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文学概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2、繁分法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其《文心雕龙 体性》归纳文学的风格有“八体”。 司空图将诗歌风格分为二十四类。
作家思想感情倾向是考察艺术风格的重 要层面。 贯穿于鲁迅小说中的基本主题是“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激荡在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力量是大胆 的叛逆精神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信念。 冰心对童心、母爱的张扬和对大自然的 赞美。
(二)形式上,作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 语言、结构以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的风格首先在 语言上(语言修辞分布)表现出来。 老舍的语言简洁、明快、流利、富于幽 默感,带着北京地区鲜明的地方色彩。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定义: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 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 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李白的飘逸豪放 杜甫的沉郁顿挫 鲁迅,而且
是其艺术创作成熟和取得了较高成就的标 志。
作家的风格还表现在结构方式和艺术手 法的运用上。 赵树理的小说讲究故事性。 孙犁的小说注重意境的创造。 曹禺的戏剧注重偶然因素的“巧合”把 尖锐紧张的冲突扭结在一起。
(三)创作方法的运用,会给作家的风 格带来巨大的差异。 文学史上所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 义风格、唯美主义风格等,就是指作家运 用创作方法的特点。 如李白和杜甫,鲁迅与郭沫若,雨果与 巴尔扎克。
李白杜甫诗歌不同艺术风格,就与他们不同的 性格气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艺术趣味分 不开。 李白狂放不羁,到处漂泊,遍历名山大川,诗 风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一生不得志,饱尝战乱之苦,目睹民众悲 惨生活,感时伤世的精神个性使其诗风雄浑凝重 、沉郁顿挫。
(二)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受客观因素的 影响。 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色彩、流派 特点等因素都会给艺术风格打上烙印。
十三 文学风格
在文学活动中,“风 格”一般指作家在作品 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
个性。
文学风格包括时代风 格、民族风格、地域风 格和流派风格等内容。 而作家作品的 风格是 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
二、关于风格的不同的观点 1 、语言修辞说(风格是独 特的言语形式)
3、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 对题材的挖掘、主题的提炼 和体裁的选择 题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的、 伦理的、美学的属性或意义 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体裁对风格影响 更为直 接。
(二)客观方面
1、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的 日常个性
日常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 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如心理性 格、气质情性、秉赋才能、处世态 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 既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又来自 后天环境中的习得,只有在日常个 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才 能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布封的“风格即人”。 “风格即人”是指作家的创 作个性。 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 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 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 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 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 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 “文”不是指的“所言之 物”,而是指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者性格的自然流露, 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 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 风度。
二、风格的形成
(一)主观方面 1、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 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潜在于作家的 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 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 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创 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2、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的 世界观和审美追求: 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而言, 其创作个性已为作家的世界 观和审美理想所渗透,凝结 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 其世界观和审美追求决定着 风格的形成。
第13章 文学风格
二是将作家的“性”,大致分为 “四性”:才、气、习、学,据此形 成每个作家的不同个性:“才有庸俊, 气有刚柔,习有雅郑,学有浅深”。 三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探 讨了作品的体貌与作者个性的关系, 提出了“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个 性说。意思是说:各人按各人的心性 进行创作,作品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 风格。这和各人的面貌彼此不同是一 样的道理。 这样一来,作家的性情,也就决定 了作品的体貌。由此形成了千姿百态, 千变万化的风格特征。
14
风格的定义
什么是文学风格呢?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换句话说,也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 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 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个性。
有四个要点:
一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二是有机整体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是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四是审美享受是风格持久的审美效应。 下面我们分别来谈:
7
唐代司空图(837—908),32岁 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黄巢起义 时隐居中条山,朱温代唐,召为礼 部尚书,不就。后唐末帝李侃被杀, 绝食而死,时年72岁。 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也叫《诗品》, 共二十四品,为别于钟嵘《诗品》, 称《二十四诗品》,有“韵味说”。
(4)风格理论的现代意义: “文如其人”、“风格即 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都极具个人风格。 文化昆仑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文 如其人”一出,把文学风格的现代意义推 向了极致,此是后话。
9
1753年,法国学者布封(1707-1788) 因为36册的巨著〈自然史〉的出版, 被授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在隆重的 授予仪式上,布封发表了著名演讲---〈论风格〉,提出了 “风格即人” 主张,一时坊间争相仿效,并在文坛 著名,影响深远。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德莱顿
‚思想外衣说‛ 诗人的想象的幸运之一即在于 ‚辩论术,或以适当的意义的和 富丽堂皇的辞藻给那思想穿起衣 服或装饰它的技巧。
福楼拜:形式是思想的血肉, 正如思想是生命的灵魂一 样。 巴依:风格是已决定的意义 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扬雄 ‚心画心声‛ 曹丕‚文以气为主‛ 《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 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 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此即为花间词与豪放派之风格区别。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style(风格 ),本意为刀笔, 喻为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 特殊方式。 ‚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 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 的修辞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 就是风格。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语体
