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2)

合集下载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备注
执行本引接1 GB50303验收合格规范执行GB50303核对规格、型号稳流稳执行GB50303电气交接试验及2压、不执行装置间的连线绝GB50303间断电执行GB50303输出端中性线的
执行GB50303电气交接试验应急发执行GB50303馈电线路的绝缘3
电机组GB50303执行相序检验
中性线与接地干
电源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
页(doc 2录表(Ⅰ).
电源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Ⅰ)
编号:表C.0.1-11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位(子单工程名称位)
子分部工程
电源与接地
分项工程名称
电源系统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经理
检测项目(主控项目)(执行本规范第11.2节的规定)
检查评定记录
执行GB50303
4
蓄电池组及充电设备蓄
GB50303执行
5
专用电源设备及电源箱
GB50303执行
6
智能化主机房
金属电缆桥架、
GB50303执行12.1、第
电缆敷设检查
检测意见:
师工监理程签字:
检测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日:期
日期:

1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1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第页共页
项目编号
校准日期
校准器具名称及型号
校准器具编号
温度
湿度
大气压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12年目录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枯 丰 平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采样: 送样: 接样:.第 页 共 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 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天气状况: 气温:℃气压: kPa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 m/s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方法依据:GB13580.2-92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集雨器面积(cm2):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集尘缸编号:集尘缸口面积(cm2):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厂方代表:接样: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依据:GB/T16157-1996 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环境温度:℃大气压:kPa采样:厂方代表:接样: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采样嘴直径:mm 环境温度:℃大气压:kPa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烟气烟色(林格曼黑度)监测现场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日期:监测地点: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监测:厂方代表: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1 )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6920-86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溶液I定位值:标准溶液II理论值:标准溶液II测定值: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常数:校正公式:K25=K t/ [1+0.022(t-25)]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V1/ V0) A1分析:校核:审核: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K1⨯K2⨯K3⋯分析:校核:审核: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5 )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容器介质:方法依据:天平型号:天平编号:计算公式: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7488-87 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公式: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气体浓度:计算公式: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9 )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型号: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0 )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比色皿厚度:参比溶液: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狭缝: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2 )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检测器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3 )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第页共页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初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复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 MPN值= MPN指数 10/最大的接种水量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GB/T14623-93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7 )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8 )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类别:监测:厂方代表:审核:第页共页机动车排气检测原始记录表检测地点:方法依据:检测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检测:校核:审核: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配制:校核:审核: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31 )校准曲线绘制原始记录表分析:校核:审核: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校核:审核:样品交接记录表质控人员审核:样品分析任务表分样人:质控人员审核: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处理:校核:审核: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校准日期: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 皂膜流量计型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校准:校核:审核:。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标准流量(L/min)=
式中: V——标准状况下皂膜流量计两刻线间的体积,ml;
校准人:
日期:
复核:
日期:
式中: V——标准状况下皂膜流量计两刻线间的体积,ml; Vm——皂膜流量计通过两刻度线间的体积,ml; P——校准时大气压力,kPa; P0——标准状况大气压力,101.3kPa; T0——标准状况绝对温度,273K; t——校准时的温度,℃。
采样器标准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计算:
V 60 3次测定的时间平均值 1000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编 号:
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
温度(℃)
大气压(kPa)
采样器流量计 读数(L/min)
皂膜通过两刻度 线的时间(s)
平均时间 (s)
皂膜通过两刻度 标准体 标准流量 线的体积(ml) 积(ml) (L/min)
皂膜流量计的标准体积计算:
V=Vm(
T0 p ) T0 t p0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参数。

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2 编制依据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

1 外观要求3。

1。

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

3。

1.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

1。

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3.1.4 仪器主机面板显示部分数字清晰,字符、标识易于识别。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环境空⽓采样操作规程⼀、采样⼯作流程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现场监测⼈员。

2、对监测项⽬基本情况进⾏调查现场监测⼈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产设备、⼯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情况,监控⽣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象、⽔⽂、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温⽓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平⾏)、滤膜(含空⽩和备⽤膜)、镊⼦、凡⼠林、剪⼑、⼿套、封⼝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检查在领⽤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1)复核现场⼯况,是否适宜进⾏采样;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稳定度等⽓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4)⽓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现象。

4、现场采样(1)⽓态污染物采样1)将⽓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样温度、压⼒等参数。

