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本素材
活用素材 以一当十
活用素材以一当十一、一材多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为不同的主题服务。
在学完《屈原列传》一文后,笔者上了堂作文指导课。
首先布置学生思考:下面三个题目(《找准自己的位置》《心灵的选择》《出世与入世》)该如何运用“屈原”事例?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尝试这三个题目的片段写作,涌现不少佳作。
如,1.《找准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
在人生的追求中,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流芳百世的美名。
”2.《心灵的选择》:“屈原面对罢黜流放,是向恶势力屈膝低头,同流合污,保全性命,享受荣华,还是保持高洁,独善其身,宁死不屈?他的心灵如何不翻江倒海,作出艰难的抉择?”3.《出世与入世》:“屈原入世太深,只知入而不知出,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为何不学学庄子、陶渊明、苏轼,该入则入,该出则出,出入自如?”当然,一材多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1.理准确解话题含义,找准切入点。
2.观点和材料一定要扣得紧。
因此,作文素材单一并不要紧,关键是思维的多元性能否得到挖掘。
多角度挖掘素材内涵,既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再认识再挖掘,也锻炼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创作思维。
化单一为多元,化单薄为丰富,化腐朽为神奇。
二、多材一用所谓多材一用,是指同一主题用不同素材来表现。
在符合选材原则的情况下,表现同一主题,我们既可以用丰富而又不同的理性材料,也可以用充裕而又有个性特征的事项性材料。
例如表现“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主题,可以选用“侯赢为信陵君周密考虑、献计献策,助信陵君完成窃符救赵之高义大事”“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刺秦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事项性材料,也可以选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等理性材料。
不同的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主题,文章自然就笔意充盈了。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课程资源)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摘要]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于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使用。
本文立足教学一线实践,结合平时理论学习与思考,提出了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可操作性策略:转化、拈连、拓展、替代、重组、整合和生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性使用策略[正文]南宋思想家朱熹有诗句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有照本宣科之嫌,有条分缕析之弊,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细究原因,根本在于一个“死”字。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很容易将教材与教参当作“圣经”顶礼膜拜,才导致了上述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与时俱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
一、化:融会贯通悟灵魂语文教学法如果总着眼于课文本身,效果往往不佳。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内涵,同时本着让学生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的主旨,大胆将课文的阅读转化为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模拟审判、写广告词、拍摄影片、写解说词、写导游词、演课本剧等,以激活学生鲜活的思维、喷涌的情感、灵动的语言。
[案例]教《小音乐家扬科》时,受电视连续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启发,教师设计了一个“道德法庭”,组织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审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情节,理清结构,整体感知,围绕“人们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这个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并通过填写“人才推荐表”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出示“小扬科惨死”的片断,品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激发学生愤慨之情。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课文,学写诉讼状,准备“道德法庭”的审判工作。
第三课时:“道德法庭”审判活动。
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分成小组。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之李清照篇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之李清照篇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
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
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原文再现】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素材评析《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适用话题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此事例适合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却”、“专一与忘情”、“水的灵动”、“纪念”等。
【精彩范文】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2005年高考全国卷考生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题记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如何合理运用课本素材到作文里
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②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 ③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 ……
赏析成功范例:
美人之美 楚汉之争,项羽年少成名,武功盖世,刘邦 却只是一介亭长,武功平平。然而最后的结果 却出人意料:刘邦成就霸业,项羽自刎江边。 我想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美人之美”, 论才能他比不上萧何张良韩信任何一人,但他 却知道如何赞美别人的长处,让英雄为自己卖 命。反观项羽,他的自傲为他筑起了一道墙, 阻隔了所有改变的机会,这使他只有大将之才 却无帝王之风,最终无颜会见江东父老。同一 场竞争,不同的态度,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考场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 ①从各科教材中。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 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 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 处。
所以——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 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温 1、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得恰当,用得自 然,不能生搬硬套、为用而用。
馨· 2、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准角度,突出中心, 正确取舍。
提 3、注意课文素材与生活素材相结合,力 示 求典型、深刻。
课 课文素材与作文的融合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
活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若干策略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源泉,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作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一、巧变教材,分解难点,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
案例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教学: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这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处理是通过教具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都是三角形的对称轴的知识,亦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然后再用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的推理论证,最后进行性质的运用。
但是笔者发现采用该方法后,很多学生不会应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决问题,于是笔者改变策略,一开始让每个学生任意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在你所作的三角形的同一边上作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随后,找出下面三个学生的结果让大家观察和比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三个同学的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会重合呢?第三个同学所画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最后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几何推理。
这节课经过这样改动后,对“三线合一”的理解更深刻了,知道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只要知道其中一线,就可以推导出其他两线的结论,在作业中也会应用“三线合一”解决问题了。
二、灵活地处理教材,让学生学得更自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处理、驾驭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更换素材,增加编排,改变编排等方式,对教材进行有效再加工,进一步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例题的示范作用。
教材中可以运用的作文素材
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 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便
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 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灰
尘——诸如懒惰、自卑等等。而这些灰尘虽然用肉眼 不能看清,却会让我们的大脑运转不灵,直接影响我 们的前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时时反省,就像曾
子那样每日多次反省:“为人家办事情是不是尽心尽
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给我的 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
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
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 自由、个性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有些人暗自发力,以
为“留一手”,自己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 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每一个 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有他光彩夺目的一面。
三招活用课本素材
论证 观 点 ,都能 使 文章倍 增 底蕴 ,洋溢 着 文采 。 二 、巧 用课 文事 例 教 材 中 的不 少 事 例 ( 括 老 师 上 课 时 介 绍 的作 者 的事 包 例 ),都是 作 文 的好素 材 。 ( )如 话 题 作 文 “ 难 与成 功 ” “ 境 出人 才” ,可 一 磨 逆
“ 书生 意 气 ,挥 斥 方 道 。 指点 江 山 ,激 扬 文 字 ,粪 土 修 《 伶官传序 》)
当年 万 户侯 ”
2 . 李白的 《 梦游天姥吟 留别 》中的两句话 :
权 贵 ,使 我不 得开 心颜 !”
原放逐 ,乃赋 《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孙子膑 《 说难 》 《 孤愤 》; 《 》三百篇 ,大底 圣贤发 愤之所为 诗 作也 ” ,司马迁遭宫刑而成 《 史记 》。 ( 司马迁 《 报任安
兰 室 塞 窒 l 塾 三 招 活 用 课 本 素 材
陈 锐
( 湖南省衡 东二 中,湖南 衡 东
[ 摘
410 ) 24 0
要】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中学,狭小的生活 圈子,繁重的学习任务,决定 了这里的学生视野不开
阔,社 会知 识 、生活 积 累匮乏 ,写 起 文章 来 经 常 觉得 无话 可 写 ,真 是 “ 妇难 为无 米之 炊” 。为此 ,笔者 认 为 ,在 无 法解 巧 决现有 的条件的前提下 ,最重要 的是教会 学生活学活用,最好的办法是从课本中搜集素材,为作文服务。只是教材 中的素 材 如此 丰 富 ,怎 样提 炼 与运 用呢 ?笔 者 经过 一番 实践 ,总 结 出三 个 简单 又 实用 的 办法 。
“ 得广 厦千 万 间 ,大庇 天下 寒 士俱 欢颜 ,风 雨不 动 安 书 》 ) 安
课本素材之“思辨启迪”类
25素材活用1.家仇国恨与仁善大爱 (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原文再现: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议论切入点:冲破迷雾,方成仁心。