规范语体:抒情、叙述、对话三种基本形式。 抒情语体多有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充满情感富于 想象的形象、跳跃的结构和突出的修辞手段,表现 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诗歌体裁。 叙述语体多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的文体中广泛 使用。以叙述的语言,从特定角度加以完整的叙述。 对话语体多用于戏剧文学,多为舞台演出而作。
作家的灵活运用和自由创造
自由语体。 薛雪《一瓢诗话》:诗有品格之体、体格之 格。体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迈。 品高虽被绿蓑青笠,如立万仞之峰,俯视一 切;品低则拖绅缙笏,趋红走尘,适足以夸 耀乡间而已。所以品格之格与体格之格,不 可同日而语。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3章 文学风格)【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风格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答: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观点的正确理解:(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的阐释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
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2.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1)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2)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ppt课件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扬雄《法言·问神》: “心画心声” 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 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正确理解“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法 国 布封)(人:创作个性)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 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独特的言 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的载体。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风格特色也总会通
过语言呈现出来。在形式的各要素中,语言对于表 现作家的风格有着突出的意义,它体现着作家的思 维特点和精神个性,也最直接地作用于读者的阅读 活动。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所构成的 语言风格,如鲁迅的凝重精深、郭沫若的华丽奔放、 老舍的幽默灵活等。(如王蒙)
——(明)谢榛:《四溟诗话》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 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 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P281)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①体裁是风格的基础,不同的体裁要求与之相应的风格。体裁与风格的关 系也十分密切。(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早就有对文体风格的探讨,例如,曹 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 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如诗歌的抒情风格、小说的叙事风 格。悲剧表现崇高的风格、喜剧表现幽默的风格、正剧表现严肃庄重的风 格等等 )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只是课件
(三)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
歌德:单纯的模仿 作风 风格 黑格尔: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的契合
鲁迅 思想激进 战斗主题 尖锐冷峻 周作人 思想自由 个人情趣 平和闲适
(四)读者辨认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通过风格,读者辨认出自己倾心的作家。 通过风格,作家和读者达成精神上的沟通 和审美上的共鸣。
讴,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 汉,弹铜琵琶,击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 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 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 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 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 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 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 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 ,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 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 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 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
三、风格的分类
• 1、简分法:刚 — 柔 (豪放 / 婉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引俞文豹《
吹剑录》: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
2、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1)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构成部分 ;
(2)作为主观形态的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 定文学风格。
风格即人
• 【法】布封:“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
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
文学概论第四编
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主要有诗歌、小说、 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四大类。在此之外,随着现 代电子传媒的出现,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泛文学类 型,如各种网络小说、博客散文等等。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第一·文学类型的概念与不同划分原则 一、文学类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二、文学类型的不同划分原则 1、从文学作品反映对象的特点来划分:再现型、表现型; 2、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来划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 3、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发展史划分: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黑格尔) 三、教科书的划分 1、原则: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2、类型: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
西方: 现实型:司汤达——巴尔扎克——左拉——托尔斯泰等; 理想型:雨果——乔治· 桑——席勒——雪莱——湖畔诗派; 象征型:波特莱尔——马拉美等——后期象征主义。
中国: 现实型:晚清谴责小说 理想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学都处于剧烈地变革之中,各种类 型的文学都有;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3、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A、三种文学类型仍然在独立的发展自己的某些特征, 如德国的新浪漫主义,英美的现实主义,德法等 国的后期象征主义; 举例:沃克· 曼《战争风云》、萧洛霍夫《静静的顿 河》——现实型 霍夫曼《骏马山庄》——理想型 叶芝、瓦莱里、艾略特等人的象征型诗歌 B、三种文学类型之间的互相渗透,多向转发和演变,如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文学等,要么兼容了现实型 与象征型的特点,要么兼容了浪漫型与象征型的特点,或者兼 容了现实型和理想型的特点。 举例: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尤金· 奥尼尔《毛猿》中的表现性与象征性因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
托马斯· 曼
高尔斯华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
奥斯特洛夫斯基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文学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学习要点
➢ 1、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 ➢ 2、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 ➢ 3、名词解释:象征型文学 ➢ 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5、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 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文学的关系?