⽓样温度和压⼒可分别⽤温度计和⽓压表进⾏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体捕集装置进、出⽓⼝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样温度、压⼒等参数。

按相应项⽬的标准监测分析⽅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流量校准记录

流量校准记录
校准人 复核 科长审核 质控审核 共 页 第 页
总共 页 第 页
WFHJ/ZY-C-168(01)
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日期: 校准时大气压:(kPa) 校准时温度(K) 校准时温度下的饱合蒸汽压:(kPa)
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
流路
表观流量
(L/min)
皂膜通过两刻度的时间t(s)
皂膜通过两刻度间的体积V(mL)
总共 页 第 页
校准流量Q
(L/min)
1
2
3
平均
计算公式:Q= 其中:T1-标况温度(273K) T2-校准时温度(K) t-皂膜通过两刻度间的平均时间(s)
P1-标准大气压(101.325 kPa) P2-校准时大气压(kPa) PV-校准时温度下的饱合蒸汽压(kPa) V-皂膜通过两刻度间的体积(mL)
校准人 复核 科长审核 质控审核 共 页 第 页
环境空气采样原始记录表
监测项目:采样地点:监测点编号:采样方式: 连续□ 间歇□
日期/min)
累积采样时间(min)
流量校准值(L/min)
采样体积(L)
校正系数
标况下体积(L)
备注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采样人 复核 科长审核 质控审核 共 页 第 页
总共 页 第 页
中流量空气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校准时大气压:(kPa) 校准时温度:(K) 校准日期: 年 月 日
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
流量计指示流量(L/min)
水压差△h(mm)
校准流量Q
(L/min)
校准计算公式:Q= ( -a) 其中:a:流量计曲线截距,P1、T1:标准气压(kPa)、标况温度(K),

(技术规范标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IndoorAir Quality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布点和采样 (2)5 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5)6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5)7 监测数据处理和报告 (7)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9)9 监测安全 (11)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物理参数的测量 (13)A.1 温度 (13)A.2 相对湿度 (13)A.3 空气流速 (13)A.4 新风量 (13)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16)B.1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6)B.2 紫外荧光法 (19)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方法 (20)C.1 改进的Saltzman法 (20)C.2 化学发光法 (22)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3)D.1 非分散红外法 (23)D.2 气相色谱法 (24)D.3 电化学法 (26)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8)E.1 非分散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28)E.2 气相色谱法 (29)E.3 容量滴定法 (31)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 (33)F.1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33)F.2 离子选择电极法 (35)F.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36)F.4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38)F.5 靛酚蓝分光度法 (39)附录G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 (42)G.1 靛蓝二磺酸的分光光度法 (42)G.2 紫外光度法 (44)G.3 化学发光法 (47)附录H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 (49)H.1 AHMT分光光度法 (49)H.2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51)H.3 气相色谱法 (53)H.4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55)H.5 电化学传感器法 (57)附录I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方法 (59)I.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9)I.2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60)I.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63)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67)附录K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68)K.1 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 (68)K.2 气相色谱法(2) (70)K.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71)K.4 光离子化总量直接检测法 (74)附录L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76)附录M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79)附录N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氡的测定方法 (80)附表 1 室内空气采样及现场监测原始记录 (82)附表2样品接收记录表 (83)附表 3 质控数据统计表 (84)附表 4 标准溶液配制记录 (85)附表5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86)附表 6 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87)附表7新风量测试记录表 (88)附表8 气相色谱法分析原始记录 (89)附表9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检测原始记录 (90)附表10 分析结果报告单 (91)附表11监测报告 (92)附表12 现场监测(采样)仪器使用记录表 (96)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实验9 TSP的测定

实验9 TSP的测定

实验九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学会使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总悬浮颗粒物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记录分析。

