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本素材
【作文素材】新用化用多用妙用技巧
【作文素材】新用化用多用妙用技巧【作文素材】新用\化用\多用\妙用技巧
一、陈材新用,化腐朽为神奇
二、粗材妙用,细节出新
三、一材多用,善于变通
四、活用教材
五、【情真意切】学会一种作文法,终身受用
一、陈材新用,化腐朽为神奇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特殊)现象”,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是“他们”,不少学生都选取了城里农民工这一群体,可有一位考生却写农民工的子女,选材角度新颖,获得了该年度惟一的满分。这位考生的办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显。请看例子:
(1)我迷上了电脑——奶奶迷上了电脑(人物特殊化)
(2)学校里响起了歌声——村头广场响起了歌声。(地点特殊化)
(3)县长巡视保密室——县长被挡在保密室外。(事件特殊化)
(4)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骑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二、粗材妙用,细节出新
不少考生要么感到自己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实在不能求新求异;要么有了新鲜的素材,却因为表述笼统而不能打动人心。存在这些情况怎么办?将素材的闪光点用“慢镜头”语言充分展示,动人的细节自会传递出感人的力量地。写考试失利的文章很多,但多清汤寡水,无滋无味,看下面的例子:
苏格拉底喝下绿色的毒酒;伽利略软禁在不见天日的室内细细擦拭着望远镜;居里夫人在实验室吐出一口鲜血,染红了操作台……政治打压、宗教迫害、放射性毒素侵害……科学家们不顾这些,他们坚持真
理,拖着历史的车轮向着正确的方向滚动。
这位考生没有罗列科学家们的成就,而是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场景,描述他们在困境中坚守之姿,当镜头语言在时空中横扫,我们油然而生对伟人的无限敬仰之情。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中学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课本蕴涵了各种体裁的民著精华,汲取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运用课本素材的关键,是重要学会分析、开掘和加工材料。让我们从这里打开思维的天窗,到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一、各类课本种素材的运用方法
(一)人物类素材的运用
作文中第一需要的是素材。人物素材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像李白、苏轼这样一些人生经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名人,简直是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可以以其为例的。从巫山的神女,到楚国的屈原;从垂钓中的姜子牙,到幽州台上的陈子昂;从草堂中的杜甫,到江雪中的柳宗元,……只要我们想用,都可以把它们用到高考写作中去。高明的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时有的.是概述,有的是详写;有的是单一人物的运用,有的是多个人物的综合;有的拿来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有的则是解读人物、再现情景等。
引用课本中的人物素材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熟悉历史人物,对所引用的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要有透彻的了解。
2.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引用的人物相关的契合点和关联点。我们的作文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引用的人物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暗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有关的活用技巧。
1.取其一点法
人物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运用角度多维,适用于多个文题,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要大胆取舍,不能什么都写,要根据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裁剪,选取主干,去其枝叶。此外,对所选内容要深入挖掘,定向叙述。
课本素材活用示例
(三) 弯道超越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常见用语,意思是 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 本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原来落后的车 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 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过程中的 某些变化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 充满了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 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 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篇课文中,有哪些人物的事 迹可以作为我们的写作材料?
示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 它首先是一种 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 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 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 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三根食 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 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 超人。(材料句) 霍金靠的是什么?知识—— 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 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以及知识带来的 预见性。(分析句) 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 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 句)
(1)做事情,采取温和的方式比采取粗暴强硬的 方式,更容易成功,更让人心悦诚服。 刘邦:面对项羽的四十万大军,自知不敌, 所以没有采取硬拼硬的方式,而是能屈能伸,主 动去谢罪,不惜卑躬屈膝,采取求和的方式,取 得项羽的原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2)做事情,使用正确的方式。 为动摇楚军心,张良、韩信公汉军夜唱楚歌, 楚军士兵面对汉军的四面包围,听着凄凉的家乡 歌曲,思乡厌战之情油然而生,心中的半点斗志 也随之荡然无存,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楚军残 部歼灭,夺取楚汉之争的胜利。
三招活用课本素材论文
三招活用课本素材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中学,狭小的生活圈子,繁重的学习任务,决定了这里的学生视野不开阔,社会知识、生活积累匮乏,写起文章来经常觉得无话可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笔者认为,在无法解决现有的条件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最好的办法是从课本中搜集素材,为作文服务。只是教材中的素材如此丰富,怎样提炼与运用呢?笔者经过一番实践,总结出三个简单又实用的办法。
关键词:课本素材名言事例挖掘内涵
一、直接引用名言
文章中的语言材料最适合直接引用,既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作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学习,关键在于对材料法的
积累要准确。
(一)如话题作文“磨难与成功”
“逆境出人才”,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中这些语言材料:
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这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的一句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再如话题作文“理想、志向”方面的语言材料: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一段话: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话: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写作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体裁结构三方面进行训练。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选材组材的问题。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包括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符合文体要求等,发展等级要求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作文教学想取得成功,基础等级是必须具备的,如何实现发展等级?就是依靠选材组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立意再独特,结构再新颖,没有素材同样难以成功。当然素材的积累有很多方面,如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当下的焦点、热点事件等等,但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有价值的素材来源,即教材。以下我将就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第二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具体谈一谈如何活用课本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属于古代记叙散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首先我们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划分为两类,1.为人君:郑伯、秦伯、晋侯;2.为人臣:烛之武、佚之狐、子犯。为人君的都礼贤下士,为人臣的都忠君爱国,这是共性。因此礼贤下士的人君素材就是郑伯、秦伯、晋侯,同样忠君爱国的人