3、韵律性:主要由节奏和韵律两大因素构成—— A、节奏:由诗歌语言声音有规律的变化因素构成的。 音步—停顿:节奏建立在相对有规律的音步基础上。 举例:杜甫《草堂绝句》的音步结构 现代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 这是/一池/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B、韵律:指由词的声韵有机组织所形成的声音结构。包 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声韵的差异性组合,二是同一韵母 的有规律的重复。
第十三章:解放区文学
三、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抗日民主政权 中成长起来的 正面人物 他们有理想有追 求,有坚决的斗 争精神 小二黑、小芹、 李有才、老杨同 志等
具有喜剧性格 和鲜明个性的 落后农民形象
作为解放区民 主政权斗争对 象的地主形象
他们有的愚钝、 迂腐但又善良, 有的则好逸恶劳
二诸葛 三仙姑
他们狡猾、阴险
阎恒元
二、阮章竞
(一)生平
(二)《漳河水》
荷荷:有追求、有勇气、有斗争精神
苓苓:聪明能干,心地善良进步人物
紫金英:善良但怯懦,沉沦时又觉醒
生动质朴、婉转含蓄的民歌民谣形式
作品大量采用比兴手法
阮章竞(1914-2000 )中国诗人 。曾用笔名洪荒 。广东中山 人 。13 岁当徒工,20岁失业后到上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 间,一直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写有话剧《未熟的 庄稼》、歌剧《比赛》等。1947年创作大型歌剧《赤叶河》和 长篇叙事诗《圈套》。1949年创作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作 品描述太行山区漳河边上 3 个劳动妇女在新旧社会中婚姻爱情 生活的不同遭遇。人物性格鲜明,叙事与抒情结合得较好,并在 创造性地吸取古典诗词 ,尤其 是民歌 民谣的营养 方面作了 成 功 的尝试 。1949年后,先后担任《诗刊》副主编、中国理事 等作协职。1956年创作了童话诗《 金色的海螺 》。1963 年出 版诗集《勘探者之歌》,次年又出版《白云鄂博交响诗》。作品 反映内蒙古草原的变化和钢铁基地的建设,诗句明丽,格调豪迈。 出版的诗集还有《虹霓集》、《迎春橘颂》、《四月的哈瓦那》。 1985年《阮章竞诗选》出版。
三、王实味事件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发生的对王实味文艺文艺创作的批判, 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王实味于42年在延安报刊上发表 《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等文,论述了艺术家 不同于政治家的社会职能及两者的关系,认为政治家的 任务“偏于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则“偏于改造人的灵魂” 并且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最后对王实味的批判作为了 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最后错误处决是十分错误的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本节概述:关于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可见,风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点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知识点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文论家一般持这种观点。
比如扬雄的“心声心话”说,曹丕的“文气”说等。
知识点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主要从作家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这方面代表有刘勰和黑格尔的理论。
知识点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这种观点侧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本节概述: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等,在文学创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具体来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内容提要].关于风格的概念(1)“风格”一词源于希腊,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
我国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性)篇,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
风格一词在西方有着修辞、笔调、文风、文体多种相近的含义;我国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2)对于风格本质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
钱钟书认为文格不等于人格,不能一味以文观人。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的“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
布封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与作品表现的对象无关,“风格却就是本人”,即作家的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论者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因素,比较忽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又肯定了风格的客观属性,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和方式。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风格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4)风格与创作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 学风格
本章概要
介绍文学风格的诸种概念和理论,以及 本教科书作者对文学风格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 讲述文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和审美价值、 揭示文学 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论
• 一、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
1、基本观点:认为风格和言语形式与修辞特色有密切的对 应关系,因此风格是由言语形式和修辞特色决定的,也应该 从此分析和认定。据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威克纳格的考 证,西方的“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文,后演变为拉 丁文,再分别变为德文、英文等。本义指“刀笔”,指古希 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后来喻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 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说,“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 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黑格尔:“风格”这个名词应该解释为“一种逐渐习惯的对 题材内在要求的适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主题本身”及 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2、评析:
这种风格论比较全面,将作家和作品、作品 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要求纳入风格的概念 内考察比较全面。不足的是对读者因素未给予重 视。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基本观点:从读者阅读鉴赏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的 风格问题。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 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 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 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 “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 一 切隔阂 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
