,而后者又源于各种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启示与推动。产业集聚以及因为集聚而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乃至高效产出与文化创新则是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目的;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音乐产业繁荣发展也成为近年来推进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等顶层设计的重要指针。音乐产业伴随着这一股文创洪流,很快地壮大发展起来,产业基地的落成是项目落在实处的重要表现。但是,发展迅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与优质,也并不一定能将原本属于音乐文化的特性彰显出来。音乐产业园区的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面临着国内文化产业园区、音乐产业现状中的很多问题。具体看来,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尚显薄弱和粗放,仅有的园区各自条件差异甚大,或虽入住企业数量多,但相对统一的统计指标和口径又不健全,针对音乐人、音乐作品、音乐传播的各种激励机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报告达人】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报告达人】

个指标的性质和所处的层次不同, 其重要程度不能完全一样。 满足:
对不同的指标应赋予不同的权重, 若 w i 是评价指标 x i 的权重, 则
∑ w i = 1,其中 w i ≥0( i = 1,2,…,n)

i =1
价的结果则取决于权重 w i 。 1������ AHP 法的基本步骤
其中 n 为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个数, 当各评价指标值被确定后, 综合评
发展水平来说, 其规模、 效率、 质量和口碑是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因此要 选择能反映其客观情况的相应指标。 第四, 便于操作。 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是针对数据获得及统计方法适
用两个方面。 首先, 要求数据方便查找, 在统计年鉴上能够方便地查到相 映, 如景观设施等, 因此, 本研究对于部分指标采用德尔菲法 ( 专家打 应数据。 其次, 由于文化的很多方面并不能通过绝对的数量化指标来反
引起景观变化的因素进行评价。 生态环境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外观 面进行考核。
情况, 是政府管理成果的最直观表现, 主要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 第五, 社会效益考量。 这部分主要衡量文化产业园区除了对区域经济
牌的影响, 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 等等。
括: 对区域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对地方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 对区域品
范娟霞: 《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 2008。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小铁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致使不少地方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盲目行为,制约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该文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的一般规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从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小铁(1966——),男,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企业管理。(33001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BJY045)的阶段性成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构建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近年来,我国是政府、产业和学术界都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各级各地政府及产业界,通过产业园区开发及产业链的构建,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理论上,许多专家学者从产业集群的基本涵、发展机理、发展条件、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及支持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论文或研究报告。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鲜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力争使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框架,以避免或减少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文章标题:探讨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在当今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

工业发展中,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着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

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深入评价,并探讨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

意义。

一、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背景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

煤炭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土地集约利用

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对于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1. 固定资产投资占地面积比重

2. 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

3.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率

4.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5. 环境容量和生态效益评价

6. 社会公共利益绩效评价

以上指标体系是评价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参考,包括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综合评估。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土地的利用情况,为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

科学依据。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减缓土地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经济效益

4. 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5.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不仅关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涉及到了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大局。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改善

措施,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分办法指标名称基本分值

1亩均税收30亩均税收得分=(实缴税收/用地面积)/基准值×30,最高不超过36分。

2亩均主营业务

收入

15

亩均主营业务收入得分=(主营业务收入/用地

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

3亩均利润15亩均利润得分=(利润总额/用地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指标得分为负值时,该项得分为零。

4研发投入强度20研发投入强度得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基准值×20,最高不超过24分。

5单位能耗总产

10

单位能耗总产值得分=(总产值/综合能耗)/

基准值×10,最高不超过12分。

6环境保护10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标准得10分,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得12分,未达到控制标准得0分;水或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每有一次不正常运行扣1分,每受到一次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扣1分,最多扣10分;环保手续不完善的,直接扣10分。

合计100

加分项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

挂牌企业)

加2分。

企业同时

符合多项加分

条件的,总加

分分值不超过

10分。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加2分。

高新技术企业加2分。

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企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近2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或省

长质量奖的企业

中国质量奖加2分,省长质

量奖加1分。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

业或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

工厂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附件2

评价指标说明

(一)用地面积。以依法取得为前提、实际占用为原则,指年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用地面积=已登记用地面积+承租用地面积-出租用地面积。其中:(1)已登记用地面积:是指企业经国土资源部门登记的土地面积;(2)承租用地面积:是指企业依法租赁取得的实际用地面积,若企业租赁标准厂房或无法准确计算用地面积,则根据企业租赁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计算企业租赁的用地面积;(3)出租用地面积:是指工业企业依法将自用土地或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的用地面积;(4)经批准的项目新增土地面积在2年建设期、1年过渡期内可不计入用地面积。(由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并审核)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苏发[2011]18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0]117号)的精神,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制定本评价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产品交易市场、综合类等七大类。