在诸多矛盾冲突面前,聂荣臻自始至终坚定如一,心中虽有对日本人残酷罪行的叹息,但对无辜百姓的爱护之心从未改变,这种仁爱超越了国界,成为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怀着这一精神的伟人心中,只有对错,没有国别之分。
运用示例:仁爱不是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明察万物是非之后的理性之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聂荣臻元帅面对两位无辜的日本小女孩,没有因为她们是敌国的孩子就草率行事。
相反,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不仅悉心照料,还安排专人将她们安全送回日本兵营,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仁爱之心。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明察是非的理性之爱。
在比赛中,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王正行将自己的备用球拍借给乌干达对手,冬奥赛场上俄乌运动员的拥抱,叙利亚以色列民间医疗和教育合作……这些镜头在命运与共的人类社会都是如此闪耀的瞬间。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而需要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事情的本质,方能冲破偏见的迷雾,伸出仁爱之手,一起向未来。
——朱卓妮下写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期,我们就从课本素材中寻找名家经典的思辨故事,为考场写作助力。
素材活用2.(庄子《五石之瓠》)原文再现: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议论切入点:更新思维,创造之始。
庄子故事中的众人,面对同一个事物“药”,有的只作不龟手之药用,有的则利用它来得到权势富贵,用的角度不同,事物发挥的效果也就不同。
第4辑:司马迁-高中语文活用课本人物素材佳作选
第4辑:司马迁(01)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
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
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
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
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
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
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想好了,我选择腐刑。
”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第6辑:苏轼-高中语文活用课本人物素材佳作选
第6辑:苏轼(01)与苏轼相遇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
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
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
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
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
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写作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体裁结构三方面进行训练。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选材组材的问题。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包括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符合文体要求等,发展等级要求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
作文教学想取得成功,基础等级是必须具备的,如何实现发展等级?就是依靠选材组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立意再独特,结构再新颖,没有素材同样难以成功。
当然素材的积累有很多方面,如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当下的焦点、热点事件等等,但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有价值的素材来源,即教材。
以下我将就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第二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具体谈一谈如何活用课本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属于古代记叙散文。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首先我们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划分为两类,1.为人君:郑伯、秦伯、晋侯;2.为人臣:烛之武、佚之狐、子犯。
为人君的都礼贤下士,为人臣的都忠君爱国,这是共性。
因此礼贤下士的人君素材就是郑伯、秦伯、晋侯,同样忠君爱国的人臣素材就有烛之武、佚之狐、子犯。
其次从个人角度说,作为人君的郑伯正因为听取了佚之狐的进谏,面对烛之武的拒绝,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当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才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因此郑伯适用立意于下面几个角度:角度一、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作文秦、晋围郑,郑伯在如此强大的两国面前感到了亡国的危机。
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其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很快和秦军达成共识,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郑伯在那危急时刻没有听取并采纳佚之狐的意见,那么也就不可能让秦国退兵,郑国的危机也就不会解除。
学以致用,活用课本素材论文
学以致用,活用课本素材摘要:语文课本中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喻理于事的寓言、童话,都是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课文中的佳词妙句、精彩片段,还应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有侧重点地从每一篇课文中挖掘出一个习作点,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习作点进行习作练习,能有效的减小作文的难度。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例进行选材,并为作文服务。
关键词:课本素材;学以致用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有畏惧、厌烦的心理,于是我在班级中做了一番问卷调查,让他们说说害怕作文的原因,结果显示:大约70%的同学表示在写作文时经常写了个开头,接着就“笔塞”了,想半天也不知道写什么;20%的同学说有构思却不知如何表达:10%的同学说能写完篇,但其中有几位同学说写出来的内容总是不够充实,语言不够优美……笔者认真研读了这份调查报告后,得出学生害怕写作文最大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写什么。