臣素材就有烛之武、佚之狐、子犯。
其次从个人角度说,作为人君的郑伯正因为听取了佚之狐的进谏,面对烛之武的拒绝,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当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才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因此郑伯适用立意于下面几个角度:
第4辑:司马迁-高中语文活用课本人物素材佳作选
第4辑:司马迁
(01)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作文指导之巧用课本素材(五)
作文指导之巧用课本素材(五)
本帖最后由韩维加于 2014-5-29 21:19 编辑
课本链接
《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执著。人生坎坷,道路艰辛。如何才能战胜风雨,见到彩虹呢?我们只有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才能迸射出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2.人要有拼劲、韧劲,才能永远不倒;要有梦想,才会激情不老。面对荆棘丛生的人生,是退缩还是义无反顾,是咬咬牙还是中途易辙,是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而要有持久的毅力,梦想决不可破灭,换言之,我们可以告别多梦的童年,但决不可告别梦中的理想。
3.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唯独装不下自己。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是由他的才能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社会公心决定的。看看他做事是出于什么考虑,是考虑自己多一些还是考虑别人、国家多一些。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热爱事业和祖国,是大科学家们共同的品行。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化用课文素材,彰显风雨历练人生的真谛。文章的标题和第一段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孟鸿寿、爱迪生、袁隆平等大量的事实论据,很好地证明了论点。作者思维活跃,知识广博,所引材料对比鲜明,有力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
句式灵活,气势磅礴。本文笔泻才情,语言晓畅,句式灵活,尤其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大量引用或化用而
成的富含哲理的佳句,更为全篇锦上添花。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头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成名就。
作文指导之巧用课本素材(十六)
作文指导之巧用课本素材(十六)
第四篇佳句篇
像房屋有它的建筑材料一样,好词佳句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一篇文章就是一连串好词佳句的运用。任何一个词,一个句子,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会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只要同学们平时注重积累,就能很轻松地掌握运用。这类素材,一是取材于课本,不必在课外再花时间去记忆,只要上课专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有老师讲解,理解起来更加简单,只要我们会迁移运用,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因此,使用课本好词佳句素材,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一直是我们作文指导的理念。
2009年福州市满分作文《分享》写道: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我仿佛看见一位女词人满怀心事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好像读懂了一代亡国之君那剪不断的悔与恨。
该文段引用李清照和李煜的诗句,恰当地写到母亲的宋词情结,从而使作者感触到代代古词人的高尚节操,充分理解了“分享”的内涵。引用诗词名句,文章文学底蕴显丰厚,文采飞扬。
该怎样运用好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写出华美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具体技法:
用法一恰当引用,清水出芙蓉
清代袁枚说:“一切诗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我们引用的文字,必须是恰到好处的“活”字,不能是“死”字。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精心挑选。
请看2009年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聆听流水的歌唱》一文的文段:
面临高山的阻挡,我并不感怀忧伤,埋怨命运的不公。相反,我微笑着,弹奏出激情昂扬的乐章,生命总会有起伏。你听!是屈原在引吭高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离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边唱出了自己不屈的精神;李白抛弃功名利禄,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困难重山只能挡住我前进的道路,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不灰心不失望,一路凯歌迈向远方……
课本素材运用3:用课本事例素材写作文
课本素材运用3:用课本事例素材写作文
课本素材运用3 用课本事例素材写作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走进这面镜子,你会发现人性的丑恶与美丽,世事的艰难与坦途。这些感悟与思考,常常会给我们无数的启迪与帮助,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上拥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这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考作文中,借用历史事件来作文,就是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以显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高考复习中要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
重庆一考生
尚念得萧墙之祸因她而起——陈妫陈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柔韧坚守;《诗经》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痴心爱恋;李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之表……他们的美名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钟情。这种深情来自独爱,是一个执著的坚持,一份默默的付出,一份以生命为期限的承诺……这就是钟情,是命运花蕾绽放到极致的唯一的土壤。
唐元稹清酒桑麻篱下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既是秋色中的簇簇金盏,更是一番隐喻。喻的是“无意苦争春”的淡泊名利之心,喻的是“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之情。不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纷繁俗尘之美,而钟情于清幽菊来的自然之趣,实则是他的一种坚守,坚守一颗不被功名利禄污浊的心,坚守一份自然恬淡隐世归尘的情。
唯有源头活水来——活用课本写作素材
唯有源头活水来——活用课本写作素材
摘要:教材是专家们在中华文学宝库中挑选出的精华,师生如能利用好课本资源,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挖掘出许多经典素材,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定会增色不少,老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语文课文标题文体内容语言
一、学课文的标题
纵观高中人教版的课文题目,如《林黛玉进贾府》、《蜀道难》、《烛之武
退秦师》、《过秦论》等,大部分题目的拟定都是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或论述观
点为中心的,所以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或观点的概括。学生如注意到
这一点,就避免了将作文题目和作文内容分离的失误。更有甚者,不注意这点,
先写作文内容再拟题目,或者干脆忘拟题目,而导致失分。当然,拟题时如果在
概括观点的基础上再有些深意或加些修辞就更好了,如《祝福》、《大堰河——
我的保姆》等。其实每一单元有每一单元的文体特征,自然有每一文体拟题的侧重,讲解课文时可以分析,但针对高一学生的能力,作文拟题首先应该做到写记
叙文概括主要人物或事件、写议论文准确亮出观点,其次再要求美化题目。
二、学课文的文体特征及结构
在高中写作时,大部分学生会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中做选择。不同文
体有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有些学生的作文文体不清。针对这种现象,记叙文可
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讲解记叙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求,强
调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课下结合所讲
布置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加强印象。议论文以《劝学》为例,总分的结构、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有理有据的思路可以作为学写议论文的重点。课下让学生
课本作文素材活学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3作文素材整理汇总
必修一第1节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最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执着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自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9-议论文的材料运用 活用课本材料及一材多用
运用课内素材主要方法: 方法一:一材通用(一个材料可通用几个观点) 方法二: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 方法三:运用名言诗句,增添文章文化底蕴,加 强说服力。