实验原理见教材第四章第四节。

仪器和试剂1. 大流量采样器流量范围 1.1~1.7m3/min,采集颗粒物粒径范围50~100μm以下。

它由以下6个部件组装而成。

①铝制的采样器外壳它能防雨,并保护整个采样器的各个部件。

②滤料夹可安装面积为200×250mm的采样滤料(滤纸或滤膜)。

③采样动力一个装在圆筒中的大容量涡流风机,可长时间(24h以上)稳定工作。

④工作计时器和程序控制器计时误差小于1min。

⑤恒流量控制器恒流控制误差小于0.01m3/min。

⑥流量记录器空气流量测量误差小于0.01m3/min。

2. U型水柱压差计如采样器不附带流量自动记录器,可用它测量流量,手工记录。

其规格为40cm的U型玻璃管,内装着色的蒸馏水(冬季应灌注乙醇以防冻裂压差计)。

3. 气压计最小分度值为2hPa。

4. 分析天平装有能容纳200×250mm滤料的称量盘,感量为0.1mg。

5. X光看片器用于检查滤料有无缺损或异物。

6. 打号机用于在滤料上打印编号。

7. 干燥器容器能平展放置200×250mm滤料的玻璃干燥器,底层放变色硅胶,滤料在采样前和采样后均放在其中,平衡后再称量。

8. 天平室室温应在20~25℃之间,温差变化小于±3℃。

相对湿度应小于50%,相对湿度变化小于5%。

9. 竹制或骨制品的镊子用于夹取滤料。

10. 滤料贮存盒盒内有能平置滤料用的塑料托板,使滤料在采样前一直处于平展无折状态。

11. 标准孔口流量校准器又称二级标准卢茨流量计(Rootsmeter),流量范围0~2m3/min,流量校准偏差应小于±4%。

校准器限流孔板的孔口内缘,在使用过程中应防止划毛或损伤,其精确度应每1~2年用一级流量标准器进行定期校准。

烟气采样器原始记录(带数据的)

烟气采样器原始记录(带数据的)

记录
四、流量示值误差及重复性三、流量计前温度示值误差
一、常规检查合格□ 不合格□检定/校准地点:
本所化学室
二、大气压示值误差
检定/校准使用的标准装置/标准器
烟气采样器检定/校准原始记录
证书编号
A路 kPa A路-0.093kPa B路
B路
-0.013kPa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结论:
八、抽气能力: A路负载 kPa,标准流量计测量值 mL/min B路负载 kPa,标准流量计测量值 mL/min
九、气密性: 初始压力计读数 Pa, 1min后压力计读数 Pa,气密性 Pa。

八、绝缘电阻(M Ω):合格□ 不合格□七、流量计前压力示值误差仪器流量计前压力初始
值:
-0.10标准压力计初始值:-0.12
标准压力计初始值:
六、计时误差
五、流量稳定性。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重量法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重量法

实验一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重量法(一)实验意义及目的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如TSP、PM10、PM2.5等)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实验在校园中以及附近的工作区、公路旁进行采样分析。

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如TSP、PM10)浓度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空气中某一粒径范围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可再进行组分分析。

本方法适合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1台,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2)大流量孔口流量计:1个,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3)中流量孔口流量计:1个,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形管压差计:1个,最小刻度0.1hPa(5)X光看片机:1台,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1台,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1个,用于夹取滤膜。

(8)超细玻璃纤维滤膜:10片,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 h,1cm2滤摸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10个,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第三版16082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记录表格