确实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有大部分学生尚未成为“巧妇”,因此让学生“有什么”可写是解决写作文难的关键,那“有什么”从何而来,当然同学的生活体验、阅读感悟均可作为选择的源头,但由于初中生生活体验不是太多,而且许多初中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读教科书,况且大部分同学的阅读面尚不是很广,而且在十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许多语文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多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
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
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教考衔接活用语文课本
教考衔接:2024年高三冲刺作文素材活用语文课本古文,是历史的证明,是民族精神的凝结。
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古文中熠熠生辉,虽经历万世仍璀璨夺目,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君子修身,以御于家邦,蕴含着儒家思想中推己及人、家国一体的观念。
【一】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切入点一:专注行之,方有从容自如的底气。
蚯蚓无手无脚,只凭身体蠕动,却能在厚厚的土层中穿梭自如,这与它专注的特性紧密相关。
人生又何尝不像厚厚的土层,处处都是艰难险阻,但如何才能自如生活,诗意栖居,需要力量,需要底气。
这种力量和底气来自排除万难、一心一意的专注。
从这一点来看,蚯蚓倒是我们的老师了。
运用示例:学习做事,贵在专注。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骆志荣进入造纸行业便一头扎进造纸技术原理的研究学习,全身心投入科研和生产一线,三十年如一日,终于从一知半解蜕变成基础扎实的领先者,拥有了技术创新的底气,还带动了更多青年工人在岗位成才。
如此看来,先天条件与成败之间并无绝对联系,若心志专一,即使像无手无脚的蚯蚓也能食埃土、饮黄泉,生活无忧。
切入点二:点滴积累成就大飞跃。
土层何其厚,何其固,蚯蚓何其小,何其柔,然而这一大一小的对峙却呈现出融合与疏通之美。
小小的蚯蚓凭借点滴的「钻研」在厚土中畅通无阻,就如滴水穿石般,在日复一日的倔强与坚持中敲出自己的通天大道。
运用示例:在面对险山绝境时,多数人都叹息而弃之,未能有幸窥见山后胜景。
而有些人面对险阻就如荀子笔下之蚓,不惧艰苦,仍坚持不懈,最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实现心中所愿。
低等动物尚且通过自身一点一滴的坚持来克服先天不足,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更何况人呢?足球少年何忆义,幼时因疾病失去左腿,却从未熄灭对足球的热爱,经过日复一日专注的训练,如今已能拄双拐飞奔射门,并成为一名专业田径运动员。
第2辑:李煜-活用高中语文课本人物素材
第2辑:李煜人物介绍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课本素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1.不幸造就天才。
亡国之前的李煜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所创作的诗歌也多是靡靡之音。
若如此继续下去,他的文学成就也许就到此止步。
而造化弄人,李煜终于没有守住垂危的南唐。
在亡国的打击下,他的词风转变为缠绵悲凉深沉大气,遂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挫折与不幸能够击垮人,也可以造就人2.责任与命运。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子。
他文辞绝佳,是个天生的词人,却唯独没有做皇帝的想法。
不过,造化弄人,他偏偏阴差阳错地做起了皇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命运逼迫我们放弃去做擅长的、喜欢的,而去做我们厌恶的、不擅长的。
3.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
在大宋强大的攻势下,南唐后主李煜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
从此,他做了阶下囚。
在大宋的都城汴梁,身在异地的李煜无时无刻不在思想自己的故国。
李煜最大的眷恋是他那亡了的故国,而如李煜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
【第一篇】(01)遇见李煜长河落日,斜阳温热。
我穿越浩渺的历史长空,降临到千年前的南国大地,缘分使然,遇见了他——后主李煜。
初遇他时,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早晨。
他正倚栏而立,倔强清瘦的模样就不置可否的印在我心上。
他正望着一池新绿出神,阳光姣好得恰到好处,柔柔地泻在那张如凝脂的面容上,隐隐泛光。
雨后空气被滤洗的很清爽,嗅不到一丝尘埃的痕迹。
屏息凝神,还可听到花开的声音。
唯有源头活水来——活用课本写作素材
唯有源头活水来——活用课本写作素材摘要:教材是专家们在中华文学宝库中挑选出的精华,师生如能利用好课本资源,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挖掘出许多经典素材,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定会增色不少,老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语文课文标题文体内容语言一、学课文的标题纵观高中人教版的课文题目,如《林黛玉进贾府》、《蜀道难》、《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等,大部分题目的拟定都是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或论述观点为中心的,所以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或观点的概括。
学生如注意到这一点,就避免了将作文题目和作文内容分离的失误。
更有甚者,不注意这点,先写作文内容再拟题目,或者干脆忘拟题目,而导致失分。
当然,拟题时如果在概括观点的基础上再有些深意或加些修辞就更好了,如《祝福》、《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其实每一单元有每一单元的文体特征,自然有每一文体拟题的侧重,讲解课文时可以分析,但针对高一学生的能力,作文拟题首先应该做到写记叙文概括主要人物或事件、写议论文准确亮出观点,其次再要求美化题目。
二、学课文的文体特征及结构在高中写作时,大部分学生会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中做选择。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有些学生的作文文体不清。
针对这种现象,记叙文可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讲解记叙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求,强调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下结合所讲布置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加强印象。
议论文以《劝学》为例,总分的结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有理有据的思路可以作为学写议论文的重点。
