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b351326ddccda38376baf5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原方法论概括
![马原方法论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713500b1915f804d2a16c194.png)
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做事情、想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从头脑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保持稳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珍惜时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方法论意义:人类要保持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全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和实践方式,提高实践水平。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辩证法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用发展、过程的眼光看世界,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重视量变,勇于质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意义:既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必胜的信念,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5、五对范畴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抓本质,通过对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兔兔婉儿 马原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兔兔婉儿 马原常用原理及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8dc0e9aef8941ea76e059e.png)
马原常用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观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为实践所改造。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徐;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但已无差别的统一。
该原理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于物质世界自身。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吃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观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体现在:1)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反映现存的事物,而且可以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3)意识具有对象性(直接现实性),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和创造世界。
4)意识还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意识发挥作用的条件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2)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马原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马原](https://img.taocdn.com/s3/m/54e12d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9.png)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方法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原”。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原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原理指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根本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其次,马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也可以对物质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从而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意识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最后,马原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二者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性,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方法论,它揭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原,不断运用马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原方法论
![马原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23174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d.png)
马原方法论摘要:一、引言1.马原简介2.马原方法论的重要性二、马原方法论的核心观点1.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三、马原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哲学领域2.社会科学领域3.自然科学领域四、马原方法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五、马原方法论的现实意义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2.推动全球发展趋势3.引领人类思想进步六、马原方法论的未来展望1.深入挖掘理论内涵2.创新性发展3.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正文:一、引言1.马原简介马原,原名马建民,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马原方法论的重要性马原方法论是马原先生在长期学术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它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辩证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马原方法论的核心观点1.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原方法论认为,事物发展具有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揭示这些规律。
这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盲目性,提高预见性。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原方法论高度重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能指导实践。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取得成果。
3.人类历史的辩证法马原方法论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斗争、相互依存、不断前进的过程。
通过分析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历史前进。
三、马原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哲学领域在哲学领域,马原方法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哲学研究更加严谨、务实。
2.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原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正确把握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3.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马原方法论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5d5e40551810a6f52486f8.png)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1.共同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
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
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
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
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
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
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
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
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方法论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马原的原理及方法论
![马原的原理及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0c8436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了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实体基础,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并通过斗争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3.量变质变相互关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相互关联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的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指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
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
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一部分,这样变化后的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部分内容,并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催生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实现的。
思修教材第二章
![思修教材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1e333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d.png)
思修教材第二章思修教材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的。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动力,强调事物的质变是通过量变积累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要对待事物的矛盾性、多样性和辩证关系。
实证主义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论证理论的科学性,强调要以实际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中叶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随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和改造现实生活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工具,使我们能够辨别真理和谬误,深刻理解社会规律。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宗教信仰的复兴、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多元等。
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延伸,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6c60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9.png)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重要的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产生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由物质生活条件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而推动的过程。
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践性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实践性原则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通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包括对矛盾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辨证法、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等。
通过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纠正了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在当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改造的指导。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597c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3.png)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一部党内教育教材。
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发展的总结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分析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并指导党和人民取得胜利的一本重要著作。
马原的方法论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原的基本立论思想,也是马原方法论的核心之一。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以实际来认识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种思想方法使我们不断地调查、分析和总结实际问题,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原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认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明确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和对策,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三、立场问题意识马原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是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这种立场问题意识使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解决问题与发展事业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为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原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历史是有规律和趋势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
这种发展观使我们能够把握历史的脉搏和发展趋势,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总结经验,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原概念通俗易懂
![马原概念通俗易懂](https://img.taocdn.com/s3/m/dcbbe6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d.png)
马原概念通俗易懂马原,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则。
它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一种科学解释,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的深刻剖析。
马原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本文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
马原的基本观点马原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通过阶级斗争逐渐演进。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并且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矛盾的分析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3.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原的核心概念。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可以推翻压迫阶级,实现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4.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原的实践指导。
马原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应该以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马原的最终目标。
马原认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实现了物质财富公有制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真正的自由平等。
马原的实践意义马原不仅是一种理论思想,更是一种指导行动的科学原则。
它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革命实践:马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指导着他们进行革命实践。
马原认为革命的胜利需要坚定的理论武装和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只有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阶级斗争规律的准确把握,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6b70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3.png)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和斗争的解决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指社会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它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辩证法强调观察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矛盾和斗争的解决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指通过研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来认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强调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https://img.taocdn.com/s3/m/1e52e980a6c30c2259019ecb.png)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8fa164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4.png)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政治素养和社会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马原大二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汇总,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
一、马原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
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分析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原强调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5. 人的历史地位马原认为,人类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创造。
二、马原的核心思想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原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2. 社会形态与阶级斗争马原强调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原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4. 商品与货币马原指出,商品是价值形式的价值体现,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5. 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原强调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超过生存所需的价值。
三、马原的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原借鉴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原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改变理论。
2024年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范本
![2024年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8a381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a.png)
2024年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范本:
1.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原原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批判地分析问题,并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矛盾的双方和矛盾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活动。
马原原理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行动。
4.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马原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斗争、不断实践的过程,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刻分析和把握,可以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2024年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导实践活动,并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第 1 页共 1 页。
大学学马原毛概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学马原毛概的意义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42d0d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6.png)
大学学马原毛概的意义是什么在大学期间,学习政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常被称为马原毛概。
那么,大学学马原毛概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习马原毛概有助于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纲,马原毛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中衍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习马原毛概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所作的努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培养批判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学习马原毛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马原毛概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逐步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方式。
这种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马原毛概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解放。
通过学习马原毛概,学生能够理解并反思社会现象与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马原毛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学识水平。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dcde430561252d380eb6e7b.png)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方法论意义,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本身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们提供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诸如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以及结构和功能、系统与要素等范畴,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和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的矛盾分析方法,当然也就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明,经典作家们正是主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为“细胞”,通过对“细胞”的矛盾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
马克思所采用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一般辩证法。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分析,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
依据实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分析其产生的新矛盾,创造解决新矛盾的新方式,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得以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创造性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前进的关键。
那么,作为—种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基本点呢?1、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马原课程意义
![马原课程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9db96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4.png)
马原课程意义马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这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马原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马原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系,通过学习马原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解放等,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同时,马原课程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其次,马原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在马原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思维的敏锐度和准确性。
再次,马原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利益至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呼吁每个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马原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最后,马原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
作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政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时,能够明辨是非,积极参与和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基本原理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基本原理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
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原理归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认识秩序,要求我们遵循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第十二讲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三、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基本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基本原理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
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