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 才可能在作品 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作家的人格、修 养、生活个性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 格之中。这就是说,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 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 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 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 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11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1、文学风格概念及特征281答:概念: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一、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二、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特征:1、风格具有独创性:个性鲜明,有独创性,艺术上日臻成熟的作家,才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
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
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
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
《诗经》的质朴醇厚与《离骚》的奇情壮采是各不相同的,“诗仙”李白与“诗史”杜甫和“诗佛”王维也各有千秋。
2、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作家一旦形成风格,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造成风格稳定的主要原因。
但这并不排除某些作家由于生活状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风格可能变化的情形。
这种变化了的风格同样也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说作家的风格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
鲁迅的小说创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经历了一些变化,但“白描”风格是其中相对稳定的特色。
3、风格具有多样性。
这是由作家创作的个性和才能,描写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不同的需求决定的。
不仅不同作家创作风格不同,同―作家在不同情势下也会造成不同风格的作品。
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这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
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如庾信在梁朝时是追逐“绮艳”风格的“宫体诗”的代表,而后来流寓北方时的诗作却一变而为刚健雄奇,从而博得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誉。
文学风格论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论无论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的时期、地区,那些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又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而那些具有较大势力的文学流派,则往往以其自觉的理论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实绩,在文学领域内掀起风靡一时、影响深远的思想潮流,这就是文学思潮。
总之,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乃是文学创作达到一定水平和境界所形成的重要现象。
一、文学风格的涵义在文学史上,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文风、趣味、情调、境界上往往是相去甚远、迥然不同的,李白与杜甫,一绮丽飘逸,一沉着典雅;鲁迅与郭沫若,一冷凝犀利,一淋漓酣畅;巴尔扎克与雨果,一形象真切,一热情澎湃;米兰·昆德拉与萨特,一寓意深邃,一观念直露。
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作家文学风格的表现。
中西方文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风格的研究。
在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就有“风格”一词,在希腊文中该词表示那种长度大于厚度的直线体,其中有一个含义是指写和画所使用的雕刻刀;罗马人吸收了这一含义,扩展为技巧、手法、笔迹的意思,在古罗马作家特伦斯、西塞罗以及其他人的著作中,该词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式,进而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特定方式。
我国古代不大用“风格”一词,与之相对等的是风趣、风气、风神、滋味、格调等概念。
那么,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一个带有总体性、全局性的概念,如果只是孤立地取出其中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因素而不及其余,势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风格,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一篇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这一命题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柢,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等。
唯其如此,这一命题才赢得了后来许多人的认同,黑格尔说:“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
'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
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
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一.风格的诸种理论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1)理论内涵: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
(2)代表人物: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
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
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B.扬雄提出“文如其人”284页。
C.魏晋南北朝,曹丕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气”在当时是一个流行的概念,指人的气质,气度,襟怀,才性。
曹丕把“气”与“体”相联,以文气论文体和风格,品评当时的作家作品。
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汉魏,起初称为“体”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品人,即评价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特点。
司马迁的“志”,扬雄的“情”,曹丕的“气”,都是作为风格的内在根据提出来的,涉及作家的禀赋和创作个性的方方面面,只是他们分别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人格志向,审美情趣,个性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决定作用。
而刘勰则把三者整合丰富,以专论的形式充分阐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D.瑞士著名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把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即风格的不同最终归结为气质,性格等主观条件的不同。
他有这样一段文字:四个画家一同外出画风景,都决定要画的于自然不失毫厘,但成功的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就如四个画家有截然不同的个性那样,述者由此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形色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的。
e.在西方,而后在中国,都广为流传过一句名言:“风格即人”。
出自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289页。
(3)评价:从主体角度来考察,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的一面,对风格的理解同样会陷入泥沼。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