课下让学生摹写议论文的结构,此外再强调观点和论据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利用课文,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1.巧妙借用课文内容,增强作文的思想内涵。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事迹,比如苏武、苏轼、史铁生等。
(2)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熟记并理解他们的名篇名句(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精思活用课本素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 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
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 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
1毛泽东 2张衡 3韩愈 4白居易 5王安石 6沈从文 7莎士比亚 8林肯 (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 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 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 他。消息传来,举国哀悼。 【角度点拨】①人类前行的历史往往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②为民而劳心者才能活在人民心中) 9马丁· 路德· 金 10霍金
0.shtml
启示启发(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1、一个素材可以用于多个中心 2、熟悉却独见 典型而新鲜 3、选择事例最为紧扣中心的细节和精 神实质来写
素材积累建议
1、熟练掌握5个课本素材,多角度挖掘, 深层次把握。 2、写作训练中有意识的运用素材和方 法。 3、写作时应预想多个素材,选择理解 最透和最合乎中心的详写。
积累分析素材演练
回忆《鸿门宴》,多角 度把握,多元化解读,得出 多个主题。
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 樊哙—项庄,曹无伤—项伯
可被论证的论点:
团结者胜,分裂者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知人、用人,用好人才。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优柔寡断不能成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抓住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大与小都可以 互相转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随机应变,虚心求教,能伸能屈
学以致用;活用课本素材
关键词 : 课 本 素 材 ;学 以致 用
提起作 文, 大多数 学生 就会 有畏惧 、 厌 烦 的心 理 , 于 是 我 在 班 级 中做 了一 番 问卷 调 查 , 让他们 说说害 怕作文 的原因 , 结 果 显示 : 大约 7 O 的 同学 表 示 在 写作 文 时 经 常 写 了 个 开 头 , 接 着 就
情节 、 人 物 形 象 出发 写 感 悟 。笔 者 经 常 展 示 一 些 同 学 活 用 课 本 内容 的优 秀 片断 , 让 学 生 从 学 生 实 际 的 练笔 中学 会 更 好 地 活 用 。 展示李 美 兰 同学 活 用 《 背影》 的 作 文 片 断 一一 父 爱 如 山 ! “ 伟 岸 的 高 山” 永远 只有 寡言 的肃 穆 , 于是 l 临行 送 别 也 只 剩 寥 寥 数 语 的 叮 咛 。他 的 爱 是 语 言 所 不 能 表 达 的 , 于 是 他 穿 过 铁 道 爬 上 目台为 儿 买 橘 的艰 难 才 不 曾令 他 却 步 。有 人 说 , 他 的 背 影 实 在不 怎么雅 观 , 但 我说 , 他 的 背 影 是 只 得 动 容 的美 , 因 为 那 是 高 山般 深 沉 的爱 , 情 深 意 长 的款 款 慈 爱 是 一 个 2 0岁 的 大 男 孩 晶 莹 泪 光 中 唯美 的幸 福 ! 展 示 郑 碧 兰 同 学 在 考 场 得 高 分 的考 场 作 文 的精 彩 片 断 —— 是 什么使苏 轼仕 途 受挫 却仍 期 待“ 为 报倾 城 随 太守 , 亲 射 虎, 看孙郎” , ~ 蓑 烟 雨 平 生任 , 踏雪飞鸿 ? 是什么使愚公面 对巍 巍高 山却仍 坚守 移 山的决心 , 纵 然 遭 智 叟挖苦嘲笑也毫不动摇 ? 夸父逐 l e t 却 消 失 在 紫 色 的暮 霭 中 却 仍 无 怨 无 悔 , 只 让 庞 大 的 身 躯 在 倒 下 的 时候 , 丢弃的杖化为 那一片桃林 , 昭示 着 如 太 阳 般 不 灭 的精 神 , 又是为何? 是信念 , 是纵使风雨兼程也仍执着 坚守 的信念 , 是 纵 使 荆 棘 丛 生 也 要 披 荆 斩 棘 的 信念 。 或许人 生总是充满 了无 可避免 的重 重风 雨 , 但 不 会 变 的 是 信念 , 只要 信念 在 , 便 可 在 风 雨 中 仍 自信 呐 喊 : “ 仰 天 大笑 出 门 去, 我 辈 岂是 蓬 蒿 人 ” , 仍 守 望 用 心 中 的 凌 云 壮 志 去 闯 出 一 片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罪、 渑池会 、 秦 灭六国 、 窃 符救 赵 、 楚 汉 战 争 等 。 这 些 材
料的存储 , 与 文 言 文 学 习有 密切 关 系 。 这类人物 、 事 件 在 文 言 文 中还 有 很 多 , 如: 孔子、 孟
郑伯、 秦伯 、 晋侯 , 同 样 忠 君 爱 国 的 人 臣 素 材 就 有 之
民族 品质 。在 文 言 文 教 学 中教 师 应 引领 学 生 分 析 、 评价
《 烛之武退秦师》 选 自《 左传》 , 属 于古代记叙散文 。
课 文 的主 要 内 容 是 : 郑国被秦 、 晋两个大 国包 围 , 危 在
旦夕. 郑 文 公 派 能 言善 辩 的 烛 之 武 前去 说 服 秦伯 。烛 之 武巧妙地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 , 向 秦 伯 分 析 了 当 时 的 形 势 .采 取 分 化 瓦解 的办 法 ,说 明 了 保 存 郑 国对 秦 有 利、 灭 掉 郑 国对 秦 不 利 的道 理 , 终 于 说 服 了 秦 伯 。 秦 伯
历 年 的高 考 满 分作 文 .都 是 材 料 丰 富 .内 容 充 实 的 。这 些 文 章 大 多都 选 取 历 史 人物 、 历 史 事件 作 为论 据 进 行论证 , 常见 的历 史人物 有 屈原 、 苏武 、 廉颇 、 蔺 相
如、 司马迁 、 王昭 君等 , 历史 事件 有卧 薪尝 胆 、 负 荆 请
角度 一 、 以“ 相 信 自 己与 听 取 别 人 的 意 见 ” 为话 题
的作 文
人物和历史事件从 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 做到触类旁通 、 举 一 反三 .这 样 就 能积 累 大 量 的 有 关 历 史 人 物 的 事 例 和 历 史 事件 , 在 写 作 时 也就 能 信 手 拈 来 。 此外. 我 们通 过 文 言 文 的教学 . 还 可 以使 学 生学 习文 章 的结构 方法 , 获得 作文 的 写作技 法 , 丰 富作 文的语 言 。 总 之 .古 代 传 记 类 散 文 教 学 和 作 文教 学相 结 合 会
巧用课本素材
巧借人物
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愿 与羊为伍。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 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实而食之”。 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永远的苏武》)
课堂练笔: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
《你想做什么》
2.化用诗词意境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 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 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 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经 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 “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