第三版16082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记录表格

石狮市环境监测站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记录表格第三版何清伟2018/1/1目录目录 (2)空气自动监测子站(PM10/PM2.5)精密度审核记录表 (4)空气自动监测子站(PM10/PM2.5)准确度审核记录表 (5)空气自动监测站PM10自动监测仪流量校准记录表 (6)空气自动监测站PM2.5自动监测仪流量校准记录表 (7)空气自动监测站PM10自动监测仪膜片校准记录表 (8)空气自动监测站PM2.5自动监测仪膜片校准记录表 (9)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2/NO2)精密度审核记录表 (10)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2/NO2)准确度审核/多点校准记录表 (11)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O3)准确度审核/多点校准记录表 (12)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2/NO2)20%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13)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O3)20%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14)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仪器)精密度审核记录表 (15)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一氧化碳分析仪)零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17)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二氧化硫分析仪)零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18)空气自动监测子站(氮氧化物分析仪)零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19)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臭氧分析仪)零跨漂检查/校准记录表 (20)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2/NO2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1)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O3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2)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CO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3)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SO2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4)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NO2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5)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O3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 (26)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巡检日志 (27)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1/5 (28)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2/5 (29)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3/5 (30)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4/5 (31)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5/5 (32)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故障维修记录表 (33)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一般耗材出入库台账 (3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仪器设备管理台账 (35)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仪器领用登记表 (36)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标准气瓶管理台账 (37)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标准气体使用记录表 (38)大气自动监测站日状况报表 (39)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审核处理(缺失补收、异常剔除、负值修正)结果表 (40)石狮市(市区)空气质量日报表 (41)中心站( )日统计报表 (42)石狮市(点位)空气质量日报表 (43)石狮市区空气质量周报 (44)石狮市区空气质量月报 (45)石狮市空气质量年报 (46)降水采样记录表 (47)降水自动监测(中心站)每日巡查记录表 (48)降水自动监测仪校准测试记录表 (49)降水自动监测仪(现场)巡检日志 (50)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监测仪器期间核查汇总表 (5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环境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校准表 (52)臭氧校准仪(工作标准)量值传递记录表 (53)仪器设备停运申请表 (54)报废/废旧设备处置单 (55)中心站备机领用/更换记录表 (56)大气环境监测记录表 (57)重量法()分析记录表 (58)颗粒物物(PM10或PM2.5)手工比对记录表 (59)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记录表 (60)石狮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61)年度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传递一览表 (61)石狮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62)年度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计划 (62)()气体分析仪流量检查校准表 (63)多气体动态校准仪流量校准检查记录表 (64)氮氧化物分析仪钼炉转化率记录表(每半年) (65)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O3)精密度审核记录表 (66)JL/QZD-01 第0次修订JL/QZD-02 第0次修订JL/QZD-06 第0次修订空气自动监测站PM2.5自动监测仪膜片校准记录表9JL/QZD-07 第1次修订10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精密度审核记录表JL/QZD-10 第1次修订JL/QZD-11 第1次修订JL/QZD-12 第1次修订测试:审核:JL/QZD-13 第1次修订气体分析仪准确度审核/多点校准记录表站点名称:检查人:审核人: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SO2/NO2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子站名称:环境气压(hpa):环境温度(℃):测试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仪器信息仪器名称: 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仪器监测状态参数:量程(ppb):更新测量灯谱文件:自动测量平均次数:原来对应关系:光程(m):判断信号强度位置:自动积分时间:标准气体信息样品编号:标准值(PPM):标定日期:有效期:二级减压阀压力(MPa):钢瓶流量计流量(L/min):检查池长度:等效浓度:测试结果换算后标准气体浓度:1、2、3、平均值:相对误差:1、2、3、平均值:测试人员:测试时间: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长光程仪器O3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子站名称:环境气压(hpa):环境温度(℃):监测仪器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监测仪器状态参数量程(ppb):更新测量灯谱文件:自动测量平均次数:原来对应关系:光程(m):判断信号强度位置:自动积分时间:零气发生器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高纯氧钢瓶气样品编号:标准值(PPM):标定日期:有效期:二级减压阀压力(MPa):钢瓶流量计流量(L/min):臭氧发生器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AIR流量(ml/min): O3流量(ml/min): UV温度: 设定输出臭氧浓度(ppb): 实际输出臭氧浓度(ppb):检查池长度:等效浓度:测试结果换算后标准气体浓度:1、2、3、平均值:相对误差:1、2、3、平均值:测试人员:测试时间: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CO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子站名称:环境气压(hpa):环境温度(℃):仪器信息仪器名称: 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测试前仪器正常监测状态参数RANGE(量程ppm):CO MEAS(CO测量MV):MR RATIO(测量值占参考值的百分比):SAMP FL(样品流量CC/M):BENCH TEMP(光度吸收池温度):BOX TEMP(机箱温度):SLOPE(斜率):STABIL(稳定性ppm):CO REF(CO参考MV):PRES(压力IN-HG-A):SAMPLE TEMP(样品温度):WHEEL TEMP(轴承温度):PHT DRIVE(光度计驱动):OFFSET(截距):标准气体信息样品编号:标准值(PPM):标定日期:有效期:二级减压阀压力(MPa):钢瓶流量计流量(L/min):测试结果1、2、3、平均值:相对误差:测试人员:测试时间:仪器信息仪器名称: 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测试前仪器正常监测状态参数RANGE(量程UGM):PRES(压力IN-HG-A):PMT(光电倍增管MV):UV LAMP(紫外灯MV):DRK PMT(暗室光电倍增管MV):SLOPE斜率:HVPS(高压电源VOLTS):PMT TEMP(光电倍增管温度℃):STABIL(稳定性UGM):SAMP FL(样品流量CC/M):NORM PMT(标准光电倍增管MV):LAMP RATIO(灯亮度为校准值的百分比%):DRK LMP(暗室灯MV)OFFSET(偏移MV):RCELL TEMP(反应池温度℃):BOX TEMP(机箱温度℃):标准气体信息样品编号:标准值(PPM):标定日期:有效期:二级减压阀压力(MPa):钢瓶流量计流量(L/min):测试结果1、2、3、平均值:相对误差:测试人员:测试时间:仪器信息仪器名称: 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测试前仪器正常监测状态参数量程(UGM)RANGE:样品流量(CC/M)SAMP FLW:光电倍增管(MV)PMT:自动调零(MV)AZERO:反应池温度(℃)RCELL TEMP:光电倍增管温度(℃)PMT TEMP:反应池(IN-HG-A)RCEL:NOX斜率NOX SLOPE:NO斜率NO SLOPE:稳定性(UGM)STABIL:O3 GENFL(CC/M):标准化光电倍增管(MV)NORM PMT:高压电源(V)HVPS:机箱温度(℃)BOX TEMP:转化炉温度(℃)MOLY TEMP:样品(IN-HG-A)SAMP:NOX偏移(MV)NOX OFFS:NO偏移(MV)NO OFFS:标准气体信息样品编号:标准值(PPM):标定日期:有效期:二级减压阀压力(MPa):钢瓶流量计流量(L/min):测试结果1、2、3、平均值:相对误差:测试人员:测试时间: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点式气体分析仪O3标准气体测试原始记录表子站名称:环境气压(hpa):环境温度(℃):仪器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设定量程:测试前仪器正常监测状态参数量程URL(UGM)RANGE:O3测量(MV)O3 MEAS:压力(IN-HG-A)PRES:样品温度(℃)SAMPLE TEMP:机箱温度(℃)BOX TEMP:偏移(UGM)OFFSET:稳定性(UGM)STABIL:O3参考(MV)O3 REF:样品流量(CC/M)SAMP FL:光度计灯(℃)PHOTO LAMP:斜率SLOPE:偏移(PPB)OFFSET:传递标准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溯源日期:有效期:溯源传递标准单编号:校准曲线:其他参数:零气发生器信息生产厂家: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输出压力:测试人员:测试时间: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巡检日志子站名称:JL/QZD-25 第1次修订石狮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巡检维护记录表1/5监测子站:子系统:点位站房情况及气象仪年度:监测子站:子系统:颗粒物监测仪/网络监控设备/气体采样系统年度:监测子站:子系统:DOAS监测仪年度:监测子站:子系统:点式气体分析仪年度:监测子站:子系统:点式气体SO2\NO2\O3\CO分析仪及质控设备年度:JL/QZD-30 第0次修订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故障维修记录表JL/QZD-31 第0次修订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一般耗材出入库台账子站名称:JL/QZD-32 第0次修订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仪器设备管理台账管理人员:登记日期:35JL/QZD-33 第0次修订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仪器领用登记表子站名称:JL/QZD-34 第0次修订石狮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标准气瓶管理台账管理人员:登记日期:37JL/QZD-35 第0次修订JL/QZD-36 第1次修订大气自动监测站日状况报表1、每天8点、14点和20点3次查看子站监测仪器状态(SO2、NO2、PM10、O3、CO、PM2.5、气象仪、能见度仪、城市摄影、室内监控)、联网情况(石狮、泉州、省监控平台)及污染物超标情况。