(1)理论内涵: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的解释。
(2)代表人物:A.刘勰较早地从有机整体性的角度指出风格是作家的内在个性与外在形式的结合。
《文心雕龙·体性》285页。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感于外物而以文辞形于外的结果,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思想感情都是内在隐含的,只有通过文辞形式才得以外化显露。
B.在西方,一部分具有辩证思想观点的理论家都倾向于从主客体统一,内容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而反对不顾表现对象和文体规定性一味张扬个性,认为那不是风格而只是作风。
a:真正的风格应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如果作者只顾表现自己而不顾描写对象,这不是什么独创性,而是作风”。
290页。
b.歌德,把艺术分成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即单纯的模仿,作风和风格。
认为唯有风格才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他指出:“单纯的模仿以宁静的存在和物我交融作为基础,作风是以灵巧而精力充沛的气质去攫取现象,风格则是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
”c.马克思290页。
在以上诸种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给风格下定义287页。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1.创作个性的概念: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2.影响创作个性形成的因素:(1)世界观尤其是审美观,(2)艺术才能即艺术发现和艺术表现的能力,(3)气质禀赋,(4)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杜甫的“沉郁”来自忧国忧民,鲁迅的思想及犀利,尖锐,冷峻的杂文风格显然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密切相关。
(5)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
余华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差异:(1)(范围不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但创作个性只在创作实践中才有。
并且创作个性并非日常个性的延伸。
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从事过创作的人,无所谓创作个性,充其量只有说创作潜能。
文学史上部分作家的生活习性和他的精神气质的个别特征与他的创作性质存在差异的事实。
如拜伦在生活中从来不妥协,不顾什么法律,却终于在创作上服从最愚蠢的法律即“三一律”。
歌德对拜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日常个性和人格缺陷提出了种种批评“假如他懂得怎样接受道德方面的约束,那多好!……”却对他的创作个性和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他在创作方面是很成功的,说实话,就他来说,灵感代替了思考……他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
”拜伦“放荡不羁”的日常个性和“柔顺”的创作个性,人格上的缺陷和创作上的天才,证实了文学中个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2)(性质不同)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存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目的所困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3)(来源不同)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缘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三.风格的多方面表现(风格与话语情境)1.风格与语词运用在能体现风格的诸种因素中,语词的运用是最能区别不同风格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把语词作为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但我们这里说的语词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所说的语词的概念,而是指语言格调。
语言格调是作家通过其作品的全部语言材料显示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基调。
比如比喻,在不同作家手里会产生不同效果。
同样描写老女人的脸,赵树理比喻三仙姑涂了粉的老脸如“驴粪蛋上下了霜”;张爱玲在小说《鸿鸾禧》中比喻娄老太太的脸是“团白脸,像小孩子学大人样捏成的汤团,搓来搓去,搓得不成模样,手掌心的灰揉进面粉里去,成为较复杂的白了。
”;老舍在《二马》中说一个英国老太太的脸太胖,是这样写的:“老太太的眼泪在脸上横流,脸上肉太多,泪珠不容易一直流下来。
”赵树理的本体与喻体很容易引发相似的联想,贴近农村生活;张爱玲的比喻则好像把两个距离很远的事情放在一起作比较,并且体现她特有的比喻的物质化,行动化的特点。
老舍夸张有戏剧感。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得明白:我认为(文学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上,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表现它呢?你说短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你说长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
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外国人不说中国话,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现的东西有民族风格,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它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语言的神情却很难全盘译出。
这里将语言的言语民族风格通俗化地解释为“语言的神情”,可见汉语的言语民族风格并不是汉语的语言体系本身,而是它的实现,是语言实现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的神情”。
下边看高尔基《母亲》中一段话的两种汉语译文:A每天,当工厂的汽笛在郊外工人区的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颤动和呼喊起来的时候,和这种呼喊应和着,从那些陋小的灰色屋子里,仅仅使肌肉恢复疲劳的睡眠时间都不能得到的人们,摆着阴暗的脸色,好像受惊的螳螂一般似的望着街上走去。
(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译本)B.每天,在郊外工人区上空,在充满了煤油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颤动着吼叫起来,一听见这声吼叫,那些睡眠中还没有使肌肉恢复疲劳的人们,脸色阴森森的,好像受惊的螳螂似的就从那陋小的灰色屋子里走到街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译本)这两种译文,应该说都将原文的意思译出来了,也许前一种译文更“忠实”于原文,更透露着外国味,但后一种译文比较切近汉语的表达习惯,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关于语词的第一要素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曾得到印证:梁启超当年在设计“诗界革命”时,曾有一个演变过程。
开始,他设想要有“新意境”,“新词句”与“古风格”。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所谓“新词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致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
于是他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语词的独特风格是在作家个性基础上匠心独运的结晶,非模仿可成。
正是语言运用的独特方式和技巧,鲜明地表现着作家的艺术修养,创造才能和对语言感情色彩,节奏韵味的追求。
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其语言运用特色都十分鲜明:李白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狂风吹我心,西撼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超常的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高度的虚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语言节奏上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凡此都显示了豪放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