二、材料的选择 如果我们把积累材料比作征兵,那么,选 择材料就是调兵。 如何调兵遣将? 围绕立意选材,选择真 实、典型的材料等。 1.选择新鲜的材料 材料鲜活,是高考作文评阅“发展等 级”的要求。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 人新事;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 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 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选择熟悉的材料,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家 乡变化,更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东西离我们很 近,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教材资源:各学 科教材中的作品、事件可入文,成为考场作文中 颇有分量的材料。比如试题素材: 现代文阅读, 可以将其转化为写作材料。其他如个人爱好: 体育、文学、影视、军事……对于这些资源,我 们如果能足够重视,并对其加强认识与感悟,我 们就能在考场作文的选材上左右逢源,从容不迫。
[片段示例] 在我国,“为官有权,恃权谋利”的世俗观念 根深蒂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求官 只为财”,一部《官场现形记》把封建社会官场的丑态 揭露得淋漓尽致。 清朝的和绅因为贪污,身首异处, 台湾的陈水扁因为腐败,而声名狼藉。现在我党的一些 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禁不住金钱、美色、人情 的诱惑,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利用手 中的权,大捞其利,群众痛恨,国法难容。原上海市委 书记陈良宇被立案查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丢了 乌纱帽,做了阶下囚。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送了 卿卿性命。尽管如此,孔繁森、任长霞似的清官仍然名 垂青史,为人称道。 奉劝那些为官不正以权谋私的领导们,不能把当 官的着眼点放在权和利上,应当依法来约束自己,去趟 山东吧,在“四知庙”前好好反省自己。 ——梁耀能《官· 法》 权·
课本素材活用(精选5篇)
课本素材活用(精选5篇)
第一篇:课本素材活用
课本素材活用
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精彩运用
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刘邦(《鸿门宴》)
适用话题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精彩运用
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3.项羽(《鸿门宴》)
适用话题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精彩运用
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适用话题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
巧用初中课本的写作素材
二、深入感悟素材,多角度思考
• 善于用理性去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多角度、多 侧面地思考,这也是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就 是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更要深入感悟素材,挖掘出 其中的精髓。 • 例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完全可以 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 面联想、思考:从邹忌窥镜的角度,可以感悟到人要善于 反省自己,要以冷静理智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赞扬;从邹忌 冒着风险讽谏的角度,可以感悟到邹忌的忠贞爱国,他以 自身经历为例委婉地劝说齐王,告诉我们在劝说别人时要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更有利于对方接纳你的意见; 从齐王纳谏的角度,可以感悟到一代君王也要有宽阔的胸 襟,要广开言路,善于接纳属下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把忠 言化做实际的行动,国家才能“不战而胜”。
• (五)总结 • 写作中并不缺少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素 材的眼睛。 • 愿同学们用慧眼发现课本中的“金素材”, 用今天学的两种方法:活用诗文名句,活 用名人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挫折之后,看他们——
• 浩瀚无垠的华夏史诗镌刻着太多历史伟人的 动人故事,而他们之所以能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正是在挫折后的奋发向上,那昂扬向上的气节, 永不会随岁月流逝。 • 破败的宫殿中,越王闭眼不语,此时的他是 满心悲伤还是壮志犹存?越国败了,自己已是那 即将赴吴为奴的人,曾经的意气风发即将被仇家 践踏侮辱。巨大挫折前的勾践,如何取舍? • 他选择了忍耐与等待。抛却自尊,卑躬屈膝, 勾践在耻辱中等待着。直到回国 ,勾践又是那个 壮志满满的越王了。卧薪尝胆,养精蓄锐,终究 战胜吴国,让那吴王夫差成为阶下囚。 • 挫折之后,看勾践卧薪尝胆,从头再来。
第2辑:李煜-活用高中语文课本人物素材
第2辑:李煜
人物介绍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课本素材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1.不幸造就天才。亡国之前的李煜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所创作的诗歌也多是靡靡之音。若如此继续下去,他的文学成就也许就到此止步。而造化弄人,李煜终于没有守住垂危的南唐。在亡国的打击下,他的词风转变为缠绵悲凉深沉大气,遂能流传千古而不朽。挫折与不幸能够击垮人,也可以造就人
2.责任与命运。李煜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子。他文辞绝佳,是个天生的词人,却唯独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不过,造化弄人,他偏偏阴差阳错地做起了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命运逼迫我们放弃去做擅长的、喜欢的,而去做我们厌恶的、不擅长的。
3.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在大宋强大的攻势下,南唐后主李煜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从此,他做了阶下囚。在大宋的都城汴梁,身在异地的李煜无时无刻不在思想自己的故国。李煜最大的眷恋是他那亡了的故国,而如李煜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
【第一篇】
(01)遇见李煜
长河落日,斜阳温热。我穿越浩渺的历史长空,降临到千年前的南国大地,缘分使然,遇见了他——后主李煜。
浅谈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作文素材
浅谈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作文素材
浅谈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作文素材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当然就包括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逐年下降,作文中素材匮乏、陈旧的现象极为普遍。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通过深挖课文素材、补充相关文本相关资料、整理课本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
关键词:利用课本作文素材
肖川先生说过:造就一个人的书卷气,提升其思想和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使之表达时用词恰当、准确,对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及想象的空间都有一定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语言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当然就包括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逐年下降,作文中素材匮乏、陈旧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业压力等原因,使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也无暇阅读,故在写作中既缺乏鲜活的生活实例,也不了解很多经典的名人事迹,使学生在写作时呈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他们的作文有的内容空洞,有的事例陈旧或不够经典,还有的为凑够字数废话连篇。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深挖课文素材,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让他们认识到课本,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高中版
第一篇名人篇
技法提炼
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下面,我们以杜甫为例。
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
2007广东考生
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
杜甫,久违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谈他。不,更确切地来说,是读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真味。
茶很苦,读得也苦。尽管衣衫槛褛,饥寒潦倒,他们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从而成就了千古史诗。
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我诧异,甚而惊悚。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
我叹息。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扬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死的妻儿吗?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