二、基本原则

一是评价和导向相结合。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既注重约束、考核功能,更强调激励、导向作用,旨在引导各地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把握工作方向、调整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之路。

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力求全面反映服务业集聚区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以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力求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同时兼顾定性判断,尊重客观事实,体现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评价体系不仅采用刚性指标反映时点状况,体现年度发展水平,同时也注重变化趋势,通过反映速度的动态指标,体现发展过程和发展效益。

四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紧扣各类集聚区普遍发展要求,以共性指标为主,同时按照不同集聚区类型设计差别化指标。针对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的特殊性,设置专门指标予以考核。

三、考核方法

(一)指标体系设置

评价考核采取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等五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指标包括内部建设、集聚规模、集聚效应三大类12项,个性指标分别为3项。产品交易市场设置内部建设、市场规模、市场信誉、发展潜力等四大类15项指标。综合类集聚区只考核共性指标。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说明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效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

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产业集聚区企业进行综

合评价时所用到的一套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全面、客观、科

学地评价产业集聚区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综合实力,为相关政府

部门和企业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决策依据。下面将从不同维度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发展

1.企业数量:衡量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密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2.产业规模:衡量产业集聚区中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包括资产规模、就业规模等。

3.产业结构:分析产业集聚区中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和比例,评估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劣。

4.产业竞争力: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

包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

二、创新能力

1.研发投入: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包括研

发经费占比、人员占比等。

2.科技创新成果: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水平,包括专利数量、科研项目成果等。

3.创新合作: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科技创新伙

伴的合作程度和效果。

4.企业创新文化: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的培养

程度,包括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氛围等。

三、资源利用

1.能源效率: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包括能耗指标、环境排放等。

2.资源回收利用: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对废弃物、副产品等资源的

回收再利用程度,包括废物处理方式、资源利用率等。

3.劳动力利用效率: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劳动力利用方面的效率,包括人均产值、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分类

1. 引言

1.1 概述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

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正逐渐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

注和支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以某一行业

或领域为核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聚集现象。这些集群由于其具有区域协同效应、资源集聚效应和创新驱动

效应等优势,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结

构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结构安排。接着,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意义”部分,会详细阐述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

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然后,在“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分

类标准”部分,将探讨行业、区域和规模等三个方面的分类标准。

紧接着,在“实例分析”部分,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不同类

型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核心观点及研究成果,并提出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意义、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集群的案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集群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启示。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

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

羹 麓
论产 业集群绩效评价 指标体 系构建
以陶 瓷产 业 集群 为例
左 和 平 。杨 建 仁
( 德镇 陶 瓷学 院 ,江 西 景 德 镇 景 33 0 ) 3 4 3

要 : 当前 ,学 术界 关 于 产业 集群 绩 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研 究主 要 可 分 为 两 类 :一 是 从 产 业 集 群 绩 效 的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言
指 标 。如 杨 学 津 等 (0 0 从 效 率 、平 等 、稳 定 和 进 20 ) 步 四个 方 面 选 取 次 级评 价 指 标 ,设计 了 一 个 由 四个 一
产业 集群 不仅 构成 当今 世界 经济 的基 本空 间框
架 ,也 是 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竞 争 力 的关 键 所 在 。发 展 产 业 集 群对 区域 经 济 的发 展 至 关 重 要 。产 业 集 群 的绩 效
级指标 、十五个二级指标组成 的基础产业市场绩效评 价指标体 系 ;姜鑫等 (0 8 [ 3 1 2 0)选择工业增加值 率 、总 资产贡献率 、利润总额等 j个指标作 为产业集 群市场
绩 效 的评 价 指 标 。 () 从 产 业 集 群 的 经 济 绩 效 来 研 究 评 价 指 标 , 2
层 次 分 析 框 架 ,该 分 析 框 架 从 核 心 网 络 成 员 企 业 之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21.04.22

•【文号】国科发火〔2021〕106号

•【施行日期】2021.04.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正文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的通知

国科发火〔2021〕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技部研究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

2021年4月22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权

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

20%1.1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0.8

1.2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 1.2 1.3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1.2 1.4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 1.2 1.5当年每千万研发经费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1.2 1.6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数0.8 1.7当年新注册企业数0.8 1.8当年登记入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0.8 1.9当年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内新增在孵企业数0.8

1.10园区管委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及发展导向符合国家总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指标体系

第三章考核评价程序

第四章审核要求

第五章结果发布及应用

第六章动态管理机制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客观反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关于完善考核体系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旨在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地方和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国家级经开区的典型范例和良好品牌,同时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条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下简称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定、信息收集、类别评定、结果发布以及国家级经开区动态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表现。