大气采样器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

大气采样器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
分量
u1 u2 u3
u4
五、合成不确定度 标准器量程段为(0.04~0.4)L/min 时, 标准器量程段为(0.4~20)L/min 时, 六、扩展不确定度 k取2 标准器量程段为(0.04~0.4)L/min 时, 标准器量程段为(0.4~20)L/min 时,
参考文献: [1]JJG956-2000 大气采样器检定规程 [2]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杨有涛. 气体流量计.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表 1 3 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单位:L/min)
H
0.4941 0.4944 0.4942
u(%) 0.34 0.31 0.33
0.4967 0.4958 0.4928
1 m 2 si 0.33% m i 1 0.33% 其标准不确定度 u1 0.19% 3
合并样本标准差为: s p (2)标准器量程段为(0.4~20)L/min 时,本文以最大允许误差为±5%,分度值为 0.1 L/min,测量 范围为(1-20)L/min 的大气采样器为分析对象,对被检大气采样器作全量程检定。发现在 20L/min 处变 化最大,以此处测量重复性来估算其不确定度。连续测量 10 次,进行 3 次重复测量得到 3 级数据,如表 2 所示: 平均值计算公式: H
3 ,则该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1% u2 =0.58% 3
3. 气压计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u 3 的评定: 由校准证书提供的测量不确定度 U=0.035% ,k=2
u3
· 280 ·
0.035% =0.017% 2
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
4. 温度计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u 4 的评定: 由 校 准 证 书 提 供 的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U=0.4 ℃ , k=2, 温 度 计 量 程 为 ( 0~50 ) ℃ , 则