《冷香飞上语文》
课堂练笔:
请化用课本中的诗人诗词,续写下面文句:
• ——团结互助,有助于共同开创一番局面。
• 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君臣将士上下一心, 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共同对抗项羽集团, 最终取得鸿门宴的胜利。
• 项羽集团:范增主张灭刘,项伯主张保刘, 项羽犹豫不定,整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 方向,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盘散沙,最终 覆亡是可想而知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北风与太阳的故事。太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课下作业: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作 文话题:
文王拘而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转折”、“坚持”、“直面挫折、逆境” “生命的价值”、“信念”等
(3)我从鼎盛的盛唐诗中走来,李白你依然 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的豪壮之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课本素材满分作文精品选》高中版第一篇名人篇技法提炼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
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下面,我们以杜甫为例。
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2007广东考生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
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杜甫,久违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谈他。
不,更确切地来说,是读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真味。
茶很苦,读得也苦。
尽管衣衫槛褛,饥寒潦倒,他们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从而成就了千古史诗。
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
我诧异,甚而惊悚。
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
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
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我叹息。
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扬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死的妻儿吗?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
“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
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
直到冻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姓!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传递的真意。
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
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篇文章开头运用夸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人物背景。
在针对性的引入杜甫这一历史人物之后,非常可贵的是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泛泛而谈,而是以“苦茶”作比,在“品荼”中“品人”。
在品中体现人物的民族精神的传递,非常有代表性。
文章书写美观,人物特点把握十分到位,真正把材料用深、用透了。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知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厚实,思想境界的高超,语言的华丽,哲理思考的深邃。
可以说,这样的文章,作者无形中把它的境界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使得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
这样的文章想不得高分都难。
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
高中三年,甚至高考备考阶段,关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必然会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一.中国古代名人屈原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素材评析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
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
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精彩范文】滴水藏海看屈原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
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
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
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
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
他确实操守高洁。
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
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
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
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
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名师点拨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
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
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你好傻啊,屈原2005年高考贵州考生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
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所用话题忘记与铭记名师点拨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