第四条考核评价对象包括国务院已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和申请新设立或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第五条商务部牵头负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和结果发布。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经

开区的考核评价信息收集和初审。商务部成立专家小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审核,以保持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我国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核评价。
关键词: 软件产业集群 指标体 系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2 . F6 6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0 8)6 09 0 10 — 9 4 2 0 0 ~ 2 — 2 1
指标又由若干分指 标构成 。 分指标 可以以软件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为基 础, 采用相对指 标——软件 产业集群有关统计指标数据 一全市的百分 比 亍 来表示 , 如表 l所示 。 3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指标的评价。 . () 1 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本研究采用 德 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 定软件产业集群 发展水平评价指 标体 系中各 项 指标的相 对权重 。


指 标
分 指 标
市场集聚度 B , ( 需求条件 )
市场占有率( 销售额 , 全市销售总额 ) 。 %c m 【集聚度( 口额 / ] 全市 } 口源自文库额 ) c } I % :
隹产要 素集聚度 B R D资金集聚度( &D资金 , & R 园区总收人 ) 1 %c ( 生产要素 ) R &D活动人 员集聚度 ( &D活动人 员数 , 市 R 全 R &D活动人 员总数 ) %
介 服务机构 总数 ) %c
政府 支持 程度 B ( 政府 )
资金投入情况 ( 资金投入总额 , 全市资金 投入总 额) %c
用地 等基 础设施 支持情况 ( 新审 批建设用地 面积 , 全市新审批建设用地面积 ) .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分办法指标名称基本分值

1亩均税收30亩均税收得分=(实缴税收/用地面积)/基准值×30,最高不超过36分。

2亩均主营业务

收入

15

亩均主营业务收入得分=(主营业务收入/用地

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

3亩均利润15亩均利润得分=(利润总额/用地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指标得分为负值时,该项得分为零。

4研发投入强度20研发投入强度得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基准值×20,最高不超过24分。

5单位能耗总产

10

单位能耗总产值得分=(总产值/综合能耗)/

基准值×10,最高不超过12分。

6环境保护10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标准得10分,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得12分,未达到控制标准得0分;水或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每有一次不正常运行扣1分,每受到一次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扣1分,最多扣10分;环保手续不完善的,直接扣10分。

合计100

加分项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

挂牌企业)

加2分。

企业同时

符合多项加分

条件的,总加

分分值不超过

10分。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加2分。

高新技术企业加2分。

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企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近2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或省

长质量奖的企业

中国质量奖加2分,省长质

量奖加1分。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

业或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

工厂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附件2

评价指标说明

(一)用地面积。以依法取得为前提、实际占用为原则,指年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用地面积=已登记用地面积+承租用地面积-出租用地面积。其中:(1)已登记用地面积:是指企业经国土资源部门登记的土地面积;(2)承租用地面积:是指企业依法租赁取得的实际用地面积,若企业租赁标准厂房或无法准确计算用地面积,则根据企业租赁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计算企业租赁的用地面积;(3)出租用地面积:是指工业企业依法将自用土地或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的用地面积;(4)经批准的项目新增土地面积在2年建设期、1年过渡期内可不计入用地面积。(由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并审核)

(二)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的收入。以企业集团、同一法人代表或实际关联控制人的关联企业(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经管委会同意出租的非关联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可合并计算。(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三)工业总产值。指上一年度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由统计部门提供、认定)

(四)利润总额。指企业上一年度的经营成果,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上一年度实现的盈亏总额。以企业集团、同一法人代表或实际关联控制人的

关联企业(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经管委会同意出租的非关联企业的,利润总额可合并计算。(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五)税收实际贡献。指国税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与地税企业主要税费实际入库数之和。国税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增值税直接净入库税收+生产型出口企业发生的“免抵”税额;地税企业主要税费实际入库数=16项分税费净入库数,分税费净入库数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由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并审核)

(六)研发投入强度。指上一年度企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

(七)综合能耗。指上一年度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和非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费的能源,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能源,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由统计部门提供、认定)

(八)环境保护指标。包括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等情况。(由环保部门提供并

审核)

(九)加分项。包括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挂牌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的企业、近2年获得省长质量奖或中国质量奖企业、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工厂或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等加分条件。(分别由金融监管服务、统计、科技、质检、工信、水利等部门认定)

(十)其他。当年发生亡人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节能降耗或污染减排年度任务未完成的企业,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列为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分别由安监、工信、环保、工商等部门认定。已列入各级政府明确淘汰关停或化解过剩产能计划的企业,达不到《河南省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综合标准体系》(豫淘汰落后办〔2017〕12号)中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的企业,由工信部门牵头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