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1 时代呼唤——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到秦汉走向大一统

合集下载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2019-2020版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关注1.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2.富民阶层的兴起 (1)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 体。 (2)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 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 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 (1)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 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 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 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 (2)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知 道,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的 新发展和新变化。
3.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 [史学新论]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 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 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 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 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3.“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斗争 (1)唐宋特别是宋代,“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念的斗争, 是当时一场持久的思想大解放。 (2)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它体 现了人性的要求,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动力,整个社会焕发出一 种新的精神面貌。 (3)打破了过去沉闷的思想状态,使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 的特征。
2.功利主义学派兴起 (1)价值观念的这样一种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功利主义学 派的兴起。南宋时期,以陈亮和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反 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学 派产生于南宋的浙东地区,这并非偶然。这里商品经济发展,功 利主义学派强调功利,无疑就是商品经济注重人性和追求利益的 本性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 (2)陈亮曾提出“农商相补论”,叶适一反千年传统,从根本 上第一次否定“重农抑商”的思想,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他们的 商品经济思想互为表里。所以,就功利主义思想而言,大谈功利 是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是里。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史实概览】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重点解读】※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2)目的: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废八股、 变科举; 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 ②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 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从 “ 西学东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 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 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 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 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 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 会各个领域。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3)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 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 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 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2.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 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 户部、度支。宋朝对宰相制度的发展( ) A.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系,压制个性
关联点二 古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之对比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 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 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古 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 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 天下的重任”可知,自宋代开始士大夫的“天下己任”情怀 日趋浓厚,这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关,故 B项正确。 答案:B
融通点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1.概况 基本状况
表现
政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1.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 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先秦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 时期 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 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秦汉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时期 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 是有所发展。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明清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 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 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 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 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 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萌芽)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秦朝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创立)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发展) 相权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 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 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 (共54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通史版):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 (共54张PPT)

4.抗日战争——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一条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 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4)两个抗日战场: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 (5)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国民革命——民主革命力量的联合斗争 (1)一项成果:歼灭孙传芳、吴佩孚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两个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3)三个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是兴起的标志;北伐战争是高潮的 标志;四一二事变和七一五事变是结束的标志。 3.土地革命——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1)一条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两次会议: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给处于思想混 乱、 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900- 1901 年)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 赔款本息合计 9.8 亿两白银;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 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 官员;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2)巨额赔 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政 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二、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 阶段 发展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 反封建反侵略 (1)起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②直接 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9 世 (2)重要文件①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 纪中 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 《资政新 期 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②后期: 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1 通史讲座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1 通史讲座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通史讲座(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阶段特征通史体系(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特征概述]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实定位]一、夏商周时期1.政治(1)早期国家起源:大约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市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朝: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4)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周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历八百余载)。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商朝甲骨文;商周金文。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史实概览】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重点解读】※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2)目的: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串讲课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串讲课件

时期
发展历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
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 设的探索 实践 (列 宁时代)
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 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 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 济危机
(二)“轻重”难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与 建设的探索实践 (列宁时代)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 的政治经济形势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 革命与建 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 设的探索 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实践 (列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 宁时代) 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 二战 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后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 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 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五、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2大线索 (一)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新中国 成立后 内部矛盾的问题》 (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PPT-第二单元春秋战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PPT-第二单元春秋战国史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历史局限 A、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C、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 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政策。
3、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
(2)“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①背景: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政权统治。 ②过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 商业是末业,国家鼓励农业,限制商业。此后历代封建 统治者基本承袭此制度。
③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 济的增长,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封建社会 后期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各国变法都重视发展农业;封建制度的 确立。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 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军事: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 (4)思想:诸子百家都重视农业发展。
(四)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 调为政以德;重“人治”,追求圣君贤相;注重对人进 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 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④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一定程度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 的发展。但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汉承秦制” 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 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 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 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 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 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 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御;南平越族, 设郡加强管辖。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积极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梳理 关注话题·深化认知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 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 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 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 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 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 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 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 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 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 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 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 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 刺史巡察地方,监督官吏,打击豪强。刺史官虽小,但因其代表中 央监察地方,故而权力很大。慢慢地,刺史开始侵夺地方官僚的权 力,州也由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 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3.“汉承秦制”的影响 (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 阶级的专政。 (2)“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品悟 史学新论·多维探究 探究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史学新论]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 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 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 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发现问题 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 关注。 命题角度 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 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比较。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 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 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 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 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二、走向“大一统” 1.秦朝统一的背景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 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秦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王朝。
3.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史学新论]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 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 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 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发现问题 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 制皇权的新思想。 命题角度 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 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 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 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走向了封建“大一统”,秦朝完成了 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 称“汉承秦制”。汉代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变 化”,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 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 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议,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 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 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 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 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 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 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 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 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 1.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 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 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 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 济基础。
(2)创立了包括察举制、皇帝征召在内的选官制度 ①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 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②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豪强 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控制,门第族望成 为察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户口、土地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 户齐民,他们身份独立,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兵役。
4.思想文化的变革 (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 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 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 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 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 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①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 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 互不统属。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 合称九卿。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 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④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 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史学新论]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 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 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用唯物辩证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 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 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 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 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 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 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 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 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 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 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