环境监测原始数据记录表(参考)

环境监测原始数据记录表(参考)

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 (3)_____________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4)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5)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6)______________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7)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Ⅰ) (8)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Ⅱ) (9)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10)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11)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 (12)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13)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14)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15)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16)分析原始记录 (17)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18)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 (20)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 (21)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 (23)________________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25)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2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 (28)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29)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30)样品委托单 (31)监测结果统计表 (32)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 (33)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 (34)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Ⅰ) (35)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Ⅱ) (36)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 (37)生化需氧量原始记录 (38)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 (39)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电极常数分析日期室温℃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样品编号水温(℃)pH 读数值样品PH值电导率kt (μScm-1)25℃电导率kt (μScm-1)计算公式第一次第二次备注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_____________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日期水温℃缓冲液名称及加入量室温______℃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仪器名称及编号萃取液名称比色皿mm 参比液室温______℃湿度_______%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加标液浓度()响应值A回收率(%)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______________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显色时间______________显色体积___________参比溶液测定波长nm 比色皿mm室温_____℃湿度____%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Ⅰ)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Ⅱ)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 月 日 时 至 月 日 时 培养箱温度 标准溶液浓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 培养前分析日期 室温 ℃培养后分析日期 室温 ℃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 第__页样品编号稀释比f培养瓶号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溶液消耗量(mL )化学探头测定法溶解氧浓度(mg/L ) 水样BOD 5 浓度(mg/L )培养前培养后 培养前 培养后 终读数始读数用量终读数始读数用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标准溶液浓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稀释水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溶液消耗量(mL)化学探头测定法溶解氧浓度(mg/L)备注培养前培养后培养前培养后终读数始读数用量终读数始读数用量终读数始读数用量终读数始读数用量培养前培养后平行样检平行样编号质控样检定值(mg/L)平均值测的浓度测得值(mg/L)相对偏差(%)相对误差(%)允许相对偏差(%)允许相对偏差(%)结果评判结果评判标定序号0 0 1 2 3 平均值计算公式基准液体积(mL)空白溶液滴定记录(mL)V0V1△VNa2S2O3浓度相对偏差(%)结果评判允许相对偏差(%)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计算公式:BOD5(mg/L)=n(C1-C2)-(n-1)(B1-B2)式中n------------稀释倍数C1,C2-----------水样培养五天前后溶解氧值(mg/l)B1,B2-----------稀释水培养五天前后溶解氧值(mg/l)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室温℃湿度% 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容器+滤膜+样品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一般试剂配制记录配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日期_______________ 室温_______℃湿度_______%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页第__页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话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采样日期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样品编号采样点名称采样时间水样外观监测项目排污口规范化情况流速m/s宽度m深度m流量()排放量()采样者________________ PH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_页接样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调查船采样工具采样方式采样日期天气气温℃样品现场保存措施: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采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_页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项目名称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采样日期_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项目名称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采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者_______________ 送样时间_______________ 接样者_______________ 接样时间____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________________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量仪器名称及编号天气状况风力测试日期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电话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背景噪声声级dBA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距路肩距离(米)车流量(辆/小时)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样品委托单项目名称委托科室任务来源采样日期委托日期要求完成时间提交结果的方式委托科室室主任送样人接样人受委托科室室主任接样日期监测结果统计表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日期_______________计算者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_____ 共_____页第_____页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________ 房间号______ 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________ 房间号______ 保存的设备名称及编号______________保存类别及温度要求冷藏_______℃冷冻_______ ℃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Ⅰ)项目名称被测单位电话邮编测试仪器名称编号测试位置管道尺寸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排气筒高度m 烟气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湿球表面压力林格曼黑度废(烟)气静压废(烟)气全压比托管型式及系数测试日期大气压KPa 环境温度℃动压Pa微压计读数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 共___页第___页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Ⅱ)项目名称被测单位电话邮编采样仪器名称编号测氧仪型号及编号烟气测试仪型号和编号测试位置管道尺寸安装孔深度排气筒高度m烟气温度℃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测试日期大气压Kpa 环境温度℃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项目名称企业名称测试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 测试仪器名称及编号工艺设备名称烟囱高度m 测试者与排放源的相对位置风向风速天气情况测试者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生化需氧量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方法及来源室温℃湿度% 分析日期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项目名称企业名称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 共____页第____页。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应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采用传统孔口流量计和智能流量校准器的操作步骤分别如下:A1 孔口流量计(1)从气压计、温度计分别读取环境大气压和环境温度;(2)将采样器采气流量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流量,计算公式如下:11T P T P Q Q n nn ⨯⨯⨯=式中:Qn —标准状态下的采样器流量,m 3/min ;Q —采样器采气流量,m 3/min ;P 1—流量校准时环境大气压力,kPa ;Tn ——标准状态下的绝对温度,273K ;T 1 ——流量校准时环境温度,K ;P n ——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力,101.325 kPa 。