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直到冻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
姓!
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
传递的真意。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
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
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
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种永恒
的民族精神!
这篇文章开头运用夸张,提供了非常广阔
的人物背景。在针对性的引入杜甫这一历史人
物之后,非常可贵的是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泛泛而谈,而是以“苦茶”
作比,在“品荼”中“品人”。在品中体现人物的
民族精神的传递,非常有代表性。文章书写美
观,人物特点把握十分到位,真正把材料用深、
用透了。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知
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厚实,思想境界的高超,
语言的华丽,哲理思考的深邃。可以说,这样
的文章,作者无形中把它的境界提升到了精神
的高度,使得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
度。这样的文章想不得高分都难。
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
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
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
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
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高中三年,甚至高考
备考阶段,关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对其人生
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
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
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必然
会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
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
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
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
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
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
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一.中国古代名人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
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
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
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
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
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
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
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
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
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
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
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
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
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
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
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
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
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
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
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
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
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
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
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
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
“理想”、“执著”等等。
【精彩范文】
滴水藏海看屈原
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
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
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
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
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
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
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
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
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
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
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
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
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
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
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
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
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
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
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
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
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
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
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
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
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
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
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
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
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
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
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
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
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
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
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
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
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
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
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
一枝一叶一世界
名师点拨
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
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
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
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
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
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
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
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你好傻啊,屈原
2005年高考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