(3)将计算的标准状态下流量Q n 代入下式,求出修正项 y :y = b × Qn + a式中:斜率b 和截距a 由孔口流量计的标定部门给出。

(4)计算孔口流量计压差值ΔH (Pa ):n T P T Pn y H ⨯⨯⨯=∆112(5)打开采样头的采样盖,按正常采样位置,放一张干净的采样滤膜,将大流量孔口流量计的孔口与采样头密封连接。

孔口的取压口接好U 型压差计。

(6)接通电源,开启采样器,待工作正常后,调节采样器流量,使孔口流量计压差值达到计算的ΔH ,并填定下面的记录表格。

校准日期 采样器 采样器 采样流孔口流量 环境温度 环 境大气压 孔口压差 校准人表A7-1 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注:大流量采样器流量单位为m3/min,中、小流量采样器流量单位为L/min。

A2 智能流量校准器(1)工作原理:孔口取压嘴处的压力经硅胶管连至校准器取压嘴,传递给微压差传感器。

微压差传感器输出压力电信号,经放大处理后由A/D转换器将模拟电压转换为数字信号。

经单片机计算处理后,显示流量值。

(2)操作步骤:①从气压计、温度计分别读取环境大气压和环境温度;②将智能孔口流量校准器接好电源,开机后进入设置菜单,输入环境温度和压力值(温度值单位是绝对温度,即温度=环境温度+273;大气压值单位为kPa),确认后退出;③选择合适流量范围的工作模式,距仪器开机超过2分钟后方可进行入测量菜单;④打开采样器的采样盖,按正常采样位置,放一张干净的采样滤膜,将智能流量校准器的孔口与采样头密封连接,待液晶屏右上角出现电池符号后,将仪器的“-”取压嘴和孔口取压嘴相连后,按测量键,液晶屏将显示工况瞬时流量和标况瞬时流量。

表9.0.3 新SF-sub-6--sub-气体抽样检验记录

表9.0.3 新SF-sub-6--sub-气体抽样检验记录
新进SFe气体 批 瓶,按比例抽检了 瓶。抽检结果:(见附后的检验报 告)
表号:
工程编号:
验收单位签字
施工单位
年月
a
监理单位
年月
0
表9. O. 3新SF6气体抽样检验记录
产品名称
SF6气体
总瓶数
质量证书编 号
制造厂家
出厂日期
检验报告编
新SF6气体验收
批次
每批瓶数
抽样瓶数
出厂试验报告编 号
复验报告编号
复验单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F6新气质量标7

项目名称
IEC 376
GB/T 12022
SF6的质量分数
≥99. 8%
299. 9%
空气的质量分数
≤0. 05%
≤0. 04%
CF4的质量分数
≤0. 05%
≤0. 04%
水分
湿度水的质量分数
≤15 μg∕g
≤0. 0005%
露点
≤-49.7℃
酸度(以HF计)的质量分数
≤0. 3 μ g/g
≤0. 00002%
可水解氟化物(以HF计)
≤1. O μ g/g
≤0. 0001%
矿物油的质量分数
≤10 μg∕g
≤0. 0004%
毒性
生物试验无毒
生物试验无毒
注1: SF6新气到货后、充入设备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六氟化硫》GB/T 12022验收。每批气瓶的抽检比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 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7的规定,其他每瓶只测定含水量。
注2:凡气体检测含水量超标者,不得充入设备。
抽检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